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80155466.6

文献号 : CN10229287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竹内龙太朗铃木亨

申请人 : 莫列斯公司

摘要 :

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61)和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一壳体设置有凹形插入部和第一加固支架(51),第一加固支架布置在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第二连接器具有构造为与第一端子形成接触的第二端子(161)和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二壳体(111)。第二壳体设置有构造为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凸形插入部(122)以及布置在所述凸形插入部中且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啮合的第二加固支架(151)。

权利要求 :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设置有凹形插入部的第一壳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第一加固支架,所述第一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突出锁定部,所述第一突出锁定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一半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另一半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构造为与所述第一端子形成接触的第二端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设置有构造为适配到所述凹形插入部内的凸形插入部的第二壳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凸形插入部中且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啮合的第二加固支架,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构造为与所述第一突出锁定部啮合的第二突出锁定部,所述第二突出锁定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一半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另一半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所述一半和所述另一半在相同的方向上弯曲或倾斜;

其中: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和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一个是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并且另一个是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加固支架包括折叠部分,所述折叠部分是通过折叠具有两倍大的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沿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的两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连接臂部,所述第一连接臂部是通过折叠具有大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布置在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每个的两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插入部形成在沿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纵向的两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支架布置在所述凸形插入部中的每个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部设置有形成在弯曲部分中的第一锁定部。

说明书 :

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迄今为止,板对板连接器已用于将一对平行的电路板彼此电连接。这种板对板连接器通过装配而附接至一对电路板的对应的相对表面,以使一对电路板彼此电连接。而且,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附接至板对板连接器的两端的加固支架构造为用作锁定构件,从而保持与对应的连接器啮合的状态(应当参照例如待审公开(Kokai)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050702)。
[0003] 图7为根据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加固支架的剖视图。
[0004] 参考图7,由附图标记811表示的第一壳体为安装在未示出的第一电路板中的第一连接器的壳体,并且由附图标记911表示的第二壳体为安装在未示出的第二电路板中的第二连接器的壳体。多个第一端子861安装到第一壳体811中,并且多个第二端子961安装到第二壳体911中。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时,使得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中的对应一个彼此形成接触,从而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电连接。
[0005] 而且,第一加固支架851附接至沿第一壳体811的纵向(与图纸垂直的方向)的左右两端。第一加固支架851中的每个设置有:基部852;固定部856,其构造为从基部852向下延伸且焊接至第一电路板;一对闩锁臂853,其构造为从基部852向上延伸;锁定突起854,其形成在闩锁臂853的尖端处。
[0006] 类似地,第二加固支架951附接至沿第二壳体911的纵向的左右两端。第二加固支架951中的每个设置有:基部952;固定部956,其构造为从基部952向上延伸且焊接至第二电路板;一对闩锁臂953,其构造为从基部952向下延伸;锁定突起954,其形成在闩锁臂953的尖端处。
[0007] 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时,第一加固支架851的锁定突起854与第二加固支架951的锁定突起954啮合。以此方式,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被锁定,并且保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啮合状态。
[0008] 然而,在常规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由于第一加固支架851的闩锁臂853和第二加固支架951的闩锁臂953具有弹性,即使当第一加固支架851的锁定突起854和第二加固支架951的锁定突起954彼此啮合时,用足够大的力也不能够锁定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也就是说,当作为释放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啮合的力的移除力施加到第一连接器和/或第二连接器上时,第一加固支架851的闩锁臂853和/或第二加固支架951的闩锁臂953弹性变形,从而易于释放第一加固支架851的闩锁臂854和第二加固支架951的闩锁臂954之间的啮合。因此,即使当移除力相对小时,也易于释放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啮合。

发明内容

[0009]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常规板对板连接器所遇到的上述问题并且提供具有如下构造的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加固支架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加固支架中的一个是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并且另一个是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从而实现第一加固支架和第二加固支架之间的牢固啮合状态。结果,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啮合状态,并且能够保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稳定啮合。因此,可以为板对板连接器提供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高的可靠性。
