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及其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206670.8

文献号 : CN1020517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世基徐正会

申请人 :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及其机构,将圆编机持续织出的布料,经一可将该布料暂存且分为三区段布料长度的缓冲暂存机构后送出,令下方第三区段布料长度减少的量,等于上方第一区段布料长度增加的量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增加的量,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增加的量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增加的量,并令第三区段布料长度增加的量,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减少的量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减少的量,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减少的量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减少的量;通过该缓冲暂存机构以机械式令三区段布料长度达互补关系的技术手段,使往复位移降布的折布杆上方布料维持固定张力,如是可将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等量降布并折叠于载布板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展布辊组(40),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位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下方,所述展布辊组(40)还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且所述展布辊组(40)具有带布下降的轴转动力;

将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经绕入所述展布辊组(40)展平后由一方向侧绕出;

提供两条折布轨(51),水平置于所述展布辊组(40)两端的下方,并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垂直固定,且所述折布轨(51)上设有水平的轨槽(514);

位于所述展布辊组(40)的将布料(60)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第一张布杆(54)以枢设方式跨接于所述折布轨(51)的轨槽(514)外侧,所述第一张布杆(54)并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

将所述展布辊组(40)所绕出的布料(60),绕入所述第一张布杆(54)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

位于所述第一张布杆(54)的将布料(60)绕出方向侧,提供一张力平衡移动杆(53)跨置于所述轨槽(514)上,令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能于所述轨槽(514)上往复水平位移,且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

将所述第一张布杆(54)所绕出的布料(60),绕入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所述第一张布杆(54)与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间形成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

提供一第一索链固定点(511),固设于所述折布轨(51)的轨槽(514)另一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张布杆(54)的将布料(60)绕出方向侧的同方向侧;

提供一索链(70),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上,另一端则绕入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侧端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所述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与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间形成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

位于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的将布料(60)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第二张布杆(55),以枢设方式跨接于所述折布轨(51)轨槽(514)外侧,所述第二张布杆(55)还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

将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所绕出的布料(60),再绕入所述第二张布杆(55),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所述第二张布杆(55)间形成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

位于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的将索链(70)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索链轴转点(512),枢设于所述折布轨(51)轨槽(514)外侧;

将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所绕出的索链(70),再绕入所述索链轴转点(512),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所述索链轴转点(512)间形成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

于所述轨槽(514)上提供一具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52),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上以枢设方式跨接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521)与反转折布杆(522),且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能于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的折布轨(51)上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而往复水平位移;

将所述第二张布杆(55)所绕出的布料(60),再绕入具轴转动力的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之间,而于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间的下方,形成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等量送布下降,令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间形成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

于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上提供一第二索链固定点(527);

将所述索链轴转点(512)所绕出的索链(70),固接于所述第二索链固定点(527),令所述索链轴转点(512)与所述第二索链固定点(527)间形成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

提供一载布板(23),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位于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下方,所述载布板(23)宽度至少为所述布料(60)的布宽,而长度至少为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往复水平位移时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往复所形成的间距,且所述载布板(23)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同步同向转动;

于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间下方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等量送布下降的同时,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则往复于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进行水平位移,所述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量,等于所述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量加上所述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量,且所述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量亦等于所述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量,而所述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量,同时等于所述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所增加的量,也等于所述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所减少的量加上所述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所减少的量;相对的,所述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增加的量,等于所述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减少的量加上所述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减少的量,且所述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减少的量亦等于所述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减少的量,而所述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增加的量,同时等于所述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所减少的量,也等于所述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所增加的量加上所述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所增加的量,同时令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的位移方向相反地往复于所述轨槽(514)间进行水平位移,形成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在往复水平位移时上方布料(60)得以维持固定张力而等量地送所述布料(60)下降折叠于所述载布板(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而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由所述主展布辊(41)与所述第一被动辊(42)之间或所述主展布辊(41)与所述第二被动辊(43)之间绕入,并于绕入所述主展布辊(41)的另一侧绕至所述第一被动辊(42)或所述第二被动辊(43)后绕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提供一齿条(513),固设于所述折布轨(51)上,且所述齿条(513)的长度在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所述索链轴转点(512)的间距以内;另于所述正转折布杆(521)两端各提供有固设其上的第一单向齿轮(523)与正转齿轮(525),且于所述反转折布杆(522)两端亦各提供有固设其上的第二单向齿轮(524)与反转齿轮(526);并令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同一端侧的第一单向齿轮(523)与第二单向齿轮(524)分别与同一端侧的齿条(513)齿合配置,而同一端侧的正转齿轮(525)与同一端侧的反转齿轮(526)则相互齿合配置;通过在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往复水平位移过程中分别令所述第一单向齿轮(523)或所述第二单向齿轮(524)单向转动,而同步带动所述正转齿轮(525)与所述反转齿轮(526)相互齿合处向下转动,令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具有带布下降的轴转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提供一变向变速轮箱(20),固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固设于所述载布板(23)下方并与所述载布板(23)保持同步同向转动,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由圆编机针筒转动所提供的动力,经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的变向变速传动而提供所述展布辊组(40)带布下降的轴转动力,以及提供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往复水平位移的动力。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实施的缓冲暂存机构,所述缓冲暂存机构(50)与圆编机针筒转动动力所连结传动的变向变速轮箱(20)传动连结,而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两端向上延伸枢设有一由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提供轴转动力且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的展布辊组(40),所述展布辊组(40)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位于圆编机编织出布料(60)的下方,另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上固设有一载布板(23),所述缓冲暂存机构(50)包括:两条相对应的折布轨(51),分别固接于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的向上延伸的枢设所述展布辊组(40)的两端的下方,而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所述载布板(23)上方而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垂直,并分别设有一水平且相对应的轨槽(514);

