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266722.2

文献号 : CN10277628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毅王雅春李强张沅吴蒙徐仙洲俞英孙东晓张胜利

申请人 : 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该试剂盒中包括Seq ID No.1-4所示的引物组合。本发明基于15bp插入片段在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中的位置,设计了跨越15bp插入片段区域的2对引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CR检测体系。其中,第1对引物(Seq ID No.1和2)仅能特异扩增出野生型的等位基因;第2对引物(Seq ID No.3和4)仅能特异扩增出突变型等位基因;2个PCR产物长度相差94bp,利用低浓度的琼脂糖凝胶,经过较短时间电泳即能灵敏区分不同的基因型,从而准确筛查出遗传缺陷携带者。

权利要求 :

1.用于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PCR引物组合,其为:引物对1:

a)上游引物wild-F5’-CTGCTGTGCAGTGTTCTGCC-3;’b)下游引物wild-R5’-GGAGCGTCTATGGGACTTGA-3’;和引物对2:

a′)上游引物mutant-F5’-TGCAAGCCCTTTCTTCTGAT-3;’b′)下游引物mutant-R5’-AATGGCATATATTCTGCACA-3’。

2.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引物组合的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还包括dNTPs、Taq DNA聚

2+

合酶、Mg 、PCR反应缓冲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还包括标准阳性模板。

说明书 :

