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模块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287351.6

文献号 : CN1027901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颜同义

申请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第一支撑脚、第一夹持组合、第一枢接件及框架。第一支撑脚的第一枢接孔具有第一凹陷部及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第一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持组合的第二枢接孔具有第三凹陷部及第四凹陷部。第三凹陷部和第四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第二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一枢接件枢接于第一枢接孔与第二枢接孔中,且其凸出部可卡合第一凹陷部及第三凹陷部而使第一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第一倾斜状态,或卡合第二凹陷部及第四凹陷部而使第一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第二倾斜状态。本发明的太阳能模块趋向轻量化且模块化的设计,其组件尺寸小、数量少,可缩短组装工时及减少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支撑脚,具有一第一枢接孔,该第一枢接孔具有一第一凹陷部以及一第二凹陷部,其中该第一凹陷部的顶点和该第二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该第一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

一第一夹持组合,具有一第二枢接孔,该第二枢接孔具有一第三凹陷部以及一第四凹陷部,其中该第三凹陷部的顶点和该第四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该第二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不等于该第一夹角;

一第一枢接件,枢接于该第一枢接孔与该第二枢接孔中,并具有一凸出部;以及一框架,具有一第一夹持边缘,受该第一夹持组合夹持,其中该第一枢接件的该凸出部可选择性地卡合该第一凹陷部以及该第三凹陷部而使该第一夹持组合支撑该框架呈一第一倾斜状态,或选择性地卡合该第二凹陷部以及该第四凹陷部而使该第一夹持组合支撑该框架呈一第二倾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角等于180度,并且该第二夹角不等于1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角不等于180度,并且该第二夹角等于18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进一步具有一第二夹持边缘,与该第一夹持边缘分别位于该框架的两相反侧,该太阳能模块进一步包含:一第二支撑脚,具有一第五枢接孔以及一第六枢接孔;

一第二夹持组合,具有一第七枢接孔,该第二夹持组合用以夹持该第二夹持边缘,其中当该框架呈该第一倾斜状态时,该第五枢接孔对齐该第七枢接孔,并且当该框架呈该第二倾斜状态时,该第六枢接孔对齐该第七枢接孔;以及一第二枢接件,可选择性地对应该第一倾斜状态而枢接于该第五枢接孔与该第七枢接孔中,或选择性地对应该第二倾斜状态而枢接于该第六枢接孔与该第七枢接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件进一步具有一挡止部以及一螺孔,该挡止部位于该第一枢接件的一端,该太阳能模块进一步包含一第一螺栓,该第一螺栓具有一螺栓头,该第一螺栓由该第一枢接件相对于该挡止部的另一端锁固于该螺孔中,致使该第一支撑脚与该第一夹持组合夹持于该挡止部与该螺栓头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持边缘为一突出结构,侧向地突出于该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持边缘包含:一连接部,连接该框架,并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二承载面,其中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分别位于该连接部的两对立侧;

一第一延伸部,连接该第一承载面;以及

一第二延伸部,连接该第二承载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持组合包含:一下夹持件,包含:

一下本体;

一螺栓座,连接该下本体;以及

一下抵靠部,连接该下本体并位于该下本体的边缘,用以抵靠该第二承载面;

一上夹持件,包含:

一上本体,具有一通孔;以及

一上抵靠部,连接该上本体并位于该上本体的边缘,用以抵靠该第一承载面;

一第二螺栓,固定至该螺栓座并穿过该通孔;以及

一螺帽,锁固至该第二螺栓,致使该上夹持件夹持固定于该螺帽与该下夹持件之间,其中该连接部夹持固定于该上抵靠部与该下抵靠部之间,该第一延伸部夹持固定于该上抵靠部与该螺栓座之间,并且该第二延伸部卡合于该下抵靠部与该螺栓座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下夹持件进一步包含一枢接部,连接该下本体,该枢接部与该螺栓座分别位于该下本体的两对立侧,并且该第一枢接孔位于该枢接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套管,连接该下本体,并具有一第一锁固孔以及一第二锁固孔;

