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弯曲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80061208.4

文献号 : CN1027115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中出俊彦松浦伸之谷井好幸

申请人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装置。弯曲装置(15)包括操作线(27A、27B),该操作线(27A、27B)具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带轮(22A)的内周侧槽部(32A、32B)中的线基端(37)和与弯曲部(7)相连接的线顶端,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该操作线(27A、27B)在缠绕于外周侧槽部(31A、31B)中之后向内窥镜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通过自中立状态使带轮(22A)旋转,使操作线(27A、27B)进行向带轮(22A)卷绕的卷绕动作或自带轮(22A)送出的送出动作,使弯曲部(7)弯曲。另外,弯曲装置(15)具有松弛吸收部(39A、39B),该松弛吸收部(39A、39B)在操作线(27A、27B)进行送出动作时使操作线(27A、27B)的线基端(37)在内周侧槽部(32A、32B)中向与送出操作线(27A、2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操作线(27A、27B)的松弛。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窥镜弯曲装置(15、40、60、100),包括:

内窥镜插入部(2),其具有用于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7);

弯曲操作部(16A、16B),其设置在比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用于进行上述弯曲部(7)的弯曲操作;

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其包括:旋转部(22A、22B、45、62、

102),其在利用上述弯曲操作部(16A、16B)进行的上述弯曲操作下向第1旋转方向及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外周侧槽部(31A、31B、51A、51B、71A、71B、

111A、111B),其沿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的周向设置在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的外周面上;内周侧槽部(32A、32B、52A、52B、

72A、72B、112A、112B),其分别沿着上述周向设置于该带轮(22A、22B、41A、41B、61A、61B、

101A、101B)的上下表面上,且沿着上述周向设置在比上述外周侧槽部(31A、31B、51A、51B、

71A、71B、111A、111B)靠内周侧的位置;以及中继槽部(33A、33B、53A、53B、73A、73B、113A、

113B),其使上述外周侧槽部(31A、31B、51A、51B、71A、71B、111A、111B)与上述内周侧槽部(32A、32B、52A、52B、72A、72B、112A、112B)之间相连通;

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其包括:线基端(37),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的上述内周侧槽部(32A、

32B、52A、52B、72A、72B、112A、112B);以及线顶端,其与上述弯曲部(7)相连接;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在上述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在缠绕于上述外周侧槽部(31A、31B、51A、51B、71A、71B、111A、111B)或上述内周侧槽部(32A、32B、

52A、52B、72A、72B、112A、112B)上之后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且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的上述旋转部(22A、

22B、45、62、102)旋转来进行向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卷绕的卷绕动作或自上述带轮(22A、22B、41A、41B、61A、61B、101A、101B)送出的送出动作,使上述弯曲部(7)进行弯曲;

线卷绕部(31A、31B、52A、52B、71B、72A、111A、111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在上述外周侧槽部(31A、31B、51A、51B、71A、71B、111A、111B)或上述内周侧槽部(32A、32B、52A、52B、72A、72B、

112A、112B)中进一步卷绕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

松弛吸收部(39A、39B、59A、59B、79A、79B、119A、119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的上述送出动作时,在上述内周侧槽部(32A、32B、52A、52B、72A、72B、112A、112B)中使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

107A、107B)的上述线基端(37)向与送出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

10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操作线(27A、27B、57A、57B、87A、87B、107A、107B)的松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15),其中,

上述外周侧槽部(31A、31B)包括第1外周侧槽部(31A)和相对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31A)沿上述带轮(22A、22B)的轴向分开设置的第2外周侧槽部(31B),上述内周侧槽部(32A、32B)包括第1内周侧槽部(32A)和相对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32A)沿上述带轮(22A、22B)的轴向分开设置的第2内周侧槽部(32B),上述中继槽部(33A、33B)包括:第1中继槽部(33A),其使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31A)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32A)之间相连通;以及第2中继槽部(33B),其使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31B)与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32B)之间相连通;

上述操作线(27A、27B)包括:

第1操作线(27A),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设置上述线基端(37)并在上述

中立状态下使该第1操作线(27A)穿过上述第1中继槽部(33A)而缠绕在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31A),之后,该第1操作线(27A)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31A)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22A、22B)的上述旋转部(22A、22B)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22A、22B)的上述旋转部(22A、22B)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以及第2操作线(27B),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设置上述线基端(37)并在上述中

立状态下使该第2操作线(27B)穿过上述第2中继槽部(33B)而以与上述第1操作线(27A)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31B),之后,该第2操作线(27B)从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31B)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22A、22B)的上述旋转部(22A、22B)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22A、22B)的上述旋转部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

上述线卷绕部(31A、31B)包括:第1线卷绕部(31A),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

1操作线(27A)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将上述第1操作线(27A)进一步卷绕在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以及第2线卷绕部(31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27B)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将上述第2操作线(27B)进一步卷绕在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31B)中;

上述松弛吸收部(39A、39B)包括:

第1松弛吸收部(39A),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27A)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1操作线(27A)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2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1操作线(27A)的松弛;以及第2松弛吸收部(39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27B)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2操作线(27B)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2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2操作线(27B)的松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40),其中,

上述带轮(41A、41B)包括:

第1带轮结构体(42),其在上述旋转部(45)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与上述旋转部(45)一起旋转,在上述旋转部(45)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不旋转;以及第2带轮结构体(43),其在上述旋转部(45)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

转时不旋转,在上述旋转部(45)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与上述旋转部(45)一起旋转;

上述外周侧槽部(51A、51B)包括:第1外周侧槽部(51A),其设置在上述第1带轮结构体(42)的外周面上;以及第2外周侧槽部(51B),其设置在上述第2带轮结构体(43)的外周面上;

上述内周侧槽部(52A、52B)包括:第1内周侧槽部(52A),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45)与上述第1带轮结构体(42)之间;以及第2内周侧槽部(52B),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45)与上述第2带轮结构体(43)之间;

上述中继槽部(53A、53B)包括:第1中继槽部(53A),其用于使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51A)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52A)之间相连通;以及第2中继槽部(53B),其用于使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51B)与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52B)之间相连通;

上述操作线(57A、57B)包括:

第1操作线(57A),其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41A、41B)的上述旋转部(45)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41A、

41B)的上述旋转部(45)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1操作线(57A)向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穿过上述第1中继槽部(53A)而缠绕在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51A)中,之后,上述第1操作线(57A)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51A)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以及第2操作线(57B),其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41A、41B)的上述旋转部(45)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41A、

41B)的上述旋转部(45)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2操作线(57B)向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57B)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2操作线(57B)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穿过上述第2中继槽部(53B)而以与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51B),之后,上述第2操作线(57B)从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51B)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

上述线卷绕部(52A、52B)包括:

第1线卷绕部(52A),其设置于上述旋转部(45),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上述卷绕动作时,该第1线卷绕部(52A)使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上述线基端(37)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5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将上述第1操作线(57A)卷绕到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52A);以及第2线卷绕部(52B),其设置于上述旋转部(45),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57B)的上述卷绕动作时,该第2线卷绕部(52B)使上述第2操作线(57B)的上述线基端(37)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5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将上述第2操作线(57B)卷绕到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5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40),其中,

上述松弛吸收部(59A、59B)包括:

第1松弛吸收部(59A),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5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1操作线(57A)的松弛;以及第2松弛吸收部(59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57B)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2操作线(57B)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52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2操作线(52B)的松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100),其中,

上述带轮(101A、101B)包括:

