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97726.0

文献号 : CN10228075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荣发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具有若干个横向间隔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11)的本体(1)、组装于每一本体收容空间内并与本体相互定位的两个沿竖直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2)、组装于本体上表面上的两个锁扣件(6)及与锁扣件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锁扣件的一个拉拔件(7)、安装于本体后端内的一个应力消除块(5)及若干自后向前延伸入本体收容空间并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4),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件(9),所述定位件沿上、下方向将本体(1)及应力消除块(5)定位在一起,所述拉拔件向后或向前的移动使每一所述锁扣件的前端部分向上或向下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个横向间隔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的本体、收容于每一本体收容空间内并与本体相互定位的两个沿竖直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组装于本体上表面上的两个锁扣件及与锁扣件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锁扣件的一个拉拔件、安装于本体后端内的一个应力消除块及若干自后向前延伸入本体收容空间并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为螺钉,所述螺钉沿上、下方向将本体及应力消除块定位在一起,所述拉拔件向后或向前的移动使每一所述锁扣件的前端部分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本体并将部分锁扣件及拉拔件遮蔽起来的金属壳体,所述本体由上盖体及下盖体组成,所述螺钉的前端穿过所述金属壳体、上盖体、应力消除块并收容于下盖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本体收容空间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还设有一与本体相互定位的隔板,所述上盖体的前端为若干横向间隔的矩形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定位块,所述应力消除块为一件式并设有通孔,所述应力消除块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定位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位于其后端的主体部及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所述主体部上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对接部上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高于第二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主体部上表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凹陷槽,所述两个锁扣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两个凹陷槽内,所述拉拔件置于第一表面的上方,且其前端为自上而下穿过所述两个锁扣件并设置于凹陷槽底面上方的两个作动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拔件还包括位于其后端的操作部及从操作部两侧向前延伸并分别连接至两个作动部的两个连接部,每一连接部的前端为一弯曲部,每一所述凹陷槽内设有两个支撑块,每一所述弯曲部的两侧置于每一所述凹陷槽内两个支撑块的上方。

7.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前端具有若干对接端口的本体、收容于本体内的若干印刷电路板、组装于本体上的锁扣件、与锁扣件连接在一起并能够驱动锁扣件的拉拔件、组装于本体后端内的应力消除块及组装于本体并将部分锁扣件及拉拔件遮蔽起来的金属壳体,每一印刷电路板均设有一对接部,每一本体端口内具有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一下盖体及组装于下盖体上的一个上盖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上还包括若干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为螺钉,所述若干螺钉沿上、下方向将本体及应力消除块定位在一起,所述拉拔件向后或向前的移动使每一所述锁扣件的前端部分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螺钉的前端穿过所述金属壳体、上盖体、应力消除块并收容于下盖体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表面的中间位置上设有一凹陷槽,所述锁扣件设置于所述凹陷槽内,所述拉拔件的前端为两个相互间隔的作动部,两个所述作动部穿过所述锁扣件并位于所述凹陷槽底面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包括位于其后端的两个横向间隔的固持部、位于其前端的扣持部及连接所述固持部与扣持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让拉拔件作动部穿过的两个开口。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前端的若干个对接口形成于上盖体的前端,所述定位件将上盖体、下盖体及应力消除块定位在一起。

