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儿童锁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280824.0

文献号 : CN1025359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宝禄宋文鹏唐靖王远宏

申请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儿童锁,它包括锁底板,锁底板外侧设有内开支架,锁底板和内开支架之间平行设有儿童锁支架,内开支架、儿童锁支架和锁底板通过铆接销将铆接在一起,当拨臂处在滑槽底部的锁止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左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外侧,两者无法捏合;当拨臂处在解锁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右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内,两者捏合,并且儿童锁支架的旋转能带动与锁体固连的解锁支架一起旋转。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全性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汽车用儿童锁,它包括锁底板(12),锁底板外侧设有内开支架(14),锁底板和内开支架之间平行设有儿童锁支架(11),内开支架、儿童锁支架和锁底板通过铆接销(13)铆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儿童锁支架端部设有拨臂(18),拨臂从车门内板(10)的滑槽(29)中穿出来,拨臂可在滑槽中滑动,拨臂具有在滑槽底部的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儿童锁支架中部设有掏空的挤料槽(20),挤料槽内设有一端与儿童锁支架固连的弹性臂(28),弹性臂上侧具有限位凸台(21),限位凸台限定了铆接销在挤料槽内左侧位置或右侧位置,儿童锁支架后端设有啮合凸台(24);所述的内开支架底部边缘还设有啮合槽(27),内开支架顶部设有拉索卡子孔(25),拉索卡子孔内装有拉索卡子(15),拉索卡子连接拉索(16);当拨臂处在滑槽底部的锁止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左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外侧,两者无法捏合;当拨臂处在解锁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右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内,两者捏合,并且儿童锁支架的旋转能带动与锁体固连的解锁支架(17)一起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儿童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儿童锁支架前端还设有导向柱(19),锁底板上开有与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儿童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臂与儿童锁支架固连处上端具有倒圆角(22)。

说明书 :

一种汽车用儿童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特别是一种车门后门儿童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门锁的儿童锁结构主要是为了保护儿童而设计的,儿童锁的结构基本都是应用在汽车的后门锁上。一旦儿童锁锁上之后,在车内拉内开手柄无法打开车门,只能从外面把车门打开,防止儿童在行车过程中将车门打开,从而起到保护儿童的作用。虽然法规上没有明确要求汽车后门锁必须要有儿童锁,但是带儿童锁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儿童锁的开关按钮通常布置在车门的内板上,通过拨动按钮,实现儿童锁的解锁和闭锁。目前我们的锁为了实现儿童锁功能,采用了9个零件,如图1所示。拉索卡子1安装在内开支架2上,拉索卡在拉索卡子1上。内开支架2和解锁支架8通过铆接销9铆接在锁底板7上,儿童锁支架5通过铆接销6铆接在锁底板7上,并且扭簧4连接在儿童锁支架5和锁底板7之间,起档位约束作用。通过拨动儿童锁支架5,儿童锁支架5是围绕铆接销6旋转的,旋转时带动滑销3在解锁支架8的槽子上滑动(滑动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使滑销3与内开支架2的末端接触与断开来实现内开是否能解锁。当滑销3滑动至解锁支架8槽子的下止点时,滑销3与内开支架2末端接触,此时内开手柄能解锁,为儿童锁解锁状态。当滑销3滑动至解锁支架8槽子的上止点时,滑销3与内开支架2末端未接触,此时内开手柄不能解锁,为儿童锁闭锁状态。目前这种儿童锁结构使用的零件个数多,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还加重了零件的重量,同时也增大了故障的风险。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一种汽车用儿童锁。
