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及作为其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80012106.3

文献号 : CN102355812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加藤祐一

申请人 : 洋马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高效率地配置发动机、变速箱壳体等动力、操作系统部件,有效地利用行驶机体的空间。行驶机体(2)具有后部成为倾斜部(12a)的侧车架(12)。在侧车架(12)的倾斜部(12a)的下方以倾斜的姿势配置发动机(21),在发动机(21)的上方配置燃料箱(27),在燃料箱(27)的上方配置座位(5)。发动机(21)呈伸出到座位(5)的后方的状态。在发动机(21)的近前,配置变速箱壳体(22),操纵机构部(8)位于变速箱壳体(22)的近前。高效率地利用侧车架(12)的下方的空间。平衡良好地配置动力系统部件。

权利要求 :

1.一种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具有由前轮及后轮支承且搭载了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能够在前述行驶机体上安装作业装置,并且,在前述行驶机体中的前述前轮与后轮之间的位置配置座位,在前述行驶机体中的座位的近前侧设置操纵手柄,其中,前述发动机以曲轴与前轮及后轮的旋转轴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并且,在平面视图中,配置成与座位部分地重叠并且大幅度地伸出到座位后面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发动机被配置成这样的姿势:以曲轴比气缸盖位于更靠近前的位置的方式,使气缸筒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铅直线向后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发动机的近前配置有内置了变速机构的变速箱壳体,在前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侧面设置着安装有前轮的前车轴装置,在前述发动机的后面配置着安装有后轮的后车轴装置,进而,在前述变速箱壳体的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中的任一方设置有:利用皮带或者链条传递前述发动机中的曲轴的动力的横向输入轴、和用于将动力传递给前述后车轴装置的朝后的后轮输出轴,在前述后轮输出轴和后车轴装置上连接有驱动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后车轴装置具有内置有齿轮组的后车桥壳,前述后车轴装置和前述变速箱壳体由接合构件连接,前述发动机由前述接合构件及后车桥壳支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一方面,前述发动机的下端位于变速箱壳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前述发动机的上端以比变速箱壳体的上表面高的状态配置,另一方面,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输入轴在上、后轮输出轴在下的方式改变高度地配置,并且,前述驱动轴配置在发动机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在输入轴的后侧、后轮输出轴位于后面的状态设置在前述变速箱壳体上。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

→输入轴(HST)和驱动轴的配置关系(试制机)

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后轮输出轴位于比输入轴更靠近前的位置的状态设置在前述变速箱壳体上,前述后轮输出轴和驱动轴同心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座位与发动机之间配置有燃料箱,一方面,前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呈大致水平状,另一方面,前述燃料箱的下表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发动机的倾斜相一致地倾斜。

9.一种乘坐式插秧机,作为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在前述行驶机体上可升降地安装作为作业装置的栽秧装置。

说明书 :

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及作为其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例如像乘坐式插秧机或乘坐式秧苗移植机这样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乘坐式农业工作机的一个例子,有乘坐式插秧机。这种乘坐式插秧机具有由前轮及后轮支承的行驶机体,可调节高度地将栽秧装置安装于行驶机体的后部。并且,在行驶机体上配置座位和操纵手柄,并且搭载有发动机,利用来自于发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和插秧作业(及其它作业)。并且,对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来看,大致区分为发动机配置在比前轮的车轴靠前的形式(前置式)、和发动机配置在前轮与后轮之间(或者操作台的后面)的形式(轴间安装式: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若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则为了将发动机、辅机类、操纵用动力转向装置等设备、装置类配置到狭窄的空间中,在设计上是很麻烦的,但是,若将发动机配置在前轮与后轮之间,则对于发动机、变速箱壳体、操纵机构的布局的制约减少,具有设计自由度高的优点。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26009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在专利文献1中,发动机在平面视图中以基本上全部被隐藏在座位下方的状态配置。并且,座位与操纵手柄的间隔被按人的体格来规定,基本上是一定的,但是,行驶机体由于稳定性以及与栽秧装置的安装空间等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延伸到座位的后面,因此,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整个发动机配置在座位的下方的结构中,存在着在座位的后面产生死角、行驶机体的使用效率变差的危险性。
[0009] 另外,由于在发动机中产生的热气具有向正上方升起的性质,所以,若像专利文献1那样将大致整个发动机配置在座位的下方,则存在着驾驶环境恶化的危险性。进而,座位的高度根据一般人的体格大致地来决定,所以,发动机的高度受到座位高度的限制,从而,若像专利文献1那样将大致整个发动机配置到座位的下方,则能够使用的发动机的大小(输出)自然而然地也具有一定限度,其结果是,存在着难以使用大型的发动机的问题的担忧。
[0010] 本申请的发明是以这种现状为契机完成的,以发动机被轴间安装的方式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的改进作为课题。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中,特别揭示了与乘坐式插秧机相关的、发动机及其它机器、装置类的配置等许多改进点。提供这些改进点,也可以作为本申请的目的、课题来把握。