说明书 :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对接面呈低窄形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业界对服务器内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快,应用于服务器外部并与服务器内部的连接器对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数据传输速率已不能满足需求。另外随着服务器日益小型化的发展,其内部空间将逐步变小,安装于服务器内部板卡上的连接器将朝低窄型发展而使板卡上能安装更多的连接器,而目前应用于外部与服务器内部的连接器相配合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则会显得较宽而不能匹配服务器内部板卡上的连接器。
[0003]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速率高、能够有效防电磁干扰及与对接连接器易于分离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5]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个横向间隔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的本体、收容于每一本体收容空间内并与本体相互定位的两个沿竖直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组装于本体上表面上的两个锁扣件及与锁扣件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锁扣件的一个拉拔件、安装于本体后端内的一个应力消除块及若干自后向前延伸入本体收容空间并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件,所述定位件沿上、下方向将本体及应力消除块定位在一起,所述拉拔件向后或向前的移动使每一所述锁扣件的前端部分向上或向下移动。
[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良好的防电磁干扰效果及易于与对接连接器扣持及分离。【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0008] 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不同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0009] 图4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10] 图5是图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11] 图6是图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12] 图7是图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13] 图8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视图。
[0014] 图9是图8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视图。
[0015] 图10至图1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A-A至D-D线方向的剖视图。
[0016]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0017] 图15至图16是图1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不同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0018] 图17是图1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19] 图18是图1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20] 图19是图17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21] 图20是图19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0022] 图21是图1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视图。
[0023] 图22是图2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视图。
[0024] 图23至图2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E-E至F-F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5] 请参阅图1至图6并结合图10至图13,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具有三个横向间隔的收容空间11的本体1、收容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的两个沿上下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2、设置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的两个印刷电路板2之间并与本体1相互定位配合的隔板3、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一对印刷电路板2的后端分别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本体1的两根线缆4、安装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的后端并将两根线缆4间隔开来的应力消除块5及将本体1及应力消除块5定位在一起的定位件9。此外,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1上表面的两个锁扣件6、设置于锁扣件6后端且与锁扣件6相连接并能驱动锁扣件6的一个拉拔件7及安装于本体1上表面并遮蔽部分锁扣件6及拉拔件7的金属壳体8。
