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85099.8

文献号 : CN10206787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完颜利军

申请人 : 完颜利军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其由原药和药物载体制成,以重量百分比计,原药2.1~2.3%,药物载体97.7~97.9%;所述原药为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组成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8:3~5:10;所述药物载体为高岭土、草木灰、浆糊和干废菌棒组成的混合物。该丸剂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和实现玉米控高,从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其特征在于,由原药和药物载体制成,以重量百分比计,原药2.1~2.3%,药物载体97.7~97.9%;所述原药为甲哌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组成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8:5:10;所述药物载体为高岭土、草木灰、浆糊和干废菌棒组成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丸剂,其特征在于,原药为2.3%,药物载体为97.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丸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载体中各原料重量配比为:高岭土35~45%,草木灰15~25%,浆糊10~20%,余量为干废菌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丸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岭土为40%,草木灰为20%,浆糊为

15%,余量为干废菌棒。

说明书 :

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
[0003] 背景技术
[0004]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如病虫的危害(尤其是螟虫和蚜虫等)、玉米倒伏等。目前,一般在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即8-12片叶)时通过施加丁硫克百威来杀灭螟虫;施加甲呱鎓控制玉米生长过高;在玉米抽雄期施加吡虫啉杀灭穗蚜。其中丁硫克百威也可以用来杀灭蚜虫,但持效期短。上述的防治措施用药单一,药物一般采用喷雾或颗粒剂的方式进行施加,需要在玉米的相应生长阶段分别施加药物,但费时,费力,费药。采用喷雾施加时,玉米叶片着药量少且大部分药液蒸发流失或喷施在叶片空挡内,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在施药过程中人接触药液的机会较多,容易使喷雾施药者药物中毒,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对人畜的安全及环境危害极大。
采用颗粒剂施加时,由于颗粒剂的粒度较小(传统的玉米丢芯剂大多是以河沙或石粒制成,颗粒大小不一),人工丢施时不易控制用药量,药量过少则防效不佳,达不到防治效果;药量过多玉米易产生药害,从而适得其反。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且能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加该丸剂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其由原药和药物载体制成,以重量百分比计,原药2.1~2.3%,药物载体97.7~97.9%;所述原药为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组成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为8:3~5:10。
[0008] 上述的丸剂,优选的,原药为2.3%,药物载体为97.7%;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比为8:5:10。
[0009] 本发明丸剂中的原药可以使用市场上销售的农药产品进行配制(不同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百分含量不同),因此配制时需折算为有效成分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含量。如原药占丸剂重量的2.1~2.3%,指的是有效成分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三者重量之和占丸剂重量的2.1~2.3%。
[0010] 所述药物载体为高岭土、草木灰、浆糊和干废菌棒组成的混合物;高岭土35~45%,草木灰15~25%,浆糊10~20%,余量为干废菌棒。
[0011] 优选的,所述高岭土为40%,草木灰为20%,浆糊为15%,余量为干废菌棒。
[0012] 所述浆糊用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成糊状即得。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以不超过80℃为佳。所述废菌棒为食用菌培养过程中所用的食用菌菌棒,培养结束后菌棒一般丢弃不用,故称之为“废菌棒”。
[0013] 本发明丸剂采用常规的技术即可生产出,如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生产:
[0014] ①将干废菌棒粉碎至粒度为0.1-1mm得废菌棒粉,备用;
[0015] ②将高岭土、草木灰和废菌棒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
[0016] ③将浆糊与原药充分匀质后,与混合物a混合均匀得混合物b;
[0017] ④将混合物b压制成块,然后制成条,切割后经制丸机成丸,药丸经风干后即得成品。成品药丸粒径6~7mm,每颗药丸重量0.25g左右。
[0018] 另外,在药丸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警戒色来提示药丸为有毒药丸,与食品和其它丸剂明显区分,以避免误食、误用。
[0019] 本发明丸剂的施药时间、方法和用量:只需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加一次即可。采用人工丢药的方式,在每株玉米的玉米芯内丢一颗药丸。(一般来讲,每亩玉米地药丸的用量在1000g(4000丸)左右,药丸的亩使用量可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而改变,但以确保每株玉米芯内丢一颗药丸为准。)
[0020]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1] (1)丸剂在加工过程中有效成分在整个丸中分布较为均匀,药丸表面药剂粘覆较少,在操作过程中人接触药的机会较小,挥发较慢,对人的安全及环境、害虫天敌的保护明显优于颗粒剂和喷雾。
[0022] (2)使用医用制丸机生产药丸,丸粒大小一致,所含有效成分较为精确,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实用性,对害虫的防治极为理想。
[0023] (3)在丸剂加工中载体使用了废菌棒和草木灰,为解体性丸剂,能使丸剂在自然条件下较快崩解,所用浆糊对药液的吸附储存能力较强,不易流失,运输时丸粒不宜破碎,克服了用包衣法生产颗粒剂药粉易脱落的弊端,达到了长效缓释的作用,废菌棒和草木灰的利用也起到了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增效降耗之目的。
[0024] (4)丸粒大小均匀,手感适中,不易造成多丢或少丢,一株,一芯,一丸药,操作简单,达到了单株玉米所需的农药剂量防虫和控高,实现了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对玉米控高三合一的最佳效果,克服了农药单剂喷雾蒸发流失,粉剂漂移防治的弊端,且只需要施加一次即可,真正做到了一丸药多功效,省药、省时、增产又环保。
