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607541.2

文献号 : CN1020616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建龙马知才张淳王健陈新军王传妹金晓海夏志翔王礼来徐志强潘志锋黄健徐鹏

申请人 :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属于道路隔离设施领域。包括配置有动力源的主障架、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和一对主网障,主障架的左端设置有第一、第二作用缸,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设在主障架的左端,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设在主障架的右端,一个主网障配置在主障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铰接,且还与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连接,而另一个主网障配置在主障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连接,且还与另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枢轴连接。优点:无需依赖外界动力和手工操作;具有良好的稳固性而可抵抗外力挤推,适合于战事状态对道路的布障和处置特发事件时的隔离。

权利要求 :

1.一种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有动力源(11)的一主障架(1)、一对彼此对应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一对同样彼此对应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和一对主网障(4),主障架(1)的左端以卧置状态设置有一第一作用缸(12)和一与第一作用缸(12)的设置方向相反的同样为卧置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作用缸(12)下方的第二作用缸(13),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设在主障架(1)的左端,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12)连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3)连接,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设在主障架(1)的右端,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侧,而另一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另一侧,在主障架(1)的右端设置有彼此的作用方向相反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所述的一对主网障(4)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4)配置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铰接,并且还与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枢轴连接,而一对主网障(4)中的另一个主网障(4)配置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中的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连接,并且还与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枢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源(11)包括发电机组(111)和油泵(112),油泵(112)与发电机组(111)配合,并且发电机组(111)和油泵(112)共同地配设在主障架(1)的左端,所述的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均为油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各包括第三作用缸(141)、驱动臂(142)、推杆(143)和驱动臂座(144),第三作用缸(141)固定在所述的主障架(1)上,并且位于主障架(1)的下部,该第三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与驱动臂(142)的中部枢轴连接,驱动臂(142)的一端与驱动臂座(1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推杆(143)的一端枢轴连接,而推杆(143)的另一端与所述的主网障(4)朝向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铰接,驱动臂座(144)固定在主障架(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障架(1)的左端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151)的上横梁(15)和固设有一具有下横梁容腔(161)的下横梁(16),所述的第一作用缸(12)位于上横梁容腔(151)内,该第一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3)位于下横梁容腔(161)内,该第二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并且在主障架(1)左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而在右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后托臂(18),所述的主网障(4)支承在主网障前托臂(17)和主网障后托臂(1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外套管(21)、第一内套管(22)、第四作用缸(23)和活动梁(24),第一内套管(22)与第一外套管(21)的第一外套管腔(211)滑动配合,第四作用缸(23)的缸体通过第一销轴(232)铰接于第一外套管腔(211)内,该第四作用缸(23)的第一活塞柱(231)与第一内套管(22)连接,活动梁(24)的一端与第一外套管(21)固定,另一端探入所述的上横梁容腔(151)内,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1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各包括第二外套管(31)、第二内套管(32)、第五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二外套管(3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34)上,并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34)的端部设有一铜套(312),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5)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5)均与所述的主障架(1)固定,第二内套管(32)位于第二外套管(31)的第二外套管腔(311)内,并且与第二外套管腔(311)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33)通过第二销轴(332)铰接于第二外套管腔(311)内,该第五作用缸(33)的第二活塞柱(331)与第二内套管(32)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4)的右端并且朝向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侧的上部各构成有一枢置腔(41),该枢置腔(41)与所