[0026] 请参阅图1至图9,本体1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该本体1包括位于其后端的主体部12及位于前端并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对接部13,其中对接部13的尺寸小于主体部12的尺寸,对接部13为三个横截面呈矩形状的套筒。本体1内设有三个横向间隔设置的收容空间11,每一收容空间11均自前向后贯穿本体1。本体1主体部12上具有一第一表面121,本体1对接部13上具有一第二表面131,第一表面121位于第二表面131的上方,第一表面121的的前端为一倾斜面。两个凹陷槽14自第一表面121前端的倾斜面向下凹陷而成且设置于第一表面121的左右两侧,每一凹陷槽14内均设有一对位于凹陷槽14两侧的支撑块141每一支撑块141的顶面的前端部分呈弧形,后端部分呈斜坡形。每一凹陷槽14内的一对支撑块141均用于支撑拉拔件7上的一部分。两个横向相互间隔的狭缝槽142分别形成于两个支撑块141的后端,每一狭缝槽142均与凹陷槽14连通。本体1主体部12的左、右侧面上均分别设有一卡持块17,两卡持块17用于卡持定位金属壳体8。
[0027] 请参阅图4至图9,本体1由一上盖体15及下盖体16组装而成,上盖体15的前端为三个横向间隔设置的矩形框口151,即为本体1的三个横向间隔的对接口,上盖体15的下端设有一缺口152,该缺口152的后端部分的下端及左右端均与外界连通,缺口152的后端部分用于收容应力消除块5。当下盖体16组装于上盖体15后,上盖体15的缺口152在上下方向上被下盖体16封闭起来。另外,上盖体15的内部设有三个相互间隔的收容通道153,由于缺口152,收容通道153与在上下方向上与外界连通。每一收容通道153的两个侧壁内表面上均设有两个前后间隔的呈半圆形的第一定位柱154,上述第一定位柱154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限位印刷电路板2。另外,一第二定位柱155形成于两第一定位柱154之间用于在前、后方向上限位印刷电路板2。需要说明的是,本体1两个凹陷槽14内分别形成于上盖体15的上表面的两侧。上盖体15设有两个通孔156,下盖体16上设有两个与上盖体通孔156相对应的收容孔161。本体1上的卡持块17形成于上盖体15的两侧面上。
上盖体15下表面后端上设有三个相互间隔的凹槽157,相邻两凹槽157之间凸设一定位块
158。上盖体15上的两个通孔156分别置于两个定位块158的前方。下盖体16的上表面后端也设有三个相互间隔且呈半圆形的凹槽162,相邻两凹槽162之间凸设一定位块163,下盖体16上的收容孔161位于两定位块163的前方。上述定位块158,163用于实现上、下盖体15,16与应力消除块5之间的相互定位。
[0028] 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10及图12,六个印刷电路板2组装于本体1内,其中每两个印刷电路板2可收容于本体1的一个收容空间11内。每一印刷电路板2的前端为一对接部21,后端为一焊接部22,两侧设有一对可与上盖体15内的收容通道153内第二定位柱155相配合的限位槽23。
[0029] 请参阅图6、图7并结合图10及图12,两块隔板3均由塑胶材料制成,每一隔板3设置于两个印刷电路板2之间,其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一凸肋31,下表面的两侧边缘也设有分别设有一凸肋32,上述凸肋31、32的上表面分别用于承接两印刷电路板2。隔板3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定位槽33,每一定位槽33均与盖体15内的第二定位柱155相配合。一用于防电磁干扰的接地片34一体成型于隔板3内。
[0030] 请参阅图6至图7并结合图10及图11,六根线缆4分别与印刷电路板2电性连接,每一根线缆4内设有若干导体41,这些导体41可与印刷电路板2的焊接部22焊接起来而使线缆4及印刷电路板2完成电性连接。每一根线缆4的前端套设一环状物42。
[0031] 请参阅图6至图7并结合图11,一应力消除块5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其宽度与本体1的宽度大致相同,该应力消除块5设置于本体1内的三个收容空间11的后端,其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三个凹槽51,上表面上的凹槽51与上盖体15下表面上的凹槽157相互对应,下表面上的凹槽51与下盖体16上表面的凹槽162相互对应。每一凹槽51可用于承接线缆4及收容线缆4上环状物42。应力消除块5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两矩形的收容槽52,该等收容槽52可与上、下盖体15,16上的定位块158,163相配合。应力消除块5上还设有两个与上盖体15上的通孔156、下盖体16上的收容孔161相互对应的通孔53。
[0032] 请参阅图8至图10,每一锁扣件6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一位于其后端呈竖直状的两个相互间隔的固持部61、自固持部61底端向前延伸的连接部62及自连接部62前端向前延伸而成的锁扣部63,锁扣件6的前端部分即为锁扣件6的锁扣部63。连接部62上设有两方形开口621及位于两方形开口之间的矩形开口622。锁扣部63的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有一钩部631。
