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瓶体及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80009943.0

文献号 : CN10234130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津田直毅佐佐木刚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摘要 :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涉及合成树脂制瓶体及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该合成树脂制瓶体能够一边保持稳定的姿势,一边使随着内部的减压化的周壁的减容变形顺利地进行,该继续使用容器具有立起的倒出筒片,该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能够得到使内容液稳定的再充填动作,并且得到再充填容器的优选的废弃状态。为了解决该技术课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在瓶体中,瓶身部的周壁形成为能够随着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进行减容变形的薄壁,此外,该周壁具有呈山折线状且在纵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的3条棱线,将相邻的棱线通过3个板壁连结,在各板壁上形成将一方的棱线的上端部和另一方的棱线的下端部以对角线状地连结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3条折痕线在周向呈并列状地倾斜。

权利要求 :

1.一种合成树脂制瓶体,通过吹塑成形而形成,具有:口筒部(2)、渐缩筒状的肩部(3)、筒状的瓶身部(4)以及底部(5),其特征在于,瓶身部(4)的周壁形成为能够随着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而进行减容变形的薄壁,此外,在所述周壁上具有3条棱线(12),该棱线(12)呈山折线状纵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将相邻的该棱线(12)通过圆弧状的3个板壁(11)连结,在上述各板壁(11)上形成将一方的棱线(12)的上端部与另一方的棱线(12)的下端部以对角线状连结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13),3条该折痕线(13)在周向以并列状倾斜,在减容变形时,该肩部(3)的下端部变形为以该3条棱线(12)的上端为顶点的接近三角形的形状,并且该底部(5)变形为以该3条棱线(12)的下端为顶点的接近三角形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使瓶身部(4)的周壁的壁厚的平均值为0.2m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使相邻的棱线(12)之间的距离L与棱线(12)的高度H的比、即距离L/高度H的值处于0.6~1.7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使肩部(3)为半球壳状、使底部(5)为有底短圆筒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将3条棱线(12)延伸设置到底部(5)的侧周壁(5s),使底部(5)通过所述3条棱线(12)而成为有底短三角筒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5)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使底面壁向瓶体的内部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5a)。

7.一种继续使用容器(B)与再充填容器(A)的组合,其中,该继续使用容器(B),在容器主体(30)的口筒(31)上组装有主体盖(40),该主体盖(40)具有立起而形成倒出流路的倒出筒片(44),所述再充填容器(A),在对再充填用的内容液(N)进行收纳的瓶体(1)的口筒部(2)上组装有结合盖(20),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的瓶身部(4)形成为能够随着内容液(N)自然流下的倒出所产生的内部的减压化而发生减容变形的薄壁,在所述结合盖(20)上设置有:嵌入组装在所述倒出筒片(44)上的嵌合筒(22);和堵塞该嵌合筒(22)的中栓(24),将对被嵌入组装的所述嵌合筒(22)的中栓(24)进行推起而开放的推起体(48)设置在倒出筒片(44)上,构成为,在所述推起体(48)上设置推起片,使该推起片具有:将中栓推起而开放的部分(49a);将所述中栓保持在解放姿势的部分(49b),使用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合成树脂制瓶体作为所述瓶体(1),通过将所述再充填容器(A)组装在继续使用容器(B)上,而能够进行内容液(N)的再充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将开放中栓(24)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成内容液(N)会发生断续流下的程度,通过内容液因自重所产生的自然流下,能够倒出全部内容液(N)。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将开放中栓(24)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成内容液(N)不会发生断续流下的程度,通过下压所述瓶体(1)的底部(5),使残留的内容液(N)强制倒出。

10.如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将中栓设置在嵌合筒的前端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栓作为带铰链的中栓组装到嵌合筒上。

说明书 :

合成树脂制瓶体及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为了伴随着内部的减压化进行减容变形而形成为薄壁的合成树脂制瓶体。
