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272473.9

文献号 : CN10195628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M·塞德拉格M·赫尔曼

申请人 : H.斯托尔两合公司

摘要 :

一种针织机,具有:至少一个针床,在该针床中纵向可移动地支承有多个织针;至少一个针驱动装置(100),该针驱动装置沿至少一个针床可运动地配置,其中该针驱动装置(100)具有多个并排安置的电动机定子(1.1-1.19),其中通过每个定子(1.1-1.19)可对与各个织针连接的转子(2)施加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针织机,具有:至少一个针床(40),在该针床中纵向可移动地支承有多个织针(50);至少一个针驱动装置(110,100’,100”,130,140,150),该针驱动装置沿至少一个针床(40)可运动地配置,其特征在于:针驱动装置(100,100’,100”,130,140,150)具有多个并排安置的电动机定子(1.1-1.19),其中通过每个定子可对与各个织针(50)连接的转子(2,2’,2”)施加作用。

2.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电动机是直线电机。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针驱动装置(100,100’,100”,130,140,

150)可借助滑架(30)沿至少一个针床(40)运动。

4.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有定子(1.1-1.19)具有相同的长度。

5.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定子(1.1-1.19)的长度(L,L1-L7)是不同的,并且适配于织针(50)的通过这些定子要实现的行程运动。

6.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定子(1.1-1.19)是相互无间隙靠置的。

7.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借助定子(1.1-1.19)和与织针(50)连接的转子(2,2’,2”),可将驱动力或固定力传入到织针(50)中。

8.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定子(1.1-1.19)在纵向上被分为两个半区(A,B),其中在每个半区(A,B)中可以产生和另外半区(B,A)的场无关的电场。

9.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针驱动装置(130)具有多个在织针(50)的运动方向上上下依次配置的定子(1.1-1.19)的列(110),其中不同列(110)的定子(1.1-1.19)在侧向上相互错开地布置。

10.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定子(1.1-1.19)的宽度(SB)大于转子(2,

2’,2”)的宽度(LB)。

11.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转子(2,2’,2”)在至少一个针床(40)的与针钩相反对置的一侧突出于这个针床,并可以在两侧被定子(1.1-1.19)施加作用。

12.按权利要求1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针驱动装置(100,100’,100”,130,140,150)具有用于影响在复合针的导针片上配置的转子的附加的定子(1.1-1.19)。

说明书 :

