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长壁式开采作业中有控制地保持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80127061.7

文献号 : CN1019525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M·容克尔A·莫扎尔

申请人 : 拉格股份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地下煤矿开采的长壁式开采作业中有控制地保持有利于岩土力学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间距(33)的方法,所述长壁式开采作业具有工作面输送机(20)、至少一个采煤机(22)以及液压式掩护支架,在该方法中,借助安装在每个掩护支架框架(10)的四个主构件,如底部滑架(11)、采空区掩护架(14)、支承导杆(16)和顶梁(13)的采空区侧的区域,的其中至少三个上的倾斜传感器(17),来检测顶梁(13)和底部滑架(11)沿开采方向的倾斜,并且借助所测得的数据在计算机单元内确定在顶梁(13)的倾斜角出现变化时对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的影响,以及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由回收、前进和安置组成的工作循环中对重要参数进行自动匹配。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在地下煤矿开采的长壁式开采作业中有控制地保持有利于岩土力学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的方法,所述长壁式开采作业具有工作面输送机(20)、至少一个采煤机(22)以及液压式掩护支架,在该方法中,借助安装在每个掩护支架框架(10)的四个主构件,如底部滑架(11)、采空区掩护架(14)、支承导杆(16)和顶梁(13)的采空区侧的区域,的其中至少三个上的倾斜传感器(17),来检测顶梁(13)和底部滑架(11)沿开采方向的倾斜,并且借助所测得的数据在计算机单元内确定在顶梁(13)的倾斜角出现变化时对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的影响,以及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由回收、前进和安置组成的工作循环中对重要参数进行自动匹配,使得分别产生在有效框架条件下视为最佳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借助倾斜传感器(17)来确定单个掩护支架框架(10)横向于开采方向的倾斜,并且与已确定的相邻的掩护支架框架(10)的横向倾斜作比较,并在超过设定的允许的值时在工作循环期间实现相应掩护支架框架(10)相对于其相邻掩护支架框架的定向。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每个工作循环中,顶梁(13)被调整为,使顶梁(13)产生从其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至其采空区侧的端部的下倾。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借助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上的角部缸来实现对顶梁(13)的位置的控制。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每个工作循环中,底部滑架(11)的倾斜被调整为,使底部滑架(11)朝工作面输送机(20)上升。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借助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上的提升装置来实现底部滑架(11)的位置的控制。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确定顶梁(13)沿开采方向的倾斜在两个工作循环之间发生变化时,在之后的工作循环中,使顶梁(13)发生与顶梁(13)在之前的工作循环中的位置相对应的倾斜。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检测掩护支架框架(10)的支承顶梁(13)的支柱(12)的伸出高度,并且在单个工作循环中考虑顶梁(13)相对底部滑架(11)的相应高度位置以确定顶梁(13)的所要求的位置。

9.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当顶梁(13)的倾斜传感器(17)显示顶梁(13)相比其在之前的工作循环内的位置出现位置误差时,自动中止掩护支架框架(10)的安置过程。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紧接着自动去激活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中的用于之后的工作循环的后置控制,并且又为其接下来的工作循环而重新激活该后置控制。

11.按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行程测量装置检测步进缸的步进行程,所述步进缸使得掩护支架框架(10)移向工作面输送机(20)。

12.按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作面输送机(20)和/或采煤机(22)上分别设置一个倾斜传感器(21、25),并且确定工作面输送机(20)和/或采煤机(22)沿开采方向的倾斜角。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确定工作面输送机(20)一方面和采煤机(22)并另一方面和掩护支架框架(10)的倾斜角偏差的情况下,确定工作面输送机(20)的站立面和掩护支架框架(10)之间的角度差。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确定角度差小于180度时,掩护支架框架(10)到工作面输送机(20)的步进行程在工作循环期间减小为,使采煤机(22)能够在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的顶梁尖端前通过。

15.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确定角度差大于180度时,工作面输送机(20)到采煤工作面(32)的回移行程在掩护支架框架(10)前进时被缩小为,使在采煤机(22)穿过时,出现预定为最大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