[0033] 请参阅图8至图10,拉拔件7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大致呈狭长扁平状。拉拔件7包括位于其后端的一操作部71,位于其前端的两个T字形作动部73及连接操作部71及作动部73的两个平行间隔的连接部72。每一连接部72包括连接于操作部71的水平部721及连接于作动部73的弯曲部722。操作部71上设有一矩形孔711,一拉带74可穿过上述矩形孔711而连接至拉拔件7。
[0034] 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13,金属壳体8包括一顶壁81及自顶壁81两侧向下延伸的两个侧壁82。顶壁81可将部分拉拔件7及锁扣件6遮蔽起来。顶壁81的前端为三个倾斜的遮蔽片811,顶壁81上还设有两个圆孔812而使定位件9穿过,每一侧壁82上设有一与本体1侧面上的卡持块17相配合的卡孔821。
[0035] 定位件9为两个螺钉,其可自上而下组装于本体1,同过定位件9将上盖体15、下盖体16及应力消除块5定位在一起。
[0036] 请参阅图1至图13所示,组装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时,首先将每根线缆4内的导体41焊接至印刷电路板2的焊接部22上而使二者之间完成电性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六组线缆4与印刷电路板2的组合体。
[0037] 其次,将上盖体15倒过来使其下端的缺口152及三个收容通道153朝上,然后将三个线缆4及印刷电路板2连接后的组合体分别通过缺口152组装于上盖体15的每一收容通道153内。上盖体15收容通道153内的第一定位柱154在上、下方向上承接一印刷电路板2,上盖体15内的第二定位柱155与印刷电路板2上左右两侧的限位槽23相互配合而使印刷电路板21在前、后方向上定位。线缆4则承接于上盖体15下表面的后端且部分收容于上盖体15下表面的凹槽157内,线缆4上的环状物42也部分收容于凹槽157内。
[0038] 再次,将应力消除块5组装于上盖体15缺口152的后端,上盖体15下表面后端的定位块158收容于应力消除块5上的收容槽52内,这样应力消除块5与上盖体15初步定位。线缆4上环状物42也收容于应力消除块5的凹槽41内。
[0039] 然后,将三个隔板3分别组装于上盖体15的收容通道153内上并与印刷电路板2在上、下方向上接触,隔板3两侧的定位槽33与收容通道153内的第二定位柱155相配合而使隔板3与上盖体15在前、后方向上定位。
[0040] 然后,将另外三个线缆4与印刷电路板2的组合体分别组装于上盖体15的三个收容通道153内。线缆4承接于应力消除块5上,其上的环状物42收容于应力消除块5的凹槽41内。印刷电路板2与隔板3相接触,印刷电路板2两侧的限位槽23与上盖体15内的第二定位柱155相互配合而使印刷电路板2在前、后方向上定位。
[0041] 然后,将下盖体16组装于上盖体15上从而将上盖体15上的缺口152封闭起来。同时,下盖体16的上表面也抵持于印刷电路板2而使印刷电路板2、隔板3均定位于本体1内。通过上述组装步骤,本体1组装完成且将六个印刷电路板2、三个隔板3及六根线缆4组装于本体1。
[0042] 然后,将锁扣件6与拉拔件7呈垂直放置,并将拉拔件7的作动部73的前端部分穿过锁扣件6连接部62上的矩形开口622,然后将锁扣件6旋转90度使锁扣件6与拉拔件7位于同一直线且相互连接在一起,由于作动部73的前端部分横向宽度大于矩形开口622的宽度而使作动部73不能从锁扣件6上脱离,这样拉拔件7向后的移动使拉拔件7的作动部73向后及向上移动,从而带动锁扣件6的连接部62及锁扣部63均向上移动。
[0043] 然后,将锁扣件6与拉拔件7一起组装于本体1上,其中拉拔件7的两个连接部72置于本体1主体部12的第一表面121上,每一连接部72前端的弯曲部722则被本体1主体部12凹陷槽14内的两个支撑块141所支撑,拉拔件7后端的操作部自本体1后端面向后延伸而出。另外,每一锁扣件6的固持部61分别收容于本体1主体部12上的狭缝槽142内并与本体1卡持定位,连接部62的大部分则位于主体部1凹陷槽14底面的上方,锁扣部63则向前延伸出主体部12并置于对接部13第二表面131的上方。一拉带74可穿过矩形孔711而连接到拉拔件7,拉拔件7的作动部73置于锁扣件6连接部62的下方及凹陷槽
14底面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拉拔件7向后或向前的移动使位于锁扣件6前端的锁扣部
63向上或向下移动。
[0044] 然后,将金属壳体8组装于本体1主体部12的上表面,并遮蔽部分锁扣件6及拉拔件7。金属壳体8两侧壁上的卡孔821与本体1两侧面上的卡持块17相互配合而使金属壳体8定位于本体1。
[0045] 最后,将两个定位件9组装于本体1而将上盖体15、下盖体16及应力消除块5组装在一起。定位件9的前端穿过金属壳体8的上的圆孔812、上盖体15上的两个通孔156、应力消除块5上的通孔53并收容于下盖体16的收容孔161内。
[0046] 通过上述组装步骤,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
[0047] 本发明线的第一实施例缆连接器组件100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新的对接面及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一个拉拔件7与两个锁扣件6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驱动相对现有技术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0048] 请参阅图14至图25,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四个收容空间11’的本体1’、设置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的两个沿上下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2’、设置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的两个印刷电路板2’之间并与本体1’相互定位配合的隔板3’、与每一本体1’收容空间11’内一对印刷电路板2’的后端分别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本体1’的两根线缆4’、组装于本体1’收容空间11’后端并将线缆4’间隔开来的应力消除块5’及将本体1’及应力消除块5’定位在一起的定位件9’。此外,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1’上表面的一个锁扣件6’、设置于锁扣件6’后端且与锁扣件6’相连接并能驱动锁扣件6’的一个拉拔件7’及安装于本体1’上表面并遮蔽部分锁扣件6’及拉拔件7’的金属壳体8’。一拉带74’连接至拉拔件7’的后端。
