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45941.6

文献号 : CN1019348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邓平万昶叶成友杨清泉

申请人 : 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右纵梁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小于左纵梁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左、右纵梁均由前、中、后三段组成,左纵梁前、后体均比左纵梁中体高,右纵梁前体和中体在同一高度上,并低于右纵梁后体;所述左、右纵梁的后体在同一高度上,而右纵梁前体比左纵梁前体低,并且右纵梁前体对应前桥的部位向车架中心线的方向弯曲;左前悬架前、后端的第一簧支架安装于左纵梁前体的下方,右前悬架前、后端的第二簧支架安装于右纵梁前体的右侧。本发明能够降低整车重心,实现前置发动机客车乘客登车两级踏步,方便了乘客上、下车,有效缩短了上、下乘客的时间在提高快速交换大容量乘客目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整车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和稳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包括车体、发动机、变速器、散热器、车架、前桥、前悬架、后桥、后悬架和减震器,其中车体安装于车架上,该车架具有并排布置的左、右纵梁(1、

2),在车架的前端安装发动机、变速器及散热器,车架的前部通过左、右前悬架(3、4)及簧支架安装前桥(5),车架的后部通过左、右后悬架(6、7)及簧支架安装后桥(19),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纵梁(2)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小于左纵梁(1)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左、右纵梁(1、2)均由前、中、后三段组成,左纵梁前、后体(1a、1c)均比左纵梁中体(1b)高,右纵梁前体(2a)和中体(2b)在同一高度上,并低于右纵梁后体(2c);所述左纵梁前体(1a)分为前、后两段,左纵梁前体(1a)的前段搭接在后段的左侧,在左、右纵梁前体(1a、2a)的底部均安装有缓冲块(18),该缓冲块(18)位于前桥(5)轴管的上方;所述左、右纵梁(1、2)的后体在同一高度上,而右纵梁前体(2a)比左纵梁前体(1a)低,并且右纵梁前体(2a)对应前桥的部位向车架中心线的方向弯曲;所述左前悬架(3)前、后端的第一簧支架(8)安装于左纵梁前体(1a)的下方,右前悬架(4)前、后端的第二簧支架(8’)安装于右纵梁前体(2a)的右侧;

在所述左纵梁前体(1a)的左侧以及右纵梁前体(2a)的右侧均固定有前、后边梁(9、

10),同一侧的前、后边梁(9、10)之间通过圆拱形桁架连接,并且两边前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底架(11)连接,两边后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另一个底架(11)连接,所述桁架具有两根左右并排布置的圆拱形框条(12),两框条之间通过短横条(13)连接,框条(12)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边梁上; 在所述左纵梁前体(1a)的左侧设置左前减震器(14),该左前减震器(14)的上端通过第一支座与左纵梁前体(1a)铰接,左前减震器(14)的下端与左前悬架(3)铰接;在右纵梁(2a)的右侧设置右前减震器(15),该右前减震器(15)的上端与第二支座(16)铰接,该第二支座(16)固定于支架(17)上,而支架(17)与桁架固定连接,右前减震器(15)的下端与右前悬架(4)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纵梁前体(2a)上平面的离地高度不大于7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纵梁前体(2a)比左纵梁前体(1a)低50~500mm。

说明书 :

