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145845.6

文献号 : CN1022189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袁克荣

申请人 : 东莞万事达墨水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包括有彼此可组配的墨盒固定座和油墨灌注组件;该墨盒固定座中设置有用于收纳墨盒的容置腔,该油墨灌注组件包括有油墨缸和油墨传送组件,该墨盒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对墨盒进行抽气的抽气机构,且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抽气机构对墨盒之喷头进行抽气的通道;藉此,通过利用抽气机构,并配合利用通道,使得在对墨盒进行灌注油墨后,可立即对墨盒进行抽气处理,以使的墨盒之喷头与墨盒内部导通,取代了传统之将墨盒取出后再利用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抽气处理的方式,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出现因操作控制不当而使油墨外漏的现象,给墨盒重新灌注油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包括有彼此可组配的墨盒固定座和油墨灌注组件;该墨盒固定座中设置有用于收纳墨盒的容置腔,该油墨灌注组件包括有油墨缸和油墨传送组件,该油墨传送组件用于将油墨从油墨缸传送至固定在该容置腔中的墨盒里,其特征在于: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墨盒进行抽气的抽气机构,且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抽气机构对墨盒之喷头进行抽气的通道;当油墨灌注组件相对墨盒固定座下压安装到位时,该抽气机构被触动,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当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抽气机构再次被触动,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机构内置于墨盒固定座中,该抽气机构包括有气筒、活塞和复位弹簧,该气筒于该容置腔上一体延伸出,气筒的底部设置有气孔,前述通道位于容置腔的底部,该通道与气孔连通;该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气筒中,该复位弹簧作用于活塞上提供该活塞复位的作用力;当将油墨灌注组件相对墨盒固定座下压安装到位时,该活塞被下压移动,该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当将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复位弹簧促使活塞上移复位,该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中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对墨盒进行弹性夹紧的夹紧机构,该夹紧机构设置于抽气机构的活塞上随活塞同步移动,夹紧机构包括有夹紧块和弹性件,该夹紧块相对活塞可横向活动地设置,该弹性件作用于夹紧块上提供夹紧块横向伸出而夹紧墨盒的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进一步包括有限位柱,该容置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该限位柱两端相对应的限位槽,该限位柱的两端可竖向及可横向活动地限位于对应的限位槽中,该夹紧块的一端与限位柱固定连接,夹紧块的另一端设置有导入斜面;以及,该夹紧块和活塞之间通过导块和导槽配合横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块设置于活塞的上端面,该导槽设置于夹紧块上,该导槽为燕尾槽,该导块嵌于该燕尾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固定座的两侧设置有竖向延伸出的卡槽,该限位柱的两端位于对应的卡槽中,对应的该油墨灌注组件上设置有卡条,当该油墨灌注组件下压时,该卡条嵌于卡槽中并促使限位柱下移,由该限位柱的下移带动前述活塞下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固定座上进一步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墨盒的锁扣件,该锁扣件的压紧区域至少覆盖住墨盒之喷头的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的一端设置有枢转部,该锁扣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扣合部,该枢转部和扣合部分别位于墨盒的两相对侧面外,该枢转部与墨盒固定座枢接,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与该扣合部相对应的扣