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80123356.1

文献号 : CN1020842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F·布洛姆格伦M·霍尔姆T·科瓦克斯

申请人 :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板式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在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第一流动通道,并且流动通道包括第一分配通路、传热通路和第二分配通路,传热通路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通路和上传热通路并且下传热通路水平地划分成多个邻近的传热带,在下传热通路的任何传热带中的脊部和槽部之间的中间角度比上传热通路的中间角度大至少30°。本发明的优点是,提供具有增强的热性能和改进的蒸发能力的改进的换热器。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板(101;201),所述板包括具有端孔(105,109,110;

205,209,210)的下分配区域(115;215)、传热区域(116;216)和具有端孔(106,108;206,

208)的上分配区域(119;219),所述板包括具有脊部、槽部和中性平面的皱状样式,所述脊部和槽部具有相对于所述传热板的竖直轴线(104,204)测量的所述脊部和槽部的角度,所述传热区域(116;216)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区域(117;217)和上传热区域(118;218),所述下传热区域(117;217)水平地划分成多个邻近的传热分段(123,124,125,126;223,224,

225,226),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传热区域(117,217)中的任何传热分段(123,124,125,126;223,224,225,

226)的脊部和槽部的最小角度比所述上传热区域(118;218)的角度大至少15°;

在所述下分配区域(115;215)中,槽部(21)与所述中性平面(22)相比的深度(b)大于脊部与所述中性平面(22)相比的高度(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在任何所述传热分段(123,124,125,

126;223,224,225,226)中的脊部和槽部的方向不同于在所述下传热区域(117;217)中的邻近的传热分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传热分段(123,124,125,

126;223,224,225,226)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不同于在所述下传热区域(117;217)中的邻近的传热分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传热分段(123,124,125,

126;223,224,225,226)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在45°与65°之间的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热区域(118;218)竖直地划分成多个水平延伸的传热区域(120,121;220,221),其具有带有不同角度和/或方向的样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分配区域(119;219)中,脊部(20)与所述中性平面(22)相比的高度(a)大于槽部(21)与所述中性平面(22)相比的深度(b)。

7.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并且还包括前板和后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在第一传热板(101)与第二传热板(201)之间的第一流动通道(2),所述第一流动通道(2)包括具有端口(5)的下分配通路(15)、传热通路(16)和具有端口(6)的上分配通路(19),所述传热通路(16)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通路(17)和上传热通路(18)并且所述下传热通路(17)水平地划分成多个邻近的传热带(23,24,25,2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传热通路(17)中的任何传热带(23,24,25,26)中的脊部和槽部之间的最小中间角度比所述上传热通路(18)中的脊部和槽部的中间角度大至少30°;

在所述下分配通路(15)的两个邻近下分配区域(115,215)的中性平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传热板的一个压制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任何所述传热带(23,24,25,26)中的脊部和槽部之间的中间角度在90°与130°之间的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分配通路(19)的两个邻近上分配区域(119,219)的中性平面(2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传热板的一个压制深度。

说明书 :

