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048044.8

文献号 : CN1020731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安达宣幸山中久幸

申请人 : 腾龙光学(佛山)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内焦方式不会因对焦而带来全长变化,即使在近距离物体拍摄时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小型轻量且成像性能良好的高倍率变焦镜头系统。提供一种通过2个且分量轻的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不对自动对焦机构带来大的负担,能进行高速的自动对焦,在透镜镜筒整个直径的大小、消费电力以及耐冲击力方面也有利的变焦镜头系统。变焦镜头系统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后续透镜组、光圈,通过使上述第3透镜组(G3)和比上述第3透镜组(G3)靠近像面侧的至少1个透镜组在光轴上前后移动而进行对焦。

权利要求 :

1.一种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

以及后续透镜组,该后续透镜组包括多个透镜组,该后续透镜组中的一个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上述第4透镜组(G4)为上述后续透镜组中最靠近上述第3透镜组(G3)的透镜组,该变焦镜头系统具有光圈,

上述第3透镜组(G3)和上述第4透镜组(G4)均由单一的透镜成分组成,通过使上述第3透镜组(G3)和上述第4透镜组(G4)在光轴上前后移动而进行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1)0.6<F2/F3<1.4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第3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2)0.18<F1/FT<2.10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T:望远端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3)0.05<β3<0.20β3:第3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成像倍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变焦时,从广角端到望远端,上述第1透镜组(G1)和上述第2透镜组(G2)以其间隔扩大的方式移动,上述第3透镜组(G3)和上述第4透镜组(G4)以其间隔缩小的方式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后续透镜组的除上述除第4透镜组(G4)以外的部分的透镜组具有在防振时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VC透镜组,该VC透镜组作为整体具有负光焦度,并至少由正、负2个透镜构成,满足以下的条件:(4)-1.0<FVC/FM<-0.1FVC:后续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防振透镜组的焦距FM:后续透镜组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圈(S)配置在上述第3透镜组(G3)和上述第4透镜组(G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圈(S)在变焦时与上述后续透镜组的一部分或整体一体移动。

说明书 :

变焦镜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35mm照相机、摄像机、电子静态照相机(stillcamera)等中所使用的变焦镜头(zoom lens),更详细而言,涉及还能够安装于后焦距较短的所谓单镜头无反光镜照相机(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的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用的变焦镜头中,在该变焦镜头和受光元件之间存在有旋转镜,所以必须加长后焦距,限制了变焦镜头设计的自由度。而单镜头无反光镜照相机则具有能够缩短变焦镜头的后焦距、增加变焦镜头设计的自由度的优点。
[0003] 作为以往的变焦镜头,提出有一种变焦镜头(参照专利文献1),该变焦镜头具有如下的1个或多个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和位于其像侧的第3透镜组G3,通过使上述第1透镜组G1和上述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而变焦,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成分L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成分L2、正透镜成分L3、负透镜成分L4和正透镜成分L5构成,在从无限远方向近距离物点对焦时,通过使上述第2透镜组G2向物体方向移动而对焦,或使上述第3透镜组G3向像面方向移动而对焦,或通过组合该两者,使上述第2透镜组G2向物体方向移动,同时使上述第3透镜组G3向像面方向移动而对焦,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和条件式(2)。
[0004] (1)0<n4-n5<0.4
[0005] (2)0.06<Φ5/|ΦII|<0.5
[0006] 其中,
[0007] n4:上述负透镜成分L4中的负透镜对d线的折射率
[0008] n5:上述正透镜成分L5中的正透镜对d线的折射率
[0009] ΦII:上述第2透镜组G2整体的光焦度
[0010] Φ5:上述第2透镜组G2中的正透镜成分L5的光焦度
[0011] 作为以往的另一变焦镜头,提出有以下的变焦镜头(参照专利文献2),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包括1个以上透镜组的后透镜组,通过使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而进行变焦,其特征在于,具有光圈,当将该第2透镜组作为第1对焦组、并将构成该后透镜组中的1个透镜组当中的一部分的子透镜组作为第2对焦组时,该第1对焦组和该第2对焦组都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将构成该第1对焦组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材料的平均阿贝数分别作为Vmp、Vmn、将构成该第2对焦组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材料的平均阿贝数分别作为Vsp、Vsn,将从无限远调焦到最近拍摄距离时的、从该光圈到该第1对焦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顶点的距离的差作为ΔXm、将从无限远调焦到最近拍摄距离时的、从该光圈到该第2对焦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顶点的距离的差作为ΔXs时,满足以下条件。
