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261111.X

文献号 : CN10192984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安里千刘庆毛灵涛

申请人 : 安里千

摘要 :

一种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防护板和并排对称地安装在壳体内的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一信息采集处理单元。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传动轴、传动轮、传动带、收线轮、卷簧和锁紧装置。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T型台、光栅盘和光电耦合器。防护板设有漏水孔,位移拉线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穿过漏水孔卡装在收线轮的T型卡槽中。其有益效果是:制作工艺和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位移检测精度,可广泛应用在矿山开采、土木、水利、道路等施工过程中,对围岩体、巷道顶底板、坝体及边坡等位移进行有效地自动实时监测,及时消除生产安全隐患,也可为巷道及支撑岩体设计提供依据。

权利要求 :

1.一种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15)和防护板(13),所述防护板(13)安装在所述壳体(15)的下方,所述壳体(15)安装有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层离层位移传递到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两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其中: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1)、传动轴(20)、传动轮(8)、收紧带(9)、收线轮(4)、卷簧(10)和锁紧装置(3),所述壳体(15)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21),所述传动轴(20)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壳体(15)内,所述传动轴(20)的另一个端部自所述支撑块(21)和所述壳体(15)的侧壁伸出,所述传动轮(8)、收线轮(4)和锁紧装置(3)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0)上,所述传动轮(8)和收线轮(4)通过锁紧装置(3)相互紧固成为一体,所述卷簧(10)和所述传动轮(8)并排,卷簧轴安装在卷簧罩的侧壁上,所述卷簧罩安装在所述壳体(15)外部的防护板(13)上,所述收紧带(9)的端部设有传动带卡头(7)并卡装在所述传动轮(8)上,所述收紧带(9)的另一端与所述卷簧(10)连接,所述传动轮(8)与卷簧(10)通过所述收紧带(9)联动,所述防护板(13)设有漏水孔(32),所述位移拉线(1)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5)并穿过所述漏水孔(32)卡装在所述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

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17)、T型台(19)、光栅盘(18)和光电耦合器(16),所述T型台(19)和光电耦合器(16)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电路板(17)上,所述光栅盘(18)安装在位于所述T型台上端的所述传动轴20上,所述光栅盘(18)的栅线部分插在所述光电耦合器(16)凹槽里面;

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另一电路板(26)安装在所述壳体(1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还包括指示卷尺(11),收紧带(9)与指示卷尺(11)叠合并共同缠绕在所述卷簧(10)上,所述指示卷尺(11)通过所述收紧带(9)与所述传动轮(8)及所述光栅盘(18)联动,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12),所述指示卷尺(11)的一端也与所述卷簧(10)连接,另一端自所述外罩(12)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栅盘 (18)与所述收线轮(8)外径比例为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漏水孔(32)处安装有导向定位管(33),所述位移拉线(1)由所述定位管(33)中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15)安装有RS485通讯接口(14),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包括通信模块(25)、电源模块(27)、单片机(28)和无线模块(29),所述单片机(28)通过所述通信模块(25)和RS485通讯接口(14)与数据中心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模块(29)与遥控器无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15)上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器(30),所述液晶显示器(30)与所述单片机(28)相连。

7.一种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15′)和防护板(13′),所述防护板(13′)安装在所述壳体(15′)的下方,所述壳体(15′)安装有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层离层位移传递到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两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其中: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1′)、传动轴(20′)、传动轮(8′)、收线轮(4′)、卷簧(10′)、隔离板(34′)和锁紧装置(3′),所述壳体(15′)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21′),所述传动轴(20′)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壳体(15′)内,所述传动轴(20′)的另一个端部自所述支撑块(21′)和所述壳体(15′)的侧壁伸出,所述卷簧(10′)、隔离板(34′)、传动轮(8′)、收线轮(4′)和锁紧装置(3′)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0′)上的伸出部,所述传动轮(8′)和收线轮(4′)通过锁紧装置(3′)相互紧固成为一体,所述卷簧(10′)一端固定在所述传动轴(20′)上,所述卷簧(10′)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簧罩的壁上,所述卷簧罩安装在所述壳体(15′)外部的防护板(13′)上,所述防护板(13′)设有漏水孔(32′),所述位移拉线(1′)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5′)并穿过所述漏水孔(32′)卡装在所述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