孔,该扣合部与该扣孔配合扣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有一按钮和弹性复位件,该按钮安装于墨盒固定座上,该按钮包括有按压部和勾部,该按压部露出墨盒固定座外,该油墨灌注组件的外壳上设置有与该勾部相对应的卡孔,该勾部卡于该卡孔中将油墨灌注组件锁紧固定于墨盒固定座上,该弹性复位件作用于按钮上提供该按钮向外侧移动而使得勾部卡入卡孔中的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有用于连通墨盒之喷头和抽气机构之抽气孔的抽气通道和用于将抽气机构中的气体排出的排气通道,该抽气通道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该排气通道中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抽气通道的进气端处,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抽气机构的排气孔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固定座的底部可拆式地安装有一底板,该墨盒固定座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该底板与该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围合形成前述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

说明书 :

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墨盒灌注油墨工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喷墨打印机用的墨盒均为一体盒,也就是打印喷头与油墨容器集成一起,这些墨盒一般为海绵墨盒结构,它们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在用户用完油墨后,可以对墨盒重新灌注油墨,使得墨盒可以重新再用,符合环保理念。
[0003] 针对如何对墨盒进行重新灌注,目前市场上出现有专门的灌注油墨装置,这种灌注油墨装置包括有彼此可组配的墨盒固定座和油墨灌注组件,该墨盒固定座用于固定墨盒,该油墨灌注组件包括有油墨缸和油墨传送组件。使用时,先将墨盒固定于墨盒固定座中,然后将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组配,同时利用油墨传送组件的针管连通墨盒和油墨缸之间,以此将油墨从油墨缸传送至墨盒里,实现对墨盒重新灌注油墨。
[0004] 上述现有的灌注油墨装置结构,虽可提供给使用者对墨盒重新灌注油墨的功效,确实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自身结构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诸多不足,造成现有的灌注油墨装置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现将其缺点归纳如下:
[0005] 一、由于墨盒之喷头处具有一空腔,墨盒在重新灌注油墨后,该空腔未能自动与墨盒内部导通,因此在将墨盒放入打印机使用之前通常需要对墨盒进行抽气,以使得喷头与墨盒的内部导通,为了使喷头与墨盒内部导通,通常需要将墨盒从墨盒固定座中取出,然后对墨盒的喷头进行抽气处理,传统的抽气方式是配合利用套模壳和针筒对墨盒之喷头进行抽气,用户操作起来极为不方便,而且若操作控制不当便会使油墨外漏,以致弄脏衣服和手。
[0006] 二、传统之灌注油墨装置固定墨盒的方式系通过于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一勾部,利用该勾部勾住墨盒的侧缘,然而,该种墨盒的固定方式其勾部覆盖墨盒的压紧区域较少,不能够有效压紧固定墨盒,导致在灌注油墨时,该墨盒的底部喷头处容易出现漏墨现象。
[0007] 三、现有的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系通过弹性片卡扣连接而锁紧固定,该弹性片设置于油墨传送组件的外壳上,然而,该弹性片力度太弱,抗疲劳强度较低,容易导致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不稳固,影响油墨灌注作业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0008]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灌注油墨装置在灌注油墨后不能立即对墨盒进行抽气处理而给墨盒重新灌注油墨带来不便的问题。
[0009]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灌注油墨装置不能对墨盒进行有效固定而容易导致墨盒底部漏墨的问题。
[0010]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灌注油墨装置其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之间连接锁紧不稳固的问题。
