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与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191445.3

文献号 : CN1026885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文川刘立楼文晖王单松靳大勇秦新裕

申请人 :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摘要 :

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包括流入道和流出道,其特征在于:在流入道的末端设有末端构造,流入道经末端构造与管外间隙相通,管外间隙经位于流出道上的侧孔与流出道相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本发明对比已有技术具有显著优点:1、避免单个腔道的冲吸导致体内残腔积液在冲洗压力下向引流区域外弥散、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2、增强冲洗效果;3、可避免再次手术或者介入引流;4、根据引流液的成分改变冲洗、引流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包括流入道(b)和流出道(a),其特征在于:在流入道(b)的末端设有末端构造(c),流入道(b)经末端构造与管外间隙相通,管外间隙经位于流出道(a)上的侧孔与流出道(a)相通,所述末端构造(c)包括气囊(d),在气囊(d)上设有气囊孔(1),所述流入道(b)经气囊(d)及气囊孔(1)后与所述管外间隙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出道(a)根据体内残腔的深度增加侧孔。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引流管的流入道(b)外接冲洗装置,将其流出道(a)外接外引流容器,从而形成可冲洗持续引流的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装置为注射针筒或者输液瓶,由其控制冲洗状态:间断冲洗或持续冲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引流容器为引流袋、胃肠减压器、负压球、或负压瓶中的任意一种,由其控制引流状态:持续引流或者持续负压引流。

说明书 :