一第二套管,与该第一套管相互套设,并具有一第三锁固孔,其中该第一套管可相对该第二套管旋转,进而可选择性地使该第一锁固孔或该第二锁固孔对齐该第三锁固孔;以及一锁固件,可选择性地锁固相互对齐的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三锁固孔,或锁固相互对齐的该第二锁固孔与该第三锁固孔。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持边缘的一横截面的形状呈T字型或十字形。

说明书 :

太阳能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太阳能模块,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框架的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石化能源短缺,人们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因此,人们近年来不断地积极研发替代能源与再生能源的相关技术,希望可以减少目前人类对于石化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使用石化能源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在众多的替代能源与再生能源的技术中,以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最受瞩目。原因在于太阳能电池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且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或氮化物等有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0003] 就一太阳能装置来说,其主要包含复数个太阳能模块以及换流器。每一太阳能模块中又包含复数个相互串接的太阳能电池,并经由集线器以电性连接至另一个太阳能模块的集线器。一般来说,太阳能装置中所包含的太阳能模块可以单排或双排之电路串接方式与换流器电性连接,并且太阳能模块的框架下方由复数个支撑组件进行支撑。
[0004] 然而,现有的支撑太阳能模块的框架及其支撑组件,多以铝挤型材料或是角钢材料来制作,因此,成本及售价会有过高的问题。就搬运而言,其重量过于沉重,而且体积过于庞大、易占空间。尤其对架设在顶楼的施工作业而言,实在不易搬运,而且在搬运过程中,更容易碰损框架与支撑组件而导致表面之抗氧化层剥落或刮除,进而造成框架与支撑组件表面更容易锈蚀及变形。
[0005] 再者,这些市售的现有支撑组件,其整体构造复杂且构件组合繁多。支撑组件中的某些结合结构甚至需要电焊作业才能组装,且安装后的结构是不可变更的(亦即,无法调整支撑组件去使太阳能模块呈需要的受光照角度),使得太阳能模块因长时间的光照不良或遮荫,而导致太阳能电池会变成负载,进而减短太阳能模块的寿命。