述第二外套管(31)枢轴连接,并且与所述铜套(312)相配合,在主网障(4)上并且在对应于枢置腔(41)的下方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42),该推杆铰接座(42)与所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14)铰接,在一对主网障(4)的左端并且位于底部各设有一用于导引主网障(4)相对于主障架(1)展开或收拢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包括作用缸安装座(431)、第六作用缸(432)、导引轮座(433)和导引轮(434),作用缸安装座(431)固定在所述主网障(4)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432)通过作用缸销轴(4322)铰设于作用缸安装座(431)上,第六作用缸(432)的缸柱(4321)与导引轮座(433)连接,导引轮(434)枢轴设置在导引轮座(43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4)上还配设有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该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包括电机(51)、减速机(52)、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传动带(55)和副网障(56),电机(51)与减速机(52)传动连接,并且与减速机(52)固定,减速机(52)设在减速机座(521)上,而减速机座(52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位于主网障(4)的右端,第一传动轮(53)固定在减速机(52)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54)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装座(431)上,传动带(55)与副网障(56)固定,并且套置在第一传动轮(53)和第二传动轮(54)上,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部各以间隔状态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561),滚轮(561)与导轨(5611)构成滚动副,而导轨(5611)固定在所述的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在副网障(56)的左端的底部的对应两侧还各枢轴设置有一同样所述导轨(5611)形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562),所述的电机(51)为正反转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主网障支撑装置(6),而所述的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同样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结构与所述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结构相同的副网障支撑装置(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支撑装置(6)包括三角形臂(61)、撑腿(62)、第一伞齿轮(63)、螺杆(64)和第二伞齿轮(65),三角形臂(61)枢轴设置在所述主网障(4)上,撑腿(62)伸缩地与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63)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61)上并且位于容腔(611)内,而第一伞齿轮(63)的伞齿轮轴(631)伸展到三角形臂(61)外,第二伞齿轮(65)固设在螺杆(64)上,并且与第一伞齿轮(63)相啮合,螺杆(64)通过螺母(641)与撑腿(62)连接。

说明书 :

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道路隔离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用于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在战争状态下对交通要道实施阻隔,形成难以逾越的屏障。

背景技术

[0002] 已有技术中用于对道路隔离的设施(业界习惯称路障)大致有两种:一是将组合式的路障网片预先配备于军用或警用车辆上,设障(也称布障)时凭借人力从车辆上抬下,放置于道路路面,再加设支撑予以固定,这种路障网片虽然具有设置灵活和对地形地貌适应性强的长处,但是,由于设障时的作业强度大、设障时间冗长、效率低下并且抗冲击能力极其脆弱,因而只能适用于平战状态下(平战时期)的诸如由小规模的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聚众闹事区域、较大规模的群发性事件造成的对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和军事禁区等存在冲击之虞的区域、特大事故现场进行暂时隔离的区域、刑事案件突发现场与外界实施隔离的区域,等等。二是液压自动布障车,这种设施由于车、障两者彼此牵制因而无法分离,因此启用成本相对较大,尤其是容易产生两次危害,因为车辆的燃料(油箱)难以抵抗人为投掷的易燃物。
[0003] 或许出于并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道路隔离设施所存在的欠缺,目前我国的专用设障车辆普遍使用板式路障,但是板式路障的强度较差,无法阻挡众人推挤,更无法抑制车辆的恶意冲撞,故不能满足军队如武警部队应对群体性的暴力事件之需。
[0004] 国外进行封控作业时,亦由于缺乏有效的封控设障作业车辆,因此往往由军人和/或警员手持盾牌形成人墙屏障,这种方式仅能奏一时之效,持久性差,并且无法对道路或特定区域实施真正封控,甚至造成封控人员受伤或致死,此外还容易被突破,更无力应对车辆之类的交通工具的冲击;利用集装箱封堵在国外不乏见诸,但是由于集装箱体积大、笨重、运输装卸困难,设障长度难以灵活控制,军人视线受阻挡影响观察局势;移动式拒马虽然具有短距离移动的优势,但同存集装箱封障的欠缺,并且抗冲击性差;隔离墙除了存在集装箱的欠缺外,还存在设障周期长的问题。
[0005]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08758C提供的“布障车”(由本申请人提出)虽然能够有效地对特定区域、道路、场所进行设围布障,但是需依赖于车辆,即不能与车辆分离,并且不论是布障还是撤障均需凭借人为操作,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5页第13-25行。此外还存在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诸如抵抗外力挤推能力弱和容易逾越之类的缺憾。
[0006] 鉴于已有技术,本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提供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应对战事状态下的道路布障又能适用于处置特发性事件对特定区域、场所进行设障的并且在设障和撤障过程中无需依赖车辆动力、无需借助手工操作以及具有优异的稳固性而藉以抵抗外力推挤或车辆冲撞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
