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603016.3

文献号 : CN1020708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依民孙晓晓桓秀颖叶茂王燕萍

申请人 : 东华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组分:等规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贝壳微粉、表面改性剂和抗氧剂,各组分按重量份计: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计100份,其中,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比例:9∶1~1∶1,贝壳微粉1~20份,表面改性剂0.01~2份,抗氧剂0.1~0.5份;先将贝壳微粉进行表面改性,然后按照不同的共混顺序将各组分进行两次熔融混合。本发明同时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具有交错层状结构的贝壳微粉对聚丙烯进行改性,制备出高抗冲的复合材料。本发明的材料可以在不损失聚丙烯基体的拉伸强度的前提下,提高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并且生产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且成本较低。

权利要求 :

1.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的复合材料包含等规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贝壳微粉、表面改性剂和抗氧剂组分;

各组分按重量份计: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等规度在92%~100%之间,熔融指数在5~25g/min之间;

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偶联剂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酚、受阻酚类抗氧剂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或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6

烯分子量为2~6×10g/mol;所述的贝壳微粉是一种天然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交错的层状结构,粒径在500~1500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联剂是铝酸酯偶联剂或锆酸酯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4.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贝壳微粉加热到105~110℃搅拌烘干,使贝壳微粉含水量低于0.3%;再将表面改性剂切成绿豆大小的块状,均分二次加入,间隔时间为2~3分钟,总的活化时间为10~

20分钟,得到改性贝壳微粉;其中表面改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10%;

或者,先将贝壳微粉溶于乙醇中,然后向贝壳微粉及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表面改性剂,在温度为80~85℃搅拌加热回流15~30分钟,表面改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10%,然后将加热回流后的混合物抽滤、洗涤、烘干,得到改性贝壳微粉;

(2)将(1)中改性的贝壳微粉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抗氧剂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按重量份计,投入原料贝壳微粉1~20份,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10~50份,抗氧剂为0.1~0.5份;

(3)将挤出的粒料在80~100℃的烘箱中干燥8~10小时;

(4)将烘干后的粒料与等规聚丙烯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等规聚丙烯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重量比为9~1∶1,且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计100份;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等规度在92%~100%之间,熔融指数在5~25g/min之间;

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偶联剂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酚、受阻酚类抗氧剂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或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6

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为2~6×10g/mol;所述的贝壳微粉是一种天然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交错的层状结构,粒径在500~1500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联剂是铝酸酯偶联剂或锆酸酯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说明书 :

