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576514.3

文献号 : CN1021201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正勇李会香孔继烈

申请人 : 复旦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水热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将同样预制备的荧光素偶联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产物与正硅酸乙酯在氨水中共水解,得到兼具荧光、磁性,以及具有良好生物稳定性和生物适应性的多功能荧光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并可通过调节荧光素FITC与RBITC的配比达到制备多种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目的,同时根据加入的正硅酸乙酯和四氧化三铁量比的不同,亦可调节所得材料的粒径。此外,对获得的这种多功能化复合纳米材料进行了表面氨基硅烷化修饰,进一步拓宽了该种新型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生物应用范围,使之在生物医学技术,药物研发,悬液芯片等领域表现出极大地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

1.一种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其特征在于:其内核为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粒径小于250nm ;外壳为二氧化硅层,该二氧化硅层中含有两种荧光素染料分子: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的不同质量比例,构成不同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磁性微球的粒径小于32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其特征在于:通过进一步的表面修饰,其表面还连接有抗体、核酸适配体、多肽或细胞因子。

3.一种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采用水热法制备超顺磁性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该纳米颗粒粒径小于250nm;

2)、制备荧光素FITC以及RBITC二者不同质量配比条件下与APTMS偶联的预聚体;

3)、室温,微乳液条件下,将步骤2)得到的FITC-APTMS预聚体以及RBITC-APTMS预聚体的混合溶液,与TEOS在氨水条件下共水解于磁性四氧化三铁表面,制备得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该磁性微球粒径小于320nm;

4)、使用氨基硅烷化试剂对上述方法制备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进行氨基再修饰,得到可用于多种生物分析的氨基功能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其中,FITC为异硫氰酸荧光素,RBITC为异硫氰酸罗丹明B荧光素,APTMS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EOS为正硅酸乙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烷化试剂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或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FITC和RBITC的不同质量配比范围为1:1~10:1,即可达到调控荧光强度的目的,从而控制后续合成的核壳结构荧光编码微球的种类。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荧光素预聚体与TEOS的质量配比为0.00215:1~0.0355:1,TEOS与四氧化三铁的质量配比为0.93:1~9.3:1。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是在20℃~40℃温度下,在步骤3)制得的磁性微球的溶液中加入氨基硅烷化试剂,继续搅拌19~24h,而后再加入少量丙酮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磁铁的帮助下,使用乙醇、去离子水磁性洗涤多次,即得到氨基功能化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说明书 :

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荧光标记的纳米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磁性纳米硅球复合材料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多种磁性微球基于其高效的分离效率,简单的样本处理过程,无害的操作条件和易于功能化修饰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分离,细胞标记,细胞检测,细胞成像等。此外,基于四氧化三铁这一磁性材料的良好顺磁性和易于合成、功能化的性质,使之成为分离、富集、核磁成像、免疫分析的重要研发对象,而硅纳米球颗粒基于其良好的生物适应性,稳定性,水溶性和易于再修饰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关注与发展。于是,合成的磁性纳米硅球复合材料保存了二者的多种优良性质,比如超顺磁性,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适应性,水溶性和易于修饰的性质等。荧光的引入更是极大地拓宽了磁性微球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使得在纳米尺度下的实时检测成为可能。