第1带轮结构体(103),其在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不旋转,在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与上述旋转部(102)一起旋转;以及第2带轮结构体(104),其在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与上述旋转部(102)一起旋转,在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不旋转;

上述外周侧槽部(111A、111B)包括:第1外周侧槽部(111A),其设置在上述第1带轮结构体(103)的外周面上;以及第2外周侧槽部(111B),其设置在上述第2带轮结构体(104)的外周面上;

上述内周侧槽部(112A、112B)包括:第1内周侧槽部(112A);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102)与上述第1带轮结构体(103)之间;以及第2内周侧槽部(112B),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102)与上述第2带轮结构体(104)之间;

上述中继槽部(113A、113B)包括:第1中继槽部(113A),其使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

(111A)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112A)之间相连通;以及第2中继槽部(113B),其使上述第

2外周侧槽部(111B)与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112B)之间相连通;

上述操作线(107A、107B)包括:

第1操作线(107A),其通过使上述带轮(101A、101B)的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

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101A、101B)的上述旋转部(102)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1操作线(107A)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上述第1操作线(107A)缠绕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之后,该上述第1操作线(107A)穿过上述第1中继槽部(113A)而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111A)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以及第2操作线(107B),其通过使上述带轮(101A、101B)的上述旋转部(102)自上述中

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101A、101B)的上述旋转部(102)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2操作线(107B)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2操作线(107B)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上述第2操作线(107B)以与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之后,该第2操作线(107B)穿过上述第2中继槽部(113B)而从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111B)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

上述线卷绕部(111A、111B)包括:

第1线卷绕部(111A),其设置在上述第1带轮结构体(103)上,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将上述第1操作线(107A)卷绕在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111A)中;以及第2线卷绕部(111B),其设置在上述第2带轮结构体(104)上,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107B)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将上述第2操作线(107B)卷绕在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111B)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100),其中,

上述松弛吸收部(119A、119B)包括:

第1松弛吸收部(119A),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1操作线(107A)的松弛;

以及

第2松弛吸收部(119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107B)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2操作线(107B)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2操作线(107B)的松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60),其中,

上述带轮(61A、61B)包括外侧带轮结构体(63),该外侧带轮结构体(63)包括设置在上述旋转部(62)的外周侧的周壁部(67),且该外侧带轮结构体(63)在上述旋转部(6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与上述旋转部(62)一起旋转,在上述旋转部(62)自上述中立状态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不旋转,上述外周侧槽部(71A、71B)包括:第1外周侧槽部(71A),其设置在上述外侧带轮结构体(63)的外周面上;以及第2外周侧槽部(71B),其在上述外侧带轮结构体(63)的外周面上相对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71A)沿上述带轮(61A、61B)的轴向分开设置;

上述内周侧槽部(72A、72B)包括:第1内周侧槽部(72A),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62)与上述外侧带轮结构体(63)之间;以及第2内周侧槽部(72B),其在上述旋转部(62)与上述外侧带轮结构体(63)之间相对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72A)沿上述带轮(61A、61B)的轴向分开设置;

上述中继槽部(73A、73B)包括:第1中继槽部(73A),其使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71A)与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72A)之间相连通;以及第2中继槽部(73B),其使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71B)与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72B)之间相连通;

上述操作线(87A、87B)包括:

第1操作线(87A),其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61A、61B)的上述旋转部(62)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61A、

61B)的上述旋转部(62)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1操作线(87A)向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上述第1操作线(87A)穿过上述第1中继槽部(73A)而缠绕在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71A)中,之后,该第1操作线(87A)从上述第1外周侧槽部(71A)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以及第2操作线(87B),其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61A、61B)的上述旋转部(62)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卷绕动作,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61A、

61B)的上述旋转部(62)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上述送出动作,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在上述第2操作线(87B)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8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第2操作线(87B)的上述线基端(37)设置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上述第2操作线(87B)以与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之后,该第2操作线(87B)穿过上述第2中继槽部(73B)而从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71B)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2)的上述内部延伸设置;

上述线卷绕部(71B、72A)包括:

第1线卷绕部(72A),其设置在上述旋转部(62)上,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上述卷绕动作时,使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上述线基端(37)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将上述第1操作线(87A)卷绕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72A)上;以及第2线卷绕部(71B),其设置在上述外侧带轮结构体(63)上,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87B)的上述卷绕动作时,将上述第2操作线(87B)卷绕在上述第2外周侧槽部(71B)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弯曲装置(60),其中,

上述松弛吸收部(79A、79B)包括:

第1松弛吸收部(79A),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向与送出上述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1操作线(87A)的松弛;以及第2松弛吸收部(79B),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第2操作线(87B)的上述送出动作时,使上述第2操作线(87B)的上述线基端(37)在上述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向与送出上述第2操作线(8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第2操作线(87B)的松弛。

说明书 :

