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095713.7

文献号 : CN1022176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伟

申请人 :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包含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其中活性组分A选自啶酰菌胺,活性组分B选自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或腈苯唑中的一种,其中有效活性成分A与B的重量百分比为1~80%∶1~60%,有效活性成分加入助剂及赋型剂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水乳剂或微乳剂,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网斑病、稻瘟病、黑痘病、颖枯病、锈病、炭疽病、根腐病、腐烂病、褐腐病、黑星病、叶斑病、疫病,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叶锈病,具有用药量小、耐雨水冲刷,增效明显的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由A和B组成,A与B的重量比为1:3~9:1,所述的活性组分A为啶酰菌胺,活性组分B为亚胺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的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禾本科类作物、蔬菜、观赏性花卉及果树上病害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为白粉病、灰霉病、网斑病、稻瘟病、黑痘病、颖枯病、锈病、炭疽病、根腐病、腐烂病、褐斑病、黑星病、叶斑病、黑斑病、疮痂病。

说明书 :

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技术背景
[0002] 啶酰菌胺,英文名称:boscalid分子式:C18H12Cl2N2O化学名称:2-氯-N-(4′-氯联苯-2-基)烟酰胺。
[0003] 啶酰菌胺是一种吡啶类杀菌剂,通过叶面渗透在植物中转移,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糖缺乏、能量减少,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对病害有神经活性,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孢子萌发、细菌管延伸、菌丝生长和孢子母细胞形成真菌生长和繁殖的主要阶段,杀菌作用由母体活性物质直接引起,没有相应代谢活性。对800多个被分离出的已对通用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网斑病菌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它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0004] 亚胺唑(imibenconazole),分子式:C17H13Cl3N4S,化学名称:4-氯苄基N-(2,4-二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硫代乙酰胺酯,亚胺唑是一种高效、广谱三唑类杀菌剂。主要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部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了细胞膜的形成,导致病菌死亡。喷到作物上后能快速渗透到植物体内,耐雨水冲刷,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0005] 叶 菌 唑(metconazole),分 子 式:C17H22ClN3O,化 学 名 称:(1RS,5RS;1RS,5SR)-5-(4-氯苯基)-2,2-二甲基-1-(1-氢-1,2,4-三唑-1-甲基)环戊醇,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两种异构体都有杀菌活性,但顺式活性高于反式。叶菌唑的杀真菌谱非常广泛,且活性极佳。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镰孢霉和柄锈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叶菌唑同传统杀茵剂相比,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病范围却很广。
[0006] 灭菌唑(triticonazole),分子式:C17H20ClN3O,化学名称:(±)-(E)-5-(4-氯苄烯基)-2,2-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作种子处理剂。
[0007] 种菌唑(ipconazole),分子式:C18H24ClN3O,化学名称:2-[(4-氯苯基)甲基]-5-(1-异丙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和其他作物的种传病害。
[0008] 腈苯唑(fenbuconazole),分子式:C19H17ClN4,化学名称:4-(4-氯苯基)-2-苯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丁腈,属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兼具保护、治病和杀灭作用的内吸性光谱杀菌剂。
[0009]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菌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啶酰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啶酰菌胺与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腈苯唑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0011]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2] 一种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1~80%∶1~60%,所述的A组分为啶酰菌胺,B组分选自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或腈苯唑中的一种。
[0013]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A、B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5~70%∶1~50%。
[0014]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啶酰菌胺与亚胺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5~20%。
[0015]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啶酰菌胺与叶菌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1~20%。
[0016]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啶酰菌胺与灭菌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1~20%。
[0017]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啶酰菌胺与种菌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1~20%。
[0018]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啶酰菌胺与腈苯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1~20%。
[0019]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占总重量的1~95%,优选为5~80%。
[0020] 所述的含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002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网斑病、稻瘟病、黑痘病、颖枯病、锈病、炭疽病、根腐病、腐烂病、褐斑病、黑星病、叶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叶锈病等植物病害的应用。
