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80046782.2

文献号 : CN1025966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岩濑干雄铃木智英神内直也冲岛达矢神谷敏彦

申请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实现能够恰当地向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供给油,并且能够将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支承为能够恰当的旋转,进而能够缩短轴长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I)、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旋转电机(MG)、液力偶合器、卡合装置(C1)以及对它们进行收纳的壳体(3)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壳体(3)具有在相对于卡合装置(C1)靠内燃机侧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5)、和从该支承壁(5)朝向卡合装置(C1)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11)。卡合装置(C1)具备卡合部件(33)、按压部件(34)以及工作油压室(H1)。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被支承轴承(71)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并且在筒状突出部(11)形成有向工作油压室(H1)供给油的工作供给油路(L1)。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旋转电机;与该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液力偶合器;利用油压对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液力偶合器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卡合装置;至少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卡合装置以及上述液力偶合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相对于上述卡合装置在轴向的上述内燃机侧即轴第一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以及从该支承壁朝向与上述轴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上述卡合装置具备被供给了上述油压的工作油压室,

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经由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并且在上述筒状突出部形成有向上述工作油压室供给油的工作供给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连结的卡合输入侧部件;以及与该卡合输入侧部件构成一对并且与上述液力偶合器连结的卡合输出侧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与上述转子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与作为上述支承壁的第一支承壁不同的、相对于上述液力偶合器在上述轴第二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第二支承壁,上述液力偶合器具备偶合器输入侧部件、和与该偶合器输入侧部件构成一对的偶合器输出侧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与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经由与作为上述支承轴承的第一支承轴承不同的第二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上述液力偶合器驱动连结、并且与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中间输出部件,上述液力偶合器具备对该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进行收纳的主体部收纳室,在上述中间输出部件形成有向上述主体部收纳室供给油的偶合器供给油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卡合部件、和对该卡合部件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对置筒状部,上述对置筒状部以对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上述卡合部件的径向内侧与上述筒状突出部沿着径向对置配置,利用配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对置筒状部滑动的上述按压部件和上述对置筒状部,来划定上述工作油压室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对置筒状部形成有对上述工作供给油路与上述工作油压室进行连通的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置筒状部配置在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外侧,

上述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外周面,并且在轴向上配置在上述支承壁与上述对置筒状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部件具备转子主体、以及从该转子主体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对该转子主体进行支承的转子支承部件,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具备对上述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进行收纳的罩部、以及插入于上述第二支承壁的径向内侧并与油泵驱动连结的泵驱动轴,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及上述罩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经由上述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上述泵驱动部件经由上述第二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件以贯通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入侧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而构成输入传递部件,相对于上述卡合装置在上述轴第一方向侧,并且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筒状突出部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筒状突出部与上述输入传递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对置筒状部,上述对置筒状部以对上述卡合装置所具备的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上述卡合部件的径向内侧与上述筒状突出部沿着径向对置配置,上述支承轴承在轴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对置筒状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的连结部设有利用螺栓对相互间进行紧固固定的紧固固定部、和沿着径向相互抵接并嵌合的径向嵌合部,在上述径向嵌合部中的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之间,还配置有第三密封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卡合部件、和对该卡合部件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以对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和与该轴向延伸部形成为一体并从上述轴向延伸部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在上述径向延伸部与上述按压部件之间形成有上述工作油压室,

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径向延伸部连结,上述轴向延伸部的上述轴第二方向侧的开口端部与上述罩部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输入部件以贯通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并且经由与作为上述支承轴承的第一支承轴承不同的第三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状突出部还形成有向对上述卡合装置所具备的卡合部件进行收纳的卡合部件收纳室供给油的循环供给油路。

说明书 :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旋转电机、与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液力偶合器、利用油压对输入部件与旋转电机以及液力偶合器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卡合装置、以及至少收纳旋转电机、卡合装置以及液力偶合器的壳体。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已知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如该专利文献1的图1等所示,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旋转电机(专利文献1中的电动机;以下相同)、液力偶合器(变矩器1)以及对它们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卡合装置(离合器机构16),配置于收纳它们的壳体(电动机外壳6)内。在该装置中,在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从在内燃机(发动机)侧的支承壁(发动机侧侧壁部)内形成的油路(油通道)供给工作用的油。此外,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转子12以及其支承部件),相对于卡合装置在轴向上与内燃机相反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着径向被支承在与支承壁不同的壳体壁。
[0003] 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为了分别适当地实现卡合装置向工作油压室的油压供给和转子部件的旋转支承,需要相对于卡合装置在轴向两侧互不相同的两个壁部。因此,相应地轴长变长,存在装置整体不得不大型化的课题。
[0004]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137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为此,希望实现能够恰当地向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供给油,并且能够将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支承为能够恰当的旋转,进而能够缩短轴长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0006]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旋转电机;与该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液力偶合器;利用油压对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液力偶合器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卡合装置;至少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卡合装置以及上述液力偶合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相对于上述卡合装置在轴向的上述内燃机侧即轴第一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以及从该支承壁朝向与上述轴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上述卡合装置具备供上述油压供给的工作油压室,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经由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并且在上述筒状突出部形成有向上述工作油压室供给油的工作供给油路。
[0007] 其中,“驱动连结”是表示两个旋转要素连结成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包含这两个旋转要素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者这两个旋转要素能够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传递驱动力地连结的状态的概念而使用。作为这种传动部件包含将旋转以同速或者进行变速之后传递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这种传动部件,还可以包含对旋转以及驱动力进行选择性的传递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离合器、啮合式离合器等。
[0008] 此外,“旋转电机”作为包含电动机(motor)、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电动机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中的任意一个的概念使用。
[0009] 此外,“液力偶合器”作为包含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变矩器、以及不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通常的液力偶合器中的任意一个的概念使用。
[0010] 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能够在壳体的筒状突出部,经由支承轴承将旋转电机的转子部件能够旋转地沿径向进行支承。此外,能够经由形成于对转子部件沿径向进行支承的筒状突出部的工作供给油路,向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供给油。这样,由于能够利用与支承壁形成为一体的筒状突出部,来分别恰当地实现向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的油压供给和转子部件的旋转支承,因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轴长缩短。