[0012] ΔXm×(Vmn-Vmp)×ΔXs×(Vsn-Vsp)>0
[0013] 作为以往的再一变焦镜头,提出有以下的变焦镜头(参照专利文献3),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多个透镜组和光圈,通过分别改变上述多个透镜组间隔而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变焦,在从最靠近物体侧起依次包括: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并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焦时,上述第1透镜组和上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增大,上述第2透镜组和上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小,上述第2透镜组和比上述第2透镜组靠像侧的至少1个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根据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焦距状态,使上述对焦透镜组当中的至少1个透镜组移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满足以下的条件。
[0014] 0.2<(Xnw-X2w)/Xnw 0.5<(X2t-Xnt)/X2t
[0015] 其中,X2w:广角端状态的近距离对焦时的上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量,Xnw:广角端状态的近距离对焦时的除了上述第2透镜组之外的第n透镜组的移动量,X2t:望远端状态的近距离对焦时的上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量,Xnt:望远端状态的近距离对焦时的除了上述第2透镜组之外的第n透镜组的移动量。
[001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96399号
[001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98552号
[001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093974号
[0019]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大口径变焦镜头中,通过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和除了该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的移动而进行对焦。正透镜组先行即第1透镜组是正的倍率比较大的变焦镜头无法避免具有3个以上的透镜个数地构成第2透镜组,有重量变重的倾向。
[0020] 如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那样,使配置在光圈后方的构成个数为4个的第3透镜组移动的构成在对焦时如上所述那样地使重量重的第2透镜组移动。因此,对自动对焦机构带来大的负担,在高速进行AF的情况下的透镜镜筒的大小、消费电力以及耐冲击力方面还存在应该解决的课题,所以不好。
[0021] 如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2那样,对焦时使重量重的第2透镜组移动,对自动对焦机构带来大的负担,而且对焦机构大型化,与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相同地还存在应该解决的课题。
[0022]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变焦镜头中,对焦时的像差变动、特别是倍率色差的变动少,然而对互相独立地进行不同移动的第1对焦组Lm和第2对焦组Ls的移动而言,存在自动对焦机构复杂且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0023] 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变焦镜头中,关于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在第1实施例中光圈不移动而是固定的,但是大口径且个数多的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分别独立地移动。在第2实施例的对焦移动中,除了第1透镜组~第4透镜组之外,光圈也移动。在第3实施例中光圈是固定的,但是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5透镜组分别独立地移动。上述任何实施例都是使较重的透镜组复杂地移动的结构,存在自动对焦机构复杂且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24]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变焦镜头的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内焦(inner focus)方式,不会因对焦而带来全长变化,即使在近距离物体拍摄时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小型轻量且成像性能良好的高倍率变焦镜头系统。
[0025]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仅2个且分量轻的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不对自动对焦机构带来大的负担,能进行高速的自动对焦,在透镜镜筒的大小、消费电力以及耐冲击力方面也有利的变焦镜头系统。
[0026] 本发明是一种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
[0027]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
[0028]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
[0029]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
[0030] 以及后续透镜组,
[0031] 该变焦镜头系统具有光圈,
[0032] 通过使上述第3透镜组G3和比上述第3透镜组G3靠近像面侧的至少1个透镜组在光轴上前后移动而进行对焦。
[0033]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利用像上述那样的构成,采用内焦方式,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构成不会因对焦而带来全长变化、即使在近距离物体拍摄时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小型轻量且成像性能良好的高倍率变焦镜头系统。
