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80110058.9

文献号 : CN1019781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阿部日登司杉本幸男宇津木英一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公开了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发动机(14)急加速时,能够与节气门(23)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使混合气(13)的燃料的量增加,且实现了小型化。该燃料供给装置具有燃料增量泵(16)。混合气的一部分被经由负压室流路(38)导入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65),该燃料增量泵动作。通过该动作,泵室(66)的空气被压送至加压室(27),燃料储存室(26)内的燃料(12)被临时性地供给到化油器(11)。

权利要求 :

1.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化油器设有分隔燃料室和加压室的加压隔板,并且通过对所述加压室加压而使从燃料室导出的燃料的量增加,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夹设于所述化油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而隔断所述发动机的热量,并且在该隔热部设有混合气供给流路,该混合气供给流路将在所述化油器中混合有所述燃料的混合气引导至所述发动机;

燃料增量泵,该燃料增量泵组装入所述隔热部,该燃料增量泵设有对所述加压室加压的泵室,并且,在该燃料增量泵中,所述泵室隔着负压隔板与负压室相邻;

负压室流路,该负压室流路以连通所述负压室和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隔热部,并且该负压室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导入至所述负压室;以及泵室流路,该泵室流路以连通所述泵室和所述加压室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化油器的主体,并且该泵室流路将所述泵室的空气导入所述加压室,所述燃料增量泵设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上方,

所述负压室流路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朝所述负压室向上延伸。

2.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化油器设有分隔燃料室和加压室的加压隔板,并且通过对所述加压室加压而使从燃料室导出的燃料的量增加,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夹设于所述化油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而隔断所述发动机的热量,并且在该隔热部设有混合气供给流路,该混合气供给流路将在所述化油器中混合有所述燃料的混合气引导至所述发动机;

燃料增量泵,该燃料增量泵组装入所述隔热部并且配置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上方,该燃料增量泵设有对所述加压室加压的泵室,并且,在该燃料增量泵中,所述泵室隔着负压隔板与负压室相邻;以及流路,该流路从所述负压室的下部朝向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向下延伸,并且该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导入所述负压室。

说明书 :