[0002]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洗涤剂、柔顺剂、漂白剂、入浴剂、食品、化妆品、药品等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

背景技术

[0003] 近年来,出于降低价格、节省资源或环境保护的观点,例如在洗涤剂或食品调味料等许多用途中正在推进再充填容器的利用。
[0004] 通常,将收纳内容液而使用的、使壁厚较厚的容器主体的倒出口附带计量功能部等的容器(以下为继续使用容器)作为继续使用的容器,将要再充填的内容液收纳在低价的再充填容器内,并转移到继续使用容器内来使用。
[0005] 对于再充填容器,以往,作为这种再充填容器,多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的、将柔软的薄片重叠而形成袋状的、所谓的袋状容器。
[0006] 在这里,在从再充填容器向继续使用容器再充填内容液时,该内容液的再充填为从再充填容器向继续使用容器注入内容液,因此,有时会因液体飞溅、液体滴落等而对周围造成污染,另外,还必须持续保持再充填容器直到该内容液的注入结束为止,存在再充填作业比较劳神的不满。
[0007] 关于这一方面,专利文献1所述的袋状容器配设了作为倒出口的喷嘴接受部,将该喷嘴接受部外嵌组装到继续使用容器的倒出喷嘴上,从而能够转移内容物,内容液通过喷嘴接受部和倒出喷嘴而被再充填,因此,能够抑制内容液的液体飞溅和液体滴落。
[0008]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涉及下述方法的结构,即:为了消除上述内容液的液体飞溅和液体滴落,而结合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结合方法。
[0009] 该结合方法的基本结构为,在继续使用容器的容器主体的开口部配设突出有管状的喷嘴的传输盖,另外,在再充填容器的开口部通过弱化部对配设有内盖的适配接头进行组装固定,在使用时将传输盖和适配接头液密状地嵌合,并且随着该嵌合操作,通过在传输盖上突出的喷嘴而推开配设在适配接头上的内盖。
[0010]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于继续使用容器的传输盖,由于在再充填容器的适配接头被液密状地安装的状态下内盖开放,因此,不会发生内容液的液体飞溅和液体滴落,并且将再充填容器以倒立姿势组装保持在继续使用容器上,因此,不需要用手保持再充填容器。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7403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99082号公报
[0013] 在这里,在专利文献1的袋状容器中,通过将喷嘴接受部外嵌组装到继续使用容器的倒出喷嘴上,能够暂且保持该倒立姿势。然而,存在下述问题,即:随着内容液倒出的进行,袋状容器减容变形成扁平状,因此难以稳定地保持倒立姿势,在变成扁平状的部分折弯,失去平衡而可能会与继续使用容器一起翻倒,需要在再充填过程中进行监视,或在某种程度上用手支承,很难说其使用方便。
[0014] 此外,即使采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结合方法,在作为再充填容器而使用如上所述的袋状容器的情况下,同样难以稳定地保持倒立姿势直到再充填作业结束。
[0015]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合方法中具有下述问题,即:通过喷嘴而被推开的内盖是单纯的平板构造,因此,成为大致封堵推起该内盖的喷嘴的上端开口部的姿势,因此,喷嘴的上端开口部几乎被内盖封堵,所以,内容液通过喷嘴的两侧流动,但该通路也成为空气从继续使用容器向再充填容器“逃离”的通路,所以不能顺利地完成内容液的再充填。

发明内容

[0016] 因此,本发明涉及通过吹塑成形而成形为薄壁的合成树脂制瓶体,为了消除上述现有的再充填容器所具有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创造出一种瓶体形状,该瓶体形状能够一边保持作为瓶体的稳定的姿势,一边使伴随内部的减压化的周壁的减容变形顺利地进行。
[0017] 并且,本发明涉及具有立起的倒出筒片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以得到内容液的稳定的再充填动作、并且得到再充填容器的优选的废弃状态为技术课题,以良好地再充填内容液、且良好地进行再充填后的再充填容器的废弃处理为目的。
[0018] 本发明涉及合成树脂制瓶体、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首先,对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进行说明,接着,对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进行说明。
[0019] 在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手段中,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主要构成为,[0020] 通过吹塑成形而形成,具有:口筒部、渐缩筒状的肩部、筒状的瓶身部以及底部,瓶身部的周壁形成为能够随着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而进行减容变形的薄壁,此外,该周壁具有3条棱线,该棱线呈山折线状在纵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将相邻的棱线通过3个板壁连结,在各壁板上形成将一方的棱线的上端部与另一方的棱线的下端部以对角线状连结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3条折痕线在周向呈并列状地倾斜。
[0021]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瓶身部的周壁形成为能够随着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而进行减容变形的薄壁,特别是在不从外部强制地对瓶体作用推压力或扭转力的情况下,随着瓶体内部的减压化,通过内外的压力差,瓶体能够自发地减容变形,棱线和折痕线的形成是一边保持稳定的姿势,一边顺利地进行该自发的周壁的减容变形的要件。
[0022] 若将上述结构的瓶体用作再充填容器,则将填充有接近满瓶状的内容液的瓶体以固定口筒部的状态形成为倒立姿势,能够在不使外气侵入内部的情况下,使一定量的内容液由于自重而从口筒部倒出。