[0034] 采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通过使仅2个且分量轻的透镜组的移动而进行对焦,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构成不对自动对焦机构带来大的负担,能进行高速的自动对焦,在透镜镜筒的大小、消费电力以及耐冲击力方面也有利的变焦镜头系统。
[0035] 特别是上述第3透镜组与其他的透镜组、特别是与第2透镜组相比,透镜直径能够小型化,适于组装对焦机构。
[0036]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特性。
[0037] (1)第1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
[0038] (1)0.6<F2/F3<1.4
[0039]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0040] F3:第3透镜组的焦距
[0041] 第1技术方案的条件式(1)用于规定负的上述第2透镜组G2和负的上述第3透镜组G3的焦距之比。
[0042] 若低于下限,上述第2透镜组G2的焦距变短,或上述第3透镜组G3的焦距变长,则第2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大,特别是广角端的像面弯曲变差,难以校正,而且,对焦时的第3透镜组G3的移动量增加。而且,难以校正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最近距离的彗形像差。
[0043] 若高于上限,上述第2透镜组G2的焦距变长,或上述第3透镜组G3的焦距变短,则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最近距离的像差变动、特别是望远端的彗形像差变差,难以校正。
[0044] 在使条件式(1)为0.7<F2/F3<1.3时,能够获得镜筒尺寸、偏心灵敏度更加适当地均衡的效果。
[0045] 在使条件式(1)进一步为0.8<F2/F3<1.2时,能够获得镜筒尺寸、偏心灵敏度更进一步适当均衡的效果。
[0046] (2)第2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
[0047] (2)0.18<F1/FT<2.10
[0048]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0049] FT:望远端的焦距
[0050] 条件式(2)用于规定望远端的上述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0051] 若高于上限,上述第1透镜组G1的焦距变长,则望远端的光学全长增加,而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伸出量增加,产生镜筒全长扩大的问题。
[0052] 若低于下限,上述第1透镜组G1的焦距变短,则难以校正在望远端产生过大的g线的轴上色差。
[0053] 在使条件式(2)为0.20<|F1/FT|<2.05时,能获得镜筒尺寸、轴上色差更加适当地均衡的效果。
[0054] 在使条件式(2)为0.21<|F1/FT|<2.00时,能获得镜筒尺寸、轴上色差更进一步适当地均衡的效果。
[0055] (3)第3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
[0056] (3)0.05<β3<0.20
[0057] β3:第3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成像倍率
[0058] 条件式(3)用于规定第3透镜组G3的望远端的成像倍率。
[0059] 若低于下限,倍率变小,则第3透镜组G3的对焦时的移动量增加,入射光瞳位置变深,即,靠近成像侧,前透镜即第1透镜组G1的物体侧透镜的直径扩大,存在光学全长被强迫变长这样的问题。
[0060] 若高于上限,倍率变大,则变得无法确保对焦时的第3透镜组G3的移动量,像面弯曲过度,难以校正。
[0061] 若使条件式(3)为0.06<β3<0.18,则能获得以下效果,即,能确保镜筒尺寸的缩小、接近时像面的平坦性。
[0062] 若使条件式(3)进一步为0.065<β3<0.155,则能进一步获得以下效果,即,能确保镜筒尺寸的缩小,接近时像面的平坦性。
[0063] (4)第4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3透镜组G3由单一的透镜成分构成。
[0064] 通过使第3透镜组G3为单一的透镜成分,能够谋求对焦组的轻量化,成为适合于自动对焦的高速动作的构成。在这里,所谓单一的透镜成分,是指包括单一的研磨透镜、非球面透镜、复合非球面透镜、接合透镜的用语。单一的透镜成分不包括中间具有空气层地配置的正负2个透镜等。
[0065] (5)第5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后续透镜组至少具有第4透镜组,该第4透镜组G4由单一的透镜成分构成。
[0066] 第5技术方案是,通过使第4透镜组G4为单一的透镜成分,能够谋求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成为适合于自动对焦的高速动作的构成。
[0067] (6)第6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后续透镜组至少具有第4透镜组,在变焦时,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以其间隔扩大的方式移动,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以其间隔缩小的方式移动。
[0068] 第6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一边确保充分的变焦比,一边将像面位置保持恒定。
[0069] 第6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还能进一步提高从上述第1透镜组G1到上述第2透镜组G2的变焦比,所以能够谋求镜筒尺寸的紧凑化。
[0070] 在第6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中,上述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在变焦时相对于撮像面移动,但是也能够固定第1透镜组G1地实施本发明。
[0071] 因为上述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所以以将上述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伸出的方式进行对焦。
[0072] (7)第7技术方案是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0073] 构成上述后续透镜组的一部分的透镜组具有在防振时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VC透镜组,该VC透镜组作为整体具有负光焦度(Power),并至少由正、负2个透镜构成,满足以下的条件。
[0074] (4)-1.0<FVC/FM<-0.1
