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80132874.X

文献号 : CN102124247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山本恒三藤冈启介羽田共希

申请人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摘要 :

一种飞轮组件(1),其包括第1飞轮(2)、第2飞轮(3)、第1弹簧组(49)、第1弹簧座(43)、第2弹簧组(48)。第1弹簧组(49)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第1弹簧座(43)是支撑第1弹簧组(49)端部的部件,向半径方向外侧被压向第1飞轮(2)。第2弹簧组(48)是具有比第1弹簧组(49)的刚性低的刚性的部件,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2飞轮(3)与第1弹簧座(43)之间,且配置成能够与第1弹簧组(49)串联起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飞轮组件,其包括:

第1旋转部件;

第2旋转部件,配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旋转部件进行旋转;

第1弹性部件,是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部件,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之间;

第1座部件,是支撑所述第1弹性部件端部的部件,朝半径方向外侧按压所述第1旋转部件;

第2弹性部件,具有比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刚性低的刚性的部件,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第1座部件之间,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1弹性部件串联起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座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且使所述第1座部件能够进行滑动的筒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飞轮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2座部件,该第2座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弹性部件之间,并支撑所述第2弹性部件端部,通过所述第1座部件与所述第2座部件在旋转方向的抵接,停止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压缩。

说明书 :

飞轮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减振机构的飞轮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传递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中搭载有各种装置。作为该种装置,例如可以考虑离合器装置或飞轮组件。这些装置中,以降低旋转振动为目的,使用减振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
[0003]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08547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特开平9-242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飞轮组件具有第1飞轮、第2飞轮以及减振机构。第1飞轮被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上。减振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飞轮与第2飞轮。
[0006] 具体而言,减振机构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飞轮与第2飞轮的多个螺旋弹簧。多个螺旋弹簧配置成能够在第1飞轮与第2飞轮之间串联起作用。螺旋弹簧的端部被弹簧座支撑着。弹簧座,例如在半径方向上与第1飞轮相抵接。由于多个螺旋弹簧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1飞轮及第2飞轮之间,弹簧座相对第1飞轮一直被压向半径方向外侧。
[0007] 一旦第2飞轮相对第1飞轮进行旋转,多个螺旋弹簧则在第1飞轮及第2飞轮之间压缩。此时,弹簧座以支撑螺旋弹簧的状态相对第1飞轮朝旋转方向移动。因此,弹簧座与第1飞轮进行滑动,第1飞轮与第2飞轮之间产生旋转阻力。
[0008] 但是,一旦飞轮组件的旋转速度变大,则螺旋弹簧及弹簧座的离心力变大,在弹簧座与第1飞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极端地变大。此时,弹簧座相对第1飞轮难以朝旋转方向移动,阻碍螺旋弹簧的压缩。因此,降低飞轮组件的阻尼减振性能。
[0009] 特别是,与多个螺旋弹簧被串联压缩时相比,多个螺旋弹簧中的一个弹簧被单独压缩时,减振机构的扭转刚性变大。因此,难以期待多个螺旋弹簧中只有配置在端部的螺旋弹簧被压缩。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阻尼减振性能降低的飞轮组件。
[0011] 本发明涉及的飞轮组件,其包括第1旋转部件、第2旋转部件、第1弹性部件、第1座部件、第2弹性部件。第2旋转部件配置成相对第1旋转部件可进行旋转。第1弹性部件是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的部件,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第1座部件是支撑第1弹簧部件端部的部件,朝半径方向外侧按压第1旋转部件。第2弹性部件是具有比第1弹性部件的刚性低的刚性的部件,预先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2旋转部件与第1座部件之间,并配置成使其与第1弹性部件发挥串联作用。
