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613683.X

文献号 : CN10208093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葛俊王庆良

申请人 : 深圳市中兴新地通信器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通风换热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系统壳体,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内菱形放置有一个交叉流换热机芯,包括内循环混风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内循环混风风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外循环风机,从内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后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导出,从外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导出,内循环混风风道和外循环风道为部分复合。其有益效果是:巧妙的运用了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双复合风道技术、双向导风技术、内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外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为智能换热技术通讯领域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权利要求 :

1.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智能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系统壳体(10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108)内菱形放置有一个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于换热系统壳体(108)上设有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包括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和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设有内循环风机(1011);外循环风道(102)包括外循环风道进风口(1023)和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设有外循环风机(1021),从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后从内循环风道出风(1012)导出,从外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后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导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为部分复合,所述的内循环混风风道(101)设置有第一双向导风板(106),外循环风道(102)设置有第二双向导风板(107),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与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之间由第一双向导风板(106)隔开,外循环风道(102)的进风风道由第二双向导风板(107)隔开一部分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出风风道;

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进风风道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下方的右侧,通过第二导风板(107)与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出风风道隔开;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上方的左侧,通过第一双向导风板(106)与所述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隔开;且该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与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前板、顶板、右侧板之间均留有空间作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而外循环风机(1021)设置在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内部的顶端、所述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设置在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后板上对应 所述外循环风机(1021)的位置;

且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顶板上、所述前侧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均设置有所述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内部采用用于降低了机芯阻力的直通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循环风机(1011)水平底置,内循环风机(101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循环风机(1021)水平顶置,外循环风机(102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108)装设有人机操作模块103)和控制模块(104)。

说明书 :

