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性加热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37128.8

文献号 : CN1028613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友权张锎方

申请人 : 明基三丰医疗器材(上海)有限公司明基三丰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揭露一种挠性加热装置,其包含挠性本体及设置于该挠性本体上的加热元件及两个固定元件。该挠性本体于其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开槽,该开槽沿着该挠性本体的长轴方向延伸并可容置至少一管体。该加热元件设置于该内表面上。当该挠性本体平摊时,该加热元件位于这两个固定元件之间。使用时,该挠性本体可卷曲变形使得这两个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以包覆该管体且使该加热元件接近该管体,以能加热该管体内的流体。藉此,该挠性加热装置可适应不同管径,克服现有技术血液加热器仅能适用于特定管径的瓶颈。

权利要求 :

1.一种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挠性本体,其具有内表面及外表面,该内表面包含第一表面区域、第二表面区域及第三表面区域,该第一表面区域、该第二表面区域及该第三表面区域沿着该挠性加热装置的长轴方向延伸,该挠性本体于该第一表面区域具有至少一开槽,该至少一开槽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并可容置至少一管体,定义该第二表面区域相对远离该第一表面区域部分为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 加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和/或对应设置于该至少一开槽中,该加热元件可加热该管体内的流体; 第一固定元件,设置于该第三表面区域上,该第一固定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固定元件,设置于该外表面上或邻接该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的该内表面上,该第二固定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 其中,当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彼此分离而使该挠性本体成平摊状态时,该第一固定元件、该加热元件和该开槽均面向上方; 其中,该挠性本体可卷曲变形使得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而使该挠性本体保持卷曲状态以包覆该管体且使该加热元件接近该管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固定元件设置于该外表面上,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外表面抵接该第三表面区域使得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表面包含第四表面区域,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当`该第二固定元件位于该第四表面区域,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四表面区域抵接该第三表面区域使得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元件或该第二固定元件包含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该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沿着该长轴方向排列设置,该固定细部零件选自魔鬼毡、扣环、磁扣其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挠性本体具有至少一开缝,设置于任相邻的两个开槽之间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挠性本体具有一厚度,该至少一开缝沿着该挠性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一深度,该深度小于该厚度,该挠性本体依据该至少一开缝可划分为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 该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相邻连接形成单一管通道,且每一区块上的该开槽具有相同的截面轮廓;或者 该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相邻连接形成复数个不同管径的管通道,且每一区块上的该开槽具有彼此不相同的截面轮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控制器,该控制器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以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挠性本体根据该管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定义入口端部及出口端部,该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第一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入口端部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入口端部的该至少一开槽其中之一上,使得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一感温元件接触该管体。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第二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出口端部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及该第二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出口端部的该至少一开槽其中之一上,使得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二感温元件接触该管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警示元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二感温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第三感温元件,设置于该挠性本体外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用以感测生物体的温度,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及该第三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警示元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一感温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第三感温元件及警示元件,均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三感温元件设置于该挠性本体外,用以感测生物体的温度,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三感温 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元件的电阻值沿着该长轴方向变化。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且具有可挠性,使该加热元件可沿着该长轴方向变形。

说明书 :

挠性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挠性加热装置,尤指一种可包覆管体以加热其内流体的挠性加热>J-U ρςα装直。

