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032651.5

文献号 : CN1021692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未来

申请人 : 株式会社腾龙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大口径比化、小型化,且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12)而构成。第2透镜组(G1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在两面形成非球面并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L121)、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L122)而构成。在第2透镜组(G12)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L121)形成非球面,从而能够对与大口径比化相伴而产生的球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此外,由于第1透镜(L121)以及第2透镜(L122)满足规定的阿贝数,因此能够得到高的光学性能。

权利要求 :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

2透镜组,

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的校正,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排列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

3枚的结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如下透镜而构成:即在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和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1,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

2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2,设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为D2,设变焦比为Z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νd21>63

(2)νd22>70

(3)2.25<D2/Z<2.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4)νd23>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1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5)νd13<20。

说明书 :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0001] 发明涉及最适合于视频照相机特别是监视照相机的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以来,为了无人的设施的监视,在CCTV(Closed Circuit Tele Vision)等的监视照相机较广地被使用。在监视照相机中,较多情况下,昼间进行基于可见光的摄影,夜间进行基于近红外光的摄影。因此,在监视照相机中,需要一种不论昼夜均能够使用的透镜系统,也即能够与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的双方的光对应的透镜系统。 [0003] 通常,为可见光区域用而设计的透镜系统中,特别是,在近红外光区域中产生色像差,在夜间的近红外光的摄影的时会产生焦点错位。因此,作为搭载于监视照相机的透镜系统,优选为,能够以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较宽波长域的光焦点位置成为一定的方式对宽带域(広带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此外,如果是能够变倍,小型、大口径比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透镜,则更加优选。
[0004] 以往中,提案了以能够搭载于监视照相机的方式可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对应的变焦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并且,在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配置2枚的负弯月形透镜、由双凹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接合(接合)透镜。另外,在所述第2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配置2枚的正的单透镜。 [0005] 先行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特开2005-134887号公报
[0008] 以往以来,作为监视照相机用的透镜系统,除了能够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宽带域的波长对应外,要求能够对较薄暗(薄暗い)的场所摄影到较宽范围的广角、大口径比化。此外,近年,摄像元件(CCD、CMOS等)的高画素化急剧进展,因此要求能够确认与被拍摄体的特征更细的特征的所谓的兆像素化(メガピクセル)相对应的透镜系统。因此,特别是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的监视照相机用的透镜系统,在以往也越来越要求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极高的光学性能。
[0009] 然而,在以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透镜系统为主的以往技术中,难于在满足大口径比化、小型化的基础上维持高的光学性能。也即,若谋求大口径比化、小型化,则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而产生的诸像差的校正较为困难,存在不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的问题。
[0010]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为了解决基于上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大口径比化、小型化,并且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变焦透镜。
[0012]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第一项的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的校正,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排列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的结构,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如下透镜而构成:即在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和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1,设所述第2透镜组 中的第2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2,设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为D2,设变焦比为Z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νd21>63、(2)νd22>70、(3)2.25<D2/Z<2.55。 [0013] 根据本发明第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对与大口径比化相伴而产生的球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实现维持高的光学性能,并能够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0014] 另外,本发明第三项的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或第二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第2透镜组在所述第2透镜的成像侧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和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而构成,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2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0015] (4)νd23>70。
[0016] 根据本发明第三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谋求大口径比化,并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色像差的校正。
[0017] 另外,本发明第四项的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本发明第一项至第3项的其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排列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的结构,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νd1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0018] (5)νd13<20。
[0019] 根据本发明第四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第1透镜组自身对所述第1透镜组内产生的色像差进行。
[0020]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即提供一种实现了大口径比化、小型化,并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的变焦透镜。