[0025] (5)本发明药丸还可以兼治黏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飞虱传播的玉米病毒病等。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实施例1-4:
[0027] 一种防治玉米螟虫、穗蚜虫害及实现玉米控高的丸剂,其各原料重量百分比详见表1。
[0028]
[0029] 其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3原药中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比均为8:3:10;实施例2和实施例4原药中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比均为8:5:10。
[0030] 以实施例1为例,详述本发明丸剂的制备方法。
[0031] 实施例1所述丸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2] ①将干废菌棒用磨碎机粉碎,经振动筛振动过筛至粒度为0.1-1mm得废菌粉,储存于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备用;
[0033] ②将高岭土(粒度0.1-1mm)、草木灰(粒度0.1-1mm)和废菌粉用搅拌机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
[0034] ③将浆糊与原药(重量比甲呱鎓 :丁硫克百威 :吡虫啉=8:3:10)放入高压匀质机中充分匀质,然后与混合物a充分混合均匀得混合物b;
[0035] ④将混合物b用压块机压制成块,然后用制条机制成条,切割后经制丸机成丸,药丸用风干机风干后,送入振动筛把碎、小、渣筛出,即得成品(成品药丸装入密封较好的袋或塑料瓶内以防受潮造成丸粒破碎)。成品药丸粒径6~7mm,每颗药丸重量0.25g左右。
[0036] 本发明丸剂的施药时间、方法和用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时,采用人工丢药的方式,在每株玉米的玉米芯内丢一颗药丸。
[0037] 应用试验
[0038] 为证明本发明丸剂的药效,特进行如下关于防治玉米螟虫(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穗
[0039] 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玉米控高和玉米产量测定的相关试验。
[0040] 材料与方法
[0041] 1.1 试验设计与分区
[0042] 试验地土壤为两合质土,PH7.2左右,有机质含量1.2%,地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粘土质,中上等肥力。六月上旬玉米(玉米品种为登海662)点播,3500株/亩,管理条件一致。随机分为八个组(即试验组1、2、3、4及对照组1、2、3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2
组合称为药物组),每组4次重复,八个组共分为32个小区(小区面积60m),小区之间设隔离行。
[0043] 试验于2010年7月20日(实验地点:河南省鹿邑县涡北镇五门村北)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四个试验组采用人工丢药丸的方式,每株玉米芯内丢一颗丸剂(各试验组丸剂的原料重量百分比详见表2),其中试验组1原药中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比为8:2:5,试验组2原药中三者重量比为5:3:7,试验组3原药中三者重量比为8:3:10(即实施例1所述丸剂),试验组4原药中三者重量比为8:5:10(即实施例2所述丸剂),药丸粒径
6~7mm,每颗药丸重量约0.25g。三个对照组所用药物及施加方式和药量详见表2。
[0044] 本发明四个试验组原药由98%甲哌鎓原粉(安阳市小康农药有限公司生产)、90%丁硫克百威原药(河北邢台市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和10%吡虫啉可湿粉剂(江苏快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组成,在制丸剂时按有效成分甲哌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折算后再进行配制。
[0045]
[0046] 1.2 调查及数据处理
[0047] 1.2.1玉米螟虫调查(结果见表3)
[0048]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10株,于施药前调查每株玉米上的幼虫基数,施药后15天剥查受害株的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计算校正防效。施药后,观察各小区有无药害情况。计算公式:
[0049]
[0050]
[0051] 校正防效(%)=
[0052] 1.2.2玉米穗蚜调查(结果见表4)
[0053]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标记2株,于施药前调查每株玉米上的幼虫基数,施药后15天和30天分别调查残存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施药后,观察各小区有无药害情况。
[0054] 1.2.3玉米控高调查(结果见表5)
[0055] 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选取4株,于玉米收获时调查株高,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0056] 1.2.4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见表6)
[0057] 收获时,将各小区玉米单收,进行测产,然后取平均值。
[0058] 1.2.5以上各处理所测数据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
[0059] 结果与分析
[0060] 2.1 药剂评价
[0061] 2.1.1对玉米螟虫的防效
[0062]
[0063] [0031] 由表3可以看出,施加药物后15天,各药物组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在药物组中,试验组1、2、3和4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呈现递增趋势,其中试验组4的效果最好,显著高于试验组1、2和3,但是与对照组2差异不太显著。说明当对原药所占丸剂比例进行微小变动时,原药中甲呱鎓、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的重量比例能够显著影响玉米螟虫的防治效果,三种药物任意组合不一定能够起到相对较好的杀灭螟虫的效果,只有三者重量比在8:3~5:10范围内才能获得较佳的效果。当三者重量比为8: 5:10,原药占丸剂重量2.3%时(即试验组4)螟虫防治效果最好,略优于施加丁硫克百威的对照组2。
[0064] 2.1.2对玉米穗蚜的防效
[0065]
[0066] 由表4可以看出,药物组各组对玉米穗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有30天以上的持效期。施加药物后15天,各药物组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在药物组中,试验组1、2、3、4和对照组3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5.50%、95.02%、97.77%、97.71%和96.35%。试验组1、2和3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渐提高,但试验组3和试验组4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略优于施加吡虫啉的对照组3。
[0067] 施加药物后30天,五个药物组之间的差别与用药15天相比,差别不大,其校正防效分别为61.69%、85.06%、96.42%、96.07%和95.22%。试验组3和试验组4的效果最好,略优于对照组3。说明本发明丸剂能够有效防治穗蚜虫害,且效果显著。
[0068] 2.1.3对玉米的控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