[0023] 此时,随着内容液倒出的进行,肩部或底部维持大致原本的形状,同时形成为较薄壁的、且形成有成为凹陷变形的起点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的瓶身部的周壁呈扭转状地变形,其结果,瓶身部在高度方向缩小,由于该瓶身部的扭转状的变形和高度方向的缩小,能够从初始的形状大致竖直地保持该倒立姿势,并且,使瓶体的减容变形进行。
[0024] 因此,不用担心如袋状容器那样随着倒出而导致的容器的横倒,所以,不需要用手支承地进行,能够安心地实施再充填操作。
[0025] 在这里,对随着倒出的进行的瓶体的周壁的减容变形的形态的详细进行说明。
[0026] 随着内容液的倒出,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对瓶体的整个周壁作用有推压力,在瓶身部的周壁的各板壁上以倾斜状形成的谷折线状、即凹陷状的3条折痕线,以接近瓶体的中心轴的方式位移从而而进行减容变形。此时,各板壁以折痕线为起点,以沿着折痕线折叠的方式变形为凹陷状。
[0027] 另一方面,沿纵向形成的3条山折线状的棱线相对于推压力发挥柱部的功能,在减容变形进行中也一边保持距瓶体的中心轴的大致初始的距离,一边将周壁的俯视剖面的外轮廓形状保持为正三角形,即使在减容变形状态中也发挥稳定地保持瓶体的倒立姿势的功能。
[0028] 此时,各棱线如上述那样一边保持距中心轴的大致初始的距离,一边随着沿折痕线的板壁的凹陷变形的进行而位移成倾斜状。然后,其结果,如上述那样,瓶身部的周壁呈扭转状地变形,并且瓶身部在高度方向上缩小。
[0029]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使瓶身部的周壁的壁厚的平均值为0.2mm以下。
[0030] 通过上述结构,使瓶身部的周壁的壁厚的平均值形成为0.2mm以下,从而能够使伴随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而进行的减容变形顺利地实现。
[0031] 此外,关于周壁的壁厚的下限值也能够根据瓶体的自立性等方面适当设定。
[0032] 此外,上述瓶身部的周壁的壁厚的平均值更优选为0.05~0.15mm的范围,通过将瓶身部的周壁制成该范围的壁厚,能够更顺利并可靠地实现伴随瓶体内部的减压化而产生的减容变形。
[0033]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使相邻的棱线之间的距离与棱线的高度的比、即距离/高度的值为0.6~1.7的范围内。
[0034] 上述结构与形成于板壁上的折痕线的倾斜角度相关,使距离/高度的值为0.6~1.7的范围内即相当于折痕线相对于沿纵向形成的棱线的倾斜角度为大致30°~60°的范围内,通过使倾斜角度位于该范围内,能够使瓶身部的扭转变形和与其相伴的高度方向的缩小一起充分进行,能够一边使瓶体的倒立姿势保持为大致竖直一边使减容变形顺利地进行。
[0035] 在这里,若该倾斜角度过小,即折痕线过于朝向纵向,则虽能增大扭转状变形中的扭转角度,但3条折痕线相互抵接,其结果,高度方向的缩小不充分。
[0036] 另一方面,若倾斜角度过大,即折痕线过于朝向横向,则不能够增大扭转状变形中的扭转角度,这种情况下高度方向的缩小也不充分。
[0037]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的结构中,使肩部为半球壳状、使底部为有底短圆筒状。
[0038] 根据上述结构,使肩部为半球壳状,并且使底部为有底短圆筒状,这些形状均为难以进行因减压化导致的凹陷变形的形状,因此,随着减压化而产生的减容变形能够在瓶身部优先进行,能够一边大致竖直地保持瓶体的倒立姿势,一边使减容变形更顺利地进行。
[0039]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将3条棱线延伸设置到底部的侧周壁,使底部通过3条棱线形成为有底短三角筒状。
[0040] 上述结构通过使底部的形状预先为三角形,使瓶身部的扭转变形顺利进行,使瓶体的减容变形顺利进行。
[0041]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在所述底部的底面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将底面壁向瓶体的内部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
[0042]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底部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凹陷部,通过残留形成在其周缘上的环状的周缘部而作为周肋发挥作用,在倒出内容液后,在使推压力作用在底部的底面上且将瓶体在上下方向压溃时,通过该周缘部,推压力被分散,因此,能够以一边保持底面的形状一边顺利地将瓶身部或者底部埋入半球壳状的肩部的方式充分压溃。
[0043] 接着,对本发明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以下,仅记载为“容器的组合”)进行说明。
[0044] 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结构都是使用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瓶体作为再充填容器,
[0045] 其主要结构在于,
[0046] 是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其中,该继续使用容器,在容器主体的口筒上组装有主体盖,该主体盖具有立起而形成倒出流路的倒出筒片,所述再充填容器,在对再充填用的内容液进行收纳的瓶体的口筒部上组装有结合盖,
[0047] 瓶体的瓶身部形成为能够随着内容液自然流下的倒出所产生的内部的减压化而发生减容变形的薄壁,
[0048] 在再充填容器的结合盖上设置有嵌入组装在继续使用容器的倒出筒片上的嵌合筒,设置堵塞该嵌合筒的中栓,
[0049] 将对被嵌入组装的嵌合筒的中栓进行推起而开放的推起体设置在继续使用容器的倒出筒片上,
[0050] 通过将再充填容器组装在继续使用容器上,而能够进行内容液的再充填。
[0051] 一边将倒立的再充填容器的嵌合筒从上方嵌入继续使用容器的倒出筒片上一边压入后,通过嵌合筒向倒出筒片的嵌入组装,能够保持再充填容器以倒立姿势相对于继续使用容器的组装,若进一步将嵌合筒向倒出筒片压入,则由于继续使用容器的推起体对再充填容器的中栓的抵接,中栓一边被推起一边倾斜位移从而形成开口。
[0052] 将填充有接近满瓶装的内容液的瓶体以将口筒部固定的状态成为倒立姿势并开口,则瓶体在不使外气侵入内部的情况下使一定量的内容液通过自重而倒出,但伴随内容液的倒出的进行,瓶身部发生减容变形。