[0011] 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2] 本申请包括多个发明,这些发明组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即,本申请的各个发明作为基本结构,具有由前轮及后轮支承并且搭载了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能够在前述行驶机体上安装作业装置,并且,在前述行驶机体中的前述前轮与后轮之间的位置配置座位,在前述行驶机体中的座位的近前侧设置有操纵手柄。
[0013] 并且,第一个发明构成上位概念,该第一个发明,在上述基本结构中,前述发动机以曲轴与前轮及后轮的旋转轴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并且,在平面视图中,配置成与座位部分地重复并且大幅地伸出到座位后面的状态。本申请的第二个发明是将第一个发明优选地具体化的发明,在该第二个发明中,前述发动机被配置成以曲轴位于比气缸盖更靠跟前的方式使气缸筒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铅直线向后倾斜的姿势。
[0014] 在乘坐式插秧机等乘坐式农业工作机中,发动机的动力被变速单元变速,供行驶等用。并且,变速单元一般地是内置有变速机构的变速箱壳体。本申请的发明也包括发动机与动力传递系统的关系,将其一个例子展开为第三个发明。
[0015] 即,第三个发明,在第一个发明或者第二个发明中,在前述发动机的跟前侧,配置有内置了变速机构的变速箱壳体,在前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侧面设置有安装了前轮的前车轴装置,在前述发动机的后面配置有安装了后轮的后车轴装置,进而,在第三个发明中,在前述变速箱壳体的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之中的任一方,设置有利用皮带或者链条传递前述发动机中的曲轴的动力的横向的输入轴、和用于向前述后车轴装置传递动力的朝后的后轮输出轴,在前述后轮输出轴和后车轴装置上连接有驱动轴。
[0016] 第三个发明可以进一步展开。作为其例子,提出第四~第七个发明。其中,在第四个发明中,前述后车轴装置具有内置有齿轮组的后车桥壳,前述后车轴装置和前述变速箱壳体由接合构件连接,前述发动机由前述接合构件及后车桥壳支承。
[0017] 另外,在第五个发明中,前述发动机以下端位于变速箱壳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上端比变速箱壳体的上表面高的状态配置,另一方面,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输入轴在上、后轮输出轴在下的方式改变高度地配置,并且,前述驱动轴配置在发动机的下方。
[0018] 另外,在第六个发明中,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在输入轴的后侧、后轮输出轴位于后面的状态设置在前述变速箱壳体中,在第七个发明中,前述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以后轮输出轴比输入轴位于更靠近前的位置的状态设置在前述变速箱壳体中,前述后轮输出轴和驱动轴同心地配置。
[0019] 从燃料箱向发动机供应燃料。从而,在行驶机体上必然地搭载着燃料箱。并且,本申请的发明在照顾到燃料箱的情况下,在第八个发明中加以具体化。即,第八个发明,在第二个发明中,在前述座位与发动机之间配置燃料箱,前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呈大致水平状,另一方面,前述燃料箱的下表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以与发动机的倾斜相一致的方式倾斜。
[0020] 第九个发明适用于乘坐式插秧机。即,该第九个发明,在第一个发明或第二个发明中,在前述行驶机体上,可升降地安装着作为作业装置的栽秧装置。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在本申请的各个发明中,由于发动机位于座位的下方,并且以大幅度地伸出到座位的后面的状态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使用在行驶机体的空间之中的座位后面的部分作为发动机的配置空间。其结果是,可以提高行驶机体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如实施形式那样,优选地,当发动机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伸出到座位后面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座位后面的空间。
[0023] 另外,在发动机中产生的热主要从气缸盖的部位向上升起,不过,通过以偏离座位的后面的方式配置发动机,可以防止或者显著抑制由于从发动机升起的热气而使驾驶环境恶化。特别是,当采用第二个发明时,由于能够使气缸盖完全位于座位的后面,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将从气缸盖上升的热气传递给驾驶员。
[0024] 另外,在第二个发明中,通过在侧面视图中发动机后倾,与使发动机呈直立姿势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上端的高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座位保持通常的高度不变地搭载输出大的大型发动机。
[0025] 在第三个发明中,经由变速单元及前车轴装置,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前轮,经由变速单元及后车轴装置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并且,变速单元作为主要部件具有变速箱壳体,由于将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靠近地配置在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侧面部中的一个侧面部,所以,与作业用输出轴从变速箱壳体的后端面突出的情况相比,容易维修。
[0026] 另外,将作业用输出轴(向PTO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轴)设置在变速箱壳体中是通常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作业用输出轴突出,在变速箱壳体上设置突起部,或者将改变作业用输出轴的转速的齿轮箱配置在发动机的外侧,因此,若将作业用输出轴和输入轴设置在变速箱壳体的同一侧面部,则存在着输入轴变成障碍,难以设置作业用输出轴的危险性。
[0027]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的第三个发明中,由于将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设置在变速箱壳体的同一侧,所以,作业用输出轴只要设置在变速箱壳体中的与输入轴及后轮输出轴相反侧的侧面部即可,从而,作业用输出轴对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不会成为障碍,容易配置。
[0028] 第四个发明,通过利用接合构件连接变速箱壳体和后车桥壳,能够将牢固结构的变速箱壳体和后车桥壳兼用作行驶机体的结构材料(强度构件),因此,简化了行驶机体的结构,有助于轻量化和降低成本。