[0008]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包括配置有动力源的一主障架、一对彼此对应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一对同样彼此对应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和一对主网障,主障架的左端以卧置状态设置有一第一作用缸和一与第一作用缸的设置方向相反的同样为卧置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作用缸下方的第二作用缸,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设在主障架的左端,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位于主障架的左端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连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位于主障架的左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第二作用缸连接,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设在主障架的右端,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位于主障架的右端的一侧,而另一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位于主障架的右端的另一侧,在主障架的右端设置有彼此的作用方向相反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所述的一对主网障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配置在主障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铰接,并且还与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枢轴连接,而一对主网障中的另一个主网障配置在主障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中的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连接,并且还与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枢轴连接。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源包括发电机组和油泵,油泵与发电机组配合,并且发电机组和油泵共同地配设在主障架的左端,所述的第一、第二作用缸均为油缸。
[0010]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各包括第三作用缸、驱动臂、推杆和驱动臂座,第三作用缸固定在所述的主障架上,并且位于主障架的下部,该第三作用缸的作用缸活塞柱与驱动臂的中部枢轴连接,驱动臂的一端与驱动臂座枢轴连接,另一端与推杆的一端枢轴连接,而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主网障朝向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一端铰接,驱动臂座固定在主障架上。
[0011]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的左端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的上横梁和固设有一具有下横梁容腔的下横梁,所述的第一作用缸位于上横梁容腔内,该第一作用缸的第一作用缸柱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的第二作用缸位于下横梁容腔内,该第二作用缸的第二作用缸柱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并且在主障架左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前托臂,而在右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后托臂,所述的主网障支承在主网障前托臂和主网障后托臂上。
[0012]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内套管、第四作用缸和活动梁,第一内套管与第一外套管的第一外套管腔滑动配合,第四作用缸的缸体通过第一销轴铰接于第一外套管腔内,该第四作用缸的第一活塞柱与第一内套管连接,活动梁的一端与第一外套管固定,另一端探入所述的上横梁容腔内,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连接。
[0013]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各包括第二外套管、第二内套管、第五作用缸、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二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上,并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的端部设有一铜套,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固定座均与所述的主障架固定,第二内套管位于第二外套管的第二外套管腔内,并且与第二外套管腔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通过第二销轴铰接于第二外套管腔内,该第五作用缸的第二活塞柱与第二内套管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的右端并且朝向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一侧的上部各构成有一枢置腔,该枢置腔与所述第二外套管枢轴连接,并且与所述铜套相配合,在主网障上并且在对应于枢置腔的下方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该推杆铰接座与所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铰接,在一对主网障的左端并且位于底部各设有一用于导引主网障相对于主障架展开或收拢的主网障导引装置。
[0014]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包括作用缸安装座、第六作用缸、导引轮座和导引轮,作用缸安装座固定在所述主网障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通过作用缸销轴铰设于作用缸安装座上,第六作用缸的缸柱与导引轮座连接,导引轮枢轴设置在导引轮座上。
[0015]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上还配设有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该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包括电机、减速机、第一、第二传动轮、传动带和副网障,电机与减速机传动连接,并且与减速机固定,减速机设在减速机座上,而减速机座固定在主网障的底部并且位于主网障的右端,第一传动轮固定在减速机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装座上,传动带与副网障固定,并且套置在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上,副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部各以间隔状态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滚轮与导轨构成滚动副,而导轨固定在所述的主网障的底部,,并且在副网障的左端的底部的对应两侧还各枢轴设置有一同样所述导轨形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所述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
[0016]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主网障支撑装置,而所述的副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同样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结构与所述主网障支撑装置的结构相同的副网障支撑装置。