内窥镜弯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利用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弯曲操作部进行弯曲操作来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部向期望的方向弯曲的内窥镜弯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地,内窥镜具有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和设置在比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位置的操作部。插入部包括:软管部,其细长并具有挠性;弯曲部,其设置在比软管部靠顶端方向侧位置,并用于进行弯曲动作;以及顶端硬性部,其设置在比弯曲部靠顶端方向侧位置。另外,内窥镜设有用于使弯曲部进行弯曲的内窥镜弯曲装置。
[0003] 内窥镜弯曲装置具有配设在操作部的操作部壳体上的弯曲操作旋钮等弯曲操作部。弯曲操作部与配设在操作部壳体内部的弯曲操作传递机构相连结。另外,在插入部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操作线。弯曲操作传递机构具有供一对操作线的基端固定的带轮。带轮在利用弯曲操作部的弯曲操作下以轴为中心旋转。通过使带轮旋转,而使一对操作线中的一条卷绕在带轮上,另一条自带轮送出。利用操作线的卷绕动作及送出动作,使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若带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则操作线的卷绕动作及送出动作相反。因此,弯曲部的弯曲方向也相反。如上述那样,弯曲部能够向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弯曲。另外,通过在弯曲操作传递机构上设置两个各自能够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旋转的上述结构的带轮,能够使弯曲部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弯曲。通过组合这些弯曲动作的方向,能够使弯曲部向任意方向弯曲。
[0004] 但是,由于弯曲部重复弯曲,因此或产生操作线位置偏移、或软管部伸缩、或供操作线贯穿的线圈伸缩。因此,在带轮旋转时,有时卷绕到带轮上的操作线的卷绕量与自带轮送出的操作线的送出量不一致。在该情况下,操作线产生松弛。由于操作线的松弛,产生弯曲部的弯曲动作不会追随利用弯曲操作部的弯曲操作的现象、不能够获得期望的弯曲角度的现象等,弯曲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0005]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如下内窥镜弯曲装置:在操作部的内部连结操作线和中继线,该操作线的顶端与弯曲部相连接,该中继线的基端固定在带轮上。在该内窥镜弯曲装置中,在操作线与中继线之间的连结部上设有用于吸收操作线的松弛的机构。
[0006] 另外,在某一内窥镜弯曲装置中,操作线借助链固定在带轮上。在该弯曲装置中,通过折叠与操作线的基端相连结的链来吸收操作线的松弛。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2244
[00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91686
[0011] 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上述专利文献2中,利用操作线与中继线之间的连结部吸收操作线的松弛。在此,由于操作线长度较长,因此需要确保用于吸收操作线的松弛的充分空间。因此,需要增大操作线与中继线之间连结部的长度方向尺寸。但是,由于操作部设计上的限制,操作线与中继线之间连结部的长度方向尺寸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够充分地吸收操作线的松弛。
[0012] 另外,在通过折叠与操作线相连结的链来吸收操作线的松弛的结构的情况下,也需要折叠链的空间。因此,导致受到操作部设计上限制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受到操作部设计上限制的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的松弛的内窥镜弯曲装置。
[001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某一方式中,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装置,包括:内窥镜插入部,其具有用于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弯曲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内窥镜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用于进行上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带轮,其包括:旋转部,其在利用上述弯曲操作部进行的上述弯曲操作下向第1旋转方向及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外周侧槽部,其沿上述带轮的周向设置在上述带轮的外周面上;内周侧槽部,其沿着上述周向设置在比上述外周侧槽部靠内周侧的位置;以及中继槽部,其使上述外周侧槽部与上述内周侧槽部之间相连通;操作线,其包括:线基端,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带轮的上述内周侧槽部;以及线顶端,其与上述弯曲部相连接;上述操作线在上述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在缠绕于上述外周侧槽部或上述内周侧槽部上之后向上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内部延伸设置,且通过自上述中立状态使上述带轮的上述旋转部旋转来进行向上述带轮卷绕的卷绕动作或自上述带轮送出的送出动作,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线卷绕部,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操作线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卷绕动作时,在上述外周侧槽部或上述内周侧槽部中进一步卷绕上述操作线;松弛吸收部,其在自上述中立状态进行上述操作线的上述送出动作时,在上述内周侧槽部中使上述操作线的上述线基端向与送出上述操作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吸收上述操作线的松弛。
[0015]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受到操作部设计上限制的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的松弛的内窥镜弯曲装置。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0017]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立体图。
[0018]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剖视图。
[0019]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第1旋转筒状部及第1带轮的剖视图。
[0020] 图5A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4的5A-5A线剖视图。
[0021] 图5B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4的5B-5B线剖视图。
[0022] 图6A是表示自图5A的状态使第1带轮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4的5A-5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3] 图6B是表示自图5B的状态使第1带轮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4的5B-5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4] 图7A是表示自图5A的状态使第1带轮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4的5A-5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5] 图7B是表示自图5B的状态使第1带轮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4的5B-5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第1旋转筒状部及第1带轮的剖视图。
[0027] 图9A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8的9A-9A线剖视图。
[0028] 图9B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8的9B-9B线剖视图。
[0029] 图10A是表示自图9A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8的9A-9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0] 图10B是表示自图9B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8的9B-9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1] 图11A是表示自图9A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8的9A-9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2] 图11B是表示自图9B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8的9B-9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3]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第1旋转筒状部及第1带轮的剖视图。
[0034] 图13A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12的13A-13A线剖视图。
[0035] 图13B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12的13B-13B线剖视图。
[0036] 图14A是表示自图13A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2的13A-13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7] 图14B是表示自图13B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2的13B-13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8] 图15A是表示自图13A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2的13A-13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39] 图15B是表示自图13B的状态使中间圆板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2的13B-13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40]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第1旋转筒状部及第1带轮的剖视图。
[0041] 图17A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16的17A-17A线剖视图。
[0042] 图17B是弯曲部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图16的17B-17B线剖视图。
[0043]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1带轮的第2带轮结构体的俯视图。
[0044] 图19A是表示自图17A的状态使第1带轮结构体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6的17A-17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45] 图19B是表示自图17B的状态使第1带轮结构体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6的17B-17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46] 图20A是表示自图17A的状态使第1带轮结构体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6的17A-17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47] 图20B是表示自图17B的状态使第1带轮结构体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16的17B-17B线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第1实施方式)
[0049] 参照图1~图7B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0050] 图1是表示内窥镜1的结构的图。内窥镜1包括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2、以及与插入部2的基端方向侧相连结的操作部3。在操作部3上连接有通用线缆4的一端。通用线缆4的另一端借助内窥镜连接器5与图像观察装置、照明电源装置(均未图示)等相连接。
[0051] 插入部2包括:软管部6,其细长并具有挠性;弯曲部7,其与软管部6的顶端方向侧相连结;以及顶端硬性部8,其设置在比弯曲部7靠顶端方向侧位置。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及上下方向(图1中的箭头B方向)进行弯曲动作。通过组合这些弯曲动作的方向,能够使弯曲部7向任意方向进行弯曲动作。
[0052] 在顶端硬性部8的顶端面上设有观察窗9A、照明窗9B等。在顶端硬性部8的内部,在与观察窗9A相对的位置设有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经由观察窗9A进行被摄体的摄像。在摄像元件上连接有摄像线缆(未图示)。摄像线缆穿过插入部2、操作部3及通用线缆4的内部,一直延伸设置到内窥镜连接器5。另外,在插入部2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照明窗9B引导用于照射被摄体的光的光导件(未图示)。光导件穿过操作部3及通用线缆4的内部,一直延伸设置到内窥镜连接器5。
[0053] 操作部3包括操作部壳体11和设置在相对于操作部壳体11而言插入部2所在的一侧的保持部壳体12。在保持部壳体12上设有钳子口13。
[0054] 图2及图3是表示用于使弯曲部7弯曲的弯曲装置15的图。如图2所示,弯曲装置15包括设置在操作部3的操作部壳体11上的(参照图1)弯曲操作部即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和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通过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旋转,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动作,通过使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旋转,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及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与配设在操作部3内部的弯曲操作传递机构20相连结。
[0055] 如图3所示,弯曲操作传递机构20固定在操作部3内部的基板21上。基板21借助螺丝(未图示)等固定在操作部壳体11的内底部。弯曲操作传递机构20包括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所使用的第1带轮22A、以及在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时所使用的第2带轮22B。第1带轮22A配设在基板21的上表面上。第2带轮22B配设在第1带轮
22A的上侧。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配置成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及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大致同轴。
[0056] 在基板21上固定有贯穿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的轴中心的轴构件23的下端部。轴构件23的上端部贯穿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及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