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蒸发流体的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本发明涉及用于蒸发流体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毗邻的矩形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布置的传热板的组,其确定在它们之间的流动空间的界限并且具有脊部和槽部的皱状(corrugation)样式,所述脊部在每个流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中交叉地彼此毗邻并且在邻近的传热板之间形成许多支撑点,其中,每个交替的流动空间形成蒸发通路,该蒸发通路具有在它的下部的用于流体的进口和在它的上部、靠近传热板的一个竖直侧面的用于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出口,并且剩余的流动空间形成用于加热的流体的通路,该通路具有在它们的上部、靠近传热板的另一个竖直侧面的进口和在它们的下部的出口。
[0003] 在DE-3721132描述的这种已知板式换热器中,每个传热板的传热部分的主要部分在它的整个表面上具有同一个种类的皱状样式。这对于板式换热器的传热能力是低效的。在先前已知的板式换热器中,用于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出口导管还延伸通过传热板的组,该出口导管由传热板的排列的开口形成。开口做得尽可能大以最小化在用于产生的蒸气的出口导管中的流动阻力。在实践中,每个传热板的上部的大部分用于这种开口。因为作为意图用于加热的流体的进口导管也必须延伸通过传热板的组的上部,所以不可能使用传热板的整个宽度仅仅用于出口导管。这造成不同长度的流动路径,其形成在它的进口与它的出口之间的每个蒸发通路中用于供应的流体和从中产生的蒸气的不同部分。
[0004] 由于已知传热板在它们的传热部分上具有一种皱状样式并且由此引起在每个蒸发通路中用于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每个流动路径的每单位长度相等的流动阻力,所以总的流动阻力将沿最长的流动路径最大。因此,流体和蒸气的最小量通过该路径。这将导致不是所有的流体经受相同的热处理并且沿最长的流动路径尤其是靠近加热的流体的进口存在变干的风险。
[0005] EP 0 477 346 B1描述改进的换热器板,其中换热器板划分成不同的带,带具有不同的皱状样式。以这种方式,通过流动通道的流动阻力被优化。
[0006] EP 0 458 555 B1描述进一步改进的换热器板,其中,下传热区域水平地划分成不同部分而上下传热区域被竖直地划分。下传热区域的任何部分的最小角度具有与在上传热区域中的任何角度基本上相同的尺寸。由此,在流动通道中从进口并且向前实现均匀的和改进的流量分配。
[0007] 尽管这些已知的换热器板示出有利的效率并且证明了是商业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8]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改进的效率和因此改进的流量分配的改进的换热器。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是提供排出的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均质性。
[0009] 在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中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权利要求2到7包括换热器板的有利的实施例。权利要求8到12包括换热器的有利的实施例。
[0010] 对于用于换热器的换热器板,板包括具有端孔的第一分配区域、传热区域和具有端孔的第二分配区域,板包括具有脊部和槽部的皱状样式,传热区域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区域和上传热区域,下传热区域水平地划分成多个邻近的传热分段,本发明的目的这样实现,即在下传热区域中的任何传热分段的脊部和槽部的最小角度比上传热区域的角度大至少15°。
[0011] 通过用于换热器的板的该第一实施例,获得在换热器中允许最佳传热和待蒸发流体的早期蒸发的换热器板。这通过在传热通路中的流动路径的开始处,即在下传热通路中,具有高流动阻力而完成。在上传热通路中,流动阻力更低,其允许蒸发的流体容易地通过。
[0012] 在本发明的板的有利发展中,在任何传热分段中的脊部和槽部的方向不同于在下传热区域中的邻近的传热分段。在本发明的板的另外的有利发展中,任何传热分段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不同于在下传热区域中的邻近的传热分段。这是有利的,因为在下传热通路中的流动阻力可在传热通路的宽度上被控制。以这种方式,通过使压降适于通过流动通道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可进一步改进流量分配。任何传热分段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优选地在45°与65°之间的区间中。以这种方式,可获得在下传热通路中的相对高的流动阻力。
[0013] 在本发明的板的另外的有利发展中,在下分配区域中的样式的中性平面偏移,使得槽部与中性平面相比的深度大于脊部与中性平面相比的高度。这种的优点是在两个分配区域之间形成的分配通路的高度降低,这将增加通路中的流动阻力。下分配通路中的增加的流动阻力将增加通路中的背压,这将使蒸发在分配通路中更早开始。这将增大换热器的效率。
[0014] 在本发明的板的另外的有利发展中,在上分配区域中的样式的中性平面偏移,使得脊部与中性平面相比的高度大于槽部与中性平面相比的深度。这种的优点是在两个分配区域之间形成的分配通路的高度增加,这将减小通路中的流动阻力。上分配通路中的减小的流动阻力将允许具有大体积的蒸发的流体更容易引导到出口端口。这将增大换热器的效率。
[0015] 在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第一流动通道,流动通道包括具有端口的第一分配通路、传热通路和具有端口的第二分配通路,传热通路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通路和上传热通路并且下传热通路水平地划分成多个邻近的传热带,本发明的目的这样实现,即在下传热通路中的任何传热带中的脊部和槽部之间的最小中间角度比上传热通路中的脊部和槽部的中间角度大至少30°。
[0016] 通过换热器的该第一实施例,获得在换热器中允许待蒸发流体的早期蒸发的换热器。这通过在传热通路中的流动路径的开始处,即在下传热通路中,具有高流动阻力而完成。在上传热通路中,流动阻力更低,这允许蒸发的流体容易地通过。
[0017] 在本发明的换热器的有利发展中,在任何传热带中的脊部和槽部之间的中间角度在90°与130°之间的区间中。该角度范围将给予下传热通路的传热带足够高的角度以便获得早期蒸发。通过给予至少一些带不同的角度,流量分配可在水平方向上在板的宽度上进一步被优化。
[0018] 在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另外的有利发展中,在下分配通路的两个邻近分配区域的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板的一个压制深度。分配通路高度的降低将增大分配通路中的流动阻力。这将在换热器中允许待蒸发流体的早期蒸发。
[0019] 在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另外的有利发展中,在上分配通路的两个邻近分配区域的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板的一个压制深度。分配通路高度的增加将减小分配通路中的流动阻力。这将有助于蒸发的流体从换热器的离开。