[0053] 此时,在再充填容器所使用的本发明的瓶体中,如上述那样,瓶身部一边呈扭转状地折叠变形一边在纵向缩小,以竖直地保持倒立姿势的状态进行减容变形,因此,能够一边进行瓶体的减容变形,一边使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物保持稳定的自立状态。
[0054] 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构成为,将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成产生内容液的断续流下的程度,由于内容液的自重所产生的自然流下,能够倒出全部内容液。
[0055] 在这里,在上述的“容器的组合”的主要结构中,进行内容液基于自重的倒出,在瓶体的瓶身部的减容变形进行到某种程度后,由于随着该瓶体的瓶身部的减容变形而产生的阻力,基于内容液的自重的倒出暂时自动停止,但之后的倒出操作的形态根据将中栓开放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能够大致分为2个形态。
[0056] 上述结构涉及该倒出操作的形态之一,使流路面积较大,使外气从将中栓开放而形成的开口呈气泡状地在瓶体内上升,使内容液的倒出呈断续状地继续,由此,能够在不使用手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内容液的自重而产生的自然流下,完成全部内容液的再充填。
[0057] 此外,内容液的再充填由于伴随基于内容液的自然流下而导致的再充填容器的减容变形而完成,因此,在内容液的再充填完成时,再充填容器的瓶身部为减容变形后的姿势,在将该再充填容器从继续使用容器脱离并废弃时,通过从上方压溃再充填容器,能够容易地成为大致完全的压溃状态。
[0058] 在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构成为,将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成不产生内容液的断续流下的程度,通过对瓶体的底部进行下压,强制地使残留的内容液倒出。
[0059] 上述结构涉及因伴随瓶体的瓶身部的减容变形而产生的阻力,通过内容液的自重而产生的自然流下暂时自动停止之后的另一倒出操作形态,通过使流路面积较小,不使外气从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开口呈气泡状地在瓶体内上升,即不发生基于断续状的内容液的流下。
[0060] 若内容液基于自重的流下自动停止,则从上方对已减容变形了某种程度的瓶体进行压溃,将剩余的内容液强制倒出,由此,能够完成内容液的再充填,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倒出操作、即内容液的再充填结束。
[0061] 此外,由于内容液的再充填通过基于瓶体的强制压溃的倒出而完成,因此,在内容液的再充填完成时,再充填容器的瓶体成为在纵向被完全压溃的姿势,成为充分减容化的状态,所以,在将该再充填容器从继续使用容器上脱离并废弃时,可以直接废弃。
[0062] 也就是说,通过强制的压溃,能够同时进行内容液的倒出和再充填容器的减容化。
[0063] 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将中栓设置在嵌合筒的前端部。
[0064] 将中栓设置在嵌合筒的前端部,能够使中栓位于嵌合筒的开口部附近,因此能够容易使中栓与推起体相对,并且,能够在不使推起体深度侵入嵌合筒内的情况下使之与中栓相对,因此能够相应地使推起体的构造简化。
[0065] 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结构中,在推起体上设置推起片,使该推起片构成为具有:将中栓推上从而开放的部分;将所述中栓保持在解放姿势的部分。
[0066] 使推起片构成为具有推起中栓而开放的部分、和将中栓保持在解放姿势的部分,使被推起片的开放的部分推起而倾斜开放的中栓通过保持继续开放姿势的部分保持,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所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为一定。
[0067] 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另一其他结构是在上述主要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将中栓作为带铰链的中栓组装到嵌合筒上。
[0068] 将中栓带铰链地组装到嵌合筒上,能够将中栓的开放摆动方向限制为一定,因此能够使中栓的开放倾斜动作一定且稳定。
[0069] 发明的效果
[0070] 本发明为上述结构,因此具有以下所示的效果。
[0071] 即,在具有本发明的主要结构的合成树脂制瓶体中,
[0072] 假设用作再充填容器,则随着内容液倒出的进行,肩部和底部大致保持原来的形状,同时,形成为较薄壁的、且形成有成为凹陷变形的起点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的瓶身部的周壁扭转状地变形,并且在高度方向上一边缩小一边从初始形状大致竖直地保持该倒立姿势,同时进行瓶体的减容变形。
[0073] 因此,不用担心如袋状容器那样随着倒出而发生容器的横倒,所以能够在不需要用手辅助的情况下安心地实施再充填操作。
[0074] 在具有本发明的主要结构的“容器的组合”中,
[0075] 关于伴随再充填用的内容液因自重而产生的自然流下的瓶体的减容变形,由于能够稳定地维持再充填容器以倒立状态相对于继续使用容器的组装,所以,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物的自立功能被稳定地维持,由此,能够在不用手辅助的情况下,稳定地实现内容液的再充填。
[0076] 完成了内容液的倒出后的瓶体成为其瓶身部在某种程度上减容变形的状态,因此,通过使压溃力在纵向作用在该瓶体上,能够使该瓶体容易地在纵向呈压溃状地减容变形,由此,能够适当且有效地进行瓶体的废弃处理。
[0077] 另外,通过使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较大,使外气从开口呈气泡状地在瓶体内上升,能够呈断续状地使内容液的倒出继续,能够在不使用手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内容液基于自重而产生的自然流下,完成全部内容液的再充填。