[0021]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0023]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0024] 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0025]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0026]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0027]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0028]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0029] 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0030] 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0031] 图中:
[0032] G11、G21、G31 第1透镜组
[0033] G12、G22、G32 第2透镜组
[0034] L111、L121、L211、L221、L311、L321 第1透镜
[0035] L112、L122、L212、L222、L312、L322 第2透镜
[0036] L113、L123、L213、L223、L313、L323 第3透镜
[0037] L124、L224、L324 第4透镜
[0038] L125、L225、L325 第5透镜
[0039] STP 孔径光阑
[0040] CG 封罩玻璃
[0041] IMG 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佳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3]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包含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并且,该变焦透镜,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 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0044]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大口径比化、小型化,且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而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变焦透镜。因此,为了实现所涉及的目的,设定以下所示的各种条件。
[0045] 首先,所述第2透镜组,通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而构成。通过在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配置的第1透镜形成非球面,能够对与大口径比化相伴而产生的球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0046] 此外,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1,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2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ァッベ)数为vd22时,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 [0047] (1)vd21>63
[0048] (2)vd22>70
[0049] 条件式(1)以及条件式(2)是规定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子。通过由满足条件式(1)以及(2)的低色散(分散)材料形成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另外,条件式(1)以及条件式(2)中,若低于它们的下限,则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不能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充分地进行校正。 [0050]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设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为D2,设变焦比为Z时,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1] (3)2.25<D2/Z<2.55
[0052] 条件式(3),是对与变倍相伴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适当的行程(ストロ一ク)范围进行规定的式子。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能够维持高的光学性能,并能够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条件式(3)中若超高其上 限,则所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因此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有利,特别是广角端中的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光学性能劣化,而成为问题。 [0053] 此外,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所述第2透镜组中,在所述第2透镜的成像侧,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和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而构成。如此,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将3枚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并列而配置,能够使全系统成为明亮的透镜系统。 [0054] 此外,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23时,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5] (4)vd23>70
[0056] 条件式(4),与条件式(1)、(2)同样,是规定用于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子。利用满足条件式(4)的低色散材料形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第3透镜,而对跨度全变倍区域地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所产生的色像差进一步良好地进行校正。另外,条件式(4)中若低于其下限,则所述第3透镜中的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
[0057] 此外,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构成。如此,在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能够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并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有利于广角化。 [0058] 此外,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13时,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9] (5)vd13<20
[0060] 条件式(5),是规定用于使得能够将所述第1透镜组内所产生的色像差用该第1透镜组自身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子。也即,对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负透镜所产生的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能够通过满足条件式(5),而利用作为正透镜的所述第3透镜对在所述负透镜相反方向同量 产生该像差,并对作为所述第1透镜组全体而产生的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条件式(5)中,若超过其上限,则所述第3透镜中不能够产生校正所必要的色像差量,结果在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产生的色像差增大。
[006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能够实现大口径比化、小型化,并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藉此,成为最适合于搭载了被兆像素化后的摄像元件的监视照相机等的视频照相机的变焦透镜。另外,通过同时多个满足上述各条件,能够得到更优良的光学性能。
[0062] 实施例1
[0063]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通过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12而构成。第2透镜组G12和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カバ一ガラス)CG。封罩玻璃CG根据必要而配置,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另外,在成像面IMG,配置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0064] 第1透镜组G11,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111、第2透镜L112、第3透镜L113而构成。第1透镜L1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构成。第2透镜L1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透镜构成。第3透镜L1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065] 第2透镜组G1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121、第2透镜L122、第3透镜L123、第4透镜L124、以及第5透镜L125而构成。第1透镜L1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并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122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12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4透镜L124,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123和第4透镜L124被接合。另外,第5透镜L125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066] 该变焦透镜中,通过将第2透镜组G1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将第1透镜组G1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0067] 以下,表示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0068]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3.1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