[0029] 在第五个发明中,由于发动机的下表面变得比变速箱壳体的上表面低,所以,相应程度地降低了发动机的重心,有助于行驶机体的行驶稳定性。另外,由于变速箱壳体的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高度不同,所以,可以使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或者皮带和驱动轴在平面视图中重叠或者接近,因此,可以将动力传递系统紧凑化。
[0030] 虽说输入轴和后轮输出轴的前后位置关系依赖于变速箱壳体的内部结构,但是,若采用第六个发明,则由于能够尽可能地缩短驱动轴的长度,因此可以提高对于扭转的强度。另一方面,若采用第七个发明,则由于后轮输出轴和驱动轴是同心的,所以可以利用像联轴器这样的简单的接头将两者连接起来,因此,有助于降低成本。
[0031] 为了提高以乘坐式插秧机为代表的乘坐式农业工作机的工作效率,优选加一次油能够行驶尽可能长的距离,从而,可以说,燃料箱的容量优选尽可能地大。对于这一点,若采用第八个发明,则具有能够有效地利用座位与发动机之间的空间,尽可能加大燃料箱的容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插秧机的侧视图。
[0033] 图2是插秧机的平面图。
[0034] 图3是从近前侧观察插秧机的透视图。
[0035] 图4是将栽秧装置和施肥装置卸下的状态的透视图。
[0036] 图5是只有行驶机体的侧视图。
[0037] 图6是在安装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平面图。
[0038] 图7是卸下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平面图。
[0039] 图8是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40] 图9是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41] 图10(A)是行驶机体的省略了一部分的背面图,(B)是骨架的透视图。
[0042] 图11是行驶机体的底面图。
[0043] 图12是从后侧观察主要构件的部分透视图。
[0044] 图13是以动力转向装置为中心的分解透视图。
[0045] 图14是表示变速箱壳体和车架的关系的平面图。
[0046] 图15是表示变速箱壳体和车架的关系的分解透视图。
[0047] 图16是表示变速箱壳体和车架的关系的分解透视图。
[0048] 图17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部分的平面图。
[0049] 图18是以变速箱壳体、接合构件和后车桥壳为中心的部分的底面图。
[0050] 图19是从下方观察以发动机为中心的部分的透视图。
[0051] 图20是表示主要部分的布局的左侧视图。
[0052] 图21(A)是接合构件和变速箱壳体的分解透视图,(B)是接合构件和后车桥壳的分解透视图。
[0053] 图22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部分的右侧视图。
[0054] 图23是为了表示发动机的后部支承机构而从下方观察的透视图。
[0055] 图24是表示发动机的支承机构的从后上方观察的透视图。
[0056] 图25是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将车身罩卸下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透视图。
[0057] 图26是将车身罩卸下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侧视图。
[0058] 图27(A)是主要部分的侧视图,(B)是表示变速箱壳体和动力转向装置和前部车架的关系的透视图。
[0059] 图28是主要部分的分解平面图。
[0060] 图29是主要部分的分解侧视图。
[0061] 图30是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0062] 图31(A)是变速箱壳体的透视图,(B)是变速箱壳体和接合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0063] 图32是表示发动机辅机的配置有些不同的变形例的图示,(A)是从左前方观察的分解透视图,(B)是从右前方观察的分解透视图。
[0064] 图33是表示作为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变形例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图示,(A)是侧视图,(B)是平面图。
[0065] 图34是根据第四种实施形式的车身罩的分解透视图。
[0066] 图35是车身罩的分解平面图。
[0067] 图36是将前罩翻过来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形式。本实施形式适用于乘坐式插秧机(下面,简单地称之为“插秧机”)。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指定方向,使用“前后”、“左右”等用语,这些用语,只要没有特别声明,以朝着前进方向就座的驾驶员的朝向为基准。在图1~图24中表示第一种实施形式。下面,从该第一种实施形式起,依次进行说明。
[0069] (1).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插秧机的概要
[0070] 首先,主要基于图1~图5说明插秧机的概要。如可以从图1~3容易地理解的那样,插秧机作为主要部分具有行驶机体1和栽秧装置2,行驶机体1由左右的前轮3和后轮4支承。行驶机体1具有驾驶员就座的带有靠背的座位5和配置在其前方的操纵手柄6。座位5和操纵手柄6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的中间位置。操纵手柄6设置在被发动机罩
7覆盖的操纵机构部8。另外,在座位5的前方,在左右两侧设置预备苗台9,在座位5的后面设置施肥装置10。
[0071] 例如,如可以从图10(B)理解的那样(也参照图1、图4),行驶机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车架12、在左右侧车架的靠近前端的部位将左右侧车架12连接起来的前车架13、连接于左右侧车架12的后端的左右长的后车架14。借助这些侧车架12、前车架13和后车架14,构成成为行驶机体1的核心的车身架(底盘)。在侧车架12的近前,配置有保险杠15。
[0072] 侧车架12大致以前后中间部为界,以大致前半部呈大致水平姿势、后半部呈后倾姿势的方式弯曲。即,侧车架12的后半部成为越靠后则高度变得越高的倾斜部12a。例如,如可以从图5及图11理解的那样,利用前车架13和保险杠15悬挂支承承载板16,蓄电池17载置在承载板16上。尽管图中省略,但考虑可以在承载板16的左右外侧配置平衡器(平衡锤)。
[0073] 例如,如图7所示,左右横向长且向外突出的朝外的分支框架18通过焊接被固定到左右侧车架12上,预备苗台9被固定到位于近前的两个朝外的分支框架18上。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辅助框架19在平面视图中平行地配置在侧车架12的左右外侧。辅助框架19的前部被焊接到朝外的分支框架18上,并且,经由托架固定到后车架14上。后轮4位于侧车架12与辅助框架19之间(在六行的插秧机的情况下,前轮3及后轮4配置在侧车架12的外侧)。
[0074] 例如,如可以从图1、图5中理解的那样,在侧面视图中,发动机21配置在位于侧车架12中的倾斜部12a的下方的部位处,在发动机21的近前,并且在比侧车架12低的位置,配置有内置了齿轮组的变速箱壳体22。发动机21以曲轴2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姿势配置,动力被皮带轮及皮带24传递到变速箱壳体22的内部。在变速箱壳体22的前部的左右侧面,安装有前车轴装置25,利用前车轴装置25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前轮3。例如,如图1所示,由附图标记25a表示安装前轮3的前车轴。