[0022]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时也与目标真菌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85%。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组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按重量计1~70%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按重量计5~85%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0023]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0024]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
[0025]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0026]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8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5~10%,湿润剂2~10%,填料8~90%。
[0027] 将啶酰菌胺原药、活性成分B原药、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产品。
[0028]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8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1~8%,填料10~92%。
[0029] 将啶酰菌胺原药、活性成分B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等其它助剂,得到制剂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产品。
[0030]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40%,活性成分B1~2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1~1%,增稠剂0.1~2%,抗冻剂
0.1~8%,稳定剂0.05~3%,去离子水加至100%。
[0031] 将上述配方中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啶酰菌胺原药、活性成分B原药,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悬浮剂产品。
[0032]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40%、活性成分B1~2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消泡剂0.1~2%、增稠剂0.1~2%、抗冻剂
0.1~8%、稳定剂0.05~3%、水加至100%。
[0033] 将上述配方中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稳定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活性成分B原药,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活性成分B悬浮剂,然后将啶酰菌胺原药、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悬乳剂产品。
[0034]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40%、活性成分B1~20%、溶剂2~1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共乳化剂0.2~5%、抗冻剂0.1~
8%、消泡剂0.1~2%、增稠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0035] 将上述配方中有原药、溶剂、乳化剂、共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分散剂、抗冻剂、、消泡剂、增稠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慢慢滴入油相,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水乳剂产品。
[0036]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40%、活性成分B1~20%、乳化剂5~15%,溶剂2~10%、抗冻剂5~10%、稳定剂0.5~3%,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37] 组合物制成悬浮种衣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啶酰菌胺1~20%、活性成分B1~10%、成膜剂3~6%、粘结剂2~5%、分散剂2~10%、湿润剂2~5%、抗冻剂0.1~
8%、消泡剂0.1~2%、增稠剂0.1~2%,水10~92%。
[0038] 将上述配方中啶酰菌胺原药、有效成分B混合在一起,进行高速湿式粉碎、磨砂,然后加入分散剂、粘结剂、成膜剂、湿润剂、抗冻剂、水等,经调制釜混合均匀,制成本发明组合物悬浮种衣剂产品。
[003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啶酰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属于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两者相互混配不会产生抵触;(2)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用药量小;(3)本发明使用有机溶剂用量少,不易产生药害,便于运输及储藏;(4)本发明组合物扩大了杀菌谱,对作物白粉病、灰霉病、网斑病、稻瘟病、黑痘病、颖枯病、锈病、炭疽病、根腐病、腐烂病、褐斑病、黑星病、叶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叶锈病均有特效。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0041]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0042] 应用实施例一
[0043] 实例1 70%啶酰菌胺·亚胺唑可湿性粉剂
[0044] 啶酰菌胺65%、亚胺唑5%、木质素磺酸盐5.5%、茶枯5%、凹凸棒土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0%啶酰菌胺·亚胺唑可湿性粉剂。
[0045] 实例2 60%啶酰菌胺·亚胺唑水分散粒剂
[0046] 啶酰菌胺50%、亚胺唑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4%、蚕沙2.8%、碳酸氢钠3.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啶酰菌胺·亚胺唑水分散粒剂。
[0047] 实例3 4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浮剂
[0048] 啶酰菌胺30%、亚胺唑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C10~20饱和脂肪酸类0.5%、黄原胶2.5%、三甘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浮剂。
[0049] 实例4 4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乳剂
[0050] 啶酰菌胺25%、亚胺唑1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茶枯5%、交联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5%、OP系列7%、丙三醇2.2%、C10~20饱和脂肪酸类1.5%、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4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乳剂。
[0051] 实例5 30%啶酰菌胺·亚胺唑水乳剂
[0052] 啶酰菌胺25%、亚胺唑5%、N,N-二甲基甲酰胺6%、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丁醇3%、乙二醇5%、C8~10脂肪醇类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啶酰菌胺·亚胺唑水乳剂。
[0053] 实例6 25%啶酰菌胺·亚胺唑微乳剂
[0054] 啶酰菌胺20%、亚胺唑5%、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5%、环己酮3%、丙三醇8%、硅酮类1.2%,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25%啶酰菌胺·亚胺唑微乳剂。