针织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

背景技术

[0002] 将运动传入到针织机的织针中大多数仍旧通过织针三角实现,其借助滑架运动经过针床。这些织针三角具有用于针对针织过程所选用的织针的针踵的曲线形控制结构。其中致力于,尽可能少的织针同时参与成圈过程,也就是说,被推出的织针必须尽可能快地再被拉回。这造成的结果是,曲线形控制结构的将推出织针拉回的部分是很陡峭延伸的。这个曲线形控制部分的角度实际上自最初的针织机以来就未被改变过。
[0003] 此外在横机(Flachstrickmaschine)中,多个三角座(Strickschloβ)按惯例交替地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运动经过针床,以便将成圈必需的运动导入到织针中。因此在横机中,这些三角座必须对称设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织针在它为了成圈而进行的前进运动时的速度相等于它回拉运动时的速度,尽管为了实现可靠的成圈在织针前进运动时应该满足完全不同于在回拉运动时的规范。此外,织针的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还以相同的形式导入,尽管这明显有利于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假若织针能以可变的速度运动。
[0004] 由于这类长久以来公知的用三角座实现针驱动的缺陷,已经提出了单针驱动的针织机。对此在EP 0717136A1中表明并描述了用于横机的每个织针的自供式驱动装置。其中每个织针都与直线电机耦联,该直线电机可以经过适当控制,使得织针能以对于成圈而言最优化的顺序和最优化的速度实施它的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因为即使在具有相对短的针床的机器情况下,也必须有多于1,000个织针运动,故这个公知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个针必需的直线电机而成本昂贵,并且另外要求高额的控制花费。此外这些众多的直线电机也必须被供给电流,从而对机器能量平衡造成明显负面的影响,并导致产生大量的热量。
[0005] 在DE 19531964A1中 描 述 了 横 机,在 其 滑 架 中 安 置 了 控 制 导 杆(Steuerschieber),控制导杆能用它的前面端部形状配合地包夹针踵,并在它后面端部上可被步进电机施加作用。其中在滑架上配置了多个以与织针相同的间距并排的控制导杆。通过步进电机传入到控制导杆中的运动被传输到织针上,并且驱动这些织针伸出或牵拉它们返回。为了能实现连续的成圈过程,在公知的装置中设置了两个滑架,这些滑架通过针床地滑行在上下配置的轨道上。织针具有两个相互错位的针踵,其中两个滑架的控制导杆可以分别作用在两个针踵之一上。首先,滑架之一被带到位,并且借助它的控制导杆使织针为了成圈而运动,同时第二滑架在第一滑架之后紧接着被带到位。一旦第二滑架以它的控制导杆对织针施加作用,则第一滑架就运动到第二滑架前面,以便接着可以使得后续的织针运动。
[0006] 这个解决方案需要比在EP 0717136A1中明显较少的电机。但必须设置两个具有从属驱动装置、导引装置和控制装置的滑架,因此这个解决方案也还是相对花费昂贵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针织机,其中织针能以经济合理的方式分别单独地并且按照毛圈形成过程的要求被驱动。
[0008] 该目的通过一种针织机来实现,该针织机具有:至少一个针床,多个织针沿纵向可移动地支承在该针床中;至少一个针驱动装置,其沿至少一个针床可运动地配置,其特征在于:该针驱动装置具有多个并列安置的电动机定子,其中通过每个定子可对与各个织针连接的转子 施加作用。
[0009] 因此在本发明的针织机中,任何单个织针都可以按照对于所谋求的成圈过程而言最优化的运动过程来控制。特别是该织针执行的前进运动的速度可比织针的回拉运动较小的。而且在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期间也可以改变速度。另外利用本发明的针织机可以实现比以三角 作为针驱动装置的针织机更高的速度。在针踵和织针三角中的曲线形控制结构之间的摩擦现象则在本发明的针织机中消失了。因此织针还承受较小的磨损。因此本发明的针织机在它功率方面仅相当于EP 0717136A1中单针驱动的相应功率,但是却没有了其高成本和高电流消耗的缺陷。其中本发明的针织机不仅可以是横机,而且可以是具有圆筒形针床的圆型针织机。
[001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动机可以是直线电机,由此针驱动装置的结构大大地简化。其中直线电机可以是非同步或同步的直线电机,并且既可以是伺服电机,也可以是步进电机。
[0011] 当该针驱动装置借助滑架沿至少一个针床可以运动时,则产生另外的优点。其中对滑架的导引、支承和驱动可以相同地由具有三角座的公知针织机来担当此职。当然也以设置有多个具有多个针驱动装置的滑架。如果针织机是横机,则能以此方式并行地制造多个针织物。
[0012] 定子的设计和配置方案可以按照相应的要求来选用。一个可能方案在于,将所有定子都设计为相同长度。这具有的优点是,只须提供一种类型的定子,这将使针织机的制造得到简化。
[0013] 相反,在一种备选设计方案中,定子的长度可以是不同的,并且适配于通过它们所要实现的针行程运动。因此定子的结构长度可与工作区域相协调。
[0014] 另外有利的是,定子无间隙地紧密靠置,亦即构成定子束,因此织针的转子总是处在定子之一的影响区域中。
[0015] 借助定子和与织针连接的转子,不仅可以将驱动力而且可以将固定力传入到织针中。因此可能的是,不仅使织针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而且也可使其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中。
[0016] 当每个定子在纵方向上被分为两个半区时,则产生另外的优点,其中在每个半区中可产生与另外半区的场无关的电场。因此针的转子在从一个定子到下一个定子的过渡中不会经历加速冲击。更确切地说,产生均匀的织针运动。
[0017] 在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该针驱动装置可以具有多个在针的运动方向上重叠配置的定子列,其中不同列的定子在侧向上相互错开地布置。这种设计方案有利于用在很精细的针距情况中。在很精细的针距情况下,相邻织针的转子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分别对应于定子列之一的位置。因此,转子和定子可以具有比针与针间距大的宽度。
[0018] 定子的宽度必须至少等于转子的宽度,但最好是大于这个转子宽度。由此可确保,定子在滑过转子时可以加速这个转子。
[0019] 为了实现将转子配置在织针上或与织针协同作用的控制元件上,同样提供了不同的方案。由此转子例如可以被配置在针杆的顶侧(Oberseite)。但在这个设计方案中需要如下的装置,其当定子运动经过转子时使织针固定在针床的沟槽中,因为这些定子也在转子上施加牵拉力。
[0020] 在另一个选择性方案中,转子可以在至少一个针床的与针钩相反对置的一侧伸出于该针床,并在两侧可以被定子施加作用。其中转子可以被直接配置在针杆上或与针协同作用的控制元件上。通过定子在两侧的施加作用,则其在转子上的牵拉力相互抵消,因此不再需要附加的用于将织针固定在针床沟槽中的装置了。
[0021] 本发明的针织机不仅可以配备有舌针,而且可以配备有复合针。在舌针情况下,该舌的张开运动和关闭运动由纱线实现。在复合针情况下,导针片(Schieber)必须被激活打开和关闭。为此该针驱动装置可以具有用于影响在复合针的导针片上配置的转子的附加的定子。