[0078] 此外,在不使外气从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开口呈气泡状地在瓶体内上升那样使流路面积较小的结构中,若内容液基于自重而产生的流下自然停止,则从上方对已在某种程度上减容变形的瓶体进行压溃,能够通过强制地倒出剩余的内容液而完成内容液的再充填,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内容液的再充填。
[0079] 此外,通过使推起片构成为具有:将中栓推起而开放的部分和将中栓保持在解放姿势的部分,能够使被推起片的开放的部分推起而倾斜开放的中栓被保持继续开放姿势的部分保持,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所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落面积一定。

附图说明

[008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瓶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81] 图2的(a)是图1的瓶体的侧视图,(b)是图1的瓶体的后视图。
[0082] 图3是图1的瓶体的俯视图。
[0083] 图4是图1的瓶体的仰视图。
[0084] 图5是沿图1中的A-A线的俯视剖视图。
[0085] 图6是表示图1的瓶体的减容变形的形态的立体图。
[0086] 图7是图6的状态下的瓶体的俯视图。
[0087]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瓶体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0088] 图9是沿图8中的B-B线的俯视剖视图。
[0089] 图10是图8的瓶体的仰视图。
[0090]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局部纵剖的组装说明图。
[0091] 图12是表示图11的实施方式例的安装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2] 图13是表示图11的实施方式例的再充填途中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3] 图14是表示图11的实施方式例的其他再充填途中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4] 图15是表示图11的实施方式例的再充填完成时的瓶体的压溃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5] 图16是表示图11中的推起体的剖视图。
[0096] 图17是表示中栓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0097]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再充填途中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8] 图19是表示图18的实施方式例的推压倒出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9] 图20是表示图18中的推起体的剖视图。
[0100] 图21是表示推起体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1] 以下,根据实施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及“容器的组合”的实施方式。
[0102] 图1~7表示本发明的瓶体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主视图,图2(a)是侧视图,图2(b)是后视图(在图2中省略了对口筒部的图示),图3是俯视图,图4是仰视仰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A-A线的俯视剖视图,图6和图7是表示减容变形的形态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0103] 该瓶体1是聚丙烯树脂制成的二轴延伸吹塑成形品,具有:口筒部2、呈半球壳状且渐缩筒状的肩部3、筒状的瓶身部4、有底短圆筒状的底部5,是整体高度125mm、横宽70mm、容量300ml的瓶体。
[0104] 并且,底部5的侧周壁5s为短圆筒状,在底部的中央部使底面壁向瓶体的内部方向凹陷而形成凹陷部5a,在其周缘配设有环状的周缘部5p。
[0105] 此外,在瓶身部4的周壁上呈山折线状且在纵向以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3条棱线12(12a、12b、12c),周壁构成为,如图5所示那样,相邻的棱线12通过俯视剖面形状为圆弧状的3个板壁11(11ab、11bc、11ca)连结。
[0106] 此外,在各板壁11上形成有谷折线状的折痕线13(13ab、13bc、13ca),该折痕线13将位于一方的侧端的棱线12的上端部和位于另一方的侧端的棱线12的下端部呈对角线状连结,这3条折痕线13在周向呈并列状地倾斜(在图1、图2中,从右斜上方向左斜下方倾斜。)。
[0107] 此外,根据变形的形态容易知道,在各图中,为了能够区分地表示3条棱线而将棱线12称为12a、12b、12c,在附图之间相互对应。对于板壁11和折痕线13也是相同的。
[0108] 在这里,如图5的俯视剖视图那样,3条棱线12被配置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对作用在瓶体1上的横向的力发挥作为柱部的功能。此外,该瓶身部4的周壁被形成为,除了棱线12部分以外,从上端和下端向中央高度位置缩径。
[0109]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瓶体1中,如图1所示,相邻的棱线12之间的距离L与棱线12的高度H的比、即L/H的值大致为1,折痕线13相对于中心轴Ax的倾斜角度D大约为45°左右。该倾斜角度能够考虑瓶体的形状以及与内容液的顺利倒出性相关的瓶身部4的周壁的减容变形的形态来适当决定,但L/H的值优选0.6~1.7的范围(相对于中心轴Ax的倾斜角度D为30°~60°的范围)。
[0110] 接着,图8~图9表示本发明的瓶体的第二实施例,图8相当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的图2(a)的侧视图。图9是沿着图8中的B-B线而示出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仰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的瓶体相比,从肩部3到瓶身部4范围内的基本形状相同,在口筒部2上取代螺条而配设周条2a,使底部5的底面形状为三角形。