[0055] 实例7 1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浮种衣剂
[0056] 啶酰菌胺8%、亚胺唑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萘磺酸甲醛羧合物4%、聚乙烯醋酸酯2%、三甘醇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1.2%、C10~20饱和脂肪酸类1.2%、环烷酸盐20%、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10%啶酰菌胺·亚胺唑悬浮种衣剂。
[0057] 实例8 65%啶酰菌胺·叶菌唑可湿性粉剂
[0058] 啶酰菌胺55%、叶菌唑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6%、蚕沙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5%啶酰菌胺·叶菌唑可湿性粉剂。
[0059] 实例9 64%啶酰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
[0060] 啶酰菌胺50%、叶菌唑14%、聚羧酸盐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硫酸铵2%、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4%啶酰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
[0061] 实例10 35%啶酰菌胺·叶菌唑悬浮剂
[0062] 啶酰菌胺30%、叶菌唑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蚕沙5%、C10~20饱和脂肪酸类1.8%、黄原胶1.5%、丙二醇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啶酰菌胺·叶菌唑悬浮剂。
[0063] 实例11 38%啶酰菌胺·叶菌唑悬乳剂
[0064] 啶酰菌胺30%、叶菌唑8%、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5%、硅油1.5%、交联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3%、吐温系列6%、聚三甘醇3%、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38%啶酰菌胺·叶菌唑悬乳剂。
[0065] 实例12 25%啶酰菌胺·叶菌唑水乳剂
[0066] 啶酰菌胺20%、叶菌唑5%、N,N-二甲基甲酰胺7%、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丁醇5%、乙二醇3%、C8~10脂肪醇类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啶酰菌胺·叶菌唑水乳剂。
[0067] 实例13 40%啶酰菌胺·叶菌唑微乳剂
[0068] 啶酰菌胺38%、叶菌唑2%、By系列8%、乙二醇甲醚5%、聚乙二醇5%、C8~10脂肪醇类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啶酰菌胺·叶菌唑微乳剂。
[0069] 实例14 8%啶酰菌胺·叶菌唑悬浮种衣剂
[0070] 啶酰菌胺6%、叶菌唑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萘磺酸甲醛羧合物3.5%、聚乙烯醋酸酯2%、三甘醇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1.3%、C10~20饱和脂肪酸类0.7%、环烷酸盐16%、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8%啶酰菌胺·叶菌唑悬浮种衣剂。
[0071] 实例15 56%啶酰菌胺·灭菌唑可湿性粉剂
[0072] 啶酰菌胺46%、灭菌唑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5%、蚕沙5%、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6%啶酰菌胺·灭菌唑可湿性粉剂。
[0073] 实例16 65%啶酰菌胺·灭菌唑水分散粒剂
[0074] 啶酰菌胺55%、灭菌唑10%、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碳酸氢钠1.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5%啶酰菌胺·灭菌唑水分散粒剂。
[0075] 实例17 25%啶酰菌胺·灭菌唑悬浮剂
[0076] 啶酰菌胺20%、灭菌唑5%、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硅酮类化合物0.6%、交联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5%、聚三甘醇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啶酰菌胺·灭菌唑悬浮剂。
[0077] 实例18 20%啶酰菌胺·灭菌唑悬乳剂
[0078] 啶酰菌胺10%、灭菌唑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5%,茶枯5%、甲基纤维素1.2%、三甘醇1.3%、C10~20饱和脂肪酸类0.6%、OP系列6%、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啶酰菌胺·灭菌唑悬乳剂。
[0079] 实例19 36%啶酰菌胺·灭菌唑水乳剂
[0080] 啶酰菌胺30%、灭菌唑6%、N,N-二甲基甲酰胺5%、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6%、丁醇4%、乙二醇3%、C8~10脂肪醇类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6%啶酰菌胺·灭菌唑水乳剂。
[0081] 实例20 28%啶酰菌胺·灭菌唑微乳剂
[0082] 啶酰菌胺20%、灭菌唑8%、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4%、环己酮5%、丙三醇6%、硅酮类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8%啶酰菌胺·灭菌唑微乳剂。
[0083] 实例21 5%啶酰菌胺·灭菌唑悬浮种衣剂
[0084] 啶酰菌胺3%、灭菌唑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萘磺酸甲醛羧合物3%、聚乙烯醋酸酯2%、三甘醇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2.4%、C10~20饱和脂肪酸类1.6%、环烷酸盐18%、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5%啶酰菌胺·灭菌唑悬浮种衣剂。
[0085] 实例22 70%啶酰菌胺·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86] 啶酰菌胺55%、种菌唑15%、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6%、蚕沙6%、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0%啶酰菌胺·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87] 实例23 55%啶酰菌胺·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88] 啶酰菌胺50%、种菌唑5%、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尿素1%、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5%啶酰菌胺·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89] 实例24 25%啶酰菌胺·种菌唑悬浮剂
[0090] 啶酰菌胺20%、种菌唑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硅酮类化合物1.4%、交联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6%、三甘醇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啶酰菌胺·种菌唑悬浮剂。
[0091] 实例25 24%啶酰菌胺·种菌唑悬乳剂
[0092] 啶酰菌胺20%、种菌唑4%、木质素磺酸盐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C10~20饱和脂肪酸类0.6%、黄原胶1.2%、农乳600#5%、聚三甘醇3%、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24%啶酰菌胺·种菌唑悬乳剂。