[0003] 此外,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在生物标记、生物诊断上愈发迫切的需要多种可编码的磁性微球复合材料,荧光编码微球成为一种主要的解决手段。荧光编码微球指的是一种负载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荧光物质的新型微球,通过调节荧光物质的配比进而实现对微球的光学编码。如此,通过偶联抗体等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即可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的蛋白质(抗原)、基因、细胞进行特异识别及诊断。目前主要的制备荧光编码微球的方法有:1、通过溶胀的方法,将量子点包裹在微球表面。2、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量子点吸附于微球表面。3、利用微乳法,正硅酸乙酯水解包裹荧光物质合成复合材料(高明远,涂赤枫,杨云华,CN1948383A.孙康,窦红静,陶可,CN101037205A.洪霞,白玉白,李军等,CN1524925A. 叶玲,于景娴,王楠等,CN101671554A.)。而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是一种集成了磁性和荧光性质的多功能纳米微球,较之传统的荧光编码聚苯乙烯微球(多为微米级),具备了更多的优点,包括纳米比表面积大,超顺磁性,易于功能化修饰等,因而极大地拓宽了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这里,量子点和有机荧光染料均可作为编码磁性微球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来源,而且量子点也有着诸多优点,如宽的激发光谱,窄的发射光谱,不易光漂白等,然而量子点也有着一些自身的缺点,如对环境的普遍敏感性,固有的生物毒性等(Zhou L, Gao C, Hu X, et a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0, 2(4): 1211-1219. King-Heiden T C, Wiecinski P N, Mangham A N,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43(5):1605-1611.)。相比较而言,有机分子染料有着良好的生物适应性和无毒性,因而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
[0004] 此外,发展合成多功能化的磁性荧光纳米微球材料的方法依然是生物纳米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报道过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心,外包硅层,而后氨基化,再通过有机染料分子的异硫氰根与复合材料外层氨基反应,偶联上有机染料分子,(Jang J H, Lim H B. Microchem. J. 2010, 94(2): 148-158. Zhang Y, Gong S W Y, Jin L, et al. Chinese Chem. Lett. 2009, 20(8): 969-972.) 不过这种偶联方法会造成有机分子占据复合材料的表面功能基团,进而影响进一步的反应,我们提出的原位制备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相对于制备双核壳结构的量子点荧光编码复合材料(苏星光,王冠男. CN 101530766A.),我们实现了荧光一步编码,因而节省了操作步骤,并且,相对于一种或两种荧光素或量子点单独标记(李振奎,赵明行,朴承范等,CN101283276A.邓勇辉,杨武利,高海峰等,CN1523076A.),这种双荧光标记可以制备更多的荧光编码材料。此外,相对于目前正在使用的磁性微球,多采用的是利用预制备的微球对磁粒子进行再吸附而制备(庞代文,谢海燕,王国平等,CN1869692A)。我们制备的磁性微球使用原位合成,因而避免了磁粒子渗漏及不稳定性。另外,我们只使用一种激发光即488nm激发光,即实现了双荧光发射,综上,这种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更具前景优势。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荧光编码的纳米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0006] 本发明提供的可荧光编码的纳米磁性微球,为核壳结构,其内核为四氧化三铁(Fe3O4)磁性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粒径小于250nm ,例如,粒径一般在50—250 nm之间;外壳为二氧化硅层,该二氧化硅层中含有两种荧光素染料分子: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的不同质量比例,构成不同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该磁性微球的粒径小于320nm,例如,粒径一般在100—320 nm之间。
[0007] 合成这一功能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是在微乳液中将两种具有不同荧光的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以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并与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偶联反应,而后与正硅酸乙酯(TEOS)在氨水中共水解,在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形成含有两种荧光素的二氧化硅层外壳,即得到粒径小于320nm,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好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08] 这种制备方法避免了前述有机染料分子偶联于硅层表面占据反应位点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前述溶胀法中荧光分子渗漏的问题以及在层层组装法中聚电解质削弱荧光分子信号的问题。这里,通过改变FITC和RBITC的配比比例即可达到调节复合微球的荧光变化,从而实现对复合微球进行荧光编码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两种不同的荧光试剂,使得该复合微球在具备了超顺磁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调节荧光素的配比以实现荧光编码,因此可以称之为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09] 对上述制备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通过进一步的表面修饰,可以连接抗体、核酸适配体、多肽、细胞因子等,进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免疫检测、核酸识别、核酸杂交、基因分析、细胞识别、细胞成像等。例如通过硅烷化试剂进行修饰,如利用氨基硅烷化试剂进行表面氨基化处理,进一步偶联抗体,实现生物识别、标记功能。
