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357599.0

文献号 : CN1025048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俞雪峰曹文明俞凯吴敏峰

申请人 : 无锡市莱达热工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所述炉体的底端设有用于气化的炉底;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套管,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致,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60度。本发明炉体上设置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第二排污口及温度计套管,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凑,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

1.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包括炉体(24),所述炉体(24)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所述炉体(24)的底端设有用于气化的炉底(18);其特征是:所述炉体(24)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N18)及温度计套管(N22),所述温度计套管(22)位于气流调节器(N18)的下方;气流调节器(N18)与温度计套管(N22)的分布位置相一致,且炉体(24)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N18)间相隔60度;

所述炉底(18)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N10),所述第二除污口(N10)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节器(N18)在炉体(24)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所述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31),所述顶部煤仓(31)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30),所述缓冲煤仓(30)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28);所述底部煤仓(28)安装于炉体(24)的顶部;顶部煤仓(31)与缓冲煤仓(30)、以及缓冲煤仓(30)与底部煤仓(28)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29)及滑板阀(32);

所述炉体(24)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26),所述中心管(26)沿炉体(24)的长度分布,且中心管(26)的轴线与炉体(24)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心管(26)与炉体(24)顶端对应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9),中心管(26)通过连接管(9)固定安装于炉体(24)内,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9)与底部煤气出口(N5)相连通;

所述炉底(18)的下方设有灰盘(15),所述灰盘(15)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7);灰盘(15)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支座(14)安装有炉栅(23),所述炉栅(23)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14)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18)内;炉栅支座(14)通过驱动安装板(19)安装于灰盘支座(7)上,灰盘(15)及炉栅(23)能在灰盘支座(7)上转动,所述驱动安装板(19)上设有用于驱动灰盘(15)转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炉栅(23)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6)安装有风管(3),所述风管(3)通过炉栅(23)与炉底(18)及炉体(24)相连通;炉底(18)对应于伸入灰盘(15)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21)及大灰刀(22);炉体(24)上对应于邻近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底部煤气出口(N5),炉体(24)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端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N2);

所述灰盘(15)上设有均匀对称分布的灰管(16),灰盘(15)通过灰管(16)与灰盘(15)下方的灰槽(2)相连;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15)上的棘轮(12),所述棘轮(12)分布于灰盘(15)下部的外圈;所述棘轮(12)与驱动安装板(19)上的驱动棘爪(13)相对应连接;

所述炉体(24)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砌砖(25);

所述顶部煤仓(31)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N1),所述煤气放散口(N1)通过顶部煤仓(31)、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28)与炉体(24)相连通;

所述炉栅(23)与风管(3)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N19)。

说明书 :

