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30409.7

文献号 : CN1021907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安彦杰刘立新邹恩广赵晓非张明强吴林美李波王文燕姜进宪葛腾杰张德英王世华张瑞李广东吕红丽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油学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预聚合,1-丁烯单体质量为丙烯和1-丁烯单体总质量的2.0-4.0%;催化剂为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Ti质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1-4%;催化剂外给电子体选择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两种的复合;外给电子体加入量Si/Ti摩尔比为20~80;在共聚聚合工艺条件中Al/Ti摩尔比为600~1000;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颗粒形态和适宜的粒度分布、细粉含量较少、冲击强度以及模量等力学性能较高、透明性高,可用于BOPP或CPP薄膜的生产。

权利要求 :

1.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预聚合,再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共聚单体1-丁烯质量为丙烯和1-丁烯单体总质量的

2.0-4.0%;

催化剂为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Ti质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1-4%;

催化剂外给电子体选择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两种的复合;

外给电子体加入量Si/Ti摩尔比为20~80;

助催化剂为烷基铝;

在共聚聚合工艺条件中Al/Ti摩尔比为600~1000;

预聚合反应温度为0℃~50℃,预聚合反应时间为1~60min;丙烯与1-丁烯共聚反应温度为50~100℃,反应时间为1~4h,反应压力3.0~4.5M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为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Ti质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外给电子体加入量Si/Ti摩尔比为40~60,在共聚聚合工艺条件中Al/Ti摩尔比为700~8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预聚合反应温度为10℃~20℃;预聚合反应时间为10~20min;丙烯与1-丁烯共聚反应温度为70~80℃;反应时间为1.5~2h;反应压力为3.0~3.5MPa。

说明书 :

