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458154.1

文献号 : CN1024338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学慈陈镇

申请人 : 林学慈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由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组成;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人行主道、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组成;该发明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具有无信号灯指挥、无人车交织冲突、无同一平面行车冲突、隐敛桥身、即时无滞畅通、提高通行效能、减少事故发生、减少实际占地面积、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施工周期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城市的道路规划建设,而且适用于旧城道路改造,还适用于城镇道路规划建设与改造,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 :

1.一种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包括两个以上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平面道路连接;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人行主道、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组成;其特征在于:1)纵横立交路与平面道路、连体匝道共同组成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人行主道与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共同组成行人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2)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纵向道路上穿式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横向道路,构成纵横立体交错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机动车通行道路;3)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并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同一象限内的两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连体匝道,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 4)连体匝道包括右转匝道、左转右迂匝道和内弧形匝道,右转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外侧,左转右迂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内侧;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内各设有一条内弧形匝道; 5)人行主道位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和连体匝道的两侧及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下穿通道的右侧,呈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连体匝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相平行的双向通行路状;人行主道通过上穿引道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通过上穿通道与环状天桥相连接、通过下穿引道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通过下穿通道与四通地道相连接;6)跨线天桥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上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天桥和环状天桥;7)工字形天桥为俯视效果呈工字形的上穿式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天桥上穿引道相连接;8)环状天桥为俯视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的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相连接;9)上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0)上穿通道位于环状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环状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1)跨线地道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下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地道和四通地道;12)工字形地道为投影效果呈工字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相连接;13)四通地道为投影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或方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与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相连接; 14) 下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地道的周边,呈下穿式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5) 下穿通道位于四通地道周边呈下穿式三岔路状,其一端与四通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人行主道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征在于:1)平面道路位于两个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中间,平面道路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纵向道路或横向道路相连接;2)纵向道路(1)包括跨线引道(2)和跨线旱桥(3), 跨线旱桥(3)位于纵向道路 (1)的中部,跨线旱桥(3)的两端分别与跨线引道(2)相连接; 3)横向道路(4)包括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5),平面跨线路段(5)位于跨线旱桥(3)的下方,其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3)相重叠;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4)纵横立交路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6)、第二出入路口(7)、第三出入路口(8)、第四出入路口(9)、第五出入路口(10)、第六出入路口(11)、第七出入路口(12)和第八出入路口(13),且呈第一出入路口(6)与第二出入路口(7)、第三出入路口(8)与第四出入路口(9)、第五出入路口(10)与第六出入路口 (11)、第七出入路口 (12)与第八出入路口 (13)对应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5)四条连体匝道分别是第一连体匝道(14)、第二连体匝道(15)、第三连体匝道(16)、第四连体匝道(17);6)四条右转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匝道(18)、第二右转匝道、第三右转匝道(20)、第四右转匝道(21);7)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分别是第一左转右迂匝道(22)、第二左转右迂匝道(23)、第三左转右迂匝道(24)、第四左转右迂匝道(25);8)四条内弧形匝道分别是第一内弧形匝道(26)、第二内弧形匝道(27)、第三内弧形匝道、第四内弧形匝道(29);四条内弧形匝道的两端分别与所在的左转右迂匝道连接贯通; 