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91793.0

文献号 : CN10210704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本训高桥昌之

申请人 :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的安全性高、且提高了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所述导线(10)包括:内侧线圈(50),包围芯轴(14)的前端一侧部分;以及外侧线圈(60),包围内侧线圈(50)和芯轴(14)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60)的前端和内侧线圈(50)的前端利用前端接头(15)连接在芯轴(14)的前端上。此外,导线(10)具有仅使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相互连接的线圈连接部(53)。按照这种结构,既保持了内侧线圈(50)的柔软性,又使导线(10)的后端一侧的转动不仅向芯轴(14)传递,而且也从外侧线圈(60)向内侧线圈(50)传递,从而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轴;

内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

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

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

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

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不与所述外侧线圈连接、而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线圈连接部,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使所述内侧线圈不与所述芯轴连接、而与所述外侧线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线圈具有疏松缠绕部和紧密缠绕部,所述疏松缠绕部在从所述前端连接部开始的连续的规定距离范围内单线相互分离,所述紧密缠绕部在所述疏松缠绕部的后端一侧单线相互接触,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紧密缠绕部不与所述芯轴连接、而与所述外侧线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线圈由将多根单线绞合而成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构成。

4.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轴;

内侧线圈,由多根第1单线绞合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

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第2单线缠绕而成,所述外侧线圈包括:疏松缠绕部,在前端一侧所述第2单线缠绕成相互分离;以及紧密缠绕部,在后端一侧所述第2单线缠绕成相互接触,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

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

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疏松缠绕部更靠向后端一侧、且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仅与所述芯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线圈具有外侧中间连接部,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使所述外侧线圈与所述芯轴连接,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更靠向前端一侧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具有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连接部仅使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第2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

说明书 :

导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的导线。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治疗或检查,提出了各种医疗用导线,以便引导插入血管、消化道、尿道等管状器官或体内组织中来使用的导管等。导线包括:在芯轴的前端部分上设置有双重线圈结构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平6-501179号;专利文献2: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2006-511304号)、以及在线圈内采用由多根单线构成的绞线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61491号)。 [0003] 一般来说,要求导线在前端一侧(远端一侧)具有柔软性,并且要求导线具有转动从动性,以便向前端一侧传递实施手术人员在后端一侧(基端一侧)所进行的转动操作。 [0004] 近年来,导线的使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例如用于心脏的更末梢一侧的血管或脑血管等。由此,需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并且进一步需要具有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 [0005] 特别是由于脑血管是非常纤细的部分,所以不仅需要防止损伤血管和包围血管的组织,还需要具有高的转动从动性。
[0006] 此外,用于脑血管的导线为了不损伤血管内部不仅需要具有柔软性,而且为了引导微型导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为了提高刚度,虽然通常使芯轴的直径变粗即可,但这样不仅损失了柔软性,而且还有可能难以保持成形(shaping)时的形状或使复原性变差。即,当使用导线时,医生等实施手术人员经常进行将前端部分弯曲来使导线具有方向性这种被称为成形的作业,如果为了提高芯轴的刚度而使其直径变粗,则虽然容易成形,但是在血管内使用导线时,成形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难以保持该角度。此外,由于在弯曲的血管内负荷作用于导线,使芯轴的前端部分弯曲、不能复原,从而产生残余角度。