发明内容

[0006]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太阳能模块。
[0007]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第一支撑脚、第一夹持组合、第一枢接件以及框架。第一支撑脚具有第一枢接孔。第一枢接孔具有第一凹陷部以及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的顶点和第二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第一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持组合具有第二枢接孔。第二枢接孔具有第三凹陷部以及第四凹陷部。第三凹陷部的顶点和第四凹陷部的顶点分别与第二枢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且第二夹角不等于第一夹角。第一枢接件枢接于第一枢接孔与第二枢接孔中,并具有凸出部。框架具有第一夹持边缘。第一夹持边缘受第一夹持组合夹持。第一枢接件的凸出部可选择性地卡合第一凹陷部以及第三凹陷部而使第一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第一倾斜状态,或选择性地卡合第二凹陷部以及第四凹陷部而使第一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第二倾斜状态。
[0008]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角等于180度,并且第二夹角不等于180度。
[0009]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角不等于180度,并且第二夹角等于180度。
[0010]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进一步具有第二夹持边缘。第二夹持边缘与第一夹持边缘分别位于框架的两相反侧。太阳能模块进一步包含第二支撑脚、第二夹持组合以及第二枢接件。第二支撑脚具有第五枢接孔以及第六枢接孔。第二夹持组合具有第七枢接孔。第二夹持组合用以夹持第二夹持边缘。当框架呈第一倾斜状态时,第五枢接孔对齐第七枢接孔,并且当框架呈第二倾斜状态时,第六枢接孔对齐第七枢接孔。第二枢接件可选择性地对应第一倾斜状态而枢接于第五枢接孔与第七枢接孔中,或选择性地对应第二倾斜状态而枢接于第六枢接孔与第七枢接孔中。
[0011]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枢接件进一步具有挡止部以及螺孔。挡止部位于第一枢接件的一端。太阳能模块进一步包含第一螺栓。第一螺栓具有螺栓头。第一螺栓由第一枢接件相对于挡止部的另一端锁固于螺孔中,致使第一支撑脚与第一夹持组合夹持于挡止部与螺栓头之间。
[0012]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持边缘为突出结构。第一夹持边缘侧向地突出于框架。
[0013]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持边缘包含连接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连接部连接框架,并具有第一承载面以及第二承载面。第一承载面与第二承载面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两对立侧。第一延伸部连接第一承载面。第二延伸部连接第二承载面。
[0014]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持组合包含下夹持件、上夹持件、第二螺栓以及螺帽。下夹持件包含下本体、螺栓座以及下抵靠部。螺栓座连接下本体。下抵靠部连接下本体并位于下本体的边缘,用以抵靠第二承载面。上夹持件包含上本体以及上抵靠部。上本体具有通孔。上抵靠部连接上本体并位于上本体的边缘,用以抵靠第一承载面。第二螺栓固定至螺栓座并穿过通孔。螺帽锁固至第二螺栓,致使上夹持件夹持固定于螺帽与下夹持件之间。连接部夹持固定于上抵靠部与下抵靠部之间。第一延伸部夹持固定于上抵靠部与螺栓座之间。第二延伸部卡合于下抵靠部与螺栓座之间。
[0015]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下夹持件进一步包含枢接部。枢接部连接下本体。枢接部与螺栓座分别位于下本体的两对立侧,并且第一枢接孔位于枢接部上。
[0016]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枢接部进一步包含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以及锁固件。第一套管连接下本体,并具有第一锁固孔以及第二锁固孔。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相互套设,并具有第三锁固孔。第一套管可相对第二套管旋转,进而可选择性地使第一锁固孔对齐第三锁固孔或使第二锁固孔对齐第三锁固孔。锁固件可选择性地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一锁固孔与第三锁固孔,或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二锁固孔与第三锁固孔。
[0017]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持边缘的横截面的形状呈T字型或十字形。
[0018] 本发明的太阳能模块,其主要是采用轻量化且可快速组装的支撑脚与夹持组件对太阳能模块的框架进行支撑,借以取代具有许多横向、纵向的笨重支架的现有支撑组件。本发明通过枢接件的凸出部选择性地分别卡合支撑脚与夹持组件的枢接孔中的特定凹陷部,进而可使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不同倾斜状态。本发明还通过使框架的夹持边缘形成具有特殊造型的突出结构,并搭配两件式的夹持组件对夹持边缘进行夹持,进而使框架相对夹持组合于X、Y、Z等三轴方向达到固定的目的。并且,本发明的太阳能模块趋向轻量化且模块化的设计,可使得组件尺寸缩小、数量变少,借以具有可缩短组装工时以及可减少成本的优点。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模块的立体组合图。