附图说明

[0020] 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以下将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0021]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形成的并且包括三个传热板的板式换热器的示意性分解图,[0022]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第一传热板,
[0023]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第二传热板,
[0024]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传热板的下分配区域的详图,以及
[0025]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传热板的上分配区域的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描述的具有另外发展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将被仅仅视为示例并且决不限制由权利要求提供的保护范围。在描述中使用的表达下、上、竖直和水平指示当用于装配的换热器时在传热板上的位置。因此,提及例如下将指示在使用中定位在换热器的下部处的细节。
[0027] 图1示出的板式换热器组件1包括两种类型的矩形的、伸长的传热板101、201,其通过压制具有不同的皱状样式。意图以传统方式装配在框架中的传热板沿它们的边缘可具有橡胶垫圈以确定在它们之间的流动通道的界限,但是作为替代,它们可以彼此永久连接,例如通过软焊、焊接或胶合。也可能在半焊接组件中装配两个板,以及利用垫圈装配半焊接板组件。完成的换热器还将包括特定的前板和后板(未示出),其具有比单独的换热器板更大的厚度。前板和后板将包括连接部等等。
[0028] 传热板101和201通过压制具有脊部和槽部的皱状样式,在流动通道3、2中的两个邻近的传热板的脊部彼此交叉和毗邻以形成在传热板之间的许多支撑点。在板201与板101之间,形成蒸发流动通道2用于流体的蒸发。流动通道2具有由延伸通过传热板的下部的进口端孔205、105形成的流体进口端口5和由延伸通过传热板的上部的出口端孔206、
106形成的用于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出口端口6。箭头11示出流动通道2中的大致流向。
[0029] 在板101与板201之间,形成流动通道3用于加热的流体或加热的蒸汽。蒸汽流动通道3具有由延伸通过传热板的上部的蒸汽进口端孔108、208形成的蒸汽进口端口8和由延伸通过传热板的下部的冷凝物出口端孔109、209与110、210形成的两个冷凝物出口端口9、10。箭头12示出流动通道3中的大致流向。
[0030] 本发明的换热器主要意图用于各种液体产物通过升膜蒸发的蒸发或浓缩。传热板101和201的长侧将在装配的换热器中沿竖直轴线4竖直地布置并且待蒸发流体将在下部供应到流动通道2并且在上部排出。在该示例中,换热器布置成具有逆流热交换,其中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将在流动通道3的上部供应并且产生的冷凝物将在通道3的下部排出。
[0031] 图2示出的第一换热器板101包括下分配区域115、传热区域116和上分配区域119。传热区域116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区域117和上传热区域118。板具有纵向或竖直轴线104。下分配区域115具有进口端孔105和两个出口端孔109、110。
[0032] 将理解的是,换热器板的整个表面是传热区域,其中在板的另一个侧面上存在流体通路。尽管在传热区域中也将存在一些流体分配,但是因为主要目的是传热,因此传热区域116称为传热区域。下和上分配区域具有流体分配以及热传递的双重目的。
[0033] 板的上分配区域119具有出口端孔106和蒸汽进口端孔108。尽管其它样式也可能使用,但是如以下进一步描述的,在该示例中,下和上分配区域的样式呈条纹(bar)样式。条纹样式是有利的,因为它给予流体的良好流量分配。
[0034] 图3示出的第二换热器板201包括下分配区域215、传热区域216和上分配区域219。传热区域216竖直地划分成下传热区域217和上传热区域118。板具有竖直轴线204。