[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它包括锁底板,锁底板外侧设有内开支架,锁底板和内开支架之间平行设有儿童锁支架,内开支架、儿童锁支架和锁底板通过铆接销将铆接在一起,所述的儿童锁支架端部设有拨臂,拨臂从车门内板的滑槽中穿出来,拨臂可在滑槽中滑动,拨臂具有在滑槽底部的解锁位置和底部上端的锁止位置,儿童锁支架中部设有掏空的挤料槽,挤料槽内设有一端与儿童锁支架固连的弹性臂,弹性臂上侧具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限定了铆接销在挤料槽内左侧位置或右侧位置,儿童锁支架后端设有啮合凸台;所述的内开支架底部边缘还设有啮合槽,内开支架顶部设有拉索卡子孔,拉索卡子孔内设有拉索卡子,拉索卡子连接拉索;当拨臂处在滑槽底部的解锁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右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外侧,两者无法捏合;当拨臂处在锁止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左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内,两者捏合,并且儿童锁支架的旋转能带动与锁体固连的解锁支架一起旋转。
[0006] 上述的儿童锁支架前端还设有导向柱,锁底板上开有与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
[0007] 上述的弹性臂与儿童锁支架固连处上端具有倒圆角。
[0008] 本发明取得了以下的技术效果:
[0009] 1、此结构的儿童锁,将儿童锁支架进行了优化,通过在它上面加了一个凸台及导向柱等一些特殊的结构,使它具有多种用途,相比改进前的儿童锁结构减少了滑销3、扭簧4、铆接销6、解锁支架8等四个零件,使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
[0010] 2、通过在弹性臂与儿童锁支架固连处上端倒圆角,可以减小应力集中,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现有汽车儿童锁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2] 图2是改进后儿童锁工作原理结构轴侧示意图。
[0013] 图3是改进后儿童锁支架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4] 图4是改进后儿童锁支架结构轴侧示意图。
[0015] 图5是改进后内开支架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6] 图6是改进后儿童锁工作原理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7] 图7是改进后儿童锁工作原理结构后视示意图。
[0018] 图8是改进后儿童锁结构K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9是改进后内开解锁时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1] 实施例1
[0022] 参见图2-9,一种汽车用儿童锁,它包括锁底板12,锁底板外侧设有内开支架14,锁底板和内开支架之间平行设有儿童锁支架11,内开支架、儿童锁支架和锁底板通过铆接销13将铆接在一起,所述的儿童锁支架端部设有拨臂18,拨臂从车门内板10的滑槽29中穿出来,拨臂可在滑槽中滑动,拨臂具有在滑槽底部的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儿童锁支架中部设有掏空的挤料槽20,挤料槽内设有一端与儿童锁支架固连的弹性臂28,所述的弹性臂与儿童锁支架固连处上端具有倒圆角22。弹性臂上侧具有限位凸台21,限位凸台限定了铆接销在挤料槽内左侧位置或右侧位置,儿童锁支架后端设有啮合凸台24;所述的内开支架底部边缘还设有啮合槽27,内开支架顶部设有拉索卡子孔25,拉索卡子孔内设有拉索卡子15,拉索卡子连接拉索16;当拨臂处在滑槽底部的锁止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左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外侧,两者无法捏合;当拨臂处在解锁位置时,铆接销在限位凸台右侧位置,啮合凸台位于啮合槽内,两者捏合,并且儿童锁支架的旋转能带动与锁体固连的解锁支架17一起旋转。所述的儿童锁支架前端还设有导向柱19,锁底板上开有与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30。
[0023] 下面通过每个图具体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0024] 如图2所示,共结合运用了8个零件对此儿童锁结构进行阐述,分别是车门内板10、儿童锁支架11、锁底板12、铆接销13、内开支架14、拉索卡子15、拉索16、锁体解锁支架
17。它们的装配关系是铆接销13将内开支架14、儿童锁支架11和锁底板13铆接在一起,其中儿童锁支架11在锁底板12和内开支架14之间,并且儿童锁支架11上的导向柱19穿过锁底板12上的导向槽,拨臂18穿过车门内板10上的槽子,并且拨臂18有一段露在车门内板10的外面。拉索卡子15卡在内开支架14的拉索卡子孔25内,拉索16卡在拉索卡子
15上,拉动拉索16时带动内开支架14旋转。其中改进后的儿童锁结构比改进前的儿童锁结构简单的主要原因是将儿童锁支架11和内开支架14两个支架的结构进行优化,使这两个支架具有多种用途,能够实现多种功能,从而达到简化结构,减少零件个数的目的。