发明内容

[0007]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不仅安全性高,而且提高了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
[0008]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具有足够的刚度,以引导微型导管等设备,并且能保持成形时的形状且复原性高。
[0009] 本发明利用以下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0010] 本发明方式(1)的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内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不与所述外侧线圈连接、而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线圈连接部,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使所述内侧线圈不与所述芯轴连接、而与所述外侧线圈连接。
[0011] 本发明方式(2)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所述外侧线圈具有单线相互分离的疏松缠绕的部分。
[0012] 本发明方式(3)在上述方式(1)或(2)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所述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
[0013] 本发明方式(4)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具有不能透射部和能够透射部,所述不能透射部是在前端一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所述能够透射部是在后端一侧由射线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所述不能透射部包括:疏松缠绕部,在前端一侧单线疏松缠绕成相互分离;以及紧密缠绕部,在后端一侧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不能透射部的所述紧密缠绕部连接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 [0014] 本发明方式(5)在上述方式(4)的基础上,所述能够透射部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
[0015] 本发明方式(6)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在所述芯轴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具有相对的至少两个平面部。
[0016] 本发明方式(7)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是将多根单线绞合而成的中空的绞线线圈。
[0017] 本发明方式(8)的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内侧线圈,由多根单线绞合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所述外侧线圈包括:疏松缠绕部,在前端一侧所述单线缠绕成相互分离;以及紧密缠绕部,在后端一侧所述单线缠绕成相互接触,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疏松缠绕部更靠向后端一侧、且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仅与所述芯轴连接。
[0018] 本发明方式(9)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包括:不能透射部,在前端一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至少前端一侧的一部分为所述疏松缠绕部;以及能够透射部,在后端一侧由射线能够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并仅由所述紧密缠绕部构成,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不能透射部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
[0019] 本发明方式(10)在上述方式(8)或(9)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具有外侧中间连接部,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使所述外侧线圈与所述芯轴连接,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更靠向前端一侧的位置上。
[0020] 本发明方式(11)在上述方式(10)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位于所述芯轴朝向前端一侧变细的中间锥形部上,所 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中间锥形部更靠向前端一侧、且所述芯轴朝向前端一侧变细的前端一侧锥形部上,所述中间锥形部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前端一侧锥形部的倾斜角度不同。 [0021] 本发明方式(12)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具有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连接部仅使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相互连接。
[0022] 本发明方式(13)在上述方式(12)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所述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
[0023] 本发明方式(14)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所包围的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具有至少两种直径不同的圆柱状部分,所述直径不同的圆柱状部分包括大直径柔软部和比所述大直径柔软部的直径小的小直径柔软部。
[0024] 本发明方式(15)在上述方式(14)的基础上,所述小直径柔软部配置在与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疏松缠绕部对应的位置上。
[0025] 本发明方式(16)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在所述芯轴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具有相对的至少两个平面部。
[0026] 按照本发明方式(1),由于利用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构成的双重线圈结构来保护导线的前端部分,所以在体内用柔软的线圈部分与血管壁等接触,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损伤血管等。
[0027]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导线不仅利用内侧线圈提高了转动从动性,而且通过由线圈连接部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可以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线圈传递,所以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0028] 此外,由于线圈连接部仅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而没有连接芯轴,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的柔软性变差,从而可以保持安全性。 [0029] 按照本发明方式(2),由于在比线圈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外侧线圈具有单线相互分离的疏松缠绕的部分,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导线的前端 部分的柔软性。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损伤体内的血管等。
[0030] 按照本发明方式(3),由于在比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所以在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线圈传递时,可以尽可能防止因单线之间的间隙而导致的转动传递损失,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0031] 按照本发明方式(4),由于按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构成的不能透射部的疏松缠绕部、紧密缠绕部、由射线能透射性材料构成的能够透射部的顺序,刚度依次变高,所以导线具有越靠向前端越柔软的高安全性结构。
