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237692.2

文献号 : CN10272768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东

申请人 : 赵东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治疗头晕、目眩、头昏、头胀,伴或不伴头疼、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本发明对非耳源性器质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及非外伤所导致的主观性耳鸣有效。对良性阵发性眩晕疗效肯定,对脑鸣有特殊疗效,对耳鸣及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因素导致的眩晕有明显效果,尤其适用于肝肾不足,风痰瘀血,阻滞脉络之眩晕证。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骨碎补10~30重量份、熟地黄15~60重量份、泽泻15~60重量份、益母草30~60重量份、僵蚕10~15重量份、漏芦10~15重量份、白芥子10~15重量份、钩藤10~30重量份、茯苓15~60重量份、葛根6~15重量份、石菖蒲10~15重量份、川芎10~15重量份、川牛膝10~30重量份、磁石30~60重量份、石决明30~6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骨碎补12重量份、熟地黄18重量份、泽泻18重量份、益母草30重量份、僵蚕12重量份、漏芦12重量份、白芥子12重量份、钩藤18重量份、茯苓30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石菖蒲12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川牛膝12重量份、磁石30重量份、石决明30重量份。

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1)按权利要求1或2用量称取原料药;

(2)在原料药中加入2~5倍量水,完全浸泡30~40分钟;

(3)第一次提取:90~120℃提取25~30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4)第二次提取:在药渣中加入2~5倍量水,90~120℃提取20~25分钟,得提取液;

(5)将步骤(3)(4)的提取液混合均匀,过滤。

4.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物由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5.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提取物在制备治疗眩晕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为口服制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制剂为汤剂、颗粒剂或口服液。

说明书 :