附图说明

[0022]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针织机的针驱动装置的示范性的不同设计方案。图中示出:
[0023] 图1是针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 图2是图1装置中沿X箭头方向上的局部视图;
[0025] 图3是针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与图3对应的局部视图;
[0026] 图4是图3的针驱动装置的放大的详图;
[0027] 图5是针驱动装置在固定针情况下与图4对应的示图;
[0028] 图6是针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的详图;
[0029] 图7是针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0] 图8是图3中针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0031] 图9是针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2] 图10是针驱动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3] 图11是针驱动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图1的示意图以俯视图中的实线和虚线示出了针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并且以点划线示出了用于对比的现有技术中针驱动装置的织针三角。
[0035] 所示出的针驱动装置100是用于具有舌针的横机的针驱动装置。它由一列并排安置的定子1.1-1.19构成,这些定子被配置在此处未详细示出的滑架上,并被定向在针运动方向上。定子1.1-1.19与转子2协同作用,这些转子被固定在织针上或与织针协同作用的控制元件上,其中此处只示出了一个针踵51。定子1.1-1.19和转子2共同构成直线电机。定子1.1-1.19和转子2代替以点划线示出的传统针驱动装置的织针三角60,61,62,63,并且以最佳方式效仿其对各个织针的驱动。
[0036] 在此处未详细示出的三角底板上配置的织针三角60-63借助滑架例如在箭头方向SB上从右向左运动经过该针床。这一运动一旦开始,就通过挺针部分60将箭头V方向上的前进运动导入到针踵51中,该针踵已被未示出的织针三角带至针踵起始位置NFG上。因此织针也在箭头V方向上被向前推动。该前进运动持续至针踵51已到达其最高前进位置NFH时为止。接着,用于针踵51的由织针三角60和61构成的曲线形控制结构迫使织针进行箭头R方向上的回拉运动。然后,该回拉运动通过脱圈三角(Nadelsenker)63继续进行。当针踵51到达成圈位置(Kulierposition)NFK时,则新的具有预先确定大小的针织线圈就形成了。就所述的具有定子1.1-1.19的新的织针驱动装置而言,可以效仿织针的这个运动过程。如果滑架在箭头SB方向上运动,则定子1.1-1.9使得配置在针踵51上的转子
2进行在箭头V方向上的前进运动。其中定子1.1-1.19首先将转子2带到与针踵位置NFG对应的位置上。接着,定子1.4-1.10将转子2带到与针踵位置NFH对应的位置上。该回拉运动通过定子1.11-1.19实现,直至转子置于和针踵位置NFK对应的位置上。于是该成圈过程结束。
[0037] 然而针驱动装置100不仅可以效仿织针三角60-63的运动过程,而且可实现对于成圈而言明显优化的织针运动。在每个定子1.1-1.19中都可以导入织针运动,织针运动的速度在织针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期间对于成圈过程来说是佳的。织针的加速和减速同样可以相比于通过机械的镶板(Schlosskurven)所能完成的更为灵活地实现。织针的回拉运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因此参与弯纱过程的织针数目得到减少,这对于毛圈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织针所走过的行程可以得到缩短。
[0038] 借助定子控制,结合以滑架控制,可几乎任意地实现织针运动,由此可以实现新的、当今还未公知的针织方法。
[0039] 由于省去了针踵51和织针三角60-63之间的摩擦,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织速度。同时还减小了机器产生的噪声。
