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筝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187237.1

文献号 : CN10225454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正谱

申请人 : 扬州市百联古筝制作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古筝。涉及对古筝结构的改进。受力合理,且能满足演奏者“炫技”要求,并且能减少、降低木头音,同时还能扩大共鸣箱体积。古筝包括箱体和弦,箱体包括内筝边、外筝边、底板和面板,在面板上设有前岳山、后岳山和筝柱,弦设在所述前岳山和后岳山之间,后岳山包括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后岳山单体呈截面为梯形的条柱状、且固定附着在古筝尾部的面板上;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中在横向上最接近古筝外筝边的、在纵向上最接近筝尾端位置,其它后岳山单体以前述最接近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呈阶梯状依次朝向古筝头部位置设置。本发明一是将后岳山改进为单体。二是外、内筝边分别与底板形成角度,其内部空间变大,吸收面板冗余振动的能力增加。

权利要求 :

1.一种古筝,所述古筝包括箱体和弦,所述箱体包括内筝边、外筝边、底板和面板,在所述面板上设有前岳山、后岳山和筝柱,所述弦设在所述前岳山和后岳山之间,所述后岳山包括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所述后岳山单体呈截面为梯形的条柱状、且固定附着在所述古筝尾部的面板上;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中在横向上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在纵向上最接近所述筝尾端位置,其它后岳山单体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呈阶梯状依次朝向古筝头部位置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筝边和内筝边分别与底板呈锐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岳山包括三个或七个后岳山单体,在所述古筝面板上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按所述阶梯状均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板,所述衬板固定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下部,所述衬板与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至筝尾端的边线构成的轮廓形状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对应所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的纵向位置,横跨式固定设置在面板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筝边与底板的夹角大于所述内筝边与底板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筝边与底板的夹角为72-88°,所述内筝边与底板的夹角为60-80°。

7.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中任一所述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在长度方向上呈朝向上部拱起的拱形。

说明书 :