[0057] 在轴构件23的外侧配设有与第1带轮22A一体形成的旋转传递部即第1旋转筒状部25A。第1旋转筒状部25A能够相对于轴构件23旋转。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上端部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相连结。通过旋转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22A以轴构件23为中心旋转。即,第1带轮22A是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的弯曲操作下旋转的旋转部。
[0058] 在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外侧配设有与第2带轮22B一体形成的旋转传递部即第2旋转筒状部25B。第2旋转筒状部25B能够独立于第1旋转筒状部25A而相对于轴构件
23旋转。第2旋转筒状部25B的上端部与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相连结。通过旋转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使第2旋转筒状部25B及第2带轮22B以轴构件23为中心旋转。即,第2带轮22A是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B的弯曲操作下旋转的旋转部。
[0059] 在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的各自上连接有两条(一对)操作线27的线基端37。各操作线27的顶端穿过软管部6的内部而固定在弯曲部7的顶端上。通过使第1带轮22A旋转,使与第1带轮22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卷绕在第1带轮22A上,另一条自第1带轮22A送出。由此,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动作。同样,通过使第
2带轮22B旋转,使与第2带轮22B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卷绕在第2带轮22B上,另一条自第2带轮22B送出。由此,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动作。
[0060] 在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的外侧设有用于防止操作线27鼓出的圆筒状的引导部28。引导部28的下端部利用螺丝(未图示)等固定在基板21上。在引导部28的周壁上形成有开口部28A。操作线27穿过开口部28A从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在引导部28的上侧,筒状部29与引导部28一体形成。在筒状部29的内部插入有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2旋转筒状部25B。
[0061] 图4~图5B是表示第1带轮22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第1带轮22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但是第2带轮22B及第2旋转筒状部25B也与第1带轮22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相同。
[0062] 如图4所示,在第1带轮22A的外周面上上下并列设有两个环状的外周侧槽部即第1外周侧槽部31A和第2外周侧槽部31B。第1外周侧槽部31A与第2外周侧槽部31B设置为沿第1带轮22A的轴向彼此分开。另外,在第1带轮22A的上表面上沿着第1带轮22A的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32A,在第1带轮22A的下表面上沿着第1带轮22A的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32B。第1内周侧槽部32A与第2内周侧槽部32B设置为沿第1带轮
22A的轴向彼此分开。第1内周侧槽部32B位于第1外周侧槽部31A的内周侧,第2内周侧槽部32B位于第2外周侧槽部31B的内周侧。如图5A及图5B所示,第1带轮22A包括使第1外周侧槽部31A与第1内周侧槽部32A之间相连通的第1中继槽部33A、以及使第2外周侧槽部31B与第2内周侧槽部32B之间相连通的第2中继槽部33B。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中继槽部33A与第2中继槽部33B配置为在第1带轮22A的周向上大致相同的相位。在第1带轮22A的周向上,在第1中继槽部33A的两端设有比第1内周侧槽部32A的外周壁向内周侧突出的突起部35。另外,在第1中继槽部33A上形成有比第1内周侧槽部32A的内周壁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部36。与第1中继槽部33A相同,在第2中继槽部33B上也设有突起部35及突起部36。
[0063] 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配置有与第1带轮22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即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在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压接有柱状的压接元件38。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移动。若第1操作线27A的基端37在第1带轮22A的周向上移动至第1内周侧槽部32A的端部,则压接元件38顶到突起部35及突起部36。由此,线基端37向第1中继槽部33A的移动受到限制。
[0064] 图5A表示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在中立状态下,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在图5A中位于第1中继槽部33A左侧的端部处。第1操作线27A穿过第1中继槽部33A,在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仅缠绕
1圈。而且,从第1外周侧槽部31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
[0065] 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有与第1带轮22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另一条即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与第1操作线27A相同,在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压接有压接元件38。若线基端37在第1带轮22A的周向上移动至第2内周侧槽部32B的端部,则压接元件38顶到突起部35及突起部36。由此,线基端37向第2中继槽部33B的移动受到限制。
[0066] 图5B表示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在中立状态下,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在图5B中位于第2中继槽部33B右侧的端部处。第2操作线27B穿过第2中继槽部33B,在第2外周侧槽部31B中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仅缠绕
1圈。而且,从第2外周侧槽部31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
[0067]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5的作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的弯曲操作下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的情况,但是对于在利用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的弯曲操作下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0068] 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例如向图2中的箭头C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22A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
[0069] 图6A及图6B是表示使第1带轮22A自中立状态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6B所示,若使第1带轮22A逆时针旋转,则第2外周侧槽部31B逆时针旋转,第2操作线27B卷绕在第2外周侧槽部31B中。即,第2外周侧槽部31B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2操作线27B时成为在第2外周侧槽部31B上卷绕第2操作线27B的线卷绕部(第2线卷绕部)。此时,在第2外周侧槽部31B中双重缠绕第2操作线27B。
[0070] 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若使第1带轮22A逆时针旋转,则第1操作线27A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移动。因此,在第1操作线27A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2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27A的松弛。即,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设有在自第1外周侧槽部31A送出第1操作线27A时用于吸收第1操作线27A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第1松弛吸收部)39A。
[0071] 如以上那样,通过自中立状态送出第1操作线27A并卷绕第2操作线27B,使弯曲部7向预定的方向(例如右方向)弯曲。
[0072] 在使弯曲部7向相反方向(例如左方向)弯曲的情况下,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向图2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22A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
[0073] 图7A及图7B是表示使第1带轮22A自中立状态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7A所示,若使第1带轮22A顺时针旋转,则第1外周侧槽部31A顺时针旋转,第1操作线27A卷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即,第1外周侧槽部31A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1操作线27A时成为在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卷绕第1操作线27A的线卷绕部(第1线卷绕部)。此时,在第1外周侧槽部31A中双重缠绕第1操作线27A。
[0074]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若使第1带轮22A顺时针旋转,则第2操作线27B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2外周侧槽部31B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移动。因此,在第2操作线27B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2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2操作线27B的松弛。即,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设有在自第2外周侧槽部31B送出第2操作线27B时用于吸收第2操作线27B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39B(第2松弛吸收部)。
[0075]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弯曲装置15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弯曲装置15的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上,在上表面上沿着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32A,在下表面上沿着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32B。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移动,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32B中移动。若第1带轮22A自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旋转,则第1操作线27A及第2操作线27B中的一者自第1带轮22A送出,另一者卷绕在第1带轮22A上。第2带轮22B自中立状态旋转的情况也是相同的。例如,在送出第1操作线27A时,有时第1操作线27A上产生松弛。在该情况下,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2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27A的松弛。送出第2操作线27B的情况也相同,第2操作线27B的松弛被吸收。如以上那样,在弯曲装置15中,在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上设有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因此,不会受到操作部3设计上限制的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
[0076] 另外,第1内周侧槽部32A及第2内周侧槽部32B沿着第1带轮22A及第2带轮22B的周向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用于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长度)。由此,能够充分地吸收长度长的操作线27的松弛,从而在谋求操作部3的小型化方面是有利的。
[0077]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7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内周侧槽部32A的两端经由第1中继槽部33A而与第1外周侧槽部31A相连通,第2内周侧槽部32B的两端经由第2中继槽部33B而与第2外周侧槽部31B相连通,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1内周侧槽部32A中,也可以是仅有一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31A相连通。
[007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线27A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缠绕,第2操作线27B从图4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缠绕,但是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是第2操作线27B相对于第1操作线27A向相反方向缠绕的结构即可。
[008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接元件38顶到突起部35及突起部36,限制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向第1中继槽部33A移动、及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向第2中继槽部33B移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是第1操作线27A的线基端37向第1中继槽部33A的移动、及第2操作线27B的线基端37向第2中继槽部33B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结构即可。
[0081] (第2实施方式)
[0082] 接着,参照图8~图11B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那样改变了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5的结构。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83] 图8~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40的第1带轮4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说明第1带轮4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但是关于第2带轮41B及第2旋转筒状部25B,也与第1带轮4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相同。
[0084] 如图8~图9B所示,第1带轮41A包括配设在轴向上上侧的大致圆柱状的第1带轮结构体42、以及配设在轴向上下侧的大致圆柱状的第2带轮结构体43。在第1带轮结构体42与第2带轮结构体43之间配设有与第1旋转筒状部25A一体形成的中间圆板45。中间圆板45能够与作为旋转传递部的第1旋转筒状部25A一起绕第1带轮41A的轴线旋转。即,中间圆板45是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的弯曲操作下旋转的旋转部。