[0010] 上述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制备的具体步骤为:
[0011] 1、制备超顺磁性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0012] 2、制备荧光素包括FITC以及RBITC,在二者不同质量配比条件下与APTMS偶联的预聚体;
[0013] 3、室温,微乳液条件下,不同配比的荧光素FITC-APTMS以及RBITC-APTMS预聚体与TEOS在氨水条件下共水解于磁性四氧化三铁表面,制备得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
[0014] 4、用氨基硅烷化试剂(如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上述方法制备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的磁性微球进行氨基再修饰,得到可用于多种生物分析的氨基功能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15] 上述步骤1,可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该粒径小于250nm。其中,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可以调节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粒径。另外,在外加磁铁的辅助下,可方便的进行磁性洗涤,而后真空干燥,备用。
[0016] 上述步骤2,通过调节FITC和RBITC的不同配比,其中FITC和RBITC的质量配比范围为1:1~10:1,即可达到调控荧光强度的目的,从而控制后续合成的核壳结构荧光编码微球的种类。此外,所用反应容器需先经过5%氢氟酸溶液的洗涤,以除去玻璃容器可能带来的成核位点。
[0017] 上述步骤3,所用反应容器需先经过5%氢氟酸溶液的洗涤,以除去玻璃容器可能带来的成核位点。此处,可以通过调节荧光素预聚体与TEOS的配比,以及TEOS的用量,还有TEOS与四氧化三铁的用量配比等,可以达到调节最终制备的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硅壳层的厚度、粒径。荧光素预聚体与TEOS的质量配比为0.00215:1~0.0355:1,TEOS与四氧化三铁的质量配比为0.93:1~9.3:1,其中在四氧化三铁量一定的情况下,TEOS的量每增加1μL,颗粒粒径约增加0.04nm。
[0018] 上述步骤4,所述制备功能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是向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溶液中加入带有氨基的硅烷化试剂,在复合材料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具体是在20℃~40℃温度下,在步骤3的制得磁性微球溶液(如10~50mg制备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100~150μL不同浓度配比的FITC-APTMS及RBITC-APTMS混合溶液中,以及50~100μL正硅酸乙酯和30~60μL质量分数为20~30%的氨水条件下制备得到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溶液)中加入(如10~50μL)氨基硅烷化试剂,继续搅拌19~24h,而后再加入少量丙酮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磁铁的帮助下,使用乙醇、去离子水磁性洗涤多次,即得到氨基功能化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19] 上述步骤中所使用的水均为双蒸去离子水。
[0020] 在带有氨基的硅烷化试剂对荧光编码磁性微球进行氨基化处理后,可增加该种复合材料的生物适用性,不过由于修饰上的氨基会和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羟基发生作用,如此会影响到二氧化硅表面的电荷密度,而该种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能恰恰正是基于这种电荷的排斥性能。于是,过量的氨基化试剂会减少复合微球在水相中的分散性,进而引起聚集。这时,可以考虑加入三羟硅基-3-丙基甲膦酸酯(THPMP),加入的三羟硅基-3-丙基甲膦酸酯与带有氨基的硅烷化试剂的质量比为1:1~2:1即可,这是一种含有甲基磷酸酯的惰性稳定剂,荧光编码磁性微球表面的氨基会和甲基磷酸酯基结合,从而达到阻止复合微球团聚的效果。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制备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磁性能,以及生物稳定性和水溶性,并可进一步功能化修饰,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研发、悬液芯片、生物标记等,并且通过施加外加磁场,可实现对被分析识别分子、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附图说明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3] 图1是制备多功能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
[0024] (a)所示为FITC和RBITC分别于APTMS反应制备预聚体;
[0025] (b)所示为FITC与TEOS在氨水条件下发生共水解反应;
[0026] (c)所示为RBITC与TEOS在氨水条件下发生共水解反应;
