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258763.2

文献号 : CN1023026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疆宏

申请人 : 王疆宏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组合物是由麻黄、竹叶防风、西南黄芩、桔梗、芥子、苦杏仁、葶苈子、马兰、黄芪、山药、山楂、甘草共十二味中药制备而成;该药具有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小儿外感咳嗽,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粘稠、咳痰不爽。其临床药效学试验效果显著,生物利用度高,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配方组成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或口服液体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最佳剂型为:颗粒剂和口服液体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

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稠膏,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

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

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

80~85℃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加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分装,即得颗粒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

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稠膏,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

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

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

55~65℃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3~1.06的清膏,加入蜂蜜、甜蜜素、山梨酸钾各适量,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口服液体制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

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稠膏,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

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

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

80~85℃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加淀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片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

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稠膏,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

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

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80~85℃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

80~85℃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加淀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装胶囊1000粒,即得胶囊剂。

说明书 :

一种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制药技术领域。技术背景
[0002] 小儿感冒属临床中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易患感冒,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大多使用抗生素等高效药,严重的影响了小儿的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中成药也较多,但大多疗效不理想。1994年11月9日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发明名称为:“小儿益气解毒冲剂及制备方法”,公开号为CN 1094629A的专利申请,组成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各味药物原料的重量配比为:麻黄205-305g、竹叶防风400-600g、西南黄芩400-600g、桔梗200-350g、白芥子200-350g、杏仁200-350g、葶苈子200-350g、马兰400-500g、黄芪
400-600g、山药205-305g、山楂400-600g、甘草200-350g。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中成药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原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试验摸索,发明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并在2011年7月25日申请了发明专利,申请号为:
201110207281.4,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此专利(申请号为:201110207281.4)公开的制备方法及公开号为CN 1094629A的专利所公开的处方的基础上,对处方用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摸索,找到了最佳的组方配比,临床药效学实验效果显著提高,我们按照申请人2011年7月25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110207281.4)的制备方法制成了颗粒剂、口服液体制剂、片剂及胶囊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更为显著的用于小儿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4]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配方组成如下:
[0005]
[0006] 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07]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分装,即得颗粒剂。
[0008] 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口服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09]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3~1.06(55~65℃)的清膏,加入蜂蜜、甜蜜素、山梨酸钾各适量,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口服液体制剂。
[0010] 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片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11]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淀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
1000片,即得片剂。
[0012] 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13]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淀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装胶囊
1000粒,即得胶囊剂。
[0014] 主要药效学试验证明:本发明原料重量配比“麻黄105g、竹叶防风105g、西南黄芩210g、桔梗105g、芥子210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105g、黄芪210g、山药105g、山楂210g、甘草210g”同原发明重量配比1:麻黄305g、竹叶防风600g、西南黄芩600g、桔梗
350g、白芥子350g、杏仁、350g、葶苈子350g、马兰500g、黄芪600g、山药305g、山楂600g、甘草350g及原发明重量配比2:麻黄205g、竹叶防风400g、西南黄芩400g、桔梗200g、白芥子
200g、杏仁200g、葶苈子200g、马兰400g、黄芪400g、山药205g、山楂400g、甘草200g及原发明重量配比3:麻黄240g、竹叶防风500g、西南黄芩410g、桔梗200g、白芥子350g、杏仁
250g、葶苈子210g、马兰480g、黄芪420g、山药210g、山楂600g、甘草300g及发明人第4组(申请号为:201110207281.4)重量配比4:麻黄105g、竹叶防风210g、西南黄芩210g、桔梗
105g、芥子105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210g、黄芪210g、山药105g、山楂210g、甘草105g相比,药效学试验结果有显著提高。
[0015] 主要药效学试验
[0016] 一、实验药物的制备:
[0017] 1、原料:
[0018] a、本发明组:由麻黄105g、竹叶防风105g、西南黄芩210g、桔梗105g、芥子210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105g、黄芪210g、山药105g、山楂210g、甘草210g制备。(按本发明麻黄105g、竹叶防风105g、西南黄芩210g、桔梗105g、芥子210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105g、黄芪210g、山药105g、山楂210g、甘草210g配比)
[0019] b、原发明1组:由麻黄103.5g、竹叶防风203.6g、西南黄芩203.6g、桔梗118.8g、白芥子118.8g、杏仁118.8g、葶苈子118.8g、马兰169.7g、黄芪203.6g、山药103.5g、山楂203.6g、甘草118.8g制备。(按原发明重量配比1:麻黄305g、竹叶防风600g、西南黄芩
600g、桔梗350g、白芥子350g、杏仁、350g、葶苈子350g、马兰500g、黄芪600g、山药305g、山楂600g、甘草350g配比)
[0020] c、原发明2组:由麻黄107.3g、竹叶防风209.4g、西南黄芩209.4g、桔梗104.7g、白芥子104.7g、杏仁104.7g、葶苈子104.7g、马兰209.4g、黄芪209.4g、山药107.3g、山楂209.4g、甘草104.7g制备。(按原发明重量配比2:麻黄205g、竹叶防风400g、西南黄芩
400g、桔梗200g、白芥子200g、杏仁200g、葶苈子200g、马兰400g、黄芪400g、山药205g、山楂400g、甘草200g配比)
[0021] d、原发明3组:由麻黄102.7g、竹叶防风214.0g、西南黄芩175.5g、桔梗85.6g、白芥子149.8g、杏仁107.0g、葶苈子89.9g、马兰205.5g、黄芪179.8g、山药89.9g、山楂256.8g、甘草128.4g制备。(按原发明重量配比3:麻黄240g、竹叶防风500g、西南黄芩
410g、桔梗200g、白芥子350g、杏仁250g、葶苈子210g、马兰480g、黄芪420g、山药210g、山楂600g、甘草300g配比)
[0022] e、发明人第4组:由麻黄105g、竹叶防风210g、西南黄芩210g、桔梗105g、芥子105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210g、黄芪210g、山药105g、山楂210g、甘草105g制备。(按发明人第4组(申请号为:201110207281.4)重量配比4:麻黄105g、竹叶防风210g、西南黄芩210g、桔梗105g、芥子105g、苦杏仁105g、葶苈子105g、马兰210g、黄芪210g、山药
105g、山楂210g、甘草105g配比)
[0023] 2、a、b、c、d、e的制法为:
[0024]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分装,即得。
[0025] 二、: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0026] 实验目的:通过对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的抗炎、止咳、化痰、镇痛、解热等药理实验研究,将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药理作用的强弱。
[0027] 试验方法: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对小鼠浓氨水引咳的影响;对小鼠二氧化硫引咳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对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
[0028] 实验药物:按照上述实验药物的制备方法制备a、b、c、d、e组药物。
[0029] 实验结果: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可以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的肿胀;对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明显减少浓氨水和二氧化硫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能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量;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热板致痛小鼠的痛阈值;对干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30] 结论: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抗炎、止咳、化痰、镇痛、解热等药理作用强,因此,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临床疗效好。
[0031] 一、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0032] 实验材料
[0033]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34]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35] 实验方法
[0036]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2h后,在小鼠左耳表面滴涂二甲苯0.05ml致炎,致炎15min后,并两耳根剪下左右二耳,将二耳重叠一起,用直径7mm的打孔器打圆形片,称其左右二耳片重量,并以左右耳片重量差值表示小鼠耳部炎症的肿胀程度。
[0037] 实验结果:见表1
[0038] 表1对小鼠耳廓二甲苯所致肿胀的影响
[0039]
[0040]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
[0041] 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右耳明显红肿,厚度增加,耳廓肿胀度大。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d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发明颗粒a组与b、c、d、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抗炎作用强。
[0042] 二、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0043] 实验材料
[0044]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45]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46] 实验方法
[0047]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前2h将每只小鼠左后脚足跖用1%角叉菜胶0.03mL。药后1h颈椎脱位处死动物,自踝关节0.5mm处剪下后足分别称重,以两足重量之差为肿胀度。
[0048] 实验结果:见表2
[0049] 表2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0050]
[0051]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
[0052]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致小鼠足的肿胀。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发明颗粒a组与b、c、d、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抗炎作用强。
[0053] 三、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0054] 实验材料
[0055]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56]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57] 实验方法
[0058]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1h后各鼠静脉注射1%伊文斯兰溶液0.1ml/10g,同时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只,20min后处死小鼠,用5ml生理盐水冲洗小鼠腹腔,收集冲洗液,
3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722分光光度计于590nm处比色测定光密度值。
[0059] 实验结果:见表3
[0060] 表3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0061]
[0062]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
[0063]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对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发明颗粒a组与b、c、d、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抗炎作用强。
[0064] 四、对小鼠浓氨水引咳的影响
[0065] 实验材料
[0066]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67]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68] 实验方法
[0069]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1h后,分别将小鼠置于倒置的500mL烧杯中,内放吸入10ml 20%氨水棉球,观察和记录小鼠3min内咳嗽的次数。
[0070] 实验结果:见表4
[0071] 表4对小鼠浓氨水引咳的影响
[0072]
[0073]
[0074] 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P<0.01。
[0075]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均可使小鼠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b、d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c、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止咳作用强。
[0076] 五、对小鼠二氧化硫引咳的影响
[0077] 实验材料