[0021] 图2A为绘示图1中的太阳能模块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2] 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第一支撑脚的立体图。
[0023] 图2C为绘示图2A中的第二支撑脚的立体图。
[0024] 图3为绘示图2A中的第一支撑脚与第一夹持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0025] 图4A为绘示图3中的第一支撑脚的局部侧视图。
[0026] 图4B为绘示图3中的第一夹持组合的局部侧视图。
[0027] 图5为绘示图2A中的第二支撑脚与第二夹持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0028] 图6为绘示图2A中的框架的局部立体图。
[0029] 图7为绘示图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与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0030] 图8为绘示图6中的第一夹持边缘的剖视图。
[0031] 图9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边缘的剖视图。
[0032] 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边缘的剖视图。
[0033] 图1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与锁固件分离。
[0034] 图12A为绘示图1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的一立体组合图,其中锁固件锁固第一锁固孔与第三锁固孔。
[0035] 图12B为绘示图1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其中锁固件锁固第二锁固孔与第三锁固孔。
[0036] 图13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夹持两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0037] 图14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夹持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0038] 其中,附图标记:
[0039] 1:太阳能模块 10:承载盘
[0040] 100:压件 12:第一支撑脚
[0041] 120:第一枢接孔 120a:第一凹陷部
[0042] 120b:第二凹陷部 130:第一枢接件
[0043] 130a:凸出部 130b:挡止部
[0044] 130c:螺孔 132:第一螺栓
[0045] 132a:螺栓头 14:第一夹持组合
[0046] 140:下夹持件 140a:下本体
[0047] 140b:螺栓座 140c:下抵靠部
[0048] 140d:枢接部 140e:第二枢接孔
[0049] 140e1:第三凹陷部 140e2:第四凹陷部
[0050] 142:上夹持件 142a:上本体
[0051] 142a1:通孔 142b:上抵靠部
[0052] 144:第二螺栓 146:螺帽
[0053] 16:第二支撑脚 160:第五枢接孔
[0054] 162:第六枢接孔 170:第二枢接件
[0055] 170a:挡止部 170b:螺孔
[0056] 172:第一螺栓 172a:螺栓头
[0057] 18:第二夹持组合 180:下夹持件
[0058] 180a:下本体 180b:螺栓座
[0059] 180c:下抵靠部 180d:枢接部
[0060] 180e:第七枢接孔 182:上夹持件
[0061] 182a:上本体 182a1:通孔
[0062] 182b:上抵靠部 184:第二螺栓
[0063] 186:螺帽 20:框架
[0064] 200:第一夹持边缘 200a:连接部
[0065] 200a1:第一承载面 200a2:第二承载面
[0066] 200b:第一延伸部 200c:第二延伸部
[0067] 202:第二夹持边缘 204:受光面
[0068] 22:太阳能电池 24:挡风罩
[0069] 34:第一夹持组合 340:下夹持件
[0070] 340a:下本体 340b:第一套管
[0071] 340b1:第一锁固孔 340b2:第二锁固孔
[0072] 340c:第二套管 340c1:第三锁固孔
[0073] 340d:锁固件 400:第一夹持边缘
[0074] 400a:连接部 400a1:第一承载面
[0075] 400a2:第二承载面 400b:第一延伸部
[0076] 400c:第二延伸部 54:第一夹持组合
[0077] 542:上夹持件 542a:上本体
[0078] 542b:上抵靠部 600:第一夹持边缘
[0079] 600a:连接部 600a1:第一承载面
[0080] 600a2:第二承载面 600b:第一延伸部
[0081] 600c:第二延伸部 74:第一夹持组合
[0082] 740:下夹持件 740a:下本体
[0083] 740b:螺栓座 740c1、740c2:下抵靠部[0084] α1:第一夹角 α2: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85]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86] 请参照图1以及图2A、图2B、图2C。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模块1的立体组合图。图2A为绘示图1中的太阳能模块1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第一支撑脚12的立体图。图2C为绘示图2A中的第二支撑脚16的立体图。
[0087] 如图1与图2A、图2B、图2C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至少包含承载盘10、压件100、第一支撑脚12、第一夹持组合14、第二支撑脚16、第二夹持组合18、框架20、太阳能电池22以及挡风罩24。太阳能模块1的承载盘10上设置第一支撑脚12或第二支撑脚16。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支撑脚12可与第一夹持组合14相互组装固定,并且第二支撑脚16可与第二夹持组合18相互组装固定。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用以承载多个太阳能电池22所排列而成的电池阵列,并具有第一夹持边缘200以及第二夹持边缘202。框架
