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385947.5

文献号 : CN1024032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海峰聂圆燕洪根深郭晶磊

申请人 : 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形成C49相的TiSi2膜;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的Ti膜;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本发明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形成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在亚微米/深亚微米电路的制造过程中,缓解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条效应问题;工艺简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其特征是,所述自对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

(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

(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

(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形成C49相的TiSi2膜;

(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的Ti膜;

(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

所述衬底的材料为硅;

所述非晶化离子包括Ar或As;

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为Ar离子时,注入Ar离子的能量为40Kev,剂量为

14 14 2

1×10 ~3×10 个/cm ;

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温度为200~300℃;

所述步骤(d)中,进行低温退火的温度为640℃;

所述步骤(f)中,进行高温退火的温度为850℃;

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厚度为300À。

说明书 :

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尤其是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克服常规Ti-Salicide工艺形成的TiSi2膜层均匀性差、界面粗糙以及随着特征尺寸减小方块电阻变大等问题的工艺,属于集成电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随着电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互连线电阻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器件尺寸进一步缩小到亚微米以下时,结深小于0.2μm时,接触孔也更小,此时不仅栅和互连电阻是限制电路速度的主要因素,而且浅结源、漏区扩散层电阻和接触电阻也成了限制电路速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发展了自对准硅化物MOS技术(即SALICIDE技术)。这种技术同时降低了栅和扩散区的薄层电阻,提高了布线能力,并大大减少了小孔的接触电阻。
[0003] 许多难熔金属被研究拥有适应SALICIDE技术,目前最为成熟的是Ti-Salicide工艺。但是随着线宽(W)的减小,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逐渐增大。在W大于或等于1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稍有增加,但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在W<1μm且W大于或等于0.2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而明显增加;在W小于0.2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而急剧增加,这就是Ti-Salicide工艺时的窄线宽效应。
[0004] 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如图1~3所示:
[0005] (1)、第1步如图1所示,形成MOS器件的栅及源漏区;
[0006] (2)、第2步在圆片表面淀积一层常温Ti膜如图2所示;
[0007] (3)、第3步如图3所示,圆片进行第一次低温RTP退火形成相对高阻的C49相的TiSi2,并选择性腐蚀掉Ti/TiN;
[0008] (4)、第4步,圆片进行第二步高温RTP退火形成稳定低阻的C54相的TiSi2。
[0009] 上述方法的缺点是反应形成的TiSi2膜是一种表面粗糙的不均匀的膜,且随着工艺线宽的减小,TiSi2膜的窄线宽效应越来越明显,不能达到减小栅区薄层电阻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其工艺步骤简单方便,能缓解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的窄线宽效应以及TiSi2膜不均匀表明粗糙的问题,降低相转移温度,能克服窄线宽效应。
[0011]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所述自对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12] 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
[0013] 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
[0014] 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
[0015] 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形成C49相的TiSi2膜;
[0016] 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的Ti膜;
[0017] 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
[0018] 所述衬底的材料为硅。所述非晶化离子包括Ar或As。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为Ar14 14 2
离子时,注入Ar离子的能量为40Kev,剂量为1×10 ~3×10 个/cm。
[0019] 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温度为200~300℃。所述步骤d中,进行低温退火的温度为640℃。
[0020] 所述步骤f中,进行高温退火的温度为850℃。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厚度为300À。
[0021] 本发明的优点:在淀积Ti膜前通过非晶化离子注入的预非晶化处理,可以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预非晶化后,高温淀积Ti膜,并通过两次退火过程形成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在亚微米/深亚微米电路的制造过程中,使用本发明可以有效的缓解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条效应问题;工艺简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0022] 图1~图3为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
[0023] 图1是栅及源漏区形成后示意图。
[0024] 图2是Ti膜淀积后示意图。
[0025] 图3是TiSi2形成后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非晶化注入示意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1-栅极区、2-源极区、3-漏极区、4-场隔离区、5-Ti膜及6-硅化钛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9] 为了能够使得自对准硅化物工艺中降低窄线宽效应,同时解决TiSi2膜方块电阻不均匀及界面粗糙问题,本发明的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30] 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
[003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工艺步骤与现有工艺相一致,衬底的材料为硅;在硅上通过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形成MOS结构;
[0032] 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
[0033] 如图4所示:所述非晶化离子包括Ar(氩)或As(砷)。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为Ar14 14 2
离子时,注入Ar离子的能量为40Kev,剂量为1×10 ~3×10 个/cm ;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剂量和能量根据衬底以及衬底上的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设置进行相应设置,只要使得衬底表面的硅和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即可;衬底表面的硅为形成源极区2及漏极区3后的硅表面,多晶硅为形成栅极区1的一部分;当上述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时,由于非晶化硅及多晶硅的特性,能够更容易与下述要淀积的高温Ti膜5反应得到TiSi2膜6,能降低反应和转移温度,能得到表面平滑的TiSi2膜6,降低窄线条效应的影响;
[0034] 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5;
[0035] 所述淀积高温Ti膜5后,形成的结构与图2中的结构相一致;所述Ti膜淀积于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表面;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外侧设置场隔离区4;淀积Ti膜5的温度为200~300℃,所述Ti膜5的厚度为300À;
[0036] 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5形成C49相的TiSi2膜6;
[0037] 所述低温退火的温度为640℃;所述低温退火与高温淀积Ti膜5是在两个不同设备中进行;所述Ti膜5在低温退火时,对应于与硅接触的表面形成,TiSi2膜;由于场隔离区4为二氧化硅,因此覆盖于场隔离区4上的Ti膜5材料依然为Ti或TiN;
[0038] 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6的Ti膜5;
[0039] 如图3所示:由于低温退火时,高温Ti膜5与下方的Si能反应生成TiSi2膜6,而高温Ti膜5不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TiSi2膜6;因此,场隔离区4及栅极区1两侧的Ti膜5(主要成分为Ti或TiN)被除去,能够得到位于源极区2、漏极区3及栅极区1对应表面上的TiSi2膜6;
[0040] 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6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6;
[0041] 所述高温退火的温度为850℃,通过高温退火后使得TiSi2膜形成稳定相对低阻C54相的TiSi2膜6,完成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0042] 采用本发明可以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且有效的缓解窄线条效应问题。如针对厚度为300À的Ti膜5,采用常规Ti-Salicide工艺其相转移温度为720℃,而采用本发明其相转移温度为640℃;针对0.35μm的条,常规Ti-Salicide工艺窄线条效应明显,而采用本发明的技术,用PAI(非晶化注入)技术与高温Ti淀积结合,则没有出现窄线效应问题。
[0043] 为了使Ti-Salicide能够在工艺线宽减小时发挥作用,引入了预非晶化工艺和高温Ti淀积工艺。采用Ar离子的PAI技术使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降低80度,大大促进了相转移;高温Ti淀积和PAI技术的Ti-Salicide工艺能够很好的解决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宽效应,还可以改善常规Ti-Salicide工艺形成的TiSi2方块电阻不均匀以及界面粗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