9)工字形天桥(30)的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1)、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2)、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3)、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4);工字形天桥(30)周边的四条上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35)、第二上穿引道(36)、第三上穿引道(37)、第四上穿引道(38);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1)与第一上穿引道(35)、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2)与第二上穿引道、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3)与第三上穿引道(37)、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4)与第四上穿引道(38)对应连接;10)环状天桥(39)的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0)、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1)、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2)、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3);环状天桥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44)、第二上穿通道(45)、第三上穿通道(46)、第四上穿通道(47);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通道分别呈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0)与第一上穿通道(44)、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1)与第二上穿通道(45)、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2)与第三上穿通道(46)、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3)与第四上穿通道(47)对应连接;11)工字形地道(48)的四个下穿引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49)、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0)、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1)、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2);工字形地道(48)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53)、第二下穿引道(54)、第三下穿引道(55)、第四下穿引道(56),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49)与第一下穿引道(53)、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0)与第二下穿引道(54)、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1)与第三下穿引通道、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2)与第四下穿引道(56)对应连接;12)四通地道(57)的四个下穿通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8)、第二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9)、第三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0)、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1);四通地道(57)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62)、第二下穿通道(63)、第三下穿通道(64)、第四下穿通道(65);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通道分别且呈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8)与第一下穿通道、第二下穿通道路口(59)与第二下穿通道(63)、第三下穿通道路口(60)与第三下穿通道(64)、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1)与第四下穿通道(65)对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征在于: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通过平面道路连接呈纵向道路与横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或纵向道路与纵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征在于:四条左转右迂匝道与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机动车通行道路构成四个爱心形地块;四条内弧形匝道能作为爱心形地块车辆进出的专用通道,或能作为机动车左转右迂通行的备用道路。

5. 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征在于:四通地道的中心部位设有支撑地面道路的桥墩。

说明书 :

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城市道路交通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交通难题。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面十字路口的红灯停绿灯行的信号灯指挥机制存在着“一向行车三向停车”的弊病,并直接导致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严重下降。这是因为在红绿灯信号指挥下,平面十字路口的一个方向的通行是以禁止另外三个方向的通行为代价,如此循环往复,道路的实际连续通行能力也在往复不断的滞停中至少下降75%。即在红绿灯信号指挥下,各路口的道路实际连续通行能力只及或不及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原设计为单向四个车道的道路,在信号灯指挥条件下,其实际连续通行能力只及一个车道或者甚至不及一个车道。因此,平面十字路口被称之为交通拥堵的“死穴”。激活“死穴”为“活穴”当然首推立交桥。但是传统的立交桥在立体疏导车流无滞通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桥身庞大影响市容景观和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和建设周期长等问题,所以,难以在城市的十字路口普及应用。表现为一座功能完善的立交桥动辄数亿元,高昂的造价令人不敢问津;动辄超百亩的建桥用地令人望桥止步;立交桥内土地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令人惋惜;庞大的桥体结构难以与周边的建筑及景观融为一体,特别在旧城改造中,可能构成对周边的古建筑或自然景观的破坏。因此,只能令人望桥生叹倍感无奈。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外形美观、经济适用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路网,形成人车分道、行车分流、即时无滞通行的路网,根治城市交通拥堵顽疾,破解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景观保护的两难课题。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为两个以上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平面道路连接组成;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人行主道、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组成;其结构特点为1)纵横立交路与平面道路、连体匝道共同组成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人行主道与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共同组成行人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2)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纵向道路上穿式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横向道路,构成纵横立体交错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机动车通行道路;3)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并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同一象限内的两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连体匝道,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4)连体匝道包括右转匝道、左转右迂匝道和内弧形匝道,右转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外侧,左转右迂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内侧;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内各设有一条内弧形匝道; 