[0075] 如可以从图2理解的那样,发动机21配置在沿着行驶机体1的纵向中心线的位置(即,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间部)。另外,例如,如在图8、9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发动机21以曲轴23位于近前且气缸筒以后倾的姿势配置。从而,气缸盖26位于最后。
[0076] 座位5在行驶机体1的大致左右中间部的位置,并且在侧面视图中位于大致侧车架12中的倾斜部12a的前半部的上方。并且,如可以从图1、图2中理解的那样,在平面视图中,发动机21的前部与座位5重叠,在平面视图和侧面视图中,发动机21向座位5的后方大幅度地伸出。正确地说,发动机21以后面一半或者后面一半以上的比例伸出到座位5的后方。
[0077] 在座位5与发动机21之间配置有燃料箱27。一方面,燃料箱27的前端位于比座位5的前端稍稍靠后的位置,另一方面,燃料箱27的后端位于比座位5的后端稍稍靠后的位置。座位5能够前后移动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座位5和燃料箱27的相对的前后位置能够变化。但是,燃料箱27的前端一般不伸出到座位5的近前(存在驾驶员的脚会碰到的问题)。
[0078]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座位5的后面配置着施肥装置10。施肥装置10配备有与插秧的行数相同数目的料斗28,料斗28的肥料借助鼓风机29的进给作用,用软管投下到田地里。施肥装置10经由托架安装在后车架14上。
[0079] 后车桥壳30配置在发动机21的斜后方。后轮4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在从后车桥壳30向左右突出的后车轴31上。另外,在泥土深的田地的情况下,有时在后车轴31上安装辅助轮。
[0080] 如图9、10所示,后车桥壳30和后车架14被左右两个后支柱33连接。后支柱33在侧面视图中呈相对于铅直线稍稍前倾的姿势。例如,如可以从图4及图6、图10(B)理解的那样,一方面,在平面视图中为Y形的上部杆34以其前端为中心上下转动地连接在后支柱33上,另一方面,以前后延伸的平行的构件为主要材料的下部杆35以其前端为中心转动地连接到左右后支柱33上,挂钩36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到上部杆34和下部杆35的后端。
[0081] 如图4、图6所示,行驶机体1中的人乘坐的部分被一体结构或分离结构的车身罩(车身罩)37覆盖。车身罩37包括:在驾驶员就座的状态下踩踏的地板部37a、在座位5的后方展宽的肩部(或者阶梯部)37b、和将两者连接起来的壁部37c。虽然在图中没有明确地表示,但是,在地板部37a上以避免与发动机罩7(或者操纵机构部8)的干扰的方式形成朝前的凹部。车身罩37的地板部37a被侧车架12及朝外的分支框架18、变速箱壳体22等支承。另外,在图4中,描绘了在车身罩37的地板部37a的外侧将辅助框架19露出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在侧面视图中,辅助框架19被地板部37a隐藏起来。
[0082] 例如,如可以从图1中理解的那样,栽秧装置2被安装在挂钩36上。如图5~7所示,下部杆35具有前后长的主构件和左右长的连接杆40,油压缸41相对旋转自如地连接到连接杆40和后车架14上。从而,当使油压缸41伸缩时,栽秧装置2升降。
[0083] 如可以从图1及图2理解的那样,栽秧装置2具有:旋转式的四个栽秧装置42、具有四根皮带的苗载置台43、插秧机船体44、平整土地转动体45等。本实施形式是具有四个栽秧装置的四行插秧机,和现有技术一样,两个栽秧装置42为一组。由于栽秧装置2的结构与本申请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对栽秧装置2的详细说明。
[0084] (2).行驶机体的骨架
[0085] 其次,说明行驶机体1的详细情况。首先,说明行驶机体1的骨架。如前面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利用左右侧车架12、前车架13和后车架14构成主体车架,但是,进而,变速箱壳体22及后车桥壳30两者也起着构成行驶机体1的骨架的构件的作用。
[0086] 即,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后车桥壳30经由后支柱33与后车架14连接,另外,例如,如图8、图11所示,变速箱壳体22和后车桥壳30经由接合构件47被连接起来,进而,例如,如图13~图16所示,变速箱壳体22和前车架13经由第一~第四前部托架48、49、50、51被连接起来。它们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
[0087] 这样,本实施形式以利用变速箱壳体22和后车桥壳30作为行驶机体1的骨架构件这一点作为一个特征。进而,变速箱壳体22、后车桥壳30,为了确保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多个齿轮类的功能,形成牢固的结构,因此,将牢固结构的变速箱壳体22和后车桥壳30兼用作骨架构件,因此,既简单又能够确保高支承强度。
[0088] 进而,详细描述行驶机体1的骨架。首先,对于侧车架12进行描述。侧车架12由截面为矩形钢管构成,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后半部形成倾斜部12a。倾斜部12a的倾斜角度与发动机21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这样,通过侧车架12具有倾斜部12a,在侧面视图中,发动机21大致位于侧车架12的下方,其结果是,在发动机21的维修中,可以防止侧车架12成为障碍。
[0089] 另外,若侧车架12整体上相互为水平姿势,则如专利文献1那样,后支柱33从侧车架12的后端竖起,这样,由于后支柱33的上端成为自由端,所以支承强度变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通过将侧车架12的后半部形成倾斜部12a,侧车架12和后支柱33经由后车架14相互加强,因此,作为整体,确保了高的刚性。栽秧装置2的负荷作为弯曲力作用到后支柱33上,但是,如果如本实施形式那样为前倾姿势,则由于栽秧装置2的负荷作为轴向方向(上下方向)的压缩负荷对后支柱33进行作用,所以,与铅直姿势及后倾姿势的情况相比,具有支承强度高的优点。
[0090] 后车架14采用圆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即使由于栽秧装置2的升降而使负荷的作用方向改变,也不会受到影响,但还具有侧车架12和后支柱33的安装变得容易(没有对接的方向性)的优点。不言而喻,也可以采用其它截面形状。
[0091] 例如,如图10(A)中明确表示的那样,辅助框架19为其前部和后部以水平姿势在两者之间具有向下凹入的下降阶梯部19a的形式,如图2所示,在下降阶梯部19a的下端部设置有升降用踏板19b。如可以从图1理解的那样,辅助框架19在发动机21的外侧朝上竖起,因此,辅助框架19也起着发动机21的保护作用。
[0092] 如图7、8、10(B)所示,左右侧框架12中的倾斜部12a的靠前端的部位,被具有上水平部和左右腿部的门形的中心框架52连接。在中心框架52的上端固定着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两个中间撑条53,利用中间撑条53支承座位5。座位5可以向前放倒,当将座位5向前放倒时,燃料箱27的注入口27′(参照图12)露出。
[0093] 在中心框架52与后车架14之间,配置有左右长且朝上开口的槽形的后部支承杆55,中间撑条53从上方重叠到后部支承杆55上,两者被焊接起来。后部支承杆55的左右两端经由撑条构件固定于辅助框架19上。车身罩37的肩部37b由后部支承杆55、辅助框架19等支承。
[0094] (3).变速箱壳体及其周边的结构