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17′)、T型台(19′)、光栅盘(18′)和光电耦合器(16′),所述T型台(19′)和光电耦合器(16′)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电路板(17′)上,所述光栅盘(18′)安装在位于所述T型台上端的所述传动轴(20′)上,所述光栅盘(18′)的栅线部分插在所述光电耦合器(16′)凹槽里面;

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另一电路板(26′)安装在所述壳体(15′)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还包括指示卷尺(11′),所述指示卷尺(11′)的端部设有指示尺卡头(35′)并卡装在所述传动轮(8′)上,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12′),所述指示卷尺(11′)的另一端自所述外罩(12′)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6′)。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漏水孔(32′)处安装有导向定位管(33′),所述位移拉线(1′)由所述定位管(33′)中穿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15′)安装有RS485通讯接(14′),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包括通信模块(25′)、电源模块(27′)、单片机(28′)和无线模块(29′),所述单片机(28′)通过所述通信模块(25′)和RS485通讯接口(14′)与数据中心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模块(29′)与遥控器无线相连。

说明书 :

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测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工程中检测位移的传感器和监测仪种类较多,各具特色,各有其适用范围,但是,对土木、水利、道路、矿山的开采及地下工程中岩体、巷道岩层内部的位移自动监测和预报的仪器却不多见,尤其是对高精度、大位移的实时自动监测几乎是空白,例如,在煤炭开采中巷道围岩内部压力突变引起的冲击矿压、煤炭回采时采掘对巷道顶(底)板、煤柱等岩层内部位移变化引起的冒顶、底臌、岩爆等引起的安全事故。至今尚缺少可靠的,能够实时自动监测和预报的仪器,尤其在煤炭开采中尚缺少在地面上实现对井下巷道位移不间断的实时自动监测和预报。
[0003] 在已获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 200820123806.X)“栅盘式岩层位移检测仪”中,利用拉力线牵动位移轮,带动光栅盘转动,通过光电转换将与位移对应的光栅盘转动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出微小的岩层位移变化,可实现高精度、大位移检测。但是,依据上述专利制成的岩层位移监测仪,存在下面的不足之处:两片光栅盘在壳体内安装在一条轴线上,需要从壳体内引出上、下两段拉线,以传递位移和收紧拉线,制作工艺和结构较为复杂,同时由于软拉线易变形影响位移检测的精度。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位移检测精度高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壳体安装有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离层位移传递到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两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其中:
[0006] 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传动轴、传动轮、收紧带、收线轮、卷簧和锁紧装置,所述壳体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所述传动轴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动轴的另一个端部自所述支撑块和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出,传动轮、收线轮和锁紧装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传动轮和收线轮通过锁紧装置相互紧固成为一体,所述卷簧和所述传动轮并排放置,卷簧轴安装在卷簧罩的侧壁上,卷簧罩安装在所述壳体外部的防护板上,所述收紧带的端部设有传动带卡头并卡装在所述传动轮上,所述收紧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卷簧连接,所述防护板设有漏水孔,所述位移拉线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并穿过所述漏水孔卡装在所述收线轮的T型卡槽中;
[0007] 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T型台、光栅盘和光电耦合器,所述T型台和光电耦合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电路板上,所述光栅盘安装在位于所述T型台上端的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光栅盘栅线部分插在所述光电耦合器凹槽里面;
[0008] 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另一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0009]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还包括指示卷尺,收紧带与指示卷尺叠合并共同缠绕在所述卷簧上,所述指示卷尺通过所述收紧带与所述传动轮及所述光栅盘联动,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所述指示卷尺的一端也与所述卷簧连接,另一端自所述外罩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