[0010] 因此,依据本发明,提供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端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设置有凹形插入部的第一壳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第一加固支架;以及第二连接器,其具有构造为与所述第一端子形成接触的第二端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设置有构造为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凸形插入部的第二壳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凸形插入部中且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啮合的第二加固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和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一个是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并且另一个是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
[0011]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和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由所述大宽度构件形成的任一个包括折叠部分,所述折叠部分是通过折叠具有两倍大的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
[0012] 依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案,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一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突起锁定部;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构造为与第一锁定部啮合的第二突起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的一半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所述外表面的另一半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并且第二锁定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一半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所述外表面中的另一半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所述一半和所述另一半沿相同的方向弯曲或倾斜。
[0013] 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案,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沿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的两端处;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布置在所述凹形插入部中的每个的两侧上;所述凸形插入部形成在沿所述第二壳体的纵向的两端处;并且所述第二加固支架布置在所述凸形插入部中的每个中。
[0014] 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案,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一加固支架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连接臂部,所述第一连接臂部是通过折叠具有大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并且所述第一连接臂部设置有形成在弯曲部分中的第一锁定部。
[0015] 依据本发明,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加固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二加固支架中的任一个是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并且另一加固支架是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借助于该构造,实现了第一加固支架和第二加固支架之间的牢固啮合状态。结果,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啮合状态,并且能够保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稳定啮合。因此,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0017] 图2为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示了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的状态;
[0018] 图3为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 图4为从第二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0] 图5为从第二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0021]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加固支架的剖视图,图示了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的状态;以及
[0022] 图7为根据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加固支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本文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提供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
[0024] 图1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图2为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示了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的状态;图3为从第一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5] 在附图中,作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第一连接器通常为附图标记1表示,第一连接器为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到未示出的第一板的表面上。而且,作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连接器通常由附图标记
101表示,第二连接器为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到未示出的第二板的表面上。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并且构造为将第一板和第二板彼此电连接。这里,第一板和第二板为例如用于电子器件或装置中的印制电路板,并且可以为任何类型的板。
[0026]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用于解释板对板连接器的各部分的结构和移动等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板对板连接器的各部分等处于附图中所示的位置上时,这些表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板对板连接器的位置等改变,则假设这些表示要根据板对板连接器的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0027] 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作为与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制成的连接器主体。从附图中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1为具有大致矩形、厚板状形状的大致长方体构件。具有具有环绕周边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形部12形成在一侧,即装配第二连接器101的装配侧(图2中的上侧)。第一连接器1具有长度约为10.0mm、宽度约为2.5mm且厚度约为1.0mm的尺寸,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尺寸。而且,作为岛部的第一突出凸形部13形成在凹形部12中以便与第一壳体11成为一体。