16.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进缸的冲程调整为大于采煤机(22)的切削宽度。

1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顶梁(13)能够借助能沿采煤工作面(32)方向伸出的前进式滑动顶梁(41)得到延长,并且在前进式滑动顶梁(41)上设置倾斜传感器(17)以及能够经由设置在前进式滑动顶梁(41)内的行程测量系统(42)来检测前进式滑动顶梁(41)的伸出幅度。

1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确定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时,考虑到根据掩护支架框架(10)的伸出高度出现的双纽线误差(43)。

说明书 :

用于在长壁式开采作业中有控制地保持顶梁至采煤工作面

的间距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地下煤矿开采中用于控制具有工作面输送机、至少一个采煤机以及液压式掩护支架的长壁式开采作业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此外,长壁控制自动化的问题在于,掌握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该间距在下文中被简称为“KaKo”。在地下煤矿开采中,通常致力于在上覆层面暴露后,通过相应的支架尽可能早地支撑该上覆层面,以便减小因岩土力学而存在的上覆层在未用支架支撑区域内发生崩塌的危险。在长壁式开采作业中,基于开采时的作业顺序,必定会出现无支架支撑的上覆层。因此,例如在使用滚筒式联合采煤机进行切削开采时,掩护支架首先必须在其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上与采煤工作面保持这样间距,使得滚筒式联合采煤机在经过时不与支架发生碰撞。若通常领先的、沿滚筒式联合采煤机的前进方向的前滚筒切削煤层的上层(Oberbank)并且使上覆层暴露,那么只有在前行的滚筒式联合采煤机后方,掩护支架才能前进一定距离,因此在该区域内无法用掩护支架来支撑上覆层。根据长壁式开采作业时的工况进行调整的、掩护支架框架的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与采煤工作面之间的间距(KaKo),亦即采煤工作面与其在掩护支架上的支撑之间的上覆层自由突伸的跨度,决定性地影响了上覆层中发生崩塌的危险。在此,每一次崩塌都会导致开采作业受损,尤其是在力求的开采和支架工作自动化中。