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

剂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0002] 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物体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能阻止血液从破损的血管中流失。除血小板外,所有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20余种,包括传统的因子I-XIII,以及PK、HMWK等。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创伤,组织因子等蛋白与血液接触,凝血会立即启动。首先血小板流向创伤点堆积形成栓塞,称为初级止血反应;同时,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发生级联反应形成纤维蛋白,在血小板栓塞上形成紧密的纤维蛋白网,该过程称为次级止血反应。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反应的结果,其特点是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以其上游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为具有活性的酶,而该酶又催化激活下一个因子。凝血异常将增加失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0003] 牛凝血因子XI缺失(Factor XI deficiency)最早(1969年)发现于美国荷斯坦牛中(Kociba等,1969),此后,1975年在加拿大也发现一头患病的荷斯坦公牛(Gentry等,1975)。该遗传缺陷病的临床表现为血凝时间延长,血浆中XI因子活性降低。杂合个体除因注射、去角、阉割等损伤而发生出血症外(严重的需要输血),出血可能性相对较小,而隐性纯合子出血情况较为严重,其新生犊牛大多死亡。其分子致病机理是牛27号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XI(Factor XI)基因第12外显子上一个76bp的插入造成(Marron等,2004)。
[0004] 2005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日本黑牛中一种新的凝血因子XI突变。在Factor XI基因的第9外显子上有15bp的插入,造成凝血活性降低(Kunieda等,2005)。同时,报道了一种检测该变异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该突变两侧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片段,进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型判定。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琼脂糖凝胶分辨率低,而该目的片段的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条带只相差15bp,因此不易区分,导致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此外,该检测方法所需高浓度琼脂糖凝胶的制作过程也较为繁琐,且电泳时间长。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检测方法中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准确高效地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外显子9内15个核苷酸插入突变的试剂盒。
[0006]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PCR引物组合,其为:
[0007] 引物对1:
[0008] a)上游引物wild-F5’-CTGCTGTGCAGTGTTCTGCC-3’;
[0009] b)下游引物wild-R5’-GGAGCGTCTATGGGACTTGA-3’;和
[0010] 引物对2:
[0011] a′)上游引物mutant-F5’-TGCAAGCCCTTTCTTCTGAT-3’;
[0012] b′)下游引物mutant-R5’-AATGGCATATATTCTGCACA-3’。
[0013] 引物对1的上游引物跨越了插入片段区域,但不包含插入片段,因此仅能与野生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异结合,特异性地扩增野生型等位基因;而突变型等位基因没有扩增产物。
[0014] 引物对2的下游引物包含插入片段的序列,因此仅能与突变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异结合,特异性地扩增突变型等位基因;而野生型等位基因没有扩增产物。
[0015]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上述引物组合的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
[0016] 前述试剂盒中还包括dNTPs、Taq DNA聚合酶、Mg2+、PCR反应缓冲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 更优选地,前述试剂盒还包括标准阳性模板。
[0018]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PCR引物组合或试剂盒在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中的应用,包括步骤:1)提取待测牛的基因组DNA;2)以步骤1)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分别采用引物对1和引物对2,进行PCR扩增反应;3)分析PCR产物。
[0019] 其中,步骤3)具体为:
[0020] 扩增反应结束后,将分别用引物对1和引物对2扩增的产物混合,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电泳检测结果判断待测牛的基因型:若扩增结果仅出现一条206bp的DNA条带,则判定待测牛的基因型为不含15bp插入突变的野生型纯合子;若扩增结果仅出现一条112bp的DNA条带,则判定待测牛的基因型为含15bp插入突变的突变纯合子;若扩增结果出现206bp和112bp两条DNA条带,则判定待测牛的基因型为含15bp插入突变的杂合子。
[0021] 上述PCR反应体系以20μl计为:
[0022]
[0023] PCR反应条件为:94℃7min;94℃30s,57℃30s,72℃30s,共35个循环;72℃7min。
[0024] 用引物对1和引物对2扩增的PCR产物长度相差94bp,利用低浓度(2%)的琼脂糖凝胶,经过较短时间(约30min)电泳即能灵敏区分不同的基因型。避免了已有方法的缺点,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0025]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操作简便,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通过对基因型的判定,从而准确筛查出遗传缺陷携带者。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野生型等位基因及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测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的引物在牛凝血因子XI基因序列上的位置。