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BOPP或CPP薄膜专用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均聚聚丙烯低温冲击强度、热封温度和透明性相对较差,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在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通过丙烯与α-烯烃(如乙烯或1-丁烯)无规共聚可有效提高聚丙烯的透明性、降低树脂的起始热封温度,同时共聚树脂还具有低结晶度、高透明度和柔软性等优点,可与其它一些透明树脂(如PC和PS)相媲美。
[0003] 在以丙烯为主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制备专利中,CN1201468A公布了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方法,可以工业规模生产,优选气相法生产,产品具有较好的颗粒形态,用于薄膜及模塑制件,此方法采用茂金属催化剂与现有工业聚丙烯生产方法相差较大;CN1202186A也公布了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一种熔点低于145℃的丙烯/1-丁烯共聚物制备方法;US4168361公布了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的生产方法,采用MgCl2负载的Z-N催化剂,共聚物雾度小于40%,断裂伸长率大于300%,产品表面不发粘,优选在惰性溶剂中聚合,1-丁烯摩尔分数为60%~10%,此方法1-丁烯含量高,在惰性溶剂中反应,需要产品后处理过程;Fabricio等采用气相共聚及高效MgCl2负载Z-N催化剂制备了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Macromol.Chem.Phys.2005,206:2333-2341.);徐君庭等(高分子学报,1996,(1):65-71)及文煜峰等采用常压淤浆方法合成了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4(2):44-46)。上述这些聚合方法不同于本体聚合方法。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本体法制备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方法。使用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通过调整外给电子体种类以及本体法共聚聚合工艺条件优化,提高催化剂的共聚活性,制备的共聚树脂中1-丁烯单元含量在2.0wt%~4.0wt%,同时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颗粒形态和适宜的粒度分布、细粉含量较少、冲击强度以及模量等力学性能较高、透明性高,可用于BOPP或CPP薄膜的生产。
[0005] 本体法共聚聚合试验步骤如下:
[0006] 在2L本体聚合釜中,加入助催化剂烷基铝、外给电子体和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使用的MgCl2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的Ti含量为1-4wt%,优选2-3wt%;外给电子体可选择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DS)、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DCPMS)、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两种给电子体复合;外给电子体加入量为Si/Ti(摩尔比)为20~80,优选Si/Ti为40~60;烷基铝加入量为Al/Ti(摩尔比)为600~1000,优选Al/Ti为700~800;共聚单体1-丁烯加入方式为三种过程中的一种,优选第2种聚合方式。
[0007] (1)丙烯单体预聚,再加入1-丁烯单体,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
[0008] (2)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进料,预聚合,再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
[0009] (3)丙烯预聚,再升温聚合10~60min,再加入1-丁烯单体继续进行共聚合反应。
[0010] 控制预聚合反应温度为0℃~50℃,优选预聚合反应温度10℃~20℃。预聚合反应时间为1~60min,优选预聚合反应时间为10~20min。丙烯与1-丁烯共聚反应温度为50~100℃,优选的共聚反应温度为70℃~80℃;反应时间为1~4h,优选的反应时间为
1.5~2h;反应压力3.0~4.5Mpa,优选的反应压力为3.0~3.5MPa。在制备的丙烯/1-丁烯共聚树脂中1-丁烯单体所占的百分比为2.0wt%~4.0wt%。
[0011] 本方法通过本体法聚合工艺优化以及外给电子体的筛选及复合,使丙烯与1-丁-1烯的共聚反应催化剂活性与丙烯均聚反应相当,均大于17KgPP.(g Cat) ,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共聚活性,共聚产物的颗粒形态好,粒度分布与均聚聚丙烯接近,100目以上的小颗粒均低于5%,细粉含量低;共聚产物中丁烯含量较高为2.0wt%~4.0wt%,且丁烯在共聚产物中无规分布,有效降低了共聚产物的熔点。当共聚物中1-丁烯重量分数为2.1%时,共聚
2
物模量达到1153Mpa,冲击强度达到5.5kJ/m,雾度为33.4%(1mm),产品具有透明性高、二甲苯可溶物低、模量高等优点,可应用于BOPP或CPP薄膜的生产。
[0012] 本发明采用本体聚合方法,通过给电子体和工艺过程的优化,来制备1-丁烯单元含量为2.0wt%~4.0wt%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保证共聚物具有较好的颗粒形态。在现有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技术中,主要有采用茂金属催化剂、气相聚合方法、在惰性溶剂中聚合。其中茂金属催化剂在使用Z-N催化剂的聚丙烯装置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气相聚合方法只适用于气相法聚丙烯装置;采用惰性溶剂聚合需要有繁琐的产品后处理过程。本发明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方法适用于本体聚合装置,尤其是不具有乙烯原料的聚丙烯装置生产共聚产物。
[0013] 本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内外给电子体复配技术,控制丙烯/1-丁烯共聚物中丁烯单元含量为2.0wt%~4.0wt%,同时有效控制产品的形态,保证产品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和适宜的粒度分布。由于共聚单体1-丁烯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以及给电子体效应,必须选择具有高电荷密度、高配位能力、较大空间位阻,并具有保护性碳氢化合物部分的外给电子体与内给电子体相互复配,提高催化剂的共聚性能,保证产品具有较高的等规度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质。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实施案例13样品的13C NMR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在以下实施例中均采用2L搅拌聚合反应釜,预聚合反应温度为20℃,预聚合反应时间为10min,丙烯、1-丁烯共聚合反应温度为70℃,共聚合反应时间为90min,所制备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直接进行压片,然后测熔点,结晶度及力学性能等。
[0016] 实施例1~实施例3为三种不同工艺过程的实验结果。
