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216419.7

文献号 : CN10237727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水上顺也大江贵之关井洋一佐桥直纪西村秀树玉冈健人山本孝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主轴马达包括具有轴部的静止部、和具有套筒部的旋转部。套筒部包括上下贯通的连通孔。在轴部与套筒部之间的第1间隙中构成有动压轴承。在比动压轴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上密封部和朝向下方延伸的下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分别位于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而连通。从上密封部经由第1间隙到达下密封部的区域以及连通孔被润滑油填满。上密封部的界面与下密封部的界面之间的轴向距离比动压轴承的轴向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短。

权利要求 :

1.一种主轴马达,

该主轴马达包括:具有定子的静止部、和具有转子磁铁并由所述静止部支撑成能够旋转的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为中心而配置的轴部,所述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相对置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上下贯通的连通孔,

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第1间隙中构成了动压轴承,在比所述动压轴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了朝向上方延伸的上密封部和朝向下方延伸的下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分别位于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而连通,从所述上密封部经由所述第1间隙到达所述下密封部的区域以及所述连通孔被所述润滑油填满,所述上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与所述下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之间的轴向的距离,比所述动压轴承的所述轴向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短,所述连通孔在所述轴向的长度比所述上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与所述下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之间的轴向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静止部还包括:

下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外筒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套筒部包括:

内筒部,其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在该内筒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部的所述外周面之间构成所述第1间隙,在该内筒部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第2间隙;以及凸缘部,其从所述内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具有下表面,在该下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3间隙,在所述第1间隙中构成有具有上动压轴承部和下动压轴承部的所述动压轴承,所述第3间隙的位置在轴向上比所述下动压轴承部靠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在所述轴向上,所述上动压轴承部的下端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大致相同、或者比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在所述轴向上,所述上动压轴承部的上端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大致相同、或者比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静止部包括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上推力部,所述旋转部包括:

上轮毂环状部,其从所述凸缘部的外缘部向上方扩展,并与所述上推力部在径向上相对置;以及下轮毂环状部,其从所述凸缘部的外缘部向下方扩展,并与所述外筒部在径向上相对置,所述上密封部构成于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上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间隙中,所述下密封部构成于所述外筒部与所述下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下密封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旋转部包括盖部,该盖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用于固定对盘进行夹紧的夹具,所述上推力部的上表面、所述盖部的上表面、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外筒部的上表面,在轴向上按照该顺序向下方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在所述第3间隙中构成有对所述润滑油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动压产生部,所述动压产生部被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并且与所述连通孔的下侧的开口外切的圆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第3间隙中的、比所述动压产生部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处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同,所述连通孔的所述下侧的开口位于所述第3间隙的所述外侧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在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之间的第4间隙中,构成有对所述润滑油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另一动压产生部,所述另一动压产生部被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并且与所述连通孔的上侧的开口外切的圆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第4间隙中的、比所述另一动压产生部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处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同,所述连通孔的上侧的开口位于所述第4间隙的所述外侧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静止部包括在所述下轮毂环状部的径向外侧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在所述下轮毂环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小于所述下密封间隙的径向的最大宽度的下连接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在所述第3间隙中构成有对所述润滑油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动压产生部,所述动压产生部被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并且与所述连通孔的下侧的开口外切的圆的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第3间隙中的、比所述动压产生部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处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同,所述连通孔的所述下侧的开口位于所述第3间隙的所述外侧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静止部包括:

上推力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下推力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所述旋转部包括:

上轮毂环状部,其从所述套筒部的外缘部向上方扩展,并与所述上推力部在径向上相对置;以及下轮毂环状部,其从所述套筒部的所述外缘部向下方扩展,并与所述下推力部在径向上相对置,所述上密封部构成于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上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间隙中,所述下密封部构成于所述下推力部与所述下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下密封间隙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所述上密封部的直径与所述下密封部的直径相等,所述连通孔与所述中心轴大致平行。

16.一种盘驱动装置,该盘驱动装置具有:使盘旋转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以及外壳,其容纳所述盘、所述马达和所述存取部。

说明书 :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盘驱动装置用的主轴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过去,作为盘驱动装置的马达,采用具有利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马达。日本特开2007-162759号公报公开的主轴马达的动压流体轴承装置具有轴主体、和用于插入轴主体的筒状的套筒主体。轴主体被固定在马达的基座板上。套筒主体被固定在马达的转子上。在轴主体设有位于套筒主体的上侧和下侧的环状的第1和第2推力凸缘(thrust flange)。
在动压流体轴承装置中,在轴主体和套筒主体之间构成有径向轴承部。在两个推力凸缘各自与套筒主体之间构成有推力轴承部。并且,在套筒主体设有将两个推力间隙连通的连通孔。在连通孔的上下的开口附近形成有锥形密封部。