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涉及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具有交错层状结构的贝壳微粉共同来增韧聚丙烯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等规聚丙烯是结晶性聚合物,比强大,耐腐蚀、电学性能优良,可制纤维、薄膜、机械部件等,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塑料品种之一,但韧性和抗冲击性差这一严重缺陷大大限制它作为工程塑料的应用领域。如何提高PP的综合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增韧改性方法是将PP与橡胶、热塑性塑料、热固性树脂等进行共混,但它们往往会损失材料宝贵的强度、刚度,降低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及可加工性能。
[000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分子链极长,具备了长程缠结并形成物理交联区的必要条件,因此,是理想的原位复合增韧材料。对于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间相容性相对较差这一问题,国内主要研究通过UHMWPE对含有乙烯嵌段聚丙烯进行增韧,或者采用四螺杆挤出机来获得更好的改性效果。CN1037776C报道了有关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增韧等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该专利公开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可以在不损失材料拉伸强度的前提下提高聚丙烯的冲击强度。《高分子通报》2005.08;《塑料》2008.06.P89-91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聚丙烯进行了报道。但是,以前的这些相关技术对聚丙烯的增韧、增强的改性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0004] 近年来,关于聚丙烯/弹性体/无机粒子的三元复合体系的研究报道很多,POLYMER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07.3.P201-206报道了将纳米尺寸的CaCO3加入PP/SBS中对聚丙烯进行增韧。Polymer 51(2010)1147-1155报道了将纳米尺寸SiO2加入到PP/POE基体中对聚丙烯进行增韧。CN 1307074A和CN 101544793A也均有相关报道。但是,由于弹性体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基体的拉伸强度,而采用的无机刚性粒子的韧性差,所以起到的增韧作用并不明显;另外,弹性体会将无机粒子包覆,使基体的流变性和软化点的变化不明显。
[0005] 贝壳是一种廉价易得的天然生物纳米复合材料。贝壳的珍珠层一般由方解石或文石等CaCO3矿物和少量有机质组成。与天然文石矿物相比,珍珠层具有无可比拟的高强度和高韧性,这主要由于其内部有机-无机交错的层片状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各向异性反映,这种超微结构对于提高材料的韧性非常有效。关于交错纹片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增韧机制近年来才有研究者关注。但是贝壳微粉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差,不易分散。因此需要用表面改性剂处理贝壳微粉,使贝壳微粉均匀分散在聚丙烯中,增加聚丙烯的韧性。中国专利ZL200710043184.X对贝壳粉增强无纬布进行了报道,贝壳粉经硅烷偶联剂与钛酸脂偶联剂处理后,无纬布抗冲击强度提高20%左右。由于该专利增强的胶黏剂的黏度不大、流动性很好,贝壳粉在其中的均匀分散不是重要的问题。而对增强熔融指数在5~25g/min的聚丙烯来说,流动性使得贝壳粉的分散变得很难。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损失材料拉伸强度的前提下,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贝壳微粉对聚丙烯进行改性,有效地克服了上述不足,从而制备出一种高抗冲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同时,简化材料的制备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通过对贝壳微粉进行表面改性,大幅度提高贝壳微粉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使贝壳微粉易于分散,经表面处理后的贝壳微粉在复合无纬布中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0007] 本发明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包含等规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贝壳微粉、表面改性剂和抗氧剂组分;
[0008] 各组分按重量份计:
[0009] 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计 100份,
[0010] 其中,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比例:9~1∶1,
[0011] 贝壳微粉 1~20份,
[0012] 表面改性剂 0.01~2份,[0013] 抗氧剂 0.1~0.5份;
[0014]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等规度在92%~100%之间,熔融指数在5~25g/min之间;
[0015] 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偶联剂、表面活性剂;
[0016] 所述的抗氧剂为酚类抗氧剂或复合型抗氧剂。
[0017]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18] 其中,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为2~6
6×10g/mol;所述的贝壳微粉是一种天然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交错的层状结构,粒径在500~1500目之间。
[0019]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酚类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酚、受阻酚类抗氧剂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所述的复合型抗氧剂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或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
[0020]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偶联剂是铝酸酯偶联剂或锆酸酯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021] 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上述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 (1)将贝壳微粉加热到105℃~110℃搅拌烘干,使贝壳微粉含水量低于0.3%;再将表面改性剂切成绿豆大小的块状,均分二次加入,间隔时间为2~3分钟,总的活化时间为10~20分钟,得到改性贝壳微粉;其中表面改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
10%;贝壳微粉的加热搅拌烘干可以在高速捏合机中进行;
[0023] 或者,先将贝壳微粉溶于乙醇中,然后向贝壳微粉及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表面改性剂,在温度为80~85摄氏度下搅拌加热回流15~30分钟,表面改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10%,然后将加热回流后的混合物抽滤、洗涤、烘干,得到改性贝壳微粉;加热回流时在高速搅拌器中搅拌的效果更好;