[0011]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12] 一种墨盒重新灌注油墨装置,包括有彼此可组配的墨盒固定座和油墨灌注组件;该墨盒固定座中设置有用于收纳墨盒的容置腔,该油墨灌注组件包括有油墨缸和油墨传送组件,该油墨传送组件用于将油墨从油墨缸传送至固定在该容置腔中的墨盒里,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墨盒进行抽气的抽气机构,且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抽气机构对墨盒之喷头进行抽气的通道。
[001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当油墨灌注组件相对墨盒固定座下压安装到位时,该抽气机构被触动,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当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抽气机构再次被触动,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
[0014]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抽气机构内置于墨盒固定座中,该抽气机构包括有气筒、活塞和复位弹簧,该气筒于该容置腔上一体延伸出,气筒的底部设置有气孔,前述通道位于容置腔的底部,该通道与气孔连通;该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气筒中,该复位弹簧作用于活塞上提供该活塞复位的作用力;当将油墨灌注组件相对墨盒固定座下压安装到位时,该活塞被下压移动,该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当将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复位弹簧促使活塞上移复位,该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
[001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腔中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对墨盒进行弹性夹紧的夹紧机构,该夹紧机构设置于抽气机构的活塞上随活塞同步移动,夹紧机构包括有夹紧块和弹性件,该夹紧块相对活塞可横向活动地设置,该弹性件作用于夹紧块上提供夹紧块横向伸出而夹紧墨盒的作用力。
[001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紧机构进一步包括有限位柱,该容置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该限位柱两端相对应的限位槽,该限位柱的两端可竖向及可横向活动地限位于对应的限位槽中,该夹紧块的一端与限位柱固定连接,夹紧块的另一端设置有导入斜面;以及,该夹紧块和活塞之间通过导块和导槽配合横向移动。
[001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块设置于活塞的上端面,该导槽设置于夹紧块上,该导槽为燕尾槽,该导块嵌于该燕尾槽中。
[001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墨盒固定座的两侧设置有竖向延伸出的卡槽,该限位柱的两端位于对应的卡槽中,对应的该油墨灌注组件上设置有卡条,当该油墨灌注组件下压时,该卡条嵌于卡槽中并促使限位柱下移,由该限位柱的下移带动前述活塞下移。
[0019]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墨盒固定座上进一步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墨盒的锁扣件,该锁扣件的压紧区域至少覆盖住墨盒之喷头的正上方。
[002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扣件的一端设置有枢转部,该锁扣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扣合部,该枢转部和扣合部分别位于墨盒的两相对侧面外,该枢转部与墨盒固定座枢接,该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与该扣合部相对应的扣孔,该扣合部与该扣孔配合扣装。
[002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有一按钮和弹性复位件,该按钮安装于墨盒固定座上,该按钮包括有按压部和勾部,该按压部露出墨盒固定座外,该油墨灌注组件的外壳上设置有与该勾部相对应的卡孔,该勾部卡于该卡孔中将油墨灌注组件锁紧固定于墨盒固定座上,该弹性复位件作用于按钮上提供该按钮向外侧移动而使得勾部卡入卡孔中的作用力。
[0022]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道包括有用于连通墨盒之喷头和抽气机构之抽气孔的抽气通道和用于将抽气机构中的气体排出的排气通道,该抽气通道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该排气通道中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002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抽气通道的进气端处,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抽气机构的排气孔处。