[0095] 例如,如在图14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变速箱壳体22呈大致前后长的形态,大略地说,具有将左右两个主构件重叠并利用螺栓组紧固的结构。在变速箱壳体22的前部的侧面部设置有横向突出的左右凸部22a,在该凸部22a上安装着前车轴装置25。
[0096] 在变速箱壳体22中的后部的左侧面,安装有HST(静油压式无级变速器)58,利用已经描述过的皮带24将来自于发动机21的动力传递给HST58的输入轴59。当然,在输入轴59上固定有皮带轮。HST58的控制构件例如与图6、7所示的变速踏板60的动作连动地动作。即,用传感器检测变速踏板60的动作,借助传感器来驱动马达,利用通过马达进行进退动作的杆,HST58的控制构件旋转,其结果是,可以获得和乘坐用车辆同样的行驶感觉。
[0097] 例如,如在图21(A)中明确表示的那样,接合构件47使用圆管,在其前端焊接着具有左右侧板的平面视图为槽形的第一托架61,从后方将该第一托架61嵌合(抱持)在变速箱壳体22的后端部,用螺栓将两者紧固起来。
[0098] 另外,例如,如图21(B)所示,一方面,在接合构件47的后端焊接有平板状的第二托架62,另一方面,在后车桥壳30上形成有重叠着第二托架62的大致矩形的凸台部30c,利用螺栓将第二托架62固定到凸台部30c上。后车桥壳30的左右两侧部成为向后方突出的伸出部30a,后车轴31从左右伸出部30a向左右外方突出。
[0099] 例如,如可以从图18理解的那样,一方面,后轮输出轴64从变速箱壳体22中的左侧的凸部22a的基端部向后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后车桥壳30中,后轮输入轴65向前方突出,这些后轮输出轴64和后轮输入轴65由驱动轴66连接。后轮输出轴64、后轮输入轴65和驱动轴66同心地配置,因此,后轮输出轴64和驱动轴66相互之间、以及后轮输入轴65与驱动轴66之间分别被联轴器连接起来。
[0100] 一般地,后轮输出轴和驱动轴、以及驱动轴和后轮输入轴大多经由万向联轴器连接起来,但是,万向联轴器具有相应的价格。与此相对,若象本实施形式那样,同心地配置各个轴,采用联轴器那样的筒状或者棒状的接头作为接头,则具有相应程度地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的优点。
[0101] 行驶机体具有将手柄6的转矩增大的动力转向单元。其次,参照图13~16说明动力转向单元、变速箱壳体22和前部框架13的连接关系。
[0102] 例如,如图13所示,在前车架13的后表面焊接有向后开口的箱状的第一前部托架48,在第一前部托架48的下端部固定有在平面视图中呈向后方展宽的梯形且大致向下方开口的コ字形的第二前部托架49,构成动力转向单元68的油压马达69被螺栓紧固于该第二前部托架49的上表面。
[0103] 第二前部托架49突出到油压马达69的后方,第三前部托架50从上方重叠到该第一前部托架48的后部,转向齿轮箱70经由托架重叠到第二前部托架49及第三前部托架50的下表面上,利用螺栓将这些第二及第三前部托架49、50和转向齿轮箱70成一体地紧固起来。第四前部托架51被螺栓紧固于转向齿轮箱70的下表面。
[0104] 并且,第三前部托架50和第四前部托架51被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22的前部。具体地说,在第三前部托架50上设置具有左右侧板的向后伸出部50a,利用螺栓将该向后伸出部50a的侧板50b紧固到变速箱壳体22的前部,进而,利用螺栓将形成在第四前部托架51上的左右侧板51a紧固到变速箱壳体20的前部。从而,成为利用第三前部托架50的侧板50b和第四前部托架49的侧板50a从左右夹着变速箱壳体22的前部的形态。在图13及图15中,由附图标记22b表示变速箱壳体22中的拧入螺栓的阴螺纹部(或者螺栓贯通的凸台部)。
[0105] 第四前部托架51的左右侧板51a中的右侧板51a直接重叠到变速箱壳体22的阴螺纹部22b上,但是,左侧板51a经由轴环(图中未示出)重叠到变速箱壳体22的阴螺纹部22b上。
[0106] 动力转向单元68将油压马达69和转向齿轮箱70作为主要构件,手柄杆72固定于油压马达69的上端面。手柄杆72从油压马达45的上表面竖立(正交)。从而,油压马达69的输入轴和手柄杆72的轴心成一条直线,因此,将内置于手柄杆72中的手柄轴73直接连接到油压马达69的输入轴上。
[0107] 例如,如可以从图13理解的那样,底板74固定于转向齿轮箱70的下表面,转向臂75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底板74上。一方面,例如,如图11所示,左右两个转向杆76连接在转向臂75上。另一方面,例如,如图14所示,具有前车轴25a的前轮齿轮箱77经由转向主销(图中未示出)可大致水平自由转动地安装于前车轴装置25上,操纵杆76相对转动自如地连接到设置在前轮齿轮箱77上的臂部77a上。
[0108] 例如,如图14所示,油压泵78安装于变速箱壳体22中的与HST58相反侧的右侧面上。油压泵78以由HST58的输入轴59驱动的方式形成,升降用油压缸41、动力转向单元68由从油压泵78排出的高压油驱动。
[0109] 另外,例如,如图11、17、18所示,在后车桥壳30的前侧的部分,并且在发动机21的靠右的部位,配置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插秧轴(PTO轴)81从植株间距调节装置80向后方突出,并且,施肥驱动轴82向上突出。在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中,内置有齿轮组、离合器等,从突出地设置在变速箱壳体22的右侧面上的作业动力输出部83经由前后长的作业用输出轴84进行动力传动。
[0110] 毋庸赘言,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改变行驶速度和栽秧装置42的驱动速度(旋转速度)的比例,通过从外部改变内置于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中的齿轮的啮合,可以改变车轮3、4的转速和插秧轴81的转速的关系,可以改变前后相邻的秧苗的插秧间隔。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经由托架(图中未示出)固定到后车桥壳30上。
[0111] (4).发动机及其周边部、动力系统
[0112] 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发动机21以使曲轴23成横向且在侧面视图中使气缸筒后倾的姿势配置,例如,如图8、9所示,发动机21的曲轴23位于比HST58的输入轴59稍高的高度位置。
[0113] 例如,如图19、20、24所示,在后车桥壳3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后部承载部86,利用左右后部承载部86,经由防振橡胶87支承后部支承板88。利用螺栓将构成发动机21的曲轴箱(发动机本体)89的后部紧固到后部支承板88上。
[0114] 另外,例如,如在图24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左右长的板材制造的前部承载部90被焊接到接合构件47的第一托架61上,并且,左右长的前支承板91经由左右两个防振橡胶87被支承在前部承载部90上,曲轴箱89的前部被螺栓紧固到前支承板91上。
[0115] 例如,如可以从图20理解的那样,前部承载部90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向后下方倾斜,另一方面,后部承载部86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水平方向向前下方倾斜。因此,发动机21的重心受到靠近前部承载部90与后部承载部86之间的作用,其结果是,稳定性高。
[0116] 另外,发动机21呈被皮带24向近前牵拉的倾向,但是,由于前部承载部90向后下方倾斜,所以,由皮带产生的拉力作为将前部承载部90向下推的力起作用,因此,发动机21的支承强度高。