[0093] 实例26 20%啶酰菌胺·种菌唑水乳剂
[0094] 啶酰菌胺16%、种菌唑4%、N-辛基吡咯烷酮8%、农乳1600#7%、氯化钙5.2%、丙三醇4%、硅酮类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啶酰菌胺·种菌唑水乳剂。
[0095] 实例27 35%啶酰菌胺·种菌唑微乳剂
[0096] 啶酰菌胺30%、种菌唑5%、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6%、环己酮5%、丙三醇6%、硅酮类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啶酰菌胺·种菌唑微乳剂。
[0097] 实例28 6%啶酰菌胺·种菌唑悬浮种衣剂
[0098] 啶酰菌胺3%、叶菌唑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萘磺酸甲醛羧合物4%、聚乙烯醋酸酯2%、三甘醇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1.2%、C10~20饱和脂肪酸类0.8%、环烷酸盐22%、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6%啶酰菌胺·种菌唑悬浮种衣剂。
[0099] 实例29 50%啶酰菌胺·腈苯唑可湿性粉剂
[0100] 啶酰菌胺45%、腈苯唑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茶枯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0%啶酰菌胺·腈苯唑可湿性粉剂。
[0101] 实例30 56%啶酰菌胺·腈苯唑水分散粒剂
[0102] 啶酰菌胺46%、腈苯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盐5%、硫酸铵1.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6%啶酰菌胺·腈苯唑水分散粒剂。
[0103] 实例31 30%啶酰菌胺·腈苯唑悬浮剂
[0104] 啶酰菌胺25%、腈苯唑5%、聚羧酸盐6%、皂角粉4%、硅油0.2%、黄原胶1.2%、三甘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啶酰菌胺·腈苯唑悬浮剂。
[0105] 实例32 30%啶酰菌胺·腈苯唑悬乳剂
[0106] 啶酰菌胺25%、腈苯唑5%、木质素磺酸盐7%、茶枯5%、硅酮类化合物0.4%、交联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6%、600#磷酸酯6%、聚三甘醇3%、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30%啶酰菌胺·腈苯唑悬乳剂。
[0107] 实例33 36%啶酰菌胺·腈苯唑水乳剂
[0108] 啶酰菌胺30%、腈苯唑6%、N,N-二甲基甲酰胺5%、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6%、丁醇4%、乙二醇3%、C8~10脂肪醇类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6%啶酰菌胺·腈苯唑水乳剂。
[0109] 实例34 20%啶酰菌胺·腈苯唑微乳剂
[0110] 啶酰菌胺15%、腈苯唑5%、By系列6%、乙二醇甲醚5%、聚乙二醇8%、C8~10脂肪醇类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啶酰菌胺·腈苯唑微乳剂。
[0111] 实例35 7%啶酰菌胺·腈苯唑悬浮种衣剂
[0112] 啶酰菌胺6%、腈苯唑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萘磺酸甲醛羧合物4.4%、聚乙烯醋酸酯2%、三甘醇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2.6%、C10~20饱和脂肪酸类1.5%、环烷酸盐27%、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7%啶酰菌胺·腈苯唑悬浮种衣剂。
[0113]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0114] 表1
[0115]
[0116]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0117] 表2
[0118]
[0119]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0120] 表3
[0121]
[0122]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0123] 表4
[0124]
[0125]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0126] 表5
[0127]
[0128]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0129] 表6
[0130]
[0131] 本发明的悬浮种衣剂主要技术指标:
[0132] 表7
[0133]
[0134]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0135] 啶酰菌胺与活性成分B(B选自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腈苯唑中之一种)复配对作物病害室内毒力测定。
[0136]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0137]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0138]
[0139]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0140]
[0141]
[0142]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啶酰菌胺和活性成分B(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腈苯唑)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0143] A为啶酰菌胺;
[0144] B为亚胺唑、叶菌唑、灭菌唑、种菌唑、腈苯唑中的一种。
[0145] 实施应用例二:
[0146] 啶酰菌胺与亚胺唑复配对草莓灰霉病室内毒力测定。
[0147]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148]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酰菌胺、亚胺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49] 毒力测定结果
[0150] 表8啶酰菌胺、亚胺唑及其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51]
[0152] 由表8可知,啶酰菌胺、亚胺唑对草莓灰霉病的EC50分别为3.75mg/L和0.89mg/L。啶酰菌胺与亚胺唑配比在80∶1至1∶6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啶酰菌胺与亚胺唑两者在80∶1至1∶6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是当二者的配比在15∶1至1∶3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啶酰菌胺与亚胺唑重量百分比为3∶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53] 实施应用例三:
[0154] 啶酰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
[0155]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156]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酰菌胺、叶菌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57] 毒力测定结果
[0158] 表9啶酰菌胺、叶菌唑及其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59]
[0160] 由表9可知,啶酰菌胺、叶菌唑对黄瓜白粉病的EC50分别为3.64mg/L和0.62mg/L。啶酰菌胺与叶菌唑配比在80∶1至1∶6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啶酰菌胺与叶菌唑两者在80∶1至1∶6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啶酰菌胺与叶菌唑配比为20∶1至1∶5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啶酰菌胺与叶菌唑的配比在5∶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61] 实施应用例四