[0012] 例如,一旦大的离心力作用于第1座部件,第1座部件则相对第1旋转部件不进行旋转。此时,第1弹性部件不被压缩,而第2弹性部件被压缩在第2旋转部件与第1座部件之间。
[0013] 该飞轮组件中,由于第2弹性部件的刚性比第1弹性部件的刚性低,因此即使第2弹性部件单独被压缩时,与第1及第2弹性部件被串联压缩时相比,扭转刚性不会变的很大。根据该构成,即使飞轮组件的旋转速度变大,且第1座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也可防止阻尼减振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0015] 图2为图1的II-II剖面图。
[0016] 图3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0017] 图4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0018] 图5为图3的V-V剖面图。
[0019] 图6为图4的VI-VI剖面图。
[0020] 图7(A)为第1弹簧座的剖面图、(B)为第1弹簧座的平面图。
[0021] 图8(A)为第2弹簧座的平面图、(B)为第2弹簧座的剖面图。
[0022] 图9为图3IX-IX的剖面图。
[0023] 图10为机械系统示意图(中立状态)。
[0024] 图11为扭转特性线形图。
[0025] 图12为机械系统示意图(正向驱动时)。
[0026] 图13为机械系统示意图(反向驱动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整体构成>
[0028] 结合图1~图13对飞轮组件1进行说明。图2、图5及图6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图中未示出),右侧配置有变速箱(图中未示出)。以下,将图2、图5及图6的左侧称之为发动机侧(轴向第1侧的示例),右侧称之为变速箱侧。图10是中立状态时减振机构4的机械系统示意图。中立状态是,动力没有被输入至飞轮组件1中的状态。图11是减振机构4的扭转特性线形图。图12及图13是工作时减振机构4的机械系统示意图。图12与扭转特性的正侧(正向驱动时)相对应,图13与扭转特性的负侧(反向驱动)相对应。
[0029] 如图1所示,飞轮组件1是通过离合器装置(图中未示出)向变速箱传递发动机产生的动力所需的装置。飞轮组件1,其包括第1飞轮2(第1旋转部件的示例)、第2飞轮3(第2旋转部件的示例)、减振机构4、摩擦产生机构5。
[0030] <第1飞轮>
[0031] 第1飞轮2是输入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部件,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图中未示出)上。第1飞轮2,具有第1座部件21、第2座部件22、支撑部件23、压板26。
[0032] 第1座部件21,具有第1座部件主体21a、两个第1侧部21b、以及从第1座部件主体21a及第1侧部21b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的筒状部21c。
[0033] 第1侧部21b,是比第1座部件主体21a更向发动机侧突出的部分,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两个第1侧部21b,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1侧部21b,形成在与两个第1弹簧组49及两个第2弹簧组48(后述)相对应的范围内。第1侧部21b的内周部上,形成有朝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1e(第1倾斜面的示例)。倾斜面21e与第2弹簧座44的第1倾斜滑动面44d(后述)及第1弹簧座43的第2倾斜滑动面43d(后述)可进行滑动。
[0034] 第2座部件22是被固定在筒状部21c上的环状部件,具有第2座部件主体22a、两个第2侧部22b、内侧筒状部22c、多个支撑突起22d、多个凹部22f。
[0035] 第2侧部22b,是比第2座部件主体22a更向变速箱侧突出的部分,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两个第2侧部22b,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侧部22b,形成在与两个第1弹簧组49及两个第2弹簧组48(后述)相对应的范围内。第2侧部22b的内周部上,形成有朝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2e(第1倾斜面的示例)。倾斜面22e是与倾斜面21e相对的面,与第2弹簧座44的第1倾斜滑动面44d(后述)及第1弹簧座43的第2倾斜滑动面43d(后述)可进行滑动。
[0036] 由于第2侧部22b与第1侧部21b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因此通过第1侧部21b及第2侧部22b可在第1飞轮2的外周部上形成配置第1弹簧组49及第2弹簧组48的较大空间。而且,如图9所示,由于第1侧部21b的旋转方向端部及第2侧部22b的旋转方向端部,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2弹簧座44相抵接,因此第2弹簧座44,被第1侧部21b及第2侧部22b朝旋转方向支撑着。第1飞轮2中,朝旋转方向支撑第2弹簧座44的部分作为支撑部2a。
[0037] 支撑突起22d,从第2侧部22b向变速箱侧突出,例如通过压纹加工而成。伴随着加工支撑突起22b,支撑突起22d的轴向相反侧形成向变速箱侧凹陷的凹部22f。多个支撑突起22d,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多个凹部22f也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内侧筒状部22c,是从第2座部件主体22a的内周部向发动机侧延伸的筒状部分,与密封环
38(后述)相接触。
[0038] 支撑部件23具有环状支撑部件主体23a、环状突起23b、环状滑动部23c。支撑部件主体23a与第1座部件21一同,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曲轴上。环状突起23b,是从支撑部件主体23a的内周部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环状部分,进行第1座部件21在半径方向上的定位。滑动部23c,是从支撑部件主体23a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摩擦产生机构5的第2摩擦片55进行滑动。轴承39嵌入支撑部件主体23a的外周部中。
