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418048.0

文献号 : CN10249546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胡哲彰张光耀孙雷樊为

申请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计算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以个别相对应于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散光状态;定义若干膜片架构,每一膜片架构相对应于每一散光效应指数,以建立所述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所述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与所述若干膜片架构之间的对应数据库;以及从所述对应数据库中选取一膜片架构及其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以决定所述选取的膜片架构下一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上述选取方法可确保特定导光板与特定膜片架构装置后不会产生散光,节省背光模块的开发时程、人力以及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导光板的选取方法,适用于液晶面板的背光模块,所述选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计算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以个别相对应于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散光状态,其中每一第一型导光板设有若干第一网点,每一散光效应指数的方程式表示为MI=D1*T1/(P1*P1),MI为每一散光效应指数,D1为每一第一网点的尺寸,P1为所述若干第一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一间距,T1为所述第一型导光板的第一厚度;定义若干膜片架构,每一膜片架构相对应于每一散光效应指数,以建立所述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所述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与所述若干膜片架构之间的对应数据库;以及从所述对应数据库中选取一膜片架构及其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以决定所述选取膜片架构下一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其中所述第二型导光板设有若干第二网点,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成正比例相关,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的平方成正比例相关,并且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成反比例相关,通过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所述第二间距以及第二厚度,以获得所述临界网点尺寸,所述临界网点尺寸的方程式表示为CDD=MI*(P2*P2)/T2,其中CDD为所述临界网点尺寸,MI为选取的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膜片架构是由重迭的两张扩散片所组成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44至0.66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44*(P2*P2)/T2至0.66*(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微透镜所组成,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57至0.85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

0.57*(P2*P2)/T2至0.85*(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扩散片、增亮膜以及第二扩散片所组成,并且所述第一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71至1.07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71*(P2*P2)/T2至1.07*(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反射式增亮膜,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8至1.02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

0.68*(P2*P2)/T2至1.02*(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增亮膜、第二增亮膜以及扩散片,并且所述第一增亮膜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6至0.99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

0.66*(P2*P2)/T2至0.99*(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说明书 :