[0011] 因此,能够实现能够恰当地向工作油压室供给油,并且能够将转子部件支承为使其恰当地旋转,进而能够缩短轴长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0012] 在此,优选构成为,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连结的卡合输入侧部件;以及与该卡合输入侧部件构成一对并且与上述液力偶合器连结的卡合输出侧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与上述转子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0013]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与转子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卡合输出侧部件,经由转子部件以及支承轴承沿径向恰当地支承于筒状突出部。
[0014]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壳体具备与作为上述支承壁的第一支承壁不同的、相对于上述液力偶合器在上述轴第二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第二支承壁,上述液力偶合器具备偶合器输入侧部件、和与该偶合器输入侧部件构成一对的偶合器输出侧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与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经由与作为上述支承轴承的第一支承轴承不同的第二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壁。
[0015]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相对于旋转电机、卡合装置以及液力偶合器位于轴向的两侧的第一支承壁以及第二支承壁,将相互间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转子部件、卡合输出侧部件以及偶合器输入侧部件,以轴向长的支承间隔沿径向进行支承。由此,能够以高轴心精度对转子部件、卡合输出侧部件以及偶合器输入侧部件整体进行支承。
[0016] 此外,优选构成为,还具备与上述液力偶合器驱动连结、并且与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中间输出部件,上述液力偶合器具备对该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进行收纳的主体部收纳室,在上述中间输出部件形成有向上述主体部收纳室供给油的偶合器供给油路。
[0017] 根据该结构,将向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的油经由形成于筒状突出部的工作供给油路进行供给,并且将向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收纳室的油经由形成于中间输出部件的偶合器供给油路进行供给。由此,与将工作供给油路以及偶合器供给油路双方形成于中间输出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中间输出部件的小径化。由此,能够分别恰当地对卡合装置的工作油压室以及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收纳室供给油,并且缩小径向尺寸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0018]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卡合部件、和对该卡合部件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以对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上述卡合部件的径向内侧与上述筒状突出部沿着径向对置配置的对置筒状部,利用配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对置筒状部滑动的上述按压部件和上述对置筒状部,来划定上述工作油压室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对置筒状部形成有对上述工作供给油路与上述工作油压室进行连通的油孔。
[0019]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卡合输出侧部件还经由对置筒状部沿径向支承于筒状突出部。由此,能够将卡合输出侧部件支承为能够更可靠地旋转。此外,在该结构中,利用卡合输出侧部件的对置筒状部和按压部件来划定工作油压室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形成于对置筒状部的油孔,恰当地从工作供给油路向工作油压室供给油。
[0020]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对置筒状部配置在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外侧,上述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外周面,并且在轴向上配置在上述支承壁与上述对置筒状部之间。
[0021]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外侧将支承轴承和对置筒状部沿轴向并列配置,能够将转子部件以及卡合输出侧部件整体紧凑配置。
[0022]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转子部件具备转子主体、以及从该转子主体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对该转子主体进行支承的转子支承部件,上述偶合器输入侧部件具备对上述液力偶合器的主体部进行收纳的罩部、以及插入于上述第二支承壁的径向内侧并与油泵驱动连结的泵驱动轴,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及上述罩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经由上述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上述泵驱动部件经由上述第二支承轴承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壁。
[0023] 根据该结构,能够恰当地实现将转子部件、卡合输出侧部件以及偶合器输入侧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并且对它们整体以轴向长的支承间隔沿径向支承的结构。此外,经由偶合器输入侧部件的泵驱动轴驱动油泵,从而能够生成在装置内的各部分所需的油压。
[0024]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输入部件以贯通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入侧部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而构成输入传递部件,相对于上述卡合装置在上述轴第一方向侧,并且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筒状突出部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筒状突出部与上述输入传递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0025]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内燃机的动力经由以贯通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的输入部件来向卡合装置的卡合输入侧部件传递。此外,即便从工作供给油路向工作油压室供给的油在筒状突出部的周边漏出,由于利用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使该油停留在筒状突出部的周边,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向内燃机、旋转电机侧流出。
[0026]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以对上述卡合装置所具备的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上述卡合部件的径向内侧与上述筒状突出部沿着径向对置配置的对置筒状部,上述支承轴承在轴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对置筒状部之间。
[0027]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从工作供给油路向工作油压室供给时从筒状突出部与对置筒状部之间漏出的油,来对支承轴承进行润滑,并且抑制油向旋转电机侧流出。
[0028] 此外,优选构成为,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的连结部设有利用螺栓对相互间进行紧固固定的紧固固定部、和沿着径向相互抵接并嵌合的径向嵌合部,在上述径向嵌合部中的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之间,还配置有第三密封部件。
[0029]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径向嵌合部恰当地对转子支承部件与卡合输出侧部件进行径向定位。此外,能够利用紧固固定部,恰当地对转子支承部件与卡合输出侧部件进行紧固固定。由此,能够将转子支承部件和卡合输出侧部件,作为以高轴心精度无晃动地牢固地进行连结固定的一体的旋转部件而构成,从而能够维持卡合装置的高轴心精度。此外,即便从工作供给油路向工作油压室供给的油在筒状突出部的周边漏出,由于利用配置于径向嵌合部的第三密封部件将该油停留在筒状突出部的周边,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向旋转电机侧流出。
[0030]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卡合装置还具备卡合部件、和对该卡合部件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上述卡合输出侧部件具有以对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和与该轴向延伸部形成为一体并从上述轴向延伸部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在上述径向延伸部与上述按压部件之间形成有上述工作油压室,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径向延伸部连结,上述轴向延伸部的上述轴第二方向侧的开口端部与上述罩部连结。
[0031]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卡合输出侧部件中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来在与按压部件之间恰当地形成工作油压室,并且能够恰当地进行卡合输出侧部件与转子支承部件的连结。此外,能够利用卡合输出侧部件中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的轴第二方向侧的开口端部,来恰当地进行卡合输出侧部件与罩部的连结。由此,能够将转子部件、卡合输出侧部件以及偶合器输入侧部件整体紧凑地连结。
[0032]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输入部件以贯通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并且经由与作为上述支承轴承的第一支承轴承不同的第三支承轴承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上述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
[0033] 根据该结构,与卡合输出侧部件连结的转子部件、和与卡合输入侧部件连结的输入部件,相对于旋转电机在相同的轴第一方向侧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的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因此能够将卡合装置的输入输出两侧的部件即卡合输入侧部件和卡合输出侧部件,在轴向的较窄的范围内沿径向恰当地支承。因此,能够维持卡合装置的高轴心精度,并且缩短轴长,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0034] 此外,优选构成为,在上述筒状突出部还形成有向对上述卡合装置所具备的卡合部件进行收纳的卡合部件收纳室供给油的循环供给油路。
[0035]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形成于筒状突出部的循环供给油路向卡合部件收纳室供给油,利用该油对卡合部件进行有效的冷却。此外,根据该结构,与将工作供给油路以及循环供给油路形成于例如输入部件的内部等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油路结构,使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性良好。

附图说明

[0036]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0037]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38]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39]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40]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部支承壁内的油路的配置关系的图。
[0041] 图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为,使用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来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1作为所谓单个电动机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而构成。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
[0043] 1.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0044]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驱动装置1具备与车辆的第一驱动力源亦即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车辆的第二驱动力源亦即旋转电机MG、以及变矩器TC。此外,驱动装置1具备输入离合器C1和变速机构TM。它们在动力传递路径上,从内燃机E侧起,按照输入轴I、输入离合器C1、旋转电机MG、变矩器TC、变速机构TM、以及输出轴O的顺序配置。此外,它们的各结构除输入轴I的一部分与输出轴O的一部分之外被收纳于壳体(驱动装置壳体)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部件”,输出轴O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出部件”。