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向化油器导入的燃料的量增加的燃料增量泵(fuel booster pump)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化油器中将燃料与空气混合,并将混合后的混合气从化油器供给到气缸内。
[0003] 考虑到当使发动机从空转状态开始急加速时(发动机的旋转速度急剧提高时),因急剧的空气流量的变化使燃料的供给延迟,混合气临时性地变得稀薄,发动机会加速不良或停止。
[0004] 作为该问题的对策,已知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那样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发动机和化油器之间设置有阻止发动机的热量传导至气化器的隔热部,在隔热部设置燃料增量泵。通过设置燃料增量泵,从而能够在发动机加速时使混合气的燃料的量临时性地增加。
[0005] 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为,在隔热部的下半部设置混合气供给流路,在隔热部的上半部设置空气流路,并在隔热部的下部设置燃料增量泵。空气流路经由空气导入路与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连通。
[0006] 根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空转状态下,节气门的开度小,因此空气导入路形成负压。由于空气导入路形成负压,因此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形成负压。由此,燃料增量泵的负压隔板在弹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向负压室侧移动。
[0007] 若从该状态增大节气门的开度进行急加速,则将空气导入空气导入路,然后将空气导入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中。燃料增量泵的负压隔板克服弹簧部件的弹力瞬间移动到泵室侧。泵室的空气经由连通流路被压送至加压室。
[0008] 加压隔板被推向燃料室侧,燃料室的燃料以量临时性增加的状态供给到混合气供给流路。由此,在发动机从空转状态开始急加速时,与节气门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地使混合气的燃料的量临时性地增加。
[0009]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燃料供给装置,由于将燃料增量泵设于隔热部,因此需要在隔热部的上半部设置空气流路。也即是说,燃料供给装置需要在隔热部设置两个流路(混合气供给流路、空气流路),难以形成得小型。
[0010] 进而,由于在隔热部的上半部设置空气流路,并在隔热部的下部设置燃料增量泵,因此,混合气供给流路设于空气流路和燃料增量泵之间。因此,将空气流路和燃料增量泵连通的空气导入路需要回避混合气供给流路,空气导入路不仅形状复杂,而且全长尺寸增加。如果空气导入路的形状变得复杂、全长尺寸增加的话,当节气门的开度增大时,则存在空气经由空气导入路导入到负压室的时机延后的情况。因此,难以与节气门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地使燃料室的燃料的量增加而导出。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710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发动机急加速时,能够与节气门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地使混合气的燃料的量增加,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0013]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化油器设有分隔燃料室和加压室的加压隔板,并且通过对所述加压室加压而使从燃料室导出的燃料的量增加,并且,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夹设于所述化油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而隔断所述发动机的热量,并且在该隔热部设有混合气供给流路,该混合气供给流路将在所述化油器中混合有所述燃料的混合气引导至所述发动机;燃料增量泵,该燃料增量泵组装入所述隔热部,该燃料增量泵设有对所述加压室加压的泵室,并且,在该燃料增量泵中,所述泵室隔着负压隔板与负压室相邻;负压室流路,该负压室流路以连通所述负压室和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隔热部,并且该负压室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导入至所述负压室;以及泵室流路,该泵室流路以连通所述泵室和所述加压室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化油器的主体,并且该泵室流路将所述泵室的空气导入所述加压室。
[0014] 这样,在本发明中,使得通过负压室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导入负压室。因而,当从空转状态使节气门的开度增大而急加速时(发动机的旋转速度急剧升高时),瞬间向化油器导入大量的空气。燃料混合到大量的空气中成为混合气。混合气被瞬间引导到混合气供给流路。
[0015] 被引导的大量的混合气的一部分被经由负压室流路瞬间导入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从而燃料增量泵动作。通过燃料增量泵的动作,泵室的空气被压送到加压室,燃料室的燃料以量临时性地增加的状态供给到化油器。由此,能够使混合气中所含的燃料的量临时性地增加,防止了发动机的加速不良或者停止。
[0016] 进而,通过由负压室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导入负压室,能够利用混合气供给流路的混合气使燃料增量泵动作。由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隔热部设置空气流路以使燃料增量泵工作,因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0017] 此外,由于无需在隔热部设置空气流路,因此能够将负压室流路设于混合气供给流路附近。由此,能够使负压室流路的形状简化,且能够减小全长尺寸。由此,能够将混合气通过负压室流路顺畅地且短时间地引导到负压室,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将混合气引导到负压室的时机。因此,能够与节气门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地使燃料储存室的燃料的量增加而导出。
[0018] 优选的是,所述燃料增量泵设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上方,所述负压室流路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朝所述负压室向上延伸。