[0024]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墨盒固定座的底部可拆式地安装有一底板,该墨盒固定座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该底板与该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围合形成前述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
[002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26] 一、通过于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抽气机构,并配合利用通道,使得在对墨盒进行灌注油墨后,可立即对墨盒进行抽气处理,以使的墨盒之喷头与墨盒内部导通,取代了传统之将墨盒取出后再利用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抽气处理的方式,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出现因操作控制不当而使油墨外漏的现象,给墨盒重新灌注油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0027] 二、通过将抽气机构内置于墨盒固定座中,结构紧凑,使得墨盒固定座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利用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组配时该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利用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使用方便,可实现对墨盒进行快速抽气,还简化了墨盒重新灌注油墨的工序,提高作业效率。
[0028] 三、通过设置有锁扣件,利用锁扣件的压紧区域至少覆盖住墨盒之喷头的正上方,取代了传统之利用勾部勾住墨盒之侧缘的方式,使得墨盒得到最有效的压紧固定,防止油墨从墨盒底部漏出。
[0029] 四、通过于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卡扣机构,配合利用卡扣机构的按钮和弹性复位件,使得该勾部与油墨传送组件之卡孔卡合将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锁紧,取代了传统之弹性片卡扣连接的方式,不会出现力度不足的现象,使得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油墨灌注作业的正常进行。
[0030] 五、通过设置有排气通道和抽气通道,并配合利用该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使得该抽气机构在打气状态时将气体排出,避免气体进入墨盒里,以便更顺畅快速有效地对墨盒进行抽气,将喷头与墨盒内部导通。
[0031]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0033] 图2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34] 图3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图;
[0035] 图4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中油墨灌注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0036] 图5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中墨盒固定座的横向截面图;
[0037] 图6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0038] 图7是图5中安装有墨盒的截面图;
[0039] 图8是图7中另一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0] 图9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墨盒固定座的底面示意图;
[0041] 图10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墨盒固定座固定墨盒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
[0042] 附图标识说明:
[0043] 10、墨盒固定座 11、容置腔
[0044] 12、底板 13、扣孔
[0045] 14、嵌置槽 15、限位板
[0046] 101、第一凹槽 102、第二凹槽
[0047] 103、抽气通道 104、密封垫
[0048] 105、凹腔 106、第一单向阀