[0075] FVC:后续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防振透镜组的焦距
[0076] FM:后续透镜组的焦距
[0077] 在第7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中,防振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若以防振透镜组的近轴横向倍率为β1,其以后的透镜组的近轴横向倍率为β2,则在防振时所需的防振透镜组的校正移动量与模糊校正系数(模糊校正系数=(1-β1)×β2)成正比。
[0078] 近轴横向倍率β1对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组而言为负值,所以与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的情况相比,模糊校正系数的绝对值易于增大,能够以小的移动量来进行防振。
[0079] 在第7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中,在对防振透镜组的玻璃材料进行选择时,为了防止防振时的轴上色差变差,优选由至少正负2个透镜构成,正透镜与负透镜的阿贝差为大约7左右。
[0080] 条件式(4)用于规定上述VC组的焦距和上述后续透镜组的焦距之比。
[0081] 在防振时,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使上述VC组移动的情况下,若高于条件式(4)的上限,则校正移动量增加,导致防振机构大型化,所以不理想。
[0082] 若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则上述VC组的防振灵敏度提高,在进行模糊校正时难以确保位置控制的必要精度。
[0083] 若使条件式(4)为-0.54<FVC/FM<-0.12,则能使防振透镜组的机构紧凑化,更加提高防振时的成像性能。
[0084] 若使条件式(4)进一步为-0.33<FVC/FM<-0.21,则能使防振透镜组的机构紧凑化,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时的成像性能。
[0085] (8)第8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后续透镜组至少具有第4透镜组,上述光圈S配置在上述第3透镜组G3和上述第4透镜组G4之间。
[0086] 在第8技术方案的变焦镜头系统中,在从物体侧起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排列的变焦类型的镜头中,优选光圈位置配置在比上述第3透镜组G3靠像面侧的位置。通过将入射光瞳位置配置在光学系统的中央附近,能获得以下效果,即,能确保使负的第3透镜组G3动作的驱动器的配置空间。
[0087] (9)第9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圈S在变焦时与上述后续透镜组的一部分或整体一体移动。
[0088] 若将光圈S作为独立的一个移动组而构成镜筒,则专用于凸轮环的凸轮槽是必要的,为了避免与其他的凸轮槽产生干涉,而产生不得不增加镜筒直径这样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89]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变焦镜头的光学图,也包括各透镜组的变焦移动图。
[0090]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广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1]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中间焦距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2]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望远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3] 图5是未进行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望远端的图像模糊校正的基本状态和进行了图像模糊校正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0094]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变焦镜头的光学图,也包括各透镜组的变焦移动图。
[0095]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广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6]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中间焦距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7]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望远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的像差图。
[0098] 图10是未进行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望远端的图像模糊校正的基本状态和进行了图像模糊校正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9]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数值表的长度的单位均为“mm”,视角的单位均为“°”。另外,R为曲率半径,D为面间距,Nd为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d为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此外,标注ASP的面为非球面。非球面形状由下式进行定义。
[0100] z=ch2/[1+{1-(1+k)c2h2}1/2]+A4h4+A6h6+A8h8+A10h10...
[0101] c:曲率(1/r)
[0102] h:距光轴的高度
[0103] k:圆锥系数
[0104] A4、A6、A8、A10...:各次数的非球面系数
[0105] 在各实施方式的像差图中,从左侧依次表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F-number)(图中以Fno表示),实线为d线的特性,虚线为g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视角(图中以ω表示),实线为弧矢像面(图中以s表示)的特性,虚线为子午像面(图中以m表示)的特性。在畸变像差图中,纵轴表示视角(图中以ω表示)。
[0106] 在各横向像差图中,未进行望远端的图像模糊校正的状态表示于中央处,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了预定量的望远端的图像模糊状态表示于上侧、下侧。
[0107] 各横向像差图的上段对应于最大像高的70%的像点的横向像差,下段对应于最大像高的-70%的像点的横向像差。