[0039] 压板26,是用于朝轴向按压轴承39的部件,与第1座部件21及支撑部件23一同,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曲轴上。
[0040] <第2飞轮>
[0041] 第2飞轮3是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的部件,具有第2飞轮主体31和输出板33(动力传递部件的示例)。第2飞轮3,通过轴承39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地支撑着。
[0042] 第2飞轮主体31是配置在第2座部件22的变速箱侧的环状部件,具有支撑部31a和摩擦部31b。
[0043] 支撑部31a,是通过轴承39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地支撑的环状部分,配置在第2座部件22的内周侧。密封环38嵌入支撑部31a的槽31c中。利用密封环38密封第1飞轮2的容纳空间S与第1飞轮2的外部空间。容纳空间S中填充有润滑油。输出板33通过铆钉32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
[0044] 摩擦部31b,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摩擦面(图中未示出)按压的环状部分,设置在支撑部31a的外周部。摩擦部31b,配置在第2座部件22的变速箱侧,比支撑部31a更向变速箱侧突出。
[0045] 输出板33配置在容纳空间S内,且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输出板33,具有环状主体部33a、和从主体部33a朝半径方向延伸的两个传递部33e。
[0046] 主体部33a,是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的环状部分。主体部33a的内周部上,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的多个缺口33d。第2衬套52的突起52d(后述)插入缺口33d中。根据该构成,第2衬套52与第2飞轮3可一体旋转。
[0047] 传递部33e,是将传递至第1飞轮2的动力,通过两个第1弹簧组49及两个第2弹簧组48进行传递的部分,具有第1突出部33c和一对第2突出部33b。第1突出部33c及第2突出部33b,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
[0048] 第1突出部33c,是从主体部33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部分。第1突出部33c,具有配置在与主体部33a相同的轴向位置上的中央部33h(第1突出部主体的示例)和、成比中央部33h更向轴向变速箱侧突出的一对外侧部33i。一对外侧部33i,配置在中央部33h的旋转方向两侧。
[0049] 第2突出部33b,是从第1突出部33c(更具体而言,外侧部33i)的旋转方向端部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的部分,具有抵接部33f和加强部33g。抵接部33f是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2弹簧座44(后述)相抵接的抵接面33j。抵接部33f的厚度方向(抵接面33j的垂直线方向)与旋转方向大致相同。加强部33g,是连接抵接部33f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与主体部33a外周部的部分,从抵接部33f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向抵接面33j的朝向侧延伸。如图3及图4所示,加强部33g具有弯曲部分。加强部33g的轴向尺寸与抵接部33f的轴向尺寸相同。由于外侧部33i比中央部33h更向变速箱侧突出,因此可以确保较大的抵接部33f的轴向尺寸L。根据该构成,可将抵接面33j的面积设定成较大。特别是,将抵接部33f与第2弹簧座44的接触面积确保在250mm2以上。
[0050] <减振机构>
[0051] 减振机构4,是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的机构,具有四个第1弹簧组49(第1弹性部件的示例)、四个第2弹簧组48(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六个第1弹簧座43(第1座部件的示例)、四个第2弹簧座44(第2座部件的示例)。减振机构4中包含上述的第1座部件21、第2座部件22及输出板33。
[0052] 第1弹簧组49,具有第1母弹簧45和第1子弹簧46。第1子弹簧46配置在第1母弹簧45的内侧,使其与第1母弹簧发挥并联作用。第2弹簧组48,具有第2母弹簧41和第2子弹簧42。第2子弹簧42配置在第2母弹簧41的内侧,使其与第2母弹簧发挥并联作用。第2弹簧组48配置在第1弹簧组49与传递部33e之间(更具体而言,第1弹簧座43与传递部33e之间)。发挥串联作用的四个弹簧组的两端配置有一对第2弹簧组48。
[0053] 第2弹簧组48的刚性设定成比第1弹簧组49的刚性低。也可认为第1弹簧组49的刚性设定成比第2弹簧组48的刚性高。因此,例如以图11的扭转特性线形图进行考虑时,用特性C表示第2弹簧组48的刚性,用特性B表示倾斜度大于特性C的第1弹簧组49的刚性。当两个第2弹簧组48及两个第1弹簧组49被串联压缩时,用特性A表示倾斜度比特性B及C缓慢的整体刚性。
[0054] 两个第2弹簧组48及两个第1弹簧组49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由第1侧部21b、第2侧部22b及筒状部21c形成的第1容纳部B1中,以使其发挥串联作用。该状态下,配置在第2弹簧组48与传递部33e之间的第2弹簧座44,在旋转方向上与第1侧部21b的旋转方向端部及第2侧部22b的旋转方向端部相抵接。
[0055] 具体而言,第2弹簧座44具有第1座主体44c、第1外侧支撑部44a、第1内侧支撑部44b。第1座主体44c,朝旋转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第1外侧支撑部44a,是从第1座主体44c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朝旋转方向延伸的部分,并朝半径方向支撑第2弹簧座48的端部。第1外侧支撑部44a与第1座部件21的筒状部21c能够进行滑动。
