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支撑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310736.8

文献号 : CN1020814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正衡

申请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主板支撑架,包括一主体部,该主体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连接处形成一下压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下压力,该第一壁与第二壁上均形成有一固定部以及一上拉支撑部,所述上拉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上拉力,固定部相对于上拉支撑部靠近下压支撑部,固定部上形成一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上述主板支撑架的支撑部能有效转换主板所受的压力或拉力,避免主板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翘曲,从而保证主板及主板上的元件不受损坏。

权利要求 :

1.一种主板支撑架,包括一主体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上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上设有一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该主体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分别设于固定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部靠近固定部,该第一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上拉力,该第二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下压力,该主体部呈“L”形,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该第一支撑部形成于第一壁的外端部,第二支撑部形成于第一壁与第二壁相连接的端部,第二壁的外端部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三支撑部,第二壁上靠近第三支撑部位置处设有另一固定部,该第二壁上的固定部设有一第二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该第二壁上的固定部包括由第二壁向上延伸的外壁、由外壁的顶端垂直延伸的中间壁、由中间壁的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内壁、以及由内壁的底端垂直延伸的固定壁,该固定壁与第一壁上的固定部处于同一平面,该第二穿孔形成于该固定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板支撑架,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分别包括一垂直主体部向下延伸的连接壁以及一由连接壁的底端垂直延伸的抵压板,该抵压板用于与固定电路板的基板相抵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板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的上、下边缘同向垂直延伸形成上、下折边,上、下两折边之间形成一空间用于夹持主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板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由上折边向外延伸而成,固定部与上折边共面。

5.一种主板支撑架,包括一主体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连接处形成一下压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下压力,该第一壁与第二壁上均形成有一固定部以及一上拉支撑部,所述上拉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上拉力,固定部相对于上拉支撑部靠近下压支撑部,固定部上形成一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主体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上分别形成一夹持部,每一夹持部包括由主体部的上、下边缘同向垂直延伸形成的上、下折边,上、下两折边之间形成一空间用于夹持主板,该第一壁上的固定部由第一壁的夹持部的上折边向外延伸且与上折边共面,第二壁上的固定部包括由第二壁向上延伸的外壁、由外壁的顶端垂直延伸的中间壁、由中间壁的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内壁、以及由内壁的底端垂直延伸的固定壁,该固定壁与第一壁上的固定部处于同一平面,该第二壁上的固定部的穿孔形成于该固定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板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支撑部以及下压支撑部均由主体部垂直向下延伸,分别包括一垂直连接主体部的连接壁以及一由连接壁的底端垂直延伸的抵压板,所述上拉支撑部以及下压支撑部的抵压板位于同一平面上。

说明书 :

主板支撑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板支撑架。

背景技术

[0002] 主板是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板上设置了众多电子元件以及用于与其它器件连接的连接器,但是有些主板上设置连接器的位置并不方便进行固定,当相关器件插入至连接器或由连接器拔出时,主板位于连接器附近的部分会发生翘曲,势必会影响到主板上位于连接器附近的电子元件与主板的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电子元件自身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避免主板发生翘曲的主板支撑架。
[0004] 一种主板支撑架,包括一主体部,该主体部上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上设有一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该主体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分别设于固定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部更靠近固定部,该第一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上拉力,该第二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下压力。
[0005] 一种主板支撑架,包括一主体部,该主体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连接处形成一下压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下压力,该第一壁与第二壁上均形成有一固定部以及一上拉支撑部,所述上拉支撑部用于平衡主板受到的上拉力,固定部相对于上拉支撑部靠近下压支撑部,固定部上形成一穿孔用于与主板固定。
[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主板支撑架的支撑部能有效转换主板所受的压力或拉力,避免主板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翘曲,从而保证主板及主板上的元件不受损坏。