[0111] 进一步详细说明底部5的形状,使形成于瓶身部4上的3条棱线12a、12b、12c延伸设置到底部5的侧周壁5s,将该3条棱线12与图9的俯视剖视图所示的方式相同地连结成圆弧状,使侧周壁5s为三角筒状,使底部5为有底短三角筒状。
[0112] 在这里,如后述那样,在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中,在作用有伴随着扭转变形的力时,如图7所示,底部5的形状从圆形变化成以3条棱线12的下端为顶点的接近三角形的形状,但如图8~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瓶体1,通过预先使底部5的形状为三角形,使图7所示的扭转变形顺利进行,并使瓶体1的减容变形更顺利地进行。
[0113]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中,使底部5的形状如图4所示那样为圆形,在第二实施例的瓶体1中,使底部5的形状如图10所示为三角形,但底部5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还能够为多边形,能够根据外观设计、减容变形时的瓶体的姿势的保持性和扭转变形性来适当选择。
[0114] 接着,图11~图17是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用作再充填容器A的容器主体的、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图,在该说明中,一并说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的减容变形的形态。
[0115] 该第一实施方式例构成为,将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产生内容液的断续流下的程度大,内容液通过自重自然流下,由此,内容液的总量能够倒出。
[0116] 图11是本例的“容器的组合”的组装说明图,但如该图11所示,本例是将再充填容器A和继续使用容器B组合起来的例子。
[0117] 再充填容器A由瓶体1和安装在瓶体1的口筒部2上的结合盖20构成。
[0118] 结合盖20(以下,参照图11及图12)构成为,从组装筒21的上端通过内凸缘状的顶壁而立起连设嵌合筒22,其中,组装筒21外嵌于瓶体1的口筒部2上并与其螺合结合,在该嵌合筒22的上端开口部内周设置有卡合周条23,将堵塞该嵌合筒22的中栓24以液密状卡合组装的状态组装在该卡合周条23上。
[0119] 此外,将结合盖20组装到口筒部2上的组装不限于螺合,也可以是底切(under cut)配合。
[0120] 组装筒21形成为直线圆筒形状,具有在以倒立姿势组装在继续使用容器B侧的状态下,能够稳定地保持再充填容器A的倒立姿势的强度。
[0121] 此外,以使嵌合筒22向下方延长的状态设置并紧密地嵌入口筒部2的筒片是用于提高结合盖20相对于口筒部2的液密的组装性的部件。
[0122] 另一方面,继续使用容器B(以下,参照图11及图12)构成为具有:瓶状的容器主体30、液密状地组装固定在容器主体30的口筒31上的主体盖40、以及推起体48。
[0123] 主体盖40(参照图12)具有:嵌入容器主体30的口筒31中的嵌入筒41、倒出筒片44,该倒出筒部44立设在嵌入筒41的底板42上,且在筒壁的一部分上在全高的范围内设有割槽而构成为直线圆筒状,在嵌入筒41的上端呈外凸缘状连设,在立起设置有组装筒45的顶板的外周端垂下设置有装配筒46。
[0124] 底板42形成为在向一方侧稍偏的部位成为下降倾斜的锥壁状,在其中央部分开设的倒出开口43的开口缘立起设置有倒出筒片44,该倒出筒片44的开口侧部的下端所处的底板42的最下方的部分即下端开口部43a,在使用继续使用容器B时作为液体返回口而发挥作用,在进行内容液N的再充填动作时,作为容器主体30内的空气的排出口而发挥作用。
[0125] 此外,在位于倒出筒片44的稍下方的内部设置有推起体48,该推起体48使嵌入组装在倒出筒片44上的嵌合筒22上所设置的中栓24以推起状开放,仅将再充填容器A以倒立姿势组装到继续使用容器B上并向下压,中栓24被开放,形成开口K从而开始内容液N的再充填。
[0126] 组装筒45是螺合组装计量盖(省略图示)的部分,装配筒46是将主体盖40底切地结合在容器主体30的口筒31上的部分。
[0127] 接着,说明从再充填容器A向继续使用容器B进行内容液N再充填的再充填动作。
[0128] 在处于正立姿势的继续使用容器B的主体盖40的倒出筒片44上嵌入组装倒立姿势的再充填容器A的嵌合筒22(参照图12)。
[0129] 再充填容器A对该继续使用容器B的组装姿势通过嵌合筒22相对于倒出筒片44的嵌入而被引导从而实现,因此,通过嵌合筒22相对于倒出筒片44的嵌入的进行,再充填容器A对继续使用容器B的以倒立姿势进行的组装稳定。
[0130] 嵌合筒22嵌入组装到倒出筒片44中,通过进一步压入,推起体48的推起片49与中栓24抵接,对该中栓24作用推起力。
[0131] 若嵌合筒22相对于倒出筒片44的嵌入组装进一步进行,则首先,通过来自推起片49的推起部分49a的推起力的作用,中栓24被向上方推起而倾斜位移,通过进一步推入而开始形成开口K。
[0132] 进一步进行嵌合部22相对于倒出筒片44的组装,则开放倾斜的中栓24被保持推起片49的开放姿势的部分即保持部分49b支承,维持开口K的开放状态(参照图13)。
[0133] 若形成开口K,则再充填容器A的瓶体1内的内容液N由于自重而自然流下,被倒入继续使用容器B的容器主体30内,内容液N的再充填动作开始,但该内容液N由于自重而自然流下,所以瓶体1内成为减压状态。
[0134] 若瓶体1内成为减压状态,则以棱线12(12a、12b、12c)为柱部,各板壁11(11a、11b、11c)以折痕线13(13ab、13bc、13ca)为折痕以凹陷状变形来吸收减压,但此时,由于折痕线13向一定的同一方向倾斜,所以瓶身部4一边呈扭转状地折叠变形一边在纵向缩小(参照图13),从而进行减容变形。
[0135] 在这里,关于随着内容液向上述继续使用容器B的再充填的进行、即随着从瓶体1倒出内容液而产生的瓶体1的减容变形,将边参照图6、7、13边详细说明。
[0136] 概要地看,随着从瓶体1倒出内容液的进行,如图6、7、13所示,肩部3和底部5大致保持原本的形状,同时,形成为较薄的薄壁且形成有成为凹陷变形的起点的折痕线13的瓶身部4的周壁呈扭转状变形,并且在高度方向上缩小,从图1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初始形状开始一边大致竖直地保持该倒立姿势一边进行瓶体1的减容变形。
