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80009384.3

文献号 : CN1023336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三岛浩二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配设在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产生故障时的服务更换或维修检查作业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将制冷循环中的蒸发器(21)收容到由具有循环风扇(22)、吹出风道(25)和返回风道(26)的绝热壁体(23)形成的温度调节室(20)内,将压缩机(14)、冷凝器(15)和冷却它们的散热风扇配设在机械室(13)内,并且将设置收容基板(12)等的收容盒(11)构成的冷却单元(2)安装到打盹儿用小室内,吹出由蒸发器生成的冷气或暖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将连接来自收容盒的基板(12)的通量线(30)和来自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的通量线(37)的中继连接器(36)配置在温度调节室的附近。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由蓄电池提供驱动电力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将该制冷循环中的上述蒸发器收容到具有循环风扇、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的由绝热壁体形成的温度调节室内,并且将上述压缩机、冷凝器和冷却它们的散热风扇配设在机械室内,将设置了收容基板的收容盒的温度调节单元安装到驾驶员座后部的打盹儿用小室内,将由上述蒸发器生成的冷气或暖气吹向上述打盹儿用小室内或驾驶员座、或者这两者来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

将连接来自上述收容盒的基板的通量线和来自上述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的通量线的中继连接器配置在上述温度调节室的附近,将形成上述温度调节单元的机壳的前面作成宽幅,在该前面上设置上述温度调节室的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并且沿前面的宽度方向配置上述蒸发器,使来自上述收容盒的通量线从上述温度调节单元主体的背面一侧导入到上述温度调节室部分,通过上述中继连接器与上述温度调节室一侧的通量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收容盒配置在上部,并且在上述收容盒的下方设置有机械室,将上述温度调节室配置在最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上述中继连接器上的上述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为检测上述蒸发器的温度或从对象空间吸入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上述中继连接器上的上述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为上述循环风扇。

说明书 :

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卡车驾驶室中的打盹儿用小室等并吹出冷却或者加温过的空气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卡车等汽车的驾驶室中,采用了在小室(cabin)内设置用来获得睡眠的寝室,随时能够躺下休息或睡眠的结构。
[0003] 并且,在夏季等获取睡眠的情况下,虽然通过使汽车空调机运转调节室内空气能够确保快速睡眠,但通过空调机运转调节整个室内空气需要大的电力消耗量,而且需要怠速运转,存在不仅消耗电力,而且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的问题。
[0004]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结构:使来自具有热交换器66和送风装置68的空气调节装置52的空气在内部形成了人A躺下的空间78的睡袋56内循环,通过这样对上述空间78内制冷,由此使制冷机自身以小功率工作,通过这样抑制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0005] 并且,图10所示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这样的空气循环式垫子81的结构:在设置于汽车驾驶室的后壁与驾驶员座之间的地板上、水平并且平坦延伸的垫子8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备热交换器并提供热交换空气,提供的空气在透气性垫子87内流动使人A获得舒适感。