[0003] 美国专利第6991376号说明书公开的流体动压轴承马达具有轴、顶板、底板和轮毂。顶板和底板分别被固定在轴的上端和下端。轮毂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并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轴进行旋转。在轮毂设有贯通轮毂的循环路径。在轮毂的上部而且是在比顶板的外缘部靠外侧位置设有突起部。在突起部与顶板的外缘部之间形成有毛细管密封部。在轮毂的下部而且是在比底板的外缘部靠外侧位置设有另一个突起部。在该另一个突起部与底板的外缘部之间也形成有毛细管密封部。循环路径位于相比毛细管密封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使毛细管密封部中的润滑油的压力梯度的影响达到最小限度。
[0004] 可是,在日本特开2007-162759号公报中,上侧的锥形密封部的界面与下侧的锥形密封部的界面之间的轴向的距离较大,因而上下的锥形密封部的压力差大。因此,在使马达朝向各个方向的情况下,界面的位置在锥形密封部中大幅变动。结果使得防止润滑油的泄漏的设计变复杂。
[0005] 在美国专利第6991376号说明书中,同样由于上下的毛细管密封部的界面的轴向的距离较大,而产生大的压力差。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一个方面的主轴马达包括:具有定子的静止部;和具有转子磁铁的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包括轴部,所述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对置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上下贯通的连通孔。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第1间隙中构成有动压轴承。
[0007] 在相比所述动压轴承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有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所述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分别朝向上方和下方延伸。润滑油的界面分别位于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而连通。
[0008] 从所述上密封部经由所述第1间隙到达所述下密封部的区域以及所述连通孔被所述润滑油填满。所述上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与所述下密封部的所述界面之间的轴向上的距离,比所述动压轴承的所述轴向上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短。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一个方面的马达,由于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比较近,因而能够减小两个密封部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的泄漏。
[0010] 参照附图,基于后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论述,关于上述以及其他的本发明的要素、构件、步骤、特征以及优点,将会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0012] 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
[0013] 图3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14] 图4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15] 图5是套筒部的剖视图。
[0016] 图6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17] 图7是轴部和上推力(thrust)部的仰视图。
[0018] 图8是下推力部的俯视图。
[0019] 图9是另一个示例的轴部和上推力部的仰视图。
[0020] 图10是另一个示例的下推力部的俯视图。
[0021] 图11是另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的内筒部的仰视图。
[0022]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3]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4]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5] 图15是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6] 图16是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0027] 图17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8] 图18是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9] 图19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30] 图20是另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马达的中心轴方向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是指实际在设备中装配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平行的方向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32]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轴马达(下面简称为“马达”)的盘驱动装置1的纵剖视图。盘驱动装置1是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1例如包括3个盘11、马达12、存取部13和外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11旋转。存取部13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出及/或写入。即,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出及写入中的至少一方。
[0033] 外壳14包括无盖箱状的第一外壳部件141和板状的第二外壳部件142。在第一外壳部件141的内侧收容有盘11、马达12和存取部13。第二外壳部件142嵌入在第一外壳部件141中,由此构成外壳14。优选盘驱动装置1的内部空间是灰尘和尘埃极少的清洁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1内填充有空气。另外,也可以填充氦气或氢气,还可以填充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0034] 3个盘11通过夹具151和垫片152被固定在马达12的转子轮毂上。存取部13包括6个头部131、6个臂部132和头移动机构133。头部131接近盘11来磁性地进行信息的读出和/或写入。臂部132支撑头部131。头移动机构133使臂部132移动,由此使头部131相对于盘11进行相对移动。根据这些结构,头部131在接近旋转的盘11的状态下对盘11的必要位置进行存取。另外,盘11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1个或者2个以上。
[0035] 图2是马达12的纵剖视图。马达12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由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为“轴承机构”)标注标号4。旋转部3由静止部2支撑着,并能够经润滑油45以马达12的中心轴J1为中心进行旋转。
[0036] 优选静止部2包括作为基座部的基座板21、定子22、轴部41、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优选基座板21和图1中的第1外壳部件141利用一个部件构成,且优选为外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被固定在基座板21的圆筒状的支架211的周围。在支架211的内侧形成有孔部。另外,基座板21和第1外壳部件141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
[0037] 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和转子磁铁32。转子轮毂31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盖部311和圆筒部312。盖部311从套筒部5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32被固定在圆筒部312的内侧。转子磁铁32在径向上与定子22相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扭矩。另外,套筒部5也可以利用与盖部311及圆筒部312不同的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套筒部5被固定在盖部311上。
[0038] 盖部311包括螺纹孔314,螺纹孔314用于固定对图1中的盘11进行夹紧的夹具151。螺纹孔314位于定子22的上方,沿上下方向贯通盖部311。在将夹具151安装在马达
12上时,如图1所示,螺钉153被插入到夹具151的贯通孔和螺纹孔314中,由此夹具151被固定在盖部311的上表面。
[0039] 图3是将轴承机构4放大示出的图。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2、下推力部43、套筒部5、作为帽部件的环状的密封帽44、和润滑油45。如前面所述,优选轴部41、上推力部42、下推力部43是静止部2的一部分,优选套筒部5是旋转部3的一部分。轴部41被固定在形成于下推力部43的内侧的孔部中,轴部41沿着中心轴J1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上推力部42包括从轴部41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的上板部。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形成为连成一体的部件。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例如利用不锈钢等形成。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包括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在上推力部42中,在上表面的外缘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423。