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与第二夹持边缘202分别位于框架20的两相反侧。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用以夹持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并且第二夹持组合18用以夹持框架20的第二夹持边缘202。
[0088] 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分别夹持第一夹持边缘200的两末端,并且第二夹持组合18分别夹持第二夹持边缘202的两末端(亦即,太阳能模块1的每一第一夹持组合14与每一第二夹持组合18分别夹持于框架20上对应的角落)。太阳能模块1的每一承载盘10位于框架20的一角落下方。太阳能模块1的每一第一支撑脚12与每一第二支撑脚16分别固定于对应的承载盘10的正中央,并且每一承载盘10上设置四个压件100环绕对应的第一支撑脚12或第二支撑脚16。借此,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模块1即可非常稳固地架立。然而,于实际应用中,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夹持第一夹持边缘200的位置、第二夹持组合18夹持第二夹持边缘202的位置、每一承载盘10相对框架20的位置、第一支撑脚12固定于承载盘10的位置、第二支撑脚16固定于承载盘10的位置以及每一承载盘10上设置压件100的数量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可依据设计上所需或实际硬件布局(layout)时的限制而弹性地调整。
[0089] 另外,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的挡风罩24的两对立边缘分别固定至框架20的侧边以及承载盘10(特别是供第二支撑脚16固定的承载盘10),并且由承载盘10沿着挡风罩24至框架20的路径上大体上呈流线型。由于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支撑脚16以及第二夹持组合18在组装之后的长度,会比第一支撑脚12以及第一夹持组合14组装之后的长度还大,因此,框架20于第二支撑脚16与第二夹持组合18处的部位相对承载盘10的距离较大。若有强大的气流由第二支撑脚16与第二夹持组合18处吹入框架20的底部,很可能会将整个框架20掀起。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上述的挡风罩24,即可避免因强大的气流吹入框架20的底部而将整个框架20掀起的状况发生。
[0090] 请参照图3、图4A以及图4B。图3为绘示图2A中的第一支撑脚12与第一夹持组合14的立体分解图。图4A为绘示图3中的第一支撑脚12的局部侧视图。图4B为绘示图3中之第一夹持组合14的局部侧视图。
[0091] 如图3、图4A与图4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进一步包含第一枢接件130以及第一螺栓132。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支撑脚12具有第一枢接孔120。第一支撑脚
12的第一枢接孔120具有第一凹陷部120a以及第二凹陷部120b。第一枢接孔120的第一凹陷部120a的顶点和第二凹陷部120b的顶点分别与第一枢接孔120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1(如图4A所示)。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具有第二枢接孔140e。
第一夹持组合14的第二枢接孔140e具有第三凹陷部140e1以及第四凹陷部140e2。第二枢接孔140e的第三凹陷部140e1的顶点和第四凹陷部140e2的顶点分别与第二枢接孔140e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α2(如图4B所示),并且第二夹角α2不等于第一夹角α1。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枢接件130可枢接于第一支撑脚12的第一枢接孔120与第一夹持组合14的第二枢接孔140e中,并具有凸出部130a。借此,第一枢接件130可选择性地以其凸出部130a卡合第一枢接孔120的第一凹陷部120a以及第二枢接孔140e的第三凹陷部140e1而使第一夹持组合14支撑框架20呈第一倾斜状态,或选择性地以其凸出部130a卡合第一枢接孔120的第二凹陷部120b以及第二枢接孔140e的第四凹陷部140e2而使第一夹持组合14支撑框架20呈第二倾斜状态(如图1所示)。
[0092] 于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夹角α1等于180度,并且上述的第二夹角α2等于175度。借此,当凸出部130a卡合第一凹陷部120a以及第三凹陷部140e1或第二凹陷部
120b以及第四凹陷部140e2时,框架20所呈现的第一倾斜状态与第二倾斜状态之间的角度差为5度。换言之,上述的第一夹角α1与第二夹角α2之间的角度差即为框架20所呈现的第一倾斜状态与第二倾斜状态之间的角度差。然而,上述的第一夹角α1与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大小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可依据所需而弹性第调整。
[0093]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使上述的第一夹角α1等于175度,并使上述的第二夹角α2等于180度,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使框架20分别呈现第一倾斜状态与第二倾斜状态的目的。
[0094] 并且,若希望增加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所呈现的倾斜状态的数量,可以依照上述的原理于第一支撑脚12的第一枢接孔120与第一夹持组合14的第二枢接孔140e中分别再增设相互配对的凹陷部。