[0069] F号码(ナンバ)=1.05(广角端)~1.69(望远端)
[0070] 画角(2ω)=118.7°(广角端)~44.8°(望远端)
[0071]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0072] 第2透镜组G12中的第1透镜L1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1)=81.56 [0073]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0074] 第2透镜组G12中的第2透镜L12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 d22)=81.54 [0075]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0076] 与第2透镜组G12的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D2)=5.676 [0077] 变焦比(Z)=2.468
[0078] D2/Z=2.3
[0079]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0080] 第2透镜组G12中的第3透镜L123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 d23)=81.54 [0081]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0082] 第1透镜组G11中的第3透镜L113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 d13)=17.98 [0083] r1=33.7252
[0084] d1=0.90 n d1=1.91082 v d1=35.25
[0085] r2=7.7780
[0086] d2=4.60
[0087] r3=-20.9605
[0088] d3=0.60 n d2=1.51633 v d2=64.14
[0089] r4=16.1963
[0090] d4=1.46
[0091] r5=18.5995
[0092] d5=1.90 n d3=1.94594 v d3=17.98
[0093] r6=57.0799
[0094] d6=15.34(广角端)~2.22(望远端)
[0095] r7=∞(孔径光阑)
[0096] d7=6.97(广角端)~1.29(望远端)
[0097] r8=19.0568(非球面)
[0098] d8=2.25 n d4=1.49710 v d4=81.56
[0099] r9=-65.8596(非球面)
[0100] d9=0.10
[0101] r10=15.3317
[0102] d10=5.00 n d5=1.49700 v d5=81.54
[0103] r11=-14.8365
[0104] d11=0.10
[0105] r12=24.5794
[0106] d12=2.80 nd6=1.49700 v d6=81.54
[0107] r13=-19.3165
[0108] d13=0.60 n d7=1.74077 v d7=27.79
[0109] r14=9.3540
[0110] d14=0.84
[0111] r15=19.4818
[0112] d15=2.65 n d8=1.77250 v d8=49.60
[0113] r16=-17.8770
[0114] d16=1.00(广角端)~6.70(望远端)
[0115] r17=∞
[0116] d17=3.50 n d9=1.51633 v d9=64.14
[0117] r18=∞
[0118] d18=4.39
[0119] r19=∞(成像面)
[0120]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0121] (第8面)
[0122] K=1.76524,
[0123] A=3.27501×10-5,B=-2.66681×10-6,
[0124] C=-7.40845×10-8,D=4.22194×10-10
[0125] (第9面)
[0126] K=-99.89602,
[0127] A=2.61402×10-4,B=6.09741×10-7,
[0128] C=-1.33155×10-7,D=1.31030×10-9
[0129] 另外,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图中,d线表示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サジタル)像面,子午(メリディォナル)像面的像差。
[0130] 【实施例2】
[0131]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2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22而构成。第2透镜组G22和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CG。封罩玻璃CG根据必要而配置,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另外,在成像面IMG,配置CCD、CMOS等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0132] 第1透镜组G21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211、第2透镜L212、以及第3透镜L213而构成。第1透镜L2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构成。第2透镜L2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透镜构成。第3透镜L2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133] 第2透镜组G2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221、第2透镜L222、第3透镜L223、第4透镜L224、以及第5透镜L225而构成。第1透镜L2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222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22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4透镜L224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223和第4透镜L224被接合。另外,第5透镜L225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134]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将第2透镜组G2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通过使第1透镜组G2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0135] 以下,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0136]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3.1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
[0137] F号码=1.05(广角端)~1.73(望远端)
[0138] 画角(2ω)=118.8°(广角端)~44.8°(望远端)
[0139]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0140] 第2透镜组G22中的第1透镜L2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1)=71.68 [0141]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0142] 第2透镜组G22中的第2透镜L222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2)=81.54 [0143]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0144] 第2透镜组G22的与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D2)=6.17 [0145] 变焦比(Z)=2.468
[0146] D2/Z=2.5
[0147]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0148] 第2透镜组G22中的第3透镜L223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3)=81.54 [0149]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0150] 第1透镜组G21中的第3透镜L213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13)=17.98 [0151] r1=29.3376
[0152] d1=0.90 n d1=1.91082 v d1=35.25
[0153] r2=7.1781
[0154] d2=4.97
[0155] r3=-20.3779
[0156] d3=0.60 n d2=1.51633 v d2=64.14
[0157] r4=15.8531
[0158] d4=0.65
[0159] r5=15.2185
[0160] d5=1.90 n d3=1.94594 v d3=17.98
[0161] r6=38.7199
[0162] d6=14.81(广角端)~3.33(望远端)
[0163] r7=∞(孔径光阑)
[0164] d7=7.37(广角端)~1.20(望远端)
[0165] r8=19.4930(非球面)
[0166] d8=2.45 n d4=1.54332 v d4=71.68
[0167] r9=-85.9542(非球面)
[0168] d9=0.10
[0169] r10=17.1478
[0170] d10=5.00 n d5=1.49700 v d5=81.54