[0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旋转电机MG、变矩器TC以及输出轴O均配置在轴心X(参照图2)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形成为,适合搭载于FR(Front Engine Rear Drive)方式的车辆的情况的单轴结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特别明确地进行区分的情况以外,以轴心X为基准,规定“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方向。并且,在关注驱动装置1内的特定部位的情况下关于沿着轴向的方向性而言,将轴向一方侧即朝向内燃机E侧(图2中的左侧)的方向设为“轴第一方向A1”,将轴向另一方侧即朝向输出轴O侧(图2中的右侧)的方向设为“轴第二方向A2”。
[0046] 内燃机E为利用燃料在内燃机内部的燃烧而被驱动并输出动力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公知各种发动机。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经由第一减振器16(参照图2)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此外,输入轴I经由输入离合器C1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输入轴I借助输入离合器C1与旋转电机MG选择性的驱动连结。在该输入离合器C1的卡合状态下,经由输入轴I而使得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在输入离合器C1的放开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离合器C1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装置”。
[0047] 旋转电机MG具有定子St和转子Ro而构成,可以发挥作为接受电力供给而生成动力的电动机(motor)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供给而生成电力的发电机(generator)的功能。为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本例中,作为蓄电装置使用蓄电池。另外,作为蓄电装置还适合使用电容器等。旋转电机MG从蓄电池接受电力供给而动力运行,或者将利用内燃机E所输出的扭矩(在此,与“驱动力”相同的意思使用)或车辆的惯性力产生的电力向蓄电池供给而使之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与构成动力传递部件T的变矩器TC的泵轮41驱动连结。
[0048] 变矩器TC为对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进行转换并向中间轴M传递的装置。变矩器TC具备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驱动连结的泵轮41、与中间轴M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的涡轮转轮51、以及设在它们之间的定子56(参照图2)。变矩器TC能够经由填充于其内部的油,在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之间传递扭矩。此时,在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之间产生旋转速度差的情况下,传递根据旋转速度比而进行扭矩转换的扭矩。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矩器TC相当于“液力偶合器”。
[0049] 此外,变矩器TC具备锁止离合器C2。锁止离合器C2对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在该锁止离合器C2的卡合状态下,变矩器TC不经由内部的油而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之间传递于中间轴M。该中间轴M为变矩器TC的输出轴(偶合器输出轴),同时又是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M相当于本发明的“中间输出部件”。
[0050] 变速机构TM为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按照规定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输出轴O传递的装置。作为这种变速机构TM,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备能够切换不同的变速比的多个变速级的自动有级变速机构。另外,作为变速机构TM,还可以使用可无级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具备能够切换不同的变速比的手动式有级变速机构等。变速机构TM按照各时刻的规定的变速比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且对扭矩进行转换向输出轴O传递。向输出轴O传递的旋转以及扭矩,经由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被分配于左右两个车轮W而传递。由此,驱动装置1能够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向车轮W传递,使车辆行驶。
[0051] 2.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
[0052] 接着,参照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3为图2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周向上与图3不同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0053] 2-1.壳体
[0054] 如图2所示,壳体3形成为近似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具备:呈近似圆筒状、且对旋转电机MG和输入离合器C1、变矩器TC等的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周壁4;对旋转电机MG以及输入离合器C1的轴第一方向A1侧进行覆盖的端部支承壁5;以及对变矩器TC的轴第二方向A2侧进行覆盖的中间支承壁6。另外,在壳体3内的端部支承壁5与中间支承壁6之间的空间,收纳着旋转电机MG、输入离合器C1以及变矩器TC。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比中间支承壁6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空间,收纳着变速机构TM。另外,在比端部支承壁5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壳体3的外部空间,配置有第一减振器16。
[0055] 端部支承壁5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此设为沿着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近似圆板状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支承壁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壁”。在该端部支承壁5的径向中心部,设有筒状突出部11。筒状突出部11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并且是形成为从端部支承壁5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筒状突出部11与端部支承壁5形成为一体。筒状突出部11具有某种程度的轴向长度。在图示的例子中,筒状突出部11具有比转子Ro的轴向长度长的轴向长度。在该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轴心贯通孔11a(参照图3等)。另外,输入轴I插通于该轴心贯通孔11a。由此,输入轴I配置成贯通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内侧,并且贯通端部支承壁5而插入于壳体3内。
[0056] 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的轴向的规定位置,设有第一台阶部11b。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第一台阶部11b为边界,比该第一台阶部11b靠轴第一方向A1侧设为大径部,比第一台阶部11b靠轴第二方向A2侧设为小径部。另外,以与该小径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第一轴承71。作为第一轴承71使用能够承受径向荷重的轴承,本例中使用球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71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承”。另外,第一台阶部11b形成于,比后述的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台阶部25b稍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轴向位置。
[0057] 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中,比第一台阶部11b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规定位置,设有第二台阶部11c。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第二台阶部11c为边界,比该第二台阶部11c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直径形成为更小。这样在直径形成为比小径部更小的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其外周面接触地嵌合有套筒86。套筒86的外径与筒状突出部11的小径部的外径一致。
[005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突出部11形成有多个油路。具体而言,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油路L1、第二油路L2、第三油路L3以及第四油路L4这四个油路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第一油路L1为与输入离合器C1的后述的工作油压室H1连通、而向该工作油压室H1供给油用的油供给路(参照图4)。第二油路L2为与输入离合器C1的后述的循环油压室H2连通、而向该循环油压室H2供给油用的油供给路(参照图3)。第三油路L3为用于使从循环油压室H2排出的油返回到油盘(未图示)的油排出路(参照图3)。第四油路L4为用于使从后述的轴承配置空间P排出的油返回到油盘(未图示)的油排出路(参照图4)。对于这些油路,在后续中详细说明。
[0059] 中间支承壁6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此设为沿着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平坦的圆板状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支承壁6与端部支承壁5构成为不同的部件。此外,中间支承壁6还与周壁4构成为不同的部件,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固定于在周壁4的内周面形成的台阶部。在该中间支承壁6设有油泵9。在此,在中间支承壁6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面安装有泵罩7,形成于中间支承壁6与泵罩7之间的泵室收纳有泵转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中间支承壁6和泵罩7构成本发明的“第二支承壁”。在中间支承壁6以及泵罩7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并且在该贯通孔插通有中间轴M。此外,在该贯通孔还插通有固定轴58以及泵驱动轴47。固定轴58为被固定于中间支承壁6,对变矩器TC的定子56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轴部,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且配置在中间轴M的径向外侧。泵驱动轴47为与变矩器TC的泵轮41一体旋转的圆筒状的轴部,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且配置在固定轴58的径向外侧。
[00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为具有内转子和外转子来作为泵转子的内接式齿轮泵。油泵9的泵转子经由泵驱动轴47与泵轮4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由此,伴随着泵轮41的旋转,油泵9喷出油,产生用于向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供给油的油压。在中间支承壁6以及泵罩7,形成有油泵9的吸入油路以及喷出油路。此外,如图2等中局部所表示的那样,在驱动装置1的壳体3(包含端部支承壁5以及筒状突出部11)、各轴的内部,设有用于供给这种油的油路。
[0061] 2-2.旋转电机
[0062] 如图2所示,旋转电机MG配置在比端部支承壁5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且比变矩器TC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此外,旋转电机MG相对于输入轴I以及输入离合器C1配置在径向外侧。旋转电机MG与输入离合器C1配置在从径向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其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从某一方向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是指,以该方向为视线方向使视点向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两个部件以重叠的方式呈现的视点至少存在于一部分区域的情况。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固定于壳体3。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Ro。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沿径向空出微小间隙而对置配置,并且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支承于壳体3。具体而言,支承转子Ro而与该转子Ro一体旋转的转子支承部件