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取方法,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适用于液晶面板的背光模块的制作程序。【背景技术】
[0002] 液晶显示器为目前最热门产业之一,所述产品的应用广泛。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为例,其为非自发光型(non-emission)显示器,除了控制画面显示的液晶面板外,仍需要外加背光模块以提供平面光源。常见的背光模块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中以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最为普及。
[0003] 在背光模块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会有不同的辉度以及色度的规范,由于现在对能效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所以不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光源的亮度(例如LED颗数或功率)来实现辉度的提升,现在常用改变背光模块的膜片架构来调节背光模块的辉度。
[0004] 当得到不同膜片架构的辉度增益之后,虽然可以在背光模块设计的时候试图控制辉度以及色度;然而由于不同的膜片架构的集光原理、透过率以及材质均不相同,导致不同的膜片架构也会有相异的透过率,使得膜片架构下方的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产生网点的散光效应(pattern mura)。换言之,即使当膜片架构的辉度增益确定之后,也会因为配置给所述膜片架构的导光板不同,而产生网点的散光效应。虽然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改变导光板的各种参数,制作对应的导光板样品进行散光效应的验证。在尝试改变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时程也因此大大增加。
[0005] 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式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以解决上述改变背光模块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的问题。【发明内容】
[0006] 有监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以解决特定导光板与特定膜片架构装之后产生散光的问题,并且节省背光模块的开发时程、人力以及生产成本。
[0007]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08] 计算若干散光效应指数(mura index,MI),以个别相对应于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散光状态,其中每一第一型导光板设有若干第一网点,每一散光效应指数的方程式表示为MI=D1*T1/(P1*P1),MI为每一散光效应指数,D1为每一第一网点的尺寸,P1为所述若干第一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一间距,T1为所述第一型导光板的第一厚度;
[0009] 定义若干膜片架构,每一膜片架构相对应于每一散光效应指数,以建立所述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所述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与所述若干膜片架构之间的对应数据库;以及[0010] 从所述对应数据库中选取一膜片架构及其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以决定所述选取膜片架构下一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其中所述第二型导光板设有若干第二网点,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成正比例相关,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的平方成正比例相关,并且所述临界网点尺寸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成反比例相关,通过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所述第二间距以及第二厚度,以获得所述临界网点尺寸。
[001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临界网点尺寸的方程式表示为CDD=MI*(P2*P2)/T2,其中CDD为所述临界网点尺寸,MI为选取的膜片结的散光效应指数,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2]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型膜片架构是由重迭的两张扩散片所组成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44至0.66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44*(P2*P2)/T2至0.66*(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3]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微透镜所组成,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57至0.85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57*(P2*P2)/T2至0.85*(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4]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扩散片、增亮膜以及第二扩散片所组成,并且所述第一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71至1.07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71*(P2*P2)/T2至1.07*(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5]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反射式增亮膜,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8至1.02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68*(P2*P2)/T2至1.02*(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6]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增亮膜、第二增亮膜以及扩散片,并且所述第一增亮膜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6至0.99之间,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66*(P2*P2)/T2至
0.99*(P2*P2)/T2之间,其中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的第二厚度。
[0017]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通过量化膜片架构解决导光板的散光效应的能力,以建立不同膜片架构对应于散光效应指数的数据库,以计算导光板的网点图案的临界网点尺寸,确保特定导光板与特定膜片架构装置后不会产生散光,节省背光模块的开发时程、人力以及生产成本。【附图说明】
[0018] 图1A以及图1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上的网点尺寸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
[0019] 图1C以及图1D: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上的网点面积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
[0020] 图1E以及图1F: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厚度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
[0021] 图2A: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的选取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2] 图2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本发明说明书提供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实施例中的各组件的配置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揭示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不同的图式中,相同的组件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
[0024] 参 考 图1A以 及 图1B,其 为 本 发 明 实 施 例 中 导 光 板 (light guide plate,LGP)100a、100b上的网点(dot)102a、102b尺寸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在图1A中,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104发射光线106至第一导光板100a下表面的多个第一网点102a上,接着光线106从第一网点102a反射并且穿出第一导光板100a的上表面,由于第一网点102a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一导光板100a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108。在图1B中,光源发射光线至第二导光板100b下表面的多个第二网点102b上,接着光线106从第二网点102b反射并且穿出第二导光板100b的上表面,由于第二网点102b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二导光板100b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其中每一第二网点102b的尺寸(例如是直径)大于每一第一网点102a的尺寸(例如是直径)。上述光线强弱的分布称为散光效应(pattern mura)。当所述多个第一网点102a的总面积等于所述多个第二网点102b的总面积时,由较大尺寸的第二网点102b所组成的第二导光板100b相较于由小尺寸的第一网点102a所组成的第一导光板