[0040] 图2示出了织针驱动装置100的一部分,并为图1中沿箭头X方向上该针织机的局部侧视图。从这个侧视图可以看到针床40和织针50,该织针被安置在针床40的沟槽41中。在针50的针踵51上形状配合地固定了转子2。转子的分段22握持针的针踵51。这种形状配合的连接经过适当设计,使得相对于定子1.1-1.19的可能的角度误差能被补偿。在转子2的本体和定子1的作用层11之间形成空气隙102,该定子被固定在滑架30上。定子1以无接触的方式将运动导入到转子2上。
[0041] 针驱动装置100的定子1.1-1.19被设计为全部相同长度的结构,因此仅需要一种类型的定子。与此相反,图3示出了具有定子1.10-1.19的针驱动装置100’,这些定子的长度是不同的,并按照定子的相应的工作区域来选用。定子1.10和1.11具有最大的工作区域,因此也具有最长的结构长度L。定子1.12-1.19的长度L1-L7则与之相比是较短的。该针驱动装置100’的整个定子表面相对于图1中针驱动装置100的定子表面同样是较小的。
[0042] 图4中针驱动装置100’的细节图示出了该针驱动装置100’的工作过程,此外,该工作过程的运行方式与针驱动装置100等同。该图描述了转子2的在它被定子1.18施加作用期间的运动。在此处未示出的带有定子1.1-1.19的滑架于箭头SR方向上的运动期间,定子1.19使转子2在箭头V方向上前进至位置VT1上,并且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使得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1.19的纵侧边B19重叠。定子1.19将转子2固定在位置VT1中,只要它能作用到转子上。在带有定子的滑架在箭头SR方向上继续运动经过行程SB-该行程对应于定子的宽度-期间,定子1.18将逐渐地覆盖转子2,并在其上施加固定力。一旦转子2的纵轴线a与定子1.18的纵侧边A18重叠了,则定子1.18就使转子2在箭头V方向上运动到位置VT2。在此该定子1.18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直至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的纵侧边B18重叠。接着,该定子1.18使转子2固定在位置VT2中,直至它完全地运动经过转子。在滑架沿箭头SR方向继续运动期间,后续的定子1.17-1.11以与定子1.18相同的方式对转子2施加作用。
[0043] 如果滑架在箭头SL方向上运动,则织针执行回拉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定子1.17使转子2在箭头R方向上回拉至位置VZ1中,并且在此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使得转子2的纵侧边a与定子1.17的纵侧边A17重叠。在定子1.17继续运动经过转子2期间,它将转子固定在位置VR1中,只要在定子1.17和转子2之间还存在盖叠。
[0044] 在滑架沿箭头SL方向继续运动经过行程SB亦即定子的宽度期间,定子1.18则逐渐地覆盖转子2,并且作用在其上一个固定力。一旦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1.18的纵侧边B18重叠了,则这个定子就使得转子2沿箭头R方向移动到位置RZ2中。在此该定子1.18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直至转子2的纵侧边a与定子的纵侧边A18重叠。只要该定子1.18还部分地覆盖转子2,它就将转子固定在位置RZ2中。在滑架沿箭头SL方向-其在此处未示出-继续运动的情况下,该定子1.19以与定子1.18相同的方式对转子2施加作用。
[0045] 可以理解,在相对于图4镜对称地配置定子的情况下,转子2的前进运动可通过滑架在箭头SL方向的运动来实现,并且转子2的回拉运动则借助滑架在箭头SR方向上的运动来实现。
[0046] 载有定子1.1-1.19的滑架可以无级调节至预先确定的最高速运动经过转子2。其中这些定子可以在其有效结构长度的任何位置上使转子2前进运动、回拉运动或者将其固定在它们位置上。在转子2的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情况下,这些定子可以使转子2无级调节地运动,直至预先确定的速度。
[0047] 通过对滑架驱动及定子的相应的控制,就可以实现用于织针的所有可想到的运动过程。
[0048] 定子1.1-1.19的宽度SB必须大于转子2的宽度LB。其中宽度SB相对于SL的比例按照‘最大转子运动行程/每个定子’来确定,由定子的加速可能性和减速可能性、由可实现的转子速度以及最大的滑架速度来确定。