[0056] 第1内侧支撑部44b,是从第1座主体44c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朝旋转方向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第2弹簧组48的端部被第1内侧支撑部44b及第1外侧支撑部44a不仅朝半径方向,还朝轴向支撑着。
[0057] 与第1外侧支撑部44a相比,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旋转方向长度短。第1内侧支撑部44b具有一对第1倾斜滑动面44d(第2倾斜面的示例),其中,所述一对第1倾斜滑动面配置成,使其在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轴向两侧相对称。第1倾斜滑动面44d朝轴向及半径方向倾斜,且横跨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旋转方向整体而成。例如,第1倾斜滑动面44d相对于旋转轴仅倾斜45度左右。第1倾斜滑动面44d与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
[0058] 第2弹簧组48及第1弹簧组49之间配置有第1弹簧座43。第1弹簧组49之间也配置有第1弹簧座43。第1弹簧座43具有第2座主体43c、第2外侧支撑部43a、第2内侧支撑部43b。第2座主体43c朝旋转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或第1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座主体43c朝旋转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或第1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外侧支撑部43a是从第2座主体43c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朝旋转方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或第1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外侧支撑部43a与筒状部21c可进行滑动。
[0059] 第2内侧支撑部43b是从第2座主体43c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朝旋转方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第2弹簧组48的端部或第1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弹簧组48的端部或第1弹簧组49的端部被第2内侧支撑部43b及第2外侧支撑部43a,不仅朝半径方向,还朝轴向支撑着。
[0060] 与第2外侧支撑部43a相比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旋转方向长度短。第2内侧支撑部43b具有一对第2倾斜滑动面43d(第2倾斜面的示例),其中,所述第2倾斜滑动面配置成,使其在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轴向两侧相对称。第2倾斜滑动面43d朝轴向及半径方向倾斜,且横跨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旋转方向整体而成。例如,第2倾斜滑动面43b相对旋转轴仅倾斜45度左右。第2倾斜滑动面43d与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
[0061] 第2弹簧组48、第1弹簧组49、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被容纳在第1飞轮2的容纳空间S。具体而言,第2弹簧组48、第1弹簧组49、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配置在由第1侧部21b、筒状部21c及第2侧部22b形成的第1容纳部B1内。比第1容纳部B1更朝轴向挤压的第2容纳部B2中,形成有上述的一对倾斜面21e。因此,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在相对第1飞轮2朝轴向及半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在第1容纳部B1内可朝旋转方向移动。
[0062] 上述说明的减振机构4,例如具有图11中特性A的扭转特性。
[0063] <摩擦产生机构>
[0064] 摩擦产生机构5是用于使旋转方向的阻力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产生的机构,具有第1衬套53、第2衬套52、第1摩擦片54、第2摩擦片55、锥形弹簧51。
[0065] 第1衬套53配置成与第1飞轮2可一体旋转,而且配置在第1摩擦片54的发动机侧。
[0066] 第2衬套52配置成与第2飞轮3可一体旋转,且具有环状的第1衬套主体52a(第1部件主体的示例)、从第1衬套主体52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52b。第1衬套主体52a配置在第1摩擦片54及第2摩擦片55的轴向之间,与第1摩擦片54及第2摩擦片55可进行滑动。突起52b插入上述的缺口33d中。
[0067] 第1摩擦片54被夹持在第1衬套53与第2衬套52的轴向之间,且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可进行旋转。第2摩擦片55,被夹持在在第2衬套52与滑动部23c的轴向之间,且配置成相对第2衬套52及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锥形弹簧51配置在第
1衬套53与第1座部件21的轴向之间,且向变速箱侧按压第1衬套53。
[0068] <动作>