[0117] 本实施形式的发动机21使用汽油发动机,如图22所示,在右侧面配置有空气滤清器92。另外,如图10、图19所示,在后车桥壳30的下端部,平整土地驱动轴93向后突出,从该平整土地驱动轴93经由连动轴向图1中表示的平整土地转动体45进行动力传递。
[0118] 例如,如图12所示,在燃料箱27的左右侧面形成有凸缘27a,利用螺栓将该凸缘27a固定到侧托架94上。侧托架94被固定到中心框架52上(例如,参照图5)。
[0119] 燃料箱27的下表面,靠近前端的一部分呈大致水平状,在其后的大部分在侧面视图中向后倾斜。在图8、9中,用附图标记27b表示倾斜面。燃料箱12中的下表面的倾斜角度与侧车架12中的倾斜部12a的角度及发动机21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0120] (5).总结
[0121]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式的插秧机,在其发动机21与座位5重叠,并且,大幅度地伸出到其后面这一点,以及,发动机21以倾斜姿势配置这一点等,将本申请发明的结构具体化。其结果是,发挥在发明的效果的栏目中记载的各种效果。本实施形式还具有特有的结构和效果。下面对其进行说明。
[0122] (5)-1.变速箱壳体的配置
[0123] 例如,如可以从图8理解的那样,变速箱壳体22配置在侧框架12的下方,并且,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变速箱壳体22和后车桥壳30构成行驶机体1的骨架,发动机21的负荷实质上由变速箱壳体22和后车桥壳30支承。
[0124]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利用框架支承发动机21,所以,发动机21的高度变高,这样,由于座位的高度已经确定,所以,存在产生使发动机21大型化是困难的以及不得不减小燃料箱27的上下尺寸的问题的危险。
[0125]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利用配置在比侧车架12低的位置的变速箱壳体22、接合构件47和后车桥壳30支承发动机21,所以,可以降低发动机21的支承高度,因此,与发动机21的倾斜相结合,可以降低发动机21的高度,其结果是,可以提高行驶机体1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增大燃料箱27的上下尺寸以确保容量,并且,可以将座位5保持在规定的高度。
[0126] (5)-2.座位、燃料箱和发动机的位置关系
[0127] 其次,在座位5的前端、燃料箱27的前端和发动机21的前后位置关系中也具有特征。即,燃料箱27的前端比座位5的前端向后偏离,发动机21的前端比燃料箱27的前端向后偏离。换句话说,燃料箱27的前后中心位置比座位5的前后中心位置向后偏离,发动机21的前后中心位置比燃料箱27的前后中心位置向后偏离。
[0128]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座位5、燃料箱27和发动机21的中心位置基本上一致,所以,座位的高度受到制约,不能加大燃料箱27的上下尺寸及发动机21的高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在使发动机21倾斜并且使燃料箱27的下表面倾斜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地使三者前后偏置,所以,可以在座位5保持在规定高度的同时加大燃料箱27的上下尺寸和发动机21的上下高度。其结果是,可以容易地适应于具有高输出发动机21的插秧机。另外,由于就座的驾驶员的脚也不会碰到燃料箱27,所以,驾驶环境良好。
[0129] (5)-3.辅助框架的优点
[0130] 例如,如可以从图6理解的那样,由于辅助框架19固定于朝外的分支框架18、后部支承杆55和后车架14上,所以,辅助框架19、朝外的分支框架18、后部支承杆55和后车架14相互加强,行驶机体1的骨架成为牢固的结构。
[0131] 另外,由于在形成于辅助框架19上的下降阶梯部19a上设置有升降用踏板19b,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设置升降用踏板19b而设置特别的构件,因此,有助于行驶机体1的结构的简单化。也可以不在辅助框架19上弯曲形成下降阶梯部19a,而是将U字形的托架固定到辅助框架19上,在该托架上设置升降用踏板19b(参照图34)。
[0132] 另外,过去,一般地,构成在行驶机体的整个横向宽度上展宽的车身架,在该车身架上搭载发动机等装置类、构件类。但是,在这种结构中,车身架成为超过必要的牢固程度,呈行驶机体的重量变重的倾向。与此相对,如本实施形式那样,若采用辅助框架19,则通过将侧框架12作为主要强度构件,在保持必要的强度的同时,可以由辅助框架19承担车身罩37的支承这样的辅助支承功能,所以,可以有助于行驶机体1的轻量化。
[0133] (5)-4.不同机种中的构件通用化
[0134] 插秧机存在着3行、4行、5行、6行、8行这样的插秧行数不同的机种。栽秧装置根据插秧的行数,左右间隔不同,另外,所需要的动力也根据插秧的行数的不同而异。进而,行驶机体1所要求的刚性及稳定性能(主要是左右前轮的间隔及左右后轮的间隔)也根据栽秧装置的插秧行数的不同而异。另一方面,发动机21的输出具有一定程度的幅度,另外,行驶机体1的强度、稳定性也具有能够允许的范围。
[0135] 因此,过去,对于各机种,准备专用的构件,但是,这里,作为整个制品组来看,部件的数目变得非常多,不仅成本变高,还存在着由于一部分部件不足,组装进程会停止的问题。从而,若在尽可能多的机种中将部件通用化,则作为整个制品组,有助于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率。
[0136] 本实施形式是这种对现状的改进,还可以使行驶机体1的大部分能够应对5行种植及6行种植。即,对于4~6行种植的插秧机,行驶机体1的骨架结构构件、驱动系统可以将全体或大部分通用化。具体地说,侧车架12等框架材料可以在3个机种或2个机种中通用发动机21、变速箱壳体22、动力转向单元6、车身罩37。
[0137] 由于当插秧的行数增加时,栽秧装置2的左右宽度变宽,由行驶机体1实现的栽秧装置2的支承稳定性提高,所以,前轮3的左右间隔和后轮4的左右间隔都有必要加大。因此,例如,在进行6行栽植的情况下,一方面,在变速箱壳体22和前部车轴装置25之间夹装间隔件,另一方面,后轮4通过使用左右长的后车轴31,扩大与后车桥壳30的左右两端的间隔。
[0138] 另外,在4行栽植和6行栽植中,前后车轮3、4之间的间隔,轴距不同。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左右侧车架12,容易制成长度不同的侧车架。可以兼用5行或6行栽植,也可以兼用4行栽植。车身罩37在4~6行栽植的各个机种中可以通用化(在这种情况下,在6行栽植的情况下,前轮3在车身罩37的外侧露出)。
[0139] 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在6行栽植的情况下,前后轮3、4配置在辅助框架19的左右外侧。另外,由于车身罩37的肩部37b必须根据栽秧装置2的左右宽度尺寸而改变尺寸,所以,6行栽植型的车身罩37的肩部37b的左右宽度尺寸比4行栽植型的大。在5行栽植的情况下,既可以准备单独的车身罩37,也可以和4行栽植或6行栽植中的任一种的通用化。
[0140] (5)-5.动力转向单元和变速箱壳体的关系
[0141]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在行驶机体1的骨架中兼用变速箱壳体22,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变速箱壳体22不直接固定到前车架13上,而是前车架13和变速箱壳体22经由前部托架48、49、50、51及动力转向装置68的结构构件(齿轮箱)70被固定,所以,动力转向单元68也起着连接变速箱壳体22和前部框架13的构件(强度构件)的作用。
