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178178.4

文献号 : CN1020392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天德

申请人 :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是一种分送装置,其是在基板上设置第一马达来驱动第一轴,第一轴的一端与转动座连结,转动座中枢设有垂直于第一轴的第二轴,且在转动座上设有第二马达来带动第二轴,第二轴经由摆臂连结可带动活动座摆动,活动座上连结有一供应零件的导管,导管向上延伸穿越贯穿部,使活动座可以第一轴与第二轴为轴旋转,以便将零件分送至对应窗口。据此,第一轴仅在一端结合转动座,且转动座中枢设了第二轴,并设置贯穿部让导管穿越,使结构简化并可缩减体积与重量,让活动座位移更轻快、更精准。

权利要求 :

1.一种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马达,其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并由所述的第一马达带动一枢设在基板的第一轴;

一转动座,其中枢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的第一轴的第二轴,所述的转动座具有一座体,所述的座体连接于所述的第一轴的一端,在所述的座体上设置有一贯穿部;

一第二马达,其设置在所述的转动座远离所述的第一轴的一端,并由所述的第二马达带动所述的第二轴;

一活动座,其由一摆臂连接所述的第二轴,且所述的活动座连接有一供应零件的导管,所述的导管是向上延伸而穿越所述的贯穿部;且在水平投影面上,所述的第一轴与第二轴有一交会处,所述的贯穿部与所述的交会处位于相对于所述的基板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投影面上,所述的贯穿部与所述的交会处均处于所述的第二马达与所述的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穿部位于所述的转动座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延伸有一固定座,使所述的分送装置可凭借所述的固定座安装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马达连接有一第一主动轮,所述的第一主动轮经由一皮带连动一第一被动轮,所述的第一被动轮则与所述的第一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的第二轴均设置在所述的座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座具有一座体,所述的座体结合有一第二马达座,且所述的第二马达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马达座朝向所述的第一马达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马达连接有一第二主动轮,所述的第二主动轮经由一皮带连动一第二被动轮,而所述的第二被动轮连接在所述的第二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

说明书 :