[0049] 请参阅图15至16并结合图19及图20,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本体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本体1大致相同,本体1’包括一主体部12’及自主体部12’向前延伸而成的对接部13’。本体1’由一上盖体15’及一下盖体16’组装而成。本体1’内用于定位印刷电路板2’及隔板3’的结构与本体1内的结构基本相同,用于承接线缆4’及应力消除块5’的结构与本体1内的结构也基本相同,本体1’与本体1内相同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0050] 请参阅图21至图22,本体1’与本体1的区别在于本体1’较本体1多一个收容空间11’用于多收容两块印刷电路板2’,因此本体1’的宽度大于本体1的宽度。另外,本体1’主体部12’上表面121’的横向中间位置设有一凹陷槽14’,该凹陷槽14’内的两侧设有分别设有一第一支撑块141’,该凹陷槽14’的中间位置沿前后方向分别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块143’。第一、第二支撑块141’、143’用于支撑拉拔件7’上的一部分。凹陷槽14’的后侧设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狭缝槽142’,两狭缝槽142’均与凹陷槽14’连通。凹陷槽14’用于容置锁扣件6’。因此,本体1’主体部12’的上表面的结构与本体1主体部12上表面的结构不同。
[0051] 请参阅图21至图22,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的印刷电路板2’、隔板3’及线缆4’与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的印刷电路板2、隔板3及线缆
4的结构相同。应力消除装置5’的结构与应力消除装置5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宽度不同。金属壳体8’的结构与金属壳体8结构也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宽度不同。
定位件9’的结构与定位件9的结构相同,仅数量多一个,定位件9’可自上而下组装于本体
1’并可将上盖体15’、下盖体16’及应力消除块5’定位在一起。
[0052] 请参阅图17至图21,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锁扣件6’及拉拔件7’与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锁扣件6及拉拔件7结构不同,锁扣件6’及拉拔件7’的具体结构描述如下。
[0053] 锁扣件6’包括两个位于其后端的固持部61’、位于其前端的锁扣部63’及连接固持部61’及锁扣部63’的连接部62’。连接部62’上设有两个T字形的通孔621’及位于两T字形通孔621’后端的矩形孔622’。两个固持部61’可以分别收容于本体1’主体部12’收容槽14’的两个狭缝槽142’内并与本体1’卡持定位,连接部62’的大部分则位于主体部1凹陷槽14’底面的上方,锁扣部63’则向前延伸出主体部12’并置于对接部13’上表面的上方。
[0054] 拉拔件7’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大致呈狭长扁平状。拉拔件7’包括位于其后端的一操作部71’,位于其前端的两个T字形作动部73’及连接操作部71’及作动部73’的连接部72’。连接部72’包括连接于操作部71’的水平部721’及连接于作动部73的弯曲部722’。操作部71’上设有一矩形孔711’,一拉带74’可穿过上述矩形孔711’而系于拉拔件
7’上。当拉拔件7’与锁扣件6’需要连接起来的时候,锁扣件6’与拉拔件7’呈垂直放置,并将拉拔件7”的作动部73的前端部分穿过锁扣件6’连接部62’上的T字形开口622’,然后将锁扣件6’旋转90度使锁扣件6’与拉拔件7’位于同一直线且相互连接在一起,由于作动部73’的前端部分横向宽度大于T字形开口621’后端的宽度而使作动部73’不能从锁扣件6’上脱离,这样拉拔件7’向后的移动使拉拔件7’的作动部73’向后及向上移动,从而带动锁扣件6’的连接部62’及锁扣部63’均向上移动。
[0055]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组装步骤与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组装步骤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56] 本发明线的第二实施例缆连接器组件100’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新的对接面及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一个拉拔件7’与一个锁扣件6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驱动相对现有技术具有良好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