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87099.1

文献号 : CN10208482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庆

申请人 : 北京凯奥华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包括承载耳标的旋转工作台、支撑所述旋转工作台转动的电机以及固定设置于旋转工作台上方用于对耳标进行识别的二维码阅读器。利用本装置可将剪取的耳标放置到旋转工作台上,之后由注销机自动完成耳标传输、识读和回收,操作简单,减少工作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耳标的旋转工作台、驱动所述旋转工作台转动的电机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旋转工作台上方、且用于对耳标进行识别的二维码阅读器;

所述旋转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耳标的耳标放置孔;

所述耳标放置孔在以旋转工作台旋转轴心为圆心的圆上均匀分布一圈;

所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旋转工作台下方用于支撑旋转工作台的支撑台;

所述支撑台包括圆弧形导轨,导轨宽度小于所述耳标放置孔的宽度,且所述耳标放置孔中心在所述导轨中心线上;在所述导轨末端设置有滑槽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孔直径大于耳标放置孔直径,且耳标放置孔直径大于耳标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孔下方对应位置设置有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具有开口,且设置于所述旋转工作台、电机和二维码阅读器外部的不锈钢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光照环境进行补光的红光补光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工作台和阅读器之间距离固定,距离为13~14cm;所述阅读器中心线与所述旋转工作台成60°夹角。

说明书 :