[0095] 另外,同样示于图3中,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枢接件130进一步具有挡止部130b以及螺孔130c。第一枢接件130的挡止部130b位于第一枢接件130的一端,而螺孔130c贯穿第一枢接件130的两端。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螺栓132具有螺栓头132a。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螺栓132由第一枢接件130相对于挡止部130b的另一端锁固于螺孔130c中,致使第一支撑脚12与第一夹持组合14在通过第一枢接件130进行枢接之后,可稳固地夹持于第一枢接件130的挡止部130b与第一螺拴132的螺栓头132a之间。
[0096] 请参照图5。图5为绘示图2A中的第二支撑脚16与第二夹持组合18的立体分解图。
[0097]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进一步包含第二枢接件170以及另一第一螺拴172。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支撑脚16具有第五枢接孔160以及第六枢接孔162。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夹持组合18具有第七枢接孔180e。当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呈上述的第一倾斜状态时,第二支撑脚16的第五枢接孔160对齐第二夹持组合18的第七枢接孔
180e。并且,当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呈上述的第二倾斜状态时,第二支撑脚16的第六枢接孔162对齐第二夹持组合18的第七枢接孔180e。借此,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枢接件170即可选择性地对应第一倾斜状态而枢接于第二支撑脚16的第五枢接孔160与第二夹持组合18的第七枢接孔180e中,或选择性地对应第二倾斜状态而枢接于第二支撑脚16的第六枢接孔162与第二夹持组合18的第七枢接孔180e中。
[0098]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亦可于第二支撑脚16上设置与第一支撑脚12相同的第一枢接孔120取代第五枢接孔160及/或第六枢接孔162,于第二夹持组合18上设置与第一夹持组合14相同的第二枢接孔140e取代第七枢接孔180e,并于第二枢接件170上设置与第一枢接件130相同的凸出部130a。借此,不论是先组装第一支撑脚12与第一夹持组合14以夹持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或是先组装第二支撑脚16与第二夹持组合18以夹持框架20的第二夹持边缘202,皆可使框架20固定呈第一倾斜状态或第二倾斜状态。
[0099] 另外,同样示于图5中,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枢接件170同样具有挡止部170a以及螺孔170b。第二枢接件170的挡止部170a位于第二枢接件170的一端,而螺孔170b贯穿第二枢接件170的两端。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螺栓172具有螺栓头172a。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螺栓172由第二枢接件170相对于挡止部170a的另一端锁固于螺孔170b中,致使第二支撑脚16与第二夹持组合18在通过第二枢接件170进行枢接之后,可稳固地夹持于第二枢接件170的挡止部170a与第一螺拴172的螺栓头172a之间。
[0100] 请参照图6。图6为绘示图2A中的框架20的局部立体图。
[0101] 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为突出结构。亦即,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侧向地突出于框架20。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包含连接部200a、第一延伸部200b以及第二延伸部200c。第一夹持边缘200的连接部200a连接框架
20,并具有第一承载面200a1以及第二承载面200a2。连接部200a的第一承载面200a1与第二承载面200a2分别位于连接部200a的两对立侧(亦即,图6中的上侧与下侧)。第一夹持边缘200的第一延伸部200b与连接部200a的第一承载面200a1连接。第一夹持边缘
200的第二延伸部200c与连接部200a的第二承载面200a2连接。
[0102] 请参照图7。图7为绘示图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14与框架20的局部剖视图。
[0103] 如图3与图7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包含下夹持件140、上夹持件142、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第一夹持组合14的下夹持件140包含下本体140a、螺栓座140b以及下抵靠部140c。下夹持件140的螺栓座140b连接下本体140a。下夹持件140的下抵靠部140c连接下本体140a并位于下本体140a的边缘,用以抵靠连接部200a的第二承载面200a2。第一夹持组合14的上夹持件142包含上本体142a以及上抵靠部142b。上夹持件142的上本体142a具有通孔142a1。上夹持件142的上抵靠部142b连接上本体142a并位于上本体142a的边缘,用以抵靠连接部200a的第一承载面200a1。第一夹持组合14的第二螺栓144固定至下夹持件140的螺栓座140b并穿过上本体142a的通孔142a1。第一夹持组合14的螺帽146锁固至第二螺栓144,致使上夹持件
142夹持固定于螺帽146与下夹持件140之间。第一夹持边缘200的连接部200a夹持固定于上夹持件142的上抵靠部142b与下夹持件140的下抵靠部140c之间。第一夹持边缘
200的第一延伸部200b夹持固定于上夹持件142的上抵靠部142b与下夹持件140的螺栓座140b之间。第一夹持边缘200的第二延伸部200c卡合于下夹持件140的下抵靠部140c与螺栓座140b之间。另外,第一夹持组合14的下夹持件140进一步包含枢接部140d。下夹持件140的枢接部140d连接下本体140a。下夹持件140的枢接部140d与螺栓座140b分别位于下本体140a的两对立侧,并且第一枢接孔120位于枢接部140d上。