[0017]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支撑装置包括三角形臂、撑腿、第一伞齿轮、螺杆和第二伞齿轮,三角形臂枢轴设置在所述主网障上,撑腿伸缩地与三角形臂的容腔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上并且位于容腔内,而第一伞齿轮的伞齿轮轴伸展到三角形臂外,第二伞齿轮固设在螺杆上,并且与第一伞齿轮相啮合,螺杆通过螺母与撑腿连接。
[001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当要将主障架连同一对主网障从车辆上卸下时,则由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机构的工作而使主障架悬离于车辆,使车辆驶离设障现场,因而无需依赖外界动力和手工操作;在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的工作下使一对主网障以一字形展开,并且能与主障架构成T形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稳固性而可抵抗外力挤推,既适合于战事状态对道路的布障,又适用于处置特发事件时的隔离。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剖视图。
[0021] 图3为主网障相对于主障架展开时的状态图。
[0022] 图4为主网障导引装置的剖视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的主网障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0024] 图6为将主障架从车辆上卸下或装载到车辆上的示意图。
[0025] 图7所示为图1所示的爬高轮组的示意图。
[0026] 图8所示为主网障与回转套的配合示意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配载于车辆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使公众能充分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9] 请见图1,申请人在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和右的概念均是针对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仅仅是为了便于公众的理解,因此不能以左或右的方向性变化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给出了一框架结构的并且为长方体的主障架1,在该主障架1的左端配备有动力源11,并且由带有通气孔(也可称散热孔)护板113对动力源11封护,动力源11由发电机组111和油泵112构成,油泵112与发电机组111连接,即由发电机组111保障油泵112的工作。在主障架1的左端端部即位于动力源11的左侧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151的上横梁15和一具有下横梁容腔161的下横梁16,也就是说上、下横梁15、16均是中空的,并且下横梁16位于上横梁15的下方,两者保持平行。
[0030] 一第一作用缸12以卧置状态容纳于前述的上横梁容腔151内,一第二作用缸13同样以卧置状态容纳于下横梁容腔161内,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的设置方向相反,也就是说第一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与第二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的方向相反。第二作用缸13对应于第一作用缸12的下方。由图6的示意可知:第一作用缸12的缸座通过第一枢置轴122与上横梁15铰接,而第二作用缸13的缸座通过第二枢置轴132与下横梁16铰接。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均采用油缸,并且通过液压管路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
[0031] 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左端的下部以水平状态固定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而右端的下部同样以水平状态固定有一主网障后托臂18;同例,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左端的下部以及右端的下部也分别固定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和主网障后托臂
18。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底部设置有一对结构相同的但作用方向相反的主网障驱动机构
14,图1中虽然仅仅示出了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但并不会给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理解造成困惑,因为根据举一反三的道理完全能够清楚地理解。
[0032]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各包括第三作用缸141、驱动臂142、推杆143和驱动臂座144,第三作用缸141同样采用油缸并且与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三作用缸141的缸座固定在主障架1的底部的主障架横梁上,而第三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的末端的连接头1412与驱动臂142的中部开设的驱动臂铰接孔1421铰接,具体是通过轴销1422将连接头1412与驱动臂铰接孔1421铰接。驱动臂142的一端与推杆143的一端的第一推杆连接头1431枢轴连接,而推杆143的另一端的第二推杆连接头1432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主网障4铰接,驱动臂142的另一端开设有驱动臂连接孔1423,该驱动臂连接孔1423与驱动臂座144上的第一连接轴1441枢轴连接,而示意在驱动臂座144上的第二连接轴1442显然是用于与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驱动臂142相连接的。前述的驱动臂座144与主障架1固定,前述的驱动臂142的形状趋向于V字形。
[0033] 请继续见图1,示出了一对彼此对应的并且结构相同的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侧,而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则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另一侧。由于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结构相同,因此申请人择其一在下面详细说明。
[0034]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外套管21、第一内套管22、第四作用缸223和活动梁24,第一内、外套管22、21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本实施例选择前者。第一内套管22容纳于第一外套管21的第一外套管腔211内,与第一外套管腔211滑动配合,第四作用缸23在本实施例中依然采用油缸并且通过管路233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四作用缸23的缸座通过第一销轴232与第一外套管21铰接,整个第四作用缸23位于第一外套管腔211内,该第四作用缸23的第一活塞柱231朝向第一内套管22并且由连接销2311与第一内套管22铰接。活动梁24呈水平设置,即与第一外套管21构成垂直关系,具体是:活动梁24的一端即朝向第一外套管21的一端通过活动梁固定板242与第一外套管21固定,而另一端即朝向前述的第一作用缸12的一端通过活动梁连接销241与第一作用缸柱121铰接。配设于第一外套管24顶部的顶梁25用于导入前述的管路233。