此外,构造为与第一突出凸形部13平行延伸的侧壁部14形成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两侧处以便与第一壳体11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出凸形部13和侧壁部14从凹形部12的底部向上突出且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上延伸。借助于该构造,作为凹形部12的部分的凹槽部12a为构造为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上延伸的细长凹形部,凹槽部12a形成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两侧处以便布置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和侧壁部14之间。尽管在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数量为单个,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突出凸形部13,并且不特别限制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数量。另外,第一突出凸形部13具有例如宽度约为0.6mm的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尺寸。
[0028] 在该实施方案中,具有凹槽形状的第一端子接收内腔15a形成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两侧表面上。而且,具有凹槽形状的第一端子接收外腔15b分别沿着侧壁部14中的每个的上表面和两侧表面形成。由于第一端子接收内腔15a和第一端子接收外腔15b在凹槽部12a的底部处彼此连接且彼此成为一体,第一端子接收内腔15a和第一端子接收外腔
15b将被统称为第一端子接收腔15。
[0029] 例如,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每侧的第一端子接收腔15的数量为10,节距约为0.4mm。而且,例如,在第一突出凸形部13的每侧在第一端子接收腔15中接收的第一端子
61的数量为10,节距约为0.4mm。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第一端子接收腔
15的节距和数量。
[0030] 第一端子61为通过向导电金属板施加例如冲压和弯曲而形成的整体式构件。第一端子61中的每个设置有保持部63、与保持部63的下端连接的尾部62、与保持部63的上端连接的上连接部67、形成在上连接部67的内端附近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接触部66连接的下连接部64,以及形成在下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一接触部65。
[0031] 保持部63为在上下方向,即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以便通过装配到第一端子接收外腔15b中而被保持的部分。尾部62弯曲以便与保持部63连接且在左右方向,即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便通过焊接等方式与连接垫连接,所述连接垫与第一板上的导电轨迹连接。上连接部67弯曲以便与保持部63连接并且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
[0032] 具有弯曲形状并且构造为向下弯曲且朝向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第二接触部66形成在上连接部67的内端处。下连接部64为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U形形状的部分并且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连接。此外,具有弯曲形状并且构造为弯曲成U形形状且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第一接触部65形成在自由端处,即下连接部64的内上端附近。
[0033] 第一端子61从装配侧装配到第一端子接收腔15中以便当保持部63由第一端子接收外腔15b的侧壁以夹心方式夹紧时固定地紧固至第一壳体11,第一端子接收外腔15b布置在侧壁部14的外部。在该状态下,也就是,在第一端子61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中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定位在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上以便彼此相对。
[0034] 由于第一端子61为通过施加处理到金属板上而形成的整体式构件,第一端子61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从第一端子的形状显知,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中的相对一个之间的间隙可弹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以位于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弹性增大。
[0035] 此外,作为第一装配引导部的第一突出端部21分别布置在沿第一壳体11的纵向的两端处。作为凹形部12的部分的凹形突出端部22形成在第一突出端部21中的每个中。凹形突出端部22为大致矩形的凹形部并且与沿各个凹槽部12a的纵向的两端连接。而且,凹形突出端部22用作凹形插入部,其中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的状态下插入第二连接器101的后述第二突出端部122。
[0036] 第一突出端部21中的每个设置有平坦上表面21a、构造为从沿侧壁部14的纵向的两端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上延伸的侧壁延伸部21b,以及构造为在第一壳体11的短轴方向上延伸且使其两端与侧壁延伸部21b连接的端壁部21c。在各个第一突出端部21中,端壁部21c和与端壁部21c的两端连接的侧壁延伸部21b形成具有倒C形状的连续侧壁,以因此限定矩形凹形突出端部22的三个侧边。
[0037] 此外,作为加固支架的第一加固支架51附接至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加固支架51被接收且保持在形成在侧壁延伸部21b中的第一凹形支架保持部26中。
[0038]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固支架51为通过施加例如冲压和弯曲的处理到金属板上而形成的整体式构件。第一加固支架51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主体部52;第一板连接部56,其与第一主体部52的下端连接;第一连接臂部53,其与第一主体部52的上端连接;第一锁定部54,其形成在第一连接臂部53中;以及第一保持突起57,其形成在第一连接臂部
53中。
[0039] 第一主体部52为厚板状部分,其构造为在上下方向上,即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大的宽度:即,第一主体部52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上的尺寸大。而且,第一板连接部56构造为弯曲以便与第一主体部52连接并且在左右方向,即在朝向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与第一板的固定垫连接。此外,第一板连接部56也是厚板状部分,其具有与第一主体部52近似相同的宽度。
[0040] 第一连接臂部53构造为弯曲以便与第一主体部52连接并且朝向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而且,第一连接臂部53为折叠部分,所述折叠部分具有通过折叠厚板而形成的形状,所述厚板具有与第一主体部52两倍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一连接臂部53为当厚板折叠时弯曲的部分,即,弯曲部分为第一锁定部54。第一锁定部54为第一连接臂部53的朝向内侧最向外突出的部分。
[0041] 第一连接臂部53包括位于下侧的下半部53a和位于上侧的上半部53b,并且下半部53a和上半部53b通过第一锁定部54彼此连接。而且,第一保持突起57构造为从下半部53a的任一侧面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上突出。
[0042] 第一锁定部54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为第一锁定表面55且构造为大致平滑的凸形表面。后面将说明,第一锁定表面55包括位于下侧的下半面55a和位于上侧的上半面55b,下半面55a构造为具有相对小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上半面55b构造为具有比下半面55a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也就是说,当分别将下半面55a的曲率半径限定为R1并且将上半面55b的曲率半径限定为R2时,满足关系R1<R2。
