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183628.6

文献号 : CN1023019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凡江雷加强穆桂金毛东雷庞营军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该方法对沙拐枣成熟林用由沙漠前沿向绿洲边缘依次推进,即在沙漠前沿保留六行原有的沙拐枣林带,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一带;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经济植物柽柳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二带;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经济植物梭梭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三带;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经济植物红枣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四带;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经济植物核桃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五带;该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进行应用,不同类型经济物种的成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改造利用后的林带整体生长态势良好,防护效益已逐步显现。

权利要求 :

1.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

a、位于风沙前沿区,保留六行原有沙拐枣林带,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一带沙拐枣保护带,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

b、在改造利用第一带后,种植六行柽柳,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二带,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c、在改造利用第二带后,保留四行沙拐枣,并种植六行梭梭,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三带,其中四行沙拐枣带宽6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六行梭梭,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d、在改造利用第三带后,保留三行沙拐枣,并种植六行红枣,形成改造利用的第四带,其中三行沙拐枣带宽4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种植六行红枣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e、在改造利用第四带后,保留两行沙拐枣,并种植六行核桃,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五带,其中两行沙拐枣带宽2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六行核桃种植带,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在柽柳苗木成活后,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在梭梭苗木成活后,人工接种荒漠肉苁蓉。

说明书 :

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从而为干旱区环境条件下防风固沙植物的适时改造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途径。

背景技术

[0002] 在干旱区的防护体系建设中,植物种的选择是关键。选择适应性强的防风固沙植物是干旱区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益发挥的基本前提。沙拐枣植物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在干旱区的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中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在防风、阻沙、固沙和保护绿洲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成熟的沙拐枣林而言,普遍存在生长衰败、倒伏和病虫害的问题。怎样对这些成熟的沙拐枣林进行适时改造和合理利用,是科技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之一。因此,探索并建立能普遍应用(特别是能适用于干旱区的防风固沙植物)的改造利用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0003]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沙漠-绿洲过渡带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沙拐枣植物(目前沙拐枣的株行距是1.0米×2.0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沙拐枣不仅具有适应性强、抗干旱、耐沙埋的特点,而且是绿洲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沙拐枣又是一种重要的薪炭植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近外围的沙拐枣植被普遍出现生长衰败、倒伏和病虫害的现象。因此,进行沙拐枣植物的改造利用,既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良好的薪炭资源,又将为干旱区可经营型生态防护体系的营造提供实践方法。该技术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南缘或其他条件类似区域的沙拐枣植物的改造利用提供技术途径。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004] 塔里木盆地南缘是我国著名的极端干旱区和风沙危害区,风沙灾害频繁,年平均风速1.9m/s,由于沙物质的粒度组成偏细,在大于4m/s的风速条件下,即可起沙,每年风速大于4m/s的日数在90天以上,春、夏季多大风天气,每年八级以上大风3-9次。多年平均降水量35.1mm,年蒸发量达2595.3mm,干燥度为20.8。在这样的极端环境条件下,营造物种配置合理、林带结构适当的生态防护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对现有沙拐枣防护体系的改造利用是对营造可经营型生态体系方法的积极探索。
[0005] 沙拐枣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在生长早期,沙拐枣植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在成活以后,特别是在生长的中期和后期,沙拐枣植物对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很严格,即多年不灌溉或偶尔灌溉都能满足其生存的需要。我们正是依据这一特点对处于生长后期的沙拐枣植物进行改造利用。本技术的特色是:通过砍伐和种植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有的沙拐枣成熟林进行改造利用。即在风沙前沿保留一定宽度的沙拐枣林带,分别在从沙漠前沿到绿洲边缘的沙拐枣采伐带间依次种植不同类型的经济植物。沙拐枣的保留带可以对这些经济植物的早期生存和生长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待这些经济植物成活和成熟之后,在对保留的沙拐枣进行平茬,这样既可以收获一定数量的沙拐枣生物量,又可以实现沙拐枣与其他经济植物之间水分的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
[0006] 基于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水分合理利用的防护物种与经济物种的配置技术、灌木物种与乔木物种的配置技术在沙拐枣林的改造利用中得到了有机地结合。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该方法对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由沙漠前沿向绿洲边缘依次推进,即在沙漠前沿保留六行原有的沙拐枣林带,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一带;在第一带后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经济植物柽柳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二带;在第二带后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经济植物梭梭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三带;在第三带后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经济植物红枣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四带;在第四带后通过保留相应数量的沙拐枣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经济植物核桃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改造利用的第五带;该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进行应用,现已发挥正常功效,不同类型经济物种的成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改造利用后的林带整体生长态势良好,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
[0008]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0009] a、改造利用第一带:沙拐枣保护带,位于风沙前沿区,保留六行沙拐枣,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
[0010] b、改造利用第二带:柽柳种植带,种植六行柽柳,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0011] c、改造利用第三带:沙拐枣保留带,保留四行沙拐枣,种植六行梭梭种植带,其中四行沙拐枣带宽6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六行梭梭,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0012] d、改造利用第四带:沙拐枣保留带,保留三行沙拐枣,种植六行红枣种植带,其中三行沙拐枣带宽4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种植六行红枣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
[0013] e、改造利用第五带:沙拐枣保留带,保留两行沙拐枣,种植六行核桃种植带,其中两行沙拐枣带宽2米,株行距1米×2米,平均株高2.5米、平均冠幅1.8米×1.5米,六行核桃种植带,带宽10米,株行距1米×2米即可。
[0014] 步骤b在柽柳苗木成活后,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
[0015] 步骤c在梭梭苗木成活后,人工接种荒漠肉苁蓉。
[0016]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方法,该方法基于长期种植技术研发,依据不同类型经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出不同经济植物种与沙拐枣的配置方案。这是本发明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基于多年管理技术研发,依据不同植物之间的水分利用特征,提出不同植物的配置模式和管理技术,这是本发明沙拐枣成熟林改造利用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的探索,该方法已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进行应用。现已发挥正常功效。并计划将该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条件类似区域。利用该技术措施在干旱区沙拐枣成熟林的改造利用中,不同类型经济物种的成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改造利用后的林带整体生长态势良好,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