5)人行主道位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和连体匝道的两侧及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下穿通道的右侧,呈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连体匝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相平行的双向通行路状;人行主道通过上穿引道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通过上穿通道与环状天桥相连接、通过下穿引道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通过下穿通道与四通地道相连接;
6)跨线天桥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上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天桥和环状天桥;7)工字形天桥为俯视效果呈工字形的上穿式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天桥上穿引道相连接;8)环状天桥为俯视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的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相连接;9)上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0)上穿通道位于环状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环状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1)跨线地道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下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地道和四通地道;12)工字形地道为投影效果呈工字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相连接;13)四通地道为投影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或方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与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相连接; 14) 下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地道的周边,呈下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5) 下穿通道位于四通地道周边,呈下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路状,其一端与四通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人行主道相连接。
[0005]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点为1)平面道路位于两个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中间,平面道路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纵向道路或横向道路相连接;2)纵向道路包括跨线引道和跨线旱桥, 跨线旱桥位于纵向道路的中部,跨线旱桥的两端分别与跨线引道相连接; 3)横向道路包括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平面跨线路段位于跨线旱桥的下方,其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相重叠;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4)纵横立交路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第二出入路口、第三出入路口、第四出入路口、第五出入路口、第六出入路口、第七出入路口和第八出入路口,且呈第一出入路口与第二出入路口、第三出入路口与第四出入路口、第五出入路口与第六出入路口、第七出入路口与第八出入路口对应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5)四条连体匝道分别是第一连体匝道、第二连体匝道、第三连体匝道、第四连体匝道;6)四条右转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匝道、第二右转匝道、第三右转匝道、第四右转匝道;7)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分别是第一左转右迂匝道、第二左转右迂匝道、第三左转右迂匝道、第四左转右迂匝道;8)四条内弧形匝道分别是第一内弧形匝道、第二内弧形匝道、第三内弧形匝道、第四内弧形匝道;四条内弧形匝道的两端分别与所在的左转右迂匝道连接贯通; 9)工字形天桥的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工字形天桥周边的四条上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第二上穿引道、第三上穿引道、第四上穿引道;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一上穿引道、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二上穿引道、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三上穿引道、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四上穿引道对应连接;10)环状天桥的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环状天桥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第二上穿通道、第三上穿通道、第四上穿通道;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通道分别呈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一上穿通道、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二上穿通道、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三上穿通道、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四上穿通道对应连接;11)工字形地道的四个下穿引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工字形地道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第二下穿引道、第三下穿引道、第四下穿引道,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一下穿引道、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二下穿引道、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三下穿引通道、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第四下穿引道对应连接;12)四通地道的四个下穿通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第二下穿通道进出路口、第三下穿通道进出路口、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四通地道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第二下穿通道、第三下穿通道、第四下穿通道;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通道分别且呈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一下穿通道、第二下穿通道路口与第二下穿通道、第三下穿通道路口与第三下穿通道、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与第四下穿通道对应连接。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点为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通过平面道路连接呈纵向道路与横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或纵向道路与纵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点为四条左转右迂匝道与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机动车通行道路构成四个爱心形地块;四条内弧形匝道能作为爱心形地块车辆进出的专用通道,或能作为机动车左转右迂通行的备用道路。
