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循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173177.2

文献号 : CN1028092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伊藤拓也大越靖石田和之大塚修七种哲二

申请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时,能够缩减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施工工时的削减)和节省设置空间的冷冻循环装置。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蒸发器(5)是使制冷剂与热介质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热介质入口配管(6a),其中途部与蒸发器(5)的热介质流入口(5a)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7)内;热介质出口配管(6b),其中途部与蒸发器5的热介质流出口(5b)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7)内。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100)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任一外壳(7)内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彼此的端部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彼此的端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至少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外壳,其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

所述冷凝器或所述蒸发器是使所述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该冷冻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热介质入口配管,该热介质入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热介质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该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热介质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

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一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任一所述外壳内连接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不是所述热介质换热器的一方的换热器是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换热器;

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向所述空气换热器引导所述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

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这些冷冻循环装置以彼此的所述外壳的一侧面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将该一侧面作为面对侧侧面;

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形成在所述外壳上的除所述面对侧侧面以外的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一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另一方端部以规定距离自所述外壳突出地配置,在连结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使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一方端部与从所述外壳突出地配置的另一方端部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中的任一所述外壳内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两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在连结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所述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经由连接配管相连接。

5.一种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至少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外壳,其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

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是使所述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该冷冻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该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该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该第

2热介质入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冷凝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该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中途部与所述冷凝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

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一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任一所述外壳内连接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一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另一方端部以规定距离自所述外壳突出地配置,在连结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使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一方端部与从所述外壳突出地配置的另一方端部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中的任一所述外壳内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的两方端部距所述外壳的侧面规定距离地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在连结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所述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所述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所述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经由连接配管相连接。

说明书 :