[0019] 在此,如前所述,在节气门的开度增大而急加速时,混合气被引导至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因此认为,混合气中所含的燃料会积存在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且从化油器供给到发动机的混合气的空燃比会发生变动。若混合气的空燃比变动,则难以顺畅地驱动发动机。
[0020] 因此,使负压室流路从混合气供给流路朝向负压室向上延伸。因而,在喷雾状的燃料被引导到负压室并滴到负压室的下部的情况下,能够经由负压室流路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由此,能够抑制混合气的空燃比的变动,能够顺畅地驱动发动机。
[002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化油器设有分隔燃料室和加压室的加压隔板,并且通过对所述加压室加压而使从燃料室导出的燃料的量增加,并且,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夹设于所述化油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而隔断所述发动机的热量,并且在该隔热部设有混合气供给流路,该混合气供给流路将在所述化油器中混合有所述燃料的混合气引导至所述发动机;燃料增量泵,该燃料增量泵组装入所述隔热部并且配置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上方,该燃料增量泵设有对所述加压室加压的泵室,并且,在该燃料增量泵中,所述泵室隔着负压隔板与负压室相邻;以及流路,该流路从所述负压室的下部朝向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向下延伸,并且该流路将混合气的一部分从所述混合气供给流路导入所述负压室。
[0022] 这样,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将混合气的一部分从混合气供给流路经由流路导入负压室。因而,当从空转状态使节气门的开度增大而急加速时(发动机的旋转速度急剧升高时),瞬间向化油器导入大量的空气。燃料混合到大量的空气中而成为混合气。混合气被瞬间引导到混合气供给流路。
[0023] 被引导的大量的混合气的一部分被经由负压室流路瞬间导入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从而燃料增量泵动作。通过燃料增量泵的动作,泵室的空气被压送到加压室,燃料室的燃料以量临时性地增加的状态供给到化油器。由此,能够与节气门的操作相对应地使混合气中所含的燃料的量临时性地增加,防止了发动机的加速不良或者停止。
[0024] 另一方面,当节气门保持一定的开度时,混合气供给流路形成负压状态。由于混合气供给流路形成负压状态,因此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形成负压。因而,燃料增量泵的动作停止,停止向加压室压送泵室的空气。由此,能够在混合气中所含的燃料的量未临时性地增加的通常状态下驱动发动机。
[0025] 如前所述,在节气门的开度增大而急加速时,混合气被引导至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因此认为,混合气中所含的燃料会积存在燃料增量泵的负压室,且从化油器供给到发动机的混合气的空燃比会发生变动。若混合气的空燃比变动,则难以顺畅地驱动发动机。
[0026] 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将燃料增量泵配置在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上方,并且使流路从负压室的下部朝向混合气供给流路延伸。因而,在喷雾状的燃料被引导到负压室并滴到负压室的下部的情况下,能够经由流路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由此,能够抑制混合气的空燃比的变动,能够顺畅地驱动发动机。
[0027] 进而,通过使混合气的一部分经由流路从混合气供给流路导入负压室,能够利用混合气供给流路的混合气使燃料增量泵动作。由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隔热部设置空气流路以使燃料增量泵工作,因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原理的剖视图。
[0029] 图2是图1所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装置的侧视图。
[0030] 图3是示出将板从图2所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隔热部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4是图3中的4向视图。
[0032] 图5是示出将图3所示的隔热部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3] 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剖视图。
[0034]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在从空转状态开始急加速时的动作例的图。
[0035] 图8是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使燃料的量临时性地增加的例子的图。
[0036]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燃料增量泵内的燃料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8] 参照图1,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10具有:将燃料12混合到空气中的化油器11;夹装于化油器11和发动机14之间的隔热部15、组装入隔热部(insulator)15的燃料增量泵16。化油器11和隔热部15通过螺栓18、18(参照图2、图3)安装于发动机14。
[0039] 燃料供给装置10例如采用液体燃料。在此,在图1的原理图中,为了使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10容易理解,且出于方便的原因,示出的是将燃料增量泵16配置于隔热部15的正上方、并将化油器侧泵29设于化油器11的下部的例子,然而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10是如图2所示那样,将化油器侧泵29设于化油器11中的燃料增量泵16侧的侧部11a。
[0040] 化油器11具有:化油器11的主体21;混合流路22,其形成于该主体21;节气门23,其设于该混合流路22内;燃料喷嘴25,其末端部位于混合流路22的文丘里部24;燃料储存室26,其与燃料喷嘴25连通;加压室27,其与燃料储存室26相邻地设置;加压隔板(diaphragm)28,其分隔加压室27和燃料储存室26;以及泵室流路31,其将加压室27与泵室66连通。
[0041] 由燃料储存室26、加压室27和加压隔板28构成化油器侧泵29。燃料储存室26经由未图示的燃料供给流路与燃料箱(未图示)连通。以图5、图6对泵室流路31进行详细说明。
[0042] 根据上述化油器11,通过操作节气门23,调整混合流路22的开度,从而调整流到混合流路22的文丘里部24的空气量。通过使空气如箭头所示地在文丘里部24流动,从而将燃料12从燃料喷嘴25引导至文丘里部24。