[0078]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79]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80] 实验方法
[0081]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1h后,分别将小鼠置于倒置的500ml烧杯中,注入10ml二氧化硫气体,观察和记录小鼠2min内咳嗽的次数。
[0082] 实验结果:见表5
[0083] 表5对小鼠二氧化硫引咳的影响
[0084]
[0085] 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P<0.01。
[0086]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均可使小鼠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b、d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c、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止咳作用强。
[0087] 六、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0088] 实验材料
[0089]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090]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091] 实验方法
[0092]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0.5h后,腹腔注射5%酚红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0.5h后处死动物,剥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下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放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0.1ml 5%的NaOH,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测OD值。
[0093] 实验结果:见表6
[0094] 表6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0095]
[0096] 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P<0.01。
[0097]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能使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b、d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c、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化痰作用强。
[0098] 七、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0099] 实验材料
[0100]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兼有,体重18~22g。
[0101]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102] 实验方法
[0103] 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连续给药3d,每日1次,末次给药1h后,每鼠均腹腔注射0.6%醋酸0.2ml/只,记录20min内小鼠扭体次数并计算各组镇痛百分率。
[0104] 实验结果:见表7
[0105] 表7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0106]
[0107]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P<0.01。
[0108]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发明颗粒a组与b、d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c、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镇痛作用强。
[0109] 八、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
[0110] 实验材料
[0111] 1、动物:昆明种小鼠,雌性,体重18~22g。
[0112]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113] 实验方法
[0114] 将电热板仪调至(55±0.5)℃,对体重为18~22g的昆明种雌性小鼠进行筛选,记录小鼠投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的时间作为该小鼠的痛阈值,筛选痛阈值在30s内的雌性小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6g生药/kg。每天1次,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1h后,将小鼠放在电热板仪内,记录给药后出现舔后足的时间,用药后的痛阈值减去用药前痛阈值作为差值。
[0115] 实验结果:见表8
[0116] 表8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
[0117]
[0118]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比△P<0.05;△△P<0.01。
[0119]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均可延长热板致痛小鼠的痛阈值。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发明颗粒a组与b、d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发明颗粒a组与c、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镇痛作用强。
[0120] 九、对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
[0121] 实验材料
[0122] 1、动物:SD大鼠,雌雄兼有,体重180~220g。
[0123] 2、药物: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14.28g生药/袋。药物在实验前用蒸馏水配置,灌胃给药。
[0124] 实验方法
[0125] 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于实验室环境适应3d,每天用体温计测肛内温度2次,实验当日每小时测体温1次,连续3次,选取体温变化不超过0.3℃的大鼠60只供实验用。将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分别灌胃给药12g生药/kg。连续给药4d,第4d实验前禁食12h,给药30min后,每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5%干酵母悬10ml/kg体重,分别于给药后的6、8、9、10h测体温1次,求出各测定时刻相对于正常体温的体温变化值。
[0126] 实验结果:见表9
[0127] 表9对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
[0128]
[0129]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本发明颗粒a组△P<0.05。
[0130] 结果表明:本发明颗粒a组和b、c、d、e组对干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本发明颗粒a组和c、e组在升温后9h、10h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d组在升温后9h、10h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升温后10h本发明颗粒a组与b、c、d、e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解热作用强。
[0131] 结论:本发明颗粒a组比b、c、d、e组的抗炎、止咳、化痰、镇痛、解热等药理作用强,也就是本发明颗粒a组与原发明1组、原发明2组、原发明3组、发明人第4组相比,药理作用强。因此,本发明颗粒a组比原发明1组、原发明2组、原发明3组、发明人第4组宣肺解表,清热化痰的临床疗效好。

具体实施方式

[0132] 1、本发明颗粒剂的制备:
[0133] 处方:
[0134]
[0135] 制备方法:
[0136]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分装,即得颗粒剂。
[0137] 2、本发明口服液体制剂的制备:
[0138] 处方:
[0139]
[0140] 制备方法:
[0141]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3~1.06(55~65℃)的清膏,加入蜂蜜、甜蜜素、山梨酸钾各适量,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口服液体制剂。
[0142] 3、本发明片剂的制备:
[0143] 处方:
[0144]
[0145] 制备方法:
[0146] 以上十二味,麻黄粉碎,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加醇量分别为5、4、3倍,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85℃),备用;其余十一味粉碎,加90℃水温浸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8、6、6倍,合并温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85℃),待冷至室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与上述麻黄稠膏混合,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80~85℃),加淀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
1000片,即得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