[0024] (2)将(1)中改性的贝壳微粉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抗氧剂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按重量份计,投入原料贝壳微粉1~20份,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10~50份,抗氧剂为0.1~0.5份;
[0025] (3)将挤出的粒料在80~100℃的烘箱中干燥8~10小时;
[0026] (4)将烘干后的粒料与等规聚丙烯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等规聚丙烯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重量比为9~1∶1,且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计100份;
[0027]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等规度在92%~100%之间,熔融指数在5~25g/min之间;
[0028] 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偶联剂、表面活性剂;
[0029] 所述的抗氧剂为酚类抗氧剂或复合型抗氧剂。
[0030]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为6
2~6×10g/mol;所述的贝壳微粉是一种天然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交错的层状结构,粒径在500~1500目之间。
[0031]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酚类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酚、受阻酚类抗氧剂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所述的复合型抗氧剂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或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
[0032]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偶联剂是铝酸酯偶联剂或锆酸酯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033] 本发明采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聚丙烯,其分子量2~6×106g/mol。首先,利用UHMWPE超长的分子链在基体中形成的物理交联的网络结构,可以在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起到吸收、传递能量的作用;其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共混物中可以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从而降低晶粒尺寸;最后,UHMWPE与PP间存在巨大的分子间作用力,使材料在脱层、脱粘过程变得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起到对PP的增韧增强的作用。
[0034] 本发明采用的另外一种改性剂为贝壳微粉,其特殊的有机-无机交错的层状结构提供材料突出的强度和韧性。采用贝壳微粉对聚丙烯进行增韧的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表面处理的贝壳微粉可以均匀地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为基体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分散应力,有利于材料韧性的提高;另外,贝壳微粉本身的交错层状结构可以在材料中引发银纹的形成,同时有效阻碍裂纹的生长,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韧性;最后,经过表面处理的贝壳微粉可以与基体间形成较为牢固的物理化学结合,贝壳粉的层状结构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粘结,从而使两者这间形成良好的应力传递,冲击过程吸收大量能量,最终达到增韧的目的。同时,无机粒子的加入也可以提高基体的耐热性。
[0035] 本发明中,将经过表面改性的贝壳微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聚丙烯经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熔融共混。首先,两种改性剂利用其特殊结构,按照各自的增韧机理对基体进行增韧;其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贝壳微粉的增韧具有协同作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聚丙烯基体中形成的物理交联的网络状结构,对聚丙烯晶体起到分割细化的作用,另外,聚乙烯本身的结晶度会降低,其非结晶区分散在整个基体中,这些都有利于贝壳微粉在基体中的均匀分布;其次,由于贝壳微粉是微米级颗粒,从而有利于材料强度和耐热性等方面的提高;最后,由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存在,使体系的粘度增加,在剪切塑化过程中,体系受到的剪切作用增加,使贝壳微粉充分地分散在基体中,有利于贝壳微粉对基体的改性作用。
[0036] 有益效果
[0037] 本发明制备的聚丙烯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抗冲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它在不损失聚丙烯基体的拉伸强度的前提下,提高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并且生产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且成本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39] 本发明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包含等规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贝壳微粉、表面改性剂和抗氧剂组分;
[0040] 各组分按重量份计:
[0041] 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计 100份,[0042] 其中,等规聚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比例:9~1∶1,
[0043] 贝壳微粉 1~20份,[0044] 表面改性剂 0.01~2份,[0045] 抗氧剂 0.1~0.5份;
[0046]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等规度在92%~100%之间,熔融指数在5~25g/min之间;
[0047] 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偶联剂、表面活性剂;
[0048] 所述的抗氧剂为酚类抗氧剂或复合型抗氧剂。
[0049]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50] 其中,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为2~6
6×10g/mol;所述的贝壳微粉是一种天然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交错的层状结构,粒径在500~1500目之间。
[0051]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酚类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酚、受阻酚类抗氧剂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所述的复合型抗氧剂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或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
[0052] 如上所述的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的偶联剂是铝酸酯偶联剂或锆酸酯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053] 实施例1