一种古筝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国传统民乐器古筝,尤其涉及对古筝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在使用中,古筝经常出现:木头音、声音发闷、后岳山杂音、手感差等问题。
[0003] 先说从后岳山杂音:一直以来,古筝后岳山呈S形,斜跨古筝面板的尾部。这种形制的后岳山是由21弦古筝的特性决定的。21弦古筝,低音弦粗、高音弦细,在筝体上需要不同的支撑距离,前岳山一般是垂直于筝体轴线的,因此,只能通过对后岳山进行S形设计才能满足这一要求。此种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本领域的固有模式,从未招致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怀疑。以往这种形制的古筝,从低音-高音弦由于张力不同,经常出现后岳山开裂这样的结构问题,对于该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前述固有习惯的作用下,只能通过提高S形后岳山与筝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克服受力不合理的情况。
[0004] 随着古筝这一传统民乐器的发展,目前,演奏者在演奏中创新了大量的新的演奏技术,在演奏中“炫技”现象层出不穷,但由于S形后岳山结构,如图4所示,使得21根弦中部分弦5的后端由斜面6支撑,在“炫技”(例如横向揉弦时),该弦会出现较大的横向偏移,即可能导致后岳山与弦的接触点“后移”(朝向外筝边3方向为后)使音失准。如果在S形后岳山上开槽固定弦的横向位置,则弦无法进行大幅度的横向揉弦,无法进行“炫技”,使演奏者难以有突破性的演奏。
[0005] 再谈木头音:古筝共鸣箱大,面板上置有柱,弦的振动通过筝柱传到面板,进而通过共鸣箱的反射等作用,获得或清脆明亮或浓厚饱满的乐音。历史上对古筝的多次改良中,在古筝箱体结构方面有过多次改进,主要是增大箱体体积、改变箱体形状(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公告的“一种古筝、200520045319.2”)等技术手段。有发明人为增加古筝音量,也提出过在箱体底板设置活动板的技术手段。
[0006] 但无论如何改进,得到一具好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达到“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声音高亢洪亮,激越和柔曼的乐曲都能表现的效果,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古筝制作者,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好的制作材料。从结构角度说,古筝箱体面板呈横截面拱形,接近弹奏者一侧面板(内筝边)上设置的是高音弦,另一侧为低音弦。这就要求面板在横截面上不仅要呈拱形,而且厚度也要有所差别,否则容易使部分筝弦在演奏中出现“木头音”。即便如此,有经验的制作者精工制作的筝,仍会有少量弦的出现木头音的现象(包括使用时间长久后,含水率变化产生的木头音)。对此,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一直以来,古筝箱体的内筝边和外筝边都是与底板垂直设置的,面板接收筝柱传导的弦振动,一方面由面板的振动传导能力将弦的振动传入箱体内腔(共鸣箱)发声;另一方面两侧支撑面板的内、外筝边由于与底板垂直,使得吸收面板冗余振动的能力降低。此时如果出现木头音现象的话,即能在演奏中体现出来。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高了一种受力合理,且能满足演奏者“炫技”要求,并且能减少、降低木头音,同时还能扩大共鸣箱体积的古筝。
[0008]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古筝包括箱体和弦,所述箱体包括内筝边、外筝边、底板和面板,在所述面板上设有前岳山、后岳山和筝柱,所述弦设在所述前岳山和后岳山之间,所述后岳山包括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所述后岳山单体呈截面为梯形的条柱状、且固定附着在所述古筝尾部的面板上;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中在横向上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在纵向上最接近所述筝尾端位置,其它后岳山单体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呈阶梯状依次朝向古筝头部位置设置。
[0009] 所述后岳山包括三个或七个后岳山单体,在所述古筝面板上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按所述阶梯状均布。
[0010] 还包括衬板,所述衬板固定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下部,所述衬板与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至筝尾端的边线构成的轮廓形状一致。
[0011] 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对应所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的纵向位置,横跨式固定设置在面板的下部。
[0012] 所述外筝边和内筝边分别与底板呈锐角设置。
[0013] 所述外筝边与底板的夹角大于所述内筝边与底板的夹角。
[0014] 所述外筝边与底板的夹角为72-88°,所述内筝边与底板的夹角为60-80°。
[0015] 所述箱体在长度方向上呈朝向上部拱起的拱形。
[0016] 本发明在筝体结构上进行了较大改变,一是:改变了一直以来古筝后岳山为S形整体式的结构模式,将后岳山改进为若干后岳山单体,分组支撑,各单体分别与弦垂直,且各单体分别承接接近的弦。将原S形后岳山整体承受的21根弦的拉力进行了分配;这样各单体受力合理,使得古筝整体的强度更高。同时,由于单体形式的后岳山对弦的支撑为垂直形式,这样能满足目前演奏者“炫技”的要求;并且在校音时,相对于原S形后岳山更为方便、精准。二是,本发明箱体的外筝边、内筝边分别与底板形成一定角度后,使得箱体截面呈梯形,一方面其内部空间变大,另一方面由于两筝边与面板之间角度加大,使得两筝边吸收面板冗余振动的能力增加。这样,如果出现个别位置面板厚度不合理,可能导致木头音的话,也能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利用两筝边吸收“木头音的振动”,以达到减少、降低木头音的效果。本发明融入现代化设计手段后,对传统的古筝结构形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使本发明的古筝具有清晰明亮、飘逸空灵的音色。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0019]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0020] 图4是图3中B-B剖面图,
[0021] 图中1是箱体,2是外筝边,3是内筝边,4是底板,41是音孔,5是面板,6是筝柱,7是后岳山,70是后岳山单体,8是前岳山,9是衬板,10是加强板,11是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如图1-4所示,所述古筝包括箱体1和弦11(为清晰地表达筝体的结构,弦未完全在图中表达),所述箱体1包括内筝边3、外筝边2、底板4和面板5,在所述面板5上设有前岳山8、后岳山7和筝柱6,所述弦11设在所述前岳山8和后岳山7之间,所述后岳山7包括至少三个后岳山70单体;所述后岳山单体70呈截面为梯形的条柱状、且固定附着在所述古筝尾部的面板5上;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70中在横向上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2的、在纵向上最接近所述筝尾端位置,其它后岳山单体70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2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呈阶梯状依次朝向古筝头部位置设置。
[0023] 所述后岳山7包括三个或七个后岳山单体70,在所述古筝面板5上以前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的后岳山单体为基准、按所述阶梯状均布。依照现有21弦古筝的习惯,本发明对于后岳山单体数量的选择以3只、7只为优选方案,这样能对弦进行平均分配。但不排除因受力因素选择其它数量的方案,比如因低音弦拉力大,造成对后岳山单体的压力、面板尾部的拉力大,这样可采取此位置的后岳山单体承载少数弦的措施。
[0024] 还包括衬板9,所述衬板9固定设置在所述面板5的下部,所述衬板9与所述至少三个后岳山单体70至筝尾端的边线构成的轮廓形状一致。
[0025] 还包括加强板10,所述加强板10对应所述最接近所述古筝外筝边2的后岳山单体的纵向位置,横跨式固定设置在面板5的下部。
[0026] 所述外筝边2和内筝边4分别与底板4呈锐角设置。在底板4上开设有音孔41,分别与底板4呈锐角的外筝边2和内筝边4,能更好地将筝柱6通过面板5传导进箱体内腔(共鸣箱)内的振动进行反射,由于角度不同,能产生一个声源、两个声波的效果,使筝的声音更加清灵、悠远。
[0027] 鉴于面板5外侧厚度大、内侧厚度小,所述外筝边2与底板4的夹角大于所述内筝边3与底板4的夹角。
[0028] 所述外筝边2与底板4的夹角为72-88°,所述内筝边3与底板4的夹角为60-80°。
[0029] 所述箱体1在长度方向上呈朝向上部拱起的拱形。
[0030] 在实验制作中,外筝边2与底板4夹角选择在75-83°范围时,不仅仅克服木头音的效果好,并且箱体1的整体强度也高。
[0031] 当然,本发明不排除外筝边2、内筝边3与底板4之间夹角角度相同的技术方案,这样能更便于制作,且同样能减少木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