[0040] 下推力部43包括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下推力部43例如利用铜或高强度黄铜等形成。下板部431从轴部41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外筒部432从下板部43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在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上部配置有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433。
[0041] 在装配马达12时,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被插入到基座板21的支架211的内周面上,并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因此,与压入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筒部432相对于基座板21在上下方向的定位,马达12的高度的精度提高。
[0042] 套筒部5包括内筒部51和凸缘部52。套筒部5例如利用不锈钢、铝、铜等构成。内筒部51被配置在外筒部432与轴部41之间的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内。优选内筒部51的厚度在0.7mm以上且在1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更优选0.75mm。凸缘部52从内筒部5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下面,将凸缘部52的内周部而且也是内筒部51的上部的部位作为内筒部51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在轴向上,优选凸缘部52的厚度为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的高度的1/2以下。优选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和下表面522构成为与中心轴J1大致垂直。凸缘部52包括沿上下方向贯通凸缘部52的连通孔61。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连通孔
61的数量是1个。另外,也可以在凸缘部配置两个以上的连通孔61。
[0043] 转子轮毂31的盖部311包括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上轮毂筒部53构成为从套筒部5的外缘部即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上方扩展的大致圆筒状。上轮毂筒部53位于上推力部42的径向外侧。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包括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
[0044] 下轮毂筒部54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下方扩展的圆筒状。下轮毂筒部54位于下推力部43的外筒部432的径向外侧。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包括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另外,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也可以利用与凸缘部52或者盖部311分体的其它部件构成。
[0045] 密封帽44包括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帽圆筒部441、和圆环状的帽盖部442。帽盖部442从帽圆筒部441朝向径向内侧扩展。帽圆筒部441被嵌合在上轮毂筒部53上,由此密封帽44被安装在套筒部5上。帽盖部442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台阶部423的底部的上方。
[0046] 在驱动马达12时,包括图2所示的套筒部5的旋转部3,经润滑油45相对于轴部41、上推力部42及下推力部43进行旋转。
[0047] 图4是将轴承机构4的上部放大示出的图。轴部41的外周面411在径向上与套筒部5的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相对置。在轴部41和内筒部51之间构成有径向间隙62。优选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约为2~4μm。如图3所示,在轴向上,在内筒部51的下端与下板部431之间构成有间隙63。下面,把间隙63称为“下端间隙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62表示第1间隙。
[0048] 如图4所示,在内筒部51的外周面512与外筒部432的内周面434之间形成有圆筒状的间隙64。下面,把间隙64称为“圆筒间隙64”。如图3所示,圆筒间隙64经下端间隙63与径向间隙62连通。优选圆筒间隙64在径向的宽度大于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且小于连通孔61的直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间隙64表示第2间隙。
[0049] 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与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之间构成有间隙651。下面,把间隙651称为“上推力间隙651”。并且,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与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之间构成有间隙652。下面,把间隙652称为“下推力间隙652”。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通过连通孔61相连通。在轴承机构4中,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上推力间隙651以及下推力间隙652、连通孔61按照该顺序朝向径向外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推力间隙652表示第3间隙。上推力间隙651表示第4间隙。
[0050] 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在径向上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相对置。在上轮毂筒部53与上推力部42之间构成有从上推力间隙651起连续的上纵向间隙661。优选上纵向间隙661位于相比径向间隙62、上推力间隙651以及连通孔6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纵向间隙661从上推力间隙651向上方延伸。上纵向间隙661的宽度朝向上方即朝向间隙661的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上纵向间隙661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中心轴J1侧即图4中的左侧倾斜。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位于上纵向间隙661内。下面,把上纵向间隙661称为“上密封间隙661”。在上密封间隙661中构成有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的上密封部661a。在位于上密封间隙661的界面上侧的内周面531和外周面422上,优选构成有憎油膜。上密封间隙661的开口被密封帽44的帽盖部442覆盖。帽盖部442从上轮毂筒部53向径向内侧扩展。
[0051] 在上推力部42的台阶部423的底面及侧面、与帽盖部442的下表面及径向内侧的内缘之间构成有间隙663。间隙663将轴承机构4的外部和上密封间隙661连接。下面,把上密封间隙661和间隙663统称为“第5间隙601”。并且,把位于凸缘部52的外缘部的上侧的上轮毂筒部53和密封帽44统称为“上轮毂环状部591”。上轮毂筒部53和密封帽44是旋转部3的一部分。
[0052] 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在径向上与外筒部432的倾斜面433相对置。在下轮毂筒部54与外筒部432之间形成有与下推力间隙652相连续的下纵向间隙662。下纵向间隙662表示第6间隙。下纵向间隙662从下推力间隙652起向下方延伸。优选下纵向间隙662位于相比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下推力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下纵向间隙662在径向的宽度朝向下方即朝向间隙662的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下纵向间隙662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图4中的左侧倾斜。润滑油45的下侧的界面位于下纵向间隙662内。下面,把下纵向间隙662称为“下密封间隙662”。在下密封间隙662中构成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的下密封部662a。在位于下密封间隙662的界面下侧的内周面541和倾斜面433上构成有憎油膜。在轴承机构4中,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通过连通孔61相互连通。
[0053] 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间隙62的长度短。并且,连通孔61的长度比轴向上的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短。在此,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表示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的上端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下端之间的距离。
[0054] 并且,如图3所示,优选上密封间隙661的直径大致与下密封间隙662的直径相等。因此,能够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构成连通孔61。在此,上密封间隙661的直径表示上密封间隙661的靠上推力动压轴承部侧的直径,下密封间隙662的直径表示下密封间隙662的靠下推力动压轴承部侧的位置处的直径。
[0055] 在轴承机构4中,在从上密封间隙661经由上推力间隙651、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以及下推力间隙652到达下密封间隙662的区域6中、以及连通孔61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在装配轴承机构4时,在使下密封间隙662朝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状态下,从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45。通过确认下密封间隙662的界面的高度,能够管理润滑油45的量。