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或加热水、盐水等热介质的冷冻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与其他冷冻循环装置连结设置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公知用使制冷剂回路的冷凝器、蒸发器进行制冷剂和热介质(水、盐水等)的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热介质的冷冻循环装置。在该种冷冻循环装置中,在需要加热或冷却超过1台冷冻循环装置的能力的量的热介质的情况下,有时设置多台冷冻循环装置,使各热介质换热器与热介质配管相连接,将利用各冷冻循环装置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汇集到热介质配管中。
[0003] 在以上述方式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各冷冻循环装置与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中的施工缩减化(施工工时的削减)、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成为课题。为此,作为能够缩减连接施工、节省了设置空间的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例如有人提出了如下的冷冻循环装置:“在热泵装置1的左右侧设置出入口配管接头2。或者具备第1热泵装置1A和第2热泵装置1B,该第1热泵装置1A在与设有操作部3a的侧面相邻的左右侧面的一方侧面的近旁配置换热器6,在另一方侧面的近旁配置压缩机5,在一方侧面设有出入口配管接头2,构成第2热泵装置1B的压缩机5、换热器6、制冷剂回路和出入口配管接头2配置成使构成第1热泵装置1A的相应构成要素相对于通过第1热泵装置底面中心的法线旋转大致180度的形态,使具有出入口配管接头2的侧面相对地至少配置1组上述第1热泵装置1A和第2热泵装置1B。”(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7724号公报(摘要、图1~图5)
[0007] 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能够缩短将各冷冻循环装置连接起来的热介质配管的长度。因此,对于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热介质换热器的连接口突出在外壳的外部(即,该连接口和热介质配管在外壳的外部相连接)。因而,连接各冷冻循环装置的热介质配管设置在冷冻循环装置的外部,所以希望能够进一步节省设置空间。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连接各冷冻循环装置的热介质配管设置在冷冻循环装置的外部,所以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的工时没有削减很多,仍存在希望缩减施工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时,能够缩减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施工工时的削减)及节省设置空间的冷冻循环装置。
[0009]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至少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外壳,其收纳制冷剂回路,冷凝器或蒸发器是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热介质入口配管,其中途部与热介质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热介质出口配管,其中途部与热介质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任一外壳内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
[0010] 另外,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其利用制冷剂配管至少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外壳,其收纳制冷剂回路,冷凝器和蒸发器是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其中途部与蒸发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其中途部与蒸发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其中途部与冷凝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其中途部与冷凝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在连接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任一外壳内连接第1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第1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第2热介质入口配管彼此的端部和第2热介质出口配管彼此的端部。
[0011]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具有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和热介质出口配管),该热介质配管的中途部与热介质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相连接,至少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内。并且,在连接(即连结设置)多个该冷冻循环装置时,在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任一外壳内连接热介质配管的端部彼此。此时,由于能够直接(或仅借助较短的连接配管)连接热介质配管的端部彼此,所以不必设置冷冻循环装置间的连接所需的以往的热介质配管(即配置在冷冻循环装置的外壳外的热介质配管),能够缩减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另外,由于能够直接(或仅借助较短的连接配管)连接热介质配管的端部彼此,所以能够节省设置空间(更详细而言是配管空间)。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配管结构图。
[001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
[0014] 图3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15]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
[0016] 图5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17]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配管结构图。
[0018]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纵剖示意图。
[0019] 图8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20]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
[0021] 图10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实施方式1
[002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配管结构图。
[0024]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包括制冷剂回路50和热介质回路60。
[0025] 制冷剂回路50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4和蒸发器5而构成该制冷剂回路50,该膨胀阀4是膨胀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回路50中,冷凝器2和蒸发器5中的一方是使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60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换热器。并且,冷凝器2和蒸发器5中的另一方是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换热器。
[0026] 另外,在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50中,蒸发器5是冷却热介质的热介质换热器,冷凝器2是利用空气冷却制冷剂的空气换热器(空冷换热器)。因此,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50在冷凝器2的近旁设有向冷凝器2引导空气的鼓风机3。以下,在本实施方式1及后述的实施方式2中,以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50为例说明本发明的一例。
[0027] 热介质回路60向蒸发器5内引导水、盐水等热介质,将由蒸发器5冷却了的热介质(换言之是将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引导到下游侧(其他冷冻循环装置、冷却负载、热源等)。该热介质回路60包括蒸发器5、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详细而言,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中途部与蒸发器5的热介质流入口5a相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使自上游侧(其他冷冻循环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流过来的热介质流入到蒸发器5中(参照后述的图2)。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中途部与蒸发器5的热介质流出口5b相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6b将由蒸发器5冷却了的热介质(换言之是将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引导到下游侧(其他冷冻循环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参照后述的图2)。
[0028]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另外,在图2中,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省略图示压缩机1、鼓风机3及膨胀阀4等的一部分结构。
[0029] 如图2所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例如六面体等的外壳7。并且,除了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及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一侧端部(图2中的右侧端部)以外,制冷剂回路50的各构成部分和热介质回路60的各构成部分配置在外壳7内。更详细而言,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一方端部距外壳7的左侧侧面规定距离A(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另外,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另一方端部距外壳7的右侧侧面规定距离B(例如与规定距离A相同程度的100mm~200mm左右)地突出配置在外壳7的外侧。