[0137] 在这里,底部5绕瓶体的中心轴Ax相对于口筒部2相对地转动位移(参照图6、7中的空心箭头),并且下降位移。
[0138] 此外,在图6、7、13所示的状态下,底部5相对于口筒部2转动了60°左右。
[0139] 另外,在瓶体1的初始形状下,如图3、4所示,肩部3的下端部及底部5的俯视形状为圆形,但在图7的状态下,作用有伴随着扭转变形的力,变化成分别以3条棱线12的上端为顶点的接近三角形或者以下端为顶点的接近三角形的形状。
[0140] 该三角形与四边形或多边形相比,即使作用有横向的力,也难以变形成扁平,能够稳定地保持瓶体1的倒立姿势。
[0141] 而且,伴随上述倒出的进行的瓶体1的各构成要素的减容变形的形态如下所述。
[0142] 随着内部的减压化的进行,对瓶体1的整个周壁作用推压力,但肩部3为半球壳状,底部5比瓶身部4壁厚,因此,由于构成瓶身部4的壁厚较薄,所以形成有成为凹陷变形的起点的谷折线状的折痕线13的各板壁11进行凹陷变形。
[0143] 此时,3条折痕线13以接近瓶体1的中心轴Ax的方式位移,各板壁11以各折痕线13为起点,以沿着各折痕线13折叠的方式呈凹陷状变形。在图7的俯视图中,通过口筒部
2的开口部能够观察到3条折痕线13ab、13bc、13ca接近中心轴Ax的情况。
[0144] 另一方面,在纵向形成的3条山折线状的棱线12a、12b、12c根据上述各板壁11的凹陷变形而例如图6中的棱线12b、12c明确示出那样,呈倾斜状地位移,但如图7所示,在减容变形的进行中也一边保持距瓶体1的中心轴Ax的初始距离,一边将周壁的俯视剖视的外轮廓形状保持为正三角形,即使在减容变形状态下,也能够作为针对横向作用在瓶体1上的力的柱部而发挥稳定保持倒立姿势的作用。
[0145] 而且,通过一边保持对上述那样的中心轴Ax的初始距离、一边倾斜状地位移的各棱线12的位移,底部5进行绕瓶体1的中心轴Ax且相对于口筒部2相对地转动位移的扭转变形,并且进行底部5的下降位移。
[0146] 在这里,若进一步进行内容液的倒出,则从图7中也可以知道,3条棱线12a、12b、12c在其中央高度位置附近相互抵接。
[0147] 这样,若进行瓶身部4的纵向缩小的减容变形,则通过瓶身部4的周壁的折叠变形部分彼此抵接以及瓶体1内的减压度的上升,内容液由于自重而进行的自然倒出临时停止。
[0148] 然而,该内容液N的倒出的停止是暂时的,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例中,开口K的大小被设定得较大以成为容易进行内容液N的自然流下的程度,因此,使外气从开口K呈气泡E状地在瓶体内上升(参照图14),断续状地使内容液N继续倒出,能够完成全部的内容液N的再充填。
[0149] 完成了内容液N的再充填的瓶体1的瓶身部4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纵向折叠变形的状态,但若用手在纵向(图15中的空心箭头的方向)压溃该瓶体1,则瓶体1的瓶身部4在将折叠周壁折叠的状态下,边将底部5在半球壳状的肩部3中转动位移边进行埋入,能够在充分压溃并且稳定地自我维持压溃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废弃处理。
[0150] 此外,在图7中,记载了底部5相对于口筒部2转动60°左右的状态,但在压溃瓶体1时,优选的是使底部5转动120°左右。即,能够使底部5和肩部3的三角形的形状一致,并维持瓶体1的压溃状态,而且,将底部5埋入半球壳状的肩部3中,充分压溃时,能够进一步稳定地维持压溃状态,能够得到良好的废弃状态。
[0151]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开口K设定得较大,能够进行内容液N的断续倒出,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例中,能够利用推起体48设定开口K的大小。
[0152] 如图16所示,该推起体48由以下部分构成:由推起部分49a和保持部分49b构成的推起片49;将推起片49立起设置的梁片50;组装环51,使组装环51与设在倒出筒片44的内周面上的卡合肋47卡合,从而实现推起体48相对于倒出筒片44的组装。
[0153] 并且,在为该图16所示的推起体48的情况下,推起片49分别设置有高度较高的推起部分49a和高度较低的保持部分49b,两推起片49位于从中央位置向相互相反侧偏置的位置上,由此,将中栓24向一定方向倾斜开放,并且,将该倾斜开放的中栓24保持成开放姿势。
[0154] 此外,将立起设置有推起片49的梁片50构成为一直延伸到立起设置有推起片49的位置的突出片,由此,如沿图16(a)的A-A线的剖视图即图16(b)所示,形成尽可能大的开口K。
[0155] 图17是表示带铰链25的中栓24与推起片49的组合的图,在带铰链25的中栓24的情况下,其倾斜开放方向一定且稳定,所以能够使由中栓24的倾斜开放而形成的开口K的开放稳定。
[0156]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构成为将推起体48与倒出筒片44分体地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将推起体48一体成形在倒出筒片44上。
[0157] 此外,对于随着瓶体的减压变形而欲阻止内容液N的自然流下的力相对于内容液N因自重而要自然流下的力的关系调整,不限于由推起体48对开口K的大小进行调整,重要的是,只要是能够调整形成于再充填容器A与继续使用容器B之间的再充填通路的通路面积的手段,则能够采用任何手段。
[0158] 而且,中栓24构成为组装在嵌合筒22上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一体成形在嵌合筒22上。
[0159] 接着,图18~图21是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瓶体1用作再充填容器A的容器主体的、说明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图。
[0160] 该第二实施方式例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相比,其他部件的结构相同,变更了推起体49的形状,限制开放中栓而形成的开口K的大小,将倒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情况小,构成为不产生内容液的断续流下的程度。
[0161] 在本实施方式例的“容器的组合”中,进行内容液N的倒出且在瓶体1内发生减压时,以棱线12为柱部,各板壁11以折痕线13为折痕呈凹陷状地变形,从而吸收减压,但此时,由于使折痕线13向一定的同一方向倾斜,所以,瓶身部4一边扭转状地折叠变形一边在纵向缩小(参照图18),从而进行减容变形。