[0032] 此外,由于线圈连接部位于中间刚度的不能透射部的紧密缠绕部的位置上,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的刚度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可以提高导线的转动从动性和插入特性。
[0033] 按照本发明方式(5),由于比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的单线全部紧密地缠绕,所以在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线圈传递时,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因单线之间的间隙而导致的转动传递损失,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0034] 按照本发明方式(6),由于在芯轴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部,提高了扭转刚度,所以容易利用导线使导管的方向变化。此外,当进行这种作业时,虽然负荷有可能作用在芯轴与平坦部的边界上,但是通过设置内侧线圈,利用内侧线圈来分担负荷,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芯轴发生弯曲或折断。
[0035] 按照本发明方式(7),由于内侧线圈是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所以不仅柔软,而且转动扭矩的传递性高,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动从动性。
[0036] 按照本发明方式(8),利用外侧线圈和绞合多根单线的内侧线圈构成的双重线圈结构来保护导线的前端部分。在这种双重线圈结构中,外侧线圈通过在前端一侧具有疏松缠绕部,可以提高导线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由于通过在这种双重线圈结构上附加疏松缠绕部,使导线的柔软的线圈部分在体内与血管壁等接触,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损伤血管等。
[0037] 此外,本发明方式(8)的导线利用由绞线构成的内侧线圈,不仅可以提高转动从动性和插入特性,而且,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没有与外侧线圈连接,而仅与芯轴连接,并且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偏移配置在比外侧线圈的疏松缠绕部和紧密缠绕部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尽可能地使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变小,尽可能地防止芯轴的刚度发生变化,并且可以防止在外侧线圈的疏松缠绕部和紧密缠绕部的边界上产生刚度变化,以及防止由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导致芯轴的刚度集中变化。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的前端部分的刚度急剧变化,并且可以防止从导线的身边一侧施加的扭矩在导线的中途损失,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的转动从动性和插入特性。
[0038] 此外,本发明方式(8)的导线由于利用内侧线圈可以确保芯轴的前端部分的刚度,所以即使芯轴前端一侧部分中的由内侧线圈包围的部分直径变细,也可以具有用于引导导管的足够的刚度。而且,通过使内侧线圈和芯轴的直径变细,当在导线的前端部分被成形的状态下插入到血管等体内的情况下,即使成形的角度变化也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而是会复原,从而可以保持成形的角度。此外,即使因弯曲的血管等而使外力作用在导线的前端一侧部分上,也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塑性变形,能够提高复原性。
[0039] 此外,外侧线圈在前端一侧利用疏松缠绕部,即使为双重线圈结构也可以容易成形。
[0040] 按照本发明方式(9),由于按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构成的不能透射部的疏松缠绕部、紧密缠绕部、仅由射线能透射性材料缠绕的紧密缠绕部构成的能够透射部的顺序,刚度依次变高,所以导线具有越靠向前端越柔软的高安全性结构。
[0041] 此外,由于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没有配置在疏松缠绕部和紧密缠绕部的边界上,而是偏移配置在比不能透射部和能够透射部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所以可以防止在各边界上产生的刚度变化和由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产生的芯轴刚度的集中变化。因此,可以防止导线前端部分的刚度急剧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的转动从 动性和插入特性。
[0042] 按照本发明方式(10),由于内侧线圈的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外侧中间连接部更靠向前端一侧的位置上,并且没有与外侧中间连接部连接,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的刚度急剧变化。因此,可以将从导线的身边一侧施加的转动力或插入力有效地向前端一侧传递,从而提高了扭矩传递性。
[0043] 按照本发明方式(11),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所处的中间锥形部和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所处的前端一侧锥形部的倾斜角度不同。即,在不存在内侧线圈的中间锥形部和存在内侧线圈的前端锥形部之间,锥形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由于通过这种中间锥形部倾斜角度的变化,尽可能地抵消了由内侧线圈产生的刚度增加,所以可以防止因内侧线圈配置在芯轴的前端部分所产生的导线的刚度急剧变化。因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导线的转动从动性和插入特性。
[0044] 按照本发明方式(12),不仅可以利用内侧线圈提高转动从动性,而且通过由线圈连接部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可以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线圈传递,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0045] 此外,由于线圈连接部仅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而并没有与芯轴连接,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的柔软性变差,从而可以保持安全性。 [0046] 按照本发明方式(13),由于在比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所以当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线圈传递时,可以防止因单线之间的间隙而导致转动传递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0047] 按照本发明方式(14),通过将位于内侧线圈内侧的芯轴的前端部分划分为小直径柔软部和大直径柔软部这至少两种刚度不同的部分,使直径变细,不仅可以使芯轴的刚度平缓变化,并且能够确保为了保持成形形状和提高复原性而要求的细直径,同时也能够确保用于较好地引导微型导管等器械的刚度。
[0048] 即,通过具有内侧线圈,能够使芯轴的前端部分的直径变细,这样有助于保持成形形状和复原性。而如果直径变细的范围过长,则不利于确保引导微型导管等设备时的刚度。因此,通过即使在内侧线圈内也使刚度阶段性地变化,从而能够同时确保这些特性。 [0049] 按照本发明方式(15),通过使芯轴的前端部的小直径柔软部位于与外侧线圈的疏松缠绕部对应的位置上,即使具有内侧线圈,由于外侧线圈为疏松缠绕部,所以使导线的前端部分容易弯曲,从而使实施手术人员容易在该直径变细的部分上进行成形。 [0050] 按照本发明方式(16),由于通过在芯轴的前端设置平坦部,使扭转刚度变高,所以利用导线使导管的方向容易变化。此外,当进行这种作业时,虽然负荷有可能作用在芯轴与平坦部的边界上,但是通过设置内侧线圈,利用内侧线圈来分担负荷,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芯轴发生弯曲、折断。