[0049] 图5示出了该针驱动装置100,100’工作过程的与图4相当大程度上一致的描述图,其中织针应被固定在其运动区域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其中以示例方式描述了转子2在它停留时间期间固定在定子1.18下方。在带有定子1.1-1.19的滑架在箭头SR方向上运动期间,定子1.19使得转子2运动到位置HP中,转子应被固定在该位置中。在此,该定子1.19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使得该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1.19的纵侧边B19重叠。该定子1.19只要转子2处于定子1.19的场中就将转子2固定在位置HP中。
[0050] 在滑架沿箭头SR方向继续运动经过行程SB亦即定子宽度情况下,该定子1.18则逐渐地覆盖转子2,并且增强了它对转子2的固定力。一旦转子2的纵侧边a与定子1.18的纵侧边A18重叠了,则定子1.18在转子2上作用着最强的固定力。接着,这个固定力不再变化,直至定子1.18已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使得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的纵侧边B18重叠。总之,定子1.18只要它能作用到转子上就将其固定在预先确定的位置上。
[0051] 如果滑架在箭头SR方向上继续运动,则定子1.17就以与定子1.18相同的方式对转子2施加作用,如果织针还应被固定在未改变的位置中。这点按含意也适用于所有其他的定子。
[0052] 因为转子2在从一个定子1.18过渡到下一个定子1.17的时被后续定子1.17覆盖的程度与被先前定子1.18覆盖的程度相比有所减小,故作用在转子2上的固定力总是保持不变。
[0053] 图6示出了另一个针驱动装置100”的与图4相当大程度上一致的描述图,其与针驱动装置100和100’的区别在于,每个定子1.1-1.19都在纵向上被划分为两个半区A和B。每个半区A和B都可以被分开地控制。因此转子从一个定子到下一个定子过渡就可以如下面将被描述的那样实现,而在转子2上没有加速冲击:
[0054] 在未示出的带有定子的滑架在箭头SR方向上的运动期间,在所示实例中,定子1.19使得转子2在箭头V方向上前进运动到位置VT1中,并在此首先以它的半区B然后以它的半区A适当地运动经过转子2,使得转子2的纵侧边b与两个定子1.18和1.19之间的边界线G1重叠。
[0055] 最迟到这个时间点,定子1.18的半区B经过适当控制,使得转子2可以与通过先前激活定子1.19的半区A相同的速度并在相同的方向上运动。在带有定子的滑架以其半区A和B沿箭头SR方向继续运动经过定子宽度FB期间,该定子1.18的半区B将逐渐地覆盖该转子,并因此也承受增大的对转子2的前推力。一旦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1.18的半区B和半区A之间的边界线G2相重叠,该定子1.18的半区A也被激活,并且转子2仅还是通过定子1.18而前进运动。
[0056] 如果滑架继续在箭头SR方向上运动,则定子1.18将转子2继续沿箭头V方向驱动到它的前进位置VT2中。在此,该定子1.18运动经过转子2,直至转子2的纵侧边b与定子1.18和1.19之间的边界线G3相重叠,并且该转子完全地处于定子1.18的半区A区域中。如果滑架继续在箭头SR方向上运动,则定子1.17将对转子2以与定子1.18相同的方式施加作用,这个同样适用于所有后续的定子。
[0057] 在滑架以相反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首先激活定子1.19-1.17的半区A然后激活半区B。于是该转子2执行回拉运动而非前进运动。
[0058] 在图7中示出了与图1对应描述的针驱动装置100”’,其中针驱动装置100”’被考虑用于具有复合针的横机。设置有两列定子110N和110S。定子列110N被如此固定在此处未示出的滑架上,使得这些具有长度SLN的定子可以将针前进运动和回拉运动传入到与未示出的针形状配合连接的转子2中。
[0059] 相反,定子列110S在定子列110N前面一定间距A处固定在滑架上,从而这列具有长度SLS的定子可以将对于针织过程所必需的针钩打开运动和针钩关闭运动传入到与织针的导针片(Schieber)形状配合连接的转子2’中。定子列 110N和110S的间距A取决于针踵相对于导针片踵的间距,在针踵上配置了转子2,在导针片踵上固定了该转子2’。