[0162] 进一步进行在该瓶身部4的纵向缩小的减容变形,则由于瓶身部4的周壁的折叠变形部分彼此的抵接以及瓶体1内的减压度的上升,内容液N由于自重而进行的自然流出停止。
[0163]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将中栓24开放而形成的流出流路的流路面积被设定成不使内容液N发生断续流下的情况的程度的值,即,限制开口K的大小,该停止状态持续。
[0164] 这样,若内容液N的倒出停止,则在沿纵向折叠变形的瓶体1的底部5上作用下推力(参照图19中的空心箭头),压溃瓶体1,由此,将残留的内容液N强制地倒出,完成内容液N的再充填。
[0165] 并且,如图7所示,若从底部5相对于口筒部2转动60°左右的瓶身部4的折叠变形状态将瓶体1压溃,则底部5转动120°左右,底部5和肩部3的三角形的形状一致,能够稳定地维持瓶体1的压溃状态,而且,若将底部5埋入半球壳状的肩部3中而充分压溃,则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压溃状态,能够直接废弃。
[0166]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例中限制开口部K的大小,由此,构成为在瓶体1的折叠变形途中使内容液N的倒出停止。图20和图21是示出利用推起体48限制开口K的大小的结构的例子的图,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将推起体48构成为具有:一对推起片49(推起部分49a和保持部分49b);立起设置有推起片49的梁片50;组装环51,通过使组装环51与设置在倒出筒片44的内周面上的卡合肋47卡合,从而实现将推起体48组装在倒出筒片44上。
[0167] 此外,在图20所示的推起体48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推起片49分别设置有高度较高的推起部分49a和高度较低的保持部分49b,两推起片49以中央为边界位于相互向相反侧偏置的位置,由此,将中栓24向一定方向倾斜开放,并且将该倾斜开放后的中栓24保持为开放姿势。
[0168] 立起设置了推起片49的梁片50如沿图20(a)的A-A线的俯视剖视图即图20(b)所示那样构成为十字状,由此,限制所形成的开口K的大小。
[0169] 在如图21所示的推起体48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与带铰链25的中栓24对应地构成推起片49,在推起片49的中央突出形成推起部分49a,在侧端部分形成对中栓24的开放姿势进行保持的保持部分49b,关于梁片50,如沿图21(a)的B-B线的俯视剖视图即图21(b)所示那样构成为十字状,由此,限制所形成的开口K的大小。
[0170] 此外,在如图21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使中栓24带铰链25,其倾斜开放方向一定且稳定,因此,能够使由中栓24的倾斜开放而形成的开口K的开放稳定。
[0171] 在图20、21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将推起体48与倒出筒片44分体地组装,但也能够构成为将推起体48一体形成在倒出筒片44上。
[0172] 此外,在开放中栓24时形成的、使内容液N流下倒出的倒出通路的通路面积的设定手段不限于由推起体48调整开口K的大小,能够采用在倒出通路的途中预先设置设定通路面积的内浇道状的部分等适当的手段。
[0173] 以上,根据实施例,关于本申请发明的瓶体及利用该瓶体的“容器的组合”说明了实施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但当然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174] 例如,瓶体的容量不限于300ml左右,不限于聚丙烯树脂制成的二轴延伸吹塑成形的瓶体,能够使用PET树脂制成的二轴延伸吹塑成形瓶体、或者聚乙烯树脂制成的直接吹塑成形瓶体等各种树脂制成的吹塑成形品。
[0175]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瓶体用作再充填容器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瓶体如上述那样在使用后在高度方向上充分压溃,能够在维持该压溃形状的状态下废弃,具有节省资源、易废弃性这样的特征,也能够作为瓶体单体来使用。
[0176] 在本发明的“容器的组合”中,对于形成继续使用容器和再充填容器的连接部分的主体盖体、结合盖、中栓、推起体等部件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采用各种变化后的部件。
[0177] 工业实用性
[0178]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瓶体作为瓶体成立,或者能够一边保持倒立姿势一边使随着内部减压化的周壁的减容变形顺利地进行,在再充填容器等的用途中期待展开广泛的利用。
[0179] 此外,本发明的继续使用容器与再充填容器的组合能够可靠地防止再充填时的内容液的液体飞溅和液体滴落,能够在不用手辅助的情况下使内容液顺利流下而容易实现再充填,而且,能够简单且稳定地实现使再充填结束后的再充填容器充分减容化,期待展开广泛的利用。
[0180] 附图标记说明
[0181] 1瓶体
[0182] 2口筒部
[0183] 2a周条
[0184] 3肩部
[0185] 4瓶身部
[0186] 5底部
[0187] 5a凹陷部
[0188] 5s(底部的)侧周壁
[0189] 5p周缘部
[0190] 11(11ab、11bc、11ca)板壁
[0191] 12(12a、12b、12c)棱线
[0192] 13(13ab、13bc、13ca)折痕线
[0193] A再充填容器
[0194] 20结合盖
[0195] 21组装筒
[0196] 22嵌合筒
[0197] 23卡合周条
[0198] 24中栓
[0199] 25铰链
[0200] B继续使用容器
[0201] 30容器主体
[0202] 31口筒
[0203] 40主体盖
[0204] 41嵌入筒
[0205] 42底板
[0206] 43倒出开口
[0207] 43a下端开口部
[0208] 44倒出筒片
[0209] 45安装筒
[0210] 46装配筒
[0211] 47卡合肋
[0212] 48推起体
[0213] 49推起片
[0214] 49a推起部分
[0215] 49b保持部分
[0216] 50梁片
[0217] 51组装环
[0218] E气泡
[0219] K开口
[0220] N内容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