[0030]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作为空气换热器(空冷换热器)的冷凝器2设置在外壳7内的上部。另外,压缩机1、膨胀阀4、蒸发器5、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在外壳7内设置在冷凝器2的下方。另外,在外壳7上形成有用于向冷凝器2引导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更详细而言,吸入口和吹出口形成在近旁未设有热介质入口配管6a及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端部的一侧的侧面上。例如在图2所示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下,吸入口形成在纸面正面侧的侧面、反面侧的侧面上。在该情况下,吹出口形成在与形成有吸入口的侧面相面对的侧面、外壳7的上表面上。另外,例如在图2所示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下,吸入口形成在外壳7的上表面上。在该情况下,吹出口形成在纸面正面侧的侧面、反面侧的侧面上。
[0031] 见后述,在连结设置冷冻循环装置100时,各冷冻循环装置100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及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与另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相面对的方式设置(以下有时也将相面对的侧面称作面对侧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吸入口和吹出口形成在外壳7上的除面对侧侧面以外的面上。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形成吸入口和吹出口,不用封闭吸入口和吹出口,就能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
[0032] 另外,图2中表示的冷凝器2、压缩机1、膨胀阀4、蒸发器5、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配置位置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例如冷凝器2也可以设置在外壳7内的下部。并且,压缩机1、膨胀阀4、蒸发器5、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在外壳7内也可以设置在冷凝器2的上方。另外,例如在将吸入口或吹出口形成在外壳7的上表面上的情况下,除面对侧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1个成为既未形成有吸入口也未形成有吹出口的侧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既未形成有吸入口也未形成有吹出口的该侧面上,配置冷凝器2、压缩机1、膨胀阀4、蒸发器5、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等中的至少一部分。
[0033] 接下来,说明连结设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的一例。
[0034] 图3是连结设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另外,图3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0035] 如图3所示,在连结设置冷冻循环装置100时,各冷冻循环装置100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图3中的左侧侧面)与另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图3中的右侧侧面)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且,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一方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和另一方端部(图3中的右侧端部)在外壳7内相连接。此时,由于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另一方端部(图3中的右侧端部)自外壳7突出地配置,所以能够与配置在外壳7内的一方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直接连接。另外,端部的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用使用了管接头的连接等公知的方法进行连接。
[0036] 另外,这些被连接起来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成为最靠端侧的端部中的一方(在图3中是配置在最左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左侧端部)与上游侧的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相连接,另一方(在图3中是配置在最右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右侧端部)封闭。因此,自上游侧的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流出的热介质形成分支而流入到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蒸发器5中。
[0037] 同样,这些被连接起来的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成为最靠端侧的端部中的一方(在图3中是配置在最右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的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右侧端部)与下游侧的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相连接,另一方(在图3中是配置在最左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的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左侧端部)封闭。因此,利用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蒸发器5冷却了的热介质(换言之是将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在热介质出口配管6b中汇集而被输送向下游侧的装置(冷却负载和热源等)。
[0038] 以上,在以本实施方式1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时,由于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另一方端部(图3中的右侧端部)自外壳7突出地配置,所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能够与配置在外壳7内的一方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直接连接。因此,不必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现场进行热介质配管的设置施工(安装施工),能够缩减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另外,由于能够将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配置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外壳内,所以能够节省设置空间(更详细而言是配管空间)。
[0039] 实施方式2
[0040] 在实施方式1中,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仅有一方端部配置在外壳7内。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两方端部都设置在外壳7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未作特别记述的部分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
[004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
[0042]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两方端部距外壳7的侧面规定距离(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
[0043] 在连结设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下,例如以如下方法进行连结设置。
[0044] 图5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4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两方端部距外壳7的侧面规定距离(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因此,在连结设置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时,相邻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借助连接配管10a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端部彼此。同样,在连结设置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时,相邻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借助连接配管10b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端部彼此。
[0046] 以上,在以本实施方式2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时,仅通过将较短的连接配管10a、10b(在本实施方式2中例如为200mm~400mm左右)插入在冷冻循环装置100内,就能在外壳7内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端部。因此,能够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现场缩减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另外,由于能够将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和连接配管10a、10b配置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外壳7内,所以能够节省设置空间(更详细而言是配管空间)。
[004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由于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端部没有自外壳7突出,所以也能获得易于设置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效果。
[004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蒸发器5中使用了热介质换热器,在冷凝器2中使用了空气换热器,但如上所述也可以在蒸发器5中使用空气换热器,在冷凝器2中使用热介质换热器。另外,当然也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设置四通阀等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冷凝器2和蒸发器5的功能。