背景技术

[0002] 血液通常冷藏保存,低温的血液并不适合直接输入人体,尤其是对婴幼儿,过冷的血液输入体内可能引起病患失温,造成更大的危险。因此当病患需要输血时,血液需先加热,以避免血液的输入温度与病患体温差异过大而对病患造成伤害。目前血液加热器通常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亦即加热器加热用以放置管体的管路,再经由管体传导热能至流动于管体内的血液。为能有效率地加热血液,目前血液加热器通常设计成需使用制造厂提供的特制管体或是管路仅能适用特定管径的管体,以使加热管路与管体能紧密接触以降低热阻。于前者,若使用一般软管时,则需额外的转接头以转接此软管及特制管体,十分不便;若直接使用制造厂提供的特制管体同时作为血液输入的管路,成本将居高不下。于后者,仅能使用特定管径的软体造成使用者软管库存管理及使用上的不便,亦限制血液加热器的适用范围。因此,无论前述何者使用上的限制颇多,易造成实际使用或操作不顺,进而影响医疗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加热装置,利用整体可挠的(flexible)特性以适应不同管径的流体输送管体,以克服现有技术血液加热器仅能适用于特定管径的 瓶颈。
[0004] 本发明的挠性加热装置包含挠性本体、加热元件、第一固定元件及第二固定元件。该挠性本体其具有内表面及外表面,该内表面包含第一表面区域、第二表面区域及第三表面区域,该第一表面区域、该第二表面区域及该第三表面区域沿着该挠性加热装置的长轴方向延伸,该挠性本体于该第一表面区域具有至少一开槽,该至少一开槽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并可容置至少一管体,定义该第二表面区域相对远离该第一表面区域部分为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该加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和/或对应设置于该至少一开槽中,该加热元件可加热该管体内的流体。该第一固定元件设置于该第三表面区域上,该第一固定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元件设置于该外表面上或邻接该第二表面区域外侧的该内表面上,该第二固定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彼此分离而使该挠性本体为平摊状态时,该第一固定元件、该加热元件和该开槽均面向上。藉此,该挠性本体可卷曲变形使得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而使该挠性本体保持卷曲状态以包覆该管体且使该加热元件接近该管体。
[0005] 可选地,第二固定元件设置于外表面上,当挠性本体保持卷曲状态时,该外表面抵接第三表面区域使得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
[0006] 可选地,内表面包含第四表面区域,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元件位于该第四表面区域,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四表面区域抵接该第三表面区域使得该第一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固定元件可相互结合。
[0007] 可选地,第一固定元件或第二固定元件包含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该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沿着该长轴方向排列设置,该固定细部零件选自魔鬼毡、扣环或磁扣其中之一。
[0008] 可选地,挠性本体具有至少一开缝,设置于任相邻的两个开槽之间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可选地,挠性本体具有一厚度,该至少一开缝沿着该挠性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一深度,该深度小于该厚度,该挠性本体依据该至少一开缝可画分为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可选地,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复数个区块相邻连接形成单一管通道,且每一区块上的该开槽具有相同的截面轮廓;或者,该复数个区块相邻连接形成复数个不同管径的管通道,且每一区块上的该开槽具有彼此不相同的截面轮廓。
[0009] 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控制器,该控制器与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以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0010] 可选地,该挠性本体根据该管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定义入口端部及出口端部,该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第一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入口端部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0011] 可选地,该第一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入口端部的该至少一开槽其中之一上,使得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一感温元件接触该管体。
[0012] 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第二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出口端部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及该第二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可选地,该第二感温元件设置于该出口端部的该至少一开槽其中之一上,使得当该挠性本体保持该卷曲状态时,该第二感温元件接触该管体。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警示元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二感温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0013] 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第三感温元件,设置于该挠性本体外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用以感测生物体的温度,该控制器根据该第一感温元件及该第三感温元件的感测结果控制该加热元件的加热。
[0014] 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警示元件,电连接至该控制器,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一感温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