附图说明

[0051] 图1是本实施方式导线的整体图。
[0052]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53]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导线的最前端部的图。
[0054]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55]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导线的转动从动性的曲线图。
[0056] 图6是表示图5的数据的测量装置的图。
[0057] 图7是比较本实施方式导线的成形形状的保持特性的图表。
[0058] 图8是比较本实施方式导线的复原性的图表。
[0059]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导线的作用的图。
[0060] 附图标记说明
[0061] 10导线
[0062] 14芯轴
[0063] 15前端接头(前端连接部)
[0064] 30前端部
[0065] 34第三锥形部(中间锥形部)
[0066] 35第四锥形部(前端锥形部)
[0067] 40最前端部
[0068] 41大直径柔软部
[0069] 42小直径柔软部
[0070] 43第一平坦部
[0071] 44第二平坦部
[0072] 50内侧线圈
[0073] 51单线
[0074] 52内侧后端连接部
[0075] 53线圈连接部
[0076] 60外侧线圈
[0077] 61单线
[0078] 62不能透射部
[0079] 62a疏松缠绕部
[0080] 62b紧密缠绕部
[0081] 63能够透射部
[0082] 64外侧后端连接部
[0083] 65外侧中间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84] 参照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线进行说明。在图1~图4中,图示的右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一侧(远端一侧),左侧是由实施手术人员操作的后端一侧(基端一侧、身边一侧)。
[0085] 导线10用于脑血管的治疗。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10的长度例如为2000mm。 [0086] 导线10主要由芯轴14、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构成。芯轴14大致分为主体部20、前端部30和最前端部40。在从导线10的前端经由外侧线圈60到主体部20的规定范围内,对其外表面进行了亲水性涂布 处理。
[0087] 前端部30和最前端部40是芯轴14直径变细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30和最前端部40的轴向长度合计约为420mm。主体部20是直径一定的圆柱状部分,占据前端部30和最前端部40以外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0的直径设定成约为0.33mm。 [0088] 芯轴14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不锈钢(SUS304)。除此以外,可以采用Ni-Ti合金这样的超弹性合金或钢琴丝等。
[0089] 前端部30从主体部20一侧朝向最前端部40依次设置有第一锥形部31、第一小直径部32、第二锥形部33、第三锥形部34(中间锥形部)和第四锥形部35(前端锥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锥形部31和第一小直径部32的轴向长度分别约为100mm。 [0090] 第一锥形部31是断面为圆形的锥形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远端方向直径大约从0.33mm减少到0.20mm。
[0091] 第一小直径部32是断面为圆形、且直径一定的圆柱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约为0.20mm。
[0092] 第二锥形部33、第三锥形部34和第四锥形部35分别是倾斜角度不同的、断面为圆形的锥形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锥形部33、第三锥形部34和第四锥形部35的轴向长度合计约为205mm。此外,从第二锥形部33的基端到第四锥形部35的远端,设定成直径从大约0.20mm减少到大约0.05mm。
[0093] 在各锥形部33、34、35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直径一定的圆柱部。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锥形部的数量或锥形的角度。
[0094] 最前端部40从前端部30一侧朝向前端依次设置有大直径柔软部41、小直径柔软部42、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前端部40的轴向长度约为15mm。
[0095] 大直径柔软部41和小直径柔软部42是断面为圆形、且直径一定的圆柱状部分。小直径柔软部42的直径设定成比大直径柔软部41的直径 小,通过设置在小直径柔软部42和大直径柔软部41之间的微小的锥形部45,来将它们连接。
[0096] 这样,通过使位于内侧线圈50内侧的最前端部40划分为小直径柔软部42和大直径柔软部41、且使其直径变细,不仅可以使芯轴14的刚度平缓变化,而且既能够为了保持成形形状和提高复原性而使直径变细,也能够确保用于顺畅地引导微型导管等设备的刚度。
[0097] 即,通过具有内侧线圈50,能够使最前端部40的直径变细,这样有助于保持成形形状或提高复原性。而如果直径变细的范围过长,则不利于确保引导微型导管等设备时的刚度。因此,即使在内侧线圈50内也使刚度阶段性地变化,从而可以同时确保这些特性。 [0098] 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是对与小直径柔软部42相连的圆柱部分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型的部分。如图3、图4所示,第一平坦部43是具有一对倾斜平面的锥形部分,该一对倾斜平面从小直径柔软部42朝向前端一侧宽度变宽、且高度减小。该第一平坦部43与作为平坦部分的第二平坦部44连接,该第二平坦部44的断面为大体长方形。 [0099] 为了防止在小直径柔软部42和第二平坦部44之间刚度的变化大、产生应力集中,第一平坦部43设置成其刚度平缓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平坦部43的轴向长度约为3.0mm,从而能够充分地得到平缓的刚度变化。