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地是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眩晕(dizziness)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是一种运动性和位置性的感觉异常,包括病人感到周围物体旋转或病人本身在旋转,如起伏波动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等。临床上导致眩晕的疾病种类繁多,涉及耳鼻喉科、普通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的相关疾病。其中,因前庭系统受累,以旋转为主要感觉异常者,统称为真性眩晕(Vertigo);而因视觉系统或本体感觉系统受累,亦可因前庭系统受累,以波浪起伏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为主要感觉异常,而无旋转感觉者,统称为眩晕。
[0003] 1.旋转性眩晕
[0004] 临床上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应用耳毒性药物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0005] 2.一般性眩晕
[0006]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0007] 眩晕的诱发因素纷繁复杂,临床表现有虚有实,虚实夹杂。实证的眩晕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快,症状重;虚证的眩晕多见于老年人,病程持续时间长,症状相对较轻。在眩晕的治疗上,西医强调止晕对症处理,忽视了对机体神经系统的整体调节与恢复,并且药物品种少,发展变化小,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不可否认,在控制眩晕发作方面,西药具有一定优势,但单纯、强制性地抑制作用往往使脑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并影响眩晕症患者的内分泌、心脏及肝肾系统功能。中药治疗眩晕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求本,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毒副作用少,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状态,平衡阴阳,使眩晕病得到彻底治疗,减少复发。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有效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0009]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中药组合物的方法。
[0010]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中药制剂。
[0011] 本发明人赵东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副教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擅长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老年常见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眩晕病、老年性便秘、糖尿病以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药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满意。经过临证--思考--总结--再临证的反复临床验证,完成了本发明。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发明人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选取了15种中药,该15种中药配伍可以协同起效,经提取得到的中药提取物可以有效的治疗眩晕。15种中药功效如下:
[0012] 骨碎补:别名肉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岩姜、岩连姜。味苦,性温。归肾、肝经。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0013] 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滋肾,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0014]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用于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
[0015]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膀胱经。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水肿;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0016]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功能主治: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
[0017] 漏芦:味苦、咸,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0018]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味辛,性热。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0019] 钩藤:别名大钩丁、双钩藤。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用于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0020]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经。功能主治: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0021]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功能主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0022] 石菖蒲:味辛,性温。归心,胃经。功能主治: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用于痰蒙清窍,神志昏迷;脘腹痞满;胀闷疼痛;噤口痢;健忘;失眠;耳鸣;耳聋;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0023]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0024]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功能主治: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0025] 磁石:味辛、咸,性平,无毒。归肾、肝、肺经。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安神镇惊,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痢痫;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物昏花;肾虚气喘。
[0026] 石决明:味咸,性平。归肝经。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0027]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0028]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
[0029] 骨碎补10~30重量份、熟地黄15~60重量份、泽泻15~60重量份、益母草30~60重量份、僵蚕10~15重量份、漏芦10~15重量份、白芥子10~15重量份、钩藤10~
30重量份、茯苓15~60重量份、葛根6~15重量份、石菖蒲10~15重量份、川芎10~
15重量份、川牛膝10~30重量份、磁石30~60重量份、石决明30~60重量份。
[0030] 所述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较佳重量份配比为:
[0031] 骨碎补12重量份、熟地黄18重量份、泽泻18重量份、益母草30重量份、僵蚕12重量份、漏芦12重量份、白芥子12重量份、钩藤18重量份、茯苓30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石菖蒲12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川牛膝12重量份、磁石30重量份、石决明30重量份。
[0032] 一种制备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0033] (1)按所述配比用量称取原料药;
[0034] (2)在原料药中加入2~5倍量水,完全浸泡30~40分钟;
[0035] (3)第一次提取:90~120℃,25~30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36] (4)第二次提取:在药渣中加入2~5倍量水,90~120℃,20~25分钟,得提取液;
[0037] (5)将步骤(3)(4)的提取液混合均匀,过滤。
[0038]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提取物,所述提取物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0039] 所述的中药提取物在制备治疗眩晕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0040] 所述中药制剂为口服制剂。所述口服制剂优选为汤剂、颗粒剂或口服液。