下分配区域215具有进口端孔205和两个出口端孔209、210。
[0035] 板的上分配区域219具有出口端孔206和蒸汽进口端孔208。尽管其它样式也可能使用,但是在该示例中,下和上分配区域的样式呈条纹样式。条纹样式是有利的,因为它给予流体的良好分配。
[0036] 因此,传热板101和201中的每一个具有下分配区域115、215,传热区域116、216以及上分配区域119、219,传热区域116、216竖直地划分成具有不同皱状样式的下和上水平延伸的区域117、118和217、218。
[0037] 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201两者都以前视图示出在图1和图2中。流动通道2形成在第一板101的前侧与第二板201的后侧之间。流动通道3形成在第二板201的前侧与第一板101的后侧之间。因此参考将根据描述的通道而考虑应用到板的前侧和后侧两者。
[0038] 在两个板之间的流动通道中,形成流体通路。当板在换热器中装配时,在流动通道2中,在下分配区域215、115之间,提供下分配通路15。当板在换热器中装配时,在传热区域
216、116之间,提供传热通路16并且在上分配区域219、119之间,提供上分配通路19。当板在换热器中装配时,在流动通道3中,在下分配区域115、215之间,提供下分配通路65。当板在换热器中装配时,在传热区域116、216之间,提供传热通路66,并且在上分配区域119、
219之间,提供上分配通路69。形成在传热区域216、116之间的传热通路16划分成形成在下传热区域217、117之间的下传热通路17和形成在上传热区域218、118之间的上传热通路18。
[0039] 因此,下分配区域215、115布置成形成下分配通路15。下分配通路的主要目的是在通道2中从进口端口5向上朝传热通路16输送和分配流体。同时,下分配区域115、215布置成在通道3中形成下分配通路65以竖直向下和水平地朝向出口端口9和10输送冷凝物。
[0040] 下部水平延伸的传热通路17形成在传热区域217、117之间并且水平地划分成彼此邻近、紧邻下分配通路布置的许多传热带23、24、25和26。在示出的示例中,邻近的带具有不同的皱状样式。在两个板的带23、24、25和26中的脊部和槽部以如下方式被引导,即使得它们合作以对在蒸发通道2中向上流动的流体和产生的蒸气提供从传热板的竖直侧面中的一个到另一个减少的流动阻力。这时,在所述竖直侧面之间的蒸发通道2中实现流体流量的希望分配。通过给予带23、24、25和26中的脊部和槽部相对于竖直轴线和因此相对于主流向的相对大的角度,实现有效的蒸发过程。
[0041] 传热板101和201在它们的端部中的每一个处具有冲孔。对于通道2,在下端提供进口端孔205、105用于待蒸发流体并且在上端提供出口端孔206、106用于浓缩的流体和产生的蒸气。对于通道3,在上端提供蒸汽进口端孔108、208用于加热的蒸汽进入通道并且在下端分别提供两个出口端孔109、110和209、210用于冷凝物和加热介质的最终未冷凝蒸汽离开。
[0042] 传热板101在它的侧面中的一个上具有适于接收整体垫圈的许多密封槽部122。垫圈围绕端孔105和106中的每一个以及围绕板的整个外围延伸。类似地,换热板201具有许多密封槽部222,其适于容纳围绕端孔209、210和208中的每一个以及围绕板的整个外围延伸的垫圈。作为替代,垫圈槽部可形成使得两个邻近的板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槽部的底部彼此相对,其中,仅仅交替的板间隙具有垫圈,在这种情况下垫圈定位在邻近的传热板中的面对的槽部中。在示出的示例中,垫圈布置成在邻近的传热板201与101之间密封并且因此密封和限定流动通道2。板101、201在示出的示例中将被半焊接,使得流动通道3由焊接的或软焊的板密封和限定。
[0043] 在水平延伸的传热区域117、118和217、218中,脊部和槽部相对流体的预期主流向分别不同地倾斜。将完全地或部分地蒸发的流体通过定位在换热器的下部的流体进口端口5供应到板式换热器,并且然后流体通过通道2向上流动。通过在下分配区域215与115之间形成的下分配通路15,流体横跨传热板的宽度均匀分配。在传热区域216与116之间的传热通路16中,流体首先通过区域217和117,其分别包括四个分段223、224、225、226和123、124、125、126。