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及该引流管的应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本领域公知,外科引流在普外科疾病的处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引流,不仅可以吸出手术区域的积液,预防感染,也可观察出血状况,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积液若继发感染,引流本身立即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旦引流失败,就只能籍介入或手术以重建通畅引流,挽救患者的生命。如重症急性胰腺炎通常需要多次手术,其主要手术目的也在于引流。
[0003] 通畅引流不仅与引流管的放置技术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引流管的选择和维护密切相关。现有用于腹部手术的引流管主要有乳胶管、负压球、双套管。前者属于被动引流,后二者属于主动引流。乳胶管和负压球主要是预防性应用,而双套管则主要应用于如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脓肿等的治疗。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引流,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何时拔管?拔管以后会否再感染?拔管后积液继发感染怎么办?
[0004] 引流管的引流液量少,色清,通常是拔管指征,但其前提是要引流通畅。临床上,网膜组织包裹引流管和坏死组织堵塞引流管管腔,拔管之后,时常会有积液在体内残腔内残留,甚至会从窦道口涌出。此时需要经原窦道口放置合适的引流管,以重建通畅引流,预防积液继续感染。体内残腔积液继发感染时,若无合适引流管经原窦道口放置,或者窦道已闭合,只能通过介入穿刺或者再手术,方能重建通畅引流。
[0005] 现有的乳胶管和负压球由于材料偏软,无法经原窦道口放置。而且,这两种引流管均为单腔,在冲洗压力下,感染性积液有向引流区域外弥散、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而双套管虽有一定的刚性,可经原窦道口放置,但柔软度不足,难以准确到位。虽然双套管亦有流入道和流出道,但流入道的冲洗液直接进入到流出道,起的作用主要是湿润,而无法对体内残腔进行冲洗。
[0006] 因此,如果有合适引流管,可以经原窦道放置,重新建立有效引流,则可作为重大手术引流管拔除后的过渡以预防残余积液感染,或者作为腹腔残余积液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理想的引流管还必须是流入道与流出道分开,不仅可引流,还具备冲洗功能,同时可避免单个腔道的冲吸使积液反复进入体内残腔,在冲洗压力下,向外弥散、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迄今为止,尚未有这种引流管,以及将这种引流管经原窦道放置,重新建立通畅引流,用于临床预防或治疗体内残腔积液感染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经原窦道放置引流管,重建通畅引流以预防或治疗体内残腔积液感染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双腔引流管及该双腔引流管的应用。
[0008]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包括流入道和流出道,其特征在于:在流入道的末端设有末端构造,流入道经末端构造与管外间隙相通,管外间隙经位于流出道上的侧孔与流出道相通。
[0009] 优选地,所述末端构造包括气囊,在气囊上设有气囊孔,所述流入道经气囊及气囊孔后与所述管外间隙相通。
[0010] 优选地,所述末端构造为位于所述流入道末端的开放侧孔,所述流入道经开放侧孔与所述管外间隙相通。
[0011] 优选地,所述流出道根据体内残腔的深度增加侧孔。
[0012]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双腔引流管的流入道外接冲洗装置,将其流出道外接外引流容器,从而形成可冲洗持续引流的装置。
[0013] 优选地,所述冲洗装置为注射针筒或者输液瓶,由其控制冲洗状态:间断冲洗或持续冲洗。
[0014] 优选地,所述外引流容器为引流袋、胃肠减压器、负压球、或负压瓶中的任意一种,由其控制引流状态:持续引流或者持续负压引流。
[0015]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手术中直接放置上述的双腔引流管进行引流,或者在手术后,将手术中放置的原引流管拔除后,经原窦道放置上述的双腔引流管,用于预防或治疗体内残腔积液感染。
[0016] 优选地,冲洗液经由冲洗装置进入上述的双腔引流管的流入道,再经由流入道的末端构造进入管外体内残腔,将体内残腔的积液及有形成分经流出道的侧孔冲入流出道,再经流出道进入外引流容器。
[0017] 本发明对比已有技术具有以下创新点:
[0018] 1、流入道经末端构造与管外间隙相通,使流入道与流出道完全分开,冲洗液必须要进入到管外间隙,增强冲洗引流效果;
[0019] 2、将双腔引流管与外引流容器、冲洗装置连接,形成可冲洗持续引流的装置,并由后二者根据需要决定灵活改变冲洗及引流状态;
[0020] 3、双腔引流管可经原窦道放置,重建有效通畅引流。
[0021] 本发明对比已有技术具有显著优点:
[0022] 1、双腔引流管流入道与流出道完全分开,避免单个腔道的冲吸导致体内残腔积液在冲洗压力下向引流区域外弥散、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
[0023] 2、冲洗液必须进入管外体内残腔,有利于将体内残腔的积液及有形成分冲出,增强冲洗效果;
[0024] 3、经原窦道放置,重建有效通畅引流,可避免再次手术或者介入引流;
[0025] 4、可根据体内残腔的位置增加流出道侧孔的数目,根据引流液的成分改变冲洗、引流状态。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腔引流管结构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腔引流管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0028] 图3为图1中的双腔引流管的连接示意图;