[0043] 在第一加固支架51附接至第一突出端部21的状态下,几乎第一加固支架51的整个主体被接收到第一凹形支架保持部分26中。另一方面,在第一锁定部54的至少部分从侧壁延伸部21b的内表面突出以便接收到凹形突出端部22中以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加固支架5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后述第二加固支架151啮合。
[0044] 接下来,下面本文将提供第二连接器101的结构的描述。
[0045] 图4为从第二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并且图5为从第二连接器的装配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0046] 第二连接器101包括第二壳体111,第二壳体111作为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制成的连接器主体。从附图中将理解到,第二壳体111为具有大致矩形的、厚板状形状的大致长方体构件。第二壳体111具有长度约为8.0mm、宽度约为1.5mm并且厚度约为0.8mm的尺寸,并且可以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尺寸。而且,构造为在第二壳体111的纵向上延伸的细长凹腔部113和构造为限定凹腔部113的外侧且在第二壳体111的纵向上延伸的作为细长突出凸形部的第二突出凸形部112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的装配第一连接器
1的侧,即装配侧(在图4和图5中为上侧)。第二突出凸形部112沿着凹腔部113的两侧且沿着第二壳体111的两侧形成。而且,第二端子161布置在第二突出凸形部112中的每个中。
[0047] 如图所示,凹腔部113在其安装到第二板上的侧,即安装表面(在图4和图5中为下表面)在其表面处由底部封闭。而且,尽管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数量可以为单个,并且不特别限制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数量。例如,凹腔部113具有宽度约为0.7mm的尺寸,并且可以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凹腔部113的尺寸。
[0048] 而且,第二端子接收腔115沿着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两侧表面和上表面形成,以使第二端子161接收到第二端子接收腔115中。例如,在凹腔部113的每侧第二端子接收腔115的数量为10,节距约为0.4mm。而且,例如,在凹腔部113的每侧接收到第二端子接收腔115中的第二端子161的数量为10,节距约为0.4mm。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第二端子接收腔115的节距和数量。
[0049] 第二端子161为通过施加例如冲压和弯曲的处理到导电金属板上而形成的整体式构件。第二端子161中的每个设置有:保持部163,其还用作第二接触部;尾部162,其与保持部163的下端连接;连接部164,其与保持部163的上端连接;以及第一接触部165,其与连接部164的内端连接。
[0050] 保持部163为在上下方向上,即在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以便通过装配到第二端子接收腔115中而被保持并且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形成接触的部分。而且,尾部162弯曲以便与保持部163连接且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便通过焊接等方式与连接垫连接,所述连接垫与第二板上的导电轨迹连接。连接部164弯曲以便与保持部163连接并且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延伸。第一接触部165为弯曲以便与连接部164的内端连接且向下延伸并且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形成接触的部分。
[0051] 此外,构造为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啮合的凸形接触部166形成在保持部163的上端附近。而且,构造为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啮合的凹形接触部165a形成在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上。
[0052] 此外,作为第二装配引导部的第二凸形端部122分别布置在沿第二壳体111的纵向的两端处。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的每个为在第二壳体111的短轴方向上延伸且使其两端与沿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纵向的两端连接的厚构件,并且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为大致矩形平坦表面。而且,第二突出端部122用作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的状态下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凹形突出端部22中的凸形插入部。
[0053] 此外,作为加固支架的第二加固支架151附接至第二突出端部122。第二加固支架151被接收和保持在形成在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的第二凹形支架保持部126中。第二凹形支架保持部126中的每个设置有:连接臂容纳槽126a,其形成在沿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的每个的宽度方向的任一端处以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保持突出接受孔126b,其形成在沿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的每个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0054]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加固支架151为通过施加例如冲压的处理到金属板上而形成的整体式构件。第二加固支架151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二主体部152;第二板连接部156,其与沿第二主体部152的纵向(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的任一末端的下端连接;第二连接臂部153,其与沿第二主体部152的纵向的任一末端的上端连接;第二锁定部154,其形成在第二连接臂部153中;以及第二保持突起157,其与沿第二连接臂部153的纵向的中间部分的上端连接。
[0055] 第二主体部152为具有小宽度的细长杆形部分:即,第二主体部152在第二壳体111的纵向上的尺寸小,并且第二主体部152在水平方向,即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第二主体部152具有至少比各个第一加固支架151的第一主体部52的宽度小的宽度。此外,第二板连接部156与第二主体部152连接以便与第二主体部152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在向下的方向上,即在与第一壳体111的装配面相对的方向上延伸以便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二板上的固定垫连接。另外,第二板连接部156也是具有与第二主部152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的小宽度部分。
[0056] 第二连接臂部153为带状部分,其与第二主体部152连接以便与第二主体部152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在向上的方向上,即在朝向第二壳体111的装配面的方向上延伸以便接收到各连接臂容纳槽126a中。而且,第二锁定部154构造为从第二连接臂部152的上端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朝向外侧突出。此外,第二连接臂部153和第二锁定部154分别为具有与第二主体部152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的小宽度部分。
[0057] 第二锁定部154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为第二锁定表面155并且限定作为具有尖端的向下弯曲的、钩状突起的横向形状的第二锁定部154。后面将描述,第二锁定表面155包括位于下侧的下半面155a和位于上侧的上半面155b,下半面155a构造为具有相对小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上半面155b构造为具有比下半面155a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也就是说,当分别将下半面155a的曲率半径限定为R3并且将上半面155b的曲率半径限定为R4,满足关系R3<R4。而且,下半面155a和上半面155b在相同的方向上弯曲或倾斜。
