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油路及正时罩壳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026597.3

文献号 : CN1026062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景柱李伟韬张会文闵聃谌晓华邱鹏颜景操

申请人 :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海马商务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VVT)油路、及集成有该VVT油路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在本发明中,VVT油路包括:VVT主油道,其与正时罩壳一体铸造成型、并贴附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延伸,其一端朝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与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另一端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连通至与所述正时罩壳的侧表面开设的一安装孔;油压控制阀,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另一端、缸盖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以及缸盖的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连通,以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权利要求 :

1.一种汽车发动机的VVT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VVT油路包括:

VVT主油道,其与正时罩壳一体铸造成型、并贴附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延伸;其中,所述VVT主油道的一端朝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与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所述VVT主油道的另一端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连通至与所述正时罩壳的侧表面开设的一安装孔;

油压控制阀,其装设于所述正时罩壳的侧表面开设的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另一端、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以及所述缸盖的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连通,以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VT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的一侧的下部、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的另一侧的上部;

所述VVT主油道包括连接其所述一端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段油道、以及连接其所述另一端的延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段油道,所述第一段油道与所述第二段油道呈钝角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VVT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VVT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并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进油口连通、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迟角端进油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VT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折弯的位置处进一步铸造工艺孔,且,所述铸造工艺孔被密封件密封。

6.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其包括一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具有外表面、以及可与缸体和缸盖装配的内表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VVT主油道,所述VVT主油道贴附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延伸;其中,所述VVT主油道的一端朝向所述罩壳本体折弯、并穿透至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所述VVT主油道的另一端向所述罩壳本体折弯、并连通至与所述罩壳本体的侧表面开设的一安装孔;

装设于所述安装孔的油压控制阀,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以及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连通,以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时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的一侧的下部、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的另一侧的上部;

所述VVT主油道包括连接其所述一端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段油路、以及连接其所述另一端的延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二段油路,所述第一段油路与所述第二段油路呈钝角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正时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正时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穿透至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并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进油口连通、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迟角端进油口连通。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时罩壳,其特征在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折弯的位置处进一步铸造工艺孔,且,所述铸造工艺孔被密封件密封。

说明书 :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油路及正时罩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VVT)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VVT油路、以及一体成型有该VVT油路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VVT油路通常采用如下的两种方式设置:
[0003] 方式1,设置独立的VVT主油道结构,并将油压控制阀(OCV)、以及独立的VVT主油道结构以外接的方式接入发动机的缸体内;
[0004] 方式2,将VVT主油道与发动机的缸体一体铸造成型,并将OCV设置于发动机的缸盖。
[0005] 如果采用上述的方式1,则需要装配的零部件个数较多,导致发动机的整体体积过大、结构不紧凑、工艺复杂;
[0006] 如果采用上述的方式2,则导致发动机的缸体的铸造难度、以及机加工难度提升,而且,OCV设置于缸盖也会增加缸盖的铸造难度、以及机加工难度。