22,经由第一轴承7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Ro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子主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体旋转的转子Ro以及转子支承部件22构成本发明的“转子部件21”。
[0063] 如图2~图4所示,转子支承部件22为从径向内侧对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进行支承的部件。转子支承部件22相对于输入离合器C1配置在轴第一方向A1侧。转子支承部件22为了相对于配置在转子Ro的径向内侧的第一轴承71支承转子Ro,形成为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22具备转子保持部23、径向延伸部24以及支承圆筒状部25。
[0064] 转子保持部23为对转子Ro进行保持的部分。转子保持部23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形成为与转子Ro的内周面以及轴向两侧面接触的圆环状。径向延伸部24与转子保持部23形成为一体,并且形成为从转子保持部23的轴向的中央部附近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例中,径向延伸部24为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部。在本例中,径向延伸部24与径向以及周向的位置无关地,形成为厚度大致均匀的平坦的板状。此外,在径向延伸部24的周向的多处设有第一螺栓插通孔24a。在第一螺栓插通孔24a,插通有用于紧固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第一螺栓9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延伸部24的径向内侧端部,一体地设有支承圆筒状部25。
[0065] 支承圆筒状部25为,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并且以相对于径向延伸部24沿轴向两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圆筒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配置有第一轴承71,利用配置于该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与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轴承71来对转子支承部件22进行支承。由此,转子支承部件22以经由第一轴承71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支承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
[0066] 在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的轴向的规定位置,设有内周台阶部25b。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以内周台阶部25b为边界,比该内周台阶部25b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设为内周小径部,比内周台阶部25b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设为内周大径部。另外,以与其内周大径部的内周面和内周台阶部25b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一轴承7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台阶部25b形成在比径向延伸部24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
另外,第一轴承71配置在从径向观察时与径向延伸部24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
[0067] 在支承圆筒状部25的外周面的相对于径向延伸部24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规定位置,设有外周台阶部25c。支承圆筒状部25的外周面,以外周台阶部25c为边界,比该外周台阶部25c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设为外周小径部,比外周台阶部25c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设为外周大径部。另外,外周台阶部25c设在比内周台阶部25b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支承圆筒状部25在外周大径部中与径向延伸部24形成为一体。此外,以与外周小径部的外周面和外周台阶部25c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接触的方式,安装有旋转传感器13的传感器转子13b。在传感器转子13b的径向外侧,沿着径向与该传感器转子13b空出微小间隙而对置配置有传感器定子13a。如图2所示,传感器定子13a固定于在端部支承壁5形成的规定的传感器定子安装部。另外,旋转传感器13为用于对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本例中使用旋转变压器(resolver)。
[0068]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圆筒状部25中的相对于径向延伸部24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筒状部分被设为嵌合突出部25a。即,转子支承部件22具有从径向延伸部24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筒状的嵌合突出部25a。嵌合突出部25a至少以所需的嵌合长度的量以上的长度沿轴向延伸。在该嵌合突出部25a,如后文所述地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延伸部32d沿径向抵接并嵌合。
[006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轴承71在轴第一方向A1侧,在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81。在此,在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小径部与筒状突出部11的大径部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81。利用该第一密封部件81,对支承圆筒状部25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进行密封,抑制对第一轴承71进行润滑等之后的油到达旋转传感器13、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等。另外,在由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支承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以及第一密封部件81划分出的空间配置第一轴承7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空间设为“轴承配置空间P”。
[0070] 2-3.输入离合器
[0071] 输入离合器C1为对输入轴I与旋转电机MG以及变矩器TC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摩擦卡合装置。输入离合器C1作为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构成。此外,如图2所示,输入离合器C1在轴向上配置在转子支承部件22与变矩器TC之间。即,输入离合器C1配置在比转子支承部件22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且比变矩器TC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输入离合器C1配置成在轴向上与变矩器TC邻接。此外,输入离合器C1在径向上配置在筒状突出部11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之间。即,输入离合器C1配置在比筒状突出部11更靠径向外侧、且比转子Ro更靠径向内侧。筒状突出部11、输入离合器C1以及转子Ro被配置成在径向上观察时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输入离合器C1具备离合器轮毂31、筒状连结部件32、摩擦部件33、活塞34以及工作油压室H1。
[0072] 输入离合器C1具有成对的输入侧摩擦部件和输出侧摩擦部件来作为摩擦部件33。在此,输入离合器C1具有多个(本例中2枚)输入侧摩擦部件和多个(本例中2枚)输出侧摩擦部件,它们沿着轴向交替配置。多个摩擦部件33均形成为圆环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部件33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件”。
[0073] 离合器轮毂31为以从径向内侧对多个输入侧摩擦部件(本例中,轮毂侧摩擦部件)进行支承的方式沿径向延伸的圆环板状部件。离合器轮毂31形成为在轴向上穿过活塞34与变矩器TC的后述的罩部42之间并沿着径向延伸,该离合器轮毂31的径向内侧端部与输入轴I连结。在此,输入轴I具有在轴向上穿过筒状突出部11与罩部42之间并沿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Ia。另外,凸缘部Ia的径向外侧端部与离合器轮毂31的径向内侧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并连结。由此,输入轴I与离合器轮毂3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由上述的输入轴I和离合器轮毂31构成“输入传递部件”。另外,离合器轮毂31为经由输入轴I接受内燃机E的旋转以及扭矩的传递的部件,是输入离合器C1的输入侧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轮毂31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输入侧部件”。
[0074] 筒状连结部件32为,对多个摩擦部件33的至少径向外侧进行覆盖,并且以从径向外侧对输出侧摩擦部件(本例中,鼓侧摩擦部件)进行支承的方式形成的近似圆筒状部件。筒状连结部件32作为输入离合器C1的离合器鼓发挥功能。此外,筒状连结部件32具有以对活塞34的轴第一方向A1侧和活塞34的径向外侧进行进一步的覆盖的方式整体形成碗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连结部件32作为与转子支承部件22、变矩器TC的罩部
42独立的不同的部件构成。另外,筒状连结部件32与转子支承部件22连结并且与罩部42连结。筒状连结部件32为,与离合器轮毂31构成一对,并且将在输入离合器C1的卡合状态下向离合器轮毂31输入的旋转以及扭矩向作为输出轴O侧的变矩器TC传递的输入离合器C1的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连结部件32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输出侧部件”。
[0075]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作为离合器鼓的筒状连结部件32具备轴向延伸部32a、径向延伸部32b、筒状延伸部32d、筒状突出部32e以及径向延出部32f。轴向延伸部32a相对于轴心X配置成同轴状,并且以跨越轴向的规定范围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轴向延伸部32a以至少在轴第一方向A1侧与转子支承部件22的径向延伸部24接触、并且在轴第二方向A2侧与变矩器TC的罩部42接触的方式,沿着轴向形成。如后文所述,罩部42沿径向抵接并嵌合在该轴向延伸部32a。此外,轴向延伸部32a相对于转子支承部件22的转子保持部23沿着径向空出规定间隔而对置配置。
[0076] 径向延出部32f与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轴向延伸部32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环板状。在径向延出部32f的周向的多处,设有第二螺栓插通孔32g。用于紧固罩部4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第二螺栓92插通于第二螺栓插通孔32g。径向延出部32f配置在定子St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Ce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径向上观察时与该线圈端部Ce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此外,径向延出部32f配置在转子Ro的轴第二方向A2侧、并且在轴向上观察时与转子Ro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
[0077] 径向延伸部32b与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轴向延伸部32a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近似圆环板状。轴向延伸部32a与径向延伸部32b之间的连结部位为在轴向以及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厚壁部,该厚壁部为用于安装筒状连结部件32与转子支承部件22的安装部32c。在安装部32c的周向的多处,设有供第一螺栓91紧固的第一螺栓孔。此外,径向延伸部32b在比安装部32c更靠径向内侧,具有与该径向延伸部32b构成一体并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延伸部32d。即,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为,比筒状延伸部32d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相对于径向外侧部位向轴第二方向A2侧偏离的形状。该筒状延伸部32d相对于转子支承部件22的嵌合突出部25a沿径向抵接并嵌合。
[0078] 筒状突出部32e与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径向延伸部32b的径向内侧端部至少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在本例中,筒状突出部32e相对于径向延伸部32b沿轴向两侧延伸。筒状突出部32e配置在摩擦部件33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径向上观察时与摩擦部件33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此外,筒状突出部32e在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径向外侧配置成,以相对于该筒状突出部
11空出规定间隔的状态沿径向对置。另外,在筒状突出部32e与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之间,配置有套筒86。即,以筒状突出部32e的内周面与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有套筒8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筒状突出部11的壳体3由铝制成,包含筒状突出部32e的筒状连结部件32由铁制成。因此,为了抑制由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