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口布置结构,尤其是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煤气发生炉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低,建设周期短,适用范围广,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但是,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受结构影响,存在几个缺点:1、需要保持一定的空层高度,而空层高度大加煤时落差产生大量的煤粉随煤气带出,浪费能源,堵塞管路;2、一段式煤气炉操作时需要扎钎、平炉,不仅产生煤粉,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产气量不稳定;3、布煤不均匀,易偏炉、漏炉;4、不便于远距离输送,因此在运输及使用上受到限制。
[0003]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是在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干馏段,将煤的低温干馏和气化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炉体内分段进行,然后将气化段产生的煤气一部分从下段出口导出,另一部分用于干馏炉煤料,并汇同煤料低温干馏产生的煤气一起从上段出口导出。
[0004]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工艺繁琐,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操作复杂。但是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生产的煤气热值高,焦油含量少,煤气转换效率高,能完全汽化,节省能源,而且便于长距离输送,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使用两端煤气发生炉。但是要满足锻造、碳素、化工、轧钢等领域企业要求投入低,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并且还需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的标准,显然上述现有的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煤气发生炉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
[0006]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所述炉体的底端设有用于气化的炉底;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套管,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致,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60度。
[0007] 所述炉底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所述第二除污口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节器在炉体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0008] 所述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所述顶部煤仓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所述缓冲煤仓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所述底部煤仓安装于炉体的顶部;顶部煤仓与缓冲煤仓、以及缓冲煤仓与底部煤仓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及滑板阀。
[0009] 所述炉体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沿炉体的长度分布,且中心管的轴线与炉体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心管对应于邻近炉体对应于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中心管通过连接管固定安装于炉体内,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与底部煤气出口相连通。
[0010] 所述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所述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支座安装有炉栅,所述炉栅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内;炉栅支座通过驱动安装板安装于灰盘支座上,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支座上转动,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用于驱动灰盘转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所述风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及大灰刀;炉体上对应于邻近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底部煤气出口,炉体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端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
[0011] 所述灰盘上设有均匀对称分布的灰管,灰盘通过灰管与灰盘下方的灰槽相连。
[0012]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上的棘轮,所述棘轮分布于灰盘下部的外圈;所述棘轮与驱动安装板上的驱动棘爪相对应连接。
[0013] 所述炉体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砌砖。
[0014] 所述顶部煤仓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所述煤气放散口通过顶部煤仓、缓冲煤仓及底部煤仓与炉体相连通。所述炉栅与风管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
[0015] 本发明的优点:炉体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炉体的底端设有炉底;炉底的下方设有炉栅,炉栅安装于灰盘内,灰盘支座上的驱动安装板上安装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灰盘转动时,炉底外壁上的小灰刀及大灰刀能够使得灰盘内的煤灰能够松散,避免煤灰堆积;炉体上设置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第二排污口及温度计套管,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凑,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0018]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0019] 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底部通气室1、灰槽2、风管3、第一固定体4、炉体腔体5、底部通气室支架6、灰盘支座7、第二固定体8、连接管9、地脚螺丝10、风管接口11、棘轮12、驱动棘爪13、炉栅支座14、灰盘15、灰管16、风管定位套17、炉底18、驱动安装板19、第三固定体20、小灰刀21、大灰刀22、炉栅23、炉体24、炉体砌砖25、中心管26、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底部煤仓28、旋转下煤阀29、缓冲煤仓30、顶部煤仓31、滑板阀32、煤气放散口N1、顶部煤气出口N2、底部煤气出口N5、蒸汽出口N6、第一除污口N9、第二除污口N10、探火孔N12、备用进水口N13、排污口N14、排净口N15、人孔N16、进水口N17、气流调节器N18、水封溢流口N19及温度计套管N22。
[002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24,所述炉体24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炉体24的底端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18,所述炉底18与炉体24的结合部呈锥形。炉体24内的内部设有炉体砌砖25,所述炉体砌砖25采用耐火材料制成,提高炉体24的耐火性能;炉体砌砖25沿炉体24的长度分布。炉体24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26,所述中心管26的轴线与炉体24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心管26与炉体24顶端对应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9,中心管26通过连接管9与炉体24的内部固定连接,且中心管