[0041] 本发明得到的活性提取物与其他辅料配合通过中药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可制成其他剂型,不限于上述,如膏剂、滴丸、片剂等。
[0042] 本发明推荐使用方法:本发明中药汤剂为口服方式给药,每日2次,每次200ml,早、晚各1次。疗程为14天。
[0043] 名词解释:良性阵发性眩晕:为常见眩晕症之一,好发于老年人,常有特殊的诱发体位,发作数分钟后,若停止不动,眩晕症停止,但是若位置再度改变,则眩晕症又会发作。其病因,认为是内耳掌管平衡的耳石退化脱落,形成游离状的小颗粒,当姿势改变时,就会影响内淋巴的流动,造成眩晕症。脑鸣(头鸣):在临床医学上,是指头脑中有声响的自我感听。常与头晕、记忆障碍等等并见,临床多与脑供血障碍有关。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为耳部疾病的常见症状,亦可出现于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的疾病中。当体内的声音强度超过环境噪声的掩蔽作用时,耳鸣才成为一个症状。
[004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45] 本发明可以有效的治疗头晕,目眩,头昏、头胀,伴或不伴头疼、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本发明对非耳源性器质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及非外伤所导致的主观性耳鸣有效。对良性阵发性眩晕疗效肯定,对脑鸣有特殊疗效,对耳鸣及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因素导致的眩晕有明显效果,尤其适用于肝肾不足,风痰瘀血,阻滞脉络之眩晕证。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本发明所用原料药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均可通过市售购买获得。
[0047] 实施例1本发明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0048] 原料药用量:
[0049] 骨碎补10g、熟地黄30g、泽泻15g、益母草60g、僵蚕10g、漏芦15g、白芥子15g、钩藤10g、茯苓40g、葛根10g、石菖蒲10g、川芎15g、川牛膝20g、磁石60g、石决明30g。
[0050] 制备方法:
[0051] (1)按上述用量称取原料药;
[0052] (2)在原料药中加入4倍量水,完全浸泡30分钟;
[0053] (3)100℃煮沸,先武火煎沸后,继用文火煎煮,保持沸腾状态20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54] (4)在药渣中加入3倍量水,100℃煮沸,武火煎沸后,继用文火煎煮,保持沸腾状态20分钟,得提取液;
[0055] (5)将两次提取液混合均匀,过滤,滤去药渣,制备得到口服药液。实施例2本发明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0056] 原料药用量:
[0057] 骨碎补30g、熟地黄15g、泽泻60g、益母草30g、僵蚕15g、漏芦10g、白芥子10g、钩藤30g、茯苓60g、葛根6g、石菖蒲15g、川芎10g、川牛膝10g、磁石30g、石决明40g。
[0058] 制备方法:
[0059] (1)按上述用量称取原料药;
[0060] (2)在原料药中加入2倍量水,完全浸泡40分钟;
[0061] (3)第一次提取:110℃煎煮(可以用临床常用的电压力锅煎煮),提取30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62] (4)第二次提取:在药渣中加入5倍量水,110℃提取25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63] (5)将两次提取液混合均匀,过滤,滤去药渣,制备得到口服药液。
[0064] 实施例3本发明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0065] 原料药用量:
[0066] 骨碎补15g、熟地黄60g、泽泻30g、益母草40g、僵蚕12g、漏芦12g、白芥子12g、钩藤20g、茯苓15g、葛根15g、石菖蒲12g、川芎12g、川牛膝30g、磁石40g、石决明60g。
[0067] 制备方法:
[0068] (1)按上述用量称取原料药;
[0069] (2)在原料药中加入5倍量水,完全浸泡40分钟;
[0070] (3)第一次提取:120℃煎煮提取30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71] (4)第二次提取:在药渣中加入2倍量水,120℃煎煮提取25分钟,过滤药渣得提取液;
[0072] (5)将两次提取的药液混合均匀,过滤,滤去药渣,制备得到口服药液。
[0073] 实施例4本发明颗粒剂的制备
[0074] 原料药及用量:
[0075] 骨碎补12g、熟地黄18g、泽泻18g、益母草30g、僵蚕12g、漏芦12g、白芥子12g、钩藤18g、茯苓30g、葛根15g、石菖蒲12g、川芎10g、川牛膝12g、磁石30g、石决明30g。
[0076] 制备方法:
[0077] (1)按上述用量称取原料药;
[0078] (2)完全浸泡30~40分钟;
[0079] (3)煎煮,过滤,滤去药渣,提取液煎煮方法如实施例1-3;浓缩成流浸膏;
[0080] (4)入干燥箱干燥,粉碎,经制粒机制成颗粒剂。
[0081] 实施例5本发明口服液的制备
[0082] 原料药及用量:
[0083] 骨碎补12g、熟地黄18g、泽泻18g、益母草30g、僵蚕12g、漏芦12g、白芥子12g、钩藤18g、茯苓30g、葛根15g、石菖蒲12g、川芎10g、川牛膝12g、磁石30g、石决明30g。
[0084] 制备方法:
[0085] (1)按上述用量称取原料药;
[0086] (2)完全浸泡30~40分钟;
[0087] (3)煎煮,过滤,滤去药渣,静置24小时,提取上清液;
[0088] (4)浓缩,配液(调整PH值及密度);
[0089] (5)灌装入瓶,制成口服液。
[0090] 本发明临床实验验证:
[0091] 1.临床资料门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并且辨证为肝肾不足的患者82例,女33例,男49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7岁,病程最长的2年,最短的3天。其中眩晕伴有脑鸣者20例,伴耳鸣者18例。按照西医病因分类,良性阵发性眩晕2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高血压22例,颈椎病18例。
[0092] 2.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口服实施例1制备眩晕方水煎剂,连续2周,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常规水煎,每日400ml,分2次口服,早、晚各一次。服药观察时间为一周及两周。均根据病情需要同时配合病人原有疾病的治疗用药。
[0093] 1.3观察指标眩晕、耳鸣、脑鸣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缓减时间。
[0094] 1.4疗效判定显效:眩晕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眩晕及其他症状减轻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0095] 2结果
[0096] 治疗两周后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治疗后各病种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
[0097] 表1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n(%))
[0098]
[0099] (p<0.05)
[0100] 表2治疗后各病种眩晕症状改善情况(n(%))
[0101]
[0102] 3讨论
[0103]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有四:一则先天不足或后天劳伤,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二则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三则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四则外伤或久病入络,络脉瘀涩,阻滞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以肝肾不足最为常见。临床中我们发现,眩晕病人常合并有脑鸣及耳鸣症状,故将其纳入我们观察的指标。现代医学认为,眩晕症是机体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并以耳源性(良性阵发性眩晕)、脑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其他原因(高血压、颈椎病)为代表。
[0104]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治疗一周,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5.1%,脑鸣的总有效率为85.0%,耳鸣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两周,眩晕的总有效率为100%,脑鸣的总有效率为
95.0%,耳鸣的总有效率为88.9%(P<0.05)。说明自拟眩晕方治疗眩晕及脑鸣、耳鸣有显著疗效。另外,我们发现治疗两周后的显效病人例数明显多于治疗一周时的例数(P<0.05),所以随着时间的增加,自拟眩晕方的作用明显增强。
[0105]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自拟眩晕方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26例一周及两周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并且治疗两周时显效病人例数明显高于治疗一周时(P<0.05)。说明本发明对于良性阵发性眩晕有显著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