[0027] (d)所示分别为FITC与TEOS共水解产物与APTES进行氨基功能化修饰,RBITC与TEOS共水解产物与APTES进行氨基功能化修饰。
[0028] 图2是水热法合成的四氧化三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0029] 图3是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0030] 图4是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和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各自傅立叶红外光谱图。
[0031] 图5是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x-射线衍射图。
[0032] 图6是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荧光光谱图。
[0033] 图1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详细的说明了如何制备荧光素-APTMS预聚体,TEOS与FITC-APTMS以及RBITC-APTMS在氨水条件下如何共水解,以及如何实现在荧光编码磁性微球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这一化学过程。图2说明了本发明用以作为磁性核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是单分散的,均匀粒径的(250nm)。图3呈现了此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粒径~300nm,外围硅层很好的包裹了磁性内核。图4通过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傅立叶红-1外光谱和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582cm 吸收峰为四氧化三-1
铁中的Fe-O振动峰,二者均具有这一吸收峰,而荧光编码微球的1090cm 红外吸收峰则为Si-O的伸缩振动峰,由此进一步证明了荧光编码微球中的确含有二氧化硅层。图5是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x-射线衍射光谱图,从图中的(220),(311),(400),(422),(400)衍射峰,比对文献可以确定此为顺磁性的四氧化三铁晶型的特征峰,而(100)衍射峰则说明有硅层存在,且这一二氧化硅硅层为不定型状态。图6是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荧光光谱图,在
488nm激发光激发下,在515nm,580nm分别有FITC、RBITC的发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在下文中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0035] 本发明的荧光编码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含有位于材料内部的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以及包裹于其上的二氧化硅外壳,该外壳中含有两种不同配比的有机荧光染料(FITC和RBITC),并可被硅烷化试剂进行表面修饰。因此,本发明的荧光编码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即具备光学性能也具备磁学性能。
[0036] 本发明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0037] 1、制备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0038]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合成采用水热法。首先,称取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1.35g,溶于40mL乙二醇中,磁力搅拌30min,直到三氯化铁完全溶解,得到黄色透明的溶液。然后依次加入3.6g无水乙酸钠,1.0g聚乙二醇,磁力搅拌30min,而后将所得溶液转入到50mLTeflon-Lined不锈钢反应釜中,在200℃条件下反应8~16h,反应完成后取出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所得纳米材料,利用强磁铁的吸附作用,使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多次,以除去乙酸钠和乙二醇等水溶性杂质,而后在60℃条件下真空干燥备用,所得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粒径为~250nm。
[0039] 2、制备FITC-APTMS,RBITC-APTMS预聚体。
[0040] 反应所用的反应瓶预先使用5%的氢氟酸清洗5min,而后除去洗液,并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置于真空干燥箱干燥。
[0041] 取1mL乙醇置于干燥清洁的反应瓶中,而后取不同质量的FITC、RBITC溶于乙醇溶液中,磁力搅拌条件下加入10μLAPTMS,干燥、密闭、避光、搅拌反应24h。得到FITC-APTMS以及RBITC-APTMS预聚体。
[0042] 3、制备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43] 反应前,所用反应瓶同样预先使用5%氢氟酸清洗5min,而后除去洗液,并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置于真空干燥箱干燥。
[0044]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7.5mL环己烷,1.77mLTriton X-100,1.8mL的正己醇,机械强力搅拌30min使之混匀,而后滴加250μL水溶液,继续搅拌使之混匀,而后加入10~50mg前述制备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辅之超声,使得四氧化三铁很好的分散在溶液中,继续搅拌12~15min,然后加入100~150μL不同浓度配比的FITC-APTMS及RBITC-APTMS混合溶液,继续搅拌5~8min,加入50~100μL正硅酸乙酯和30~60μL质量分数为20~30%的氨水,在避光条件下持续搅拌20~24h,之后加入10μL丙酮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强磁铁的吸附作用下,分别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反应产物,即得到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粒径在~300nm,根据加入TEOS和Fe3O4量比的不同,可调节所得材料的粒径。