[0171] r11=-14.6575
[0172] d11=0.10
[0173] r12=20.1365
[0174] d12=3.05 n d6=1.49700 v d6=81.54
[0175] r13=-18.3168
[0176] d13=0.60 n d7=1.74077 v d7=27.79
[0177] r14=9.8074
[0178] d14=0.95
[0179] r15=21.9850
[0180] d15=2.60 n d8=1.77250 v d8=49.60
[0181] r16=-19.0507
[0182] d16=1.00(广角端)~7.16(望远端)
[0183] r17=∞
[0184] d17=3.50 n d9=1.51633 v d9=64.14
[0185] r18=∞
[0186] d18=4.40
[0187] r19=∞(成像面)
[0188]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0189] (第8面)
[0190] K=1.41938,
[0191] A=7.21374×10-6,B=-1.30927×10-6,
[0192] C=-7.55140×10-8,D=4.02316×10-10
[0193] (第9面)
[0194] K=26.45353,
[0195] A=2.35266×10-4,B=1.12744×10-6,
[0196] C=-1.23680×10-7,D=1.07977×10-9
[0197] 另外,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图中,d线表示 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像面、子午像面的像差。 [0198] 【实施例3】
[0199]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3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32而构成。第2透镜组G32和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CG。封罩CG根据需要而配置,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另外,在成像面IMG,配置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0200] 第1透镜组G31,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311、第2透镜L312、以及第3透镜L313而构成。第1透镜L3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并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构成。第2透镜L3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透镜构成。第3透镜L3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201] 第2透镜组G3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321、第2透镜L322、第3透镜L323、第4透镜L324、以及第5透镜L325而构成。第1透镜L3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322,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32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4透镜L324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323和第4透镜L 324被接合。另外,第5透镜L325,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0202] 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G3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使第1透镜组G3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0203] 以下,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0204]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3.1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
[0205] F号码=1.05(广角端)~1.69(望远端)
[0206] 画角(2ω)=118.8°(广角端)~44.8°(望远端)
[0207]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0208] 第2透镜组G32中的第1透镜L3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1)=64.14 [0209]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0210] 第2透镜组G32中的第2透镜L322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2)=81.54 [0211]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0212] 第2透镜组G32的与变倍相伴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D2)=6.06 [0213] 变焦比(Z)=2.468
[0214] D2/Z=2.45
[0215]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0216] 第2透镜组G32中的第3透镜L323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23)=81.54 [0217]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0218] 第1透镜组G31中的第3透镜L313的对d线的阿贝数(v d13)=17.98 [0219] r1=30.1359
[0220] d1=0.90 n d1=1.91082 v d1=35.25
[0221] r2=7.2324
[0222] d2=4.67
[0223] r3=-19.8983
[0224] d3=0.60 n d2=1.51633 v d2=64.14
[0225] r4=17.0584
[0226] d4=0.81
[0227] r5=16.2597
[0228] d5=1.90 n d3=1.94594 v d3=17.98
[0229] r6=43.2522
[0230] d6=15.18(广角端)~3.29(望远端)
[0231] r7=∞(孔径光阑)
[0232] d7=7.26(广角端)~1.20(望远端)
[0233] r8=19.0665(非球面)
[0234] d8=2.40 n d4=1.51633 v d4=64.14
[0235] r9=-84.5058(非球面)
[0236] d9=0.10
[0237] r10=16.1865
[0238] d10=5.00 n d5=1.49700 v d5=81.54
[0239] r11=-15.2681
[0240] d11=0.10
[0241] r12=19.8426
[0242] d12=3.05 n d6=1.49700 v d6=81.54
[0243] r13=-18.7247
[0244] d13=0.60 n d7=1.74077 v d7=27.79
[0245] r14=9.4880
[0246] d14=0.93
[0247] r15=19.6410
[0248] d15=2.60 n d8=1.77250 v d8=49.60
[0249] r16=-19.6410
[0250] d16=1.00(广角端)~7.06(望远端)
[0251] r17=∞
[0252] d17=3.50 n d9=1.51633 v d9=64.14
[0253] r18=∞
[0254] d18=4.40
[0255] r19=∞(成像面)
[0256]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0257] (第8面)
[0258] K=1.39594,
[0259] A=1.01793×10-5,B=-1.98641×10-6,
[0260] C=-5.82188×10-8,D=2.44235×10-10
[0261] (第9面)
[0262] K=-32.43286,
[0263] A=2.33201×10-4,B=5.39768×10-7,
[0264] C=-1.08431×10-7,D=9.49686×10-10
[0265] 另外,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图中,d线表示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像面、子午像面的像差。 [0266]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各透镜、孔径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各透镜、孔径光 阑等的壁厚(肉厚)或它们的的面间隔,n d1、n d2、····表示各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v d1,v d
2,····各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
[0267] 另外,上述各非球面形状,设从透镜面顶点到光轴方向的距离为Z,设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为y,设光的前进方向为正时,由以下所示的式子表达。
[0268] 【数1】
[0269]
[0270] 其中,R是近轴曲率半径,K是圆锥系数,A、B、C、D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
[027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能够实现大口径比化、小型化,并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地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所产生的诸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另外,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适当使用形成非球面的透镜,能够以较少的透镜枚数,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0272]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于监视照相机有用,特别是,在要求大口径比化、小型化、高光学性能的情况下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