[0049] 107、第二单向阀 108、限位槽
[0050] 109、卡槽 20、油墨灌注组件
[0051] 21、油墨缸 22、油墨传送组件
[0052] 221、外壳 222、油墨针管
[0053] 223、通气针管 201、油墨室
[0054] 202、出墨孔 203、通气柱
[0055] 204、卡孔 205、卡条
[0056] 30、墨盒 31、喷头
[0057] 32、凸块 40、抽气机构
[0058] 41、气筒 42、活塞
[0059] 421、导块 422、第二凸柱
[0060] 43、复位弹簧 401、抽气孔
[0061] 402、排气孔 50、夹紧机构
[0062] 51、夹紧块 511、导入斜面
[0063] 512、导槽 513、第一凸柱
[0064] 52、弹性件 53、限位柱
[0065] 60、锁扣件 61、枢转部
[0066] 62、扣合部 63、定位槽
[0067] 70、卡扣机构 71、按钮
[0068] 711、按压部 712、勾部
[0069] 72、弹性复位件。
[0070] 具体实施方式:
[0071]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彼此可组配的墨盒固定座10和油墨灌注组件20。
[0072] 如图2所示,该墨盒固定座10用于固定墨盒30,墨盒固定座10中设置有容置腔11,该容置腔11用于收纳墨盒30。该墨盒固定座10上设置有抽气机构40,该抽气机构40用于对墨盒30进行抽气,本实施例中的抽气机构40内置于该容置腔11中,该抽气机构40包括有气筒41、活塞42和复位弹簧43,该气筒41于该容置腔11的内底面上一体向上延伸出,该气筒41的底部设置有抽气孔401和排气孔402,该抽气孔401和排气孔402均连通气筒41的内部。该活塞42可活动地设置于气筒41中,活塞42的尾端伸出气筒41外,该复位弹簧43的两端分别抵于活塞42和容置腔11的内底面上,复位弹簧43作用于活塞42上提供活塞42向上复位的作用力。
[0073] 该墨盒固定座10的底部可拆式地安装有一底板12,同时该墨盒固定座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该底板12与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围合形成分别形成抽气通道103和排气通道(图中未示)。该抽气通道103用于直接对墨盒40进行抽气,该抽气通道103的进气端外设置有密封垫104,该墨盒30的喷头31抵于该密封垫104与抽气通道103密封式连通。该抽气通道103出气端与抽气机构40之抽气孔401连通。以及,该墨盒固定座10的底部设置有一凹腔105,前述排气通道连通于该凹腔105和前述抽气机构40之排气孔402之间,该排气通道用于将抽气机构40中的气体排出,同时,该凹腔105中可放入一些用于吸取油墨的小配件(如海绵),以避免墨盒30漏墨而使油墨外泄。另外,该抽气通道103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6,该第一单向阀106仅在该抽气机构40处于抽气状态时打开,使得该喷头31与抽气孔401连通;该排气通道中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07,该第二单向阀107仅在该抽气机构40仅处于打气状态时打开,从而使得该排气孔402与该凹腔105连通;并且,该第一单向阀106置于抽气通道203的进气端处,该第二单向阀107设置于排气通道之排气孔402处(如图9所示),该第一单向阀106和第二单向阀107设置的位置不予局限。
[0074] 如图2和图6所示,该墨盒固定座10之容置腔11中进一步设置有夹紧机构50,该夹紧机构50用于对墨盒30进行弹性夹紧,该夹紧机构50设置于前述抽气机构40的活塞42上随活塞42同步上下移动,该夹紧机构50包括有夹紧块51和弹性件52,该夹紧块51相对活塞42可横向活动地设置,该弹性件52作用于夹紧块51上提供夹紧块51横向伸出而夹紧墨盒30的作用力。针对该夹紧块51进一步设置有限位柱53,该限位柱53纵向设置于该容置腔11中,该容置腔1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与该限位柱53两端相对应的限位槽108,该限位槽108竖向延伸,该限位柱53的两端可竖向及可横向活动地限位于对应的限位槽108中,同时,该墨盒固定座10的两侧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卡槽109,如图5所示,该卡槽109与前述限位槽108连通,原始状态下,该限位柱53的两端不位于卡槽109中,当墨盒30嵌于前述容置腔11中时,墨盒30促使该限位柱53横向移动而使得限位柱53的两端移至卡槽109中,该油墨灌注组件20上设置有与该卡槽109相适配的卡条205(如图4所示),当油墨灌注组件20与墨盒固定座10组配时,该卡条205嵌于该卡槽109中并促使限位柱53下移,由该限位柱53的下移带动前述活塞42下移,以此触动抽气机构40,当然触动抽气机构40的方式有很多,不局限于利用卡条205抵压于限位柱53上使活塞42下移的方式,也可以为触动抽气机构40某个开关按钮被触动的方式,不以为限。该夹紧块51的一端与限位柱53固定连接,夹紧块51的另一端设置有导入斜面511,该导入斜面511为墨盒30嵌于容置腔
11起到导向的作用。以及,该夹紧块51上设置有导槽512,该导槽512为燕尾槽,对应的该活塞42的上端面设置有导块421,该导块421嵌于该导槽512中,使得夹紧块51相对活塞