[0100] 如图3、4所示,第二平坦部44是大体长方形的板状部分,并且具有与芯轴14的轴线大体平行的两对平面。第二平坦部44的轴向长度设定成与第一平坦部43的轴向长度大体相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约为3.0mm。虽然扩展成扁平状的第二平坦部4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如图4所示,设定成第二平坦部44的侧面与内侧线圈50的内周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但是也可以使其侧面与内侧线圈50的内周表面接触。
[0101] 另外,由于第二平坦部44利用冲压加工而成型,所以严格地说,第二平坦部44的侧面并不是平面,而是圆弧状。因此,所谓第二平坦部44的断面为大体长方形也包括这种侧面为圆弧的形状。
[0102] 优选设定成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的轴向长度合计约在 2.0mm~10.0mm的范围内。其中,优选构成芯轴14最柔软部分的第二平坦部44占大约1.0mm以上。 [0103] 虽然由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构成的扁平状部分不仅使导线10的前端变得柔软,还提高了扭转刚度,并且适用于成形(shaping),即,使导线10的前端部分弯曲且具有方向性,但是如果该扁平状部分比大约2.0mm短,则难以成形。
[0104] 此外,频繁使用的插入导线10的微型导管从其前端开始大约8.0mm左右的部分能够弯曲,如果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的轴向长度合计比大约10.0mm长,则扁平状部分有可能超出该导管的弯曲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从导线10的后端一侧施加转动力,则在比微型导管的弯曲部靠向前端处,导线10的前端被固定,从而在该部分上作用有扭转应力。并且,如果进一步施加转动力,使应力超过了一定量,则导线10的前端有可能突然大幅度地向转动方向转动,来释放扭转应力,容易发生被称为跳动的现象。 [0105] 最前端部40和前端部30的第四锥形部35的大部分穿入内侧线圈50内。内侧线圈50是中空的绞线线圈,该中空的绞线线圈的制作方法如下:将多根金属制的单线51绞合在芯材上后,通过公知的热处理来除去绞合时的残余应力,再将芯材抽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侧线圈50的外径约为0.19mm。此外,内侧线圈50的轴向长度约为55.0mm。 [0106] 内侧线圈50采用六根单线51。单线51的直径约为0.035mm。内侧线圈50的节距(一根单线形成的螺旋旋转一周时的轴向距离)设定在大约0.25~0.29mm的范围内。考虑内侧线圈50所需要的外径和刚度来适当地确定单线51的数量和直径,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数值。
[0107] 虽然并不特别限定单线51的材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采用不锈钢。除此以外,可以采用Ni-Ti合金这样的超弹性合金。此外,也可以对材料不同的单线进行组合。 [0108] 内侧线圈50的前端以芯轴14的轴线为中心,把内侧线圈50的前端与外侧线圈60的前端利用钎焊,一起连接在芯轴14的前端上,该钎焊部形成大体半球形的前端接头
15(前端连接部)。把内侧线圈50的后端 与前端部30的第四锥形部35利用钎焊连接,从而形成内侧后端连接部52。
[0109] 内侧线圈50包围芯轴14的第四锥形部35的大部分,在不存在内侧线圈50的第三锥形部34(中间锥形部)和存在内侧线圈50的第四锥形部35(前端锥形部)之间,锥形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通过配置内侧线圈50,为了防止导线10的刚度急剧变化而使芯轴14的第四锥形部35的倾斜度变化,从而尽可能地抵消由内侧线圈50产生的刚度增加。
[0110] 即,通过使第三锥形部34的相对于芯轴14轴线的锥形角度比第四锥形部35大,使直径的变化率变大,来抵消因没有内侧线圈50而产生的刚度变化部分。 [0111] 此外,由于内侧线圈50的内侧后端连接部52仅与芯轴14连接,而没有与后面叙述的外侧线圈60的外侧中间连接部65等连接,所以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钎焊部分。由此,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因钎焊产生的芯轴14的刚度变化。
[0112] 另外,通过在第三锥形部34和第四锥形部35之间进一步隔着具有不同锥形角度的其它锥形部而将它们相连,或者是通过使外侧线圈60的直径或单线直径变化,在外侧线圈60的刚度发生变化等情况下,有时能够通过使具有外侧中间连接部65的第三锥形部34的锥形角度比具有内侧线圈50的第四锥形部35的锥形角度小,来调整刚度的变化部分。 [0113] 从包含内侧线圈50的最前端部40到前端部30的第一小直径部32的大部分穿入外侧线圈60内。外侧线圈60由一根金属制的单线61缠绕而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线圈60的外径约为0.36mm,外侧线圈60的轴向长度约为300.0mm。
[0114] 外侧线圈60的单线61由一根单线构成,该单线由铂合金等射线不能透射的金属线和不锈钢等射线能透射的金属线连接而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单线61的直径约为0.065mm。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线圈60的内周表面和内侧线圈50的外周表面之间沿径向具有大约0.02mm的间隙。
[0115] 由于外侧线圈60由一根单线形成,所以外侧线圈60的节距能够与单线直径大体相同,约为0.065mm。而如上所述,由于内侧线圈50的节距设定在大约0.25~0.29mm的范围内,所以构成内侧线圈50的六根单线中的相邻单线的平均距离在大约0.042~0.048mm的范围内。因此,内侧线圈50的相邻单线的平均距离设定成比外侧线圈60的相邻单线的平均距离小。
[0116] 这样,通过使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具有间隙且相互独立,并且将内侧线圈50相邻单线的平均距离设定成比外侧线圈60相邻单线的平均距离小,可以使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的双重线圈结构容易弯曲,成为柔软的结构。