一第一张布杆(54),所述第一张布杆(54)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两条所述折布轨(51)的轨槽(514)一外侧上;

一能于所述轨槽(514)上往复水平位移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跨置于所述轨槽(514)上;

一第二张布杆(55),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与所述第一张布杆(54)同侧的轨槽(514)外侧上;

两个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两个所述第一张布杆(54)分别相对应地固设于两条所述折布轨(51)的轨槽(514)另一外侧上;

两个索链轴转点(512),所述两个索链轴转点(512)分别相对应地枢设于与所述第一索链固定点(511)同侧的两条所述折布轨(51)轨槽(514)外侧上;

两个置于所述折布轨(51)上且于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所述索链轴转点(512)之间具有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52),两个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上跨设枢接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521)与反转折布杆(522),而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与所述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另外,于两个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上分别固设有一第二索链固定点(527);

两条索链(70),两条所述索链(70)各自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上,各自的另一端则经绕于所述张力平衡移动杆(53)侧端,而折反绕于所述索链轴转点(512),再折反各自固接于两个所述第二索链固定点(52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暂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暂存机构,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折布轨(51)分别于所述轨槽(514)上固设有齿条(513),且所述齿条(513)的长度在所述第二张布杆(55)与所述索链轴转点(512)的间距以内;另于所述正转折布杆(521)两端各固设一第一单向齿轮(523)与一正转齿轮(525),且于所述反转折布杆(522)两端亦各固设一第二单向齿轮(524)与一反转齿轮(526);所述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同一端侧的第一单向齿轮(523)与第二单向齿轮(524)分别与同一端侧的齿条(513)齿合配置,而同一端侧的正转齿轮(525)与同一端侧的反转齿轮(526)则相互齿合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暂存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与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传动连结。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暂存机构所构成的全折幅折布机,所述全折幅折布机(10)包括:

一由圆编机针筒转动动力所连结传动的变向变速轮箱(20),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置于圆编机内空间底部并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且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两端向上延伸有一第一侧板(21)与一第二侧板(22),而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上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固设有一载布板(23);

一水平枢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的展布辊组(40),所述展布辊组(40)位于圆编机编织出布料(60)的下方,且所述展布辊组(40)位于所述载布板(23)上方并与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传动连结;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上并与所述展布辊组(40)传动连结的带动机构(30);

所述缓冲暂存机构(50)位于所述展布辊组(40)与所述载布板(23)之间,所述缓冲暂存机构(50)的两条折布轨(51)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所述带动机构(30)与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上所述折布轨(51)的平移降布装置(52)传动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所述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与所述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而所述主展布辊(41)与所述变向变速轮箱(20)传动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机构(30)包括有: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所述展布辊组(40)传动连结同步转动的凸轮带动轮(31);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所述凸轮带动轮(31)传动连结同步同向转动的凸轮被动轮(32);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所述凸轮被动轮(32)固接而同步同向转动的凸轮(33),所述凸轮(33)设有一条凸轮轨(331);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外侧的致动轮(34),所述致动轮(34)固设有一受所述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而带动所述致动轮(34)摆动的致动件(341);

一枢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所述致动轮(34)传动连结同步反向摆动的传动轮(35);

一与所述传动轮(35)同步同向摆动的摆动臂(36),所述摆动臂(36)一端于所述第二侧板(22)内侧与所述传动轮(35)固接;

一与所述摆动臂(36)另一端枢接的三轴杆(37),所述三轴杆的一端与所述平移降布装置(52)枢接,另一端则于所述第二侧板(22)内侧枢接一滑块(371);

