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112297.7

文献号 : CN1021853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海波蒋良敏

申请人 : 华北电力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能量管理技术领域的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在“上级调度中心”设置分布式计算的协调层,“下级调度中心”设置分布式计算的子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计算管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采用在分布式领域应用相对成熟的CORBA技术实现,满足协调层与子系统数据交换的需要;系统管理模块实现了子系统自由加入或退出,子系统可以控制协调层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解决了潮流计算的启动问题;计算管理模块实现了潮流计算的过程化管理,通过形成联络线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节点映射表,解决了在数据交换中联络线边界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本发明已达到实用化的要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是基于CORBA的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而构建的一种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在 “上级调度中心”设置一个分布式计算的协调层, “下级调度中心”设置多个分布式计算的子系统,借助于CORBA中间件,管理和协调各子系统边界状态量的数据交换,构建实用化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

1)网络通信部分

网络通信只存在于子系统与协调层之间,子系统与协调层之间的通信借助CORBA技术完成;首先协调层通过建立联络线名称和连接系统号与节点号的二对一映射关系,创建一个CORBA对象,并获得它的一个引用,利用CORBA提供的命名服务将该引用与该对象的名称绑定,在网络上公告CORBA对象;各个子系统通过建立联络线端点与协调层节点的映射,从网络中获取公告的对象引用,通过这个引用可以方便的调用协调层的操作,而且通过这个引用可以获得更多对象的引用,解析获得的对象,以便完成更多的数据交换需求;

2)系统管理部分

系统管理通过进行添加、移除、激活、失效和启动计算操作来实现;

各个子系统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分布式计算, 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添加”操作时,该子系统操作时,告诉协调层和其它子系统它的加入;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移除”操作时,该子系统操作时,告诉协调层和其它子系统它的退出;协调层则从系统号列表中添加或删除子系统号;

当各个子系统控制“激活”或“失效”协调处理对象,协调处理对象为潮流计算开始后,数据交换服务的一个对象;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激活”操作,先 将自己标记为“激活”,然后通知协调层激活一个协调处理对象,将此对象与子系统的系统号关联,同时协调层将此对象的引用广播给所有加入分布式计算的子系统;“失效”操作作用相反,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失效”操作,会将自己置为“失效”,然后通知协调层删除与该子系统关联的协调处理对象,并广播通知该对象的引用已经失效;

任何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子系统,均可发启动潮流计算命令;在分布式动态潮流中,单个子系统的潮流计算需要其它子系统的配合,该配合是通过协调层的协调处理对象完成的,当某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子系统,发“启动计算”命令后,先通知与该子系统关联的协调处理对象,由协调处理对象向所有子系统发启动命令;

3)计算管理部分

a) 首先从数据库读入电网模型并拓扑分析形成计算模型;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其拓扑分析也是相互独立的,相连的两个子系统对同一联络线其节点编号可能不同,形成节点映射表;各子系统之间需要交换联络线的边界信息,因此需要建立他们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时,子系统只和协调层通信,因此各子系统都只能和协调层建立映射关系,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根据各子系统建模联络线名称相同的特点,采用协调层统一编号的方法;

协调层存有整个分布式系统的联络线信息,包括联络线名称和联络线连接的两个子系统的系统号;首先对所有联络线两端进行节点编号,称为协调层节点号,并建立联络线名称,加连接的系统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

子系统从协调层中获取这种映射关系,考虑到本地模型的联络线名称与协调层模型相应的联络线名称相同,可建立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

本地模型拓扑分析完成后,本地联络线端点都对应着一个节点号,为了区分, 可称为本地节点号;结合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联络线内边界建立协调层节点号与本地节点号映射关系,在建立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时,若本地节点号对应着多个协调层节点号,取最小者,若某个本地节点号对应的协调层节点号数大于1个,将这个本地节点号对应的所有协调层节点号放入一个集合中,称为重复编号集,发送到协调层,由协调处理对象分配处理后,放到各子系统的缓冲区中;

各子系统从缓冲区中读出重复编号集,结合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联络线外边界建立协调层节点号与本地节点号映射关系,方法为:对每一组重复编号集,将其中所有的协调层节点号对应的联络线端点分配一个相同的本地节点号,同时建立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从形成联络线本地节点号到协调层节点号的节点映射表;

b)潮流计算过程控制

①收到协调层启动命令的子系统,开始从本地EMS数据库中读取电网的物理模型,并根据开关状态作拓扑分析形成计算模型,将计算模型以联络线为界拆分,对内网部分在联络线内边界点出作ward等值,称为内网等值,将节点映射后的结果发送到协调层;