[0006] 而且,针对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睡袋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垫子装置,本专利申请者们在日本特愿2008-229394号中提出过下述结构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发明:将由蓄电池驱动的冷却单元安装在驾驶员座后部的打盹儿用小室内,将由蒸发器生成的冷气或者暖空气吹到驾驶员座或打盹儿用小室内、或者两者之内进行温度调节。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98044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05084号公报
[0009] 但是,在将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睡袋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垫子装置设置到卡车等的车体时,必须在狭窄的小室空间内设置睡袋或垫子以及比较大型的空调装置。
[0010] 因此,为了紧凑化,必须在汽车制造时同时安装、或者在安装分离的室内侧制冷机和室外机时进行配管连接等,存在设置结构或安装作业变得极其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0011] 并且,上述本专利申请人提出的专利申请中记载的温度调节装置通过用紧凑的结构来怠速熄火(idling stop),不仅能够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吹出冷却或加温过的空气的冷却单元往车内的安装,不仅能够冷却或加温驾驶员座后部的打盹儿用小室,而且还能够选择性地冷却或加温驾驶员座。
[0012] 但是,为了提高冷却性能,用绝热隔壁将配置了蒸发器的温度调节室(以下称为“调温室”)与其他机械室等绝热分开。
[0013] 结果,结合遍及调温室和机械室的制冷循环并一旦组装的话,绝热隔壁的取出变得极其困难,在配设到调温室内的循环风扇或温度传感器产生故障的情况下,存在维修或服务(service)更换作业变得显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就是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用紧凑的单元结构来怠速熄火、保持调温室的绝热结构达到提高冷却性能的目的,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配设到调温室内的电气元件产生故障时的服务更换或维修保养作业容易地进行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
[001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将由蓄电池提供驱动电力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将该制冷循环中的上述蒸发器收容到由具有循环风扇、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的绝热壁体形成的温度调节室内,并且将上述压缩机、冷凝器和冷却它们的散热风扇配设在机械室内,将设置了收容基板等的收容盒的温度调节单元安装到驾驶员座后部的打盹儿用小室内,将由上述蒸发器生成的冷气或暖气吹向上述打盹儿用小室内或驾驶员座、或者这两者来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将连接来自上述收容盒的基板的通量线和来自上述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的通量线的中继连接器配置在上述温度调节室的附近。
[0016] 发明的效果
[0017] 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获得停止了发动机的状态下的温度调节空间,能够用提高了调温室的绝热性能的紧凑且简单的结构使配设在调温室内的电气元件故障时的服务更换或维修检查作业容易地进行。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设置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卡车的俯视图;
[0019] 图2为图1中的冷却单元的立体图;
[0020] 图3为从图2的冷却单元中取下了外板和天花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1] 图4为图3的机械室部的俯视图;
[0022] 图5为图3的调温室部的横剖视图;
[0023] 图6为图1中的冷却垫子的概略图;
[0024] 图7为从图2的冷却单元中取下了外板等的从背面看的立体图;
[0025] 图8为图7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6] 图9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睡袋的剖视图;
[0027] 图10为表示其他现有技术例的空气循环式垫子的剖视图。
[0028] 标记说明:
[0029] 1.温度调节装置;2.冷却单元;3.驾驶员座;4.后部小室;5.蓄电池;6.冷却垫子;7.外板;8.背面盖;9.上部盖;10.角型材;11.收容盒;12.基板;13.机械室;15.冷凝器;16.散热风扇;19.排气管;20.温度调节室;21.蒸发器;22.循环风扇;23.绝热隔壁;25.吹出风道;26.返回风道;27.气温传感器;28.吸气口;30、30′、34、37.通量线;31、31′.凹槽;32、35.凹部;33、36.中继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1] 实施例
[0032] 图1为搭载了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1的卡车前部的俯视图,上述温度调节装置1由作为温度调节单元的冷却单元2以及驱动该冷却单元2的蓄电池5形成,所述冷却单元2设置于作为打盹儿室使用的驾驶员座3的后部小室4。
[0033] 沿助手座一侧的后部位置的外壁将上述冷却单元2配设于后部小室4,与该冷却单元2相对、使车体的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地设置用来供使用者A横趟的冷却垫子6。
[0034] 并且,上述蓄电池5为,与卡车用蓄电池分开地专门作为冷却单元2的驱动电源用而设置汽车发动机驱动时被充电的电池,配设在后部小室4外的车体下部。
[0035] 上述冷却单元2的整体立体图表示在图2中,并且,如在从主体上取出薄钢板制的外板7以及后述的背面盖8和上面盖9的状态下、从前面一侧看的立体图即图3所示,用角型材10形成主体的骨架。
[0036] 在主体的上部配置收容盒11,收容安装了控制电气元件的微型计算机的基板12,横剖视图如图4中所示地在其下部设置有机械室13。
[0037] 该机械室13在由具有刚性的钢板等形成的隔板17上设置有:构成制冷循环中的一环的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14,接收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行散热并冷凝的冷凝器15,以及冷却这些冷凝器15等高温部件的散热风扇16等。在上述机械室13的底面,向下方延伸地形成有将在上述散热风扇16的驱动下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外面的排气管19。
[0038] 如图5中表示的横截面视图所示,在上述隔板17下方的大致中央靠前方的位置上,跨越前面的宽度方向以竖设的状态配置有接收来自上述冷凝器15的制冷剂将其蒸发、生成冷气的蒸发器21。
[0039] 而且,形成配设了循环风扇22的调温室20,所述循环风扇22将冷气吹到冷却对象的上述冷却垫子6,由于该调温室20成为往上述冷却垫子6提供冷气的冷却室,因此为了抑制热泄漏,用配设在外板7的里面一侧的由发泡苯乙烯等构成的绝热隔壁23覆盖包括上下表面的周壁,形成绝热空间。
[0040] 上述蒸发器21由蜿蜒状地弯曲形成的制冷剂管和安装在该制冷剂管外周面上的多个散热片构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和高度尺寸、使纵深尺寸变薄的横长的长方体。
[0041] 上述循环风扇22用多叶片风扇形成,贯穿调温室20的纵深方向与上述蒸发器21的长度方向正交地并排配置在蒸发器21的一端侧的调温室20的侧部。
[0042] 在调温室20的与上述蒸发器21的下面相对应的底面,形成有没有专门图示的朝一侧向下方倾斜的露水收集导引槽(露受け樋),使蒸发器16的除霜水从其倾斜的下端部流入上述排气管19流出到车外。
[0043] 在调温室20中的上述循环风扇22的设置部的前方,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吹出风道25,大致结构如图6所示,将其冷气进气口6a连接到该吹出风道25上,以便将冷气导入配置在冷却单元2前面一侧的空间中的车体底板4a上的空气循环式冷却垫子6中。
[0044] 在上述蒸发器21宽度方向的与上述吹出风道25安装位置的相反一侧的前面,与上述吹出风道25一样突出设置有返回风道26,使在上述冷却垫子6内循环冷却过的冷气从返回口6b经过上述返回风道26流入调温室20内的上述蒸发器21的一端。
[0045] 另外,虽然没有专门图示,也可以在上述吹出风道25的一部分上连接使冷气流路分支、送出冷风的延长管,使其端部延伸到后部小室4或驾驶员座3的上部,聚集(spot)地提供来自蒸发器21的冷风。
[0046] 在上述返回风道26的一部分上配置有空气温度传感器(以下称为“气温传感器”)27,检测在冷却垫子6的循环风道6c内流动、从返回口6b到达返回风道26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冷却单元2中的压缩机14的运转,将冷却后的空气提供给循环风道6c内,将冷却垫子6内冷却到使用者A所希望的温度。
[0047] 如与上述图3一样,在从主体上取下了外板7等的状态下从背面一侧看的立体图即图7所示,上述结构的主体周围用上述外板7覆盖前面和左右侧面,将背面盖8安装到其背部。
[0048] 而且,用上面盖9覆盖收容盒11的上面开口,位于最下面的调温室20的下部用螺栓经过架台固定在上述后部小室4的地面即车体底板4a上。
[0049] 在外板7的上述机械室13的前面部,设置有吸引大气进行冷凝器15等配设在机械室13内的部件的散热的吸气口28,在该吸气口28上配置有过滤器18抑制尘埃侵入机械室13内。并且,在外板7下部的与上述调温室20相对应的前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冷气吹出风道25和返回风道26相对应的开口29、29。