一条供所述滑块(371)直线滑动位移的滑轨(38),所述滑轨(38)垂直固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2)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带动轮(31)与所述凸轮被动轮(32)之间连结有一带动连接件链(3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轨(331)是由两对称凹设弧形路径所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341)凸设至所述凸轮轨(33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35)同步同向传动连结一传动杆(352),所述传动杆(352)同步同向传动连结至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上所述折布轨(51)的平移降布装置(5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全折幅折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35)与所述传动杆(352)之间连结有一条传动连接件链(351)。

说明书 :

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及其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布料持续降布折叠的方法及其机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圆编机所织出的布料以机械方式同步等量降布并折叠的方法及其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圆编机在市场上所使用的折布机,依其折叠布料的折幅大小区分为半折幅折布机与全折幅折布机;所谓的“全折幅折布机”,即为:折布机于圆编机内,当该圆编机持续编织出布料时,该折布机可同时以该圆编机内最大的折幅范围来降布从而折叠该布料;而“半折幅折布机”的折幅范围,则仅为“全折幅折布机”的一半。
[0003] 首先关于半折幅折布机的缺点,主要是由于布料在圆编机编机后,皆必须经过染色处理;而在布料染色时,染缸必须一次染固定的布料量,因此布料在头尾相接后才可达到一定的量从而进染缸染色;然而,由于半折幅折布机所提供的蓄布量仅为全折幅折布机一半,故于染色后布料必须将无法均匀染色的头尾部份去除,此即会造成相当多的废料产生。然而,若能减少废料的产生,即等同于降低物料的成本;因此,未来市场上在圆编机内所使用的折布机,当然是以能将布料折叠出最大折幅的全折幅折布机为主流。
[0004] 然而,目前市场上圆编机所使用的全折幅折布机亦有其问题存在,请先参阅图1-1、图1-2所示,为现有全折幅折布机的折布作动平面示意图。由图1-1可看出,当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7时,若位于展布辊组2下方与折布杆组5上方的布料7在不会自然下垂的情况下,位于该折布杆组5下方的布料7则自然会不断地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量等量的增加,此时若带动轮3持续顺时针转动而迁动连接链4带动折布杆组5向右水平位移,该折布杆组5可将其下方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量等量增加的布料7平铺于载布板6上;但问题就在于该现有全折幅折布机1的折布杆组5在向右水平位移后,原本已存在展布辊组2下方与折布杆组5上方的布料7则会出现两种结果,首先就是在折布杆组5须加上可令其自动快速送布的装置(如:可程控器控制马达快转)才能将其尽快地向折布杆组5下方送布,但此必会造成如图1-2载布板上的布料7一样产生皱折,再来就是该折布杆组5无法自动快速送布而让原本已存在展布辊组2下方与折布杆组5上方的布料7形成下垂现象,亦如图1-2所示,接着形成该折布杆组5在水平位移时的阻碍而造成卡机的问题发生;
因此,如在图1-2状态时,现有全折幅折布若要克服此两问题的发生,其唯一的方法便是在圆编机尚未编织出布料7时,该折布杆组5便已快速回到该展布辊组2送出布料7的正下方,且原本已存在展布辊组2下方与折布杆组5上方的布料7亦必须同时将其送至折布杆组5下方,如此才可将布料7确实平铺于载布板6上,且不会造成该折布杆组5在水平位移时卡机的发生;现有全折幅折布技术问题克服的理论虽说如此,但实际上并无法将该折布杆组5在圆编机尚未编织出布料7时便已快速回到该展布辊组2送出布料7的正下方来以机构达成。
[0005] 故综上所述,半折幅折布机与现有全折幅折布机分别具有下列实质的问题存在:
[0006] 一、由于半折幅折布机蓄布量仅为全折幅折布机一半,因此于染色后该布料7头尾去除必会产生相当多的废料,故形成人工及物料成本的浪费;
[0007] 二、现有全折幅折布机于折布回程时,易造成布面无法平铺的皱折现象,若再经上方折布的重压后,此皱折将难以回复其原本平坦的表面;
[0008] 三、再则,现有全折幅折布机于折布回程时,折布杆组5上方尚未降布折叠的横向布料7由于张力不足,易造成布面呈凹陷下垂的现象,因而影响该折布杆组5水平位移的回程路径,故常会有卡机的问题发生。
[0009] 以上所述半折幅折布机与现有全折幅折布机的种种问题,皆为目前业界长久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但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有效地办法来解决,因此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实仍相关业者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半折幅折布机与习知全折幅折布机的折布方法及其机构所产生的问题,本发明不但增加了在降布前的横向布料可维持平直的张力,更将此横向布料以机构挪移方式将其反复暂存与送出,完全以机械的方式达成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全折幅折叠的目的。
[0011]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折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一展布辊组,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为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下方,该展布辊组并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且展布辊组具有带布下降的轴转动力;将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经绕入展布辊组展平后由一方向侧绕出;提供两条折布轨,水平置于上述展布辊组两端的下方,并与展布辊组保持垂直固定,且折布轨上设有一水平的轨槽;位于展布辊组将布料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第一张布杆,以枢设方式跨接于折布轨的轨槽一外侧,该第一张布杆并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