发明内容

[0003]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出一种本文开头所述的方法,在考虑到上覆层崩塌危险最小化的情况下,借助该方法在长壁前部前进时监视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KaKo),并且该间距是能够调整的。
[0004] 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本发明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扩展设计,从附属于该说明书的权利要求书中得出。
[0005] 本发明在其基本思想中规定,为有控制地保持在岩土力学上有利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借助安装在每个掩护支架框架的四个主要构件,如底部滑架、采空区掩护架、支承导杆和顶梁的采空区侧区域,的其中至少三个上的倾斜传感器,来检测顶梁和底部滑架沿开采方向的倾斜,并且借助所测得的数据在计算机单元内确定顶梁的倾斜角出现变化时对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影响,以及在掩护支架框架的由回收、前进和安置(Setzen)组成的工作循环中对决定性的参数进行自动匹配。
[0006]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首先,仅基于用较少费用确定的单个掩护支架框架在开采方向的倾斜角,就得出了有关产生的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结论,其中,在个别情况下,在相关的掩护支架框架中,可以在步进或前进时通过计算机单元在自动化的流程中这样来调整其工作循环,使得分别产生在有效框架条件下视为最佳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
[0007]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除确定沿开采方向的倾斜角外,还借助倾斜传感器来确定单个掩护支架框架横向于开采方向的倾斜,并且与已测得的相邻的掩护支架框架的横向倾斜作对比,并且当超过设定的允许的值时在工作循环期间完成相应掩护支架框架相对于其相邻掩护支架框架的定向。因此应当确保,单个的相邻的掩护支架框架在它们相对工作面输送机的角度位置上没有太大区别,从而使相邻的掩护支架框架在自动流程中时不脱离它们相互的连接。若确定了不允许的偏差,那么在认识到相应的关键的重叠状况时,可以在掩护支架框架步进时自动匹配或终止工作循环,从而能够对单个的掩护支架框架的位置进行修正。在此,所不期望的掩护支架框架的倾斜也会导致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加大,因此该措施也确保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尽量掌控到最小。
[0008] 由于在单个工况下有效产生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与上覆层在掩护支架框架上的支撑相关,所以在顶梁上产生的岩石垫层会导致上覆层无法支撑在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前端部上,而是一开始就支撑在通常形成于顶梁后部区域内的岩石垫层上。因此需要避免这类岩石垫层的形成。为此,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在掩护支架框架的每个工作循环中,这样来调整顶梁,使顶梁从其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朝其采空区侧的端部下倾。在顶梁这样下倾时,正在形成的岩石垫层在掩护支架框架步进时分别被剥落。在此,在个别情况下可以借助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上的角部缸来实现对顶梁位置的控制,其中,这种角部缸设置在顶梁和采空区掩护架之间,因此顶梁能在其位置中定向。
[0009] 按照一种实施例,由此可以利于掩护支架框架的所期望的位置,即,在掩护支架框架的每个工作循环中,将底部滑板的倾斜调整为,使底部滑板朝着工作面输送机方向升高,因为通过朝开采方向轻轻抬高的滑板,有利于必要时形成于下盘上的废石的滑行。基于通过倾斜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掩护架位置的认识,可以通过以公知方式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上的提升装置有针对性地引发这种滑行。
[0010] 若在位于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前方的区域内发生上覆层的崩塌,那么就存在顶梁用其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伸入崩塌区域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生在两个工作循环之间的顶梁的倾斜的变化来识别顶梁的这个位置,只要在煤层水平面中仍然可以假设上覆层基本上直线延伸。因此,若顶梁朝崩塌方向倾斜,那么在下一个工作循环中,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仍然悬挂在崩塌内,并且因此阻止了另一个步进运动或使崩塌加大。为避免这种效果,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在确定顶梁在两个工作循环之间产生的沿开采方向的倾斜发生变化时,在之后的工作循环中,顶梁仅发生与顶梁在之前的工作循环中的位置对应的倾斜。若在移动到崩塌下方之后,顶梁的采空区侧的后端部摆转进入崩塌时,由此会发生顶梁朝工作面输送机的倾斜,此时做法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顶梁也设置具有预定的倾斜。