[0044] 定位在板的一个竖直侧面处的分段223和123具有带有大的样式角度的皱状样式,该角度在蒸发通道2中对向上流动的流体提供相对大的流动阻力,即板的脊部以相对流体的流向引导的较大干涉角度彼此交叉。样式(即脊部和槽部)的角度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相对竖直轴线测量。因此,板与流体之间的传热变得相对有效率并且从而,蒸气在通道2的这些部分中相对快地产生。在示出的示例中,分段223的脊部和槽部具有在逆时针方向上测量的相对竖直轴线60°的角度。分段123的脊部和槽部类似但是镜像反转。
[0045] 在水平方向上紧邻分段223和123定位的分段224、124具有皱状样式,其具有不同于分段223、123的方向,但是具有相同的角度。该角度在蒸发通道2中对向上流动的流体也提供相对大的流动阻力。因此,板与流体之间的传热变得相对有效率并且从而,蒸气在通道2的这些部分中相对快地产生。在示出的示例中,分段224的脊部和槽部具有在顺时针方向上测量的相对竖直轴线60°的角度。分段124的脊部和槽部类似但是镜像反转。
[0046] 在水平方向上紧邻分段224和124定位的分段225、125具有皱状样式,其具有不同于分段224、124的方向和角度。这里分段225、125的角度略微小于分段223、123以及224、124的角度。该角度将仍然提供高流动阻力,但是与在分段223、123之间以及224、124之间、在蒸发通道2中对向上流动的流体实现的流动阻力相比,它将略微减小。在示出的示例中,分段225的脊部和槽部具有在逆时针方向上测量的相对竖直轴线54°的角度。分段
125的脊部和槽部类似但是镜像反转。
[0047] 在水平方向上紧邻分段225和125定位的分段226、126具有皱状样式,其具有不同于分段225、125的方向和角度。分段226、126的角度略微小于分段225、125的角度。该角度将仍然提供高流动阻力,但是与在分段225、125之间、在蒸发通道2中对向上流动的流体实现的流动阻力相比,它将略微减小。在示出的示例中,分段226的脊部和槽部具有在顺时针方向上测量的相对竖直轴线48°的角度。分段126的脊部和槽部类似但是镜像反转。
[0048] 在形成在传热分段223-226之间以及123-126之间的传热带23-26中,如以上所述,脊部和槽部因此相对流体的预期主流向分别不同地倾斜。因此,板201和101的相交的脊部和槽部的中间角度在带23和24中将为120°,在带25中为108°并且在带26中为96°。
[0049] 在带23、24中,通路17中的流动阻力将是最高的。流动阻力在带25中将略微减小并且在带26中将略微更多地减小。以这种方式,因为流体流过带23和24的流动路径略微短于流体流过例如带26,所以流体的流量分配被优化。
[0050] 在上传热区域218、118中,脊部和槽部的角度小很多。在传热区域218、118之间,形成具有相对低的流动阻力的上传热通路18。在示出的示例中,上传热区域218、118划分成两个区域,第一传热区域220、120和第二传热区域221、121。在第一和第二传热区域中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相同,但是方向不同。因此角度将根据传热区域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测量。也可能让整个上传热区域在整个表面上具有相同的角度。
[0051] 在示出的示例中,传热区域218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为24°。区域128的脊部和槽部类似但是镜像反转。因此对于上传热通路18,板201和101的相交的脊部和槽部的中间角度将为48°。
[0052] 参考对于现在的换热器的某个换热任务选择对于这些角度给定的值。当然可选择其它值用于其它换热任务。对于下传热区域217、117的分段的角度优选地在45°-65°之间的范围中。对于上传热区域218、118的角度优选地在20°-30°之间的范围中。区域217、117与区域218、118的最小角度之间的差别优选地大于15°。该角度差别将给予通路
17中的流动阻力与通路18中的流动阻力之间的良好平衡并且将帮助给予蒸发过程的早期开始以及同时允许蒸发的流体容易地通过上传热通路。
[0053] 在下传热通路17中给予脊部和槽部相对大的角度的优点是流动阻力将相对高。这将允许在传热通路中,即在传热通路的下部中,早期开始蒸发,这反过来将使在换热器中的蒸发和传热更加有效。上传热通路18中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被给予相对小的值。这将提供低流动阻力,其将给予通路中的低压降。因为流体或多或少地在该通路中蒸发,所以流体的体积将大很多并且因此低流动阻力是有利的。