[0056] 另外,所说确认可以是目视确认,也可以利用显微镜等设备将下密封间隙662放大进行确认。并且,还可以利用设备将下密封间隙662的放大图像放映在屏幕上进行确认。
[0057] 图5是套筒部5的剖视图。在图5中,还示出了套筒部5的里侧的形状。内筒部51包括:配置成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上侧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配置成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下侧的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在图5中对动压槽附加阴影示出。
下面,在其它附图中也对动压槽附加阴影示出。上径向动压槽列711是人字形状的槽、即沿着外周面的周向将多个大致V字朝向横向而形成的槽的集合体。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优选上侧的部位的轴向长度比下侧的部位的长度长。下面,把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上侧的部位称为“槽上部711a”,把下侧的部位称为“槽下部711b”。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也是人字形状的槽。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优选槽上部712a的轴向长度比槽下部712b的轴向长度短。
[0058] 在轴向上,图4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的位置位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上部712a的上端位置的上方。在径向间隙62中,利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
712构成径向动压轴承81,该径向动压轴承81针对润滑油45产生径向的流体动压。下面,把与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对应的上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把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对应的下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在径向上与图3所示的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和基座板21的支架211之间的固定区域436重叠。
[0059] 另外,下推力间隙652的位置只要位于构成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至少一个动压槽的上方即可。并且,也可以位于构成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全部动压槽的上方。这些结构都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
[0060] 如图6所示,在马达12中,在轴向上,朝向下方依次配置有上推力部42的上表面420、盖部311的上表面315、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盖部311的下表面316以及外筒部
432的上表面435。
[0061] 图7是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的仰视图。在图7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与连通孔61对应的位置。在图8中也相同。在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配置有螺旋形状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配置在圆731的内侧,该圆73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外切。但是,当在开口配置有倒角的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配置在与倒角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侧。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配置在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的径向内侧。在图4所示的上推力间隙651中,由上推力动压槽列721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1,该动压轴承部
821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动压轴承部821称为“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
[0062] 图8是下推力部43的俯视图。在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配置有螺旋形状的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下推力动压槽列721被配置在圆732的内侧,该圆732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外切。但是,当在开口设有倒角的情况下,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配置在与倒角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侧。在图8所示的情况下,下推力动压槽列721被配置在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的径向内侧。在图4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中,由下推力动压槽列722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2,该动压轴承部822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下面,把动压轴承部822称为“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
[0063] 在驱动马达12时,利用径向动压轴承81,套筒部5的内筒部51相对于轴部41支撑在径向方向。并且,利用由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构成的推力动压轴承,凸缘部52相对于上推力部42和外筒部432在推力方向被支撑。
[0064] 此时,在图5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润滑油45在各个动压槽列的中央被泵送(pumping,引流)并产生动压。如前面所述,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槽下部711b比槽上部711a短,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槽上部712a比槽下部712b短。在径向动压轴承81整体中针对润滑油45几乎不产生朝向上下方向的压力。
[0065] 并且,在图6所示的上推力间隙651中,在相比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外缘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区域651a中,利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轴部41的压力。在径向间隙62和上推力间隙651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防止了气泡的析出。外侧区域651b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同。外侧区域651b位于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外缘的径向外侧。
[0066] 在下推力间隙652中,在相比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外缘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区域652a中,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圆筒间隙64的压力。外侧区域652b处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同。外侧区域652b位于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外缘的径向外侧。在径向间隙62和下推力间隙652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防止了气泡在圆筒间隙64和图3所示的下端间隙63中的析出。如上所述,在马达12中,能够在除连通孔61之外的润滑油
45的循环路径整体对润滑油45提供压力,充分确保了轴承机构4的轴承性能。并且,在连通孔61中,上侧的开口位于上推力间隙651的外侧区域651b中,下侧的开口位于下推力间隙652的外侧区域652b中。因此,在从上密封部661a经过连通孔61到达下密封部662a的路径上,防止了由于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而产生的压力差。
[0067] 在马达12中,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短。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是指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讲,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是指从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槽上部711a的上端到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下部712b的下端的长度。另外,在上端与下端之间也可以存在不作为动压轴承发挥作用的部分。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其它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在轴向上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能够降低上下密封部661a、662a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的设计。
[0068] 另外,轴向的连通孔61的长度比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轴向的距离短。因此,能够抑制连通孔61内的润滑油45的量,同时能够降低流路阻力。在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能够减小作用于连通孔61内的润滑油45的重力和因流路阻力的影响而形成的压力差。结果能够抑制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的润滑油45的移动量,进一步防止了润滑油45的泄漏。