[0017] 实施例1:
[0018] 反应釜加入丙烯预聚,再加入1-丁烯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分析结果见表1。
[0019] 实施例2:
[0020] 反应釜依次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分析结果见表1。
[0021] 实施例3:
[0022] 反应釜加入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到70℃,聚合30min,再加入1-丁烯进行共聚合反应60min,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分析结果见表1。
[0023] 表1 共聚单体加入方式的影响
[0024]
[0025] 由表1可见,采用三种不同聚合工艺过程,对催化剂的共聚活性、共聚物堆密度、共聚物中1-丁烯单元含量有一定影响。催化剂的共聚活性均较高,为17~20Kg PP/gCat,丁烯单元含量为1.21-2.28wt%,共聚产物的细粉含量均较少(100目以上含量均小于5%)。
[0026] 实施例4~实施例5为通过调节单体中1-丁烯的量来得到不同1-丁烯含量的丙烯/1-丁烯共聚树脂。催化剂Al/Ti=800、Si/Ti=40。工艺过程为: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进料,在20℃预聚合10min,再升温到70℃进行共聚合反应90min,结果见表2。
[0027] 实施例4:
[0028]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分析结果见表2。
[0029] 实施例5:
[0030]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20g,分析结果见表2。
[0031] 表2 丁烯加入量对共聚产物性能的影响
[0032]
[0033] 从表2中数据可看出,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中1-丁烯单元含量均在2.0wt%~4.0wt%。随着共聚单体1-丁烯加入量的增加,共聚产物的堆积密度呈现降低趋势,产物中丁烯含量增加,催化剂的共聚活性降低。同时共聚产物的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较好。
[0034] 实施例6~实施例8分析了催化剂Al/Ti对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影响。工艺过程为: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进料,在20℃预聚合10min,再升温到70℃进行共聚合反应90min,结果见表3。
[0035] 实施例6:
[0036]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1000、Si/Ti=40,分析结果见表3。
[0037] 实施例7:
[0038]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40,分析结果见表3。
[0039] 实施例8:
[0040]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600、Si/Ti=40,分析结果见表3。
[0041] 表3 催化剂Al/Ti的影响
[0042]
[004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Al/Ti为800时,催化剂的活性以及共聚产物中1-丁烯含量最高,分别为22kg PP/gCat和2.20wt%。另外,从共聚产物粒度分布可以看出,当Al/Ti3
为800时,产物的堆密度最高为0.4928g/cm,同时产物中细粉含量最少(粒度大于100目的粉料含量为2.1%),因此优选Al/Ti比为800。
[0044] 实施例9~实施例12分析了催化剂Si/Ti对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影响。工艺过程为: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进料,在20℃预聚合10min,再升温到70℃进行共聚合反应90min,结果见表4。
[0045] 实施例9:
[0046]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80,分析结果见表4。
[0047] 实施例10:
[0048]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60,分析结果见表4。
[0049] 实施例11:
[0050]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40,分析结果见表4。
[0051] 实施例12:
[0052]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20,分析结果见表4。
[0053] 表4 催化剂Si/Ti的影响
[0054]
[0055] 从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Si/Ti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呈现增加趋势,而共聚产物中1-丁烯单元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Si/Ti为40~60时,共聚产物中1-丁烯单元含量较高。共聚产物堆密度随Si/Ti减小而降低。当Si/Ti为40~60时,共聚产物的堆积密度相对较高,产物的细粉含量较少。综合催化剂共聚活性、产品形态以及共聚单体的含量等因素,优选Si/Ti为40~60。
[0056] 实施例13对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分析。
[0057] 实施例13:
[0058] 反应釜同时加入1-丁烯、丙烯预聚合,然后升温进行共聚合反应,丙烯加量为350g,1-丁烯加量为10g。催化剂Al/Ti=800、Si/Ti=40,工艺过程为:丙烯与1-丁烯单体同时进料,在20℃预聚合10min,再升温到70℃进行共聚合反应90min。重复此反应6次,将得到的共聚树脂合并在一起,加入抗氧剂并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各项性能的分析,结果见表5。
[0059] 表5 共聚聚丙烯各项性能指标
[0060]
[0061] 制备的丙烯/1-丁烯共聚产物的各项性能指标列于表5,共聚树脂中1-丁烯单元含量为2.08wt%,与乙烯/丙烯无规共聚BOPP薄膜原料进行了比较,制备的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聚丙烯雾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等性能好,其它性能相当。
[0062] 图1为实施例13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的13C NMR图,根据图1计算的共聚产物中单体单元含量和序列结构的组成列于表6中。从两单元组数据看,不存在BB序列,说明共聚产物中没有连续的1-丁烯单元,即1-丁烯在共聚物分子上是单独插入的。从三单元组分布看,没有BBP和BBB序列存在,而BPB序列的含量也非常少,这更清楚的证明了1-丁烯单元在共聚产物分子链上是单个分散存在的,没有连续的1-丁烯单元。
[0063] 表6 丙烯/1-丁烯共聚产物的序列分布
[0064] 样 品 平 均 序 列[0065] 序列组成(%)
[0066] 长度
[0067] 实施例 B P PP PB BB PPP PPB BPB PBP BBP BBB [0068] 13 2.08 97.92 97.36 2.64 0 88.27 10.18 0 1.55 0 0 1 75[0069] 通过上述实施例说明,通过本体法聚合得到了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树脂,共聚反应催化活性较高,产物粒度分布形态较好,冲击强度高,可用于生产双向拉伸BOPP或CPP等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