②协调层接收所有子系统发送的等值参数后,结合所有的联络线,建立外网模型;对每一个子系统,利用外网模型在联络线外边界点作ward等值,称为外网等值,等值结果节点映射后进入该子系统;

③各个子系统结合本地的计算模型和协调层外网等值结果生成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④开始潮流计算,从潮流结果中取出联络线边界信息,节点映射后发送到协调层,⑤协调层接收从子系统发送的数据,由协调处理对象处理后,放到各子系统的缓冲区中;

⑥各子系统各自独立的从它自己的缓冲区取出数据,节点映射后,进入子系 统用于修正联络线边界信息,子系统重新计算潮流,将新的边界信息,发送到协调层,如此循环直到全网收敛。

说明书 :

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能量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区域电网互联,形成规模更大的系统,不可能仅由一个控制中心对电网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层分区的电网管理模式,整个电网按照电压等级和地域分别由国调、网调、省调和地调来管理,各区域电网相对独立,且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调度中心,各级调度中心都针对所辖区域内的电网建立了较为详细的电力系统模型,但各个子网并不了解其他子网的运行参数和状态。然而从物理结构上看,电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对电网的调度和控制却是分散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0003] 目前,电网控制中心的能量管理系统(EMS)都是采用各自独立的计算模式,即采用固定参数的外网模型对内网进行分析计算维护。但这种独立计算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外部系统的运行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外网对于内网扰动的响应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外网等值模型参数也应该随之变化,而采用固定的外网等值模型无法保证内网各种系统应用软件计算的正确性;由于缺少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在独立计算模式下无法模拟本区域外部扰动对内网的影响,发生在外部系统的扰动有时同样会给内网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内部系统安全,因此,需要通过互联系统的分布式计算使各区域控制中心都能够获得网络中任一点发生扰动时的响应;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各电力公司存在竞争关系,不希望对方获得自己的电网实时运行信息,但为了得到各种经济性和安全性指标又需要了解其他公司电网的运行信息,故只能通过分布式计算,在控制中心之间交换尽量少的信息来获得全网的计算效果。
[0004] 文献[1-2]提出的基于异步迭代模式的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ADDPF)的核心思想是构建边界节点状态的不动点迭代方程,并通过内外层迭代实现方程求解,具有很多适合分布式EMS应用的特点,如不需改变现有控制中心的独立建模特点;降低了对广域网通信条件的要求。但文献理论性较强,对于如何将之应用于实际并无描述,测试算例采用IEEE标准数据与实际电网有很大差异。如,实际中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不同子系统在联络线处都有建模,且建模方式不尽相同,相邻子系统如何交换边界信息存在很大困难,并且实际中网络环境复杂,如何处理各种网络干扰也需要仔细考虑。
[0005]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是由OMG(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提出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和对象技术规范,其核心是一套标准的语言、接口和协议,以支持异构分布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及独立于平台和编程语言的对象重用。随着CORBA技术的成熟,将其应用于EMS的分布式应用,可能会引导新一代EMS的产生。CORBA在分布式应用方面有下面几个优势:
[0006] 1)CORBA的语言无关性使开发人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相互利用别人的编程技能和成果,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实用化工具。
[0007] 2)加入一个称为代理的中介,允许客户机与服务器间灵活变化的关系,所实现的客户方程序与服务器方程序的完全分离。代理器使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对象在网络上哪个地方和对方是如何工作的就可以进行交互,只有代理器需要知道CORBA服务器和客户机在网络上的位置。
[0008] 3)将分布计算同面向对象的概念相互结合,CORBA通过分布式对象计算,即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计算的结合,以实现软件重用,这是开发下一代软件的基础。在CORBA中,要完成某个操作,所需要做的仅仅是请求某个有能力完成该操作的对象去完成它,客户机不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
[0009] 4)允许服务器有多个进程;使得服务器可以为多个客户同时服务。
[0010] 5)支持同步及异步两种通信形式。
[0011] 引证文件:
[0012] 1.张海波,张伯明,孙宏斌.基于异步迭代的多区域互联系统动态潮流分解协调计算.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24):1-5.
[0013] 2.张海波,张伯明,孙宏斌.分布式潮流计算异步迭代模式的补充和改进.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33-36.12-16.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系统能量管理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是基于CORBA的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而构建的一种系统。