[0054] A、将粒径为800目的贝壳微粉在高速捏合机中加热105℃搅拌烘干30分钟,使贝壳微粉含水量低于0.3%。再将铝酸酯偶联剂切成绿豆大小的块状,均分二次加入,间隔2分钟。总的活化时间10分钟。铝酸酯偶联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55] B、称取10份分子量为2×106g/mol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1.01份A料、0.1份2,6-二叔丁基酚(BHT),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B料)。螺杆温度为: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56] C、将B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C料);
[0057] D、将C料与90份等规度为92%、熔融指数为5g/min的等规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58]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108.15J/m,拉伸强度为29.00Mpa。
[0059] 实施例2
[0060] A、将粒径为500目的贝壳微粉溶于乙醇中,然后向贝壳微粉与乙醇的混合物中加入锆酸酯偶联剂。将贝壳微粉、乙醇及锆酸酯偶联剂的混合物在高速搅拌器中搅拌加热回流30min,回流温度为80℃,锆酸酯偶联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3%。然后将加热回流的混合物抽滤、洗涤、烘干,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61] B、称取20份分子量为6×106g/mol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5.15份A料、0.2份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1076),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B料)。螺杆温度为: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62] C、将B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C料);
[0063] D、将C料与80份等规度为100%、熔融指数为10g/min的等规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64]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121.50J/m,拉伸强度为29.70Mpa。
[0065] 实施例3
[0066] A、将粒径为1500目的贝壳微粉溶于乙醇中,然后向贝壳微粉与乙醇的混合物中加入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将贝壳微粉、乙醇及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在高速搅拌器中搅拌加热回流30min,回流温度为80℃,硬脂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5%。然后将加热回流的混合物抽滤、洗涤、烘干,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67] B、称取30份分子量为4×106g/mol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10.5份A料、0.3份四-[β-(3,5-二特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B料)。螺杆温度为: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68] C、将B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C料);
[0069] D、将C料与70份等规度为95%、熔融指数为15g/min的等规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70]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117.30J/m,拉伸强度为29.50Mpa。
[0071] 实施例4
[0072] A、将粒径为1000目的贝壳微粉溶于乙醇中,然后向贝壳微粉与乙醇的混合物中加入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将贝壳微粉、乙醇及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在高速搅拌器中搅拌加热回流30min,回流温度为80℃,十八酸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7%。然后将加热回流的混合物抽滤、洗涤、烘干,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73] B、称取40份分子量为3×106g/mol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16.05份A料、0.4份[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B料)。螺杆温度为: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74] C、将B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C料);
[0075] D、将C料与60份等规度为97%、熔融指数为20g/min的等规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76]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110.75J/m,拉伸强度为29.35Mpa。
[0077] 实施例5
[0078] A、将粒径为600目的贝壳微粉在高速捏合机中加热105℃搅拌烘干30分钟,使贝壳微粉含水量低于0.3%。再将铝酸酯偶联剂切成绿豆大小的块状,均分二次加入,间隔2分钟。
[0079] 总的活化时间10分钟。铝酸酯偶联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0%,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80] B、称取50份分子量为5×106g/mol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22份A料、0.5份2,6-二叔丁基对氨基苯酚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B料)。螺杆温度为:
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81] C、将B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C料);
[0082] D、将上述C料与50份等规度为93%、熔融指数为25g/min的等规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83]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101.15J/m,拉伸强度为28.90Mpa。
[0084] 比较例1
[0085] A、称取20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料、80份聚丙烯粒料、0.3份[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磷酸双十八酯混合均匀,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A料)。螺杆温度为:1区130℃,2区170℃,3区190℃,4区193℃,5区195℃,机头温度198℃;
[0086] B、将A料在80℃的烘箱中干燥10小时(B料);
[0087] C、将B送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注塑参数为:I段温度:190℃,II段温度:180℃,III段温度:170℃。注射压力:13MPa,冷却时间:40s。
[0088] 测试结果:冲击强度为56.00J/m,拉伸强度为29.01Mpa。
[0089] 比较例2
[0090] A、将粒径为800目的贝壳微粉在高速捏合机中加热105℃搅拌烘干30分钟,使贝壳微粉含水量低于0.3%。再将铝酸酯偶联剂切成绿豆大小的块状,均分二次加入,间隔2分钟。总的活化时间10分钟。铝酸酯偶联剂的加入量为贝壳微粉重量的1%,得到表面处理过的贝壳微粉(A料)。
[0091] B、称取5.05份A料、80份聚丙烯、0.3份[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