[0104] 借此,在太阳能模块1的第一夹持组合14夹持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之后,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即可相对第一夹持组合14于X、Y、Z等三轴方向(亦即,图7中平行连接部200a的方向、垂直连接部200a的方向以及垂直图7的图面的方向)达到固定的目的。
[0105] 此外,如图5、图6与图7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0的第二夹持边缘202同样为突出结构,并包含如第一夹持边缘200的连接部200a、第一延伸部200b以及第二延伸部200c的结构。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夹持组合18同样包含下夹持件180、上夹持件182、第二螺栓184以及螺帽186。第二夹持组合18的下夹持件180包含下本体180a、螺栓座180b以及下抵靠部180c。第二夹持组合18的上夹持件182包含上本体182a以及上抵靠部182b。
上夹持件182的上本体182a具有通孔182a1。第二夹持组合18的下夹持件180同样包含枢接部180d。因此,太阳能模块1的第二夹持组合18夹持框架20的第二夹持边缘202的机制与原理,可参考图3、图7以及上述关于第一夹持组合14夹持第一夹持边缘200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0106] 请参照图8。图8为绘示图6中的第一夹持边缘200的剖视图。
[0107] 如图6与图8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模块1的框架20具有受光面204。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于垂直受光面204的横截面的形状呈T字型。亦即,第一夹持边缘200的第一延伸部200b与连接部200a的末端相互连接,且第一夹持边缘200的第二延伸部200c与连接部200a的末端相互连接。换句话说,第一夹持边缘200的第一延伸部200b与第二延伸部200c相互对齐且位于连接部200a的末端。然而,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的横截面的形状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0108] 请参照图9。图9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边缘400的剖视图。
[0109] 如图9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400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十字形。亦即,第一夹持边缘400的第一延伸部400b并不与连接部400a的末端相互连接,且第一夹持边缘400的第二延伸部400c也不与连接部400a的末端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夹持边缘400的第一延伸部400b与第二延伸部400c相互对齐。
[0110] 请参照图10。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边缘600的剖视图。
[0111] 如图10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边缘600的第一延伸部600b与连接部600a的末端相互连接,而第一夹持边缘600的第二延伸部600c并不与连接部600a的末端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夹持边缘600的第一延伸部600b与第二延伸部600c相互不对齐。
[0112] 请参照图11、图12A以及图12B。图1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34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套管340b、第二套管340c与锁固件340d分离。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管340b譬如是内套管,第二套管340c譬如是可与第一套管340b相互套设的外套管,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管340b可为外套管,而第二套管可为内套管。图12A为绘示图1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34的立体组合图,其中锁固件340d锁固第一锁固孔340b1与第三锁固孔340c1。图12B为绘示图1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34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其中锁固件340d锁固第二锁固孔340b2与第三锁固孔340c1。
[0113] 如图11、图12A与图1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34所揭露的下夹持件340主要是针对图3中的第一夹持组合14的枢接部140d进行改良,并包含同样的上夹持件
142、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34将图3中的第一夹持组合14的枢接部140d改良为包含第一套管340b、第二套管340c与锁固件340d。第一套管
340b连接下夹持件340的下本体340a,并具有第一锁固孔340b1以及第二锁固孔340b2。
第二套管340c套设于第一套管340b之外,并具有第三锁固孔340c1。第一套管340b可相对第二套管340c旋转,进而可选择性地使第一套管340b的第一锁固孔340b1或第二锁固孔340b2对齐第二套管340c的第三锁固孔340c1。锁固件340d可选择性地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一锁固孔340b1与第三锁固孔340c1,或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二锁固孔340b2与第三锁固孔340c1。