[0006] 本发明秉承“以平面式道路网络取代桥梁式道路结构”的理念,采用“就低不就高”(能不设高架路桥的不设高架路桥)、“改坡为平”(改高架式路桥为平面道路)、“左转右迂行”(涉左转弯通过右迂绕行) 、“网络疏导”(涉转行车通过平面路网疏导)和“人车分道分流”(行人与机动车分道通行、机动车分流疏导)的方法,组成由两条双向直行纵横立体交错道路与四条连体匝道相连接形成的机动车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人行主道、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组成非机动车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相配套形成人车分道、行车分流、即时无滞通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并以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连接组成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在摆脱了传统设计理念中对高架式道路及其桥梁式盘旋匝道结构的依赖的同时,激活网内平面十字路口为即时无滞通行路口,实现网内各个路口即时无滞通行,各向道路全路幅通车,进而达到数倍提高道路的通行效能的目的.同时具备无信号灯指挥、无人车交织冲突、无同一平面行车冲突、隐敛桥身、即时无滞畅通、提高通行效能、减少事故发生、减少实际占地面积、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施工周期的十一个特点。
[0007] 本发明优点为:
[0008] (1)桥体隐敛特征显著。少桥、低桥及隐桥是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显著特征。在现代城市,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受城市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观的制约。在现代条件下,人们很难接受桥身庞大的传统立交桥作为城市主次干道的交通枢纽。因此,传统立交桥很难进入城市交通枢纽发挥其全方位疏导交通作用。由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组成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具有少桥、低桥和隐桥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在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方面,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内的每个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都只有一座旱桥,与传统立交桥的繁杂的盘旋路桥相比,其少桥特征跃然图上。同时,每个旱桥都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设计成半高架式道路与半下潜式道路相结合的十字立体交错的低桥道路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设计成平面式道路与下潜式道路相结合的十字立体交错的隐桥道路结构。在非机动车通行路网方面,每个非机动车无滞通行单元路网内的跨线天桥与跨线地道,也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设计成部分跨线天桥与部分跨线地道相结合非机动车跨线道路,或全部跨线天桥式的非机动车跨线道路,或全部跨线地道的非机动车跨线道路,以方便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简而言之就是:由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组成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既可以组成少桥的路网结构,也可以组成低桥的路网结构,还可以组成隐桥的路网结构,以满足城市道路建设与市容景观保护的双重要求,做到城市道路建设与市容景观保护两不误。
[0009] (2)路网结构科学合理。人车分道各自成网是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结构特征。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在单元结构设计上,采取机动车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非机动车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相配套的方法,形成人车分道各自成网的单元路网结构体系,以实现路网内人车即时无滞顺畅通行的目的;在区域路网结构设计上,采用两个以上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平面道路相连接的方法,形成人车分道各自成网的区域路网结构体系,以实现区域路网内人车即时无滞顺畅通行目的。路网内机动车通行道路与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分开设置各自成网互不交织,保证了路网在无红绿信号灯指挥条件下,人车各行其道即时无滞通行。路网结构的科学合理性跃然图上一目了然。
[0010] (3)全网即时无滞通行。无信号灯指挥,是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重要特征。人车分道各自成网即时无滞通行的路网结构,保证了路网内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在无红绿信号灯的指挥下安全快捷即时通过相关路口。因此,传统的信号灯指挥也就可以随之取消。
[0011] (4)通行效能数倍增长。激活平面十字路口的“死穴”为全线即时无滞通行的“活穴”,实现通行效率数倍增长是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精彩特征。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以科学合理的路网结构与科学的通行方法,保证机动车、行人及非机动车在各自的路网内即时无滞通过各个路口,激活了“一通三停”的“死穴”为全线即时无滞通行的“活穴”,路网内的道路通行效能因此至少提高三倍,等于一条单向通行的四幅车道,在只对平面十字路口稍加改造的情况下,其实际连续通行能力达到未加改造前的十二幅车道的水平。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正是以激活“一通三停”的“死穴”为全线即时无滞通行的“活穴”的方法找到了盘活平面十字路口的方法与答案,为科学解决世界性交通难题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0012] (5)经济适用美观。其经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低。从城市道路交通的工程造价上看,平面道路的工程造价低于路桥工程造价,路桥的工程造价低于隧道工程造价。传统立交桥的复杂路桥结构,决定了其工程造价居高不下,让许多有志改善道路交通的决策者们只能在望桥兴叹心态下而忍痛割桥。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少桥、低桥与无桥的显著特征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保护与市容美化,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锐减路桥建设的工程造价。体现在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可因高架路桥的大量减少而大幅降低新路建设的工程造价;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可充分利用旧城道路改造为连体匝道而大幅降低了旧城改造成本。高架路桥的减少和施工难度的降低及施工周期的缩短降低了工程造价,令有志于改善道路交通的决策者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完成改善城市交通的目的成为现实;二是商业价值高。纵横立交路与连体匝道的组合,在实现路网疏导涉转道路通行的同时,盘活了纵横立交路十字结构路段与连体匝道间的爱心形地块,减少了路网实际占地面积。每块爱心形地块面积可达六亩左右,不仅可以作为商业、娱乐用地,而且可以作为社区生活用地或作为城市美化美化绿化用地。如果作为商业、娱乐用地,其就可能因地块大小适中适合作为商业娱乐场所地而倍受商家亲睐,因其地处交通要道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而成为商业、娱乐及写字楼角逐的黄金地块,其地价升值形成的收入可以减轻路网建设或改造的投入。