11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突出部32e之间的相对旋转引起的筒状突出部11的磨耗,套筒86由铁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32e相当于本发明的“对置筒状部”。
[0079] 此外,沿着按压方向按压摩擦部件33来使其动作的作为按压部件的活塞34配置成,能够相对于筒状延伸部32d的外周面以及筒状突出部32e的外周面沿轴向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34配置成从轴第一方向A1侧对摩擦部件33进行按压,在本例中轴第二方向A2与上述“按压方向”一致。在筒状延伸部32d与活塞34之间、以及筒状突出部32e与活塞34之间,分别配置有O形环等密封部件。由此,作为由径向延伸部32b、筒状延伸部32d、筒状突出部32e以及活塞34划分的密闭的空间,形成工作油压室H1。向该工作油压室H1,经由第一油路L1供给活塞34的工作用的油。
[0080] 此外,在相对于活塞34与工作油压室H1相反的一侧(在此,轴第二方向A2侧)形成有循环油压室H2。即,循环油压室H2形成为,在被供给油的状态下,向与活塞34中的作用有工作用的油压的一侧(本例中,内燃机E侧即轴第一方向A1侧)相反的一侧(本例中,轴第二方向A2侧)作用油压。该循环油压室H2作为主要由活塞34、轴向延伸部32a、变矩器TC的罩部42、筒状突出部11以及上述的输入传递部件(输入轴I以及离合器轮毂31)划分出的空间而形成。由此,循环油压室H2在轴向上配置在工作油压室H1与变矩器TC的罩部42之间。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突出部11与构成输入传递部件的输入轴I之间配置第二密封部件82,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此外,在轴向延伸部32a与罩部42之间配置第四密封部件84,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由此,循环油压室H2作为密闭空间而形成。
[0081] 由油泵9喷出、且借助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等级的压力油,经由第二油路L2供给于循环油压室H2。通过经由第二油路L2供给油,循环油压室H2内形成基本被规定压力以上的油充满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第二油路L2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的油压,向与供给于工作油压室H1的油压(活塞34的工作用油压)相反的一侧对活塞34进行作用,并且被调整为与供给于该工作油压室H1的油压不同的油压。由此,根据从轴第一方向A1侧的工作油压室H1对活塞34进行作用的油压、与从轴第二方向A2侧的循环油压室H2对活塞34进行作用的油压的压差,使活塞34沿着轴向滑动,从而能够对输入离合器C1的卡合以及放开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通过使向工作油压室H1供给的供给油压小于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的供给油压,能够使活塞34向轴第一方向A1侧移动,来将输入离合器C1设为放开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向工作油压室H1供给的供给油压大于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的供给油压,能够使活塞34向轴第二方向A2侧移动,使摩擦部件33相互摩擦卡合,来将输入离合器C1设为卡合状态。
[0082] 在循环油压室H2内,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此外,在循环油压室H2内配置有向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内侧插通的输入轴I的凸缘部Ia,该凸缘部Ia在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进而,在循环油压室H2内,以沿着径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与凸缘部Ia连结的离合器轮毂31,还配置有多个摩擦部件33。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充满循环油压室H2内的油来对多个摩擦部件33进行有效的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油压室H2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件收纳室”。
[0083] 2-4.变矩器
[0084] 如图2所示,变矩器TC配置在比旋转电机MG以及输入离合器C1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且比中间支承壁6以及变速机构TM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变矩器TC配置成在轴向上与输入离合器C1邻接。变矩器TC具备泵轮41、涡轮转轮51、定子56以及收纳它们的罩部42。
[0085] 罩部42构成为与泵轮41一体旋转。在此,在罩部42的内侧一体地设有泵轮41。此外,罩部42与筒状连结部件32连结。由此,罩部42经由筒状连结部件32以及转子支承部件22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因此,一体旋转的泵轮41以及罩部42为接受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旋转以及扭矩的传递的部件,是变矩器TC的输入侧旋转部件。此外,罩部42与泵驱动轴47连结。罩部42经由泵驱动轴47与油泵9的泵转子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泵驱动轴47以经由设在泵罩7的贯通孔中的第二轴承72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被支承于泵罩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泵轮41、罩部42以及泵驱动轴47构成本发明的“偶合器输入侧部件”。
[0086] 涡轮转轮51在泵轮41的轴第一方向A1侧与该泵轮41对置配置。涡轮转轮51为,与泵轮41构成一对,并且将向泵轮41输入的旋转以及扭矩向作为输出轴O侧的中间轴M传递的变矩器TC的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涡轮转轮51相当于本发明的“偶合器输出侧部件”。涡轮转轮51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52。该径向延伸部52在轴向上配置在后述的筒状延伸部46(参照图3等)与单向离合器57之间。此外,涡轮转轮51具有与径向延伸部52形成为一体,并且从该径向延伸部52的径向内侧端部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53(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53与以贯通该筒状突出部53的方式配置的中间轴M花键连结。
[0087] 定子56在轴向上配置在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之间。该定子56经由单向离合器57被支承于固定轴58。如上所述,固定轴58为圆筒状的轴部且在轴第二方向A2侧被固定于壳体3的中间支承壁6。因此,定子56经由单向离合器57以及固定轴58与中间支承壁
6连结。单向离合器57在轴向上配置在径向延伸部52与泵驱动轴47之间。
[008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对置配置的泵轮41和涡轮转轮51构成变矩器TC的主体部。另外,从外侧对泵轮41进行保持的罩部42配置成还收纳涡轮转轮51。也就是说,罩部42以收纳变矩器TC的主体部的方式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变矩器TC的主体部配置在轴第一方向A1侧的锁止离合器C2以及第二减振器54,也收纳在罩部4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纳上述主体部等的罩部42内的空间设为“主体部收纳室H4”。经由形成于中间轴M的内部的第六油路L6向该主体部收纳室H4供给油。经由主体部收纳室H4内的油,能够在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之间传递扭矩。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油路L6相当于本发明的“偶合器供给油路”。
[0089] 罩部42形成为对主体部、锁止离合器C2以及第二减振器54的轴向两侧以及径向外侧进行覆盖。为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罩部42在比主体部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具有外侧径向延伸部43、轴向延伸部44、内侧径向延伸部45以及筒状延伸部46。
[0090] 轴向延伸部44为跨越规定范围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轴向延伸部44在罩部42中设在比主体部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部分在径向上所占的区域的大致中间位置。该轴向延伸部44相对于筒状连结部件32的轴向延伸部32a沿径向抵接并嵌合。外侧径向延伸部43与轴向延伸部44形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轴向延伸部44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环板状。外侧径向延伸部43配置成在轴向上穿过旋转电机MG与第二减振器54之间并沿径向延伸。内侧径向延伸部45与轴向延伸部44形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轴向延伸部44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近似圆板状。内侧径向延伸部45配置成在轴向上穿过输入离合器C1与锁止离合器C2之间并沿径向延伸。此外,内侧径向延伸部45的径向中央部在轴向上配置在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另外,罩部42利用对第二减振器54的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圆筒状部、外侧径向延伸部43、轴向延伸部44以及内侧径向延伸部45,而整体形成为带阶梯的碗状。
[0091] 筒状延伸部46与内侧径向延伸部45构成为一体,并且以从该内侧径向延伸部45的径向中央部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延伸部46的内周面的轴向的规定位置,设有台阶部46a。筒状延伸部46的内周面,以台阶部46a为边界,比该台阶部46a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设为小径部,比台阶部46a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设为大径部。另外,在其小径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中间轴M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此外,在大径部的径向内侧且中间轴M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涡轮转轮51的筒状突出部53。此外,筒状延伸部46相对于单向离合器57以及涡轮转轮51的径向延伸部52配置在轴第一方向A1侧。
[0092] 锁止离合器C2为对与罩部42一体旋转的泵轮41与涡轮转轮51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摩擦卡合装置。锁止离合器C2作为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而构成。此外,锁止离合器C2配置在罩部42的轴向延伸部44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径向上观察时与该轴向延伸部44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此外,锁止离合器C2相对于涡轮转轮51配置在轴第一方向A1侧。此外,锁止离合器C2配置成隔着罩部42的内侧径向延伸部45与输入离合器C1在轴第二方向A2侧邻接。如图3以及图4所示,锁止离合器C2具备离合器轮毂61、离合器鼓62、摩擦部件63、活塞64以及工作油压室H3。
[0093] 离合器轮毂61设置成与构成罩部42的筒状延伸部46一体旋转。离合器鼓62经由第二减振器54与涡轮转轮51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离合器轮毂61与离合器鼓62之间配置多个摩擦部件63,并且相对于上述摩擦部件63靠轴第一方向A1侧配置活塞64。此外,活塞64配置成,相对于构成罩部42的轴向延伸部44以及筒状延伸部46能够沿着轴向滑动。在轴向延伸部44与活塞64之间、以及筒状延伸部46与活塞64之间,分别配置有O形环等密封部件。由此,作为由轴向延伸部44、内侧径向延伸部45、筒状延伸部46以及活塞64划分出的密闭空间,形成工作油压室H3。经由形成于中间轴M的内部的第七油路L7向该工作油压室H3供给活塞64的工作用的油。
[009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轴向延伸部32a沿径向抵接并嵌合的轴向延伸部44的径向内侧,配置有锁止离合器C2的活塞64。另外,轴向延伸部32a、第四密封部件84、轴向延伸部44、活塞64以及轴向延伸部44与活塞64之间的密封部件,配置于在径向上观察时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的位置。由此,实现装置整体的轴长缩短。此外,用于对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的结构(后述的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与用于对锁止离合器C2的工作油压室H3进行密封的结构被共通化。
[0095]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主体部收纳室H4供给的油压被调整为,与向工作油压室H3供给的油压(活塞64的工作用的油压)不同的油压。由此,根据从轴第一方向A1侧的工作油压室H3对活塞64作用的油压、与从轴第二方向A2侧的主体部收纳室H4对活塞64作用的油压的压差,使活塞64沿着轴向滑动,从而能够对锁止离合器C2的卡合以及放开进行控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收纳室H4与循环油压室H2作为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形成。
[0096] 2-5.动力传递部件