将展布辊组所绕出的布料,绕入第一张布杆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位于第一张布杆将布料绕出方向侧,提供一张力平衡移动杆,其跨置于上述轨槽上,令张力平衡移动杆可于轨槽上往复水平位移,且张力平衡移动杆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将第一张布杆所绕出的布料,绕入张力平衡移动杆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第一张布杆与张力平衡移动杆间形成第一区段布料长度;提供一第一索链固定点,固设于折布轨的轨槽另一外侧,且位于第一张布杆将布料绕出方向侧的同方向侧;提供一索链,一端固设于第一索链固定点上,另一端则绕入张力平衡移动杆侧端上,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第一索链固定点与张力平衡移动杆间形成第一区段索链长度;位于张力平衡移动杆将布料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第二张布杆,其以枢设方式跨接于折布轨轨槽外侧,第二张布杆并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将张力平衡移动杆所绕出的布料,再绕入第二张布杆,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张力平衡移动杆与第二张布杆间形成第二区段布料长度;位于张力平衡移动杆将索链绕出方向侧,提供一索链轴转点,其枢设于折布轨轨槽外侧;将张力平衡移动杆所绕出的索链,再绕入该索链轴转点,并由绕入方向侧下方反向绕出,令张力平衡移动杆与索链轴转点间形成第二区段索链长度;于轨槽上提供一具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该平移降布装置上以枢设方式跨接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与反转折布杆,并可于第二张布杆与索链轴转点之间的折布轨上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而往复水平位移;将第二张布杆所绕出的布料,再绕入具轴转动力的正、反转折布杆之间,而于正、反转折布杆间的下方,形成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等量的送布下降,令第二张布杆与正、反转折布杆间形成第三区段布料长度;于平移降布装置上提供一第二索链固定点;将索链轴转点所绕出的索链,固接于该第二索链固定点,令索链轴转点与第二索链固定点间形成第三区段索链长度;提供一载布板,其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为平移降布装置下方,该载布板宽度至少为布料的布宽,而长度至少为平移降布装置往复水平位移时正、反转折布杆往复所形成的间距,且载布板与展布辊组保持同步同向转动;于正、反转折布杆间下方与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等量送布下降的同时,该平移降布装置则往复于第二张布杆与索链轴转点之间水平位移,第三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亦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而第三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同时等于第三区段索链长度所增加的量,也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所减少的量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所减少的量;相对的,第三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亦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所减少的量,而第三区段布料长度所增加的量,同时等于第三区段索链长度所减少的量,也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所增加的量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所增加的量,令张力平衡移动杆同时与平移降布装置位移方向相反地往复于轨槽间水平位移,形成平移降布装置在往复水平位移时上方布料得以维持固定张力,进而等量送布料下降折叠于载布板上。
[0012] 本发明并提出一种依上述方法所实施的缓冲暂存机构,该缓冲暂存机构与圆编机针筒转动动力所连结传动的变向变速轮箱传动连结,而该变向变速轮箱两端向上延伸枢设有由该变向变速轮箱提供轴转动力且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的展布辊组,该展布辊组是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且为圆编机编织出布料的下方,另该变向变速轮箱上固设有一载布板,该缓冲暂存机构包括有:两条相对应的折布轨,分别固接于该变向变速轮箱,向上延伸至所枢设的展布辊组的两端的下方,而水平置于圆编机内空间的载布板上方而与展布辊组保持垂直,并分别设有一水平且相对应的轨槽;第一张布杆,该第一张布杆与该展布辊组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两条折布轨的轨槽一外侧上;可于上述轨槽上往复水平位移的张力平衡移动杆,该张力平衡移动杆是与该展布辊组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跨置于轨槽上;第二张布杆,该第二张布杆是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与第一张布杆同侧的轨槽外侧上;两个第一索链固定点,两个第一张布杆分别相对应地固设于两条折布轨的轨槽另一外侧上;两个索链轴转点,两个索链轴转点分别相对应枢设于与第一索链固定点同侧的两条折布轨轨槽外侧上;两个置于折布轨上且于第二张布杆与索链轴转点之间具有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两个平移降布装置上跨设枢接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与反转折布杆,而该正、反转折布杆与展布辊组保持平行;另外,于两个平移降布装置上分别固设有一第二索链固定点;两条索链,两条索链各自一端固设于第一索链固定点上,各自另一端则经绕于张力平衡移动杆侧端,而折反绕于索链轴转点,再折反各自固接于两个第二索链固定点。