[0069] 另外,作为第2间隙的圆筒间隙64与作为第1间隙的径向间隙62的下部连通,而且作为第3间隙的下推力间隙652位于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的上侧。因此,能够使下推力间隙652与作为第4间隙的上推力间隙651接近,能够缩短将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连通的连通孔61的长度。结果能够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
[0070] 通过使连通孔61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能够降低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到上密封间隙661的距离与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到下密封间隙662的距离之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的压力差。
[0071] 并且,在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中,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的密封角度相对于中心轴J1倾斜,因而在马达12旋转时,润滑油45借助离心力朝向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结果能够容易地实现马达12的设计。
[0072] 在马达12中,在驱动时,如果上推力间隙651的外侧区域651b的压力被保持为大气压程度,则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结构。更具体地讲,在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外切的圆731的内侧,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可以部分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以使其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径向外侧。因此,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中能够高效地得到推力动压力,而且利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支撑凸缘部52的外缘附近。因此,能够稳定支撑套筒部5。同样,在驱动时,如果下推力间隙652的外侧区域652b的压力被保持为大气压程度,则也可以是图10所示的结构。更具体地讲,在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外切的圆732的内侧,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可以部分重叠。
[0073] 即使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部分重叠、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部分重叠,通过未重叠的部分,连通孔61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也会被消除。结果能够降低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压力差。
[0074] 另外,构成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至少一个动压槽配置在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外切的圆731的内侧即可。并且,也可以将构成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全部动压槽配置在圆731的内侧。这些结构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
[0075] 同样,构成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至少一个动压槽配置在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外切的圆732的内侧即可。并且,也可以将构成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全部动压槽配置在圆732的内侧。这些结构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
[0076] 在马达12中,下推力间隙652被配置在轴承机构4的上部。因此,在下推力间隙652的下侧形成有空间,能够在该空间中配置外筒部432与基座板21之间的固定区域436。
因此,能够充分获得固定区域436的轴向长度。在马达12中,优选径向间隙62构成为在轴向很长。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也能够构成为较长的长度,针对作用于旋转部3倾斜的方向的外力,能够提高轴承机构4的刚性。固定区域436被配置成为至少与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结果为,在能够获得径向间隙62的轴向长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固定区域436的轴向长度。并且,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下部的周围被基座板21包围。因此,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下部的周围的刚性得到提高。另外,能够使马达12整体在中心轴J1方向的厚度变薄。
[0077] 由于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是连成一体的部件,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是连成一体的部件,所以能够削减马达12的部件数量。在套筒部5中,连通孔61的轴向长度较短、而且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因而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孔61。并且,能够抑制润滑油45整体的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抑制润滑油45的量,也可以使连通孔61的直径变细到圆筒间隙46的宽度程度。
[0078] 在马达12中,如图11的内筒部51的仰视图所示,也可以在内筒部51的下表面配置推力动压槽列723。由此,在图3中的下端间隙63构成沿推力方向支撑内筒部51的推力动压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下推力间隙652中,也存在可以不构成作为推力动压轴承部发挥作用的动压产生部的情况。但是,优选在下推力间隙中配置动压槽列,该动压槽列为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程度的动压产生部。在图1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轴向上,优选下推力间隙的宽度大于下端间隙的宽度。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第2实施方式。
[0079]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图。在轴承机构4a的套筒部5a配置有环状的上内筒部55,该上内筒部55从凸缘部52的径向内侧的部位起朝向上方延伸。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与上内筒部55进行区分时,将位于凸缘部52的下侧的内筒部51称为“下内筒部51”。上推力部42a包括上板部424和上外筒部425。上板部424从轴部41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上外筒部425从上板部424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下面,在与上外筒部425进行区分时,将外筒部432称为“下外筒部432”。轴承机构4a的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轴承机构4相同。并且,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进行说明。
[0080] 在轴向、即图12所示的上下方向中,在上内筒部51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424的下表面426之间构成有间隙671。下面,把间隙671称为“上端间隙671”。并且,在径向上,在上内筒部51的外周面552与上外筒部425的内周面427之间构成有圆筒状的间隙672。下面,把间隙672称为“上圆筒间隙672”。在与上圆筒间隙672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下内筒部51的外周面512与下外筒部432的内周面434之间的圆筒间隙64称为“下圆筒间隙
64”。
[0081] 在上推力部42a中,在上外筒部425的下表面428配置有与图7相同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由此,在下表面428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之间的上推力间隙651中,构成有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在轴承机构4a中,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径向动压轴承81通过上圆筒间隙672和上端间隙671而连通。
[0082] 在上外筒部425的外周面429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部661a。在下外筒部432的倾斜面433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部662a。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通过连通孔61而连通。优选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的上端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下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比连通孔61长,而且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长度短。
[0083]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长度短。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降低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压力差。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另外,连通孔61的长度比上密封部