[0015]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16] 在“上级调度中心”设置一个分布式计算的协调层,“下级调度中心”设置多个分布式计算的子系统,借助于CORBA中间件,管理和协调各子系统边界状态量的数据交换,构建实用化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
[0017] 1)网络通信部分
[0018] 网络通信只存在于子系统与协调层之间,子系统与协调层之间的通信借助CORBA技术完成;首先协调层通过建立联络线名称和连接系统号与节点号的二对一映射关系,创建一个CORBA对象,并获得它的一个引用,利用CORBA提供的命名服务将该引用与该对象的名称绑定,在网络上公告CORBA对象;各个子系统通过建立联络线端点与协调层节点的映射,从网络中获取公告的对象引用,通过这个引用可以方便的调用协调层的操作,而且通过这个引用可以获得更多对象的引用,解析获得的对象,以便完成更多的数据交换需求;
[0019] 2)系统管理部分
[0020] 系统管理通过进行添加、移除、激活、失效和启动计算操作来实现;
[0021] 各个子系统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分布式计算,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添加”子系统操作时,告诉协调层和其它子系统它的加入;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移除”操作时,该子系统操作时,告诉协调层和其它子系统它的退出;协调处则从系统号列表中添加或删除子系统号;
[0022] 当各个子系统控制“激活”或“失效”协调处理对象,协调处理对象为潮流计算开始后,数据交换服务的一个对象;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激活”操作,先将自己标记为“激活”,然后通知协调层激活一个协调处理对象,将此对象与子系统的系统号关联,同时协调层将此对象的引用广播给所有加入分布式计算的子系统;“失效”操作作用相反,当某一个子系统调用“失效”操作,会将自己置为“失效”,然后通知协调层删除与该子系统关联的协调处理对象,并广播通知该对象的引用已经失效;
[0023] 任何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子系统,均可发启动潮流计算命令;在分布式动态潮流中,单个子系统的潮流计算需要其它子系统的配合,该配合是通过协调层的协调处理对象完成的,当某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子系统,发“启动计算”命令后,先通知与该子系统关联的协调处理对象,由协调处理对象向所有子系统发启动命令;
[0024] 3)计算管理部分
[0025] a)首先从数据库读入电网模型并拓扑分析形成计算模型;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其拓扑分析也是相互独立的,相连的两个子系统对同一联络线其节点编号可能不同,形成节点映射表;各子系统之间需要交换联络线的边界信息,因此需要建立他们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时,子系统只和协调层通信,因此各子系统都只能和协调层建立映射关系,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根据各子系统建模联络线名称相同的特点,采用协调层统一编号的方法;
[0026] 协调层存有整个分布式系统的联络线信息,包括联络线名称、联络线连接的两个子系统的系统号;首先对所有联络线两端进行节点编号,称为协调层节点号,并建立联络线名称,加连接的系统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
[0027] 子系统从协调层中获取这种映射关系,考虑到本地模型的联络线名称与协调层模型相应的联络线名称相同,可建立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
[0028] 本地模型拓扑分析完成后,本地联络线端点都对应着一个节点号,为了区分,可称为本地节点号。结合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联络线内边界建立协调层节点号与本地节点号映射关系。在建立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时,若本地节点号对应着多个协调层节点号,取最小者,若某个本地节点号对应的协调层节点号数大于1个,将这个本地节点号对应的所有协调层节点号放入一个集合中,称为重复编号集,发送到协调层,由协调处理对象分配处理后,放到各子系统的缓冲区中。
[0029] 各子系统从缓冲区中读出重复编号集,结合本地模型联络线端点名称和协调层节点号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联络线外边界建立协调层节点号与本地节点号映射关系。方法为:对每一组重复编号集,将其中所有的协调层节点号对应的联络线端点分配一个相同的本地节点号,同时建立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关系。这样联络线本地节点号到协调层节点号的节点映射表就形成了。
[0030] b)潮流计算过程控制
[0031] ①收到协调层启动命令的子系统,开始从本地EMS数据库中读取电网的物理模型,并根据开关状态作拓扑分析形成计算模型。将计算模型以联络线为界拆分,对内网部分在联络线内边界点出作ward等值,称为内网等值。将节点映射后的结果发送到协调层。
[0032] ②协调层接收所有子系统发送的等值参数后,结合所有的联络线,建立外网模型。对每一个子系统,利用外网模型在联络线外边界点作ward等值,称为外网等值。等值结果节点映射后进入该子系统。
[0033] ③各个子系统结合本地的计算模型和协调层外网等值结果生成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0034] ④开始潮流计算,从潮流结果中取出联络线边界信息,节点映射后发送到协调层。
[0035] ⑤协调层接收从子系统发送的数据,由协调处理对象处理后,放到各子系统的缓冲区中。
[0036] ⑥各子系统各自独立的从它自己的缓冲区取出数据,节点映射后,进入子系统用于修正联络线边界信息。子系统重新计算潮流,将新的边界信息,发送到协调层。如此循环直到全网收敛。
[003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文献[1-2]中提出的基于异步迭代的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的实用化,建立了分布式动态潮流的计算模型,解决了实用化时边界信息如何交换的问题。同时对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进行了包装,加入了分布式动态潮流的管理模块,各子系统可以自由的选择加入或退出,可以控制协调层资源的分配和释放,解决了潮流计算的启动问题。本发明已达到实用化的要求,并可以作为开发实用化的分布式状态估计等软件的参考