[0045] 4、制备氨基功能化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46] 前述步骤同上述3,在正硅酸乙酯同荧光素-APTMS预聚体共水解于四氧化三铁表面24h之后,加入氨基硅烷化试剂,如APTES,10~50μLAPTES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继续搅拌19~24h,而后再加入少量丙酮(10μL)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磁铁的吸附作用辅助下,分别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所得产物,即得到氨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为得到良好分散的氨基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可在加入APTES时,同时加入30~100μLTHPMP。
[0047] 实施例1:
[0048] 制备荧光配比(质量比)FITC:RBITC=1:1的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49] a、制备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0050] 称取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1.35g,溶于40mL乙二醇中,磁力搅拌30min,三氯化铁完全溶解。然后依次加入3.6g无水乙酸钠,1.0g聚乙二醇,磁力搅拌30min后将所得溶液移至50mLTeflon-Lined不锈钢反应釜中,在200℃条件下反应8~16h,反应完成后取出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使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多次,而后在60℃条件下真空干燥备用。
[0051] b、制备FITC-APTMS,RBITC-APTMS预聚体。
[0052] 取1mL乙醇置于干燥清洁,5%氢氟酸预处理过的反应瓶中,而后取1mgFITC、1mgRBITC溶于乙醇溶液中,磁力搅拌条件下加入10μLAPTMS,干燥、密闭、避光、搅拌反应
24h,得到FITC-APTMS以及RBITC-APTMS混合的预聚体。
[0053] c、制备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54]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7.5mL环己烷,1.77mLTriton X-100,1.8mL的正己醇,机械强力搅拌30min使之混匀,而后滴加250μL水溶液,继续搅拌使之混匀后加入10mg步骤a制备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辅之超声,使四氧化三铁均匀分散在溶液中,继续搅拌15min,加入150μL步骤b制备的FITC-APTMS及RBITC-APTMS混合溶液,继续搅拌5min,而后加入100μL正硅酸乙酯和60μL质量分数为28%的氨水,在避光条件下持续搅拌24h,之后加入10μL丙酮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强磁铁的吸附作用下,分别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反应产物,即得到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55] 实施例2:
[0056] 制备荧光配比(质量比)FITC:RBITC=4:1的氨基功能化的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57] a、制备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同实施样例1步骤a。
[0058] b、制备FITC-APTMS,RBITC-APTMS预聚体。
[0059] 取1mL乙醇置于干燥清洁,5%氢氟酸预处理过的反应瓶中,而后取4mgFITC、1mgRBITC溶于乙醇溶液中,磁力搅拌条件下加入10μLAPTMS,干燥、密闭、避光、搅拌反应
24h,得到FITC-APTMS以及RBITC-APTMS混合的预聚体。
[0060] c、制备核壳结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61]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7.5mL环己烷,1.77mLTriton X-100,1.8mL的正己醇,机械强力搅拌30min使之混匀,而后滴加250μL水溶液,继续搅拌使之混匀后加入10mg步骤a制备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辅之超声,使得四氧化三铁很好的分散在溶液中,继续搅拌15min,然后加入150μL步骤b制备的FITC-APTMS及RBITC-APTMS混合溶液,继续搅拌5min,加入100μL正硅酸乙酯和60μL质量分数为28%的氨水,在避光条件下持续搅拌24h。
[0062] d、制备氨基功能化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
[0063] 氨基硅烷化试剂,如APTES,10μLAPTES加入到步骤c反应24h后的混合溶液中,继续搅拌19~24h,而后在加入少量丙酮(10μL)破乳,停止搅拌。在外加磁铁的吸附作用辅助下,分别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清洗所得产物,即得到氨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欲得到良好分散的氨基化荧光编码磁性微球,只需在加入APTES时,同时加入30μLTHP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