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距离短,由此更容易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
[0084] 通过配置上圆筒间隙672和下圆筒间隙64,能够缩短连通孔61的长度。结果为,能够使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更加接近。由此,更容易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并且,上端间隙671和上圆筒间隙672位于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与径向动压轴承81之间。根据这种结构,在上端间隙671和上圆筒间隙672中,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能够防止空气的析出。
[0085] 在轴承机构4a中,也可以在上内筒部55的上表面551配置有以图11为准的推力动压槽列。由此,在上端间隙671中构成有在推力方向支撑上内筒部55的推力动压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推力间隙651中,也存在可以不构成作为上推力动压轴承部发挥作用的动压产生部的情况。但是,优选在上推力间隙中配置有动压槽列,该动压槽列为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程度的动压产生部。并且,优选上端间隙的轴向的宽度小于上推力间隙。
[0086]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图。轴承机构4b包括形状与图3所示的上推力部42、下推力部43和套筒部5不同的上推力部46、下推力部47和套筒部5b。上推力部46的内周面46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推力部47的上部的内周面
47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0087] 套筒部5b包括桶状部56和凸缘部52。桶状部56的外周面的上部包括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561。下面,把倾斜面561称为“上倾斜面561”。并且,外周面的下部包括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562。下面,把倾斜面562称为“下倾斜面562”。凸缘部52从桶状部56的大致中央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轴承机构4b的其它形状与图3所示的轴承机构4大致相同。
[0088] 在轴承机构4b中,在上推力部46的内周面461与桶状部56的上倾斜面561之间构成有间隙681。间隙68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面,把间隙681称为“上倾斜间隙681”。在下推力部47的内周面471与下倾斜面562之间构成有间隙682。间隙682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面,把间隙682称为“下倾斜间隙682”。
[0089] 在轴部41的外周面411与桶状部56的内周面563之间构成有径向动压轴承81。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与上推力部46的下表面462之间构成有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
并且,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与下推力部47的上表面472之间构成有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在轴承机构4b中,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上部和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通过上倾斜间隙681而连通。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下部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通过下倾斜间隙682而连通。
[0090] 在上推力部46的外周面463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部661a。在下推力部47的上部的外周面473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部662a。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通过连通孔61而连通。在轴向中,上密封部
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连通孔61的长度长,而且比径向动压轴承81短。
[0091]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连通孔61比较短,由此能够抑制上下密封部661a、662a之间的压力差,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
[0092]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图。轴承机构4c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8、下推力部49和套筒部5c。套筒部5c是旋转部3的一部分,除套筒部5c之外的其它部位是静止部2的一部分。轴部41在上部包括上环状部412,在下部包括下环状部413。上环状部412和下环状部413的直径随着从轴向中央朝向上下方向而逐次减小。
[0093] 上推力部48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推力部49的上部49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套筒部5c的内周面的上部57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内周面的下部572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面,把内周面的上部571和下部572分别称为“内周面上部571”和“内周面下部572”。
[0094] 套筒部5c的外周面的上部573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外周面的下部574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面,把外周面的上部573和下部574分别称为“外周面上部573”和“外周面下部574”。在套筒部5c配置有将外周面上部573和外周面下部
574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连通的连通孔61。
[0095] 在上环状部412的外周面的下部与套筒部5c的内周面上部571之间构成有具有动压槽列的上动压间隙691。上动压间隙69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在下环状部413的外周面的上部与套筒部5c的内周面下部572之间构成有具有动压槽列的下动压间隙692。下动压间隙692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利用上动压间隙691和下动压间隙692构成相对于轴部41在径向方向和推力方向支撑套筒部5c的动压轴承69。
[0096] 上动压间隙691通过外周面上部573与上推力部48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与连通孔61的上部连通。下动压间隙692通过外周面下部574和下推力部49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与连通孔61的下部连通。
[0097] 在套筒部5c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向上方及下方扩展的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在上推力部48与上轮毂筒部53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部661a。上密封部661a位于上动压间隙691的径向外侧。在下推力部49的上部491与下轮毂筒部54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部
662a。下密封部662a位于下动压间隙692的径向外侧。
[0098] 在轴承机构4c中,上密封部661a构成于上推力部48的下端附近,下密封部662a构成于下推力部49的上部491的上端附近。并且,连通孔61配置在上推力部48的下端和下推力部49的上端附近。因此,在轴向中,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连通孔61长,而且比动压轴承69的轴向的长度短、即比上动压间隙691的上端与下动压间隙692的下端之间的轴向的距离短。
[0099] 在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中,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连通孔61比较短,由此能够抑制上下密封部661a、662a之间的润滑油45的压力差,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
[0100] 图15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马达12包括形状与图3所示的密封帽44大致相同的密封帽。密封帽44的帽盖部442的端部利用粘接剂被固定在上推力部42的台阶部423上。在帽盖部442的下表面与上轮毂筒部53的上表面533之间构成有沿径向扩展的径向间隙831。径向间隙831的轴向的距离小于上密封间隙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即上密封间隙的开口位置处的宽度。具体地讲,优选径向间隙831的轴向的距离在0.05mm以上且在0.2mm以下。在帽圆筒部441的内周面与上轮毂筒部53的外周面534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间隙832。轴向间隙832的径向的距离也小于上密封间隙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具体地讲,优选轴向间隙832的径向的距离在0.05mm以上且在0.2mm以下。
[0101] 下面,把径向间隙831和轴向间隙832统称为“上连接间隙83”。上密封部661a通过上连接间隙83与转子轮毂31的盖部311的上侧的空间91连接。在马达12中,通过使密封帽44和上轮毂筒部53接近,能够构成宽度小且路径长的上连接间隙83。