[0035] 请见图6并且继续结合图1,当要使主障架1相对于由图6所示的车辆8悬空时,也就是说当要将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从车辆上卸下时,则首先由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工作,使第一、第二作用缸柱121、131分别向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的缸体外伸出(同步伸出),以第一作用缸12为例,由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动活动梁24朝着远离主障架
1的方向位移,使第一外套管21展出车辆8的侧部(图6示)。接着,第四作用缸23工作,第一活塞柱231自缸体内向外伸出,推动第一内套管22,使第一内套管22向第一外套管腔
211外伸展,抵达地坪,直至使主障架1悬空于车辆8,反之亦然。
[0036] 仍请见图1,在主障架1的右端配置有一对彼此对应的并且结构完全相同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侧,而另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则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另一侧。
[0037] 请见图2并且仍然结合图1,申请人择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详细描述,优选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包括:第二内、外套管32、31、第五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二外套管3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34上,并且探出第一固定座34,在探出部位设有一铜套312,第二外套管31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5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5均与主障架1固定。第二内套管32容纳在第二外套管31的第二外套管腔311内,即与第二外套管腔311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3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油缸,由管路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由图2所示,第五作用缸33的缸座通过第二销轴332与第二外套管32铰接,而第五作用缸33的第二活塞柱331通过活塞柱铰接轴3311与第二内套管32铰接连接。
[0038] 当第五作用缸33的第二活塞柱331向缸体外伸出时,则推动第二内套管32向第二外套管腔311外伸展,从而使图1所示的主障架1的右端悬空,反之亦然。第五作用缸33的动作与前述的第四作用缸23同步。
[0039] 优选的方案还可在前述的第二外套管31上配设一回转套313、第一、第二铜座314、315和一压盖316,回转套313位于第一、第二铜座314、315之间,并且在回转套313的对应两侧各开设一销孔3131,销孔3131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主网障4枢轴连接,前述的第二铜座315座落于第二固定座35上,压盖316对应第一铜座314的上方,并且与第二外套管31固定,以便对第一铜座314限定。由于回转套313是可转动的,因此当主网障4与其(回转套313)枢轴连接后,能使主网障4适应地坪的坡度,保障主网障4的着地平稳性。
[0040] 请见图3并且仍然结合图1,如前述,由于一对主网障4的结构是完全对称的,因此申请人择其一详细说明如下:整个主网障4为框架状构造,在使用状态下即相对于主障架1展开时朝向外的一侧固设有主网障网片44,在主网障4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的上部构成有一枢置腔41,该枢置腔41也可称为配接腔,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二外套管31,并且与设置在第二外套管31上的铜套312枢轴连接,即以铜套312为回转中心而回转。在主网障4上并且大体上对应于枢置腔41的下方的部位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42,前述的推杆143的第二推杆连接头1432与推杆铰接座42枢轴连接。当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第三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向缸体外伸展时,由该作用缸活塞柱1411推动驱动臂142,由驱动臂142带动推杆143,进而由推杆143通过推杆铰接座
42推动主网障4展开(图3示)。在主网障4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的回转套313的部位固定有一形状呈U形的回转座45,在回转座45的对应的回转座壁体上各开设一轴销孔451,各轴销孔451上配有一轴销4511。回转座45与前述的回转套313相配合,轴销4511经轴销孔451置入回转座313上的销孔3131内。
[0041] 请见图8,当路面存在倾斜度时,由于轴销4511是与回转套311枢轴连接的,因此能使主网障4产生相应的回转角度,从而实现对路面倾斜度的补偿。
[0042] 重点见图1和图3,在非启用状态下,主网障4的左端搁置在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侧的主网障前托臂17上,而右端搁置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侧的主网障后托臂18上。在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在靠近主网障前托臂17的部位设置有一主网障导引装置43,该主网障导引装置43包括作用缸安装座431、第六作用缸432、导引轮座433和导引轮434,作用缸安装座43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的横梁上,第六作用缸432采用油缸,并且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六作用缸432的缸座通过作用缸销轴4322与作用缸安装座431铰接,并且位于作用缸安装座431的容腔内,导引轮座433通过铰接销4331与第六作用缸432的缸柱4321枢轴连接,导引轮434枢轴连接在导引轮座433上。
[0043] 请见图4,在前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14动作之前,先由第六作用缸432工作,缸柱4321向缸体外伸出,以使导引轮434着地,进而使主网障4离开主网障前托臂17,以保证在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动作下使主网障4展开而呈图3所示的状态。反之,当前述的第二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向缸体内回缩时,那么,主网障4朝向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侧部贴靠,并且第六作用缸432反向工作,缸柱4321向缸体内移动,由导引轮座433提携导引轮434上移,使主网障4搁置在主网障前托臂17上。