[0162] 啶酰菌胺与灭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室内毒力测定。
[0163]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164]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酰菌胺、灭菌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65] 毒力测定结果
[0166] 表10啶酰菌胺、灭菌唑及其复配对小麦锈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67]
[0168] 由表10可知,啶酰菌胺、灭菌唑对小麦锈病的EC50分别为3.68mg/L和0.75mg/L。啶酰菌胺与灭菌唑配比在80∶1至1∶6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啶酰菌胺与灭菌唑两者在80∶1至1∶6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啶酰菌胺与灭菌唑配比为20∶1至1∶5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啶酰菌胺与灭菌唑的配比在5∶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69] 实施应用例五
[0170] 啶酰菌胺与种菌唑复配对梨黑星病室内毒力测定。
[0171]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172]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酰菌胺、种菌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73] 毒力测定结果
[0174] 表11啶酰菌胺、种菌唑及其复配对梨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75]
[0176] 由表11可知,啶酰菌胺、种菌唑对梨黑星病的EC50分别为3.87mg/L和0.71mg/L。啶酰菌胺与种菌唑配比在80∶1至1∶6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啶酰菌胺与种菌唑两者在80∶1至1∶6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啶酰菌胺与种菌唑配比为20∶1至1∶5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啶酰菌胺与种菌唑的配比在5∶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77] 实施应用例六
[0178] 啶酰菌胺与腈苯唑复配对桃褐腐病室内毒力测定。
[0179]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180]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酰菌胺、腈苯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81] 毒力测定结果
[0182] 表12啶酰菌胺、腈苯唑及其复配对桃褐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83]
[0184] 由表12可知,啶酰菌胺、腈苯唑对桃褐腐病的EC50分别为3.85mg/L和0.76mg/L。啶酰菌胺与腈苯唑配比在80∶1至1∶6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啶酰菌胺与腈苯唑两者在80∶1至1∶6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啶酰菌胺与腈苯唑配比为20∶1至1∶5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啶酰菌胺与腈苯唑的配比在5∶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85] 应用实施例七 啶酰菌胺与亚胺唑及其复配防治草莓灰霉病药效试验
[0186]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市购)、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市购)。
[0187] 药前调查草莓灰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0188] 表13啶酰菌胺、亚胺唑及其复配防治草莓灰霉病药效试验
[0189]
[0190] 由表13可以看出,啶酰菌胺与亚胺唑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91] 应用实施例八 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拌种防治玉米病害药效试验[0192] 本实验安排在河南省新乡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市购)、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市购)、5%叶菌唑种子处理乳剂(市购)、25克/升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市购)、25克/升种菌唑悬浮种衣剂(市购)、5%腈苯唑拌种剂(市购)。
[0193] 药前调查当地玉米病情,播种前按各制剂用药量进行拌种。施药后30天、5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0194] 表14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拌种防治玉米病害药效试验
[0195]
[0196] 由表14可以看出,啶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病害,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防效期长达50天以上。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97] 应用实施例九 啶酰菌胺与叶菌唑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0198] 本实验安排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市购)、60克/升叶菌唑水乳剂(市购)。
[0199] 药前调查黄瓜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0200] 表15啶酰菌胺、叶菌唑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0201]
[0202] 由表15可以看出,啶酰菌胺与叶菌唑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203] 应用实施例十 啶酰菌胺与灭菌唑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
[0204] 本实验安排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市购)、25克/升灭菌唑悬浮剂(市购)。
[0205] 药前调查小麦锈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日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14天、30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0206] 表16啶酰菌胺、灭菌唑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
[0207]
[0208] 由表16可以看出,啶酰菌胺与灭菌唑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209] 应用实施例十一 啶酰菌胺与种菌唑及其复配防治梨黑星病效试验
[0210] 本实验安排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市购)、10%种菌唑悬浮剂(市购)。
[0211] 药前调查梨黑星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7日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3天、14天、30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0212] 表17啶酰菌胺、种菌唑及其复配防治梨黑星病药效试验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