分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子零件自动化输送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体积小并且可以准确又快速地将电子零件分送至对应窗口的分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电子零件(以发光二极管为例说明)在制造过程中,会由送料机进行整列、输送,再由移载装置将电子零件从送料机逐一取用并移送到检查装置,检查装置会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色调、电子特性等进行测定、检查,并依检查结果对电子零件予以分级,再由零件分送装置将检查后的零件分送至对应的窗口。而此类的分送装置通常被运用于对重量轻、体积小的电子零件(如:LED晶粒等),进行短距离的分送工作上。
[0003] 实务上发光二极管会依其亮度、色调、电子特性等被区分为数十种甚至是百余种级数,每一种级数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窗口来承接发光二极管,为了让分送装置能快速地进行分送工作,因此这些窗口是被集中设置在一个碗形的盘体中,以期使有窗口能坐落在最短的位移距离之内。
[0004] 请参阅图4,其是前述分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分送装置为了要能对应于碗形的盘体中位移,因此被设计成可依两个轴向作旋转位移的结构。其结构具有一个固定座81,固定座81上安置了一第一伺服马达82,所述的伺服马达82经由一皮带轮组821带动第一轴83,所述的第一轴83的两端分别结合有一马达座84A与一旋转座84B,马达座84A上安置了第二伺服马达85,而所述的旋转座84B上则枢设了第二轴86,并且第二伺服马达85与第二轴86之间是由另一皮带轮组851所连结驱动,第二轴86在相对于皮带轮组851的一端结合有一料斗87,料斗87略呈圆锥状且向下延有一段距离再连结一个活动座88,而前述的固定座81朝所述的料斗87方向延伸有一架体89(为了使图面易辨识,因此在图中仅以虚拟线绘示架体的外概略位置),并且在架体89与料斗87之间以球型接头(图中未示)衔接供料的管道,使得活动座88在以两个轴向为轴旋转时,能凭借球型接头使零件进入料斗87中,让被分级的零件能经由圆锥状的料斗87落入活动座88,最后经由活动座88的送料口(图中未示)进入碗形盘体中对应的窗口。
[0005] 由于马达座84A与旋转座84B是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第一轴83的两端,使得整个分送装置的体积较为庞大,这将会影响到分送装置与相关设备或装置之间的空间配合问题,进而影响到设计自由度问题,在自动化设备日益讲究精巧的要求下,如此的设计有再加以改进的必要。
[0006] 而且分送装置是以圆锥形的料斗87来连结第二轴86与活动座88,在顾以及活动座88位移位置的准确性的下,料斗87必需具有相当的厚度以产生足够的强度来支撑所述的活动座88,再加上前述第一轴83两端分别设置了马达座84A与旋转座84B,这样会增加第一轴83与第二轴86的负载重量,而且料斗87另一端与架体89之间是由球型接头来连结,这也可能增加了转动时的阻力,在重量以及阻力的互相影响的下,活动座88被驱动位移进行分送零件工作的速度以及准确度势必会受到影响。
[0007] 再者,在考虑强度的情形下,料斗87势必由坚硬的材料制成,并且当活动座88被驱动位移时,料斗87与球型接头所衔接的供料管道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转折角度,这可能会导致零件产生不必要的碰撞,甚至是不必要的损伤。
[0008] 况且,料斗87与架体89之间由球型接头连结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制造或维修而言,都会增加工时与成本,因此有再加以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0009]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分送装置,由于第一轴仅在一端设置转动座,并且在转动座中设置第二轴与贯穿部,贯穿部则可供输送零件的挠性导管穿越并向下延伸至活动座,让整体结构有效简化且轻重量,使本发明可以兼具体积小并且可以准确又快速地将重量轻、体积小的零件分送至对应窗口的功效。
[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1] 一种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2] 一基板;
[0013] 一第一马达,其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并由所述的第一马达带动一枢设在基板的第一轴;
[0014] 一转动座,其结合于所述的第一轴的一端,且所述的转动座中枢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的第一轴的第二轴;
[0015] 一第二马达,其设置在所述的转动座远离所述的第一轴的一端,并由所述的第二马达带动所述的第二轴;
[0016] 一活动座,其由一摆臂连结所述的第二轴,且所述的活动座连结有一供应零件的导管,所述的导管是向上延伸而穿越一贯穿部;且
[0017] 在水平投影面上,所述的第一轴与第二轴有一交会处,所述的贯穿部与所述的交会处位于相对于所述的基板的同一侧。
[0018] 其中:在水平投影面上,所述的贯穿部与所述的交会处均处于所述的第二马达与所述的基板之间。
[0019] 其中:所述的贯穿部位于所述的转动座中。
[0020] 其中:所述的基板延伸有一固定座,使所述的分送装置可凭借所述的固定座安装在适当位置。
[0021] 其中:所述的第一马达连结有一第一主动轮,所述的第一主动轮经由一皮带连动一第一被动轮,所述的第一被动轮则与所述的第一轴连结。
[0022] 其中:所述的转动座具有一座体,所述的座体连结在所述的第一轴的一端,且前述的第二轴与贯穿部均设在所述的座体上。
[0023] 其中:所述的转动座具有一座体,所述的座体结合有一第二马达座,且所述的第二马达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马达座朝向所述的第一马达的一侧。
[0024] 其中:所述的第二马达连结有一第二主动轮,所述的第二主动轮经由一皮带连动一第二被动轮,而所述的第二被动轮连结在所述的第二轴。