[0043] 在此,通过对加压室27加压而将加压隔板28向燃料储存室26侧按压,从而强制性地将燃料12从燃料喷嘴25喷出至文丘里部24。通过将燃料12强制性地喷出至文丘里部24,能够使向文丘里部24导入的燃料的量增加。
[0044] 接着,参照图2对燃料增量泵16和化油器侧泵29的实际位置进行说明。
[0045] 化油器11被安装成节气门23的支轴33纵向配置的状态。在化油器11经由隔热部15(图1)设有燃料增量泵16。
[0046] 燃料增量泵16以相对于化油器11的混合流路22偏移到侧方、即侧部11a侧的状态配置于该混合流路22的上方。详细来说,如图4所示,燃料增量泵16的中心32以相对于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中心34偏移到侧方、即侧部11a侧的状态配置于该中心34的上方。
[0047] 进而,化油器侧泵29设于燃料增量泵16侧的侧部11a。通过将化油器侧泵29设于燃料增量泵16侧的侧部11a,从而将化油器侧泵29配置于燃料增量泵16的附近。
[0048] 回到图1,隔热部15是夹装于化油器11和发动机14之间而隔断发动机14的热量的部件。该隔热部15设有混合气供给流路36和负压室流路38,该混合气供给流路36与混合流路22和进气流路35连通,该负压室流路38用于使混合气供给流路36与负压室65连通。如后所述,负压室65由收纳部45和负压隔板57形成。进气流路35为形成于发动机14且与未图示的气缸连通的流路。混合气供给流路36是将在混合流路22中混合有液体燃料12的混合气13引导至进气流路35的流路。
[0049] 如图3和图4所示,负压室流路38以将负压室65(一并参照图1)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连通的方式、在隔热部15一体地形成有第一负压室流路41的流路槽43和第二负压室流路42。
[0050] 第一负压室流路41是通过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大致垂直地形成流路槽43、并用板47将流路槽43封闭而形成的流路。第一负压室流路41是将第二负压室流路42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连通的流路。如图1所示,板47是介于隔热部15和发动机14之间的板材。
[0051] 第二负压室流路42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大致平行地形成,并且与在隔热部15设置的收纳部45的下部45a(参照图1)连通。收纳部45的下部45a也构成负压室65的下部。
[0052] 如图4所示,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倾斜角θ的下降斜度从第二负压室流路42的端部42a(图1)朝向混合气供给流路36直线状地朝下延伸。换言之,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倾斜角θ的上升斜度从混合气供给流路36朝向第二负压室流路42的端部42a直线状地朝上延伸。关于第一负压室流路41按倾斜角θ形成的理由在后面叙述。
[0053] 通过由第一、第二负压室流路41、42构成的负压室流路38,将负压室65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连通。通过由负压室流路38将负压室65与混合气供给流路36连通,能够将混合气13的一部分从混合气供给流路36导入负压室65。通过由负压室流路38将混合气13的一部分导入负压室65,能够利用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混合气13使燃料增量泵16工作。由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隔热部15设置空气流路以使燃料增量泵16工作,因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0054] 进而,由于无需在隔热部15设置空气流路,因此能够将负压室流路38设于混合气供给流路36附近。由此,能够使负压室流路38的形状简化为直线状,且能够减小全长(L1+L2)尺寸。L2在图3中示出。由此,能够通过负压室流路38将混合气13顺畅地且短时间地引导到负压室65,能够良好地确保将混合气13引导到负压室65的时机。因此,能够与图1所示的节气门23的操作相对应而响应性很好地使燃料储存室26的燃料12的量增加而喷出。
[0055] 再次回到图1,燃料增量泵16组装入隔热部15,并且配置于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上方。具体来说,如图2、图4所示,燃料增量泵16以相对于化油器11的混合流路22、混合气供给流路36偏移到侧方的状态配置于该混合流路22和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上方。
[0056] 该燃料增量泵16具有:收纳部45,其一体形成于隔热部15;泵主体51,其收纳于收纳部45内;以及罩(lid)52,其将泵主体51保持于收纳部45内。
[0057] 收纳部45的下部45a大致水平地形成,并且在收纳部45内收纳泵主体51。泵主体51在支撑部件54和移动部件55之间夹设有压缩弹簧56,移动部件55在压缩弹簧56的弹力作用下按压于负压隔板57。
[0058] 负压隔板57的凸缘部位57a和支撑部件54的凸缘部位54a由收纳部45的外周缘45b和罩52的外周缘52a夹持。支撑部件54在下部54b形成有排出孔61。排出孔61面向收纳部45的下部45a。罩52利用小螺钉63、63(参照图2、图4)安装于收纳部45的外周缘45b。
[0059] 由收纳部45和负压隔板57形成负压室65。该负压室65隔着负压隔板57与泵室66相邻。泵室66由负压隔板57和罩52形成。通过负压隔板57向罩52侧移动,泵室66的空间46减少。通过泵室66内的空间46减少,从而将泵室66内的空气经由泵室流路31引导至加压室27,并在加压室27内加压。
[0060] 罩52具有与泵室66连通的加压孔71和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孔72。加压孔71经由泵室流路31与加压室27连通。大气敞开孔72将泵室66与大气连通。
[0061] 参照图5和图6,所述泵室流路31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泵室流路75、76、77,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泵室流路75、76、77连续形成于主体21,以将泵室66与加压室27连通。
[0062] 第一泵室流路75与混合流路22大致平行地形成,并与罩52的加压孔71连通。第二泵室流路76从第一泵室流路75的端部朝向化油器侧泵29形成为相对于混合流路22大致直角地交叉的状态。第三泵室流路77从第二泵室流路76的端部开始以与混合流路22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直至加压室27。
[0063] 第一泵室流路75与加压孔71连通,且第三泵室流路77与加压室27连通,由此,泵室66和加压室27通过泵室流路31和加压孔71连通。因而,泵室66的空气经由加压孔71和泵室流路31被导入到加压室27。