[0085] 在第1带轮结构体42的外周面上沿着第1带轮41A的周向形成有第1外周侧槽部51A,在第2带轮结构体43的外周面上沿着第1带轮41A的周向形成有第2外周侧槽部51B。另外,在第1带轮结构体42的下表面上沿着第1带轮41A的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
52A,在第2带轮结构体43的上表面上沿着第1带轮41A的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52B。
第1内周侧槽部52A位于第1外周侧槽部51A的内周侧,第2内周侧槽部52B位于第2外周侧槽部51B的内周侧。第1内周侧槽部52A设置在中间圆板45与第1带轮结构体42之间,第2内周侧槽部52B设置在中间圆板45与第2带轮结构体43之间。在第1带轮结构体
42上设有使第1外周侧槽部51A与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一端之间相连通的第1中继槽部
53A。同样,在第2带轮结构体43上设有使第2外周侧槽部51B与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一端之间相连通的第2中继槽部53B。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中继槽部53A与第2中继槽部53B配置成在第1带轮41A的周向上为大致相同的相位。另外,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内周侧槽部52A利用在图9A中位于左侧的端部与第1外周侧槽部51A相连通,第2内周侧槽部52B利用在图9B中位于右侧的端部与第2外周侧槽部51B相连通。另外,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与第1外周侧槽部51A相连通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比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外周壁向内周侧突出的带轮突起部55、以及比第1内周侧槽部
52A的内周壁向外周侧突出的带轮突起部56。同样,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与第2外周侧槽部51B相连通一侧的端部上也形成有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
[0086] 在中间圆板45的上表面上设有向上侧突出的第1圆板突起部47A,在中间圆板45的下表面上设有向下侧突出的第2圆板突起部47B。第1圆板突起部47A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第2圆板突起部47B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若第1圆板突起部47A移动至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与第1中继槽部53A相连通一侧的端部,则第1圆板突起部47A顶到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由此,第1圆板突起部47A向第1中继槽部53A的移动受到限制。同样,若第2圆板突起部47B移动至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与第2中继槽部53B相连通一侧的端部,则第2圆板突起部47B顶到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由此,第2圆板突起部47B向第2中继槽部53B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在第1圆板突起部47A及第2圆板突起部47B设有凹部48。
[0087] 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配置有与第1带轮4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即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在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固定有柱状的压接元件38。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移动。
[0088] 如图9A所示,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与第1外周侧槽部51A相连通一侧的端部(在图9A中为第1中继槽部53A的位于左侧的端部)处。第1操作线57A贯穿到第1圆板突起部47A的凹部48中。贯穿到凹部48中的第1操作线57A穿过第1中继槽部53A,在第1外周侧槽部51A中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从第1外周侧槽部51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第1圆板突起部47A,则压接元件38顶到第1圆板突起部47A。由此,线基端37比第1圆板突起部47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的第1操作线57A中,在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由于第1圆板突起部47A向第1中继槽部53A的移动被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限制,因此线基端37向第1中继槽部53A的移动受到限制。
[0089] 另外,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被中间圆板45的第1圆板突起部47A按压。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42与中间圆板45一起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此时,第2带轮结构体43不会旋转,第2圆板突起部47B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移动。
[0090] 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与第1带轮4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另一条即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部37能够移动。与第1操作线57A相同,在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部37固定有压接元件38。
[0091] 如图9B所示,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与第2外周侧槽部51B相连通一侧的端部(在图9B中为第2中继槽部53B的位于右侧的端部)处。第2操作线57B贯穿第2圆板突起部47B的凹部48。贯穿凹部48的第2操作线57B穿过第2中继槽部53B,在第2外周侧槽部51B中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从第2外周侧槽部51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第2圆板突起部47B,则压接元件38顶到第2圆板突起部47B。由此,线基端37比第2圆板突起部47B更向送出第2操作线57B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的第2操作线57B中,在向送出第2操作线57B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由于第2圆板突起部47B向第2中继槽部53B的移动被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限制,因此线基端37向第2中继槽部53B的移动受到限制。
[0092] 另外,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43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被中间圆板45的第2圆板突起部47B按压。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43与中间圆板45一起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此时,第1带轮结构体42不会旋转,第1圆板突起部47A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移动。
[0093]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40的作用。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仅说明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的情况,但是对于利用第2弯曲操作旋钮
16B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0094] 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例如向图2中的箭头C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
[0095]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自中立状态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10B所示,若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则中间圆板45的第2圆板突起部47B在第2带轮结构体43的第2内周侧槽部52B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5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时,第2带轮结构体43不会旋转。线基端37比第2圆板突起部47B更向送出第2操作线57B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第2圆板突起部47B的移动,使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与第2圆板突起部47B一起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5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第2操作线57B卷绕到第2内周侧槽部52B。即,第2内周侧槽部52B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2操作线57B时成为将第2操作线57B卷绕到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线卷绕部(第2线卷绕部)。此时,第2操作线57B缠绕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上,穿过第2中继槽部53B在第2外周侧槽部51B中仅缠绕1圈。而且,第2操作线57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2外周侧槽部51B中未双重缠绕第2操作线57B。
[0096]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若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逆时针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被中间圆板45的第1圆板突起部47A按压。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42与中间圆板45一起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通过使第
1带轮结构体42逆时针旋转,而使第1操作线57A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
51A上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移动。因此,在第1操作线57A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57A的松弛。即,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中设有在自第1外周侧槽部51A送出第1操作线57A时吸收第1操作线57A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59A(第1松弛吸收部)。
[0097] 如以上那样,通过自中立状态送出第1操作线57A并卷绕第2操作线57B,使弯曲部7向预定的方向(例如右方向)弯曲。
[0098] 在使弯曲部7向相反方向(例如左方向)弯曲的情况下,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向图2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
[0099]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自中立状态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11A所示,若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顺时针旋转,则中间圆板45的第1圆板突起部47A在第1带轮结构体42的第1内周侧槽部5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时,第1带轮结构体42不会旋转。线基端37比第1圆板突起部47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第1圆板突起部47A的移动,使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与第1圆板突起部47A一起在第
1内周侧槽部5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第1操作线57A卷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52A。即,第1内周侧槽部52A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1操作线57A时成为将第1操作线57A卷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线卷绕部(第1线卷绕部)。此时,第
1操作线57A卷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52A上,穿过第1中继槽部53A而在第1外周侧槽部
51A仅缠绕1圈。而且,第1操作线57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1外周侧槽部51A中不会双重缠绕第1操作线57A。
[0100]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若使第1带轮41A的中间圆板45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43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被中间圆板45的第2圆板突起部47B按压。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43与中间圆板45一起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通过使第2带轮结构体43顺时针旋转,而使第2操作线57B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2外周侧槽部51B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移动。因此,在第2操作线57B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57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2操作线57B的松弛。即,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设有在自第2外周侧槽部51B送出第2操作线
57B时吸收第2操作线57B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59B(第2松弛吸收部)。
[0101]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弯曲装置40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弯曲装置40的第1带轮41A及第2带轮41B中,在第1带轮结构体42上沿着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52A,在第2带轮结构体43上沿着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52B。第1操作线58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移动,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移动。在第1带轮41A及第2带轮41B中,若中间圆板45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及第2带轮结构体43中的一者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相反,若中间圆板45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及第2带轮结构体43中的另一者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利用第1带轮结构体42的旋转,第1操作线57A被送出,利用第2带轮结构体43的旋转,第2操作线57B被送出。例如,在送出第1操作线57A时,有时第1操作线57A会产生松弛。在该情况下,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