[0102] 基座板21包括从支架211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212。下轮毂筒部54位于圆筒部212的径向内侧。在圆筒部212的内周面212a与下轮毂筒部54的外周面542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间隙84。下面,把间隙84称为“下连接间隙84”。下连接间隙84的径向的距离小于下密封间隙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即下密封间隙的开口位置处的宽度。具体地讲,优选下连接间隙84的径向的距离在0.05mm以上且在0.2mm以下。下密封部662a通过下轮毂筒部54与支架211之间的空间以及下连接间隙84,与转子轮毂31的盖部311的下侧的空间92连接。在马达12中,通过使圆筒部212和下轮毂筒部54接近,能够构成宽度小且路径长的下连接间隙84。马达12的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0103] 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上连接间隙83的宽度小且路径长,因而能够抑制位于上密封部661a内的含有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转子轮毂31的上侧的空间91移动。同样,由于下连接间隙84的宽度小且路径长,因而能够抑制位于下密封部662a内的含有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转子轮毂31的下侧的空间92移动。结果为,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5向马达12外部蒸发。
[0104] 在轴承机构4中,优选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a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a的直径大致相同。优选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下端531b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上端541b的直径大致相同。即,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径向的范围H1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径向的范围H2在轴向上大致重叠。因此,在马达12旋转时,在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中,分别对润滑油45作用大致相同程度的离心力。并且,防止了通过转子轮毂3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在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中大不相同的情况。结果为,能够恒定地保持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平衡。
[0105] 在马达12中,在径向上,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a的位置也可以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a的位置错开。优选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a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a的直径之差,小于上密封部661a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即上密封间隙的开口位置处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最大宽度是指在径向上倒角面的上端的边缘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倒角面位于上轮毂筒部53的上表面533与内周面531之间。另外,当在上轮毂筒部53没有配置倒角面的情况下,上密封部661a的径向的最大宽度是指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的边缘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径向的距离。
[0106] 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由此能够抑制上下密封部661a、662a之间的润滑油45的压力差。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实施方式。在马达12中,通过使凸缘部52在轴向变薄,能够容易地在下轮毂筒部54的周围构成下密封部662a和下连接间隙84。结果为,能够简化马达12的构造。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实施方式。
[0107] 图1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12a的图。在马达12a中,优选套筒部5、上轮毂筒部53a和下轮毂筒部54是连成一体的部件。并且,优选盖部311和圆筒部312是连成一体的部件。上轮毂筒部53a包括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起部532。优选密封帽44a形成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
[0108] 如图17所示,在马达12a中,密封帽4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43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在突起部532的内周面上。另外,密封帽4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43也可以利用粘接剂固定在上轮毂筒部53a上。并且,也可以同时采用过盈配合状态和粘接剂。在轴向中,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下端即图5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下端713,位于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的上方。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上端即图5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上端714,位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的下方。由此,在轴向中,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存在范围H3包含在凸缘部52的存在范围H4中。马达12a的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0109] 在进行套筒部5的成型时,首先对坯料部件进行切削以形成套筒部5的外形。然后,利用车刀(bite)从上方朝向下方切削坯料部件的中央部,以形成中央贯通孔50。另外,也可以从下方朝向上方切削坯料部件的中央部来形成中央贯通孔50。在形成中央贯通孔50的中途,坯料部件的与内筒部51对应的部位由于来自车刀的按压,而朝向径向外侧稍微移位。在车刀被从套筒部5拔出时,该部分返回到径向内侧。
[0110] 在此,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的轴向的位置58附近,套筒部5的厚度变化较大。因此,考虑到内筒部51的位置58附近的部位处的切削时的位移量,有可能很难控制切削量。结果为,在内筒部51中,内筒部51的位置58附近的部位有可能位于比内筒部51的其它部位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假设上径向动压轴承部从凸缘部的下表面沿轴向一直存在到下侧,将有可能无法高精度地形成上径向动压轴承部。在图5中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与轴部41的外周面411接触时,将导致产生NRRO(Non Repeatable Run Out,不可重复偏离)。
[0111] 与此相对,在轴承机构4中,在轴向上,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存在范围H3包含在凸缘部52的存在范围H4中,因而内筒部51的位置58附近的部位不与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重叠。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加工套筒部5的内周面511,能够防止轴承机构4的轴承性能的下降。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使内筒部51的下部变薄的设计。
[0112] 在轴承机构4中,在轴向上,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下端的位置也可以与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的位置58大致相同。另外,在不对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轴承性能造成影响的范围内,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稍微靠下侧的位置。这样,在轴向上,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下端的位置与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的位置58大致相同。同样,在轴向上,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的上端的位置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的位置大致相同。
[0113] 图18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轴承机构4d的图。轴承机构4d包括轴向的厚度较薄的上推力部42b。上推力部42b的上部具有台阶部423a,台阶部423a的径向的宽度比图3所示的上推力部42的台阶部423宽。台阶部423a包括作为侧面的内侧圆筒面741和作为底面的外侧环状面742。内侧圆筒面741优选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
外侧环状面742位于外周面422的径向内侧,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方稍微倾斜。
[0114] 上轮毂环状部591位于凸缘部52的外缘部的上侧,上轮毂环状部591包括密封帽44和上轮毂筒部53。密封帽44的帽盖部442的径向的宽度比图3中的密封帽44宽。在密封帽44和上轮毂筒部53两者与上推力部42b之间构成的第5间隙601,包括上纵向间隙
664和上横向间隙665。上纵向间隙664构成于上推力部42b的外周面422与上轮毂筒部
53的内周面531之间,并从上推力间隙651的外缘部起向上方延伸。上横向间隙665构成于帽盖部442的下表面与外侧环状面742之间,并从上纵向间隙664的上端起向径向内侧扩展。上横向间隙665与中心轴J1大致垂直。上横向间隙665的轴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扩大。