[0058] 第二保持突起157为杆形部分,其与第二主体部152连接以便与第二主体部152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在向上的方向上,即在朝向第二壳体111的装配面的方向上延伸以便被挤压和保持在各保持突起接受孔126b中。优选的是,具有能够被挤压到各保持突起接受孔126b的内壁中的形状的突起形成在第二保持突起157的任一侧面上。
[0059] 在第二加固支架151附接至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状态下,几乎第二加固支架151的整个主体接收到第二凹形支架保持部126中。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的状态下,第二锁定部154与第一连接器1的各第一加固支架51的第一锁定部54啮合。
[0060] 接下来,下面本文将提供装配具有彼此啮合的上述结构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操作的描述。
[0061]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加固支架的剖视图,图示了连接器通过装配而啮合到一起的状态。
[0062] 在该实施方案中,假设在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至与第一板上的导电轨迹连接的未示出的连接垫并且第一加固支架51的第一板连接部56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一板上的固定垫连接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到第一板上。
[0063] 类似地,假设在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至与第二板上的导电轨迹连接的未示出的连接垫并且第二加固支架151的第二板连接部156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二板上的固定垫连接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到第二板上。
[0064] 首先,操作员操纵连接器以使第一连接器1的装配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装配面相对。当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侧的第二突出凸形部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的左右侧的凹槽部12a的位置对应时,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定位。
[0065] 在该状态下,当操作员沿朝向任一连接器的方向,即沿装配方向移动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时,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侧的第二突出凸形部112接收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侧的凹槽部12a中。而且,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以便位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以使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形成接触,并且使得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保持部163形成接触。
[0066] 以此方式,当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装配啮合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彼此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凹形接触部165a啮合,并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凸形接触部166啮合。结果,与第一板上的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的连接垫连接的导电轨迹与与第二板上的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的连接垫连接的导电轨迹电连接。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形成多点接触,可以确切地保持稳定的电连接。
[0067] 而且,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固支架151通过彼此啮合而被锁定。在该情况下,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凹形突出端部22中,并且第一加固支架51的第一锁定部54与第二加固支架151的第二锁定部154啮合,借此锁定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
[0068] 因此,即使在接收到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装配啮合的力时,即,在接收到用于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的移除力时,也难以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也就是说,增加了所需的移除力。
[0069] 如上所述,作为第一锁定部54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第一锁定表面55包括位于下侧的下半面55a和位于上侧的上半面55b,下半面55a构造为具有相对小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上半面55b构造为具有比下半面55a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另一方面,作为第二锁定部154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第二锁定表面155包括位于下侧(在图6中所示的位置和姿势的上侧)的下半面155a和位于上侧(在图6中所示的位置和姿势的下侧)的上半面155b,并且下半面155a构造为具有相对小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上半面155b构造为具有比下半面155a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
[0070] 因此,在装配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以使其彼此啮合的步骤中,当第二锁定部154在与第一锁定部54形成接触且穿过第一锁定部54的同时在图6中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经过第一锁定部54时,使作为具有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的上半面155b沿着作为具有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的上半面55b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锁定部154可以在与第一锁定部54形成接触的同时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平滑地移动,从而到达如图6所示的位于第一锁定部54的下侧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时所需的插入力过度地增加。
[0071] 另一方面,在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即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的步骤中,当第二锁定部154在与第一锁定部54形成接触的同时在图6中从下到上的方向上经过第一锁定部54时,使作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的下半面
155a沿着作为具有大曲率半径的小弯曲表面的下半面55a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移动。此外,下半面155a在与上半面155b相同的方向上弯曲或倾斜,并且第二锁定部154构造为向下(在图6中所示的位置和姿势为向上)弯曲且具有尖端的钩形突起。因此,使第二锁定部
154卡在第一锁定部54上,并且因此第二锁定部154难以从如图6所示的位于第一锁定部
54的下侧的位置向上移动。因此,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并且因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稳定啮合。
[0072] 第一连接臂部53构造为具有通过折叠具有两倍大的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形状的构件,并且折叠部分为第一锁定部54。因此,即使当在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的过程中第一锁定部54接收到来自第二锁定部154的向上偏压力时,第一连接臂部53几乎不在向上的方向上变形。因此,由于第一锁定部54不移位,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稳定啮合。