[0054] 从下传热通路17,流体和产生的蒸气在蒸发通道中通过上传热通路18继续向上。在下传热通路17中,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的流动阻力从一个竖直侧面到另一个侧面减小。流动阻力还沿在传热通路17和18中流体的流向减小。然后流体和产生的蒸气继续至形成在上分配区域219、119之间的上分配通路19并且进一步通过出口端口6。
[0055] 在用于加热的介质的通道3中,流动发生在相反的方向上。这里蒸汽通过蒸汽进口端口8供应并且在通道3中受到沿流动路径的增大的流动阻力。在示出的示例中,示出两个冷凝物出口9、10,但是也可能仅仅使用一个。
[0056] 当蒸汽通过进口端口8进入通道3时,蒸汽通过中间分配通路运送到形成在上分配区域119、219之间的上分配通路69,在此处蒸汽在通路的宽度上均匀分配。蒸汽的冷凝也在上分配通路中开始。蒸汽和冷凝物然后进入传热通路66,在其中发生冷凝的主要部分。传热通路66包括上传热通路68和下传热通路67。上传热通路68形成在传热区域118、218之间并且下传热通路形成在传热区域117、217之间。在该示例中,传热区域118、218划分成第一传热区域120、220和第二传热区域121、221。因为上传热通路68中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相对小,所以上传热通路中的流动阻力将相对低。这允许未冷凝的蒸汽相当容易地移动通过上传热通路。下传热通路67中的脊部和槽部的角度相对大,使得获得更高的流动阻力。
[0057] 因为在形成在下传热区域117、217之间的下传热通路67中的流动阻力由于脊部和槽部的大角度而相对高,所以通道3中的传热将略微改进。流动阻力在传热通路67的水平方向上略微变化的事实将不会在任何更大的程度上影响通道3中的流动,这是因为供应的蒸汽的主要部分或全部在流体进入通路67之前冷凝。下传热通路67中的流动阻力也将不会在任何本质程度上影响上传热通路68中的蒸汽的分配。
[0058] 为了进一步增大换热器的效率,在流动通道2(即蒸发通道)的分配通路中的压降可被控制,使得在下分配通路15中的压降增加并且在上分配通路19中的压降减少。在分配通路中的压降通过改变在传热板201、101的分配区域215、115中的中性平面的压制深度来进行控制。
[0059] 当分配通路15中的流动阻力增大时,流体的蒸发将在通路中更早开始,这将增大换热器的效率。图4示出下分配区域的分配样式的视图。样式包括脊部20、槽部21以及中性平面22。在中性平面上方的脊部的高度表示为a,而槽部离中性平面的深度表示为b。从槽部到脊部的高度,即a+b,为板的压制深度。
[0060] 在具有相同类型的分配样式的传统传热板的分配样式中,尺寸a和b通常是相同的。在本发明的传热板的下分配区域中,该关系被改变以便控制流动阻力。因此,尺寸b大于尺寸a,即槽部比脊部的高度更深。当两个板彼此紧邻安装使得分配通路形成在它们之间时,两个邻近区域的脊部20将彼此承靠。这意味着两个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将是a+a,并且因为尺寸a减小,所以通路的高度将小于一个压制深度。因为脊部平行于主流向定位,所以流体的主要部分将流过在脊部之间的该通路。通过分配通路15的流动阻力将因此增大。
[0061] 对应于脊部的高度的中性平面的高度位置的偏移有利地在30-80%的范围中。这意味着在下分配区域中的脊部的高度将是板的压制深度的一半的0.3到0.8倍。因此,尺寸b以相反的方式跟随,使得槽部的深度将是压制深度的一半的1.7到1.2倍。
[0062] 同时,在通道3中的分配通路65中的流动阻力将略微减小。因为在分配通路65中的流向引导朝向出口端口9和10,所以流向将或多或少地与槽部平行。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这里将是b+b,即大于一个压制深度,并且流动阻力将因此略微减小。在分配通路65中,分配区域的槽部将彼此承靠。
[0063] 在上分配通路19中,流动阻力略微减小。因为流体的大部分或全部将在上分配通路中蒸发,所以将有助于具有大体积的蒸气的流动。这还将增大换热器的效率。图5示出上分配区域的分配样式的视图。样式包括脊部20、槽部21以及中性平面22。在中性平面上方的脊部的高度表示为a,而槽部离中性平面的深度表示为b。从槽部到脊部的高度,即a+b,为板的压制深度。
[0064] 在上分配区域中,脊部离中性平面的高度略微增加,使得尺寸a大于尺寸b,即脊部的高度大于槽部的深度。当两个板彼此紧邻安装使得分配通路形成在它们之间时,两个邻近区域的脊部20将彼此承靠。这意味着两个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将是a+a,并且因为a增大,所以通路的高度将大于一个压制深度。在上分配通路中的流向将与分配样式的脊部大体平行。通过分配通路19的流动阻力将因此减小。
