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驱差速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401529.0

文献号 : CN1024256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红刚

申请人 : 武汉科荣车业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驱差速机构,主要解决轮式车辆在路况恶劣、泥泞的路面上容易发生多个车轮打滑而无法行驶的问题。它包括一个输入轴、三个差速机构和四个输出机构组成;其中每个差速机构由对立布置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和两个压盘组成,相邻的差速行星齿轮和压盘相互啮合;每个输出机构由输出轴、设于输出轴一端的输出齿轮以及与输出齿轮啮合的输出压盘(15)组成。动力由输入轴输入,通过差速机构差速,再通过输出机构输出,每个输出机构的动力来源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从而实现四驱差速。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三轮打滑也可实现动力输出的有益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四驱差速机构,包括输入轴(6)、第一差速机构(1)、第二差速机构(2)、第三差速机构(3)和四个输出机构(16),所述第二差速机构(2)和第三差速机构(3)分别设于第一差速机构(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差速机构由对立布置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和两个压盘组成,相邻的差速行星齿轮和压盘相互啮合;所述输出机构(16)由输出轴(13)、设于输出轴(13)一端的输出齿轮(14)以及与输出齿轮(14)啮合的输出压盘(15)组成;第二差速机构(2)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二联动轴(10),第三差速机构(3)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的中央贯穿设有第三联动轴(11);第二联动轴(10)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12)与第一差速机构左压盘(1a)相连,第三联动轴(11)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12)与第一差速机构右压盘(1b)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左压盘(2a)与第三输出机构(16c)的输出压盘(15)间通过第二传动轴(4)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右压盘(2b)与第四输出机构(16d)的输出压盘(15)间通过第一传动轴(5)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右压盘(3b)与第二输出机构(16b)的输出压盘(15)通过第四传动轴(8)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左压盘(3a)与第一输出机构(16a)的输出压盘(15)通过第三传动轴(7)相连;第一差速机构(1)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一联动轴(9),第一联动轴(9)与输入轴(6)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驱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6)套接在第一传动轴(5)中,第一传动轴(5)套接在第二传动轴(4)中,第三传动轴(7)套接在第四传动轴(8)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驱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轴(10)和第三联动轴(11)中部开孔;第一传动轴(5)贯穿第二联动轴(10),第三传动轴(7)贯穿第三联动轴(1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四驱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差速机构(2)和第三差速机构(3)的压盘外径小于第一差速机构(1)的压盘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四驱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6)与第一联动轴(9)为一体化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驱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6)与第一联动轴(9)为一体化设计。

说明书 :