26通过对应的连接管9与炉体24上的底部煤气出口N5相连通,底部煤气出口N5邻近炉体
24的顶端,且底部煤气出口N5与炉体24内的炉体腔体5相连通,从而炉体24内的煤气通过中心管26及连接管9与底部煤气出口N5连接后输出。
[0023] 位于炉体24顶部的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31,所述顶部煤仓31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30,所述缓冲煤仓30的下方设有底部煤仓28,所述底部煤仓28固定安装于炉体24的顶端,且底部煤仓28对应于与炉体24相连的一端伸入炉体24内。顶部煤仓31呈漏斗状,顶部煤仓31与缓冲煤仓30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29及滑板阀32,同时,缓冲煤仓30与底部煤仓28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29及滑板阀32;通过旋转下煤阀29、滑板阀32、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28间的对应配合,能够提高加入炉体24内煤粉的均匀性,提高转换效率。顶部煤仓31的顶端设有煤气放散口N1,所述煤气放散口N1通过顶部煤仓
31、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28与炉体24相连通。顶部煤仓31上设有第一固定体4,顶部煤仓31通过地脚螺丝10、垫圈及密封垫固定安装于第一固定体4上,第一固定体4采用耐火材料制成,通过第一固定体4能够将加煤机构固定安装于炉体24上。当顶部煤仓31内送入煤粉时,通过给旋转下煤阀29触发信号使得旋转下煤阀29打开,通过旋转下煤阀39及滑板阀32对应配合以及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28的分流后,能够提高进入炉体24内煤粉分布的均匀性。
[0024] 炉体24上设有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所述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与炉体24上的气流调节器N18相一致,通过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能够调节相应的气流量。炉体24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部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N2,通过顶部煤气出口N2能够将炉体24内的煤气输出。炉底18的外圈设有水夹套。
[0025] 炉底18的下方设有灰盘15,所述灰盘15的底部设有灰盘支座7;所述灰盘支座7上设有驱动安装板19,所述驱动安装板19上方设有炉栅支座14。灰盘15的中心区通过炉栅支座14安装有炉栅23,所述炉栅23对应于与炉栅支座14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18内,即炉底18对应于炉体24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灰盘15内。驱动安装板19上设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棘轮12,所述棘轮12位于炉栅支座14下方的外圈,所述棘轮12与驱动安装板19上的驱动棘爪13对应配合,驱动棘爪13包括液压传动电机,通过液压传动电机能够推动棘轮12转动,当棘轮12相对灰盘支座7转动后,能够使得灰盘15及炉栅23在灰盘支座7上转动。炉底18对应于伸入灰盘15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交错分布的小灰刀21及大灰刀22。当灰盘15及炉栅23转动时,小灰刀21及大灰刀22能够将灰盘15内的煤灰铲松,随着灰盘15的不断转动,灰盘15内的煤灰能够通过灰管16落入灰槽2内,所述灰槽2对称分布于灰盘15的下方,灰槽2通过灰管16与灰盘15相连。
[0026] 炉栅23呈圆形宝塔状,炉栅23的底端设有风管3,所述风管3的轴线与炉栅23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风管3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6及风管定位套17安装于炉栅23上,风管3的一端穿过风管定位套17后伸入炉栅23内,风管3的另一端伸入底部通气室1内,通过底部通气室1送入气化剂及所需的气体。使用时,灰盘15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20,灰盘支座7通过地脚螺栓10固定安装于第三固定体20上,风管定位套17及灰管16均穿过第三固定体20。风管3上设有风管接口11。炉栅23下部与风管3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N19。炉栅支座14与灰盘支座7支架,以及灰盘15连接处军用橡胶石棉板密封,不得漏水。
[0027] 如图4所示:为炉体24及炉底18上设置若干的管口分布图。炉体24及炉底18呈圆柱状,将炉体24及炉底18按照360度划分,且角度按照逆时针逐渐增大,能够得到相应接口的角度分布。以炉体24及炉底18的某一点为0度位置,其余位置依照相应的弧度大小进行类推。在炉体24上设置六个均匀分布的温度计套管N22及六个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N18,温度计套管N22及气流调节器N18分别分布于炉体24的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及300度;温度计套管N22位于气流调节器N18的下方。在炉底18上设置六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N10,所述第二除污口N10的分布位置与温度计套管N22的分布位置相一致,第二除污口N10位于温度计套管N22的下方。在炉底18的0度位置设置人孔N16,通过人孔N16上设置人孔盖,通过人孔N16能够方便进入炉底18进行检修。在炉体24设置9个均匀分布的探火孔N12,探火孔N12设置在炉体24的零度,并在炉体24上每隔40度设置一个探火孔N12,通过探火孔N12能够观察到炉体24内的燃烧情况,然后通过气流调节器N18能够调节通过风管3通入的气流;探火孔N12位于炉体24对应于邻近炉底18的端部。通过温度计套管N22能够安装温度计,通过温度计能够测量炉体24内的温度,从而能够调节控制炉体24内的发生温度,提高煤气发生量。
[0028] 在炉底18上设有设置6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除污口N9,具体地,在炉底18的30度位置设置第一除污口N9,并在炉底18上每隔60度设置一个第一除污口N9,从而得到均匀分布的第一除污口N9。在炉底18上设置2个备用进水口N13,其中一个备用进水口N13位于炉底18的45度位置,另外一个备用进水口N13位于炉底18的75度位置。在炉底18上设置3个排污口N14,其中一个排污口N14位于炉底18的45度位置,一个排污口N14位于炉底18的165度位置,第三个排污口N14位于炉底18的285度位置。在炉底18上设置对称分布的进水口N17,所述进水口N17位于炉底18的90度和270度位置,所述进水口N17在炉底18上位于第一除污口N9及第二除污口N10之间。在炉底18的345度位置设置排净口N15,所述排净口N15位于排污口N14的下方。炉体24上设置四个均匀分布的蒸汽出口N6,所述炉体24上的蒸汽出口N6呈间隔90度分布,其中一个蒸汽出口N6位于炉体24的零度位置。顶部煤气出口N2位于在炉体24的0度及180度位置。
[0029] 如图1~图4所示:使用时,顶部煤仓31通过地脚螺栓10与第一固定体4固定连接,炉体24的顶端及底端设置第二固定体8,灰盘15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20,通过地脚螺栓10将灰盘支座7固定与第三固定体20上。工作时,向顶部煤仓31内加入所需的煤粉,打开旋转下煤阀29及滑板阀32,使得煤粉通过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28缓冲及分流后均匀落入炉体24内。通过底部通气室1及风管3向炉体24内通入所需的气流,通过进水口N17向炉底18内注入水。气流通过炉栅23后使得煤粉在在炉底18进行气化,并在炉体24内进行干馏,从而得到的煤气通过中心管26、连接管9及底部煤气出口N5输出到所需的加热炉内。同时,可以通过炉体24顶部的顶部煤气出口N2将煤气输出到所需的加热炉内。
通过蒸汽出口N6能够输出蒸汽,通过探火孔N12能够观察炉体24内的燃烧情况。通过第一除污口N9、第二除污口N10、排污口N14及排净口N15能对炉底18进行清理。随着煤粉的不断燃烧,煤灰通过炉底18及炉栅23后落入灰盘15内,转动盘驱动机构驱动灰盘15及炉栅23转动,炉栅23转动后,利用宝塔状结构能够将煤灰均匀打散在灰盘15内,灰盘15转动时,小灰刀21及大灰刀22能够使得煤灰松散,避免在灰盘15的长期积累。随着灰盘
15的不断转动,煤灰通过灰管16落入灰槽2内,通过灰槽2能够方便对煤灰进行清理。整个煤气发生过程不断重复进行,直至煤气发生过程的结束。
[0030] 本发明炉体24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炉体24的底端设有炉底18;炉底18的下方设有炉栅23,炉栅23安装于灰盘15内,灰盘支座7上的驱动安装板19上安装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灰盘15转动时,炉底18外壁上的小灰刀21及大灰刀22能够使得灰盘15内的煤灰能够松散,避免煤灰堆积,通过炉体24及炉底18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凑,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