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分布式动态潮流系统架构框图。
[0039] 图2为IEEE-9系统示意图。(a)图显示了它的拓扑结构,(b)图选取子系统S1作为研究对象,A部分称为内网部分,B部分称为外网部分。
[0040] 图3为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的生成过程示意图。a)图为子系统初始网络模型,其中1区代表内网模型,2区为本地联络线模型,3区为本地初始外网模型;b)图为由协调层下发的动态外网等值模型,c)图为合并后的子系统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0041] 图4为联络线端点号和协调层节点号映射建立流程图。
[0042] 图5为将IEEE-118系统拆分后在协调层形成的外网模型。
[0043] 图6为从IEEE-118系统中拆分出的子系统S1模型。图中显示了S1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0044] 图7为从IEEE-118系统中拆分出的子系统S2模型。图中显示了S2的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0045] 图8为从IEEE-118系统中拆分出的子系统S3模型。图中显示了S3的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图1为分布式动态潮流系统架构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布式系统有协调层部分和子系统部分,协调层,只有一个;子系统,可以有多个,图中只画出了两个。三大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计算管理模块都要涉及协调层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图中这种相互作用用箭头表示,实线箭头为发起方,虚线箭头为结果返回,箭头上的文字为此次操作的说明。
[0047] 图2为IEEE-9系统示意图。(a)图显示了它的拓扑结构,选择l1和l2为联络线,将IEEE-9系统拆分为子系统S1和S2。(b)图选取子系统S1作为研究对象,A部分称为内网部分,B部分称为外网部分。内网等值实际上是将A部分的网络等值到节点n7和n9。
[0048] 图3为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的生成过程示意图。a)图为子系统初始网络模型,其中1区代表内网模型,2区为本地联络线模型,3区为本地初始外网模型;b)图为由协调层下发的动态外网等值模型,c)图为合并后的子系统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可以看出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是用b)图虚线部分替换a)图虚线部分得到的。
[0049] 图4为联络线端点号和协调层节点号映射建立流程图。步骤如下:
[0050] 1)协调层联络线名称与本子系统联络线名称相同;
[0051] 2)联络线端所联系统的系统号与本系统的系统号相同;
[0052] 3)判断步骤2,如果是,协调层节点号映射到联络线内边界端点;否,则协调层节点号映射到联络线外边界端点。
[0053] 图5为将IEEE-118系统拆分后在协调层形成的外网模型。以支路(15-33),(19-34),(30-38),(23-24),(70-74),(70-75),(75-69),(77-69),(68-81)为联络线将IEEE-118切割为三个独立的子系统S1、S2、S3,三个子系统内网等值结果和所有的联络线组成了图中所示的外网模型。本发明在文献[1-2]提出的分布式动态潮流算法的基础上,发挥CORBA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优势,构建了一种基于CORBA的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系统。
[0054] 实施例
[0055] 以标准IEEE-118节点系统为例(如图5所示的协调层的建模),以支路(15-33),(19-34),(30-38),(23-24),(70-74),(70-75),(75-69),(77-69),(68-81)为联络线将此系统分为三个独立的子系统S1、S2、S3,分别如图6,图7,图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协调层的建模步骤如下:
[0056] 1)协调层初始化。读取联络线信息,并对联络线端点编号,形成的协调层节点号如表1所示。用命名服务公告对象。
[0057] 2)子系统1、2、3分别从命名服务中解析协调层公告对象的对象引用,并调用该对象引用的操作获得表1的映射关系。进而形成表2、3、4的对应关系。
[0058] 3)子系统1、2、3调用对象引用的操作,加入分布式计算。
[0059] 4)子系统1调用对象引用的操作激活一个协调处理对象。
[0060] 5)子系统1调用对象引用的操作启动潮流计算。
[0061] 6)子系统1、2、3分别进行拓扑分析,得到联络线的内边界节点号到协调层节点号的映射,表2、3、4所示,拆分等值,等值结果并节点映射后,得表5、6、7数据。同时子系统1的重复编号集(9,11),(13,15),子系统3的重复编号集(12,14)也一并发送到协调层。
[0062] 7)协调层外网等值后,下发等值数据。同时,将重复编号集(9,11),(13,15)下发到子系统3,重复编号集(12,14)下发到子系统1。各子系统结合重复编号集可得到本地外边界节点到协调层编号的映射,表2、3、4所示。综合得到表2、3、4所示的本地节点号与协调层节点号的对应关系。
[0063] 8)子系统1、2、3分别生成分布式动态潮流计算模型。
[0064] 9)子系统1、2、3分别独立计算动态潮流,从潮流结果中取出边界信息,利用表2、3、4,节点映射后,发送到协调层。