37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
1操作线57A的松弛。送出第2操作线57B的情况也是相同的,第2操作线57B的松弛被吸收。如以上那样,在弯曲装置40的第1带轮41A及第2带轮41B上设有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因此,不会受到操作部3的设计上的限制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
[0102] 另外,在弯曲装置40中,第1内周侧槽部52A及第2内周侧槽部52B沿着第1带轮41A及第2带轮41B的周向而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长度)。由此,能够充分地吸收长度长的操作线27的松弛,从而在谋求操作部3的小型化方面是有利的。
[0103] 而且,在弯曲装置40中,仅第1带轮结构体42及第2带轮结构体43中的任意一者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在第1带轮结构体42不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的情况下,第1圆板突起部47A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比第1圆板突起部47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第1圆板突起部47A的移动,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与第1圆板突起部47A一起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57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卷绕第1操作线57A。此时,第1操作线57A缠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52A。因此,能够防止第1操作线57A向第1外周侧槽部51A的双重缠绕。同样,在第2带轮结构体
43不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2操作线57B向第2外周侧槽部51B的双重缠绕。
[0104]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0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一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51A相连通,且仅第2内周侧槽部52B的一端与第2外周侧槽部51B相连通,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两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51A相连通。在该情况下,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两端部,为了限制线基端37向第1中继槽部53A移动而设有使第1内周侧槽部52A的内周壁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部等。
[010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线57A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缠绕,第2操作线57B从图8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缠绕,但是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是第2操作线57B相对于第1操作线57A向相反方向缠绕的结构即可。
[010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接元件38与第1圆板突起部47A相顶来限制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比第1圆板突起部47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但是,只要是限制线基端37比第1圆板突起部47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57A方向的移动的结构即可。同样,只要是限制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比第2圆板突起部47B更向送出第2操作线57B方向的移动的结构即可。另外,在中立状态时,在向第1操作线57A延伸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只要将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
52A中即可。同样,在中立状态时,在向第2操作线57B延伸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只要第2操作线5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52B中即可。
[010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中间圆板45的第1圆板突起部47A按压第1带轮结构体42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使第1带轮结构体42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同样,利用中间圆板45的第2圆板突起部47B按压第2带轮结构体43的带轮突起部55及带轮突起部56,由此使第2带轮结构体43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但是,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若使中间圆板45自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及第2带轮结构体43中的一者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且若使中间圆板45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42及第2带轮结构体43中的另一者与中间圆板45一起旋转。
[0109] (第3实施方式)
[0110] 接着,参照图12~图15B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那样改变了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5的结构。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111] 图12~图13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00的第1带轮10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说明第1带轮10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但是对于第2带轮101B及第2旋转筒状部25B也与第1带轮10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相同。
[0112] 如图12~图13B所示,第1带轮101A具有能够与旋转传递部即第1旋转筒状部25A一起绕第1带轮101A的轴向旋转的带轮主体102。即,带轮主体102是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的弯曲操作下旋转的旋转部。在带轮主体102的外周侧设有:配设在轴向上侧的大致圆筒状的第1带轮结构体103;以及配设在轴向下侧的大致圆筒状的第2带轮结构体104。
[0113] 在第1带轮结构体103的外周面上沿着第1带轮101A的周向形成有第1外周侧槽部111A,在第2带轮结构体104的外周面上沿着第1带轮101A的周向形成有第2外周侧槽部111B。另外,在带轮主体102的外周面上沿着第1带轮101A的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112A及第2内周侧槽部112B。第1内周侧槽部112A位于第1外周侧槽部111A的内周侧,第2内周侧槽部112B位于第2外周侧槽部111B的内周侧。第1内周侧槽部112A设置在带轮主体102与第1带轮结构体103之间,第2内周侧槽部112B设置在带轮主体102与第2带轮结构体104之间。在第1带轮结构体103上设有使第1外周侧槽部111A与第1内周侧槽部112A之间相连通的第1中继槽部113A。另外,在第2带轮结构体104上设有使第2外周侧槽部111B与第2内周侧槽部112B之间相连通的第2中继槽部113B。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中继槽部113A与第2中继槽部113B配置于在第1带轮
101A的周向上相位互不相同的位置。另外,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的一端部形成有比第1内周侧槽部112A的外周壁更向内周侧突出的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同样,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的一端部也形成有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
[0114] 在带轮主体102上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第1主体突起部116A及第2主体突起部116B。第1主体突起部116A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第2主体突起部116B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另外,在第1主体突起部116A及第2主体突起部116B上分别设有凹部117。
[0115] 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配置有与第1带轮10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即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在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固定有柱状的压接元件38。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移动。
[0116] 如图13A所示,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的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图13A中为第1中继槽部113A的位于下侧的端部)处。第1操作线107A贯穿第1主体突起部116A的凹部117。贯穿凹部117的第1操作线107A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穿过第1中继槽部113A,从第1外周侧槽部111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则压接元件38与第
1结构体突起部118A相顶。由此,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时的第1操作线107A中,在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
112A中。
[0117] 另外,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103的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被带轮主体102的第1主体突起部116A按压。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103与带轮主体102一起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此时,第2带轮结构体104不会旋转,第2主体突起部116B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移动。
[0118] 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与第1带轮10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另一条即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能够移动。与第1操作线107A相同,在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固定有压接元件38。
[0119] 如图13B所示,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的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图13B中为第2中继槽部113B的位于下侧的端部)处。第2操作线107B贯穿第2主体突起部116B的凹部117。贯穿凹部117的第2操作线107B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穿过第2中继槽部113B,从第2外周侧槽部111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则压接元件38与第
2结构体突起部118B相顶。由此,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时的第2操作线107B中,在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部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
[0120] 另外,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104的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被带轮主体102的第2主体突起部116B按压。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104与带轮主体102一起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此时,第1带轮结构体103不会旋转,第1主体突起部116A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移动。
[0121]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00的作用。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仅说明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的情况,但是利用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0122] 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例如向图2中的箭头C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
[0123] 图14A及图14B是表示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自中立状态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14B所示,若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104的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被带轮主体102的第2主体突起部116B按压。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104与带轮主体102一起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通过使第2带轮结构体104逆时针旋转,使第2外周侧槽部111B逆时针旋转,第2操作线107B卷绕到第2外周侧槽部111B。即,第2外周侧槽部111B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2操作线107B时成为在第2外周侧槽部111B卷绕第2操作线
107B的线卷绕部(第2线卷绕部)。此时,第2操作线107B缠绕到第2内周侧槽部112B,穿过第2中继槽部113B而在第2外周侧槽部111B仅缠绕1圈。而且,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2外周侧槽部111B中未双重缠绕第2操作线107B。
[0124] 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若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逆时针旋转,则带轮主体102的第1主体突起部116A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向送出第1操作线107A的方向移动,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103不会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此时,通过使带轮主体102旋转,使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向送出第1操作线107A的方向移动。由此,第1操作线107A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部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移动。因此,在第1操作线107A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107A的松弛。即,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设有在自第1内周侧槽部112A送出第1操作线107A时吸收第1操作线107A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119A(第1松弛吸收部)。