[0069] 一旦离合器盘组件被按压到第2飞轮3,通过飞轮组件1及离合器盘组件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具体而言,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朝旋转方向的驱动侧开始旋转。其结果,第2弹簧组48及第1弹簧组49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开始压缩。更具体而言,第2弹簧组48及第1弹簧组49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的传递部33e之间朝旋转方向压缩。此时,由于第2弹簧组48的端部及第1弹簧组49的端部被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覆盖,因此可防止第2弹簧组48的端部及第1弹簧组49的端部与第1飞轮2进行滑动。
[0070] 这样,在该飞轮组件1中,通过串联配置的两个第2弹簧组48及两个第1弹簧组49实现较低刚性的扭转特性。
[0071] 还有,一旦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进行旋转,摩擦产生机构5中就产生摩擦阻力。具体而言,由于第2衬套52相对第1衬套53进行旋转,因此,第1摩擦片54与第1衬套53或第2衬套52进行滑动。此外,由于支撑部件23的滑动部23c相对第2衬套52进行旋转,第2摩擦片55与第2衬套52或滑动部23c进行滑动。因此,在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之间产生旋转方向的阻力(即,磁滞扭矩)。
[0072] 这样,在该飞轮组件1中,通过摩擦产生机构5实现较高磁滞扭矩的扭转特性。
[0073] 一旦,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进一步进行旋转,第2弹簧座44的第1外侧支撑部44a与第1弹簧座43的第2外侧支撑部43则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其结果,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被夹在第1飞轮2的支撑部2a与传递部33e的旋转方向之间,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则停止进行相对旋转。根据该构成,通过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从第1飞轮2向第2飞轮3传递动力。
[0074] 在这里,对离心力增大时飞轮组件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5] 一旦,大的离心力作用于第2弹簧组48、第1弹簧组49、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第2弹簧座44及第1弹簧座43则强有力地压向第1飞轮2的筒状部21c内周面。特别是,由于第1弹簧座43支撑两个弹簧组(例如,第2弹簧组48及第1弹簧组49、或两个第1弹簧组49),因此,与第2弹簧座44相比,作用于第1弹簧座43的离心力变大。一旦,大的离心力作用于第2弹簧座44,在第2弹簧座44与筒状部21c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大,可能产生第2弹簧座44相对筒状部21c不朝旋转方向移动的状态。该状态下,配置在第1弹簧座43的旋转方向之间的第1弹簧组49不进行工作,只有其一侧端部可能被第1弹簧座43所支撑的第2弹簧组48压缩。
[0076] 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只有被输出板33的传递部33e压向旋转方向的第2弹簧组48被压缩。由于第2弹簧座44相对第1飞轮2不进行移动,因此,被第1座部件21及第2座部件22压向旋转方向的第2弹簧组48不被压缩。
[0077] 与两个第2弹簧组48及两个第1弹簧组49被串联压缩时相比,只有第2弹簧组48被压缩时,如图11所示,减振机构4的扭转刚性变高(扭转特性C)。
[0078] 但是,在该飞轮组件1中,由于第2弹簧组48的刚性(图11的扭转特性C)小于第1弹簧组49的刚性(图11的扭转特性B),因此,即使第2弹簧组48单独被压缩,减振机构4的扭转刚性不会变的很高。
[0079] 这样,由于将第2弹簧组48的刚性设定成小于第1弹簧组49的刚性,因此,即使是易产生减振机构4运转不良的高负荷状况下,在该飞轮组件1中可抑制阻尼减振性能的降低。
[0080] <其他实施例>
[0081]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
[0082] (1)
[0083]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在四个弹簧组的两端配置了相同刚性的第2弹簧组48,但在四个弹簧组的两端也可配置不同刚性的弹簧组。此时,任何弹簧组的刚性都被设定成低于第1弹簧组49的刚性。
[0084] 即使是这种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可抑制阻尼减振性能的降低。
[0085]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两个第2弹簧组48中,仅有一侧为低刚性,另一侧的刚性与第1弹簧组49相同。此时,由于在扭转特性的正侧或负侧,只有第2弹簧组48可能进行工作,因此可抑制一侧扭转特性的阻尼减振性能的降低。
[0086] (2)
[0087]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1弹簧座43及第2弹簧座44与第1飞轮2可进行滑动,也可以是第1弹簧座43及第2弹簧座44与第2飞轮可进行滑动。此时,一旦飞轮组件1的旋转速度变大,第1弹簧座43变得相对第2飞轮3不进行移动。因此,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只有被第1飞轮压向旋转方向的第2弹簧组48被压缩。
[0088]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9]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减振机构的飞轮组件领域。
[0090] (符号说明)
[0091] 1飞轮组件
[0092] 2第1飞轮(第1旋转体的示例)
[0093] 3第2飞轮(第2旋转体的示例)
[0094] 4减振机构
[0095] 43第1弹簧座(第1座部件的示例)
[0096] 44第2弹簧座(第2座部件的示例)
[0097] 48第2弹簧组(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
[0098] 49第1弹簧组(第1弹性部件的示例)
[0099] 5摩擦产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