[0050] 冷却单元2由于如上所述将调温室20配设在了机械室13的下方,因此来自调温室20的冷气的吹出风道25或返回风道26的位置为冷却单元2中的下方部位,尤其是在冷却对象物像上述空气循环式冷却垫子6等配置在地板附近的情况下,其连接结构变得极其容易,热损失小,因此能够提高冷气的传递效率。
[0051] 并且,由于能够直接连接设置在地板附近的冷却垫子6的冷气进气口6a或返回口6b与上述冷气的吹出风道25或返回风道26,因此不需要长尺寸的管部件,能够削减管空间、抑制零部件数量或成本增加。
[0052] 并且,由于管部件不突出,因此能够保持良好的外观,同时由于将收容盒11配设在冷却单元2的上部,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基板12等的散热效果的优点。
[0053] 另外,虽然管部件多少有点长,但也能够将机械室13与调温室20的位置关系颠倒过来。
[0054] 利用以上结构,在使冷却单元2中的压缩机14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冷凝器15的制冷剂蒸发使蒸发器21低温化,冷却调温室20内的空气。
[0055] 并且,用循环风扇22将生成的冷气从吹出风道25,从作为冷却对象物的冷却垫子6一侧的冷气进气口6a吹入循环风道6c内,将冷却垫子6的内部冷却,在循环风道6c循环后,通过返回口6b从返回风道26流入调温室20内的蒸发器21,再进行冷却、反复进行吹出的冷气循环。
[0056] 但是,将来自像上述那样用绝热隔壁23覆盖了周围的调温室20内的循环风扇22和气温传感器27等各电气元件的配线捆扎起来的所谓通量线,被连接在上述收容盒11的基板12上,与上述压缩机14或散热风扇16一起被运转控制,进行温度检测。另外,在本发明中术语“通量线”也包含来自一个电气元件的配线。
[0057] 首先,来自上述基板12的通量线30如上述图7及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即图8所示,从收容盒11的背面引出,穿过下方的机械室13内部延伸到调温室20。
[0058] 而且,通量线30这样形成:以形成在形成调温室20的上述绝热隔壁23后端缘的外表面上的凹槽31内为穿插路径到达侧壁部,再经由形成在该侧壁部端缘上的上述同样的凹槽31′引出到上述循环风扇22的附近。
[0059] 在引出了通量线30的侧壁部的绝热隔壁23上设置有凹部32,通量线30的端部连接在配置于该凹部32内的中继连接器33上。并且,使来自对应的循环风扇22的通量线34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在位于附近的上述凹部32内连接到上述中继连接器33上。
[0060] 并且,对于与气温传感器27的连接,由于使来自上述基板12的通量线30′经过上述同样的凹槽31′延伸到比上述循环风扇22附近的部分的前方,在形成于侧壁部前端的绝热隔壁23上的凹部35内与中继连接器36连接(参照图3),因此在这部分,用中继连接器36连接来自安装在返回风道26中的未图示的气温传感器27的通量线37。
[0061] 因此,在制品状态下,为了提高冷却性能,调温室20与上部的机械室13和外部用绝热隔壁23绝热分开其周壁,与机械室13和调温室20用由压缩机14、冷凝器15和蒸发器21形成的制冷循环的焊接结合不能分离地配设。
[0062] 但是,在配设于调温室20内部的循环风扇22和气温传感器27等电气元件产生故障的情况下,通过从主体上取下外板7,并且取下在外面开放的绝热隔壁23的凹部32或35中的上述中继连接器33或36的连接,不用切断通量线,就能够分离与基板12一侧的配线。
[0063] 然后,从绝热隔壁23的内部取出成为对象的电气元件进行维修或更换作业就可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售后服务更换等作业。
[0064] 并且,利用上述结构,各通量线30、34、37能够不显露在冷却单元2的外表面地配设在外板7内,能够外观整洁和紧凑地构成。
[0065] 而且,来自循环风扇22和气温传感器27的各通量线30、34、37具有规定距离地远离设置在调温室20内的蒸发器21,并且对于配设在机械室13前面的冷凝器15也充分远离,因此能够防止因靠近冷却风扇和散热风扇而引起的通量线30、34、37的损伤或结冰。
[0066] 另外,虽然上述各结构中作为冷却对象物的上述冷却垫子6为通过将冷气导入内部的空洞内来冷却进入其上部或内部的人体的装置,但冷却对象物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形态或设置空间上冷却单元2和冷却对象物不能够一体化的结构就可以。
[0067] 并且,虽然对于上述实施例说明了用冷却单元2生成冷气、将冷气吹到作为冷却对象物的冷却垫子6一侧的结构,但也可以与上述冷气相反生成暖气,通过吹出该暖气加温对象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连接上述制冷循环中压缩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地设置四通阀,通过改变制冷剂流路将上述蒸发器16作为高温侧的热交换器即冷凝器使用,用达到该高温的蒸发器21吹出暖气就可以。
[006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9] 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获得停止了发动机的状态下的温度调节空间,能够用于配设在温度调节室内的电气元件故障时的服务更换或维修检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