[0125] 如以上那样,自中立状态送出第1操作线107A,卷绕第2操作线107B,由此使弯曲部7向预定的方向(例如右方向)弯曲。
[0126] 在使弯曲部7向相反方向(例如左方向)弯曲的情况下,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向图2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
[0127]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自中立状态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15A所示,若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顺时针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103的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被带轮主体102的第1主体突起部116A按压。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103与带轮主体102一起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通过使第1带轮结构体103顺时针旋转,而使第1外周侧槽部111A顺时针旋转,使第1操作线107A卷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111A。即,第1外周侧槽部111A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1操作线107A时成为在第1外周侧槽部111A卷绕第1操作线107A的线卷绕部(第1线卷绕部)。此时,第1操作线107A缠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112A,穿过第1中继槽部113A在第1外周侧槽部111A中仅缠绕1圈。而且,第1操作线107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1外周侧槽部111A未双重缠绕第1操作线107A。
[0128]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若使第1带轮101A的带轮主体102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则带轮主体102的第2主体突起部116B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向送出第2操作线107B的方向移动,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104不会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此时,通过使带轮主体102旋转,使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向送出第2操作线107B的方向移动。由此,第2操作线107B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移动。因此,在第2操作线107B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2操作线107B的松弛。即,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设有在自第2内周侧槽部112B送出第2操作线107B时吸收第2操作线107B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119B(第2松弛吸收部)。
[0129]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弯曲装置100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弯曲装置100的第1带轮101A及第2带轮101B中,在第1带轮结构体103上沿着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112A,在第2带轮结构体104上沿着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112B。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移动,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移动。在第1带轮101A及第2带轮101B中,若自中立状态带轮主体102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操作线107A被送出。相反,若自中立状态带轮主体10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第2操作线107B被送出。例如在送出第1操作线107A时,有时第1操作线107A会产生松弛。在该情况下,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107A的松弛。同样,在送出第2操作线107B的情况下,第2操作线107B的松弛也被吸收。如以上那样,在弯曲装置100中,在第1带轮101A及第2带轮101B上设有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因此,不会受到操作部3的设计上的限制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
[0130] 另外,在弯曲装置100中,第1内周侧槽部112A及第1内周侧槽部112B沿着第1带轮101A及第2带轮101B的周向而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长度)。由此,能够充分地吸收长度长的操作线27的松弛,从而在谋求操作部3的小型化方面是有利的。
[0131] 而且,在弯曲装置100中,第1带轮结构体103及第2带轮结构体104中的任意一者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在第1带轮结构体103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的情况下,第1带轮结构体103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从而使第1操作线107A卷绕到第1外周侧槽部111A。此时,第1操作线107A成为在第1外周侧槽部111A及第1内周侧槽部112A分别各缠绕了1圈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第1操作线107A向第1外周侧槽部111A的双重缠绕。同样,在第2带轮结构体104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2操作线107B向第2外周侧槽部111B的双重缠绕。
[0132]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3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内周侧槽部112A的两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111A相连通,第2内周侧槽部112B的两端与第2外周侧槽部111B相连通,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也可以是仅一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111A相连通。
[013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线107A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缠绕,第2操作线107B从图12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缠绕,但是只要是第2操作线107B相对于第1操作线107A向相反方向缠绕的结构即可。
[013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立状态时,通过使压接元件38与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相顶来限制第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同样,在中立状态时,通过使压接元件38与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相顶来限制第
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但是,在中立状态时,在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10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只要第
1操作线10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112A中即可。同样,在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10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只要第2操作线10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112B中即可。
[013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带轮主体102的第1主体突起部116A按压第1带轮结构体103的第1结构体突起部118A,由此使第1带轮结构体103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同样,利用带轮主体102的第2主体突起部116B按压第2带轮结构体104的第2结构体突起部118B,使第2带轮结构体104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但是,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若自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使带轮主体102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103及第2带轮结构体104中的一者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若自中立状态使带轮主体10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103及第2带轮结构体104中的另一者与带轮主体102一起旋转。
[0137] (第4实施方式)
[0138] 接着,参照图16~图20B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那样改变了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15的结构。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139] 图16~图1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60的第1带轮6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说明第1带轮6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但是对于第2带轮61B及第2旋转筒状部25B也与第1带轮61A及第1旋转筒状部25A相同。
[0140] 如图16~图17B所示,第1带轮61A具有大致圆柱状的第1带轮结构体(内侧带轮结构体)62、以及大致带底圆筒状的第2带轮结构体(外侧带轮结构体)63。第1带轮结构体62与第1旋转筒状部25A一体形成,能够与第1旋转筒状部25A一起绕第1带轮41A的轴向旋转。即,第1带轮结构体62是在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的弯曲操作下旋转的旋转部。第2带轮结构体63具有配设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下侧的底壁部65和配设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外周侧的周壁部67。在第2带轮结构体63的周壁部67的外周面上上下并列设有第1外周侧槽部71A、第2外周侧槽部71B。第1外周侧槽部71A与第2外周侧槽部71B设置成沿第1带轮61A的轴向彼此分开。
[0141] 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外周面的上端沿着第1带轮61A的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72A,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外周面的下端沿着第1带轮61A的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72B。第1内周侧槽部72A与第2内周侧槽部72B设置成沿第1带轮61A的轴向彼此分开。第1内周侧槽部72A及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外周壁由第2带轮结构体63的周壁部67构成。即,第1内周侧槽部72A及第2内周侧槽部72B设置在第1带轮结构体62与第2带轮结构体63之间。第1内周侧槽部72A位于第1外周侧槽部71A的内周侧,第2内周侧槽部72B位于第2外周侧槽部71B的内周侧。第2带轮结构体63的周壁部67具有使第
1外周侧槽部71A与第1内周侧槽部72A之间相连通的第1中继槽部73A、以及使第2外周侧槽部71B与第2内周侧槽部72B之间相连通的第2中继槽部73B。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中继槽部73A与第2中继槽部73B配置于在第1带轮61A的周向上相位互不相同的位置。另外,第1带轮结构体62具有配设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的第1带轮突起部76A和配设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的第2带轮突起部76B。第1带轮突起部76A比第1内周侧槽部72A的内周壁更向外周侧突出。同样,第2带轮突起部76B比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内周壁更向外周侧突出。在第1带轮突起部76A及第2带轮突起部76B上设有凹部77。另外,在第2带轮结构体63上设有比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外周壁更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78。
[0142] 如图16及图17B所示,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下表面的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内周侧绕第1带轮61A的轴向形成有牵连槽部81。图18是表示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结构的图。如图18所示,在第2带轮结构体63的底壁部65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牵连突起部82。牵连突起部82与牵连槽部81(参照图16)相配合。牵连槽部81能够相对于牵连突起部82绕第1带轮61A的轴向移动。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牵连突起部82配置在牵连槽部81的图17B中右侧的端部。
[0143] 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结构体62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牵连突起部82被第1带轮结构体62按压。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63与第1带轮结构体62一起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
[0144] 相反,若自中立状态使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结构体62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62的牵连槽部81相对于牵连突起部82顺时针移动。此时,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牵连突起部82不会移动。因而,仅第1带轮结构体62顺时针旋转,第2带轮结构体63不会旋转。
[0145] 如图17A所示,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配置有与第1带轮6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一条即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在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固定有柱状的压接元件38。第1操作线5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52A移动。