42沿导块421的方向横向移动。另外,该夹紧块51的侧面上延伸出有第一凸柱513,对应的该活塞42上设置有第二凸柱422,该弹性件52为弹簧,该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装固定于该第一凸柱513和第二凸柱422上。
[0075] 以及,如图2和图7所示,该墨盒固定座10上进一步设置有锁扣件60,该锁扣件60用于锁紧固定墨盒30,该锁扣件60的压紧区域至少覆盖住墨盒30之喷头31的正上方,以更有效地压紧墨盒30,在本实施例中,该锁扣件60的一端设置有枢转部61,锁扣件60的另一端设置有扣合部62,该枢转部61和扣合部62分别位于墨盒30的两相对侧面外,以此使得锁扣件60的压紧区域覆盖住墨盒30之喷头31的正上方,该枢转部61与墨盒固定座
10枢接,墨盒固定座10上设置有与该扣合部62相对应的扣孔13,该扣合部62与扣孔13配合扣装。同时,该锁扣件6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定位槽63,该定位槽63与墨盒30上的凸块32相互配合,该凸块32嵌于该定位槽63中,以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
[0076] 该油墨灌注组件20包括有油墨缸21和油墨传送组件22。如图6所示,该油墨缸21用于存储油墨,该油墨缸2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油墨室201,每一油墨室201的底板上均设置有出墨孔202和通气柱203。如图2所示,该油墨传送组件22用于将油墨从前述油墨缸21传送至固定在前述容置腔11中的墨盒30里,该油墨传送组件22主要包括有外壳
221以及设置该外壳221内的油墨针管222和通气针管223等,该油墨传送组件22之内部的其他结构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对油墨传送组件22的内部结构不作详细叙述。前述油墨缸21固定于外壳221的顶端,该油墨针管222与前述出墨孔202配合正对,该通气针管223与前述通气柱203配合正对。
[0077] 另外,如图8所示,该油墨灌注组件20与前述墨盒固定座10之间设置有卡扣机构70,该卡扣机构70用于将油墨灌注组件20和墨盒固定座10之间的连接进行锁紧,该卡扣机构70设置于墨盒固定座10上,位于该墨盒固定座10的两相对侧面上均设置有一卡扣机构70,该卡扣机构70包括有一按钮71和弹性复位件72,该按钮71安装于墨盒固定座10上,该按钮71包括有按压部711和勾部712,该按压部711露出墨盒固定座10外,该油墨传送组件22的外壳221上设置有与该勾部712相对应的卡孔204,该勾部712卡于该卡孔204中将油墨灌注组件20锁紧固定于墨盒固定座10上,该弹性复位件72为弹簧,该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于墨盒固定座10和按钮71上,弹簧作用于按钮71上提供按钮71向外侧移动的作用力,使得该勾部712卡入卡孔311中,以此实现墨盒固定座10与油墨灌注组件20连接锁紧。以及,该墨盒固定座10上设置有嵌置槽14,该按钮71之勾部712从墨盒固定座10的底部伸入嵌置槽14中,并且该按钮71通过一限位板15限位于墨盒固定座10上,该勾部
712可于该嵌置槽14中侧向来回移动,该外壳221的端部可嵌入到该嵌置槽14中。
[0078]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0079] 如图3所示,首先,将待灌注油墨的墨盒30嵌入该墨盒固定座10的容置腔11中,该墨盒30沿导入斜面511进入到容置腔11中,利用弹性件52作用于夹紧块51上,使得夹紧块51横向夹紧墨盒30,并且使得限位柱53的两端移至卡槽109中,当墨盒30竖向下移直至墨盒30的喷头31抵于密封垫104上时,该喷头31与抽气通道103密封式连通。
[0080] 接着,使锁扣件60向内翻转,该墨盒30上的凸块32卡入该锁扣件60上的定位槽63中,并使锁扣件60的扣合部62与墨盒固定座10的扣孔13相互扣合连接,以此使得该墨盒30稳固地固定于墨盒固定座10中。
[0081] 然后,将油墨灌注组件20组配于墨盒固定座10上,该油墨灌注组件20相对墨盒固定座10下压的过程中,该油墨灌注组件20上的卡条205嵌入墨盒固定座10的卡槽109中并促使限位柱53下移,由该限位柱53下移,使得抽气机构40之活塞42下移,该活塞42下移而压缩气筒41中的气体,以此使得第一单向阀106关闭,该第二单向阀107打开,气体经排气通道进入凹腔105中,使气筒41中的气体排出,避免未抽气时该气筒41的气体进入墨盒30内。当油墨灌注组件20相对墨盒固定座10安装下压到位时,该活塞42已经下移到一定距离,同时该复位弹簧43正处于压缩状态,以此触动抽气机构40,使得抽气机构40处于待抽气状态。
[0082] 如图7和图8,在该油墨灌注组件20相对墨盒固定座10下压安装的过程中,该油墨针管222的上端穿入油墨室201中,油墨针管222的下端伸入墨盒30中,以此该油墨针管222连通油墨室201和墨盒30内部之间,同时,该通气针管223的上端伸入通气柱203中,通气针管223的下端伸入墨盒30内,以此该通气针管223连通通气柱203和墨盒30内部之间,至此,油墨室201中的油墨便通过油墨针管222可流入到墨盒30内,墨盒30内的气体通过通气针管223排出墨盒30外。