附图说明

[0007]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主板支撑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09]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0010]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1]
[00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板支撑架100用于与电子设备的主板200相配合,加强主板200的强度,防止主板200在受到外力时产生翘曲。
[0014] 请同时参阅图2,该主板200上设有多个通孔210,可供固定件穿过以将主板200固定在电子设备内的一基板300上,主板200与基板300之间间隔有距离。
[0015] 该主板200的一角落220上设有一连接器400,用于连接相关的器件(图未示),多个电子元件500设置于主板200上靠近连接器400的位置,因此主板200上设置连接器400的角落220处并不方便设置通孔与基板300形成固定连接。当将相关器件连接至连接器400或由连接器400拔出时,如果主板200上设置连接器400的角落220位置处没有支撑结构,由于剪切力的作用,将会发生翘曲。具体地说,当安装相关器件时,由于下压力的作用,主板200的角落220会向下弯,主板200靠近该角落220的位置向上拱起;而当拔出相关器件时,由于上拉力的作用,主板200的角落220会向上翘,主板200靠近该角落220的位置向下凹陷。如此,势必会影响到主板200上位于连接器400附近的电子元件500与主板200的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电子元件500自身的安全性。
[0016] 该主板支撑架100即安装于主板200上设置连接器400的位置,从而避免主板200发生翘曲,保证主板200上电子元件500与主板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电子元件500自身的安全性。该主板支撑架100由钣金或其它高强度的材料制成,包括一主体部20,两夹持部40,两固定部50、60,以及三个支撑部70、80、90。
[0017] 该主体部20整体呈“L”形,包括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该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大致呈垂直连接,两者的连接处形成一90(的拐角。当将该主板支撑架100组装于主板200上时,主体部20的拐角与主板200的角落220相对应,主体部20的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分别与主板200上与角落220相邻的两侧边配合固定,该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的厚度与主板200的厚度相当,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的长度取决于主板200上相应的侧边上通孔210的位置,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的长度均大于主板200上相应的侧边的通孔210与角落
220之间的距离。
[0018] 所述三个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70、第二支撑部80、与第三支撑部90。其中第二支撑部80形成于主体部20的第一壁22靠近拐角的端部,作为下压支撑板用于平衡主板200受到的下压力,第一支撑部70与第三支撑部90分别形成于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的外端部,作为上拉支撑板用于平衡主板200受到的上拉力。每一支撑部70、80、90包括一由主体部20的相应位置垂直向下延伸的连接壁72、82、92以及一由连接壁72、82、92的末端垂直向内延伸的抵压板74、84、94。所述各连接壁72、82、92的高度相同,均大致等于主板200与基板300之间的间距。所述各抵压板74、84、94均呈方形片状,用于增大支撑部80与基板300的接触面积,各抵压板74、84、94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与主体部20相平行。
[0019] 所述两夹持部40分别形成于主体部20的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上,每一夹持部40包括由第一壁22/第二壁24的上、下边缘垂直同向向内延伸的上折边42与下折边44,两折边42、44之间形成一空间以容置主板200的相应的侧边。夹持部40的长度小于主体部20的相应的第一壁22/第二壁24的长度,夹持部40的一端与主体部20的拐角间隔一定距离,另一端延伸至相应地第一壁22/第二壁24的外端部。
[0020] 所述两固定部包括形成于主体部20的第一壁22上的第一固定部50以及形成于主体部20的第二壁24上的第二固定部60。其中第一固定部50由第一壁22上的夹持部40的上折边42延伸形成,该第一固定部50与上折边42处于同一平面上。该第一固定部
50与第一支撑部70之间的距离远大于与拐角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50靠近第一支撑部70设置,与主体部20的拐角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主板200上与第一壁22相应的侧边上的通孔210与主板200的角落220之间的距离,该第一固定部50上对应主板200上相应的通孔210设有一第一穿孔59,用于将主板固定架100固定连接至主板200上。
[0021] 所述第二固定部60由第二壁24向上凸起形成,与第三支撑部90相邻设置,第二固定部60与主体部20的拐角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主板200上与第二壁24相应的侧边上的通孔210与主板200的角落220之间的距离。该第二固定部60包括由第二壁24向上延伸的外壁61、由外壁61的顶端垂直向内延伸的中间壁63、由中间壁63的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内壁65、以及由内壁65的底端垂直向内延伸的固定壁67。该内壁65与外壁61大致相平行,中间壁63与固定壁67大致相平行,中间壁63高于固定壁67,固定壁67与第二壁24上的夹持部40的上折边42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一第二穿孔69形成于固定壁67上,与主板200上与第二壁24相应的侧边上的通孔210相对应。
[0022] 当将主板支撑架100组装至主板200上时,主体部20的拐角与主板200的角落220相对应,主体部20的第一壁22与第二壁24分别对应主板200上与角落220相邻的两侧边设置,其中第一壁22对应于设有连接器400的侧边,然后推动主板支撑架200使主板
200上相应的侧边分别进入主板支撑架100的夹持部40内直到与本体部20的第一壁22、第二壁24相抵靠,此时,主板支撑架100的两固定部50、60上的第一穿孔59、第二穿孔69分别与主板200的相应侧边上的通孔210相对应,然后螺钉600分别穿过主板支撑架100的固定部50、60上的第一穿孔59、第二穿孔69以及主板200上相应的通孔210螺锁于基板300上,从而将主板支撑架100固定在主板200上。由于第二固定部60向上拱起,在将主板固定架100安装至主板200上时,特别在主板200上元器件较多的情况下,可有效避开主板200上的元器件,调整主板支撑架100与主板200的固定位置,方便主板支撑架100的安装。
[0023] 由于主板200上靠近连接器400的侧边均夹持于主板支撑架100的夹持部40内,该主板支撑架100可有效增强主板200靠近连接器400的侧边处的强度,减小外力对主板200的影响。另外,由于主板支撑架100的各支撑部70、80、90的连接壁72、82、92的高度与主板200与基板300之间的距离相当,当主板支撑架100固定于主板200上之后,各支撑部
70、80、90的抵压板74、84、94均抵靠于基板300上,可有效平衡主板200受到的外力,避免主板200以及主板上的电子元件500损坏。
[0024] 当将器件连接至主板200上的连接器400上时,主板200受到下压力,产生向下弯曲的趋势,此时,由于第二支撑部80的抵压板84与基板300的抵靠,因此第二支撑部80对主板200的角落220产生一向上的作用力,抵消器件插入时主板200所受的下压力,从而避免主板200产生翘曲,维护主板200以及主板200上电子元件500的安全性。
[0025] 当将器件由连接器400拔出时,主板200受到一向上的拉力,产生向上翘起的趋势,此时,由于主板支撑架100的两固定部50、60与主板200形成固定连接,每一固定连接点形成一支点,从而将主板200的角落220处所受到的向上的拉力转化为向下的拉力,也就是说,主板支撑架100的第一支撑部70/第三支撑部90对主板200产生一向下的拉力,从而抵消器件拔出时主板200所受的上拉力,避免主板200产生翘曲,维护主板200以及主板200上电子元件500的安全性。
[0026]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板支撑架100可通过其第二支撑部80有效平衡主板200受到的下压力,通过第一支撑部70/第三支撑部90有效平衡主板200受到的上拉力,避免主板200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维持主板200以及设置于主板200上的各电子元件
500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