[0097] 动力传递部件T为将来自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以及扭矩向变速机构TM传递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来自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以及扭矩向变矩器TC的泵轮41传递,来将上述旋转以及扭矩经由变矩器TC向变速机构TM传递。为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部件T构成为,转子支承部件22、输入离合器C1的作为输出侧旋转部件的筒状连结部件32和变矩器TC的罩部4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0098] 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至少在两处连结,本例中在第一径向嵌合部J1以及第一紧固固定部F1处接触而连结。第一径向嵌合部J1为用于对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22的嵌合突出部25a以及设置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延伸部32d,均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部分。另外,在本例中,通过使嵌合突出部25a的外周面与筒状延伸部32d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相互抵接并嵌合,对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转子支承部件22的嵌合突出部25a和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延伸部32d,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径向嵌合部J1相当于本发明的“径向嵌合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的嵌合突出部25a与筒状延伸部
32d之间,还配置有O形环等第三密封部件83。由此,用于对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的结构(第一径向嵌合部J1)、与密封轴承配置空间P而抑制油向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侧流出的结构被共通化。
[0099] 第一紧固固定部F1为用于对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进行紧固固定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22的径向延伸部24以及筒状连结部件32的安装部32c配置成在轴向上相互接触。它们被配置成,设在径向延伸部24的多个第一螺栓插通孔24a的轴心与设在安装部32c的多个第一螺栓孔的轴心全部一致的状态。第一螺栓91插通于各个第一螺栓插通孔24a而被紧固于第一螺栓孔。由此,径向延伸部24与安装部32c被第一螺栓91相互紧固固定,由径向延伸部24与安装部32c之间的紧固部位,构成第一紧固固定部F1。另外,利用第一紧固固定部F1,将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无晃动地进行牢固的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固定部F1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固定部”。另外,在本例中,多组第一螺栓91、第一螺栓插通孔24a以及第一螺栓孔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因此,“第一紧固固定部F1”,作为对上述多组进行统称的用语使用(对于后述的第二紧固固定部F2也一样)。
[0100] 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至少在两处连结、即在第二径向嵌合部J2以及第二紧固固定部F2处接触而连结。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为对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筒状连结部件32的轴向延伸部32a以及设置于罩部42的轴向延伸部44均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部分。另外,在本例中,通过在轴向延伸部32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开口端部,使轴向延伸部32a的内周面与轴向延伸部44的外周面在整个周向上相互抵接并嵌合,而对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筒状连结部件32的轴向延伸部32a和罩部42的轴向延伸部44,构成第二径向嵌合部J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延伸部32a与轴向延伸部44之间配置有第四密封部件84。由此,用于对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相互间进行径向定位的结构(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与用于对循环油压室H2进行密封的结构被共通化。
[0101] 第二紧固固定部F2为用于对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进行紧固固定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连结部件32的径向延出部32f以及罩部42的外侧径向延伸部43,以经由设在周向的多处的罩侧连结部43a接触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径向延出部32f与罩侧连结部43a在轴向上相互接触、并且罩侧连结部43a与外侧径向延伸部43在轴向上相互接触地配置。另外,在各罩侧连结部43a设有紧固第二螺栓92的第二螺栓孔。各罩侧连结部43a为了与罩部42一体旋转,而通过焊接等与外侧径向延伸部4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接合。径向延出部32f、罩侧连结部43a以及外侧径向延伸部43配置成,设置于径向延出部32f的多个第二螺栓插通孔32g的轴心与设置于罩侧连结部43a的多个第二螺栓孔的轴心全部一致的状态。第二螺栓92插通于各第二螺栓插通孔32g而被紧固于第二螺栓孔。由此,径向延出部32f与罩侧连结部43a被第二螺栓92相互紧固固定,经由罩侧连结部43a将径向延出部32f与外侧径向延伸部43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径向延出部32f与外侧径向延伸部43之间的紧固部位,构成第二紧固固定部F2。另外,利用第二紧固固定部F2,将筒状连结部件32与罩部42以及泵轮41无晃动地相互进行牢固的固定。
[01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径向嵌合部J1设在比第一紧固固定部F1更靠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位于转子支承部件22的径向内侧端部的支承圆筒状部25的一部分来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并且在转子支承部件22的径向延伸部24中的径向外侧的部位(靠近转子保持部23的部位)设有第一紧固固定部F1。因此,能够将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的嵌合突出部25a以及筒状延伸部32d以较小的直径形成。由此,容易提高它们的加工精度。此外,与将第一紧固固定部F1设置于径向内侧的情况相比,利用该原理,能够增大在第一紧固固定部F1经由第一螺栓91所能传递的扭矩的最大值。此外,第二径向嵌合部J2设在比第二紧固固定部F2更靠径向内侧。在本例中,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与第二紧固固定部F2在径向上相互邻接配置。
[0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22、筒状连结部件32以及罩部42作为相互独立的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对它们分别以单件进行加工,因此从这一点考虑容易将各部件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并且提高其加工精度。尤其,容易提高构成需要定心的第一径向嵌合部J1的嵌合突出部25a与筒状延伸部32d、以及构成第二径向嵌合部J2的轴向延伸部32a与轴向延伸部44的轴心精度。由此,通过第一紧固固定部F1以及第二紧固固定部F2与第一径向嵌合部J1以及第二径向嵌合部J2的协作,具有高轴心精度且无晃动地牢固地进行连结固定的一体的动力传递部件T整体作为鼓状的旋转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形成的动力传递部件T的内部,形成输入离合器C1的工作油压室H1、循环油压室H2、锁止离合器C2的工作油压室H3以及主体部收纳室H4。
[0104] 这样形成的动力传递部件T,如图2等所示,在轴第一方向A1侧,以经由第一轴承71能够旋转的状态,沿着径向被支承于与端部支承壁5形成一体的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轴承71在轴向上配置在端部支承壁5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突出部32e之间。并且,第一轴承7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密封部件81与筒状突出部32e之间。另一方面,动力传递部件T在轴第二方向A2侧,以经由第二轴承72能够旋转的状态,沿着径向被支承于安装在中间支承壁6的泵罩7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作为第二轴承72,使用可承受径向荷重的轴承,在本例中使用滚针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承7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承轴承”。
[0105] 在此,相对于配置于动力传递部件T的径向内侧的输入离合器C1、锁止离合器C2以及变矩器TC,靠轴第一方向A1侧配置第一轴承71,并且相对于它们在轴第二方向A2侧配置第二轴承7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轴向长的支承间隔沿径向支承动力传递部件T,因此能够以高轴心精度对动力传递部件T整体进行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利用动力传递部件T的一部分而分别构成的输入离合器C1、旋转电机MG以及变矩器TC的支承精度。
[0106] 此外,以贯通设置于端部支承壁5的筒状突出部11的轴心贯通孔11a的状态配置的输入轴I,以经由第三轴承73能够旋转的状态,沿径向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作为第三轴承73,使用能够承受径向荷重的轴承,在本例中使用滚针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在轴向的多处、在此为两处,沿径向被支承于轴心贯通孔11a。也就是说,输入轴I经由沿着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在轴向上拉开规定距离分开配置的两个第三轴承73a、73b,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这样,通过采用使用两个第三轴承73a、73b对输入轴I进行两点支承的结构,能够利用筒状突出部11对输入轴I进行可靠的支承,并且能够提高支承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承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支承轴承”。
[010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对与输入离合器C1的离合器轮毂31连结的输入轴I以高轴心精度进行支承,并且能够在该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高轴心精度支承将输入离合器C1的作为离合器鼓的筒状连结部件32包含为一部分的动力传递部件T。由此,输入离合器C1的支承精度变得极好。因此,能够对输入离合器C1的卡合状态(包含基于活塞34的卡合压力、输入离合器C1的传递扭矩容量等)进行精密的控制。
[0108] 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那样使用到单电动机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例如执行内燃机启动控制、滑动加速控制等的情况下,对输入离合器C1的卡合状态进行精密的控制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由于输入离合器C1的支承精度非常高,使输入离合器C1卡合时能够高精度地获得所希望的卡合特性,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上述那样的要求。另外,内燃机启动控制为利用经由输入离合器C1所传递的旋转电机MG的扭矩来使内燃机E启动的控制,滑动加速控制为在输入离合器C1的输入侧摩擦部件与输出侧摩擦部件之间存在滑动的状态下利用至少经由输入离合器C1所传递的内燃机E的扭矩来使车辆加速的控制。
[0109] 3.油向输入离合器的供给结构
[0110] 下面,对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离合器C1所具有的工作油压室H1以及循环油压室H2的供给结构进行说明。此外,还对油从循环油压室H2等的排出结构进行说明。这些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于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以及筒状突出部11的四个油路(第一油路L1、第二油路L2、第三油路L3以及第四油路L4)作为主要结构来实现。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0111] 第一油路L1为与输入离合器C1的工作油压室H1连通、并且用于向该工作油压室H1供给油的油供给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L1相当于本发明的“工作供给油路”。由油泵9喷出、且借助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等级的压力油,经由第一油路形成部件96a(参照图5)供给于第一油路L1。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油路L1具有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轴向油路L1a、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油路L1b和在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一壁内油路L1c。第一壁内油路L1c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一油路形成部件96a连接(参照图5),并且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轴向油路L1a连通。第一轴向油路L1a形成为从第一壁内油路L1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轴向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一径向油路L1b形成为与第一轴向油路L1a连通、并且从该第一轴向油路L1a至少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例中,第一径向油路L1b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径向稍稍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