[0011] 在此可以规定,检测掩护支架框架的支承顶梁的支柱的伸出高度,并且在单个工作循环中考虑顶梁相对底部滑架的相应高度位置以确定所要求的顶梁的位置。
[0012] 在掩护支架框架配备有所谓的后置控制(Nachsetzsteuerung)时,自动支架工作变得更为困难。这种后置控制自动确保了掩护支架框架的安置,直至将顶梁压向上覆层的支柱达到例如为300巴的工作压力。存在崩塌或沉降的上覆层区域时,会导致后置控制自动按压顶梁,直至产生相应的强大的阻力。因此在移动经过崩塌区时,几乎必然会出现顶梁的倾斜。为避免这一点,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当顶梁的倾斜传感器显示顶梁相比其在之前的工作循环内的位置出现位置误差时,自动中止掩护支架框架的安置过程。此外可以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紧接着自动去激活设置在掩护支架框架中的用于之后的工作循环的后置控制,并且又为其接下来的工作循环而重新激活该后置控制。用这些措施避免因掩护支架框架的自动安置而引起的位置误差。
[0013] 为了能够检测单个掩护支架框架相对于工作面输送机和在工作面输送机上导引的采煤机的位置,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经由行程测量装置检测步进缸的步进行程,所述步进缸促使掩护支架框架移向工作面输送机。
[0014] 倘若为避免在采煤机行驶经过掩护支架框架时发生碰撞而必须保持由长壁开采装备的技术设计确定的相应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那么这个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一直都会变化,尤其在穿过凹部或经过鞍部时,工作面输送机和采煤机的倾斜角相对单个掩护支架框架的倾斜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及时识别这些变化并且用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补偿,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在工作面输送机和/或采煤机上分别设置倾斜传感器,并且检测工作面输送机和/或采煤机沿开采方向的倾斜角。在此,在采煤机上设置倾斜传感器就足够了。尽管在工作面输送机上移动和导引的采煤机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面输送机构成整体,但它适用于改善控制的精确性,还能够通过设置在工作面输送机上的倾斜传感器检测工作面输送机的倾斜。必要时,出于控制目的,仅在工作面输送机上设置倾斜传感器就足够。
[0015] 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在确定工作面输送机一方面和采煤机并另一方面和掩护支架框架的倾斜角偏差时,检测工作面输送机的站立面和掩护支架框架之间的角度差。用该角度差来说明,工作面输送机和采煤机以及掩护支架框架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沿开采方向运动,或是否由于矿层下倾的变化而造成带有采煤机的工作面输送机与掩护支架框架彼此间的相互运动。
[0016] 倘若在穿过凹部时,角度差小于180度,那么充分使用掩护支架框架的全部对正常工作顺序有效的步进行程会导致与采煤机的碰撞,因此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在确定角度差小于180度时,掩护支架框架到工作面输送机的步进行程在工作循环期间减小为,使采煤机能够在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顶梁尖端前通过。
[0017] 若在经过鞍部时,角度差大于180度,那么基于工作面输送机和采煤机以及掩护支架框架彼此间的位置,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以所不期望的方式扩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带有采煤机的工作面输送机相对掩护支架框架的领先必须被缩小,以便因此限制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为此,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在确定角度差大于180度时,工作面输送机到采煤工作面的回移行程在掩护支架框架前进时被缩小,因此采煤机的切削宽度缩小为,使在采煤机穿过时,出现小于采煤机的正常切削宽度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
[0018] 当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规定,步进缸的冲程调整为大于采煤机的切削宽度时,就能更好地掌控这类情况,因为通过这种解决方案也可以防止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增加的幅度过大。
[0019] 相同的针对控制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考虑也适用于长壁开采装备的实施形式,其中,顶梁可以借助能朝采煤工作面方向伸出的前进式滑动顶梁得到延长,如果在前进式滑动顶梁同样设置了倾斜传感器,且可以经由设置在前进式滑动顶梁内的行程测量系统来检测前进式滑动顶梁的伸出幅度。
[0020] 倘若在设计成双纽线掩护支架(Lemniskatenschild)的掩护支架框架中,顶梁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的突伸根据掩护支架框架支柱的伸出高度,基于通过设置在底部滑架与采空区掩护架之间的支承导杆的位置引起的双纽线误差而发生改变,那么规定,该误差在确定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时作为校正因子加以考虑。