100a容易产生散光效应。
[0025] 参考图1C以及图1D,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100c、100d上的网点102c、102d面积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在图1C中,光源104发射光线106至第三导光板100c下表面的多个第三网点102c上,接着光线106从第三网点102c反射并且穿出第三导光板100c的上表面,由于第三网点102c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三导光板100c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108。在图1D中,光源发射光线至第四导光板100d下表面的多个第四网点102d上,接着光线106从第四网点102d反射并且穿出第四导光板
100d的上表面,由于第四网点102d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四导光板100d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当所述多个第三网点102c的总面积小于所述多个第四网点102d的总面积时,由较小总面积的第三网点102c所组成的第三导光板100c相较于由大总面积的第四网点102d所组成的第四导光板100d容易产生散光效应。
[0026] 参考图1E以及图1F,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100e、100f的厚度与散光效应指数(MI)的关系示意图。在图1E中,光源104发射光线106至第五导光板100e下表面的多个第五网点102e上,接着光线106从第五网点102e反射并且穿出第五导光板100e的上表面,由于第一网点102e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五导光板100e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108。在图1F中,光源104发射光线106至第六导光板100f下表面的多个第六网点102f上,接着光线106从第六网点102f反射并且穿出第六导光板100f的上表面,由于第六网点102f的几何形状以及分布状态的不同,在第六导光板100f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的区域分布,其中每一第六网点102f的尺寸(例如是直径)等于每一第五网点102e的尺寸(例如是直径)。当所述第六导光板100f的厚度小于所述多第五导光板100e的厚度时,由较小总面积的第六导光板100f相较于第五导光板100e容易产生散光效应。
[0027] 参考图2A以及图2B,图2A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型导光板207的选取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的示意图。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选取方法适用于液晶面板的背光模块200,所述背光模块200包括光源204、第二型导光板207、反射片209以及第二模片架构210,光线206从临界网点尺寸212反射并且穿出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上表面,形成光线强弱均匀的区域分布208,如第2A图所示,所述选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28] 在步骤S201中,计算若干散光效应指数(mura index,MI),以个别相对应于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散光状态,其中每一第一型导光板设有若干第一型网点,如图1A-1F所示,每一散光效应指数的方程式表示为MI=D1*T1/(P1*P1),MI为每一散光效应指数,D1为每一第一型网点的尺寸,P1为所述若干第一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一间距,T1为所述第一型导光板的第一厚度。此处第一型导光板至少包括上述已知的第一导光板100a至第六导光板100f,第一型网点至少包括上述已知的第一网点102a至第六网点102f。散光效应指数(MI)的大小表示不同膜片架构对散光效应的遮蔽能力,主要是与组成膜片架构的各个膜片型号有关;第一型网点的尺寸D1、第一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一间距P1以及第一型导光板的第一厚度T1则与第一型导光板有关。当所述散光效应指数越小,膜片架构解决第一型导光板所产生的散光效应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0029] 举例来说,针对某一厚度为3mm,网点尺寸(直径)最小为0.43mm,网点间距为1.17mm的导光板,当散光效应指数小于或是等于0.94(亦即0.43*3/(1.17*1.17)的膜片架构可以解决掉所述导光板散光效应,实现良好的背光模块设计。
[0030] 在步骤S203中,定义若干膜片架构,每一膜片架构相对应于每一散光效应指数,以建立所述若干第一型导光板的所述若干散光效应指数与所述若干膜片架构之间的对应数据库。
[0031]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是由重迭的两张扩散片(diffuser)组成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44至0.66之间。其中扩散片具有使光线扩散、均匀化等功能,可减少亮度(辉度)不均匀性并遮蔽光学缺陷,例如散光以及迭纹。
[0032]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微透镜(micro-lens,ML)所组成时,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且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57至0.85之间。其中增亮膜例如是棱镜片,其主要功用是将光线导直,具有集光增亮效果。
[0033]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扩散片、增亮膜以及第二扩散片所组成,并且所述第一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71至1.07之间。
[0034]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扩散片、增亮膜以及反射式增亮膜(Reflectiv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及/或是反射型偏光片),并且所述扩散片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8至1.02之间。
[0035]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依序为第一增亮膜、第二增亮膜以及扩散片,并且所述第一增亮膜邻接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时,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6至0.99之间。
[0036] 在步骤S205中,从所述对应数据库中选取膜片架构及其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以决定所述选取膜片架构210下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ritical dot dimension,CDD)212,所述临界网点尺寸212与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成正比例相关,所述临界网点尺寸212与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P2的平方成正比例相关,并且所述临界网点尺寸212与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第二厚度T2成反比例相关,通过所述膜片架构对应的散光效应指数、所述第二间距P2以及第二厚度T2,以获得所述临界网点尺寸。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临界网点(CDD)尺寸212的方程式表示为CDD=MI*(P2*P2)/T2,其中CDD为所述临界网点尺寸,MI为选取的第一型膜片结的散光效应指数,P2为所述若干第二网点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T2为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第二厚度。换言之,当已知要采用的膜片架构210、第二型导光板207的厚度与点间距之后,通过查询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即可计算获得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以确保第二型导光板207与膜片架构210组装之后,以有效改善散光效应。
[0037]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44至0.66之间时,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44*(P2*P2)/T2至0.66*(P2*P2)/T2之间。
[0038]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57至0.85之间时,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57*(P2*P2)/T2至0.85*(P2*P2)/T2之间。
[0039]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71至1.07之间时,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71*(P2*P2)/T2至1.07*(P2*P2)/T2之间。
[0040]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8至1.02之间时,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68*(P2*P2)/T2至1.02*(P2*P2)/T2之间。
[0041]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膜片架构的散光效应指数介于0.66至0.99之间时,所述第二型导光板207的临界网点尺寸CDD介于0.66*(P2*P2)/T2至0.99*(P2*P2)/T2之间。
[0042]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选取方法,当执行此方法进行背光设计时,无需印刷大量版本的导光板来验证解图案散光效应的效果,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大大缩短了液晶面板开发时程。
[0043] 虽然本发明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幷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