[0015] 可选地,所述的挠性加热装置更包含第三感温元件及警示元件,均电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三感温元件设置于该挠性本体外,用以感测生物体的温度,当该控制器判断经由该第三感温元件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该控制器控制该警示元件发出警示讯号。
[0016] 可选地,该加热元件的电阻值沿着该长轴方向变化。
[0017] 可选地,该加热元件沿着该长轴方向延伸且具有可挠性,使该加热元件可沿着该长轴方向变形。
[0018]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挠性加热装置不限于特定管径的管体,使用时可直接使用一般软管,无需转接头或更换特制管体,十分方便,且使用者无需额外零配件,节省设置、运作的成本。此外,本发明的挠性加热装置利用其可挠性方便于使用者包覆待加热的软管,可满足于紧急情况下操作迅速的要求。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中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1] 图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2] 图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3] 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4] 图6为图5中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5] 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6] 图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8] 图10为图9中挠性加热装置卷绕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9] 图11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12为图11中挠性加热装置卷 绕单一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0031] 图13为根据本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配置示意图。
[0032] 图14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34] 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I的示意图,其中挠性加热装置I呈平摊状态。挠性加热装置I包含挠性本体12、第一加热元件14、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挠性本体12其具有内表面12a及外表面12b,内表面12a包含第一表面区域122、第二表面区域124及第三表面区域126,其中该第二表面区域124相对远离该第一表面区域122部分为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124a,第一表面区域122、第二表面区域124及第三表面区域126沿着挠性加热装置I的长轴方向10延伸,各区域122、124、126为方便说明,其间的边界直接以虚线划分表示,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挠性本体12可为硅胶、橡胶或其他工程塑胶的制品,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挠性本体12于第一表面区域122具有二开槽122a、122b,实质地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此二开槽122a、122b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截面轮廓,以分别容置相同或不同管径的管体2a、2b(以虚线绘示于图1中)。
[0035] 第一加热元件14设置于第二表面区域124上并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且具有可挠性,使第一加热元件14可沿着长轴方向10变形,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加热元件14可为条状加热片,例如娃胶加热片(silicon heating sheet)、聚亚酰胺加热片(polyimide heatingsheet)或其他可配合挠性本体12弯曲的加热物,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又,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14直接贴附于第二表面区域124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挠性本体12于第二表面区域124可形成凹槽以容置第一加热元件14,或将第一加热元件14镶入第二表面区域124,例如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使得第二表面区域124仍可保持平整。
[0036] 第一固定兀件16设置于第三表面区域126上;第二固定兀件18设置于外表面12b上,以虚线框表示其于外表面12b的设置位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均包含对应设置的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162、182,固定细部零件162、182分别实质地沿着长轴方向10排列设置,固定细部零件162、182可对应选自魔鬼毡、扣环、磁扣或其他具有可相互结合的构件的其中之一。如图1所示,挠性加热装置I呈平摊状态,挠性本体12亦呈平摊状态,此时,第一固定元件16、第一加热元件16、第二固定元件18及开槽122a、122b均面向上方(即开槽122a、122b的开口方向,或内表面12a的朝向)。另外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固定元件16为例,第一固定元件16虽以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162间隔排列设置实现,但逻辑上仍可将复数个固定细部零件162视为一整体且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因此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固定兀件16自可为一长条状构件(例如一长条魔鬼毡),沿长轴方向10设置于第三表面区域126上,不待赘述。前述亦适用于第二固定元件18,不另赘述。再补充说明是,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均实质地沿长轴方向10延伸,可确保沿长轴方向10,柔软的挠性本体12都能平均地受到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的固定力而能紧密地包覆管体2a、2b,可使第一加热元件14能有效加热管体2a、2b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14接触管体2a、2b,故前述固定力亦有助于降低第一加热元件14与管体2a、2b间的热阻,进而提升第一加热元件14对管体2a、2b的加热速率。