[0083] 当在油墨灌注组件20相对墨盒固定座10安装下压到位的同时,该卡扣机构70之按钮71向外侧移动,利用复位件72提供按钮71反向移动的作用力,使得按钮71反向移动,配合利用按钮71之勾部712与外壳221之卡孔204,以此使得油墨灌注组件20与墨盒固定座10之间的连接锁紧。
[0084] 当墨盒30重新灌注满油墨以后,按住卡扣机构70之按钮71,使得按钮71之勾部712脱离卡孔204,然后,将油墨灌注组件20与墨盒固定座10分离。在油墨灌注组件20与墨盒固定座10分离的过程中,该限位柱53的抵压被解除,此时在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该活塞42向上复位,该气筒41内的气压减少,使得第一单向阀106打开,该第二单向阀107关闭,该墨盒30之喷头31中的气体经抽气通道103进入气筒41中,以此,抽气机构40被再次触动,实现抽气机构40对墨盒30之喷头31进行抽气,使得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
30内部导通。一般情况下,对墨盒30之喷头31进行一次抽气便可实现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30内部导通,若一次抽气未能使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30内部导通,可如前述使油墨灌注组件20与墨盒固定座10多次组配和分离,反复地抽气和排气,直至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30内部导通为止。
[0085] 当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30内部导通后,将锁扣件60之扣合部62与扣孔13脱离,使锁扣件60往外翻转,以此解除锁扣件60对墨盒30的锁紧固定,此时,可将墨盒30从容置腔11中取出,至此该墨盒30重新灌注油墨完毕,可直接将墨盒30放入到打印机中使用。
[0086]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0087] 首先,本发明不局限使用前述较佳实施例的抽气通道103和排气通道这两个通道,亦可只使用一个通道,利用该流道连通抽气机构40和墨盒30之喷头31之间,以配合抽气机构40对墨盒30之喷头31进行抽气,抽气和排气经过同一条通道,同样可实现对墨盒30之喷头31进行抽气,使墨盒30之喷头31与墨盒30内部导通。并且,前述的各通道不局限于墨盒固定座10的底部形成凹槽,利用该凹槽与底板组配形成,这些通道也可由底板上形成凹槽,利用该凹槽与墨盒固定座10的底面组配形成。
[0088] 其次,抽气机构40也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抽气机构(如按钮式抽气机构),这些抽气机构亦可为自动式或手动式,只需抽气机构其能够对墨盒30进行抽气即可。
[0089] 再者,该锁扣件60亦可为其他结构的锁扣件,如图10所示,该锁扣件60的一端与墨盒固定座10枢接,锁扣件60的另一端与墨盒30上的凸块32扣合定位,当该锁扣件60与凸块32扣合定位后,该锁扣件60的枢接端与墨盒固定座10扣合固定而不可转动,以此使得墨盒30固定于墨盒固定座10中,且该锁扣件60的压紧区域覆盖住墨盒30之喷头31的正上方。
[009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首先,通过于墨盒固定座上设置有抽气机构,并配合利用通道,使得在对墨盒进行灌注油墨后,可立即对墨盒进行抽气处理,以使的墨盒之喷头与墨盒内部导通,取代了传统之将墨盒取出后再利用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抽气处理的方式,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出现因操作控制不当而使油墨外漏的现象,给墨盒重新灌注油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其次,通过将抽气机构内置于墨盒固定座中,结构紧凑,使得墨盒固定座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利用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组配时该抽气机构处于待抽气状态,利用油墨灌注组件与墨盒固定座分离时该抽气机构对墨盒进行抽气,使用方便,可实现对墨盒进行快速抽气,还简化了墨盒重新灌注油墨的工序,提高作业效率。再者,通过设置有锁扣件,利用锁扣件的压紧区域至少覆盖住墨盒之喷头的正上方,取代了传统之利用勾部勾住墨盒之侧缘的方式,使得墨盒得到最有效的压紧固定,防止油墨从墨盒底部漏出。最后,通过于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卡扣机构,配合利用卡扣机构的按钮和弹性复位件,使得该勾部与油墨传送组件之卡孔卡合将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锁紧,取代了传统之弹性片卡扣连接的方式,不会出现力度不足的现象,使得油墨灌注组件和墨盒固定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油墨灌注作业的正常进行。
[009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