[0108] 各横向像差图的横轴表示在光瞳面上的距主光线的距离,实线为d线的特性,虚线为g线的特性。
[0109] (第1实施方式)
[011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光圈S、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作为整体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0111] 上述第1透镜组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双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0112] 上述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物体侧的面上具有非球面且在物体侧具有凸面的负弯月形透镜、负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0113] 上述第3透镜组G3由在像面侧具有凸面且具有非球面的负透镜构成,[0114] 上述第4透镜组G4由具有两面的1个正透镜构成,
[0115] 上述第5透镜组G5由5A组、5B组和5C组构成,
[0116] 该5A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双合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的双合透镜构成,
[0117] 该5B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双合透镜构成,[0118] 该5C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两凸透镜、在像面侧具有凸面的负透镜和在物体侧具有凸面的正透镜构成。
[0119] 当变焦时,所有的透镜组移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5透镜组G5与摄像面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
[0120] 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向撮像面侧移动。防振时5B组沿与光轴大致垂直方向移动。
[0121]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最靠摄像面侧配置平行平板。这是考虑到摄像元件面上的面板(face plate)、配置于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之间的滤色器等而将它们当作与其相当的玻璃。
[0122] 第1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光学数据如下。
[0123] 面号 R D Nd Vd
[0124] 0 ∞
[0125] 1 278.867 1.500 1.90366 31.3
[0126] 2 66.841 7.998 1.49700 81.6
[0127] 3 -182.755 0.200
[0128] 4 58.606 6.561 1.74330 49.2
[0129] 5 308.839 可变
[0130] 6ASP 59.665 0.200 1.51460 50.0
[0131] 7 53.596 1.200 1.83400 37.3
[0132] 8 11.866 4.670
[0133] 9 -29.126 0.800 1.80420 46.5
[0134] 10 84.097 0.200
[0135] 11 34.639 3.148 1.92286 20.9
[0136] 12 -35.311 可变
[0137] 13 -15.272 1.000 1.80420 46.5
[0138] 14ASP -40.983 可变
[0139] 15光圈 ∞ 可变
[0140] 16ASP 28.773 2.600 1.69680 55.5
[0141] 17ASP -88.127 可变
[0142] 18 18.310 5.357 1.49700 81.6
[0143] 19 -19.373 1.283 1.80610 33.3
[0144] 20 -40.189 0.205
[0145] 21 18.464 1.000 1.90366 31.3
[0146] 22 8.903 3.400 1.48749 70.4
[0147] 23 34.848 1.000
[0148] 24ASP 38.629 3.505 1.68893 31.1
[0149] 25 -11.471 0.800 1.83481 42.7
[0150] 26 16.857 1.600
[0151] 27 37.997 8.219 1.60342 38.0
[0152] 28 -23.977 3.085
[0153] 29 -14.455 1.000 1.90366 31.3
[0154] 30 -121.076 0.200
[0155] 31 61.344 3.899 1.64769 33.8
[0156] 32 -32.309 可变
[0157] 33 ∞ 2.000 1.51680 64.2
[0158] 34 ∞
[0159] 非球面数据
[0160] 第 6 面 K = 0.00000E+00A4 = 1.21677E-05A6 = 3.43318E-08A8=-2.28338E-10A10=8.42022E-13
[0161] 第 14 面 K = 0.00000E+00A4 = -1.31376E-05A6 = 1.00153E-08A8=-3.15578E-10A10=6.70510E-13
[0162] 第 16 面 K = -1.94393E+01A4 = 9.39281E-05A6 = -6.71448E-07A8 =3.63502E-09A10=-1.49265E-12
[0163] 第 17 面 K = 0.00000E+00A4 = 1.27206E-05A6 = 1.28201E-07A8=-2.32578E-09A10=1.92635E-11
[0164] 第 24 面 K = 0.00000E+00A4 = 4.65271E-05A6 = -5.51169E-08A8 =7.91858E-09A10=-2.33567E-11
[0165] 广角 中间 望远 望远VC
[0166] 焦距1 8.48 60.00 200.00 200.00
[0167] F值 3.50 5.80 6.30 6.32
[0168] 视角 39.18 13.14 3.96 4.48
[0169] d5 0.800 23.295 59.500 59.500
[0170] d12 3.435 3.023 3.023 3.023
[0171] d14 16.520 4.795 1.200 1.200
[0172] d15 4.407 5.228 1.900 1.900
[0173] d17 3.711 2.889 6.219 6.219
[0174] d32 12.500 42.938 46.531 46.531
[0175] 透镜全长 109.007 149.803 186.006 186.006
[0176] (第2实施方式)