发明内容

[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VVT油路、以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
[0008]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VVT油路,包括:
[0009] VVT主油道,其与正时罩壳一体铸造成型、并贴附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延伸;其中,所述VVT主油道的一端朝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与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所述VVT主油道的另一端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连通至与所述正时罩壳的侧表面开设的一安装孔;
[0010] 油压控制阀,其装设于所述正时罩壳的侧表面开设的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另一端、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以及所述缸盖的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连通,以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0011]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的一侧的下部、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正时罩壳的外表面的另一侧的上部;所述VVT主油道包括连接其所述一端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段油道、以及连接其所述另一端的延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段油道,所述第一段油道与所述第二段油道呈钝角连接。
[0012]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正时罩壳折弯、并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
[0013] 优选地,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穿透至所述正时罩壳的内表面,并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进油口连通、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正时罩壳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迟角端进油口连通。
[0014]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折弯的位置处进一步铸造工艺孔,且,所述铸造工艺孔被密封件密封。
[0015]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其包括一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具有外表面、以及可与缸体和缸盖装配的内表面,还包括:
[0016] 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VVT主油道,所述VVT主油道贴附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延伸;其中,所述VVT主油道的一端朝向所述罩壳本体折弯、并穿透至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所述VVT主油道的另一端向所述罩壳本体折弯、并连通至与所述罩壳本体的侧表面开设的一安装孔;
[0017] 装设于所述安装孔的油压控制阀,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以及所述缸盖的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和泄压槽连通,以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0018]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的一侧的下部、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的另一侧的上部;所述VVT主油道包括连接其所述一端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段油路、以及连接其所述另一端的延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段右路,所述第一段油路与所述第二段油路呈钝角连接。
[0019]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罩壳本体折弯、并穿透至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侧装配的缸体的供油油道出油口连通。
[0020] 优选地,所述油压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孔穿透至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并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进角端进油口连通、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罩壳本体内表面侧装配的缸盖的VVT迟角端进油口连通。
[0021] 优选地,所述VVT主油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折弯的位置处进一步铸造工艺孔,且,所述铸造工艺孔被密封件密封。
[0022]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采用本发明可产生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3] 相比与现有技术中外接方式设置的VVT油路的方案,本发明能够减少需要装配的零部件个数、减小发动机的整体体积、使结构紧凑以及工艺简单;
[0024] 相比与现有技术中将VVT主油道与缸体一体成型、并在缸盖设置OCV的方案,本发明能够降低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铸造难度以及机加工难度,进而降低缸体和缸盖的设计开发风险,并使得缸体和缸盖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0025] 而且,由于正时罩壳相比于缸体和缸盖,属于体积小、结构简单的小铸造件,因而将VVT油路的VVT主油道一体成型在正时罩壳,对铸造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生产成本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中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与缸体和缸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中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在如图1中标注的A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中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在如图1中标注的B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中可与正时罩壳装配的缸体和缸盖在如图1中标注的C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中可与正时罩壳装配的缸体和缸盖在如图1中标注的A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在本发明中,VVT油路的VVT主油道既不是独立的结构、也不是与缸体一体成型的结构,而是与发动机的正时罩壳一体铸造成型;同时,OCV既不是通过外接的方式安装、也不是安装于缸盖,而是安装于正时罩壳。