[0013]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以上述缓冲暂存机构所构成的全折幅折布机,该全折幅折布机包括有:由圆编机针筒转动动力所连结传动的变向变速轮箱,该变向变速轮箱置于圆编机内空间底部并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且该变向变速轮箱两端向上延伸有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而变向变速轮箱上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固设有一载布板;一水平枢设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展布辊组,该展布辊组位于圆编机编织出布料的下方,且展布辊组位于载布板上方并与变向变速轮箱传动连结;一枢设于第二侧板上并与展布辊组传动连结的带动机构;一位于展布辊组与载布板之间的缓冲暂存机构,缓冲暂存机构的两条折布轨分别固设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带动机构与设于第二侧板上的折布轨的平移降布装置传动连结。
[0014] 藉由上述所提出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相较于半折幅折布机与现有全折幅折布机的降布折叠方法及其机构技术,实质具有下列有益的效果:
[0015] 一、由于本发明为全折幅折布机,具有最大的蓄布量,因此相较于半折幅折布机,本发明在布料染色后所产生的废料最少,故可有效降低人工及物料的成本;
[0016] 二、本发明的全折幅折布机于折布回程时,因具有以挪移方式将横向布料反复暂存与送出并同时维持横向布料平直张力的机构,所以本发明可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且降布后的布面可确保平坦,更不会有卡机的问题发生,因此可增进圆编机的编织效率。
[0017] 三、再则,本发明的全折幅折布机是完全以机械的方式来达成与圆编机编织下布量形成等量降布的目的;因此,无须加设其它可程控器来加以控制,故可确实有效地降低全折幅折布机的生产成本,进而减少地球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8] 图1-1、图1-2为现有全折幅折布机的折布作动平面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图1另一仰视角度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 图5-1~图5-4为本发明缓冲暂存机构的连续作动平面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图4的平移降布装置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传动展布辊组的局部连结平面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带动机构连结平面示意图。
[0026] 图9-1~图9-5为本发明图8局部带动机构的连续作动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请参阅图2~图4所示,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外观立体、另一仰视角度的外观立体及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10置于圆编机内空间底部并与圆编机针筒同步同向转动,该全折幅折布机10由图可看出包括有一可由圆编机针筒转动动力所连结传动的变向变速轮箱20,该变向变速轮箱20两端向上延伸有一第一侧板21与一第二侧板22,并于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之间的变向变速轮箱20上方固设有一载布板23,且一展布辊组40两端水平枢设于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上,展布辊组40是可位于圆编机编织出布料60的下方且位于载布板23上方;另请同时参阅图7所示,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传动展布辊组的局部连结平面示意图,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主展布辊41一侧并与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与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而主展布辊41的轴转动力是来自与该变向变速轮箱20的传动连结。
[0028] 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10尚包括有一位于展布辊组40与载布板23之间的缓冲暂存机构50,请同时参阅图4、图5-1及图6所示,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缓冲暂存机构的平面示意图,以及缓冲暂存机构的平移降布装置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由图可看出缓冲暂存机构50包括有两条相对应的折布轨51,两条折布轨51是分别固接于变向变速轮箱20向上延伸的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上,并位于展该布辊组40的两端下方,且水平置于载布板23上方而与展布辊组40保持垂直,两条折布轨51并分别设有一水平且相对应的轨槽514;一第一张布杆54,该第一张布杆54是与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两条折布轨51的轨槽514一外侧上;一可于该轨槽514上往复水平位移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跨置于轨槽514上;一第二张布杆55,该第二张布杆55与该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且两端分别枢接于与第一张布杆54同侧的轨槽514外侧上;两个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两个第一张布杆54分别相对应地固设于两条折布轨51的轨槽514另一外侧上;两个索链轴转点512,两个索链轴转点512分别相对应地枢设于与第一索链固定点511同侧的两条折布轨51轨槽514外侧上;两个置于折布轨51上且于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具有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52,两个平移降布装置52上跨设枢接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521与反转折布杆522,而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与展布辊组40保持平行;另外,于两个平移降布装置52上分别固设有一第二索链固定点527;两条索链70,两条索链70各自一端固设于第一索链固定点511上,各自另一端则经绕于张力平衡移动杆53侧端,而折反绕于索链轴转点512,再折反各自固接于两个第二索链固定点527;其中,两条折布轨51分别于轨槽514上方固设有齿条513,且齿条513的长度在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的间距以内;另于正转折布杆521两端各固设一第一单向齿轮523与一正转齿轮525,且于反转折布杆522两端亦各固设一第二单向齿轮524与一反转齿轮526;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同一端侧的第一单向齿轮523与第二单向齿轮524分别与同一端侧的齿条513齿合配置,而同一端侧的正转齿轮525与同一端侧的反转齿轮526则相互齿合配置。