[0142] 另外,变由于速箱壳体22,被牢固地保持在前部托架48~51上,并且,动力转向单元68的齿轮箱70,由于牢固地保持齿轮组的必要性,成为牢固的结构,所以,变速箱壳体22和前车架13被牢固地固定。
[0143] 另外,由于动力转向单元68也兼用作固定变速箱壳体22和前部框架13的构件,所以,可以有助于行驶机体1的结构的简单化。进而,由于动力转向单元68被第一~第四前部托架48~51支承,所以,通过适当地设定这些前部托架48~51的尺寸,可以任意设定前部框架13\手柄杆72和变速箱壳体22的位置关系。
[0144] 在本实施形式中,使用第一~第四这四个前部托架48~61,但是,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前部托架48和第二前部托架49一体化,或者将第二前部托架49和第三前部托架50一体化,或者利用单一的前部托架固定前车架13和变速箱壳体22,在其上固定动力转向单元44。
[0145] 另外,观察动力转向单元和手柄轴的配置形态,则有:
[0146] a)如日本专利特许第3525914号公报所揭示的那样,将动力转向单元以倾斜的姿势配置在变速箱壳体上,从动力转向单元以倾斜的姿势竖立设置手柄轴的类型,[0147] b)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227114号公报所揭示的那样,以铅直的姿势将动力转向单元配置在操作台的上侧,将后倾姿势的手柄轴经由万向接头连接到动力转向单元的输入轴上的类型,
[0148] c)将动力转向单元成一体地组装到变速箱壳体的前部,经由万向接头将手柄轴连接到动力转向单元的输入轴上的类型。
[0149] 在日本专利特许第3525914号公报中,由于可以同心地配置动力转向单元的输入轴和手柄轴,所以,具有可以不要万向接头的优点,但是,由于动力转向单元被成一体地组装到变速箱壳体中,所以,存在着变速机构变得复杂的问题。另外,由于变速箱壳体的配置位置受到手柄的限制,所以,对于变速箱壳体的配置,也存在着设计自由度降低的问题。
[0150]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227114号公报中,动力转向单元独立于变速箱壳体,从而,可以说变速箱壳体的配置不受手柄的制约。但是,由于动力转向单元是竖立的,所以,为了将手柄轴形成后倾的姿势,万向接头成为必要的,因此,存在着成本变高的问题。另外,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227114号公报中,由于动力转向单元配置在变速箱壳体的上方部,所以,也存在着担心将动力转向单元中的转向臂的运动传递给前轮的传动机构复杂化的问题。
[015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动力转向单元68与变速箱壳体22是独立的,所以,可以防止变速箱壳体22及其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另外,由于可以将手柄轴73直接连接到动力转向单元68的输入轴上,所以,可以简化结构,有助于降低成本。进而,由于经由前部托架48~51的组和动力转向单元68将前车架13和变速箱壳体22连接起来,所以,通过适当地设定前部托架48~51的尺寸,可以任意地设定动力转动单元68的配置位置及前车架13与变速箱壳体22之间的间隔等。从而,设计的自由度高。
[0152] (6)-1.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概要
[0153] 其次,说明图25~图32所示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对于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结构部件中的与第一种实施形式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部件,赋予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说明。
[0154] 例如,如图27所示,发动机21作为辅机包括发电机96及消声器97。发电机96配置在气缸盖(或者发动机本体)26的左侧,消声器97配置在气缸盖26的上方。如图25所示,在消声器97的右侧配置空气滤清器98。例如,如图27所示,发电机18d经由皮带99由曲轴32驱动。
[0155] 如图27(B)所示,动力转向单元58经由第一前部托架48固定到前车架13上,该动力转向单元58和变速箱壳体22的前端部被螺栓固定。在本实施形式中,动力转向单元58的齿轮箱100被螺栓紧固到变速箱壳体22的前端部。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齿轮箱
100中,内置有由油压马达59驱动的主动正齿轮和经由轴固定到旋转臂(图中未示出: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75)上的从动正齿轮(图中未示出),从而,齿轮箱100的内部成为单纯的齿轮结构。
[0156] 另外,动力转向单元58用于增大对手柄的旋转转矩并传递给前轮,从而,通过动力转向单元58动作,围绕手柄轴73的外周的外力(弯曲力)作用在齿轮箱100上。并且,齿轮箱100成为近于扁平的形状,如图27(B)中箭头X所示,由于由动力转向单元58的动作产生的外力沿着齿轮箱100的平面方向作用(换句话说,由于将齿轮箱100向大致水平的方向扭转地作用),所以,齿轮箱100具有极高的强度。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动力转向单元58的动作引起齿轮箱100破裂的现象。这一点是本实施形式的优点。
[0157] (6)-2.变速箱壳体等的连接结构
[0158] 其次,说明变速箱壳体22、接合构件47和后车桥壳30的连接结构。首先,说明变速箱壳体22和接合构件47的关系。
[0159] 例如,如可以从图31理解的那样,变速箱壳体22的凸部22a以向下方成阶梯降下的状态形成。即,凸部22a形成在变速箱壳体22的下部。在左侧的凸部22a中内置有差速器装置。
[0160] 如可以从图30理解的那样,变速箱壳体22中的固定HST48的部位的后侧,在平面视图中成切口状态。即,在变速箱壳体22的左侧面部,形成后方及左侧方露出的左阶梯部101(也参照图31(A)),后轮输出轴44从该左阶梯部101的下部向后突出。后轮4和前轮3有必要同步地旋转,但是,当将后轮输出轴44设置在变速箱壳体22的左阶梯部101时,由于可以经由锥形齿轮从前轮3的驱动轴(图中未示出)向后轮输出轴44进行动力传动,所以,可以简化从前轮驱动轴向后轮输出轴44的动力传动机构(这一点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相同)。
[0161] 如可以从图31清楚地掌握的那样,在变速箱壳体22中的左阶梯部101的下方部分,形成向后开口的固定部102。固定部102的左右侧面露出,利用螺栓103将接合构件47的第一托架61固定到该固定部101上。对于螺栓103,使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两种螺栓,因此,接合构件47和变速箱壳体22被牢固地固定。
[0162] 接合构件47和后车桥壳30的固定结构清楚地示于图32。即,通过焊接将第二托架62固定到接合构件47的后端面,利用螺栓103′将第二托架62固定到后车桥壳30的凸台30c上。后车桥壳30的凸台30c呈向前开口的中空结构。
[0163] 并且,在接合构件48中的第二托架62上,设置向右侧突出的伸出部62a,在该伸出部62a上固定着已经描述过的(例如参照图11)的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植株间距调节用齿轮箱80相对于后车桥壳30也被固定)。
[0164] (6)-2.发动机支承结构
[0165] 其次,说明发动机21的支承结构。例如,如图30所示,发动机21和第一种实施形式一样,被固定到前支承板91和后支承板88上,两个支承板91、88被防振橡胶87支承。支承前支承板91的防振橡胶87被安装到固定在接合构件47的侧面上的左右腿部105上。
