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80423.7

文献号 : CN10209287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严兵徐傲峰

申请人 : 苏州林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废水的治理方法,涉及到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包括首先将废水冷却到常温,并进行过滤,获得部分2-萘酚和2,6酸;然后将滤液送入树脂吸附塔,在树脂吸附饱和后,用碱溶液或醇类进行洗脱,高浓度脱附液经过处理,获得2-萘酚和2,6酸;再将处理后的母液送入沉降池,加入沉降剂除去重金属,加碱中和,通过蒸发获得硫酸钾,治理后的出水可回收使用或排放。在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得到充分的治理,达到了环保标准,可进行直接的排放;在此同时,2-萘酚、2,6酸、硫酸钾等有用的资源得到回收,排放水和资源的再利用,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废水冷却到常温,并进行过滤,晶体部分为2-萘酚和2,6酸;

(2)将滤液送入树脂吸附塔,在树脂吸附饱和后,用脱附剂进行洗脱,所述的脱附剂是碱溶液或醇类,高浓度脱附液经过处理,获得2-萘酚和2,6酸,低浓度脱附液则用于配制下一批脱附剂;

(3)上述经过处理的高浓度脱附液进入沉降池,加入沉降剂除去重金属,加碱中和,通过蒸发获得硫酸钾,蒸出水则可回收使用或排放;

在此,以(1)~(3)来表示这些反应步骤的先后次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作吸附的树脂是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酸或酯类衍生物均聚或共聚得到的产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作吸附的树脂是非离子型的大孔吸附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吸附的温度为0-60℃,流速为(0.5-20)*树脂床层体积/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附剂是浓度在1%-20%之间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温度为20-90℃,流速为(0.5-10)*树脂床层体积/小时,高浓度脱附液通过酸析和过滤的方式回收2-萘酚和2,6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附剂是醇类时,脱附剂是甲醇和乙醇,高浓度脱附液通过蒸发方式分离醇和回收

2-萘酚和2,6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剂是硫化盐、EDTA螯合剂和活性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剂是硫化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作中和的碱是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说明书 :