[0029] 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10还包括有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上并与展布辊组40传动连结的带动机构30;请再同时参阅图8及图9-2所示,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带动机构连结平面示意图,以及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带动机构局部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看出带动机构30包括有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上并与主展布辊41传动连结而同步反向转动的凸轮带动轮31;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凸轮带动轮31传动连结而同步同向转动的凸轮被动轮32,而凸轮带动轮31与凸轮被动轮32之间由一带动连接件链311所连结带动,带动连接件链311可为皮带、链条或齿轮等;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凸轮被动轮32固接而同步同向转动的凸轮33,凸轮33设有一凸轮轨331,而凸轮轨331是由两对称凹设弧形路径所构成;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的致动轮34,致动轮34固设有一受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而带动致动轮34摆动的致动件341,而致动件341凸设至凸轮轨331内;一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并与致动轮34传动连结而同步反向摆动的传动轮35;一与传动轮35同步同向摆动的摆动臂36,摆动臂36一端于第二侧板22内侧与传动轮35固接;一与摆动臂36另一端枢接的三轴杆37,三轴杆一端与平移降布装置52枢接,另一端则于第二侧板22内侧枢接一滑块371;一条供滑块371直线滑动位移的滑轨38,滑轨38垂直固设于第二侧板22内侧;其中,传动轮35同步同向传动连结一根传动杆352,传动轮35与传动杆352之间由一传动连接件链351来连结传动,该传动连接件链351可为皮带、链条或齿轮等;而传动杆352则可同步同向传动连结至设于第一侧板21上的折布轨51的平移降布装置52。
[0030] 为了使读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的平移降布装置52在位移时可令正转折布杆521与反转折布杆522持续同步反向轴转,请再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图4的平移降布装置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由于折布轨51于轨槽514上方固设有齿条513,而于正转折布杆
521两端各固设一第一单向齿轮523与一正转齿轮525,且于反转折布杆522两端亦各固设一第二单向齿轮524与一反转齿轮526,其中第一单向齿轮523与第二单向齿轮524内分别接设有不同方向施力转动其轴心才可被带动轴转的单向轴承(此为机械学基本技术知识,故不另绘图式说明);故当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同一端侧的第一单向齿轮523与第二单向齿轮524分别一前一后设置,并与同一端侧的齿条513一前一后分别齿合配置时,如此图所示当平移降布装置52向右位移后,即会令第一单向齿轮523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而第二单向齿轮524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可被带动状态;也就是说,当平移降布装置52向右位移时,第二单向齿轮524会因与齿条513的齿合关系而产生转动并带动反转折布杆522同步逆时针轴转,而第一单向齿轮523虽亦与齿条513齿合,但并未与第二单向齿轮524齿合,故第一单向齿轮523虽被齿条513产生逆时针转动,但因第一单向齿轮523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而使得与此单向轴承轴心固接的正转折布杆521同样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然而,由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在同一端侧仍固设有相互齿合的正转齿轮525与反转齿轮526,故当反转折布杆522逆时针轴转时则反转齿轮526亦同步逆时针轴转,并因反转齿轮526齿合正转齿轮525的相互关系而带动正转齿轮525同步顺时针轴转,连带令正转折布杆521亦可同步顺时针轴转;相反地,当平移降布装置52向左位移后,即会令第二单向齿轮524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而第一单向齿轮523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可被带动状态;也就是说,当平移降布装置52向左位移时,第一单向齿轮523会因与齿条513的齿合关系而产生转动并带动正转折布杆521同步顺时针轴转,而第二单向齿轮524虽亦与齿条513齿合,但并未与第一单向齿轮523齿合,故第二单向齿轮524虽被齿条513产生顺时针转动,但因第二单向齿轮524内所接设的单向轴承轴心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而使得与此单向轴承轴心固接的反转折布杆522同样呈不被带动放空状态;然而,由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在同一端侧仍固设有相互齿合的正转齿轮525与反转齿轮526,故当正转折布杆521顺时针轴转时,则正转齿轮525亦同步顺时针轴转,并因正转齿轮525齿合反转齿轮526的相互关系而带动反转齿轮526同步逆时针轴转,连带令反转折布杆522亦可同步逆时针轴转。