[0073] 此外,尽管第二连接臂部153为小宽度构件,由于第二连接臂部153为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第二壳体111的纵向的尺寸的带状构件,第二连接臂部153在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高的刚度。此外,连接臂容纳槽126a的底壁位于第二连接臂部153的与第二锁定部154相对的侧。因此,即使当在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的过程中第二锁定部154接收到来自第一锁定部54的向下偏压力时,第二连接臂部
154几乎不在朝向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方向上变形。因此,由于第二锁定部
154不移位,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稳定啮合
[0074]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具有大致矩形厚板状形状的第一壳体11形成有位于其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处的总共四个第一加固支架51。类似地,具有大致矩形厚板状形状的第二壳体111形成有位于其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处的总共四个第二连接臂部153。因此,当第一锁定部54和第二锁定部154在位于这些对应的角附近的四个位置处彼此啮合时,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被锁定。此外,如上所述,在上述四个位置上第一锁定部54和第二锁定部154之间的啮合非常牢固,并且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所述啮合。
[0075] 也就是说,在上述四个位置上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锁定状态中的任一个是牢固的,并且所有的锁定状态均不弱。因此,可以防止发生所谓的倾斜移除现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被释放以使第二连接器101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时,锁定状态逐渐地从锁定状态弱的位置被释放,因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状态倾斜。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被释放时,需要基本同时地在上述四个位置上释放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锁定状态。因此,需要更强的移除力,并且因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更加稳定的啮合。
[0076] 在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即使在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彼此啮合的状态下,第一锁定部54的尖端与第二连接臂部153间隔开。然而,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设定为使得在使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通过彼此啮合而被锁定的状态下使第一锁定部54的尖端与第二连接臂部153形成抵接接触。
[0077] 尽管已经描述了第一连接臂部53和第二连接臂部153几乎不变形,显然,在接收到某水平或更大的强力时,第一连接臂部53和第二连接臂部153在一定程度上变形。因此,操作员能够通过施加某水平或更大的强力而执行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和/或分离的操作。
[0078] 此外,尽管已经针对第一加固支架51由大宽度构件形成且第二加固支架151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第一加固支架51可以由小宽度构件形成,并且第二加固支架151可以由大宽度构件形成。
[0079]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固支架151中的一个是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并且另一个是由小宽度构件形成的。借助于该构造,能够实现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牢固啮合状态。结果,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啮合状态,并且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稳定啮合。因此,可以为板对板连接器提供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高的可靠性。
[0080] 而且,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中的由大宽度构件形成的任一个包括折叠部分,,所述折叠部分是通过折叠具有两倍大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借助于该构造,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中的任一个可以在板厚度方向上具有高的刚度。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牢固啮合状态。因此,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啮合状态。
[0081]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固支架51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一突出锁定部54;第二加固支架151中的每个设置有第二突出锁定部154,所述第二突出锁定部154构造为与第一锁定部54啮合;第一锁定部54具有第一锁定表面55,第一锁定表面55的下半面55a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并且第一锁定表面55的上半面55b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并且第二锁定部154具有第二锁定表面155,第二锁定表面155的下半面155a构造为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第二锁定表面155的上半面155b构造为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或倾斜的平坦表面,下半面155a和上半面155b在相同的方向上弯曲或倾斜。借助于该构造,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时,可以防止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到一起而啮合时所需的插入力过度增大。而且,当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时,需要强的移除力。
[0082]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凹形突出端部22形成在沿第一壳体11的纵向的两端处;第一加固支架51布置在凹形突出端部22中的每个的两侧上;第二突出端部122形成在沿第二壳体111的纵向的两端处;并且第二加固支架151布置在第二突出端部122中的每个中。借助于该构造,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在四个位置上啮合,从而在上述四个位置上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锁定状态中的任一个是牢固的。因此,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啮合状态,并且因此不可能发生倾斜移除现象。因此,当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时,需要基本同时地在上述四个位置上释放第一加固支架51和第二加固支架151之间的锁定状态。相应地,需要更强的移除力,因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更加稳定的啮合。
[0083] 此外,第一加固支架51中的每个设置有通过折叠具有大宽度的厚板而形成的第一连接臂部53,并且第一连接臂部53设置有形成在弯曲部分中的第一锁定部54。借助于该构造,第一连接臂部53具有高的刚度,并且第一锁定部54不移位。因此,需要强的移除力来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啮合。
[0084]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并且可以基于本发明的主旨以各种方式进行改变或改进,并且这些改变和改进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