[004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只连结设置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例子,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只连结设置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组合地连结设置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和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在该情况下,当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自外壳7突出的端部和配置在外壳7的内部的端部时,例如可以直接连接这些端部。另外,在将配置在外壳7的内部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时,例如可以借助连接配管10a、10b连接这些端部。
[0050] 实施方式3
[0051] 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在冷凝器或蒸发器中使用了热介质换热器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实施于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均使用了热介质换热器的冷冻循环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未作特别记述的部分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
[005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配管结构图。
[0053]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代替实施方式1所示的作为空气换热器的冷凝器2,设有作为热介质换热器的冷凝器8。并且,冷凝器8的热介质流路、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相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回路90。详细而言,热介质入口配管9a的中途部与冷凝器8的热介质流入口8a相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9a使自上游侧(其他冷冻循环装置、制热负载和冷却源等)流过来的热介质流入到冷凝器8中(参照后述的图7)。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中途部与冷凝器8的热介质流出口8b相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
9b将利用冷凝器8加热了的热介质(换言之是将制冷剂冷却了的热介质)引导到下游侧(其他冷冻循环装置、制热负载和冷却源等)(参照后述的图7)。
[005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纵剖示意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省略图示压缩机和膨胀阀4等的一部分结构。
[0055] 如图7所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例如六面体等的外壳7。并且,除了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一侧端部以外,制冷剂回路50的各构成部分、热介质回路60和热介质回路90的各构成部分配置在外壳7内。更详细而言,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一方端部距外壳7的左侧侧面规定距离A(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另外,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另一方端部距外壳7的右侧侧面规定距离B(例如是与规定距离A相同程度的100mm~200mm左右)地突出配置在外壳7的外侧。
[005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形成为冷凝器8配置在蒸发器5的上方的结构,但冷凝器8和蒸发器5在外壳7内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在外壳7内的下部并排设置冷凝器8和蒸发器5(例如将图7作为俯视剖视图而观察的状态)。
[0057] 接下来,说明连结设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的一例。
[0058] 图8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59] 如图8所示,在连结设置冷冻循环装置100时,各冷冻循环装置100以热介质入口配管6a和热介质山口配管6b的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图8中的左侧侧面)与另一方端部近旁的侧面(图8中的右侧侧面)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并且,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一方端部(图8中的左侧端部)和另一方端部(图8中的右侧端部)在外壳7内相连接。此时,由于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另一方端部(图8中的右侧端部)自外壳7突出地配置,所以能够与配置在外壳7内的一方端部(图8中的左侧端部)直接连接。
[0060] 以上,在以本实施方式3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时,由于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另一方端部(图8中的右侧端部)自外壳7突出地配置,所以热介质配管也能与配置在外壳7内的一方端部(图8中的左侧端部)直接连接。因此,不必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现场进行热介质配管的设置施工(安装施工),能够缩减在设置现场进行的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另外,由于能够将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配置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外壳内,所以能够节省设置空间(更详细而言是配管空间)。
[0061] 实施方式4
[0062] 对于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均使用了热介质换热器的冷冻循环装置,与实施方式2同样,也能将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两方端部设置在外壳7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未作特别记述的部分是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对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
[006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纵剖示意图。
[0064]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两方端部距外壳7的侧面规定距离(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
[0065] 在连结设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情况下,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连结设置。
[0066] 图10是连结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图(纵剖示意图)。
[0067]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作为连接口的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两方端部距外壳7的侧面规定距离(例如100mm~200mm左右)地配置在外壳7的内侧。因此,在连结设置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时,相邻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借助连接配管10a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6a的端部彼此,借助连接配管10b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6b的端部彼此,借助连接配管11a连接热介质入口配管9a的端部彼此,借助连接配管11b连接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端部彼此。
[0068] 以上,在以本实施方式4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在连结设置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时,仅通过将较短的连接配管10a、10b、11a、11b(在本实施方式4中例如为200mm~400mm左右)插入在冷冻循环装置100内,就能在外壳7内连接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端部。因此,能够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现场缩减热介质配管的连接施工。另外,由于能够将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
9b)和连接配管10a、10b、11a、11b配置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外壳7内,所以能够节省设置空间(更详细而言是配管空间)。
[006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由于热介质配管(热介质入口配管6a、热介质出口配管6b、热介质入口配管9a和热介质出口配管9b)的端部没有自外壳7突出,所以也能获得易于设置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效果。
[007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1、2同样,当然也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设置四通阀等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冷凝器8和蒸发器5的功能。
[00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只连结设置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例子,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只连结设置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组合地连结设置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和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100。
[0072] 附图标记说明
[0073] 1、压缩机;2、冷凝器;3、鼓风机;4、膨胀阀;5、蒸发器;5a、热介质流入口;5b、热介质流出口;6a、热介质入口配管;6b、热介质出口配管;7、外壳;8、冷凝器;8a、热介质流入口;8b、热介质流出口;9a、热介质入口配管;9b、热介质出口配管;10a、连接配管;10b、连接配管;11a、连接配管;11b、连接配管;50、制冷剂回路;60、热介质回路;90、热介质回路;100、冷冻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