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117623.3

文献号 : CN1022748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溪泉李树青郭愈吴国华肖永刚郭李艳郭李婷

申请人 : 郭溪泉

摘要 :

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涉及轧机支承辊的油膜轴承。本发明解决如何提高现有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沿衬套轴向设置的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的静压润滑油进油孔,与进油孔连通、在衬套内表面加工出的静压油腔;在衬套内表面沿轴向加工出的动压油腔,与动压油腔连通的动压润滑油进油孔,以及被动压油腔分割开的是工作面,所述动压油腔为周向窄油腔,其张角α≤10°,所述静压油腔为一对轴向对称、周向均布的三排窄油腔,所述工作面为三个,工作区域包角为110°。本发明适用于中板、厚板、特厚板、宽厚板及热连轧、冷连轧等各类现代大型轧机。

权利要求 :

1.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包括:沿衬套轴向设置的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1),与所述进油通道(1)连通的静压润滑油进油孔(2),与所述进油孔(2)连通、在衬套内表面加工出的静压油腔(3);在衬套内表面沿轴向加工出的长方形动压油腔(5),与所述动压油腔(5)连通的动压润滑油进油孔(4),以及被所述动压油腔(5)分割开的工作面(6),所述静压油腔(3)处于工作面(6)的中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油腔(5)为窄油腔,其周向张角α≤10°,而轴向长度不变;所述静压油腔(3)为一对轴向对称、周向均布的三排窄油腔;所述工作面(6)为三个,每个工作区域包角均为110°。

说明书 :

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大型轧机的基础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板带材轧机支承辊的油膜轴承。