[0029] 图4为图2中的双腔引流管的连接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双腔引流管在不同残腔的冲洗试验结果;
[0031]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双腔引流管不同侧孔数目的冲洗试验结果;
[0032]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双腔引流管不同冲洗速度的冲洗试验结果;
[0033]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双腔引流管的冲洗吸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35] 以下实施例皆用到了如图1或图2所示的一种可冲洗持续引流的双腔引流管,包括流入道b和流出道a,在流入道b的末端设有末端构造c,流入道b经末端构造与管外间隙相通,管外间隙经位于流出道a上的侧孔与流出道a相通,该侧孔可以是流出道a本身固有的侧孔,也可以是根据体内残腔的深度新增加的侧孔。
[0036] 如图1所示,末端构造c的一种结构是包括气囊d,在气囊d上设有气囊孔1,流入道b经气囊d及气囊孔1后与管外间隙相通。
[0037] 如图2所示,末端构造c的另一种结构是:为位于所述流入道b末端的开放侧孔3,所述流入道b经开放侧孔3与管外间隙相通。
[0038] 实施例1:导尿管改制的双腔引流管的体外冲洗试验
[0039] 1、导尿管改制成双腔引流管
[0040] 按图1或图2的设计图对原双腔导尿管进行改制。
[0041] 2、体外冲洗试验
[0042] 如图3或图4所示,将上述的双腔引流管的流入道b外接冲洗装置,将其流出道a外接外引流容器,从而形成可冲洗持续引流的装置。冲洗装置为注射针筒或者输液瓶,由其控制冲洗状态:间断冲洗或持续冲洗。外引流容器为引流袋、胃肠减压器、负压球、或负压瓶中的任意一种,由其控制引流状态:持续引流或者持续负压引流。
[0043] 2.1、不同残腔模型的冲洗效果
[0044] 取三个形状不同、容积不同的残腔模型(M1、M2、M3),双腔导尿管位于末端构造c的远端和近端分别再剪3个侧孔(P3)。冲洗速度设定为1ml/s(S1)。首先测量残腔初始容积V,收集不同冲洗点(冲洗达到1/4V、1/2V、3/4V、V、5/4V、3/2V、7/4V、2V)冲洗液,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波长检测冲洗液吸光度值(OD值)。
[0045] 其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残腔模型,冲洗液的OD值均随冲洗的进行而递减。当冲洗液达到残腔容积的7/4倍时,三组模型冲洗液的OD值均约为初始浓度10%,并进入一个平台期。模型间冲洗液的OD没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不管体内残腔如何,冲洗液达到残腔体积约7/4~2倍时基本冲洗干净。
[0046] 2.2、不同侧孔数目的冲洗效果
[0047] 随机选取一残腔模型(M1),对比研究不同侧孔数的改良双腔导尿管的冲洗效果。双腔导尿管球囊远端和近端分别新增0~3个侧孔(P0、P1、P2、P3)。冲洗速度设定为1ml/s(S1)。首先测量残腔初始容积V,收集不同冲洗点(冲洗达到1/4V、1/2V、3/4V、V、5/4V、
3/2V、7/4V、2V)冲洗液,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波长检测冲洗液吸光度值(OD值)。
[0048] 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结果显示冲洗效果与双腔导尿管新增侧孔数目明显相关,即对任何一个冲洗点,侧孔数越多,冲洗液的OD值最低(P<0.05)。
[0049] 2.3、不同冲洗速度的冲洗效果
[0050] 随机选取一残腔模型(M2),对比研究改良双腔导尿管不同冲洗速度的效果。双腔导尿管球囊远端和近端分别新增2个侧孔(P2)。冲洗速度设定为2ml/s(S2)及0.5ml/s(S0.5)。首先测量残腔初始容积V,收集不同冲洗点(冲洗达到1/4V、1/2V、3/4V、V、5/4V、3/2V、7/4V、2V)冲洗液,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波长检测冲洗液吸光度值(OD值)。
[0051] 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结果显示冲洗效果与冲洗速度没有显著关系,即对任何一个冲洗点,不同冲洗速度的冲洗效果相当,即不同冲洗点冲洗液的OD值无显著差别(P>0.05)。
[0052] 实施例2:导尿管改制的双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0053] 患者,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7天拔除2根腹腔引流管后,出现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征象。腹部CT平扫发现胰肠吻合口周围有液性暗区,诊断胰瘘继发感染。积液区仍有1根负压球,但可能由于管腔堵塞,未能起到有效引流,决定拔除后经原窦道放置导尿管改制的双腔引流管,以重建通畅的有效引流。
[0054] 根据所拔除负压球引流管的放置长度以及CT所见,按图1将导尿管改制成双腔引流管:将导尿管球囊剪破,流入道对侧剪2个测孔。经原窦道重新置入改制后的双腔引流管,然后按图3分别与外引流装置和冲洗装置连接,并予以固定。本例外引流装置采用胃肠减压器进行持续吸引,冲洗装置采用注射器,每次2次间断冲洗,从而起到间断冲洗、持续吸引的效果:结合图8,无菌冲洗液经冲洗装置(注射器)自气囊接口注入,经流入道b到达其末端构造c:气囊d及气囊孔1,流出到体内残腔e,再经流出道固有的及新增的侧孔2进入流出道a,从而被吸出到外引流装置。
[0055] 根据双腔引流管的体外冲洗物理参数研究结果,当冲洗液达到体内残腔体积时,引流液浓度基本下降至初始浓度20%左右,此时肉眼看引流液颜色由浓转淡。因此当冲洗开始清亮时,可估算体内残腔容积约为冲洗液的体积。再继续冲洗同等的量,即达到残腔容积的2倍,引流液浓度为初始浓度的10%即可。经过双腔引流管(每天2-3次)间断冲洗持续吸引治疗1周,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而复查腹部CT,可见胰腺周围液性暗区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