[0064] 通过将泵室流路31形成于主体21,从而无需用另外的部件(例如软管或者管)来设置泵室流路31。因而,既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而实现了结构的简单化,又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0065] 进而,如图2所示,在化油器11中的燃料增量泵16侧的侧部11a设有化油器侧泵29。因而,能够将化油器侧泵29的加压孔71配置于燃料增量泵16的附近。由此,能够使泵室流路31的形状简单化,并且能够将整体尺寸抑制得较小,能够将泵室66的空气迅速地送出到加压室27。
[0066] 接着,基于图7~图9的原理图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基于图7和图8的原理图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10在从空转状态开始急加速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7] 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14的空转状态下,使节气门23的开度增大而使发动机14急加速。大量的空气如箭头A所示地被瞬间导入到化油器11的混合流路22。
[0068] 燃料储存室26的燃料12经由燃料喷嘴25如箭头B所示地供给到文丘里部24。燃料12混合到大量的空气中而形成混合气13。混合气13如箭头C所示地被瞬间导入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
[0069] 被导入的大量混合气13的一部分如箭头D所示地经由负压室流路38被瞬间导入到燃料增量泵16的负压室65。在此,负压室流路38从混合气供给流路36朝向负压室65向上延伸。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负压室流路38的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倾斜角θ从混合气供给流路36朝向负压室65直线状地向上延伸。由于负压室流路38(具体来说,第一负压室流路41)直线状地延伸,因此,混合气13顺畅地流过负压室流路38。因而,能够迅速地将混合气13从负压室流路38引导到负压室65。
[0070] 被瞬间引导到负压室65的大量混合气13如箭头E所示地按压移动部件55。负压隔板57向罩52移动,从而泵室66的空间46减少。由于泵室66内的空间46减少,因此,泵室66内的空气经由加压孔71和泵室流路31如箭头F所示地被挤到加压室27。通过将空气挤到加压室27,从而,加压室27被加压,加压隔板28如箭头G所示地向燃料储存室26侧移动。
[0071] 如图8所示,通过加压隔板28向燃料储存室26侧移动,燃料储存室26的燃料12以量临时性地增加的状态如箭头H所示地经由燃料喷嘴25供给到文丘里部24。因而,能够使混合气13中所含的燃料12的量临时性地增加,并如箭头I所示地流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内。由此,能够将燃料12的量临时性地增加了的混合气13引导到发动机14,能够防止发动机14的加速不良或停止。
[0072] 当节气门23保持一定的开度时,混合气供给流路36形成负压状态。由于混合气供给流路36形成负压状态,因此燃料增量泵16的负压室65形成负压状态。因而,负压隔板57如箭头J所示地朝向支撑部件54移动,从而,停止向加压室27压送泵室66的空气。由此,在混合气13中所含的燃料12的量未临时性地增加的通常状态下驱动发动机14。
[0073] 接着,基于图9的原理图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10的燃料增量泵16内的燃料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4] 如通过图7所说明的,在节气门23的开度增大而急加速时,混合气13的一部分被引导至燃料增量泵16的负压室65。由此,混合气13中所含的燃料12积存在负压室65的下部45a、支撑部件54的内侧。因此认为,由于燃料12会积存于负压室65,从化油器11供给到发动机14的混合气13的空燃比会发生变动。若混合气13的空燃比发生变动,则难以顺畅地驱动发动机14。
[0075] 因此,将燃料增量泵16配置在混合气供给流路36的上方。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将燃料增量泵16以相对于化油器11的混合流路22偏移到侧方、即侧部11a侧的状态配置于该混合流路22的上方。并且,使负压室流路38从负压室65的下部45a向混合气供给流路36延伸。因而,如图4所示,负压室流路38的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倾斜角θ从负压室65侧朝向混合气供给流路36向下延伸。由此,在混合气13被引导至负压室65而燃料12滴到负压室65的下部45a时,燃料12能够经由负压室流路38如箭头K所示地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
[0076] 进而,滴到支撑部件54的内侧的燃料12被从支撑部件54的排出孔61引导至下部45a。如上所述地,被引导至下部45a的燃料12经由负压室流路38如箭头K所示地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由此,能够抑制混合气13的空燃比的变动,顺畅地驱动发动机14。
[0077] 在此,负压室流路38从负压室65朝向混合气供给流路36向下延伸。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负压室流路38的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从负压室65侧朝向混合气供给流路36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由于负压室流路38(具体来说,第一负压室流路41)直线状地延伸,因此能够使负压室65的燃料经由负压室流路38顺畅地回到混合气供给流路36。
[0078]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燃料供给装置10使用液体燃料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燃料供给装置10也可以使用气体燃料。
[0079]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燃料增量泵16以相对于混合流路22偏移到侧部11a侧的方式配置于该混合流路22的上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使燃料增量泵16以相对于混合流路22不偏移的方式配置于该混合流路22的上方。
[0080]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倾斜角θ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一负压室流路41向正上方延伸。
[0081]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第一负压室流路41直线状地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一负压室流路41以在下方成为凸状的方式形成为折线(dogleg)状。
[0082]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3] 本发明优选应用于具有使向化油器导入的燃料的量增加的燃料增量泵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