[0031] 为了使读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所揭露的缓冲暂存机构50作动状态,请再配合参阅图5-1~图5-4所示,为本发明缓冲暂存机构的连续作动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展布辊组40水平置于圆编机可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下方,而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主展布辊41一侧并被主展布辊41带动而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被主展布辊41带动而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而如图所示,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是由主展布辊41与第一被动辊42之间之间绕入,并于绕入主展布辊41的另一侧绕至第二被动辊43后绕出;布料60经绕入展布辊组40展平后由右方向侧绕出;展布辊组40所绕出的布料60,又绕入展布辊组40下方折布轨51上枢设的第一张布杆54上,并由下方向左方向侧绕出;第一张布杆54所绕出的布料60,再绕入跨置于折布轨51轨槽514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上,并由下方向右方向侧绕出,令第一张布杆54与张力平衡移动杆53间形成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张力平衡移动杆53所绕出的布料60,又绕入张力平衡移动杆53右方折布轨51上枢设的第二张布杆55上,并由下方向左方向侧绕出,令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第二张布杆55间形成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第二张布杆55所绕出的布料60,再绕入轨槽514上具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平移降布装置52,由于平移降布装置52枢设有具轴转动力且水平并列的正转折布杆521与反转折布杆522,故第二张布杆55所绕出的布料60,是绕入具轴转动力的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之间,并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间的下方,将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等量送布下降,令第二张布杆55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间形成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而在缓冲暂存机构50以内的布料总长度X,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加上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即X=X1+X2+X3。另外由于,在平移降布装置52上设有一第二索链固定点527;而索链70一端固设于该第二索链固定点527,另一端向左绕入枢设于折布轨51轨槽514外侧的索链轴转点512,并由上方向右方向侧绕出,令第二索链固定点527与索链轴转点512间形成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索链轴转点512所绕出的索链70,再绕入张力平衡移动杆53侧端上,并由上方向左方向侧绕出,令索链轴转点512与张力平衡移动杆53间形成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张力平衡移动杆53所绕出的索链70,再绕向固设于该折布轨51轨槽514的第一索链固定点511加以固定,令张力平衡移动杆53与第一索链固定点511间形成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而索链总长度Y,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加上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即Y=Y1+Y2+Y3。请先参阅图5-1,当圆编机持续编织出的布料60下布的同时,此时平移降布装置52开始向右水平位移,由于平移降布装置52是以索链70迁引着可于轨槽514上水平位移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故张力平衡移动杆53则开始向左位移;再请参阅图5-2所示,由于平移降布装置52在向右水平位移的同时,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可以齿条513的设计来与圆编机持续编织下布量等量降布,因此,圆编机持续编织下布量的长度,则等于平移降布装置52水平位移的距离长度,亦等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降布量的长度;举列来说,圆编机由图5-1持续编织至图5-2的下布量为长度L1,则平移降布装置52由图5-1向右水平位移至图5-2的距离亦为长度L1,平移降布装置52令正、反转折布杆
521、522受齿条513设计的降布量亦为长度L1,读者便会发现,圆编机持续编织的下布量长度L1已经等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之间的降布量长度L1平躺在载布板23上,而平移降布装置52向右水平位移的距离长度L1,却被缓冲暂存机构50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同步向左水平位移时,迁动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加上长度L1的一半(即:长度L1/2),再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加上长度L1的一半(即:长度L1/2)所吸收暂存;也就是说,平移降布装置52在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向右水平位移时,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长度L1,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长度L1/2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长度L1/2,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长度L1/2亦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长度L1/2;而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长度L1,同时等于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所增加的长度L1,也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所减少的长度L1/2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所减少的长度L1/2;当圆编机由图5-2持续编织至图5-3的下布量为长度L2,则平移降布装置52由图5-2向右水平位移至图5-3的距离亦为长度L2,平移降布装置