附图说明

[0021] 在附图中示出了接下来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0022] 图1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掩护支架框架和设置在其上的倾斜传感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工作面输送机和用作采煤机的滚筒式联合采煤机;
[0023]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按图1的长壁装备;
[0024] 图3示出了按图2的长壁装备,其中,由于顶梁上有岩石垫层,所以担心出现上覆层崩塌;
[0025] 图4以示意图示出了掩护支架框架的额定位置,以避免在顶梁上形成岩石垫层;
[0026] 图5示出了在出现上覆层崩塌时按图2的支架情况;
[0027] 图6示出了行进到上覆下盘的崩塌下方时按图5的支架情况;
[0028] 图7示出了在下一个工作循环中按图5和图6的支架情况;
[0029] 图8a-c以示意图示出了穿过凹部和在经过鞍部对顶梁至采煤工作面间距的影响;
[0030] 图9示出了按图1具有掩护支架框架的长壁装备,所述掩护支架框架具有附加的前进式滑动顶梁;
[0031] 图10示出了当掩护支架框架设计成双纽线掩护架时出现的所谓的双纽线误差。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在图1中示出的长壁装备首先包括带底部滑架11的掩护支架框架10,底部滑架上平行布置着两根支柱12,图1中仅能看到其中一根支柱,且这些支柱在它们的上端部上支承着顶梁13。当顶梁13在其前(左)端部上沿有待说明的采煤机方向伸出时,采空区掩护架14借助铰链15铰接在顶梁13的右后端部上,其中,采空区掩护架被侧视图中的两个支撑在底部滑架11上的支承导杆16支撑。在所示实施例中,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上安装有三个倾斜传感器17,更确切地说,一个倾斜传感器17安装在底部滑架11上,一个倾斜传感器17安装在顶梁13靠近铰链15的后部区域内以及一个倾斜传感器17设置在采空区掩护架
14上。没有进一步示出的是,还可以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第四个能移动的构件上,即支承导杆16,再设置一个倾斜传感器,其中,必须安装四个可能的倾斜传感器17中的其中三个,以便用它们测得的倾斜值来确定掩护支架框架在开采空间内的位置。不过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图1中具体示出的倾斜传感器的布置,而是还包括三个倾斜传感器在掩护支架框架的四个能移动的构件上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0033] 在图1中示出的掩护支架框架10固定在工作面输送机20上,所述工作面输送机同样具有倾斜传感器21,因此鉴于长壁装备的控制,通常也能在此获得有关运输机位置的数据。形式为有上滚筒23和下滚筒24的滚筒式联合采煤机22的采煤机在所述运输机20上导引,其中在滚筒式联合采煤机22的区域内也设置有倾斜传感器25,此外还设置有用于探查滚筒式联合采煤机22在长壁内各个所在位置的传感器26以及用于测量切削高度的标尺27。
[0034] 由图2可知,这样示出图1所示长壁装备在长壁式作业中的应用,即,长壁装备在下盘31上移动,其中,滚筒式联合采煤机22的滚筒23和24开采采煤工作面32。上覆层30在此通过各掩护支架框架10的顶梁13支撑,其中,随着前进式的回采,上覆层30在长壁穿过后崩落成为采空区40。由图2可知,在单个运行工况下,在采煤工作面侧的顶梁13的尖端和采煤工作面32之间存在着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所述间距是用于上覆层30的未支撑的突出区域34的度量,其中,该区域34原则上视作有崩塌危险。
[0035] 如图3所示,当掩护支架框架10的顶梁13上形成有岩石垫层35时,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就增大,所述岩石垫层构成用于上覆层30的支撑。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同时还在采煤工作面32的上地层区域内出现了凸出部36,并且可以看到,在与图2相比,长壁装备的位置没什么不同的情况下,如何产生实质上更大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从而极大地加大了所述区域34崩塌的危险。
[0036] 由图4可知,随着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朝采空区侧40方向下倾而逐渐出现顶梁13的倾斜时,在步进过程中分别正在形成的岩石垫层35剥落。同时,在底部滑架11的区域内可以看到,底部滑架11以轻微上抬的角度沿开采方向38朝着工作面输送机20布置,因为这样有利于在置于下盘31上的废石的滑动。这些措施可以逐项通过布置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上但没有单独示出的角部缸体在顶梁13和采空区支架14之间以及通过公知的提升装置在底部滑架11(所谓的基础提升)区域内实现。
[0037] 因此,若由于按本发明的做法而避免了在顶梁上产生岩石垫层,那么相应地产生更小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
[0038] 现在,在图5至7中示出了长壁装备穿过具有崩塌37的上覆层区域的情形。为此,由图5可知,出现崩塌37时存在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伸入崩塌37的危险,并且该过程可以借助位于顶梁13上的倾斜传感器17检测到。作为上覆层内存在崩塌的另一个识别特征,也可以通过确定支柱12的伸出高度,例如通过在支柱12上设置相应的传感器18,使用顶梁13的高度位置的改变。当顶梁13随着伸入崩塌37处于示意表示的位置时,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顶梁13与崩塌37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对撞,并且在此或阻止掩护支架框架10的进一步步进,或使崩塌37扩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利的结果,规定顶梁