[0117] 外侧线圈60的由射线不能透射的金属线构成的部分是从外侧线圈60的前端开始大约50.0mm的部分,构成具有标记功能的不能透射部62。不能透射部62中的距外侧线圈60的远端大约30.0mm的部分是疏松缠绕部62a,该疏松缠绕部62a疏松缠绕,以便在单线
61之间形成间隙,比疏松缠绕部62a靠近基端一侧的部分是在单线61之间没有间隙的紧密缠绕部62b,该紧密缠绕部62b紧密地缠绕,以使单线61之间相互接触。疏松缠绕部62a的单线61之间的间隔约为0.01~0.02mm。
[0118] 外侧线圈60的由射线能透射的金属线构成的部分占据比不能透射部62靠向后端一侧的部分,成为能够透射部63,该能够透射部63紧密地缠绕成单线61之间彼此接触。 [0119] 外侧线圈60的疏松缠绕部62a也有助于使导线10的前端部分容易成形。即,当进行成形时,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的双重线圈结构与仅具有外侧线圈和芯轴的结构相比,虽然由于线圈之间产生干涉等原因,有可能会给实施手术人员带来难以成形的印象,但是通过在外侧线圈60的单线61之间设置间隙,可以容易地成形。
[0120] 因此,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位于疏松缠绕部62a的位置上。在最前端部40中,优选进行成形的可能性高的小直径柔软部42、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也位于疏松缠绕部62a的位置上。
[0121] 在前端接头15处,外侧线圈60的前端与内侧线圈50同轴地利用钎 焊连接在芯轴14的前端上。外侧线圈60的后端利用钎焊与前端部30的第一小直径部32连接,从而形成外侧后端连接部64。
[0122] 此外,外侧线圈60利用钎焊与前端部30的第三锥形部34连接,从而形成外侧中间连接部65。
[0123] 在线圈连接部53处,利用钎焊连接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线圈连接部53仅连接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钎焊的焊料没有到达芯轴14,没有与芯轴14连接。 [0124] 线圈连接部53位于比外侧线圈60的不能透射部62的单线61疏松缠绕的疏松缠绕部62a更靠向后端一侧,配置在单线61紧密缠绕的紧密缠绕部62b的大体中央。这样配置是为了通过线圈连接部53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10的刚度急剧变化。即,在外侧线圈60中,由铂合金等射线不能透射的金属线构成的不能透射部62与由不锈钢等射线能透射的金属线构成的能够透射部63相比,由于它们的材质不同,所以刚度降低。此外,在材质相同的条件下,在单线61之间具有间隙的疏松缠绕部62a比紧密缠绕部62b刚度低。由此,疏松缠绕部62a的刚度最低且最柔软,紧密缠绕部62b的刚度较低,而射线能透射的单线61紧密缠绕的能够透射部63的刚度最高。由于产生这种刚度变化的疏松缠绕部62a、紧密缠绕部62b和能够透射部63的边界与线圈连接部53重合,会使刚度变化更加显著,所以为了尽可能地防止这种现象,采用了上述配置方式。
[0125] 同样,上述的内侧线圈50的内侧后端连接部52偏移配置成比外侧线圈60的不能透射部62靠向后端一侧,以便也不与产生刚度变化的部分(疏松缠绕部62a、紧密缠绕部62b和能够透射部63)的边界重合。
[0126] 此外,位于比线圈连接部53靠向后端一侧的不能透射部62的紧密缠绕部62b和能够透射部63都通过紧密缠绕单线61,当从芯轴14传递导线10的基端一侧的转动扭矩、且从外侧线圈60通过线圈连接部53向内侧线圈50传递导线10的基端一侧的转动扭矩时,利用单线61之间的间隙,防止了转动扭矩的传递损失。
[0127] 此外,通过将内侧线圈50的内侧后端连接部52配置成与外侧线圈60的外侧中间连接部65在轴向上分离,来形成空间67。如果使内侧线 圈50和外侧线圈60与芯轴14连接在相同位置上,则导致导线10的刚度在该位置处变高,从而使导线10的刚度急剧变化,因此,通过如上配置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这样的刚度变化。由于通过将内侧线圈50的后端和外侧线圈60的中间部分单独连接,可以减少用于连接的钎焊的焊料,所以可以将对芯轴14的刚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按照这种结构,可以提高从导线10的身边一侧施加的转动力或按压力的传递。
[0128] 图5所示的曲线图表示制作了与图1~图4所示的上述导线10进行比较用的测试用导线、并通过图6所示的测量装置80来测量导线的转动从动性的结果。即,测量使导线的后端一侧转动时的前端一侧的转动角度。
[0129] 测量装置80是假想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同时使用的微型导管,由在内部具有管腔的树脂制的管81构成。管81包括在后端一侧曲率半径为60.0mm的第一弯曲部81a和在前端一侧曲率半径为10.0mm的第二弯曲部81b。将导线10等为了实验而制作的导线插入到这种结构的测量装置80的内部,测量将后端一侧沿顺时针方向以规定角度(°)逐渐转动到180度时的前端一侧的转动角度(°)。
[0130] 在图5中,实线所示的曲线L0表示导线的后端一侧与前端一侧以1:1转动的理想曲线。白色四方形所示的曲线L1是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的曲线。虚线所示的曲线L2是本实施方式导线10不具有内侧线圈50的第一比较用导线的曲线。白色圆形所示的曲线L3是本实施方式导线10仅不具有连接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的线圈连接部53的第二比较用导线的曲线。
[0131] 当将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例如用于脑内的血管时,发明人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在这种用途的情况下,大多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转动操作导线,因此,判断出这种范围内的转动从动性十分重要。例如,在用于脑部的情况下,当使导线进入到作为目标的动脉瘤内部时,在动脉瘤的入口处,为了使导线的前端具有方向性,需要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进行高精度的转动操作。
[0132] 在图5中,不具有内侧线圈50的第一比较用导线的曲线L2不仅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与理想的曲线L0相距很大,而且到180度的范围内也与理想的曲线L0相距很大。 [0133] 具有内侧线圈50但不具有线圈连接部53的第二比较用导线由于具有内侧线圈50,所以比第一比较用导线提高了转动从动性,但是其曲线L3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与理想的曲线L0相距较大。即,在实施手术人员转动导线的后端一侧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内侧线圈50来传递转动,所以没有直接使前端一侧转动,为了得到所希望的转动量,需要施加相当量的过度转动,从而显示出操作性较差。