[0010]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光栅盘与收线轮外径比例为2∶1。
[0011]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漏水孔处安装有导向定位管,所述位移拉线由所述定位管中穿过。
[0012]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壳体安装有RS485通讯接口,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包括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单片机和无线模块,所述单片机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和RS485通讯接口与数据中心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模块与遥控器无线相连。
[0013]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壳体上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器,所述液晶显示器与所述单片机相连。
[001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壳体安装有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层离层位移传递到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两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其中:
[0015] 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传动轴、传动轮、收线轮、卷簧、隔离板和锁紧装置,所述壳体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所述传动轴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动轴的另一个端部自所述支撑块和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出,所述卷簧、隔离板、传动轮、收线轮和锁紧装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伸出部,所述传动轮和收线轮通过锁紧装置相互紧固成为一体,所述卷簧一端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卷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簧罩的壁上,卷簧罩安装在所述壳体外部的防护板上,所述防护板设有漏水孔,所述位移拉线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并穿过所述漏水孔卡装在所述收线轮的T型卡槽中;
[0016] 每套所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T型台、光栅盘和光电耦合器,所述T型台和光电耦合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电路板上,所述光栅盘安装在位于所述T型台上端的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光栅盘的栅线部分插在所述光电耦合器凹槽里面;
[0017] 所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另一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0018]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中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还包括指示卷尺,所述指示卷尺的端部设有指示尺卡头并卡装在所述传动轮上,所述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所述指示卷尺的另一端自所述外罩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
[0019]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在壳体内设置了并排对称地安装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位移传感器,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通过平行安装的传动轴、传动轮、收线轮与位移拉线刚性连接,其制作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操作更加方便,既适用于小位移高精度测量,也适用于大位移高精度的自动监测,而且克服了传统设计中在一条轴线上安装而需要引出上、下两段拉线,以传递位移和收紧拉线的缺陷,有效避免了软拉线易变形影响位移检测的精度,并通过改变光栅盘与收线轮外径比例可以提高位移检测精度,本发明可广泛应用在矿山开采、土木、水利、道路等施工过程中,对围岩体、巷道顶底板、坝体及边坡等位移进行有效地自动实时监测,及时消除生产安全隐患,也可为巷道及支撑岩体设计提供依据。
[0020]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一的主视剖视图;
[0022] 图2是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一的俯视剖视图;
[0023] 图3是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0024] 图4是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二的主视剖视图;
[0025] 图5是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二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实施例一