[0112] 第一轴向油路L1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由设置于筒状突出部11的闭塞部件(本例中,塞子)进行闭塞。第一径向油路L1b在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的第一外周开口部12a呈开口。该第一外周开口部12a形成在比筒状突出部11的第二台阶部11c更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最小径部的外周面,并且形成于在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外插的套筒86的径向内侧。在套筒86形成有相对于外周面向径向凹陷、并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凹槽,并且将该套筒86的内周面与凹槽进行连通的连通孔形成在周向的多处。这些连通孔与第一外周开口部12a配置于在径向上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
[0113] 此外,在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突出部32e,形成有将该筒状突出部32e的内周面与外周面进行连通的油孔32h。油孔32h与形成在套筒86的连通孔配置于在径向上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另外,油孔32h经由径向外侧的开口部与工作油压室H1连通。因此,第一径向油路L1b经由第一外周开口部12a、套筒86的连通孔以及油孔32h与工作油压室H1连通。由此,从第一油路L1供给的油,经由第一外周开口部12a、连通孔以及油孔32h恰当地向工作油压室H1供给。
[01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穿过套筒86的外周面与筒状突出部32e的内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向轴向一点一点地漏出油的方式构成。然后,穿过该微小间隙向轴第一方向A1侧漏出的油流入轴承配置空间P,对配置于该轴承配置空间P的第一轴承71进行润滑。
[0115] 第二油路L2为与输入离合器C1的循环油压室H2连通、并且用于向该循环油压室H2供给油的油供给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L2相当于本发明的“循环供给油路”。由油泵9喷出、并且借助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等级的压力油,经由第二油路形成部件96b(参照图5)供给于第二油路L2。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二油路L2具有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轴向油路L2a、和在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二壁内油路L2c。第二壁内油路L2c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油路形成部件96b连接(参照图5)、并且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二轴向油路L2a连通。第二轴向油路L2a形成为,从第二壁内油路L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轴向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呈直线状地延伸。
[0116] 第二轴向油路L2a在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的端面开口部12e呈开口。另外,第二轴向油路L2a经由端面开口部12e与循环油压室H2连通。由此,从第二油路L2供给的油,经由端面开口部12e恰当地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向油路L2a与比在循环油压室H2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离合器轮毂31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的第一空间V1连通,来自第二油路L2的油向循环油压室H2的第一空间V1供给。
[0117] 通过经由第二油路L2供给油,壳体3内的作为独立的密闭空间形成的循环油压室H2内,成为基本被油充满的状态。然后,作为整体一边维持循环油压室H2内被油充满的状态,一边油在循环油压室H2内流通。即,从第二油路L2向循环油压室H2的第一空间V1供给的油,在轴向上穿过活塞34与离合器轮毂31之间向径向外侧流动,到达多个摩擦部件33。油通过与多个摩擦部件33的热交换而对该多个摩擦部件33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充满循环油压室H2内的油对输入离合器C1的多个摩擦部件33进行有效的冷却。对多个摩擦部件33进行冷却之后的油,穿过循环油压室H2内的比离合器轮毂31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即在轴向上穿过离合器轮毂31与罩部42的内侧径向延伸部45之间的第二空间V2向径向内侧流动,到达形成于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轴端孔部Ib。轴端孔部Ib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位于该第二空间V2的径向中心部。
[0118] 在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五油路L5。在循环油压室H2内流通而到达输入轴I的轴端孔部Ib的油供给于第五油路L5。如图3所示,第五油路L5具有在输入轴I的内部沿着轴心X向轴向延伸的第五轴向油路L5a、和在输入轴I的内部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五径向油路L5b。第五轴向油路L5a在输入轴I的轴端孔部Ib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呈开口,并且形成为从该开口部跨越规定范围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本例中,第五轴向油路L5a形成为,至少延伸至比后述的第一内周开口部12c更靠轴第一方向A1侧为止。第五径向油路L5b形成为,与第五轴向油路L5a连通、并且从该第五轴向油路L5a沿着径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五径向油路L5b在沿着轴向空出规定间隔并列配置的两个第三轴承73之间,向输入轴I的外周面开口。这样,第五油路L5与循环油压室H2、输入轴I的外周面和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连通。由此,能够经由第五油路L5,将来自循环油压室H2的第二空间V2的径向中心部的油引向输入轴I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的空间。
[01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轴向并列配置的两个第三轴承73中靠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三轴承73b,其轴向两侧的侧面,直接或者经由第五油路L5而分别与第一空间V1以及第二空间V2连通。也就是说,第三轴承73b其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与循环油压室H2内的第一空间V1直接连通,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经由第五油路L5与循环油压室H2内的第二空间V2连通。由此,能够使对第三轴承73b的轴向两侧的侧面进行作用的油压相等。由此,由于不必考虑油从第三轴承73b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以及第三轴承73b与输入轴I之间的漏出,因此能够简化第三轴承73b的结构,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本例中,还能够利用从循环油压室H2经由第五油路L5排出的油的一部分,对第三轴承73进行润滑。
[0120] 第三油路L3与第二油路L2不同,是与循环油压室H2连通、并且用于从循环油压室H2排出油的油排出路。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三油路L3具有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三轴向油路L3a、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三径向油路L3b、和在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三壁内油路L3c。第三径向油路L3b在沿着轴向空出规定间隔并列配置的两个第三轴承73之间,在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的第一内周开口部12c呈开口。因此,第三径向油路L3b经由第一内周开口部12c、输入轴I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的空间以及形成于输入轴I的内部的第五油路L5,与循环油压室H2的第二空间V2的径向中心部连通。另外,在本例中,第一内周开口部12c与构成第五油路L5的第五径向油路L5b配置于在径向上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
[0121] 第三径向油路L3b形成为从第一内周开口部12c至少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例中,第三径向油路L3b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三轴向油路L3a形成为,与第三径向油路L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通,并且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三轴向油路L3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由设置于筒状突出部11的闭塞部件(本例中,塞子)进行闭塞。第三壁内油路L3c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三轴向油路L3a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连通,并且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三油路形成部件96c连接(参照图2以及图5)。由此,在循环油压室H2内流通时对多个摩擦部件33进行冷却之后的油,经由第五油路L5以及第三油路L3排出,进而经由第三油路形成部件96c返回到油盘(未图示)。
[0122] 第四油路L4为用于从轴承配置空间P排出油的油排出路。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四油路L4具有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轴向延伸的第四轴向油路L4a、在筒状突出部11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四径向油路L4b、和在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内沿着径向延伸的第四壁内油路L4c。第四径向油路L4b在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的第二外周开口部12b呈开口。该第二外周开口部12b形成为在轴向的第一密封部件81与第一轴承71之间面向轴承配置空间P。在本例中,第二外周开口部12b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中在设有第一台阶部11b的位置跨越大径部和小径部而形成。
[0123] 第四径向油路L4b形成为从第二外周开口部12b至少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例中,第四径向油路L4b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径向油路L4b在轴向的第二密封部件82与第三轴承73(在本例中,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的一方的第三轴承73a)之间,还在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的第二内周开口部12d呈开口。由此,利用来自轴承配置空间P的油,还能够对第三轴承73a进行润滑。
[0124] 第四轴向油路L4a形成为,与第四径向油路L4b连通、并且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四轴向油路L4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由设置于筒状突出部11的闭塞部件(在本例中,塞子)进行闭塞。第四壁内油路L4c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四轴向油路L4a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连通,并且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四油路形成部件96d连接(参照图5)。如上所述,经由第一油路L1向工作油压室H1供给的油的一部分,穿过套筒86的外周面与筒状连结部件32的筒状突出部32e的内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而流入轴承配置空间P,对配置于该轴承配置空间P的第一轴承71进行润滑。在轴承配置空间P中对第一轴承71进行润滑之后的油,经由第四油路L4排出,进而经由第四油路形成部件96d返回到油盘(未图示)。
[01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四个油路L1~L4均相对于规定的第一基准面RP1形成于一方侧(在本例中,图5的下侧)。此外,第一油路L1以及第三油路L3均相对于规定的第二基准面RP2形成于一方侧(在本例中,图5的左侧),并且第二油路L2以及第四油路L4均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P2形成于另一方侧(在本例中,图5的右侧)。此外,向输入离合器C1的各工作油压室H1以及循环油压室H2供给的油供给路即第一油路L1以及第二油路L2,形成在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P2成相互面对称的位置。此外,从各循环油压室H2以及轴承配置空间P排出的油排出路即第三油路L3以及第四油路L4,也形成在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P2成相互面对称的位置。另外,在本例中,图5的左右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并且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将穿过轴心X的水平面设为第一基准面RP1,穿过轴心X的铅垂面设为第二基准面RP2。