四驱差速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式车辆传动装置,具体是一种四驱差速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轮式车辆如何实现四轮差速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难题,良好的差速效果是车辆能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目前,汽车常采用在前桥或后桥上加装差速器的方式进行传动,此类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很容易打滑而无法行驶,而多桥驱动汽车也只能解决两轮驱动打滑的问题。同样不能解决驱动轮在附着条件不满足时,车轮打滑的问题,如果出现前后各有一边或对角轮子附着不够滑转时,汽车就无法行驶。为了克服车轮打滑的问题,专利号为ZL011114361.4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常互锁万能差速传动装置,它可以使车辆在恶劣的泥泞路面上2~3个轮子打滑的情况下的依旧能够行使。但是其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过高,安装及维护极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实现四轮差速的四驱差速机构。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四驱差速机构,包括输入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差速机构、第二差速机构、第三差速机构和四个输出机构组成;所述每个差速机构由对立布置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和两个压盘组成,相邻的差速行星齿轮和压盘相互啮合;所述输出机构由输出轴、设于输出轴一端的输出齿轮以及与输出齿轮啮合的输出压盘组成;其中第一差速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差速机构和第三差速机构;第二差速机构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二联动轴,第三差速机构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的中央贯穿设有第三联动轴;第二联动轴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与第一差速机构左压盘相连,第三联动轴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与第一差速机构右压盘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左压盘与第三输出机构的输出压盘间通过第二传动轴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右压盘与第四输出机构的输出压盘间通过第一传动轴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右压盘与第二输出机构的输出压盘通过第四传动轴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左压盘与第一输出机构的输出压盘通过第三传动轴相连;第一差速机构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一联动轴,第一联动轴与输入轴相连。
[0005]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套接在第一传动轴中,第一传动轴套接在第二传动轴中,第三传动轴套接在第四传动轴中。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轴和第二联动轴中部开孔;第一传动轴贯穿第二联动轴,第三传动轴贯穿第三联动轴。
[0007] 更近一步地,所述第二差速机构和第三差速机构的压盘外径小于第一差速机构的压盘外径。
[0008] 再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与第一联动轴为一体化设计。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其一、主体部分仅由三个差速机构和四个输出机构组成,机构简单、维护方便。其二、每个输出机构的动力来源均可由输入轴供应,互不干扰和依赖,能实现四驱差速。其三、本发明体积小,能适用于各种轮式车辆底盘,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第一输出轴(13a)动力来源示意图。
[0012] 图3为第二输出轴(13b)动力来源示意图。
[0013] 图4为第三输出轴(13c)动力来源示意图。
[0014] 图5为第四输出轴(13d)动力来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四驱差速机构,包括输入轴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差速机构1、第二差速机构2、第三差速机构3和四个输出机构16组成;所述每个差速机构由对立布置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和两个压盘组成,相邻的差速行星齿轮和压盘相互啮合;所述输出机构16由输出轴13、设于输出轴13一端的输出齿轮14以及与输出齿轮14啮合的输出压盘15组成;其中第一差速机构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差速机构2和第三差速机构3,第二差速机构2和第三差速机构3的压盘外径小于第一差速机构1的压盘外径。第二差速机构2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二联动轴10,第三差速机构3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的中央贯穿设有第三联动轴11;第二联动轴10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12与第一差速机构左压盘1a相连,第三联动轴11的两端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杆12与第一差速机构右压盘1b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左压盘2a与第三输出机构16c的输出压盘15间通过第二传动轴4相连,第二差速机构右压盘2b与第四输出机构16d的输出压盘15间通过第一传动轴5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右压盘3b与第二输出机构16b的输出压盘15通过第四传动轴8相连,第三差速机构左压盘3a与第一输出机构16a的输出压盘15通过第三传动轴7相连;第一差速机构1的两个差速行星齿轮中央贯穿设有第一联动轴9,第一联动轴9与输入轴6相连,输入轴6与第一联动轴9为一体化设计。其中,输入轴6套接在第一传动轴5中,第一传动轴5套接在第二传动轴4中,第三传动轴7套接在第四传动轴8中。
所述第二联动轴10和第三联动轴11中部开孔;第一传动轴5贯穿第二联动轴10,第三传动轴7贯穿第三联动轴11。
[0017] 如图2所示,第一输出机构16a的动力来源为:输入轴6——第一联动轴9——第一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一差速机构1b右压盘——连接杆12——第三联动轴11——第三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三差速机构左压盘3a——第三传动轴7——第一输出机构16a——输出轴13。
[0018] 如图3所示,第二输出机构16b的动力来源为:输入轴6——第一联动轴9——第一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一差速机构右压盘1b——连接杆12——第三联动轴11——第三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三差速机构右压盘3b——第四传动轴8——第二输出机构16b——输出轴13。
[0019] 如图4所示,第三输出机构16c的动力来源为:输入轴6——第一联动轴9——第一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一差速机构左压盘1a——连接杆12——第二联动轴10——第二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二差速机构左压盘2a——第二传动轴4——第三输出机构16c——输出轴13。
[0020] 如图5所示,第四输出机构16d的动力来源为:输入轴6——第一联动轴9——第一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一差速机构左压盘1a——连接杆12——第二联动轴10——第二差速机构差速行星齿轮——第二差速机构右压盘2b——第一传动轴5——第四输出机构16d——输出轴13。
[0021] 由上述输出机构16的动力来源可知,第一输出机构1a、第二输出机构1b、第三输出机构1c、第四输出机构1d相互独立,没有依赖关系,动力来源均可通过输入轴6单独提供,即当三轮打滑时,第四轮依旧可以获得动力来源保证车辆行驶,实现了四驱差速的目的。
[002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