[0025] 其中:所述的导管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27] 据此,所述的第一轴仅在其中一端结合转动座,而转动座中枢设了与第一轴垂直的第二轴,且贯穿部可供活动座的导管定位,使结构精简化并可缩减体积,而具有较佳的设计自由度;同时,精简化的设计会使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负载重量相对减轻,使活动座位移的速度更轻快、定位更精准。
[0028] 再者,输送零件的导管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导管被挠曲的角度不会太大,因此电子零件可以很顺利地沿着导管被输送至活动座中,以避免不必要的碰撞以及损伤。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0031] 图3是本发明活动座位移的示意图;
[0032] 图4是现有的零件分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 附图标记说明:基板11;第一马达座12;固定座13;第一马达2;第一主动轮21;皮带22;第一被动轮23;转动座3;第一轴31;座体32;第二轴33;第二马达座34;摆臂35;
贯穿部36;第二马达4;第二主动轮41;皮带42;第二被动轮43;活动座5;导管51;出料口
52;盘体6;窗口61;感测组件71、72;弧线方向a、A、b、B。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兹配合图式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35]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活动座位移的示意图。
[0036] 本发明的分送装置是在一基板11上设置一个第一马达2,并由所述的第一马达2驱动一转动座3,所述的转动座3上则设有一第二马达4,再由所述的第二马达4带动一活动座5,所述的活动座5则经由一导管51承接零件,以便将零件分送至下方略呈碗形的盘体6中的对应窗口61。
[0037] 所述的基板11的一侧设结合有一第一马达座12,以供所述的第一马达2设置,且所述的基板11延伸有一固定座13,使所述的分送装置可凭借所述的固定座13安装在对应的机具或装置的适当位置。
[0038] 所述的第一马达2连结有一第一主动轮21,所述的第一主动轮21经由一皮带22连动一第一被动轮23,所述的第一被动轮23则用来连结所述的转动座3。
[0039] 所述的转动座3在所述的基板11相对于所述的第一马达2的一端枢设有一第一轴31,所述的第一轴31的一端是与所述的第一被动轮23连结,另一端则与一座体32连结,所述的座体32垂直于所述的第一轴31枢设有一第二轴33,使所述的第一轴31与所述的第二轴33在水平投影面上的交会处落在所述的座体32上,且所述的座体32在邻近所述的第一轴31与第二轴33的交会处开设有一贯穿部36,使所述的贯穿部36与所述的第一轴31以及所述的第二轴33的交会处位于相对于所述的基板11以及所述的第二马达4之间。
[0040] 所述的座体32另结合有一第二马达座34,所述的第二马达座34朝向所述的第一马达2的一侧设置了前述的第二马达4,所述的第二马达4连结有一第二主动轮41,所述的第二主动轮41经由一皮带42连动一第二被动轮43,而所述的第二被动轮43是连结在所述的第二轴34,且所述的第二轴34与所述的第二被动轮43连结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摆臂35,所述的摆臂35的底端则与所述的活动座5结合固定。
[0041] 如前所述,所述的活动座5顶面连接了导管51,所述的导管51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的导管51是向上延伸穿过所述的座体32的贯穿部36,再与供给零件的对应装置衔接。
[0042] 实务上,所述的活动座5内部设有感知器以感测零件是否进入或通过所述的活动座5,并且所述的活动座5的底部具有一出料口52,使零件可经由所述的出料口52而进入对应的窗口61中。
[0043] 而本实施例在碗形的盘体6中一共设置了144个窗口61,而这144个窗口61是坐落在第一马达2与第二马达4各正负转动22.5°角的范围之内,再加上用来输送零件的导管51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的导管51是向上经由贯穿部36穿过座体32,因此导管51被挠曲的角度也约为正负22.5°的范围之内。
[0044] 为了要能精确地控制第一马达2与第二马达4,本发明在所述的第一轴31邻近所述的第一被动轮23的一端设置一个感测组件71,并且所述的第二轴33在穿过所述的座体32的一端也设置一感测组件72,感测组件71、72是分别用来感测第一轴31与第二轴33的转动量,其结构是属现有且非本发明的特征,因此不予详述。
[0045] 请参阅图3,其是本发明的活动座位移状态示意图,当第一马达2带动第一被动轮23带动座体32依图中所示的弧线方向a进行往复转动时,会带活动座5依图中所示的弧线方向A摆动位移;而当第二马达4带动第二被动轮43带动摆臂35依图中所示的弧线方向b进行往复转动时,会带活动座5依图中所示的弧线方向B摆动位移。所以当第一马达
2与第二马达4共同作动时,便能带动所述的活动座5进行球面轨迹的摆动位移,进而可依所需将零件分送至任一对应的窗口61。
[0046] 由于本发明的第一轴31仅在其中一端结合座体32,而座体32中枢设了与第一轴31垂直的第二轴34,并且在座体32中设置了一个贯穿部36,贯穿部36可让供应零件的导管51穿过,如此精简化的结构设计可以缩减整个分送装置的体积,让分送装置与相关设备或装置之间的空间配合更方便,而具有较佳的设计自由度。
[0047] 同时在精简化的结构设计的下,第一轴31与第二轴34的负载重量会相对减轻,使得第一马达2与第二马达4驱动第一轴31与第二轴34使活动座5位移的速度会更轻快,定位会更精准。
[0048] 再者,输送零件的导管51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在活动座5被驱动位移的过程中,所述的导管51被挠曲的角度也约为正负22.5°的范围之内,因此电子零件可以很顺利地沿着导管51被输送至活动座5中,以避免不必要的碰撞以及损伤。
[0049] 此外,用来供所述的导管51穿越以产生定位作用的贯穿部36并不限定设置所述的座体32上,也可以单一构件的形式结合于相关构件上,只要能使所述的贯穿部36与所述的第一轴31以及所述的第二轴33的交会处位于相对于所述的基板11以及所述的转动座3的同一侧即可达到本发明需的效果。
[0050]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