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通风换热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通信行业和经济的共同迅猛发展,通信的普及需要大量的机柜建设,机柜的空调耗能和节能问题早已引起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智能换热系统应时而生,目前已普遍用来冷却通信机房和机柜进行节能降耗。
[0003] 在本申请人申请的发明专利201010177412.4以及发明专利201020196707.1中提到了复合风道技术和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的创新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运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我们又创造出了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的技术方案。 [0004] 针对现有智能换热系统的不足之处,本发明人研制了本发明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系统壳体,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内菱形放置有一个交叉流换热机芯,于换热系统壳体上设有内循环混风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内循环混风风道包括内循环风道进风口和内循环风道出风口,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设有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道包括外循环风道进风口和外循环风道出风口,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设有外循环风机,从内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后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导出,从外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后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导出,内循环混风风道和外循环风道为部分复合,所述的内循环混风风道设置有第一双向导风板,外循环风道设置有第二双向导风板,内循环混风风道的进风风道与外循环风道的出风风道之间由第一双向导风板隔开,外循环风道的进风风道由第二双向导风板隔开一部分为内循环混风风道的出风风道;所述外循环风道的进风风道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下方的右侧,通过第二导风板与内循环混风风道的出风风道隔开;所述外循环风道的出风风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上方的左侧,通过第一双向导风板与所述内循环混风风道的进风风道隔开;且该外循环风道的出风风道与所述换热系统壳体的前板、顶板、右侧板之间均留有空间作为内循环混风风道的进风风道,而外循环风机设置在所述外循环风道的出风风道内部的顶端、所述外循环风道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换热系统壳体的后板上对应所述外循环风机的位置;且所述换热系统壳体的顶板上、所述前侧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均设置有所述内循环风道进风口。该智能换热系统通过超小型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使整个系统的宽度控制在极低的范围之内,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在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再配合内、外循环各一个复合风道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同时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 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配合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机柜内循环风量成倍增加,整个系统的热交换效率也就成倍增加。双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排风风道,同时在外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内循环送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本发明专利巧妙的运用了超小型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双复合风道技术、双向导风技术、内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外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小型户外机柜无法运用智能换热节能系统的难题,为智能换热技术在小型户外机柜中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0008] 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内部采用用于降低了机芯阻力的直通风道。 [0009] 所述的内、外循环各设置有一块双向导风板,双向导风板使内、外循环气流顺畅。内、外循环各一块双向导风板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双向导风板能通过一定角度的倾斜放置,能将系统的一部分空间隔离出内循环混风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同时双向导风板又能使两个风道的气流平滑转向减少风道中的气流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换热效率。
[0010] 自动转向风道的设计无需再利用复合风道技术在内循环混风风道中隔出一小部分供外循环风道使用,均衡了内外两个风道的阻力和体积。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该方案能通过机芯自身的结构特点能实现一侧气流连续通过“8”字形叠加放置的机芯后还能在同侧被送出从而实现自动导风作用。
[0011] 所述的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内循环风机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 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整个机房的下部充满较冷的气流,从而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12] 所述的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外循环风机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机房外出风侧上部充满较热的气流,从而使外循环进风口迅速得到大量冷空气的补充,使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顶置的外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13] 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装设有用于控制模块。
[0014] 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为以中心对称的多边几何图形。
[0015] 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菱形、矩形、梭形、正六边形、六边形等一切中心对称的多边几何图形极其变形图形。
[0016] 本发明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0017] 1.双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排风风道,同时在外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内循环送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0018] 2.在菱形横向放置的机芯两侧的内循环风道中隔离出的外循环风道分布在整个系统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这样既能为内循环风道让出足够的进风、排风空间又能使外循环气流在系统宽度方向的得到充分的通过路径充分利用的菱形横向放置的热交换机芯的外循环通道上的表面换热。
[0019] 3.相对传统采用逆流机芯的换热系统,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通过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成倍增加了换热面积。交叉流换热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 [0020] 4.内、外循环各一块双向导风板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双向导风板能通过一定角度的倾斜放置,能将系统的一部分空间隔离出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同时双向导风板又能使两个风道的气流平滑转向减少风道中的气流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换热效率。
[0021] 4.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被冷却区域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整被冷却区域的下部充满较冷的气流,从而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22] 5.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柜外;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机柜外出风侧上部充满较热的气流,从而使外循环进风口迅速得到大量冷空气的补充,使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顶置的外循环离 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23] 6.该智能换热系统通过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使整个系统的宽度和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在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再配合内、外循环各一个复合风道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同时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配合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机柜内循环风量成倍增加,整个系统的热交换效率也就成倍增加。双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排风风道,同时在外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内循环送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本发明专利巧妙的运用了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双复合风道技术、双向导风技术、内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外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为智能换热技术通讯领域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附图说明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0027] 图3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0028] 图4是本发明整体结构打开盖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风道示意图。
[0030] 附图标记说明:
[0031] 10、智能换热系统 101、内循环混风风道 1011、内循环风机 [0032] 1012、内循环风道出风口 1013、内循环风道进风口 [0033] 102、外循环风道(复合风道) 1021、外循环风机
[0034] 1022、外循环风道出风口 1023、外循环风道进风口 [0035] 103、人机操作模块 104、控制模块
[0036] 105、交叉流换热机芯 106、第一双向导风板
[0037] 107、第二双向导风板 108、换热系统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
[0039] 在图1至图5中,一种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智能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系统壳体10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108内菱形放置有一个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于换热系统壳体108上设有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包括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和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设有内循环风机1011;外循环风道102包括外循环风道进风口1023和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于外循环风道出风1022设有外循环风机1021,从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后从内循环风道出风1012导出,从外循环风道进风口进去的气流经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后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导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为部分复合,所述的内循环混风风道101设置有第一双向导风板106,外循环风道102设置有第二双向导风板107,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与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之间由第一双向导风板106隔开,外循环风道102的进风风道由第二双向导风板107隔开一部分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出风风道;
[0040] 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进风风道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下方的右侧,通过第二导风板107与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出风风道隔开;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交叉流换热机芯105上方的左侧,通过第一双向导风板106与所述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隔开;且该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与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前板、顶板、右侧板之间均留有空间作为内循环混风风道101的进风风道,而外循环风机1021设置在所述外循环风道102的出风风道内部的顶端、所述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设置在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后板上对应所述外循环风机1021的位置; [0041] 且所述换热系统壳体108的顶板上、所述前侧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均设置有所述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
[0042] 在本实施例中,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内部采用用于降低了机芯阻力的直通风道。内循环混风风道101设置有第一双向导风板106,外循环风道102设置有第二双向导风板
107,第一双向导风板106和第二双向导风板107使内循环混风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气流顺畅。如图2所示,内循环风机1011水平底置,内循环风机101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外循环风机1021水平顶置,外循环风 机102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换热系统壳体
108装设有控制模块103。
[0043] 通过超小型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使整个系统的宽度控制在极低的范围之内,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在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再配合内、外循环各一个复合风道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同时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配合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机柜内循环风量成倍增加,整个系统的热交换效率也就成倍增加。双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排风风道,同时在外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内循环送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运用了超小型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双复合风道技术、双向导风技术、内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外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小型户外机柜无法运用智能换热节能系统的难题,为智能换热技术在小型户外机柜中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0044] 另外本发明具有以下等特点:
[0045] 1.双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排风风道,同时在外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内循环送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0046] 2.在菱形横向放置的机芯两侧的内循环风道中隔离出的外循环风道分布在整个系统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这样既能为内循环风道让出足够的进风、排 风空间又能使外循环气流在系统宽度方向的得到充分的通过路径充分利用的菱形横向放置的热交换机芯的外循环通道上的表面换热。
[0047] 3.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独特的菱形机芯放置方案,在交叉流换热机芯运用方面巧妙的实现了机柜内侧风道、机柜外侧风道的双上下风道设计。各种规格的交叉流机芯的采用很好的控制系统整机宽度尺寸使得智能换热系统得以在更多的场合运用。 [0048] 4.双向导风板设计。双向导风板能通过一定角度的倾斜放置,能将系统的一部分空间隔离出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同时双向导风板又能使两个风道的气流平滑转向减少风道中的气流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换热效率。
[0049] 5.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放置技术中提到的换热机芯的截面形状不仅仅限制于正方形,还包括菱形、矩形、梭形、正六边形、六边形等一切中心对称的多边几何图形及其变形图形,且边长控制在500mm以下。
[0050] 6.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设计。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柜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整个机柜的下部充满较冷的气流,从而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51] 7.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设计。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能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柜外;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机柜外出风侧上部充满较热的气流,从而使外循环进风口迅速得到大量冷空气的补充,使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顶置的外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 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005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双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