[002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利用引物组合PCR检测凝血因子XI基因型的结果;其中,1-6分别为6个待检样本,NC为阴性对照,PC为阳性对照,M为DNA分子量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0] 以下实施例均按照常规实验条件,如Sambrook等分子克隆实验手册(New York:G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中所述的操作技术规程,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实验条件。
[0031] 实施例1用于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PCR引物组合的合成
[0032] 根据15bp插入片段在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中的位置(图1),人工合成以下引物:
[0033] 引物对1:
[0034] a)上游引物wild-F5’-CTGCTGTGCAGTGTTCTGCC-3’;
[0035] b)下游引物wild-R5’-GGAGCGTCTATGGGACTTGA-3’;和
[0036] 引物对2:
[0037] a′)上游引物mutant-F5’-TGCAAGCCCTTTCTTCTGAT-3’;
[0038] b′)下游引物mutant-R5’-AATGGCATATATTCTGCACA-3’。
[0039] 上述引物组合对应于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引物对1的上游引物(wild-F)跨越了插入片段区域,但不包含插入片段,因此仅能与野生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异结合,特异性地扩增野生型等位基因;而突变型等位基因没有扩增产物。引物对2的下游引物(mutant-R)包含插入片段的序列,因此仅能与突变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异结合,特异性地扩增突变型等位基因;而野生型等位基因没有扩增产物。
[0040] 引物合成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0041] 实施例2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0042] 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的试剂盒包括:实施例1中2+
的引物组合,即引物对1和引物对2。此外,还可包括dNTPs、Taq DNA聚合酶、Mg 、PCR反应缓冲液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便于检测结果分析,还可进一步包括已知基因型的阳性对照。
[0043] 实施例3利用PCR引物组合检测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内15bp插入突变遗传缺陷的特异性分析
[0044] 1.1样本来源
[0045]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牛源:随机选取辽宁雪龙牧场的普通牛(Bos taurus)六头,分别编号1~6。
[0046] 1.2DNA提取
[0047] 1.2.1牛血液DNA提取
[0048] 采用天根生化生物技术公司DP318试剂盒从血块中提取基因组DNA,具体步骤如下:
[0049] 1)取出样品,融化后,剪取200μL于2mL离心管中;
[0050] 2)加入600μL细胞裂解液CL,摇匀;
[0051] 3)10000rpm离心1min,弃去暗红色上清;
[0052] 4)重复2和3步一次;
[0053] 5)加入200μL缓冲液GS,用涡旋仪充分悬浮血块颗粒;
[0054] 6)加入20μL蛋白酶K,220μL缓冲液GB,充分晃动摇匀;
[0055] 7)56℃烘箱中消化3小时以上,消化早期,要颠倒混匀数次,直至溶液变澄清,无血块颗粒;
[0056] 8)加入200μL无水乙醇,轻轻晃动混匀,转移到吸附柱中,12000rpm离心30s,弃去收集管中的暗绿色废液;
[0057] 9)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缓冲液GD,12000rpm离心30s,弃去收集管中废液;
[0058] 10)向吸附柱中加入700μL漂洗液PW,12000rpm离心30s,弃去废液;
[0059] 11)加入500μL漂洗液PW,12000rpm离心30s,弃去废液;
[0060] 12)12000rpm离心2min;
[0061] 13)将吸附柱转移到新的1.5mL离心管中,开口凉干;
[0062] 14)加入100μL在64℃预热的洗脱缓冲液TB,静置2min;
[0063] 15)12000rpm离心2min,弃吸附柱。基因组DNA存在于离心管中溶液中,4℃保存备用或-20℃长期保存。
[0064] 1.2.2公牛冻精DNA的提取
[0065] 1)将细管冻精转移到2mL离心管中,加入500μL生理盐水,涡旋离心,弃废液保留沉淀,重复以上操作一次;
[0066] 2)向沉淀中加入400μL冻精裂解液(含DTT)、100μL20%的SDS,涡旋,最后加入10μL的蛋白酶K,充分混匀,56℃消化4h或过夜;
[0067] 3)消化结束,加入300μL饱和食盐水,颠倒混匀,低温离心,去除蛋白质杂质,将上清液转管保留,并加入1000μL冰乙醇,轻轻颠倒混匀至絮状沉淀不再增加,再离心,此时弃去上清液,所得的沉淀即DNA,用500μL75%乙醇洗涤2次,晾置几分钟使酒精挥发,最后加适量TE缓冲液溶解,-20℃保存。
[0068] 1.3样品DNA的梯度稀释
[0069] 检测上述提取的牛基因组的DNA浓度,进行梯度稀释,稀释后最低浓度为20μM,于-20℃保存备用。
[0070] 1.4PCR反应
[0071] 分别采用引物对1和引物对2,进行PCR扩增反应。
[0072] 反应体系(20μl):
[0073]
[0074]
[0075] 使用Applied Biosystems9700型PCR仪,PCR反应程序:94℃预变性7min;94℃变性30s,57℃复性30s,72℃延伸30s,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
[0076] 两对引物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完全相同。
[0077] 1.5结果
[0078] 各取扩增产物2μL混合后,在2%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TAE缓冲液),电压为110V,30分钟后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电泳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分子量标准(Marker)判定每个样品的基因型,其中,泳道1~6分别对应于编号1~6的牛。泳道1和2内仅观察到
112bp条带,由此判定为突变纯合子;泳道3和4内观察到112bp条带和206bp条带,由此判定为杂合子;泳道5和6内仅观察到206bp条带,由此判定为野生型纯合子。
[0079] 本发明基于15bp插入片段在牛凝血因子XI基因第9外显子中的位置,巧妙设计了跨越15bp插入片段区域的2对引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CR检测体系。其中,第1对引物(wild-F和wild-R)仅能特异扩增出野生型的等位基因;第2对引物(mutant-F和mutant-R)仅能特异扩增出突变型等位基因;2个PCR产物长度相差94bp,利用低浓度(2%)的琼脂糖凝胶,经过较短时间(约30min)电泳即能灵敏区分不同的基因型。避免了已有方法的缺点,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0080]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