[0114] 于一实施方式中,可设计使第一套管340b由第一锁固孔340b1对齐第二套管340c的第三锁固孔340c1的状态旋转至第二锁固孔340b2对齐第三锁固孔340c1的状态时恰好旋转90度。借此,当锁固件340d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一锁固孔340b1与第三锁固孔340c1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34可如图1中的第一夹持组合14夹持位于框架20前端的第一夹持边缘200。
[0115]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若图1中的框架20的左右两端也包含额外的夹持边缘(图未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34还可在不改变第一支撑脚12的设置方向的前提之下,通过将锁固件340d锁固相互对齐之第二锁固孔340b2与第三锁固孔340c1,达到使第一夹持组合34夹持位于框架20左右两端的夹持边缘的目的。
[0116] 于一实施方式中,锁固件340d为螺丝,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117] 然而,第一套管340b由第一锁固孔340b1对齐第二套管340c的第三锁固孔340c1的状态旋转至第二锁固孔340b2对齐第二套管340c的第三锁固孔340c1的状态的旋转角度并不以90度为限,可根据所需而弹性地调整。
[0118] 请参照图13。图13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夹持两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0119] 如图13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组合54包含下夹持件140、上夹持件542、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第一夹持组合54的下夹持件140、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皆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考图7与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0120]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中的下夹持件140与上夹持件142仅分别以位于右侧的下抵靠部140c与上抵靠部142b夹持第一夹持边缘200,因此图7中的上夹持件142的两侧并不对称(亦即,位于上夹持件142两侧的上抵靠部142b的长度并不相同,且夹持第一夹持边缘200的右侧上抵靠部142b的长度较短)。然而,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组合54的下夹持件140与上夹持件542分别以位于两侧的下抵靠部140c与上抵靠部542b夹持两侧的框架20的第一夹持边缘20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上夹持件542的两侧对称(亦即,连接上夹持件542的上本体542a两侧边缘的上抵靠部542b的长度相同)。
[0121] 请参照图14。图14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组合夹持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0122] 如图1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组合74包含下夹持件740、上夹持件542、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第一夹持组合74的上夹持件542、第二螺栓144以及螺帽146皆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考图13与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0123]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3中的下夹持件140与上夹持件542的两侧对称,并且任一侧的上抵靠部542b与下抵靠部140c皆夹持第一延伸部200b与第二延伸部200c相互对齐且位于连接部200a的末端的第一夹持边缘200。然而,本实施方式主要是将位于第一夹持组合74两侧的下夹持件740的两侧设计成不对称的外型,借以夹持具有如图10所示第一延伸部600b与第二延伸部600c相互不对齐之第一夹持边缘600的框架60。由图14可知,设置于下夹持件740的下本体
740a上的螺栓座740b的两侧不对称,并且位于下本体740a两侧边缘的下抵靠部740c1、
740c2也不对称。为了夹持不与连接部600a的末端相互连接第二延伸部600c,下夹持件
740左侧下抵靠部740c1的宽度小于右侧下抵靠部740c2的宽度,且螺栓座740b的左侧外型相较于右侧外型也较为突出。
[0124]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图14中位于右侧的上抵靠部542b与下抵靠部740c2并未夹持另一框架的夹持边缘,因此亦可设计成如图7左侧的上抵靠部142b与下抵靠部140c上下抵靠的形式,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125]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太阳能模块主要是采用轻量化且可快速组装的支撑脚与夹持组件对太阳能模块的框架进行支撑,借以取代具有许多横向、纵向的笨重支架的现有支撑组件。本发明通过枢接件的凸出部选择性地分别卡合支撑脚与夹持组件的枢接孔中的特定凹陷部,进而可使夹持组合支撑框架呈不同倾斜状态。本发明还通过使框架的夹持边缘形成具有特殊造型的突出结构,并搭配两件式的夹持组合对夹持边缘进行夹持,进而使框架相对夹持组合于X、Y、Z等三轴方向达到固定的目的。并且,本发明的太阳能模块趋向轻量化且模块化的设计,可使得组件尺寸缩小、数量变少,借以具有可缩短组装工时以及可减少成本的优点。
[0126]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