背景技术

[0002] 油膜轴承,是滑动轴承的一种,但工作时,能在轴与轴承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承载油膜,将轴与轴承表面完全分开,造成纯液体摩擦。
[0003]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动压油膜轴承用在轧机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十年代,又增加了静压,更是如虎添翼:提高了承载能力、提高了轧制精度、改善了低速下的操作性能等;再加上,经历了多次的结构完善…到了七十年代,轧机是否装备油膜轴承成了装机水平的标志。
[0004] 尽管,轧机油膜轴承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完善,完全满足了轧制工业的需求;但是,一个关键的零件却几十年未曾触及:那就是轧机油膜轴承的衬套。
[0005] 衬套,是轧机油膜轴承的直接受力件;同时,又是滑动副中的减磨耦合面——易损件;它直接关系到轧机油膜轴承工作的使用寿命、运行可靠性和运行成本。
[0006] 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表明:按现有的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在偏心率ε=0.85-0.99时,其轴承工作时的包角(实际承载区域的张角):α=90.3°(半索莫菲尔德边界条件)或99.796°(雷诺边界条件)~α=70.45°或72.077°,即理论包角α≤100°。
[0007] 如图1、2所示,当前,大型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采用两个工作面,对称布置,被两个动压油腔5分开,每个动压油腔5的张角均为60°,轴承工作面6的包角(图2中的A、B弧长)α=(360°-2*60°)/2=120°。
[0008] 图1、2中两侧的动压油腔5是沿轴向在衬套的内表面上挖(加工)出长方形的油槽,将由各润滑油进油孔4来的动压润滑油汇集起来,并沿轴向均匀地向轴承供给动压润滑油。可以看到,这两个动压油腔5张角之和,已经占到了衬套整个内表面积的1/3。被这两个动压油腔分割开的是衬套的两个工作面6,工作面的中央是两个轴向对称设置的静压油腔3,静压润滑油通过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1和进油孔2输入静压油腔3,将轴7顶起,这就是静-动压油膜轴承。可见:现有技术的大型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的实际工作面为120°,也只占衬套内表面的1/3。显然,当前衬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辅功能的地位倒置:其一是: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工作时的实际工作区域是主要功能,它的包角为120°,而动压润滑油腔只是向轴承供给动压润滑油是辅助功能,它们的包角总和竟为120°;其二是: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工作区域支承角度不过百度(理论包角α≤100°),但当前的120°应略显富余,而迄今一直把两个动压润滑油腔的包角制造成120°,则实属过于铺张。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充分发掘轴承衬套的可用潜力,使衬套的使用寿命提高50%。
[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1] 一种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包括:沿衬套轴向设置的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的静压润滑油进油孔,与所述进油孔连通、在衬套内表面加工出的静压油腔;在衬套内表面沿轴向加工出的长方形动压油腔,与所述动压油腔连通的动压润滑油进油孔,以及被所述动压油腔分割开的工作面,所述静压油腔处于工作面的中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油腔为窄油腔,其周向张角α≤10°,而轴向长度不变;所述静压油腔为一对轴向对称、周向均布的三排窄油腔;所述工作面为三个,每个工作区域包角均为110°。
[0012]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3] 本发明用于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包含动压油膜轴承和静-动压油膜轴承两部分:
[0014] 1.动压油膜轴承,保持与现有的动压承载面积基本相同的、足够的动压承载面积和动压润滑功能:进油孔不变、动压油腔变窄,但润滑功能不变;实现了具有与当前轴承同等承载能力的三个工作面。
[0015] 2.静-动压油膜轴承,在衬套内开设同样的静压油腔,并以静压油腔为中心,制造出(形成)三个具有相同承载能力的工作面,工作表面完整、连续,其轴承工作区域包角保持在110°;为了充分利用轴承的动压承载能力,在衬套内制造出的静压油腔为一对轴向对称的周向窄油腔,并避开流体最大动压力(分布)区;保留大片的动压承载面积。
[0016] 本发明,在保证原有动压、静压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使轴承的使用寿命提高了50%。本发明适用于中板、厚板、特厚板、宽厚板及热连轧、冷连轧等各类现代大型轧机。也适用于类似要求的其他设备。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现有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的B-B剖面图);
[0018]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4的B-B剖面图);
[0020] 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单机架可逆轧机油膜轴承衬套);
[0021] 图5是图3的另一种A-A剖面图(多机架连续轧机油膜轴承衬套)。
[0022]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如图3、4、5所示,一种大型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包括:沿衬套轴向设置的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1,与所述进油通道1连通的静压润滑油进油孔2,与所述进油孔2连通、在衬套内表面加工出的静压油腔3;在衬套内表面沿轴向加工出的长方形动压油腔5,与所述动压油腔5连通的动压润滑油进油孔4,以及被所述动压油腔5分割开的是工作面6。所述动压油腔5为轴向长方形的窄油腔,其张角α≤10°,所述静压油腔3为一对轴向对称、周向均布的三排窄油腔,居于工作面6的中央;所述工作面6为三个,工作区域包角均为110°。
[0024] 本发明的实施措施:
[0025] 1.减小动压油腔的宽度,动压供油能力不变:
[0026] 如图1所示,现有板带材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动压油腔5的宽度,即张角α=60°,作用仅仅是聚拢并向轴承内布施润滑油;如图3、4、5所示,本发明减小动压油腔的宽度,使张角α≤10°,保证供油的原功能不减。
[0027] 2.动压承载能力保持不变:
[0028] 如图3、4、5所示,本发明把每个动压油腔的张角控制在α≤10°,则每个工作区域的实际宽度,即张角α=(360°-30°)/3=110°,按上述的数值计算结果,轴承工作时的理论包角α≤100°,故动压承载能力仍然保持不变。
[0029] 3.静压承载能力保持不变:
[0030] 如图3、4、5所示,静压油腔3的结构及分布,包括尺寸、数量、位置以及静压润滑油进油通道2、静压进油孔1与现有技术的结构保持不变。本发明在衬套的内表面挖出三排油腔,每排两个(轴向对称、周向均布);工作时,向主油腔输入由计算确定的压力和流量的静压润滑油,使其完全可以凭借静压效应单独承担外载。静压油腔3、静压润滑油通道1及进油孔2与现有技术的保持不变,即静压承载能力不减。
[0031] 4.针对不同类型轧机的不同工况,工作区域的布置也相应变化:
[0032] 4.1单机架可逆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工作表面的布置如图4所示,三个工作面6是完全相同,且每个都是关于静压油腔周向对称的;
[0033] 4.2多机架连轧机油膜轴承衬套工作表面的布置如图5所示,三个工作面6也是完全相同的,但每个工作区域的周向布置是不同的:图5是工作位置图,衬套侧下方的两个动压油腔之间是工作区域,最下方是静压油腔3;显然,静压油腔3右侧工作区域的实际宽度(在去掉动压油腔的一半宽度后)大些,其张角 而左侧的张角小些,其张角 这是由于最小油膜厚度之后的物理边界(油膜破裂)比几何边界来得早。图5所示的衬套工作表面构造,适用于轴顺时针旋转。
[0034] 5.本发明具有三个与现有轴承同等工作能力的工作面,且可以调换使用,因此,使用寿命是现有技术的1.5倍。
[0035] 6.本发明,轴承衬套的滑动面,采用多层金属集优式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轧机不断强化的轧制工艺和各种新环境的要求。
[0036] 采取如上措施,可实现板带材轧机支承辊油膜轴承在承载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寿命提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