[0027]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15和防护板13,防护板13安装在壳体15的下方。壳体15安装有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一个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电路板26安装在在壳体15内。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离层位移传递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信息采集处理单元。
[0028] 每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1、传动轴20、传动轮8、传动带9、收线轮4、卷簧10、指示卷尺11和锁紧装置3。其中,传动轮8、传动带9和卷簧10构成收紧机构。
[0029] 壳体15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21,传动轴20的一个端部位于壳体15内,传动轴20的另一个端部自支撑块21和壳体15的侧壁伸出,传动轮8、收线轮4和锁紧装置3安装在传动轴20上,传动轮8和收线轮通过锁紧装置3相互紧固在一起。在本发明中锁紧装置
3采用内六角锁紧螺钉和锁紧螺母。卷簧10与传动轮8并排放置,卷簧轴安装在卷簧罩的侧壁上,卷簧罩安装在壳体15外部的防护板13上,收紧带9的端部设有收紧带卡头7并通过收紧带卡头7卡装在传动轮8上,收紧带9的另一端与卷簧10连接,传动轮8、卷簧10通过收紧带9联动。收紧带9与指示卷尺11叠合并共同缠绕在卷簧10上,指示卷尺11也通过收紧带9联动。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12,指示卷尺11的一端也与卷簧10连接,另一端自外罩12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6。
[0030] 防护板13设有漏水孔32,漏水孔32处安装有导向定位管33,导向定位管33设有法兰盘并通过法兰盘固定在漏水孔32处。位移拉线1由定位管33中穿过。位移拉线1一端设有倒刺型棘爪并通过倒刺型棘爪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5并穿过漏水孔32卡装在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
[0031] 每套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17、光栅盘18和光电耦合器16。支撑电路板17通过螺钉安装在壳体15的底部。T型台19和光电耦合器16分别竖直安装支撑电路板17上。光栅盘18采用金属栅盘或胶质栅盘。光栅盘18安装在位于T型台19上端的传动轴20上,光栅盘18栅线部分插在光电耦合器16凹槽里面。光栅盘18与收线轮8外径比例为2∶1,通常可以在1∶1至10∶1间调整以获得较好的测量精度。光电耦合器16通过光电转换将位移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其输出端接至信息采集处理单元。
[0032] 结合图3,壳体15后侧安装有RS485通讯接口14,壳体15上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器30。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包括通信模块25、电源模块27、单片机28和无线模块29。通信模块25、电源模块27、液晶显示器30和无线模块29分别与单片机28相连。单片机28通过通信模块25和RS485通讯接口14与数据中心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模块29与遥控器无线相连。
[0033] 实施例二
[0034] 参照图4和图5,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壳体15′和防护板13′,防护板13′安装在壳体15′的下方。壳体15′安装有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和一个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两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和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并排对称地安装,其两条中心轴线左、右相互平行。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电路板26′安装在在壳体15′内。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将岩离层位移传递到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离层位移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接至信息采集处理单元。
[0035] 每套离层位移传递机构包括位移拉线1′、传动轴20′、传动轮8′、收线轮4′、卷簧10′、隔离板34′、指示卷尺11′和锁紧装置3′,壳体15′的下侧壁安装有支撑块21′,传动轴20′的一个端部位于壳体15′内,传动轴20′的另一个端部自支撑块21′和壳体15′的侧壁伸出,卷簧10′、隔离板34′、传动轮8′、收线轮4′和锁紧装置3′安装在传动轴20′上的伸出部,传动轮8′和收线轮4′通过锁紧装置3′相互紧固成为一体,卷簧10′一端固定在传动轴20′上,卷簧10′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簧罩的壁上,卷簧罩安装在所述壳体15′外部的防护板13′上,防护板13′设有漏水孔32′,漏水孔32′处安装有导向定位管33′,位移拉线1′由定位管33′中穿过。位移拉线1′一端固定在岩层内,另一端设有拉力线卡头5′并穿过漏水孔32′卡装在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
[0036] 每套离层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支撑电路板17′、T型台19′、光栅盘18′和光电耦合器16′,T型台19′和光电耦合器16′分别安装在支撑电路板17′上,光栅盘18′安装在位于T型台上端的传动轴20′上,所述光栅盘18′的栅线部分插在光电耦合器16′凹槽里面。信息采集处理单元通过另一电路板26′安装在壳体15′内。