[0060] 导针片-定子的长度SLS被适当选择,使得在织针于其运动过程中可能处于的任何位置上,该导针片都可以被打开或者被关闭。
[0061] 在现代复合针情况下,该导针片被摩擦配合地支承在针体中,因此导针片会自动地保持在其被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只要它未被织针三角施加作用。在采用这种复合针情况下,该定子列110S可经过适当构造,使得并非所有定子都相互直接靠近地安置。更确切地说,它们可以按组配置在必须实现导针片运动的地方。定子的长度SLS要与所要实现的导针片运动行程相协调。
[0062] 在图8中示出了图3的针驱动装置100’的侧视图。转子2在该针驱动装置100’情况下被配置在针床40区域内的织针上。因此该针驱动装置只可应用于如下的针织机,即其针与针的间距大于转子2的本体21的宽度LB。该针驱动装置100’需要如上所述的定子列110。所有织针或将运动传入到织针上的控制元件,都具有相同的长度。
[0063] 与此相反,图9示出了针驱动装置130的侧视图,其可应用于如下的针织机,即其针与针的间距小于转子2的本体21的宽度LB。为此,该针驱动装置130具有多个定子列110,这些定子列以预先确定的相互间距平行于针床纵侧面地先后依次配置。在所描述的本实施例中,三列110,110’,110”被固定在滑架30上。定子列110对转子2施加作用,定子列110’对转子2’施加作用,定子列110”对转子2”施加作用。将运动传入到织针中并与转子2连接的控制元件或织针,具有最短的结构长度。与转子2’连接的控制元件或织针具有中等的结构长度,与转子2”连接的控制元件和织针具有最大的结构长度。其中织针或控制元件适当地配置在针床的沟槽中,使得与转子2连接的织针或控制元件后跟与转子2’连接的织针或控制元件,其后再后跟与转子2”连接的织针或控制元件。在滑架30的继续运动期间,依次通过定子列110将运动传入到转子2中,然后通过定子列110’将运动传入到转子2’中,并通过定子列110”将运动传入到转子2”中,其中这个顺序持续地重复运行。
[0064] 在图10中示出了另一个针驱动装置140的侧视图。和至此所描述的针驱动装置100,100’,100”,130不同,在针驱动装置140情况下,该转子2被配置在针床40的外部。其中每个转子2都通过针杆23,通过未示出的、最好是形状吻合的连接结构,与针或将运动传入到针上的控制导针片(Steuerplatine)相连接。在顶面上,该转子2具有本体21,并在它的底面上具有另一个本体21’。两个本体21,21’的结构相同。
[0065] 为了对转子2施加作用,滑架30在它内侧面31上载有对转子2的本体21施加作用的第一定子列110,并在它内侧面32上载有对转子2的本体21’施加作用的另一个定子列110’。两个本体21,21’通过定子列110,110’被同时和同步地施加作用。垂直于定子作用在转子2上的力由此就相互抵消了。因此在针驱动装置140情况下就无需那些必须承受这些力的机械装置了。
[0066] 定子列110,110’可以如图1和3的针驱动装置那样由定子1.1-1.19构成。
[0067] 针驱动装置140只可被应用于其针与针的间距大于转子2的本体21,21’的宽度的针织机,而在图11中以侧视图示出的针驱动装置150还可以被应用在其针与针的间距小于转子2的这些本体21,21’的宽度针织机中。
[0068] 如同针驱动装置140那样,在针驱动装置150中,转子2,2’,2”也在针床40外部被定子施加作用。在本描述的实施例中,转子2通过位于针床40内的针杆23与第一织针或织针用的控制元件形状配合地连接。转子2’通过弯曲的针杆23’以相同方式与第二织针或第二控制元件相连接。转子2”具有相反对置弯曲的针杆23”,借助于该针杆,转子与第三针或第三控制元件相连接。转子2,2’,2”因此位于三个不同平面上。该针床的所有其他织针同样以这个顺序与转子2,2’,2”相连接。
[0069] 现在于滑架30上配置定子组(Statorblock)115,该定子组总共具有六个上下依次配置的定子列110。每两个相反对置的定子列110构成使得转子2,2’或2”之一运动的一个配对。配对116作用在转子2上,配对117作用于转子2’上,配对118作用在转子2”上。
[0070] 一旦滑架30开始运动,则通过配对116的定子列110将运动传入到转子2中及第一织针中。接着,配对117的定子列则通过转子2’将运动传入到第二针中。第三针则通过配对118的定子列110和转子2”被置于运动中。这个运动过程当滑架被通过针床运动时将延续到针床的全部织针中。如同针驱动装置140那样,通过定子在转子2,2’,2”上施加的垂直作用力则通过两侧相对的施加作用而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