爱心形地块一旦成为商业或娱乐用地,就会形成环纵横路经济圈,拉动路网周边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其适用性也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际占地面积少。传统立交桥内的非道路地块一般只能作为绿化或美化之用,而不能作为商住用地,因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局域路网的设计,在保证道路畅通与美化路网造型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路网内的非道路用地的充分利用,采用纵横立交路与连体匝道相连接的方法,盘活了十字结构路段的爱心形地块,使十字结构路段的爱心形地块达到“三可”要求(既可作为商业、娱乐用地,也可作为社区生活用地,还可以作为美化绿化用地)。爱心形地块的盘活,使连体匝道内的地块的等到充分利用,因此减少了道路建设实际占地面积;二是交通事故少。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中,人车交织通行是造成交通事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人车分道的设计,避免了人与车交织通行,因此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车交织引起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事故必然会因此而减少;三是征地纠纷少。人车分离无滞通行路网的连体匝道设计,有利于路网周边的旧路改造利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征地引起的矛盾纠纷与冲突,实现道路建设与社会和谐双丰收。四是施工周期短。少桥与低桥是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的一个重要特点。伴随着繁杂的路桥结构的减少,不仅是路网的施工难度会相对下降,而且是施工周期也会相对缩短。其美观性表现在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不仅是以低桥或无桥的造型减少对市容景观的影响,而且是以富有特色的美观造型为市容景观增光添彩。在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局域路网内,每个单元路网内的纵横立交路的十字结构路段与连体匝道形成的总体花卉形局部呈爱心形的外形设计,不论是作为爱心公园或者作为商住社区都能与周边景观相映生辉。
[0013] (6)应用前景广阔。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既可作主流型交通枢纽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作为辅助型交通枢纽应用于区域范围内的交通疏导,还可以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相联网组成城市道路无滞通行网络,因而具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可观的效益回报。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图1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图1的A部分局部放大图。
[0017] 图4为图1的B部分局部放大图。
[0018] 图5为图1的C部分局部放大图。
[0019] 图6为图1的D部分局部放大图。
[0020] 图中:纵向道路1,跨线引道2,跨线旱桥3,横向道路4,平面跨线路段5,第一出入路口6,第二出入路口7,第三出入路口8,第四出入路口9,第五出入路口10,第六出入路口11,第七出入路口12,第八出入路口13,第一连体匝道14,第二连体匝道15,第三连体匝道
16,第四连体匝道17,第一右转匝道18,第二右转匝道19,第三右转匝道20,第四右转匝道
21,第一左转右迂匝道22,第二左转右迂匝道23,第三左转右迂匝道24,第四左转右迂匝道
25,第一内弧形匝道26,第二内弧形匝道27,第三内弧形匝道28,第四内弧形匝道29,工字形天桥30,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1,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2,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
33,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4,第一上穿引道35,第二上穿引道36,第三上穿引道37,第四上穿引道38,环状天桥39,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0,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1,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2,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3,第一上穿通道44,第二上穿通道45,第三上穿通道46,第四上穿通道47,工字形地道48,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49,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0,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1,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2,第一下穿引道53,第二下穿引道54,第三下穿引道55,第四下穿引道56,四通地道57,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8,第二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9,第三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0,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1,第一下穿通道
62,第二下穿通道63,第三下穿通道64,第四下穿通道65。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进行详细说明:
[002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为两个以上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与平面道路连接组成;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人行主道、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组成;其特征在于:1)纵横立交路与平面道路、连体匝道共同组成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人行主道与跨线天桥、跨线地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共同组成行人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2)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纵向道路上穿式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横向道路,构成纵横立体交错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机动车通行道路;3)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并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同一象限内的两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连体匝道,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弧形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 4)连体匝道包括右转匝道、左转右迂匝道和内弧形匝道,右转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外侧,左转右迂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内侧;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内各设有一条内弧形匝道; 