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40773.0

文献号 : CN10197206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荣光张升

申请人 : 吴荣光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包括脚掌段鞋底、足弓段鞋底和鞋跟部鞋底,减震装置设于鞋跟部鞋底的上表面,作为中底的定型片覆盖在脚掌段鞋底、足弓段鞋底和减震装置上,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上表面的内外两侧,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上表面上。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权利要求 :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

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所述内侧指位于足内侧的一侧,所述外侧指位于足外侧的一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前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后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用于防止鞋底带起水花的防水段鞋底(56),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

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用于防止鞋底带起水花的脚尖防水段鞋底(5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一用于卡住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的前部、防止定型片(42)错位的凹槽(41)。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侧拱形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29mm。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为20mm。

说明书 :

一种鞋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鞋子的减震设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鞋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鞋子的减震设计着重于在鞋跟部设置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走路或运动时,脚跟部的压力经过鞋跟部设置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后,压力得到分散,以减轻脚部运动时的负荷。但是,现有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结构较复杂,压力分散不均,减震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还存在自身张力、拉力、韧性不够,使用寿命短的缺陷,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0004]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
[0006] 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
[0007] 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0008] 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
[0009]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0010]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0011]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
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0012]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
[0013] 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
[0014] 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
[001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
[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防水段鞋底56,[0017] 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
[0018] 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脚尖防水段鞋底51。
[001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一凹槽41。
[002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
[002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
[002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
[002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29mm。
[002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
[002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为20mm。
[0026] 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附图说明

[0027]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0028] 图1鞋跟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鞋跟部鞋底的剖视示意图,
[0030] 图3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鞋底,可以用作跑鞋、篮球鞋等运动型鞋子的鞋底,亦可以用作皮鞋、旅游鞋等鞋子的鞋底,其特征在于: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
[0033] 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
[0034] 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定型片42、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定,例如,粘接等,减震装置43和鞋跟部鞋底55亦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定,所述定型片42的材质为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弹性体橡胶),[0035] 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弹性体橡胶)的拱形减震单元,
[0036]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其中:
[0037]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0038]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
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0039]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
[0040] 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这样压力可以被弹性条1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分散到足弓段鞋底53上,进一步增强减震性能,
[0041] 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
[0042] 弹性条1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定,例如,粘接等。弹性条的材质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的高弹性材料,例如:由PVC(聚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组成的最新吹气型材料等。
[004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折边12可以增强弹性条11与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的连接强度,亦可起到对中底的限位作用。折边12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还可以形成美观的图案,增强鞋子穿着后的美感。折边12的材质与弹性条11相同,且折边12可以与弹性条11一体成型。
[004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防水段鞋底56,防水段鞋底56用于防止鞋底带起水花溅湿鞋子或裤子,
[0045] 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以使鞋子能更加贴合足弓的形状,且具增强一定弹力的功效,
[0046] 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脚尖防水段鞋底51,脚尖防水段鞋底51用于防止鞋底带起水花溅湿鞋面。
[0047]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可设置在足弓连接段鞋底54和鞋跟部鞋底55的连接部位,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可设置在防水段鞋底56和鞋跟部鞋底55的连接部位,这两个连接部位均为弧形过渡,将减震单元设于此处可以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也有利于压力均匀的分散到整个后跟部。
[004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一凹槽41。凹槽41可卡住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的前部,防止定型片42错位,还能增强鞋底1和定型片42连接的牢固性,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
[004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
[005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
[005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
[005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29mm。在图1中用“L”表示长度。
[005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
[005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深度)为20mm。在图2中用“W”表示宽度(深度)。
[0055] 如图1所示,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均匀分布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弹性条11(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弹性条11)覆盖在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根椐力学原理分析,拱形减震单元的拱形状顶部压力可一分为二,分至两侧,分力平衡,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使压力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当四个拱形减震单元在受力缓冲着地的过程中,拱形状顶部在受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由于TPU材料的反弹力特性,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在形变过程中积聚了力量,当脚再次离开地面时积聚的力量通过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的回弹传递至脚跟,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弹性条11可以进一步确保压力的均匀分散,并可得到更佳的减震效果,增强鞋子穿着的舒适性、弹性,提高用户在运动中对脚部的保护。
[0056] 定型片42可以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大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这种材料能在一定热度下变软,而在常温下可以保持不变。定型片从足弓至后跟依人体脚型特征定型,底面内外两侧均设有与弹性条11、减震单元适配的凹槽,防止脚后跟左右移动。当人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脚后跟与鞋底弧度相吻合保证了足底支撑的稳固性。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因TPU材质的高张力特性,力度能够向足弓和后跟分散起到缓冲震荡的作用。
[0057] 弹性条11外形波浪纹设计,线条活泼流畅,轻便且软度佳。同时也具备了拉力、撕裂、延伸率佳等特性,是一种具有超强吸震力的弹性体,回弹性和抗张力高,韧性高,具有良好的防震缓冲性能。
[0058] 四个减震单元分散载荷,使后跟着地点加大落地更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