[0044] 在一对主网障4上各配设有一结构完全相同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优选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包括电机51、减速机52、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传动带55和副网障56,电机51为正反转电机,并且与减速机52传动连接,由减速机52携(携带)电机51固定于减速机座521上,减速机座52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的横梁上,并且位于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第一传动轮53固定在减速机52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而第二传动轮54转动地设置在前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的作用缸安装座431上,传动带55既可使用无端点的传动带,也可使用有端点的传动带,本实施例选择前述,将传动带54与预设在主网障4上的传动带固定耳46固定,并且将传动带55套置于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上。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在本实施例中均使用链轮,与此相适应地,传动带55使用链条,然而,如果用皮带轮代替链轮,同时将皮带替代链条,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性变化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畴。副网障56与主网障4构成叠套关系,即,副网障56移动地配置于主网障4的腔体内,在副网障56的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副网障网片562(图3示)。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底部并且位于两侧各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561,滚轮561与导轨5611构成滚动副(业界也称导轨副),而导轨561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
[0045] 请见图7、图4并且依然结合图1,在副网障56的底部两侧并且在对应于图1位置状态下的主网障4的左端的部位各枢轴设置有一与前述导轨5611形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562,爬高轮组562由爬高轮座5621和一组爬高轮5622构成,爬高轮座5621通过销轴枢轴设置于副网障56上,一组爬高轮5622的数量为三个,以形成三角形配置的方式枢轴设置于爬高轮座5621上。如此爬高轮组562的结构能应对地坪9的台阶91(图7示),并且同样能适应主网障4的底部与地坪9之间的距离,以便爬行到主网障4内(图1示)。
[0046] 由主网障驱动机构14将主网障4推动到图3所示的状态后,如果道路的路面仍不足以由主网障4封闭,那么启用副网障56,具体是:电机51工作,经减速机52减速后由第一传动轮53带动传动带55,由于传动带55与副网障56连接,因此由传动带55牵引副网障56从主网障4内伸出,以补偿主网障4的长度,反之同例,即,当电机51反向工作,则将副网障56回收到主网障4内。
[0047] 请见图5并且结合图3,在前述的主网障4朝向内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一组主网障支撑装置6,同例,在副网障56朝向内的一侧也间隔设置有一组副网障支撑装置7。这里所讲的朝向内的一侧是指主、副网障4、56在处于使用状态下朝向主障架1的一侧,由于副网障支撑装置7的结构是与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结构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在下面仅对主网障支撑装置6作详细说明。
[0048] 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三角形臂61、撑腿62、第一、第二伞齿轮63、65和螺杆64,三角形臂61通过三角形臂枢置座612枢轴设置在主网障4上,撑腿62伸缩地与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动配合,由于三角形臂61的形状呈直角三角形,因此撑腿62与构成三角形臂61的斜边的臂杆的容腔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63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61上,并且位于容腔611内,该第一伞齿轮63的伞齿轮轴631伸展到三角形臂61外(探出三角形臂61),以便在操作时供手把6311与其插配,第二伞齿轮65固定在螺杆64上(优选的方案是将第二伞齿轮65与螺杆64一体制作),并且与前述的第一伞齿轮63啮合,螺杆64通过螺母641与撑腿62连接。
[0049] 当要启用主网障支撑装置6时,先将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三角形臂61由先前贴靠于主网障4的侧部扳展到图3所示的位置,即扳展到与主网障4相垂直的状态,接着由作业人员将手把6311插置于伞齿轮轴631,并且摇动手把6311,由第一伞齿轮63带动第二伞齿轮65,由第二伞齿轮65带动螺杆64,由于螺杆64与螺母641相配合,又由于螺母641与撑腿62固定,因此在螺杆64的旋转下将撑腿62自容腔611伸出,撑及(支承)于地坪9上(图7示)。反之,将撑腿62收容于容腔611内。
[0050] 请见图9,申请人通过图9并且结合图1至图8简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当要对某一地区的路段或特定区域设障时,由车辆8(图9示)载着本发明的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驶抵布障现场,车辆8驻车后,由动力源11工作,先使第一、第二作用缸12、13工作,由第一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动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活动梁24,同时由第二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推动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活动梁24,使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分别展出车辆8的两侧。接着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第四作用缸23和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五作用缸33同时工作,使第一内套管22从第一外套管21的第一外套管腔211伸出,同时使第二内套管32从第二外套管31的第二外套管腔311伸出,直至使第一、第二内套管22、32着地,并顶起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与车辆8的底架脱离,此时车辆8便可驶离布障现场(车辆优选使用集装箱形式的车辆)。然后,使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机构2、3回复,即使第一内套管22缩入第一外套管腔211内,同例,使第二内套管32缩入第二外套管腔311内,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落地。接着,由前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工作,使先前搁置于主网障前托臂17上的主网障4悬空于主网障前托臂17,具体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导引装置43的描述。又接着,按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说明将一对主网障4展开至图3所示的程度,在图3中为了使附图表现得更为清楚和直观,申请人虽然只示意了一个主网障4,但并不会给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理解造成困惑,并且由图3可知,当一对主网障4展开后与主障架1构成英文字母T字形的关系。
[0051] 如果需要对主网障4补强,那么启用主网障支撑装置6。又,如果道路较宽而不足以由一对主网障4封闭,那么可启用各主网障4上配设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具体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的描述。如果需要对副网障56补强,那么按照对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操作启用副网障支撑装置7。撤障时的工作过程与布障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