52令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受齿条513设计的降布量亦为长度L2,可发现圆编机持续编织的下布量长度L2已经等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之间的降布量长度L2平躺在该载布板23上,而平移降布装置52向右水平位移的距离长度L2,却被缓冲暂存机构50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同步向左水平位移时,迁动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加上长度L2的一半(即:长度L2/2),再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加上长度L2的一半(即:长度L2/2)所吸收暂存;
也就是说,平移降布装置52在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向右水平位移时,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长度L2,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长度L2/2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长度L2/2,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增加的长度L2/2亦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增加的长度L2/2;而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减少的长度L2,同时等于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所增加的长度L2,也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所减少的长度L2/2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所减少的长度L2/2;当圆编机由图5-3持续编织至图5-4的下布量为长度L3,此时平移降布装置52由图5-3折反向左水平位移至图5-4的距离亦为长度L3时,平移降布装置52令正、反转折布杆521、522受齿条513设计的降布量亦为长度L3,此时亦可发现圆编机持续编织的下布量长度L3已经等于正、反转折布杆521、522之间的降布量长度L3平躺在该载布板23上,并与图5-3的长度L2重叠,而平移降布装置52向左水平位移的距离长度L3,在进而被缓冲暂存机构50的张力平衡移动杆53同步向右水平位移时,迁动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减去长度L3的一半(即:长度L3/2)、再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减去长度L3的一半(即:长度L3/2)由缓冲暂存机构50内所挪出的布料60补上;
也就是说,平移降布装置52在第二张布杆55与索链轴转点512之间向右水平位移时,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所增加的长度L3,等于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减少的长度L3/2加上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减少的长度L3/2,且第一区段布料长度X1所减少的长度L3/2亦等于第二区段布料长度X2所减少的长度L3/2;而第三区段布料长度X3增加的长度L3,同时等于第三区段索链长度Y3所减少的长度L3,也等于第一区段索链长度Y1所增加的长度L3/2加上第二区段索链长度Y2所增加的长度L3/2;如是平移降布装置52持续往复水平位移的同时,该平移降布装置52上方位于缓冲暂存机构50内的布料60,得以维持固定张力而不致下垂影响至该平移降布装置52位移路径,令平移降布装置52得与圆编机持续所编织的下布量等量送布下降,并折叠于该载布板23上。
[0032] 由前述说明可知图7中的展布辊组40包括有主展布辊41、置于主展布辊41一侧并与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一被动辊42,以及置于主展布辊41另一侧并与主展布辊41同步反向轴转的第二被动辊43,而变向变速轮箱20经由第一侧板21传动连结至主展布辊41,而令主展布辊41产生持续逆时针轴转动力。为了使读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所揭露的带动机构30作动状态,请再参阅图8及图9-1~图9-5,为本发明全折幅折布机的带动机构连结及其局部连续作动平面示意图。由图8可看出,带动机构30的凸轮带动轮31枢设于该第二侧板22并与由主展布辊41传动连结而同步持续被带动而顺时针转动;当凸轮带动轮31持续顺时针转动则再带动下方的凸轮被动轮32同步持续顺时针转动;然而,由于凸轮被动轮32固接于凸轮33上,故凸轮33便同步与凸轮被动轮32持续顺时针转动;请先参阅图9-1所示,凸轮33设有凸轮轨331,凸轮轨331是由两对称凹设弧形路径所构成,而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的致动轮34,固设有一凸设至凸轮轨331内的致动件341,因此当凸轮33持续顺时针转动时,该动轮34的致动件341受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而使致动轮34顺时针转动,此时枢设于第二侧板22外侧的传动轮35,则被致动轮34带动而逆时针转动,顺带使固接于传动轮35上的摆动臂36逆时针摆动如图9-2所示,摆动臂36所枢接的三轴杆37,其一端的平移降布装置52则水平向右位移,另一端的滑块371则于第二侧板22内侧的滑轨38上向下滑移;此时凸轮33仍持续顺时针转动,致动轮34的致动件341同样受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而使致动轮34继续顺时针转动,传动轮35仍受致动轮34带动持续逆时针转动,摆动臂36亦持续逆时针摆动如图9-3所示,枢接于三轴杆37一端的平移降布装置52亦持续水平向右位移,但当摆动臂36摆动使平移降布装置52超过滑轨38时,则三轴杆37另一端的滑块371则于滑轨38上开始向上滑移;此时凸轮33仍持续顺时针转动,致动轮34的致动件341同样受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而使致动轮34继续顺时针转动,但当凸轮33持续顺时针转动,致动轮34的致动件341于凸轮轨331路径引导至两对称凹设弧形的交接处之后,请参阅图9-4所示,致动轮34则开始会逆时针转动,传动轮35亦会受致动轮34带动而将开始顺时针转动,摆动臂36亦将会顺时针摆动如图9-5所示,枢接于三轴杆37一端的平移降布装置52亦开始水平向左位移,而三轴杆37另一端的滑块371则又开始于滑轨38上向下滑移;该凸轮33如此不断地顺时针转动,即会使摆动臂36如图9-1~
9-5不断地循环产生摆动,而带动该平移降布装置52不断地往复水平位移,以及令滑块371于滑轨38上不断地上下滑移;如是为平移降布装置52具往复水平位移动力的技术手段。
[0033]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实施例具体说明,其只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做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