5)人行主道位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和连体匝道的两侧及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下穿通道的右侧,呈与纵横立交路、平面道路、连体匝道、上穿引道、上穿通道、下穿引道和下穿通道相平行的双向通行路状;人行主道通过上穿引道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通过上穿通道与环状天桥相连接、通过下穿引道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通过下穿通道与四通地道相连接;6)跨线天桥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上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天桥和环状天桥;7)工字形天桥为俯视效果呈工字形的上穿式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天桥上穿引道相连接;8)环状天桥为俯视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的天桥路状,其设有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相连接;9)上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0)上穿通道位于环状天桥的周边,呈上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环状天桥相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1)跨线地道为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下穿式跨线枢纽,包括工字形地道和四通地道;12)工字形地道为投影效果呈工字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相连接;13)四通地道为投影效果呈环状或回字形或方形的下穿式地道路状,其设有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与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相连接; 14) 下穿引道位于工字形地道的周边,呈下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形路状,其一端与工字形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其两端的人行主道相连接15) 下穿通道位于四通地道周边,呈下穿式三岔形或近似三岔路状,其一端与四通地道相连接,另外两端与人行主道相连接。
[0023]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点为1)平面道路位于两个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中间,平面道路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的纵向道路或横向道路相连接;2)纵向道路1包括跨线引道2和跨线旱桥3, 跨线旱桥3位于纵向道路 1的中部,跨线旱桥3的两端分别与跨线引道2相连接; 3)横向道路4包括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5,平面跨线路段5位于跨线旱桥3的下方,其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3相重叠;所述的平面式道路位于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呈平坦式路状。平面跨线路段5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4)纵横立交路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6、第二出入路口7、第三出入路口8、第四出入路口9、第五出入路口10、第六出入路口11、第七出入路口12和第八出入路口13,且呈第一出入路口6与第二出入路口7、第三出入路口8与第四出入路口9、第五出入路口10与第六出入路口 11、第七出入路口12与第八出入路口 13对应连接形成四条连体匝道;5)四条连体匝道分别是第一连体匝道14、第二连体匝道15、第三连体匝道16、第四连体匝道17;6)四条右转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匝道18、第二右转匝道19、第三右转匝道20、第四右转匝道21;7)四条左转右迂匝道分别是第一左转右迂匝道22、第二左转右迂匝道23、第三左转右迂匝道24、第四左转右迂匝道25;8)四条内弧形匝道分别是第一内弧形匝道26、第二内弧形匝道27、第三内弧形匝道28、第四内弧形匝道29;四条内弧形匝道的两端分别与所在的左转右迂匝道连接贯通; 9)工字形天桥30的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1、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2、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3、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4;工字形天桥30周边的四条上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上穿引道35、第二上穿引道36、第三上穿引道37、第四上穿引道38;四个上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1与第一上穿引道35、第二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2与第二上穿引道36、第三上穿引道进出路口
33与第三上穿引道37、第四上穿引道进出路口34与第四上穿引道38对应连接;10)环状天桥39的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0、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1、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2、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3;环状天桥周边的四条上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上穿通道44、第二上穿通道45、第三上穿通道46、第四上穿通道47;四个上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上穿通道分别呈第一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0与第一上穿通道44、第二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1与第二上穿通道45、第三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2与第三上穿通道46、第四上穿通道进出路口43与第四上穿通道47对应连接;11)工字形地道48的四个下穿引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49、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0、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1、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2;工字形地道48周边的四条下穿引道分别是第一下穿引道
53、第二下穿引道54、第三下穿引道55、第四下穿引道56,四个下穿引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引道分别呈第一下穿引道进出路口49与第一下穿引道53、第二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0与第二下穿引道54、第三下穿引道进出路口51与第三下穿引通道55、第四下穿引道进出路口
52与第四下穿引道56对应连接;12)四通地道57的四个下穿通道路口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8、第二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9、第三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0、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1;四通地道57周边的四条下穿通道分别是第一下穿通道62、第二下穿通道63、第三下穿通道64、第四下穿通道65;四个下穿通道进出路口与四条下穿通道分别且呈第一下穿通道进出路口58与第一下穿通道62、第二下穿通道路口59与第二下穿通道63、第三下穿通道路口60与第三下穿通道64、第四下穿通道进出路口61与第四下穿通道65对应连接。
[0024]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其特点为两个以上相同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单元路网通过平面道路连接呈纵向道路与横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或纵向道路与纵向道路对应连接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
[0025]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路网,其特点为内弧形匝道能作为爱心形地块车辆进出的专用通道,或能作为机动车左转右迂通行的备用道路。
[0026] 所述的人车分道无滞通行路网,其特点为四通地道的中心部位设有支撑地面道路的桥墩或不设有桥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