[0115] 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位于上横向间隙665中。下面,把上横向间隙665称为“上密封间隙665”。在上密封间隙665中构成有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的上密封部661a。上纵向间隙664内的润滑油45与上密封间隙665内的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相连。与图3相同,在下轮毂筒部54与外筒部432之间构成有从下推力间隙65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下密封间隙662。在下密封间隙662构成有下密封部662a。轴承机构4d的其它构造与图3所示的轴承机构4大致相同。
[0116] 如图19所示,优选下密封间隙662的轴向的长度比上纵向间隙664的轴向的长度长。在此,所说下密封间隙662的轴向的长度,是指外筒部432的倾斜面433的下端的边缘与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之间的轴向的距离。所说上纵向间隙664的轴向的长度,是指上推力部42b的外侧环状面742与外周面422之间的部位最高的位置、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之间的轴向的距离。另外,在外侧环状面742与外周面422之间的边界清楚存在的情况下,该边界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之间的轴向的距离就是上纵向间隙664的轴向的长度。
[0117] 与图15所示的马达12相同地,在从基座板21的支架211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212与下轮毂筒部54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下连接间隙84。由此,抑制了存在于下密封部662a内的含有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轴承机构4d的外部移动的情况。
[0118] 在驱动图18所示的马达12时,产生将上密封间隙665内的润滑油45朝向上纵向间隙664压入的离心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润滑油45从上密封部661a泄漏。并且,形成润滑油45偏向下密封部662a侧的状态。在轴承机构4d中,由于能够充分确保下密封间隙662的轴向的长度,因而能够防止润滑油45从下密封间隙662泄漏。
[0119] 在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12中,上密封部661a朝向径向内侧,因而能够使上推力部42b变薄。结果为,能够实现马达12的变薄,并确保径向间隙62的轴向的长度。
[0120] 在马达12中,也可以是,帽盖部442的下表面和外侧环状面742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方大幅倾斜,由此构成向下方大幅倾斜的上密封部661a。并且,还可以是,帽盖部442的下表面和外侧环状面742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由此构成向上方倾斜的上密封部661a。
[012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是下推力部43利用与基座板2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削减部件数目。并且,在第1~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第7实施方式中,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下推力部43也可以利用与轴部4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
[0122] 在图5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也可以在槽上部之间配置沿着槽上部而倾斜的多个倾斜槽。并且,也可以使槽上部的深度比槽下部深。由此,能够对润滑油45增大朝向下方的压力。这同样适用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下部。并且,在上径向动压槽和下径向动压槽中,也可以使上侧的部位的长度与下侧的部位的长度大致相同。动压槽的槽长度、槽深度、槽宽度等能够在不脱离发明范围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0123] 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和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也可以是人字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推力动压槽和下推力动压槽中,通过使径向外侧的部位的长度比径向内侧的部位的长度长,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另外,也可以在推力动压槽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之间配置多个倾斜槽。还可以使推力动压槽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的槽深度比内侧的部位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规定润滑油45的循环方向,但也可以在图4中将润滑油45的循环方向规定为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
[0124] 在图4中,在确保了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的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向径向内侧大幅远离连通孔61的位置配置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同样,在确保了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的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向径向内侧大幅远离连通孔61的位置配置下推力动压槽列722。在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中,也可以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和下表面522分别配置上推力动压槽列和下推力动压槽列。并且,也可以在轴部41的外周面411配置径向动压槽列。
[0125]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上密封间隙661的宽度大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或者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动压槽列,构成了所谓的泵送密封(pumping seal)。由此,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上密封间隙661的内部的动压,润滑油45得到保持。这对于下密封间隙662也相同。并且同样适用于第2~第6实施方式。在第7实施方式中,上密封间隙665的宽度也可以大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帽盖部442的下表面和外侧环状面742中至少一方配置动压槽列,在上密封间隙665内构成泵送密封。并且,也可以在上推力部42与上轮毂筒部53之间的上纵向间隙664内构成泵送密封。在第1~第6实施方式中,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不一定需要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配置,也可以相对于中心轴J1大幅倾斜。
[0126]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密封帽44的帽圆筒部441也可以被固定在上轮毂筒部53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帽圆筒部441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42之间构成有上纵向间隙664。润滑油45的界面位于上纵向间隙664内。另外,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也可以位于帽盖部442与外侧环状面742之间的上横向间隙665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帽圆筒部441也可以被固定在上轮毂筒部53的内侧。
[0127] 在上轮毂环状部591中,上轮毂筒部53和密封帽44也可以是连成一体的部件。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润滑油45的泄漏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密封帽44,只利用上轮毂筒部53来构成上轮毂环状部。在这种情况下,只利用上轮毂筒部53与上推力部42之间的上纵向间隙661构成第5间隙。这同样适用于其它实施方式。
[0128] 在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旋转部3中,作为位于凸缘部52的外缘部的下侧的部件(以下称为“下轮毂环状部”),只配置了下轮毂筒部54,但也可以利用多个部件构成下轮毂环状部。例如,也可以利用下轮毂筒部54和安装在下轮毂筒部54的末端的帽部件构成下轮毂环状部。在这种情况下,下轮毂环状部与外筒部432之间的第6间隙构成于下轮毂筒部和帽部件两者与外筒部432之间。在下轮毂筒部54或者帽部件与外筒部432之间构成有下纵向间隙,下纵向间隙或者与该间隙连续的间隙成为下密封间隙。在与下纵向间隙连续的间隙成为下密封间隙的情况下,下纵向间隙内的润滑油45与下密封间隙的下侧界面连接。这同样适用于其它实施方式。
[0129]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个变形例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则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0130] 本发明能够用作盘驱动装置用的马达,也能够用作除盘驱动装置之外的装置的马达。
[0131] 以上仅选用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举例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的公开内容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形。并且,基于本发明的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只是例示说明,其并不像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那样限定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