[0065] 对应于脊部的高度的中性平面的高度位置的偏移对于上分配区域有利地在170-120%的范围中。这意味着在上分配区域中的脊部的高度将是板的压制深度的一半的
1.7到1.2倍。因此,尺寸b以相反的方式跟随,使得槽部的深度将是压制深度的一半的0.3到0.8倍。
[0066] 在通道3中的上分配通路69中的流动阻力同时将略微增大。在分配通路69中的流向从进口端口8引导至传热通路66,这意味着流动将与样式的槽部大体平行。在通路中的中性平面之间的距离是b+b,并且因为尺寸b减小,所以流动阻力将略微增大。在分配通路69中,分配区域的槽部将彼此承靠。
[0067] 在下分配通路中的流动阻力可单独或结合上分配通路改变。当然,实现的流动阻力必须适于在整个装设系统中的压降。
[0068] 在附图示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安装在换热器中时,传热板201和101两者形成具有不同皱状样式的下传热通路17和上传热通路18以及在通路17中的若干不同传热带。然而,即使仅仅一个传热板以这种方式划分,而另一个传热板在整个传热区域上具有相同皱状样式,应该可能获得本发明的目标效果。此外,板的不同区域217-218和117-118以及下传热区域的不同分段223-226和123-126示出为彼此直接相对地定位,但是作为替代它们可定位使得它们仅仅彼此部分重叠。当然,区域和分段的数目和尺寸也可变化。
[0069] 通过本发明,可获得改进的板式换热器,其示出在换热器的总热性能中的相当大的改进。这主要是由于在蒸发通道的传热通路的下部中的增大的流动阻力。本发明不被视为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许多附加变型和改变可能在随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0070] 附图标记
[0071] 1:传热板组件
[0072] 2:流动通道
[0073] 3:流动通道
[0074] 4:竖直轴线
[0075] 5:流体进口端口
[0076] 6:出口端口
[0077] 8:蒸汽进口端口
[0078] 9:冷凝物出口端口
[0079] 10:冷凝物出口端口
[0080] 11:流向
[0081] 12:流向
[0082] 15:下分配通路
[0083] 16:传热通路
[0084] 17:下传热通路
[0085] 18:上传热通路
[0086] 19:上分配通路
[0087] 20:脊部
[0088] 21:槽部
[0089] 22:中性平面
[0090] 23:第一传热带
[0091] 24:第二传热带
[0092] 25:第三传热带
[0093] 26:第四传热带
[0094] 65:下分配通路
[0095] 66:传热通路
[0096] 67:下传热通路
[0097] 68:上传热通路
[0098] 69:上分配通路
[0099] 101:传热板
[0100] 104:竖直轴线
[0101] 105:流体进口端孔
[0102] 106:出口端孔
[0103] 108:蒸汽进口端孔
[0104] 109:冷凝物出口端孔
[0105] 110:冷凝物出口端孔
[0106] 115:下分配区域
[0107] 116:传热区域
[0108] 117:下传热区域
[0109] 118:上传热区域
[0110] 119:上分配区域
[0111] 120:第一传热区域
[0112] 121:第二传热区域
[0113] 122:密封槽部
[0114] 123:第一传热分段
[0115] 124:第二传热分段
[0116] 125:第三传热分段
[0117] 126:第四传热分段
[0118] 201:传热板
[0119] 204:竖直轴线
[0120] 205:流体进口端孔
[0121] 206:出口端孔
[0122] 208:蒸汽进口端孔
[0123] 209:冷凝物出口端孔
[0124] 210:冷凝物出口端孔
[0125] 215:下分配区域
[0126] 216:传热区域
[0127] 217:下传热区域
[0128] 218:上传热区域
[0129] 219:上分配区域
[0130] 220:第一传热区域
[0131] 221:第二传热区域
[0132] 222:密封槽部
[0133] 223:第一传热分段
[0134] 224:第二传热分段
[0135] 225:第三传热分段
[0136] 226:第四传热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