[0033] 首先参见图1,正时罩壳3具有一罩壳本体30、以及与罩壳本体30一体铸造成型的VVT主油道40。VVT主油道40贴附于罩壳本体30的外表面31延伸,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朝向上下装配的缸盖2与缸体1、用于实现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的装配。
[0034] 参见图1并结合图2和图3,VVT主油道40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置段41、以及与横置段41呈钝角连通的延倾斜方向延伸的斜置段42(实际应用中,VVT主油道40的形状和走向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任意调整角度、长度和空间位置等),其中:
[0035] 横置段41的起始端A2位于罩壳本体30的外表面31的一侧的下部,横置段41在起始端A2与朝向罩壳本体30折弯、并穿透至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的进口端A1的入口段43连通。
[0036] 进口端A1可在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装配后,与图4和图5中所示的缸体1的供油油道10出油口A0连通,供油油道10内的机油经过滤清器12过滤后,即可从出油口A0流入至进口端A1,再经过进口端A1所在的入口段43流经起始端A2到达横置段41内,然后经过横置段41与斜置段42的连接部B流入斜置段42内。
[0037] 较佳地,为了避免漏油,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于进口端A1处可进一步开设可装设密封圈的安装槽(图1至图5中均未示出),从而在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装配后,出油口A0与进口端A1之间可进一步安装一密封圈。
[0038] 斜置段42的结尾端C0位于罩壳本体30的外表面31的另一侧的上部,斜置段42在结尾端C0与朝向罩壳本体30折弯、并连通至罩壳本体30内的出口段44,再通过出口段44连通至与罩壳本体30的侧表面33开设的一安装孔50内壁的开口D。
[0039] OCV(图1至图5中均未示出)安装于安装孔50,并通过安装孔50内壁的开口D、以及开口D与结尾端C0之间的出口段44连通置斜置段42。而且,安装孔50的内壁除了具有开口D之外,还具有开口E1、开口F 1、以及开口G1,因此:
[0040] OCV能够连通安装孔50内壁的开口E1与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的开口E2之间的通道,由于开口E2可在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装配后能够与图5中所示的缸盖2的VVT进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E3连通,因而OCV能够通过开口E1与开口E2之间的通道与VVT进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E3连通;
[0041] OCV能够连通安装孔50内壁的开口F1与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的开口F2之间的通道,由于开口F2可在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装配后能够与图5中所示的缸盖2的VVT迟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F3连通,因而OCV能够通过开口F1与开口F2之间的通道与VVT迟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F3连通;
[0042] 较佳地,为了避免漏油,罩壳本体30的内表面32于开口E2、开口F2处可进一步开设可装设密封圈的安装槽(图1至图5中均未示出),从而在罩壳本体30(正时罩壳3)与缸盖2和缸体1装配后,开口E2与VVT进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E3之间可进一步安装一密封圈、开口F2与VVT迟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F3之间也可进一步安装一密封圈。
[0043] OCV还能够连通安装孔50内壁的开口G1与端点G3之间的VVT进角端泄压油道,开口G1即可理解为泄压口,开口G1与端点G3之间的泄压槽在拐点G2处具有一定角度的折弯;
[0044] 此外,安装孔50的底部还设有VVT迟角端的泄压槽(图1至图5中均未示出),OCV显然也能够与VVT迟角端的泄压槽连通。
[0045] 如此一来,OCV即可依据整车控制器(ECU)产生的控制信号进行如下的相应作动:
[0046] 将VVT主油道40的斜置段42的结尾端C0通过出口段44流入开口D的机油,通过开口E1与开口E2之间的通道压入至VVT进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E3,并利用开口G1与端点G3之间的泄压槽为VVT进角端泄压;
[0047] 以及,将VVT主油道40的斜置段42的结尾端C0通过出口段44流入开口D的机油,通过开口F1与开口F2之间的通道压入至VVT迟角端供油油道的进油口F3,并利用VVT迟角端的泄压槽为其泄压。
[0048] 从而,即可实现OCV控制VVT进角端供油油道和VVT迟角端供油油道内的油压。
[0049] 如上可见,由于本发明将VVT油路的VVT主油道40与发动机的正时罩壳3的罩壳本体30一体铸造成型、并同时将OCV安装于正时罩壳3的罩壳本体30,从而实现了将VVT油路的VVT主油道40和OCV转移至正时罩壳3,因而相比与现有技术中方案1能够减少需要装配的零部件个数、减小发动机的整体体积、使结构紧凑以及工艺简单,相比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2,能够降低缸体1和缸盖2的铸造难度以及机加工难度,进而降低缸体1和缸盖2的设计开发风险,并使得缸体1和缸盖2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0050] 而且,由于正时罩壳3相比于缸体1和缸盖2属于体积小、结构简单的小铸造件,因而将VVT油路的VVT主油道40一体成型在正时罩壳3,对铸造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生产成本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0051] 当然,由于将VVT油路的VVT主油道40与发动机的正时罩壳3的罩壳本体30一体铸造成型,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工艺结构。
[0052] 例如:
[0053]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出的正时罩壳3,其一体铸造成型的VVT油路的VVT主油道40的横置段41在起始端A2向罩壳本体30折弯的位置处附近,具有一用于成型横置段41的铸造工艺孔A3,铸造工艺孔A3的开口面垂直于横置段41的延伸方向;
[0054] VVT主油道40的斜置段42在结尾端C0向罩壳本体30折弯的位置处附近,具有用于成型斜置段42的铸造工艺孔C1、以及用于成型出口段44的铸造工艺孔C2,铸造工艺孔C1的开口面垂直于斜置段42的延伸方向、铸造工艺孔C2的开口面垂直于出口段44的延伸方向。
[0055] 为了避免上述铸造工艺孔A3、铸造工艺孔C1、铸造工艺孔C2导致VVT主油道40漏油,可选地利用密封钢球等任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适用的密封件将铸造工艺孔A3、铸造工艺孔C2密封,并利用密封螺堵等任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适用的密封件将铸造工艺孔C1密封。
[0056] 如前文所述,VVT主油道40的形状和走向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任意调整角度、长度和空间位置等,因此,对于任意调整的角度、长度和空间位置等,所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工艺结构也会略有不同,但由于所述不必要的工艺结构均是由现有的工艺方法所导致,因而对于熟悉现有的工艺方法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能够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避免、或减弱不必要的工艺结构对VVT主油道40的负面影响。
[005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