13仅倾斜一定程度或具有这样的倾斜,即顶梁在之前的工作循环中,在全面贴靠在上覆层
30的情况下,也具有该倾斜,因而顶梁13无法摆转进入崩塌37。因此如图6示意性所示,顶梁13在崩塌37下方移动。若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再次贴靠到上覆层30上,那么不再有与顶梁13倾斜相关的倾斜趋势,并且这也可以选择作为顶梁在崩塌37下方移动的信号。
[0039] 同样,当如图7所示,顶梁13的后部区域到达崩塌37下方时,在之后的工作循环中出现了需要注意的情形,因为该后部区域接下来基于支柱压力同样倾向于移入崩塌37,从而出现了顶梁13沿开采方向38的相应倾斜。通过使顶梁13仅具有其在之前的工作循环中所具有的倾斜,那么这种情形也是能够掌控的。
[0040] 当图2至7所示的实施例涉及对实际产生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控制或掌控时,那么就需要将其与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加以区分,所述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由长壁装备的设计本身产生。这种技术上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对应安全间距,顶梁13在工作面输送机20朝采煤工作面32移动时必须保持这个安全间距,以便在工作面输送机20上移动的采煤机22经过时,避免联合滚筒23和上覆层掩护架13之间发生碰撞。若煤层的下倾状况发生变化(这与穿过凹部和经过鞍部相关联),那么掩护支架框架和带采煤机的工作面输送机彼此间不同的倾斜位置会导致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发生变化,所述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低于或超过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低于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时,采煤机和掩护支架框架之间存在碰撞危险,以及超过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时,未被支撑的上覆层面出现崩塌的危险加大。
[0041] 如借助图8a至8c的单独的视图所示,在穿过凹部和在经过鞍部时,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发生了不期望的变化。如首先经由图8b与图8a比较得出,接近凹部(图8b)会导致工作面输送机20和采煤机22发生倾斜,这种倾斜能够通过设置在其上的倾斜传感器21或25检测到。在此获得的倾斜值可以与在掩护支架框架10上获得的倾斜值相比较,由此获得角度差,所述角度差可以与掩护支架框架10和位于下盘31上的带采煤机22的工作面输送机20的各个支承面相关。在图8b所示穿过凹部时,产生了小于180度的角度差,这会导致在图8a仍然存在的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端部与采煤机22之间的间距缩小,从而使产生的、在此未进一步示出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也缩小。为了消除与之相关的碰撞风险,按照本发明规定,在这种情形下,掩护支架框架10没有被全力后拉,而是相对带有采煤机22的工作面输送机20稍稍停留,因此保留了出于技术原因所要求的间距或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
[0042] 对比图8a,如图8c所示,在经过鞍部时,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在此,出现了大于180度的角度差,这意味着,在上覆层区域内,顶梁13和采煤机22之间的间距,亦即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被拉开。在此,为了不让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过大,规定在自动流程中,将掩护支架框架10向前拉,前拉幅度为整个步进行程,但采煤机22的切削宽度减小。在对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和与之相匹配的长壁装备的工作方式的监视中,可以有利地减小所谓的“隙距(Steckung)”,即减小掩护支架框架10和工作面输送机20之间的间距,从而在此使顶梁13进一步朝采煤工作面32方向突伸,由此减小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33。因为所述“隙距”在连续运行时能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矿床条件来匹配长壁装备的自动运行,即通过将掩护支架框架10前进,从而保留技术上要求的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
[0043] 如图9所示,也公开了掩护支架框架10,它们在其顶梁13的区域内具有前进式滑动顶梁(Ausstellschiebekappe)41。本发明也可以用这些掩护支架框架10来实现,并且在此规定,在前进式滑动顶梁41内同样设置倾斜传感器17以及行程测量系统42,因此在掩护支架框架10的工作循环的自动流程控制中,可以考虑到前进式滑动顶梁41相对底部滑架11的位置。
[0044] 在使用所谓的双纽线掩护架的情况下,在按本发明应用的框架内的另一个误差修正是可行的,其中,顶梁13的采煤工作面侧的端部的位置根据掩护架的伸出高度发生变化,并且在图10中用附图标记43表示的双纽线误差在个别情况下确定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时被相应考虑到。
[0045] 在掩护支架框架自动运行时掌控顶梁至采煤工作面的间距的前提条件也可由此得到改善,即,可以在每天例行维修和保养工作时在掩护支架框架上实施结构性的变化。这也尤其适用于掩护支架框架的新结构,其中,可以在一开始就考虑到自动支架作业的要求。
[0046] 在前述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本申请的技术主题的特征可以单独以及彼此任意组合,以便在其不同的实施形式中实现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