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客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 背景技术
[0002] 客车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国内现有发动机前置式前悬开乘客门的客车,其底盘该处车架为平大梁对称结构,受前悬架和发动机安装空间限制,导致前悬纵梁上平面离地高度较高,约为750mm。这种布置形式只能采用三级踏步结构才能满足客车布置要求,一方面上、下乘客不方便,并且上、下乘客的时间较长,在快速交换大容量乘客的城市或地区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另一方面,整车的重心较高,会影响整车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以快速交换大容量乘客。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置发动机两级踏步客车,包括车体、发动机、变速器、散热器、车架、前桥、前悬架、后桥、后悬架和减震器,其中车体安装于车架上,该车架具有并排布置的左、右纵梁,在车架的前端安装发动机、变速器及散热器,车架的前部通过左、右前悬架及簧支架安装前桥,车架的后部通过左、右后悬架及簧支架安装后桥,其关键在于:所述右纵梁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小于左纵梁到车架中心线的距离;左、右纵梁均由前、中、后三 段组成,左纵梁前、后体均比左纵梁中体高,右纵梁前体和中体在同一高度上,并低于右纵梁后体;所述左、右纵梁的后体在同一高度上,而右纵梁前体比左纵梁前体低,并且右纵梁前体对应前桥的部位向车架中心线的方向弯曲;所述左前悬架前、后端的第一簧支架安装于左纵梁前体的下方,右前悬架前、后端的第二簧支架安装于右纵梁前体的右侧。 [0005]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车架左、右纵梁采用不对称设计,能保证前置发动机的安装空间。左、右纵梁采用三段式结构,并且右纵梁前体及中体比左纵梁前体低,右纵梁向车架中心线偏移,第一簧支架下置安装,第二簧支架侧置安装,实现了降低车架右纵梁前、中体的离地高度,达到了乘客登车两级踏步的高度要求,能够方便乘客上、下车,并有效缩短了上、下乘客的时间;同时,整车的重心减低,提高了整车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和稳定性。右纵梁前体对应前桥的部位向车架中心线的方向弯曲,满足了右前悬架和前桥的安装及运动不发生干涉。
[0006] 作为优选,所述右纵梁前体上平面的离地高度不大于700mm。
[0007] 为了满足不同车型的需要,所述纵梁前体比左纵梁前体低50~500mm。 [0008] 在所述左纵梁前体的左侧以及右纵梁前体的右侧均固定有前、后边梁,同一侧的前、后边梁之间通过圆拱形桁架连接,并且两边前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底架连接,两边后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另一个底架连接。以上结构增加了该处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同时满足了右前减振器和前桥轮胎的安装和运动要求。
[0009] 为了简化结构、方便装配,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牢靠性,所述桁架具有两根左右并排布置的圆拱形框条,两框条之间通过短横条连接,框体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边梁上。 [0010] 在所述左纵梁前体的左侧设置左前减震器,该左前减震器的上端通过支座与左纵梁前体铰接,左前减震器的下端与左前悬架铰接;在右纵梁的右侧设置右前减震器,该右前减震器的上端与支座铰接,该支座固定于支架上,而支架与桁架固定连接,右前减震器的下端与右前悬架铰接。以上结构有利于前减震器布置、安装,同时增大了车厢过道宽度,能够方便乘客在车厢内快速移动。
[0011] 在所述左、后纵梁前体的底部均安装有缓冲块,该缓冲块位于前桥轴管的上方。缓冲块起缓冲、限位的作用,满足了前悬架相对车架运动和缓冲限位的要求。 [0012] 所述左纵梁前体分为前、后两段,左纵梁前体的前段搭接在后段的左侧,这样增大了发动机和散热器系统的安装空间,在保证车架结构紧凑的同时,有利于发动机及散热器系统的布置。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1、车架纵梁采用不对称设计,右纵梁前体及中体比左纵梁前体低,降低了车架右侧纵梁前体及中体的离地高度,实现了前置发动机客车乘客登车两级踏步,能够方便乘客上、下车,并有效缩短了上、下乘客的时间。
[0015] 2、能够降低整车重心,在提高快速交换大容量乘客目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整车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和稳定性。
[0016] 3、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装配容易,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低,有利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实施例1的右视图。
[0018] 图2为图1拆除车体的左视图。
[0019]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0] 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
[0021] 图5为图3的B向视图。
[00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4] 实施例1
[0025]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车体20安装于车架上,在车体20内设置有驾驶室、乘客座椅及过道,车体右侧车身的前部及中部开有供乘客上、下的车门。所述车体20的设置形式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所述车架具有并排布置的左、右纵梁1、2以及从前向后连接在两纵梁之间的多根横梁。左、右纵梁1、2采用不对称布置,即右纵梁2到车架中心线L的距离小于左纵梁1到车架中心线L的距离,以保证前置发动机的安装空间,右纵梁2相对左纵梁1向车架中心线L的偏移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左纵梁1由左纵梁前体1a、左纵梁中体1b和左纵梁后体1c依次相连而成,其中左纵梁前、后体1a、1c均比左纵梁中体1b高,并且左纵梁前体1a分为前、后两段,左纵梁前体1a的前段搭接在后段的左侧,以增大发动机和散热器系统的安装空间。所述右纵梁2由右纵梁前体2a、右纵梁中体2b和右纵梁后体2c依次相连而成,右纵梁前体2a和右纵梁中体2b在同一高度上,并低于右纵梁后体
2c。所述左、右纵梁1、2的后体1c、2c在同一高度上,右纵梁中体2b与左纵梁中体1b也在同一高度上,而右纵梁前体2a比左纵梁前体1a低50~500mm,右纵梁前体2a上平面的离地高度不大于700mm。
[0026] 如图2、图3、图5所示,在车架的前部设置前桥5,该前桥5的左部与左 前悬架3的中部连接,左前悬架3的前、后端各通过一个第一簧支架8与左纵梁前体1a连接,第一簧支架8位于左纵梁前体1a的下方。前桥5的右部与右前悬架4的中部连接,右前悬架4的前、后端各通过一个第二簧支架8’与右纵梁前体2a连接,第二簧支架8’位于右纵梁前体2a的右侧,并且右纵梁前体2a对应前桥5的部位向车架中心线L的方向弯曲。在所述左、后纵梁前体1a、2a的底部均安装有缓冲块18,该缓冲块18位于前桥5轴管的上方。 [0027]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左纵梁前体1a的左侧以及右纵梁前体2a的右侧均设置有前、后边梁9、10,其中前边梁9位于前桥5的前方,后边梁10位于前桥5的后方。同一侧的前、后边梁9、10之间通过圆拱形桁架连接,并且左、右两边前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底架
11连接,左、右两边后边梁的底部之间通过另一个底架11连接。所述桁架具有两根左右并排布置的圆拱形框条12,两框条之间通过多根短横条13连接,框体12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边梁9或10上。
[0028] 如图2、图3、图5所示,在左纵梁前体1a的左侧设置左前减震器14,该左前减震器14的上端通过支座与左纵梁前体1a铰接,左前减震器14的下端与左前悬架3铰接;在右纵梁2a的右侧设置右前减震器15,该右前减震器15的上端与支座16铰接,该支座16固定于支架17上,而支架17与右边的桁架固定连接,右前减震器15的下端与右前悬架4铰接。在所述车架的后部通过左、右后悬架6、7及簧支架安装后桥19,左后悬架6位于左纵梁后体1c的左侧,右后悬架7位于右纵梁后体2c的右侧。
[0029] 从图1、图2、图3中进一步可知,在车架的前端安装发动机21、变速器22及散热器23,其中散热器23位于发动机21的前方,而变速器22位于发动机21的后方。所述发动机
21的输出轴与变速器22的输入端连接,变速器22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轴与后桥19中部的差速器连接。本发明的其余结构与现有技 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0030] 实施例2
[0031] 参照图1,在车体20右侧车身的前部及后部开有供乘客上、下的车门。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