[0126] 另外,形成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部的第三轴向油路L3a、第一轴向油路L1a、第二轴向油路L2a以及第四轴向油路L4a,在轴向上观察时沿周向按照该顺序并列配置。此外,壁内油路L1c~L4c在壳体3的端部支承壁5的内部均以与第二基准面RP2平行的方式沿着铅垂方向形成。此时,第三壁内油路L3c、第一壁内油路L1c、第二壁内油路L2c以及第四壁内油路L4c,在轴向上观察时向沿着第一基准面RP1的方向按照该顺序并列配置。
[0127] 此外,分别与第一油路L1以及第二油路L2连接的第一油路形成部件96a以及第二油路形成部件96b,在轴向上观察时,形成为与第二基准面RP2平行且呈直线状地延伸。另一方面,分别与第三油路L3以及第四油路L4连接的第三油路形成部件96c以及第四油路形成部件96d,在轴向上观察时,在两处弯曲,并且比各弯曲点更靠外侧部分(壁内油路L3c、L4c侧的部分,以及未图示的油盘侧的部分),形成为与第二基准面RP2平行且呈直线状地延伸。
[0128] 4.其他实施方式
[0129]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其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还可与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而适用。
[0130]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转子支承部件22经由其他部件而与筒状连结部件32连结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例如,还可以采用转子支承部件22经由由行星齿轮机构等构成的减速装置而与筒状连结部件32连结的结构。
[0131]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筒状连结部件32在摩擦部件33的径向内侧具有筒状突出部32e、输入离合器C1的活塞34相对于筒状突出部32e能够滑动、并且由活塞34和筒状突出部32e来划定工作油压室H1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活塞34相对于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能够滑动,并且由活塞34和筒状突出部11来划定工作油压室H1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0132]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动力传递部件T的泵驱动轴47在轴第二方向A2侧沿径向被支承于安装在中间支承壁6的泵罩7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壳体3具有与端部支承壁5、中间支承壁6不同地沿径向延伸的壁部的情况下,动力传递部件T沿径向被支承于该壁部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3]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在中间支承壁6与泵罩7之间与中间轴M同轴状地配置油泵9,并且构成动力传递部件T的泵驱动轴47与该油泵9的泵转子驱动连结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将轴心配置为与轴心X不同等、在壳体3的其他位置配置油泵9,并且动力传递部件T经由轴部件、齿轮部件等其他部件而与油泵9的泵转子驱动连结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4]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利用第一紧固固定部F1以及第二紧固固定部F2使转子支承部件22、筒状连结部件32以及罩部4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而构成的动力传递部件T,具备第一径向嵌合部J1以及第二径向嵌合部J2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第一径向嵌合部J1以及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为用于对构成动力传递部件T的各部件进行高精度的径向定位的部件,根据动力传递部件T所要求的轴心精度,可以省略第一径向嵌合部J1以及第二径向嵌合部J2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例如动力传递部件T只具备第一紧固固定部F1、第二紧固固定部F2以及第二径向嵌合部J2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这种情况下,为了密封轴承配置空间P而抑制油向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侧流出,优选构成为,例如在构成第一紧固固定部F1的径向延伸部24与安装部32c之间,配置O形环等第三密封部件83。
[0135]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在第一紧固固定部F1将径向延伸部24和安装部32c利用第一螺栓91相互进行紧固固定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将在第二紧固固定部F2将径向延出部32f和外侧径向延伸部43经由罩侧连结部43a利用第二螺栓92相互进行紧固固定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在上述第一紧固固定部F1以及第二紧固固定部F2的一方或者双方,将相互紧固固定的两个部件利用焊接接合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6]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嵌合突出部25a的外周面与筒状延伸部32d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相互抵接并嵌合而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筒状连结部件32的径向延伸部32b为具备从该径向延伸部32b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轴向突出部的结构,该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与嵌合突出部25a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相互抵接并嵌合而构成第一径向嵌合部J1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7]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输入轴I经由两个第三轴承73(73a、73b)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输入轴I为经由一个第三轴承73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或者,输入轴I经由三个以上的第三轴承73被支承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8]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筒状连结部件32具有从轴向延伸部32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32b,并且筒状连结部件32的径向延伸部32b与转子支承部件22在轴向延伸部32a的径向内侧连结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筒状连结部件32具有从轴向延伸部32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并且在轴向延伸部32a的径向外侧,该部位与转子支承部件22进行连结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39]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在壳体3的筒状突出部11形成有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油的第二油路L2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第二油路L2形成在壳体3的与筒状突出部11不同的部位(例如中间轴M)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40]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向主体部收纳室H4供给油的第六油路L6形成于中间轴M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第六油路L6形成于与中间轴M不同的部位(例如壳体3)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41]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输入离合器C1由所谓的常开式摩擦卡合装置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将输入离合器C1由所谓的常闭式摩擦卡合装置构成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42]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由相互独立的不同部件构成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转子支承部件22与筒状连结部件32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图6表示这种结构的一例。在图示的例子中,转子支承部件22的转子保持部23构成为作为输入离合器C1的离合器鼓而发挥功能,并且转子支承部件22与罩部42经由该转子保持部23而被直接固定。在本例中,从转子保持部2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进一步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23a的内周面、与轴向延伸部44的外周面,在跨越整个周向相互抵接并嵌合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接合而连结固定成一体。
[0143]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离合器轮毂31与输入轴I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进行驱动连结,并且构成动力传递部件T的筒状连结部件32作为与离合器轮毂31构成一对的离合器鼓发挥功能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离合器鼓与输入轴I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进行驱动连结,并且筒状连结部件32以具有与离合器鼓构成一对的离合器轮毂的方式形成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44] (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泵轮41、涡轮转轮51以及定子56的变矩器TC作为液力偶合器而设置于驱动装置1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不具有定子56而是只具有泵轮41以及涡轮转轮51的液力联轴器等作为液力偶合器设置于驱动装置1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0145] (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驱动装置1适合搭载于FR(Front Engine Rear Drive)车辆的情况的结构、即整体配置于同轴上的单轴结构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例如具备反转齿轮机构等、并且在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使轴心与共通的轴心X不同地配置车轴的多轴结构的驱动装置,也属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这种结构的驱动装置适合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车辆的情况。
[0146] (17)关于其他结构,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层面上只是例示性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只要是具备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结构以及与此均等的结构,则对没有记载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适当改变的结构,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14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8] 本发明能够适合使用在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旋转电机、液力偶合器、对输入部件与旋转电机以及液力偶合器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驱动连结的卡合装置、以及至少收纳旋转电机、卡合装置以及液力偶合器的壳体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0149] 符号说明
[0150] 1...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3...壳体;5...端部支承壁(支承壁);6...中间支承壁(第二支承壁);9...油泵;11...筒状突出部;22...转子支承部件;
31...离合器轮毂(卡合输入侧部件);32...筒状连结部件(卡合输出侧部件);32a...轴向延伸部;32b...径向延伸部;32e...筒状突出部(对置筒状部);32h...油孔;33...摩擦部件(卡合部件);34...活塞(按压部件);41...泵轮(偶合器输入侧部件);42...罩部(偶合器输入侧部件);47...泵驱动轴(偶合器输入侧部件);51...涡轮转轮(偶合器输出侧部件);71...第一轴承(支承轴承);72...第二轴承(第二支承轴承);73...第三轴承(第三支承轴承);81...第一密封部件;82...第二密封部件;83...第三密封部件;
91...第一螺栓(螺栓);E...内燃机;MG...旋转电机;Ro...转子(转子主体);TC...变矩器(液力偶合器);W...车轮;I...输入轴(输入部件);M...中间轴(中间输出部件);
O...输出轴(输出部件);C1...输入离合器(卡合装置);J1...第一径向嵌合部(径向嵌合部);F1...第一紧固固定部(紧固固定部);H1...工作油压室;H2...循环油压室(卡合部件收纳室);L1...第一油路(工作供给油路);L2...第二油路(循环供给油路);
L6...第六油路(偶合器供给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