[0134] 而本实施方式导线10的曲线L1尽管在大约135度以外的范围内,比第二比较用导线的转动从动性稍差,但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显示出接近理想的曲线L0的转动从动性。即,实施手术人员在转动导线后端一侧的情况下,前端一侧立即转动,显示出良好的操作性。这是由于导线10的后端一侧的转动不仅通过芯轴14传递,而且通过线圈连接部53从外侧线圈60向内侧线圈50传递,从而提高了内侧线圈50的转动从动性。 [0135] 图7、8所示的图表表示制作了与图1~图4所示的上述导线10和与上述图5的实验不同的比较用导线A、B、对本实施方式导线10的保持成形形状的特性和复原性进行比较实验的结果。
[0136] 比较用导线A是单纯从本实施方式导线10中除去内侧线圈50。因此,比较用导线A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相比,其刚度变低。
[0137] 比较用导线B不具有内侧线圈50,并使为了引导微型导管等非常重要的导线前端5~20mm左右范围内的刚度值与导线10大体相同,且具有大体相同的刚度曲线。为了实现这样的刚度,与导线10的大直径柔软部41和小直径柔软部42的直径相比,比较用导线B的与它们相当部分的直径被设定成分别扩大1.2%左右。
[0138] 图7是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导线10和比较用导线A、B来保持成形时形状的特性进行比较的图。通常,在从设置有内侧线圈50的第二平坦部44到第四锥形部35的范围内进行成形,但是在本实验中,根据经验来假 定施加成形的可能性高的部位,采用的是将距各导线前端大约8mm的部分(相当于小直径柔软部42)弯曲大约70°。并且,将这些导线插入到内径为0.5mm的树脂管内,对在管内转动10圈后从管内抽出时、以及再转动10圈合计转动20圈后从管内抽出时的角度的变形率进行测量。并且,图7表示多次进行这样的实验得出的平均测量值。
[0139] 另外,树脂管的内径设定成比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时假定的血管的内径窄,以便明确比较时的差别。
[0140] 由于不具有内侧线圈50的比较用导线A采用与本实施方式导线10相同的芯轴14,所以其最前端部40直径变细。因此,在转动10圈时看不出与导线10有很大差别。但是,在转动20圈的情况下,成形后形状的变形率变大。即,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相比,成形角度在树脂管内扩大而没有复原,显示出形状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看出内侧线圈50不仅提高了上述的转动从动性,而且也提高了保持成形形状的性能。
[0141] 比较用导线B制作成不具有内侧线圈50、且使其前端5~20mm左右范围内的刚度值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大体相同,并且具有大体相同的刚度曲线。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相比,其芯轴变粗。其结果,在转动10圈、转动20圈这两种情况下,与导线10相比,成形后形状的变形率变大。即,可以看出与导线10刚度变化大体相同的比较用导线B虽然在引导微型导管方面的刚度足够强,但是当在血管内施加转动力时,容易使成形后角度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不仅确保了用于引导微型导管的刚度,还提高了保持成形形状的性能。
[0142] 图8是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和比较用导线A、B来比较复原性的图。在本实验中测量的是:没有成形的各导线插入到以半径5.0mm弯曲成180°的、内径为0.5mm的树脂管内之后、再抽出时的前端部分的变形量。抽出导线时的抽出速度约为600mm/min。此外,设置成:在导线通常容易发生弯折的、距导线前端大约55mm的范围,即,导线10中存在有内侧线圈50的范围完全通过管的弯曲部分之后,再抽出导线,测量前端部分的变形量。前端部分的变形量是将抽出后的导线以自然状态放置时,从大体直线延伸的导线芯轴的轴线开始到弯曲后的导线最前端的直线距离。并且,图8表示多次进行这样的实验得出的平均测量值。
[0143] 由于不具有内侧线圈50的比较用导线A采用与本实施方式导线10相同的芯轴14,所以可以看出与导线10相比,前端部分的变形量没有太大的差别。即,可以看出复原性没有太大的差别。
[0144] 另一方面,比较用导线B与导线10相比,前端部分的变形量大、且复原性差。即,可以看出与导线10刚度变化大体相同的比较用导线B虽然在引导微型导管方面的刚度足够强,但是当在弯曲的血管内作用有外力时,容易变形且难以复原。
[0145] 因此,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通过设置内侧线圈50,不仅确保了用于引导微型导管的刚度,还提高了保持成形形状的性能。
[0146] 根据图7、8的实验结果,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利用内侧线圈50可以使芯轴14的前端部分直径变细,所以保持了用于引导微型导管的刚度,同时提高了成形时保持形状的性能,并且提高了复原性。即,一旦成形,则可以保持有目的性地弯曲的部分的角度,并防止由于手术中的外力使没有进行成形的部分弯曲。
[0147] 基于以上结构,基于图9对将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用于脑部手术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0148] 通过从大腿部等将导线10插入到动脉内来使导线10经过颈部,到达位于脑内的动脉301的、作为目标治疗部位的动脉瘤300。在该过程中,导线10和微型导管200并用。此时,在导线10的前端从微型导管200的前端稍微突出的状态下,使导线10的前端前进规定的距离后,再使微型导管200前进,来追赶导线10的前端,如果微型导管200的前端到达导线10的前端附近,则再次使导线10前进规定的距离,重复上述动作,从而使两者接近目标位置。
[0149] 此时,虽然导线10前端一侧的规定部分与血管的壁面接触,但是由于导线10前端一侧是由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构成的双重线圈结构,所以柔软的线圈部分与血管壁接触,可以尽可能地防止损伤血管。