[0025] 如图3所示,表示的是儿童锁支架11的正视图,此支架为了实现多种功能,在支架上做了许多的结构。如图3上的拨臂18,因为儿童锁的解锁与锁止是通过人工手动的方式实现的,且在车门的内板上儿童锁拨臂处开了一个滑槽,拨臂从车门内板的滑槽中穿出来,有一段露在车门内板的外面,通过手工拨动拨臂18带动儿童锁支架11左右滑动,实现儿童锁的解锁与闭锁。导向柱19也是儿童锁支架11上的一个凸台结构,因为在锁底板12上面有一个导向槽30,导向柱19穿过锁底板12上的导向槽30,在拨动拨臂18时,导向柱19沿着锁底板12上的导向槽滑动,使儿童锁支架11也沿着锁底板12上导向槽的方向滑动。
[0026] 挤料槽20是通过将料掏空形成的一个槽子,限位凸台21的作用是限制儿童锁支架11左右窜动。倒圆角22的作用是消除应力集中,防止限位凸台21在进行形变时断裂,因为整个儿童锁支架11的材料是塑料注塑成型的,在拨动拨臂时,儿童锁支架11要滑动,滑动过程中铆接销13要挤压限位凸台,使它向下发生弹性形变,如果在倒圆角22处不进行倒圆角消除应力集中的话,限位凸台在进行弹性形变的时候就有可能断裂,导致儿童锁失效。图3上的两个虚线圆分别表示的是儿童锁在解锁和锁止位置时铆接销13的位置示意图,即铆接销13的相对运动位置。因为在装配的时候,是通过铆接销13将锁底板12、儿童锁支架
11、内开支架14铆接在一起,其中儿童锁支架11在锁底板12和内开支架14之间,铆接销
13通过儿童锁支架11的位置为图3上虚线圆位置之一,其中左边虚线圆的位置表示的是儿童锁锁止时铆接销13的位置,右边的虚线圆位置表示的是儿童锁解锁时铆接销13的位置。
当想把儿童锁由锁止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向左拨动拨臂使儿童锁支架11往左边滑动,铆接销13相对儿童锁支架11是向右运动的,在运动的时候铆接销13要通过限位凸台的顶部,将限位凸台21往挤料槽20处挤压,使限位凸台向下发生弹性形变。当铆接销13相对运动到了右边虚线圆的位置时,此时为儿童锁解锁状态,限位凸台也恢复到了原先的位置,限制儿童锁支架11窜动。
[0027] 图4表示的是儿童锁支架11的轴侧视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导向柱的另外一侧有一个啮合凸台24,作用是与内开支架的啮合槽啮合,当在拉动内开支架14时,带动儿童锁支架11,使它能够实现内开解锁。
[0028] 图5表示的内开支架14的结构示意图,拉索卡子孔25是用来安装拉索卡子的,销孔26是铆接销13铆接用的,通过铆接销13将内开支架14、儿童锁支架11、锁底板12铆接在一起,拉动拉索16带动内开支架14沿着铆接销13的轴线旋转。啮合槽27是在儿童锁解锁时与儿童锁支架11上的啮合凸台24啮合,当拉动拉索16时,内开支架14旋转带动儿童锁支架11旋转,从而实现内开解锁。
[0029] 如图6、7表示的是儿童锁解锁和闭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正视图,图7是后视图,图6、7中儿童锁支架11的两个位置,实线表示的儿童锁锁止时的位置,虚线表示的是儿童锁解锁时的位置。结合图3、4、5、6、7,首先实现儿童锁从锁止转换到解锁状态。当人工手动拨动儿童锁支架11上拨臂时(即儿童锁支架11如图6、7中从实线运动到虚线位置),导向柱沿着锁底板12上的槽子滑动,结合图3所示,此时在铆接销13的相对运动位置上铆接销13由左边的虚线圆运动到了右边虚线圆的位置,在运动过程中,铆接销13要经过儿童锁支架11上的限位凸台,迫使限位凸台向下往挤料槽挤压,当铆接销13相对运动到了图3右边虚线圆的位置时,儿童锁支架11运动到位,限位凸台形变回弹,限制儿童锁支架11左右窜动。当儿童锁支架11运动到位后,如图7所示,儿童锁支架11处在虚线的位置,此时儿童锁支架11上面的啮合凸台也运动到了内开支架14的啮合槽里面,使啮合凸台与啮合槽啮合,这时的儿童锁支架11的前端也与锁体解锁支架17接触,如图8所示K处的放大图。锁体解锁支架17是与锁体连接在一起的,向上拨动锁体解锁支架17也可以实现解锁。
[0030] 如图8所示,儿童锁解锁时儿童锁支架11的位置为虚线的位置,锁体解锁支架17与儿童锁支架11接触。如图9所示,当向右边方向拉动拉索16时,带动内开支架14顺时针旋转,因为此时儿童锁支架11上的啮合凸台已经与内开支架14上的啮合槽啮合,因此内开支架14在做顺时针旋转的同时,也带动了儿童锁支架11顺时针旋转。又因为此时的儿童锁支架11与锁体解锁支架17相接触,所以儿童锁支架11在进行顺时针旋转时,也带动了锁体解锁支架17向上旋转,实现了锁体的解锁,此解锁过程儿童锁支架11上的导向柱沿着锁底板12的槽子运动,拨臂也沿着车门内板10上的槽子运动,最终状态如图9所示。
[0031] 当要实现儿童锁从解锁状态转换到锁止状态,如图6、7所示。图中儿童锁支架11的实线位置表示儿童锁的锁止状态位置,即从图中虚线位置运动到实线位置。当儿童锁支架11处在解锁位置(图中虚线位置),人工拨动儿童锁支架11上的拨臂使它向右滑动,导向柱也沿着锁底板12上的槽子向右滑动,结合图3所示,此时在铆接销13的相对运动位置上铆接销13由右边的虚线圆运动到了左边虚线圆的位置,在运动过程中,铆接销13要经过儿童锁支架11上的限位凸台,迫使限位凸台向下往挤料槽挤压,当铆接销13相对运动到了图3左边虚线圆的位置时,儿童锁支架11运动到位,限位凸台形变回弹,限制儿童锁支架11左右窜动。此时儿童锁支架11上的啮合凸台与内开支架14上的啮合槽脱离开来,如图6所示的儿童锁支架11的实线位置。如图8的实线位置所示,儿童锁支架11不与锁体解锁支架17相接触。当向右拉动拉索16时,带动内开支架14旋转,由于此状态下儿童锁支架11上的啮合凸台已经与内开支架14上的啮合槽脱离开了,导致内开支架14在旋转时无法带动儿童锁支架11旋转,也无法迫使锁体解锁支架17向上旋转解锁。
[0032] 因此,当儿童锁处于解锁状态时,内开能实现车门解锁;反之,当儿童锁处于闭锁状态时,内开无法实现车门解锁。
[0033]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