[0146] 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的在图17A中位于第1中继槽部73A左侧的端部。在送出线基端37的第1操作线87A的方向侧配置有第1带轮突起部76A。第1操作线87A贯穿第1带轮突起部76A的凹部77。贯穿凹部77的第1操作线87A穿过第1中继槽部73A,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上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从第1外周侧槽部71A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第1带轮突起部76A,则压接元件38与第1带轮突起部76A相顶。由此,线基端37比第1带轮突起部76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时的第1操作线87A中,在向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37配置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
[0147] 如图17B所示,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与第1带轮61A相连接的一对操作线27中的另一条即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能够移动。与第1操作线87A相同,在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固定有压接元件38。
[0148] 在弯曲部7未弯曲的中立状态下,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在图17B中位于第2中继槽部73B下侧的端部。在送出线基端37的第2操作线87B的方向侧配置有第2带轮突起部76B。第2操作线87B贯穿第2带轮突起部76B的凹部77。贯穿凹部77的第2操作线87B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仅缠绕1圈。而且,穿过第2中继槽部73B,从第2外周侧槽部71B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此时,若线基端37移动至突出部78,则压接元件38与突出部78相顶。由此,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中立状态时的第2操作线87A中,在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线基端37配置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
[0149]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60的作用。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仅说明利用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的情况,但是利用第2弯曲操作旋钮16B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0150] 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例如向图2中的箭头C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第1旋转方向)旋转。
[0151] 图19A及图19B是表示使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自中立状态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19B所示,若使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逆时针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牵连突起部82被第1带轮结构体61按压。因此,第2带轮结构体63与第1带轮结构体62一起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
[0152] 如图19B所示,若第1带轮结构体62及第2带轮结构体63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旋转,则第2外周侧槽部71B逆时针旋转,第2操作线87B卷绕到第2外周侧槽部71B。即,第2外周侧槽部71B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2操作线87B时成为在第2外周侧槽部
71B中卷绕第2操作线87B的线卷绕部(第2线卷绕部)。此时,第2操作线87B缠绕到第2内周侧槽部72B,穿过第2中继槽部73B在第2外周侧槽部71B仅缠绕1圈。而且,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2外周侧槽部71B未双重缠绕第2操作线87B。
[0153] 另一方面,如图19A所示,通过使第1带轮结构体62及第2带轮结构体63逆时针旋转,使第1操作线87A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移动。因此,在第1操作线87A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87A的松弛。即,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设有在自第1内周侧槽部72A送出第1操作线87A时吸收第1操作线87A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79A(第
1松弛吸收部)。
[0154] 如以上那样,通过自中立状态送出第1操作线87A,卷绕第2操作线87B,而使弯曲部7向预定的方向(例如右方向)弯曲。
[0155] 在向相反方向(例如左方向)弯曲操作弯曲部7的情况下,手术者使第1弯曲操作旋钮16A向图2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于是,第1旋转筒状部25A及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第2旋转方向)旋转。
[0156] 图20A及图20B是表示使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自中立状态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了的状态的图。如图20B所示,若使第1带轮61A的第1带轮结构体62顺时针旋转,则第1带轮结构体62的牵连槽部81相对于牵连突起部82顺时针移动。此时,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牵连突起部82不会移动。因而,仅第1带轮结构体62顺时针旋转,第2带轮结构体63不会旋转。
[0157] 如图20A所示,由于仅第1带轮结构体62旋转,因此第1带轮结构体62的第1带轮突起部76A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时,线基端37比第1带轮突起部76A更向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第1带轮突起部76A的移动,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与第1带轮突起部76A一起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第1操作线87A卷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72A。即,第1内周侧槽部72A在自中立状态卷绕第1操作线87B时成为将第1操作线87B卷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72A的线卷绕部(第1线卷绕部)。此时,第1操作线87A缠绕到第1内周侧槽部72A,穿过第1中继槽部73A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仅缠绕1圈。而且,向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中未双重缠绕第1操作线87A。
[0158] 另一方面,如图20B所示,若仅第1带轮结构体62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旋转,则第2操作线87B的在中立状态下缠绕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的部分被送出。此时,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移动。因此,在第2操作线87B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线基端37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87B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2操作线87B的松弛。即,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中设有在自第2内周侧槽部72B送出第2操作线87B时吸收第2操作线87B的松弛的松弛吸收部79B(第2松弛吸收部)。
[0159]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弯曲装置60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弯曲装置60的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中,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上表面上沿着周向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72A,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下表面上沿着周向设有第2内周侧槽部72B。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移动,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能够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移动。在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中,若第1带轮结构体62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63与第1带轮结构体62一起旋转。相反,若第1带轮结构体6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仅第1带轮结构体62旋转,第2带轮结构体63不会旋转。在中立状态下,第1操作线87A缠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第2操作线87B缠绕在第2内周侧槽部72B。通过第1带轮结构体62及第2带轮结构体63一起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使第1操作线87A被送出。另外,通过仅使第1带轮结构体6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使第2操作线87B被送出。在送出第1操作线87A时,有时第1操作线87A会产生松弛。在该情况下,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在第1内周侧槽部
72A、72B向与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吸收第1操作线87A的松弛。在送出第2操作线87B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吸收第2操作线87B的松弛。如以上那样,在弯曲装置60中,在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上设有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因此,不会受到操作部3的设计上的限制影响,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
[0160] 另外,在弯曲装置60中,第1内周侧槽部72A及第2内周侧槽部72B绕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的轴向而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吸收操作线27的松弛的空间。
由此,能够充分地吸收长度长的操作线27的松弛,从而在使操作部3小型化方面是有利的。
[0161] 另外,在弯曲装置60中,通过使第1带轮结构体62及第2带轮结构体63一起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使第2操作线87B缠绕在第2外周侧槽部71B。另外,通过仅使第1带轮结构体6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使第1操作线87A缠绕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此时,第1操作线87A成为缠绕在第1外周侧槽部71A及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第1操作线87A向第1外周侧槽部71A的双重缠绕。同样,能够防止第2操作线87B向第2外周侧槽部71B的双重缠绕。
[0162] 而且,在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中,在第1带轮结构体62上设有第1内周侧槽部72A及第2内周侧槽部72B。而且,第2带轮结构体63形成为覆盖第1带轮结构体62的底面及外周面的大致带底圆筒状。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缩小第1带轮61A及第2带轮61B的轴向的尺寸。
[0163]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6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内周侧槽部72A的两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71A相连通,第2内周侧槽部72B的两端与第2外周侧槽部71B相连通,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1内周侧槽部72A中,也可以是至少一端与第1外周侧槽部71A相连通。
[016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线87A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逆时针缠绕,第2操作线87B从图16中的上方观察顺时针缠绕,但是只要是第2操作线87B相对于第1操作线87A向相反方向缠绕的结构即可。
[016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接元件38与第1带轮突起部76A相顶来限制在中立状态时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向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但是,在中立状态时,只要是第1操作线87A的线基端37向送出第1操作线87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结构即可。同样,在中立状态时,只要是第2操作线87B的线基端37向与送出第2操作线87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结构即可。
[01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带轮结构体63具有配设在第1带轮结构体62下侧的底壁部65和配设在第1带轮结构体62外周侧的周壁部67。但是,也可以取代底壁部65而设置配设在第1带轮结构体62上侧的上壁部。在该情况下,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上表面上设有牵连槽部81,在第2带轮结构体63的上壁部设有牵连突起部82。另外,第2带轮结构体63也可以形成为仅具有周壁部67的大致圆筒状。在该情况下,在第1带轮结构体62的外周面上设有牵连槽部81,在第2带轮结构体63的周壁部67的内周面上设有牵连突起部82。
[0168]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第1带轮结构体62按压第2带轮结构体63的牵连突起部82,使第2带轮结构体63与第1带轮结构体62一起旋转。另外,通过使第1带轮结构体62的牵连槽部81相对于牵连突起部82移动,而仅使第1带轮结构体62旋转。但是,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若使第1带轮结构体62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则第2带轮结构体63与第1带轮结构体62一起旋转,若使第1带轮结构体62自中立状态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则仅第1带轮结构体62旋转。
[0169] (其他变形例)
[01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操作机构20具有两个带轮,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弯曲。但是,在弯曲操作机构20中,也可以仅设有1个带轮。在该情况下,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017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