[0037] 指示卷尺11′的端部设有指示尺卡头35′并卡装在传动轮8′上,离层位移传递机构设有外罩12′,指示卷尺11′的另一端自外罩12′的上方伸出并设有位移刻度指示尺6′。
[0038] 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壳体15′安装有RS485通讯接口14′,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包括通信模块25′、电源模块27′、单片机28′和无线模块29′,单片机28′通过通信模块25′和RS485通讯接口14′与数据中心相连接,并通过无线模块29′与遥控器无线相连。
[0039] 下面说明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一的工作过程。
[0040] 将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固定在巷道待测离层位移处岩壁上,该处预先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待测岩层深度而定。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上的拉力线1一端已由拉力线卡头5固定于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将另一端通过倒刺型棘爪固定在岩体钻孔中待测离层位移的岩层处。拉力线1在收线轮4上缠绕有数周,当所测岩层发生离层位移时,监测仪随巷道围岩产生沿岩壁法线向外的位移,拉力线1受到拉力作用,带动收线轮4转动,即使得收线轮4处于“放线”过程。由于收线轮4与传动轮8已由内六角锁紧螺钉3和锁紧螺母22紧固成为一体,故在收线轮4“放线”转动过程中,传动轮8随之同步转动。同时,传动轮8和光栅盘18通过传动轴20同步转动。如此,所测岩层的离层位移信息最终转换成了光栅盘18的转动信息并通过光电耦合器16进行记录和传送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依靠单片机28和通信模块25可进行信息分析及往地面计算中心传输。在传动轮8转动时,其通过收紧带9带动指示卷尺11转动,使指示尺6外伸,从而显示所测岩层离层位移值。与此同时,收紧带9带动卷簧10收紧,在卷簧10收紧力的作用下,机构均处于受力回收状态,保证了拉力线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减小了外界振动干扰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0041] 下面说明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施例二的工作过程。
[0042] 将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固定在巷道待测离层位移处岩壁上,该处预先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待测岩层深度而定。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上的拉力线1′一端已由拉力线卡头5′固定于收线轮4′的T型卡槽中,将另一端通过倒刺型棘爪固定在岩体钻孔中待测离层位移的岩层处。拉力线1′在收线轮4′上缠绕有数周,当所测岩层发生离层位移时,监测仪随巷道围岩产生沿岩壁法线向外的位移,拉力线1′受到拉力作用,带动收线轮4′转动,即使得收线轮4′处于“放线”过程。由于收线轮4′与传动轮8′已由锁紧装置
3′紧固成为一体,故在收线轮4′“放线”转动过程中,传动轮8′随之同步转动。同时,传动轮8′和光栅盘18′通过传动轴20′同步转动。如此,所测岩层的离层位移信息最终转换成了光栅盘18′的转动信息并通过光电耦合器16′进行记录和传送到信息采集处理单元。依靠单片机28′和通信模块25′可进行信息分析及往地面计算中心传输。
[0043] 与此同时,传动轴20′带动卷簧10′一起随收线轮4′同步转动,使卷簧10′进一步收紧,在卷簧10′收紧力的作用下,与其联动机构均处于受力回收状态,保证了拉力线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减小了外界振动干扰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在传动轮8′转动时,传动轮8′上缠绕的指示卷尺11′使指示尺6′外伸,从而显示所测岩层离层位移值。
[0044] 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在实际使用时,由数个岩层位移监测仪、一个通信主机、RS485总线、直流电源线和遥控器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通信主机连接RS485总线,每个岩层位移监测仪均挂在总线上。遥控器和岩层位移监测仪之间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在一个系统中,可以使用多个遥控器。岩层位移监测仪经RS485总线与通信主机建立联系,通信主机通过压频转换模块与井下通信分站建立联系,井下通信分站再传输到地面监控总站,地面监控总站又将频率信号转换为岩层位移信息,实现由地面总站远距离实时自动监测煤巷顶板岩层位移。遥控器用于现场查询位移参数,当需要查询位移参数时,在岩层位移监测仪附近打开遥控器,即可监控最近的岩层位移监测仪,及时地取出此岩层位移监测仪监测到的位移数据,一般遥控器供井下现场人员使用。
[0045] 本发明新式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可安装在巷道顶、底板上、围岩体表面,拉力线通过钻孔固定在待测的岩层上,当发生岩层位移时,位移电信号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处理后,再经可视化处理,可以显示出巷道顶板及围岩岩层位移变化规律图。本发明巷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既可监测岩层的绝对位移量,也可监测位移变化速率,实现对井下巷道顶板及围岩体岩层位移远距离实时自动监测。当位移量或位移速率超过安全界限时,系统可从地面监控总站实施对井下巷道自动报警,避免因顶板冒落、冲击矿压引起的安全事故。
[0046]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