[0166] 腿部105由槽形材料构成,在正面视图中,呈越靠上越向左右外侧偏离的姿势。因此,利用左右腿部101构成大致V形的姿势。前支承板91、前部防振橡胶86和腿部105被螺栓紧固成一体。前后支承板91、88和第一种实施形式一样,在侧面视图中倾斜,因此,前后防振橡胶87的支承面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程度的角度θ1、θ2倾斜。在本例中,将θ1和θ2设定得相等,但是,也可以像第三种实施形式那样,设定成不同的角度。前后支承板91、88被螺栓和螺母紧固到设置在发动机21的曲轴箱89的下端的前后的凸缘89a上。
[0167] 通过支承第一支承板91的左右腿部105呈V形姿势,存在有由左右腿部105、接合构件47和第一支承板91包围的正面视图中的倒梯形的空间,已经描述过的驱动轴46通过该空间。正确地说,如图27所示,驱动轴46在侧面视图中相对于水平方向后倾,如图28所示,在平面视图中,以越靠后越向左靠近的方式倾斜,以这样在侧面视图和正面视图中倾斜的姿势通过左右腿部105之间的空间(或者接合构件47与发动机21之间的空间)。如可以从图32清楚地掌握的那样,支承第二支承板88的后部承载部86的上端部被螺栓固定到后车桥壳30的前部。
[0168] (7).第三种实施形式
[0169] 在图33中,表示第三种实施形式。该第三种实施形式,基本上和第二种实施形式相同,作为和第二种实施形式不同的点,首先,可以列举出:将发电机96配置在曲轴32的大致正上方,在发电机96的后侧配置消声器97。即,在发电机96的后面空出大的空间,在该处可以配置大型的消声器97,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发动机的噪音。为了防止发电机96和燃料箱27的干扰,在燃料箱27的左侧部形成切口部27b。
[0170] 作为第二个不同点,前部防振橡胶87的倾斜角度θ1、θ2不同。即,例如,在图27中,将θ1、θ2设定成30°弱,但是,在图33的实施形式中,θ1设定为约45°,θ2设定为约35°。由于变速箱壳体22配置在发动机21之前,所以,如用附图标记O1的带箭头的线所示,发动机21呈被皮带24向前方牵拉的倾向。然而,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θ1是
45°左右的大的角度,所以,将发动机18向前方牵拉的外力被前部防振橡胶87(或者腿部
105和第一支承板91)充分地阻止。
[0171] 另外,前部防振橡胶87的轴心的延长线O2和后部防振橡胶97的延长线O3,在侧面视图中,大致在发动机21的重心附近交叉,因此,防止振动的效果也高。即,在伴随着振动的负荷相对于防振橡胶87的支承面从垂线方向作用的情况下,最有效地发挥发动机21的防振效果,但是,如果发动机21的重心比两个轴心的延长线O2、O3的交点高,则变成头部振动的状态,不能充分发挥抑制振动的效果,反之,如果发动机21的重心比两个轴心的延长线O2、O3的交点低,则变成尾部振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充分发挥抑制振动的效果,与此相对,若如本实施形式那样,使两个轴心的延长线O2、O3的交点与发动机21的重心在侧面视图中基本上一致或者接近,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发动机21的振动,发挥高的防振性能。
[0172] (8).第四种实施形式
[0173] 其次,说明图34~图36所示的第四种实施形式。该实施形式是关于对车身罩37采取的措施。车身罩37形成地板部37a和肩部37b分离的结构,在地板部37a和肩部37b上形成壁部37c,将上下壁部37c配合。另外,在地板部37a上铺设垫子37d。
[0174] 如图34~36所示,在车身罩37中的肩部37b,形成向后开口的切口109,该切口109被可以自由拆装的盖110覆盖。另一方面,如图33的分图(B)所示,空气滤清器92配置在气缸盖26的右侧,因此,气缸盖26朝上露出。并且,车身罩37的切口109被设定在气缸盖26的大致的上方的位置。
[0175] 从而,即使不将车身罩37一一卸下,也可以通过将盖110取下来进行火花塞的更换及简单的维修。在切口109,以连通的状态形成用于拉出施肥装置10(参照图1)的驱动轴的辅助凹部110。
[0176] 如图36(B)所示,在盖110的左右两侧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阶梯状降下的状态的支座112,另一方面,在左右的第三中间撑条53上焊接着支承支座112的支承片113,通过将翼形螺母115拧到固定在支承片113上的双头螺栓114上,将盖110固定到中间撑条53上。
[0177] 从而,盖110可以自由地拆装,另外,由于翼形螺母115隐藏在支座112的内部,所以,不会成为人的步行的障碍。也可以代替翼形螺母115而使用六角螺母,或者使用翼形螺栓,将其拧入支承片113,但是,当如本实施形式所述,使用双头螺栓114和翼形螺母115时,通过一次操作就可以进行盖110的定位,同时,具有不用工具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拆装的优点。
[0178]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在燃料箱的下方配置发动机时,在更换火花塞及进行简单的维修时,必须卸下燃料箱,作业极其麻烦。另外,例如,也可以考虑使气缸盖露出到燃料箱的后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身罩的肩部位于发动机的上方,所以,在更换火花塞及气缸盖的维修时,必须将车身罩逐一卸下,其作业非常费事。特别是,在车身罩成一体地构成地板部和肩部的情况下,作业更加的麻烦。
[0179]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只需取下盖110就可以更换火花塞及进行气缸盖26的周边部的简单的维修,所以,是用户友好型的。
[0180] 也可以代替切109而空出窗口。盖110也可以是利用铰链可自由开闭地连接的,或者制成滑动式的。另外,将肩部37b划分为基部和配置在其后面的后部两个部分,将后部制成开闭式的或者拆装式的。
[0181] 在本实施形式中,车身罩37在4行栽植型、5行栽植型和6行栽植型中是允许的。另一方面,例如在4行栽植型和6行栽植型中,行驶机体的总长度不同。因此,在行驶机体
1的总长度变长的情况下,在肩部37b后面配置后罩116。当然,在后罩116上载人,进行补充秧苗等作业。
[0182]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83]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本申请的发明可以具体化为插秧机等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具有很高实用性。从而,具有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84] 附图标记说明
[0185] 1行驶机体
[0186] 2作为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栽秧装置
[0187] 3前轮
[0188] 4后轮
[0189] 5座位
[0190] 6操纵手柄
[0191] 8操纵机构部
[0192] 10施肥装置
[0193] 12侧车架
[0194] 13前车架
[0195] 14后车架
[0196] 19辅助框架
[0197] 21发动机(汽油发动机)
[0198] 22内置了变速装置的变速箱壳体
[0199] 23曲轴
[0200] 24皮带
[0201] 25前车轴装置
[0202] 25a前车轴
[0203] 27燃料箱
[0204] 30后车桥壳
[0205] 31后车轴
[0206] 33后支柱
[0207] 37车身罩
[0208] 47接合构件
[0209] 48~51前部托架
[0210] 58HST
[0211] 59HST输入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