[0065] 10)协调层接收从子系统发送的数据,协调处理后,放到各子系统的缓冲区中。
[0066] 11)子系统1、2、3分别从它们自己的缓冲区取出数据,利用表2、3、4,节点映射后,结合本地边界数据,修正边界信息,重新计算潮流,完成后将新的边界信息,发送到协调层。如此循环直到全网收敛。
[0067] 表1.联络线端的协调层节点号生成
[0068]
[0069] 表2.子系统1联络线端点与节点号的映射关系
[0070]
[0071] 表3.子系统2联络线端点与节点号的映射关系
[0072]
[0073] 表4.子系统3联络线端点与节点号的映射关系
[0074]
[0075] 表5.子系统1内网等值
[0076]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24-70 7-9 0.025728 0.208740
33-34 1-3 0.063991 0.184960
33-38 1-5 0.054675 0.774180
33-68 1-17 4.136137 14.972465
34-38 3-5 0.002344 0.045700
34-68 3-17 0.122271 0.528065
34-69 3-13 0.386259 0.973723
38-68 5-17 0.009145 0.120747
38-69 5-15 0.361851 1.622702
68-69 17-13 0.000669 0.031494
69-70 13-9 0.030000 0.127000
24-119 7-103 0.000000 0.211469
33-120 1-101 0.000000 1.000743
34-121 3-103 0.000000 0.019725
38-122 5-105 0.000000 0.062264
68-123 17-117 0.000000 0.003238
69-124 13-113 0.000000 0.272383
70-125 9-109 0.000000 0.076122
[0077] 表6.子系统2内网等值
[0078]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15-19 2-4 0.009486 0.032001
15-23 2-8 0.121516 0.371278
15-30 2-6 0.042718 0.209961
19-23 4-8 0.069490 0.303240
19-30 4-6 0.193490 1.659514
23-30 8-6 0.021802 0.198638
15-119 2-102 0.000000 0.046377
19-120 4-104 0.000000 0.052027
23-121 8-108 0.000000 0.050137
30-122 6-106 0.000000 0.032771
[0079] 表7.子系统3内网等值
[0080]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74-75 10-12 0.012300 0.040600
75-77 12-16 0.033423 0.111179
77-81 16-18 0.006782 0.057011
75-119 12-112 0.000000 0.112313
77-120 16-116 0.000000 0.020643
81-121 18-118 0.000000 0.032346
[0081] 表8.协调层下发子系统1外网等值
[0082]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2-4 15-19 0.009486 0.032001
2-8 15-23 0.121516 0.371278
2-6 15-30 0.042718 0.209961
4-8 19-23 0.069490 0.303240
4-6 19-30 0.193490 1.659514
8-6 23-30 0.021802 0.198638
10-12 74-75 0.012300 0.040600
12-16 75-77 0.033423 0.111179
16-18 77-81 0.006782 0.057011
2-119 15-119 0.030000 0.046377
4-120 19-120 0.000000 0.052027
8-121 23-121 0.000000 0.050137
6-122 30-122 0.000000 0.032771
12-123 75-123 0.000000 0.112313
16-124 77-124 0.000000 0.020643
18-125 81-125 0.000000 0.032346
[0083] 表9.协调层下发子系统2外网等值
[0084]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7-3 24-34 0.448953 1.450548
7-5 24-38 0.049900 0.505434
1-3 33-34 0.063876 0.184526
1-5 33-38 0.056403 0.751780
3-5 34-38 0.002691 0.042562
7-119 24-119 0.000000 0.115324
1-119 33-120 0.000000 0.944034
3-121 34-121 0.000000 0.018776
5-122 38-122 0.000000 0.040709
[0085] 表10.协调层下发子系统3外网等值
[0086]映射前支路表示 映射后支路表示 电阻r 电抗x
17-13 68-69 0.448953 1.450548
17-9 68-70 0.049900 0.505434
13-17 69-70 0.063876 0.184526
17-119 68-119 0.056403 0.751780
13-120 69-120 0.002691 0.042562
9-121 70-121 0.000000 0.11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