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废水的治理方法,特别涉及到2,6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2,6酸即2-羟基6-萘甲酸(HNA)是一种新兴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工业和有机颜料工业,而且在II型热改性液晶高分子(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cin Polymer简称TLCP)的合成方面有着更为美好的应用前景。此种液晶高分子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和加工性能,近年来随着电子和IT行业的飞速发展,液晶高分子的需求急速增长,2,6酸的需求也加速增长,据统计,全球年需求量的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在亚洲地区更保持高速增长率,增长率高达30%,而且这种高速增长率在近10年内仍将保持下去。然而,在用Koble-Schmitt反应以2-萘酚为原料生产2,6酸过程中,利用2-萘酚的钾盐在高温下,和二氧化碳进行碳羧化得到2,6酸的钾盐,再进行酸化而得到2,6酸。但是由于化学反应的发生及提高反应的得率因素,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化学废水。这些化学废水为黄色酸性液体,Ph1~2,含酸浓度为0.05~0.1%,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加以治理。同时这些化学废水中含有2-萘酚、2,6酸、硫酸钾等有用的资源,回收这些资源,特别是回收国内较为短缺的钾资源,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废水的治理方法,既降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又回收废水中的有效资源,降低2,6酸的生产成本。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的治理方法,
[0005] (1)将废水冷却到常温,并进行过滤,晶体部分为2-萘酚和2,6酸;
[0006] (2)将滤液送入树脂吸附塔,吸附出水直接排放或回收使用;
[0007] (3)在树脂吸附饱和后,用脱附剂进行洗脱,所述的脱附剂是碱溶液或醇类,高浓度脱附液经过处理,获得2-萘酚和2,6酸,低浓度脱附液则用于配制下一批脱附剂;
[0008] (4)上述经过处理的高浓度脱附液进入沉降池,加入沉降剂除去重金属,加碱中和,通过蒸发获得硫酸钾,蒸出水则可回收使用或排放。
[0009] 在此,以(1)~(3)来表示这些反应步骤的先后次序。
[0010] 虽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特别指出和清楚要求了本发明的的保护范围,但应该相信下列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0011] 用作吸附的树脂是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酸或酯类衍生物均聚或共聚得到的产品,优先选择的是非离子型的大孔吸附树脂。如美国罗门哈斯公司的Amberlite XAD系列,三菱化学的HP系列,国产的DA201系列及相类似的吸附树脂等。
[0012] 吸附的温度0-60℃,流速为(0.5-20)*树脂床层体积/小时,吸附废水体积为(5-40)*树脂床层体积。
[0013] 所述的脱附剂是浓度在1%-20%之间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温度为20-90℃,流速为(0.5-10)*树脂床层体积/小时。高浓度脱附液可以通过酸析和过滤的方式回收2-萘酚和2,6酸。
[0014] 所述的脱附剂是醇类时,脱附剂是甲醇和乙醇,当使用醇类脱附剂,其脱附温度控制在比此醇沸点低5-20℃。高浓度脱附液可以通过蒸发方式分离醇和回收2-萘酚和2,6酸。
[0015] 所述的沉降剂是硫化盐、EDTA等螯合剂和活性炭。
[0016] 所述的沉降剂是硫化碱。
[0017] 用作中和的碱是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0018]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后,在2,6酸生产中的化学废水得到充分的治理,达到环保标准后可进行直接的排放。在此同时,2-萘酚、2,6酸、硫酸钾等有用的资源得到回收,特别是国内较为短缺的钾资源的回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将这些资源回用到生产中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9]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前端流程示意图。
[0020]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端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2] 实施例1:
[0023] 取2000毫升2,6酸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水温度在40℃以上,外观为黄色,PH值在1-2,(内中2-萘酚约1.2g/L,2,6酸约0.6g/L)。首先将废水冷却到常温,并进行过滤,获得的晶体部分为2-萘酚0.4g和2,6酸0.2g。滤液中尚含有2-萘酚约0.8g/L,2,6酸约0.4g/L,COD在8000左右。滤液在25℃、流速为0.5*树脂床层体积/小时(50ml/hr)流速条件下经过树脂塔,树脂塔内有带有夹套的φ30×300mm的玻璃吸附柱并装入100ml的DA201-B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出水COD在100以下可以直接排放;经过4小时的吸附,树脂吸附饱和。用5%氢氧化钠进行洗脱,洗脱温度80℃、流速为1*树脂床层体积/小时(300ml/hr),2小时后洗脱完毕,洗脱液为高浓脱附液;然后用200ml水洗脱,洗脱液为低浓脱附液,可用于配制稀碱作为下一批洗脱液。高浓脱附液用30%硫酸酸化,过滤,回收滤饼中再次获得2-萘酚0.8g、2,6酸0.4g。过滤完毕的母液废水,加入1g硫化碱,搅拌,并滴加30%氢氧化钠调节PH到7,再进行过滤,滤饼为另行处理的固体废物;滤液则蒸发得到92.6g硫酸钾,蒸发得到的水COD在50以下,可以回收使用。
[0024] 实施例2:
[0025] 取4000毫升2,6酸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水温度在40℃以上,外观为黄色,PH值在1-2,(内中2-萘酚约2.4g/L,2,6酸约1.2g/L)。首先将废水冷却到常温,并进行过滤,获得的晶体部分为2-萘酚0.8g和2,6酸0.4g。滤液中尚含有2-萘酚约1.6g/L,2,6酸约0.8g/L,COD在8000左右。滤液在25℃、流速为10*树脂床层体积/小时(2000ml/Hr)流速条件下经过树脂塔,树脂塔内有带有夹套的φ40×500mm的玻璃吸附柱并装入200ml的DA201-B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出水COD在100以下可以直接排放;经过2小时的吸附,树脂吸附饱和。用甲醇进行洗脱,洗脱温度45℃、流速为1*树脂床层体积/小时(200ml/hr),2小时后洗脱完毕。洗脱液进行蒸发,获出的甲醇-作为循环使用,蒸馏剩余液体冷却、过滤,得到固体含有1.6g2-萘酚和0.8g2,6酸。
[0026] 吸附完毕的废水,加入2g硫化碱,搅拌,并滴加30%氢氧化钠调节PH到7,过滤,滤饼为另行处理的固体废物;滤液则蒸发得到约190g硫酸钾,蒸发得到的水COD在50以下,可以达标排放。
[0027]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