[0177]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光圈S、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作为整体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0178] 上述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双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0179] 上述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物体侧的面上具有非球面且在物体侧具有凸面的负弯月形透镜、负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0180] 上述第3透镜组G3由在像面侧具有凸面且具有非球面的负透镜构成,[0181] 上述第4透镜组G4由具有两面的1个正透镜构成,
[0182] 上述第5透镜组G5由5A组、5B组和5C组构成,
[0183] 该5A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双合透镜构成,[0184] 该5B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双合透镜构成,[0185] 该5C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两凸透镜、在像面侧具有凸面的负透镜和在物体侧具有凸面的正透镜构成。
[0186] 当变焦时,所有的透镜组移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第5透镜组G5与摄像面之间的间隔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扩大。
[0187] 在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到最近距离对焦时,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向撮像面侧移动。防振时5B组沿与光轴大致垂直方向移动。
[0188]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最靠摄像面侧配置平行平板。这是考虑到摄像元件面上的面板、配置于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之间的滤色器等而将它们当作与其相当的玻璃。
[0189] 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光学数据如下。
[0190] 面数据
[0191] 面号 R D Nd Vd
[0192] 0 ∞
[0193] 1 283.479 1.500 1.90366 31.3
[0194] 2 69.112 7.814 1.49700 81.6
[0195] 3 -189.067 0.200
[0196] 4 61.932 5.665 1.74330 49.2
[0197] 5 373.599 可变
[0198] 6ASP 46.853 0.200 1.51460 50.0
[0199] 7 42.625 1.200 1.83400 37.3
[0200] 8 11.814 4.459
[0201] 9 -31.279 0.800 1.80420 46.5
[0202] 10 51.165 0.200
[0203] 11 31.113 3.090 1.92286 20.9
[0204] 12 -40.393 可变
[0205] 13 -14.484 1.000 1.80420 46.5
[0206] 14ASP -32.781 可变
[0207] 15光圈 ∞ 可变
[0208] 16ASP 29.904 2.600 1.69680 55.5
[0209] 17ASP -81.848 可变
[0210] 18 16.786 6.333 1.49700 81.6
[0211] 19 -19.337 3.165 1.80610 33.3
[0212] 20 -37.633 0.200
[0213] 21 19.209 1.000 1.90366 31.3
[0214] 22 8.369 3.400 1.48749 70.4
[0215] 23 26.440 1.000
[0216] 24ASP 40.975 4.645 1.68893 31.1
[0217] 25 -9.722 0.800 1.83481 42.7
[0218] 26 16.614 1.000
[0219] 27 19.708 4.000 1.60342 38.0
[0220] 28 -38.921 2.733 31.3
[0221] 29 -12.198 1.000 1.90366 31.3
[0222] 30 -45.057 0.200
[0223] 31 60.7116 4.013 1.63980 34.6
[0224] 32 -20.656 可变
[0225] 33 ∞ 2.000 1.51680 64.2
[0226] 34 ∞
[0227] 非球面数据
[0228] 第 06 面 K = 0.00000E+00A4 = 1.03834E-05A6 = 8.50924E-08A8=-7.86199E-10A10=4.00980E-12
[0229] 第 14 面 K = 0.00000E+00A4 = -1.47857E-05A6 = 7.34210E-08A8=-2.02372E-09A10=1.61057E-11
[0230] 第 16 面 K = -2.04200E+01A4 = 8.69120E-05A6 = -4.40699E-07A8=-1.10867E-10A10=2.11281E-11
[0231] 第 17 面 K = 0.00000E+00A4 = 1.15580E-05A6 = 3.03675E-07A8=-5.37093E-09A10=3.83096E-11
[0232] 第 24 面 K = 0.00000E+00A4 = 4.86302E-05A6 = 9.53000E-08A8 =5.50455E-09A10=2.51239E-11
[0233] 广角 中间 望远 望远VC
[0234] 焦距 18.50 60.00 200.01 200.02
[0235] F值 3.500 5.801 6.301 6.316
[0236] 视角 39.16 13.10 3.94 4.35
[0237] D5 0.800 23.133 61.384 61.384
[0238] D12 3.340 2.860 2.711 2.711
[0239] D14 16.725 4.585 1.200 1.200
[0240] D15 4.188 5.340 1.900 1.900
[0241] D17 4.210 3.058 6.498 6.498
[0242] D32 12.500 43.490 47.023 47.023
[0243] 透镜全长 106.986 147.691 185.944 185.944
[0244]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条件式的值如下。
[0245] 第1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
[0246] 条件式(1)F2/F3 1.087 0.918
[0247] 条件式(2)F1/FT 0.479 0.491
[0248] 条件式(3)β3 0.073 0.146
[0249] 条件式(4)FVC/FM -0.215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