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耳标是动物标识之一,用于证明牲畜身份,承载牲畜个体信息的标志,加施于牲畜耳部。耳标由主标和辅标两部分组成;主标由主标耳标面、耳标颈、耳标头组成;主标耳标面的背面与耳标颈相连,使用时耳标头穿透牲畜耳部、嵌入辅标、固定耳标,耳标颈留在穿孔内。我国实施的耳标主要采用二维码耳标(指农业部67号令“牲畜耳标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牲畜二维码耳标,以下简称“耳标”或“动物耳标”),应用于动物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耳标识读、注销,通过主机设备与追溯数据中心通信将耳标信息注销,记录动物生命周期档案。二维码耳标采用激光在耳标面刻制编码信息,通过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耳标注销,其具体实现和操作步骤为:
[0003] 1.在动物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工作人员一手将已屠宰沥血动物佩戴的主辅耳标固定,另一手用耳标剪将主辅标沿主标耳标颈剪断,回收辅标连带内嵌的耳标头。
[0004] 2.工作人员一手拿主标,面向主标二维码标识面。另一手放下耳标剪,手持移动智能终端,按压终端识读按键,将二维码识读头瞄准线对准耳标二维码进行识读,此环节若有大量动物耳标,需要两人配合工作,一人剪取耳标,另一人扫描识读耳标。移动智能终端识读二维码耳标并记录到终端软件系统,回收耳标主标,进行下一个耳标的剪取、识读,如此循环。
[0005] 3.当识读并记录了一个屠宰批次或一定数量二维码耳标信息后,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将耳标信息上传至追溯数据中心,对动物耳标信息进行注销,记录动物生命周期档案。
[0006] 现有的耳标识别存在着以下缺点:
[0007] 操作复杂:动物耳标需要逐头按顺序识读,操作人员每次需要在耳标剪取和识读之间转换,需要不断更换耳标剪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或者由一人剪取耳标,另一人对剪取的耳标进行识读和注销。因此本方式操作复杂、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0008] 频繁调焦:操作人员双手操作,一手持移动智能终端识读器,一手持二维码耳标进行识读。由于人工操作不能保证每次识读耳标时识读头和二维码耳标面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每次操作都需要重新调焦对准,费时费工,人为操作的因素降低了耳标识读率。
[0009] 光照环境不稳定:目前耳标识读采用光学影像识读原理,对识读环境光照有一定要求。现有的技术方案未在恒定的光照环境下识读耳标,导致耳标识读率不高。
[0010] 无防护设计:现有的技术方案直接在屠宰生产车间多水蒸汽、多油污、多脏污环境下对二维码耳标进行识读,在这种特殊的生产环境下,本方案未对设备识读头进行防护设计,识读头经常会粘附脏污或设备进水,乃至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耳标识读率下降。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提高耳标识读率,简化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动物耳标注销工作。
[0012]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包括承载耳标的旋转工作台、驱动所述旋转工作台转动的电机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旋转工作台上方、且用于对耳标进行识别的二维码阅读器。
[0013] 所述旋转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耳标的耳标放置孔。
[0014] 所述耳标放置孔在以旋转工作台旋转轴心为圆心的圆上均匀分布一圈。
[0015] 所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旋转工作台下方用于支撑旋转工作台的支撑台。
[0016] 所述支撑台包括圆弧形导轨,导轨宽度小于所述耳标放置孔的宽度,且所述耳标放置孔中心在所述导轨中心线上;在所述导轨末端设置有滑槽孔。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本装置可将剪取的耳标放置到旋转工作台上,之后由注销机自动完成耳标传输、识读和回收,操作简单,减少工作量。
[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做了如下改进。
[0019] 进一步,所述滑槽孔直径大于耳标放置孔直径,且耳标放置孔直径大于耳标直径。
[0020] 进一步,所述滑槽孔下方对应位置设置有滑槽。
[0021]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耳标在经过阅读器读取信息后自动落入滑槽回收,便于放置新的耳标。
[0022]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具有开口,且设置于所述旋转工作台、电机和二维码阅读器外部的不锈钢外壳。
[0023]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二维码阅读器置于封闭不锈钢壳体中,保证设备内部环境稳定,防止了屠宰车间多水蒸汽、多油污、多脏污复杂环境对识读的干扰,利于二维码耳标识读,并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0024]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光照环境进行补光的红光补光器。
[0025]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识读在恒定不变的适宜耳标识读的光照环境下进行,可提高耳标识读率。
[0026] 进一步,旋转工作台和阅读器之间距离固定,距离为13~14cm;所述阅读器中心线与所述旋转工作台成60°夹角。
[0027]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耳标放置到旋转工作台耳标孔中,旋转工作台自动旋转到二维码阅读器下方识读,旋转工作台和阅读器之间距离固定,为识读最佳距离,无需调焦。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中支撑台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中支撑台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32]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动物二维码耳标自动识别装置,包括承载耳标的旋转工作台103、驱动所述旋转工作台103转动的电机102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旋转工作台103上方、且用于对耳标进行识别的二维码阅读器101。
[0033] 旋转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耳标的耳标放置孔104,耳标放置孔104在以旋转工作台103旋转轴心为圆心的圆上均匀分布一圈,如图2所示;旋转工作台103下方用于支撑旋转工作台的支撑台105,如图2和3所示,支撑台105包括圆弧形导轨107,导轨宽度小于所述耳标放置孔104的宽度,且所述耳标放置孔104中心在所述导轨中心线上;在所述导轨末端设置有滑槽孔108,滑槽孔108直径大于耳标放置孔104直径,且耳标放置孔104直径大于耳标直径,滑槽孔108下方对应位置设置有滑槽106。
[0034] 在旋转工作台、电机和二维码阅读器外部设置有不锈钢外壳(未示出),且在装置内部还增加有用于对光照环境进行补光的红光补光器(未示出)。其中,红光补光器的波长优选为626nm±30nm,旋转工作台和阅读器之间距离固定,距离优选为13~14cm,阅读器中心线与旋转工作台所在平面优选成60°夹角。
[0035] 工作时,电机通过旋转台传动杆为旋转工作台提供动力,旋转速度在10度/秒~25度/秒之间可调。耳标随旋转工作台旋转至固定式二维条码阅读器位置下方时进行识读,专用补光光源为识读器提供最佳波长红光,识读成功后耳标孔中的耳标依靠重力从滑槽孔自动沿滑槽回收。
[0036] 使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达到:
[0037] 1.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
[0038] 本发明相比较现有技术方案操作简单快捷,手动剪取耳标,由注销机完成二维码耳标传输、识读和回收,在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完成耳标识读注销工作平均减少操作人员1名。
[0039] 2.二维码耳标识读率提高
[0040] 现有方案和本发明对动物二维码耳标识读的实验数据如下两表所示,本发明将耳标识读率从81.2%(表1)提高到95.6%(表2)。
[0041] 表1 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识读耳标实验数据
[0042]
[0043] 表2 动物耳标注销机识读耳标实验数据
[0044]
[004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