[0150] 即,由于仅利用线圈连接部53连接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在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且两者独立,所以不会降低各线圈50、60的柔软性。
[0151] 特别是由于内侧线圈50是由多根单线51构成的绞线线圈,所以不 仅可以实现高的转动从动性,而且还具有柔软的特征。在导线10中,内侧线圈50的两端部与芯轴14连接,并且仅通过线圈连接部53与外侧线圈60连接,内侧线圈50的中间部分没有与芯轴14连接。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内侧线圈50的柔软性损失,所以可以提高作为绞线线圈特性的转动从动性,并且可以保持安全性。
[0152] 此外,导线10不仅考虑了因设置内侧线圈50而产生的芯轴14的刚度变化,而且考虑了因构成外侧线圈60的材料或紧密缠绕线圈、疏松缠绕线圈而使刚度变化的部分(疏松缠绕部62a、紧密缠绕部62b和能够透射部63)的边界与内侧线圈50的内侧后端连接部52和线圈连接部53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刚度急剧变化。因此,具有高的转动从动性,并且提高了插入特性,也就是说,将导线10沿轴向插入到体内时容易插入。即,由于不会使刚度急剧变化,所以当在导线10后端一侧进行操作来施加扭矩时,可以防止扭矩的传递在刚度发生变化部分停滞而使操作性变差。
[0153] 如图9示意性所示,如果导线10的前端位于作为目标部位的脑内的动脉瘤300附近,则为了使微型导管200的前端进入到动脉瘤300的内部,进行向动脉瘤300的内部插入导线10前端的作业。通常,利用将导线10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弯曲而带有角度的、被称为成形的作业,使导线10的前端部分带有角度,使该带有角度的部分向动脉瘤300的入口310所处方向转动并将其插入。通常,该成形作业是从与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的平面垂直的方向施加力来进行弯曲,从而使导线10的前端部分带有角度。虽然弯曲的部分根据手术性质不同而不同,但是通常在从设置有内侧线圈50的第二平坦部44到第四锥形部35的范围内。
[0154] 特别是由于作为进行成形可能性高的部分的、最前端部40位于外侧线圈60的疏松缠绕部62a的位置上,所以即使是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的双重线圈结构,也可以利用设置在疏松缠绕部62a处的单线61之间的间隙,使成形变得容易。
[0155] 由于在导线10到达动脉瘤300附近位置的期间,导线10的前端部分可以通过内侧线圈50来确保刚度,所以可以较好地引导微型导管200。而且,从图7所示的特性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通过狭窄的血管内到达 动脉瘤300,也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对导线10的前端所施加的成形角度发生变化。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提高了复原性,所以即使通过弯曲且狭窄的血管内,也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10的前端部弯曲。
[0156] 使导线10的前端具有方向性地朝向动脉瘤300的入口310,以使导线10的前端插入到动脉瘤300内,虽然这种操作需要非常慎重地进行,但从上述图5所示的特性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在0~90度附近的范围内显示出高的转动从动性,所以可以将该手术产生的导线10的后端一侧的微小转动操作有效地向导线10的前端一侧传递,从而可以使手术容易完成。这是因为通过由线圈连接部53连接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可以将来自外侧线圈60的转动扭矩有效地向内侧线圈50传递。此外,通过把比线圈连接部53靠向基端一侧的外侧线圈60的单线61全部紧密缠绕,可以进一步提高该效果。 [0157] 这样,在使导线10的前端部分转动而朝向所希望的方向后,通过将微型导管200沿导线10按压前进,使微型导管200的前端部的方向变化。此时,由于在导线10的最前端部40上设置有第一平坦部43和第二平坦部44,提高了扭转刚度,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该微型导管200的前端部的方向变化。此外,由于在第二平坦部44的后端一侧上设置有用于使刚度平缓变化的第一平坦部43,所以即使为了使微型导管200的方向变化,而使大的负荷作用于导线10的前端部分,也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发生弯曲或折断。 [0158] 此外,由于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被内侧线圈50包围,所以可以由内侧线圈50来承受作用于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的负荷,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发生弯曲或折断。
[0159] 如上所述,沿导线10使微型导管200到达目标部位。此后,将导线10从体内抽出,通过微型导管200来进行治疗。
[0160]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由多根单线51构成的绞线线圈来构成内侧线圈50,但是也可以采用转动从动性没有提高到绞线线圈程度的由一根单线构成的单线线圈。在单线线圈的情况下,从转动从动性的角度考虑,也优选相邻的单线相互紧密贴合的紧密缠绕的线圈。
[016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导线10用于脑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用于脑部以外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器官。
[0162] 此外,也可以根据所希望的刚度,适当地改变构成导线10的前端部30和最前端部40的锥形部、外径一定的圆柱部分的数量或外径、轴向长度等尺寸。
[0163] 此外,最前端部40也可以采用其它各种形状。例如,可以采用外径一定的圆柱形状的组合、或者是具有大体长方形断面形状且朝向前端厚度逐渐变薄的多个板状平坦部的形状等各种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