[0037] 请并参阅图2,图2为挠性加热装置I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对应于图1中线X-X所示。于使用挠性加热装置I时,先将管体2a、2b分别放置于开槽122a、122b内,接着将挠性本体12弯曲变形,外表面12b抵接第三表面区域126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6与第二固定元件18可相互结合而使挠性本体12保持卷曲状态以包覆管体2a、2b且使第一加热元件14接近管体2a、2b。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14直接接触管体2a、2b。包覆完成后,即可电源启动挠性加热装置1,使得第一加热元件14可加热管体2a、2b内的流体。此流体不限于血液,其他液体如生理食盐水、点滴或气体等均有适用。
[0038]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兀件18仅对应第二表面区域124设置于外表面12b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于实际应用中,第二固定元件18可分布大半外表面12b,且对应第三表面区域126的挠性本体12亦可再绕至对应第一表面区域122的外表面12b,第二固定元件18再与第一固定元·件16相互结合。原则上,第一固定元件16与第二固定元件18的固定操作以使管体2a、2b能被固定于开槽122a、122b内,且第一加热元件14能有效对管体2a、2b加热为原则,本发明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0039] 于本实施例中,管体2a、2b的管径大致匹配对应的开槽122a、122b的截面轮廓,但于实际应用中,因于挠性本体12卷曲变形时,开槽122a、122b的截面轮廓可能会再缩小些,故实际应用的管体2a、2b的管径可再小些;同样地,因挠性本体12本身具有弹性,即使实际应用的管体2a、2b的管径略大于开槽122a、122b的截面轮廓,开槽122a、122b仍可配合管体2a、2b变形,仍保持开槽122a、122b实质上紧贴管体2a、2b的状态。
[0040] 因此,开槽122a、122b的截面轮廓虽固定,但因挠性本体12的可挠性,开槽122a、122b可适用的管体2a、2b的管径为一范围,而非如先前技术中血液加热器仅能适用数个特定管径,故使用者无需过度刻意比对管体2a、2b与开槽122a、122b的截面轮廓是否完全相同,使用者原则上可藉由目视判断管体2a、2b是否大致匹配开槽122a、122b (即落于前述范围),节省操作时间。此外,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并非定尺寸固定,故使用者可依实际使用的管体,轻松地调整第一固定元件16及第二固定元件18的相对结合位置以达到稳固包覆管体的效果,不另赘述。
[0041] 于本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I的加热热源主要来自设置于第二表面区域124上的第一加热元件1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3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为便于说明,挠性加热装置3仍沿用挠性加热装置I的元件符号,挠性加热装置3与挠性加热装置I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3未包含第一加热元件14,但包含二个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分别设置于开槽122a、122b上并呈片状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由于管体2a、2b亦放置于开槽122a、122b上,故当挠性本体12保持卷曲状态以包覆管体2a、2b时,第二加热元件15a、15b接触管体2a、2b的面积较大于相对挠性加热装置I中第一加热元件14接触管体2a、2b的面积,此结构设计有助于降低第二加热元件15a、15b与管体2a、2b间的热阻,进而提升管体2a、2b的加热速率。补充说明的是,前述关于第一加热元件14的选用、设置说明,于第二加热元件15a、15b亦有适用,不另赘述。此外,于实际应用中,开槽122a、122b约覆盖管体2a、2b—半的表面,即以截面圆心角而言,开槽122a、122b涵盖管体2a、2b约180度的圆心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关于挠性加热装置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I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0042]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1、3的加热热源主要来自第一加热元件14或第二加热元件15a、15b,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4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为便于说明,挠性加热装置4仍沿用挠性加热装置I的元件符号,挠性加热装置4与挠性加热装置I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4更包含二个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分别设置于开槽122a、122b上并呈片状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换句话说,结构上,挠性加热装置4即为挠性加热装置I与挠性加热装置3的结合。因此,于挠性加热装置3中,放置于开槽122a、122b内的管体2a、2b亦分别接触第二加热元件15a、15b,此结构设计有助于加速管体2a、2b的加热速率,且对管体2a、2b而言,第一加热元件14与第二加热元件15a、15b位于管体2a、2b两对侧,有助于加热均匀。关于挠性加热装置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1、3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0043] 请参阅图5及图6,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5的示意图,图6为挠性加热装置5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如图5中线Y-Y所示。为便于说明,挠性加热装置5仍沿用挠性加热装置I的元件符号,挠性加热装置5与挠性加热装置4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5的挠性本体52于第一表面区域122具有多个开缝122c、122d、122e,例如V形槽,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其中开缝122d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开槽122a、122b之间。挠性本体52具有一厚度52a,这些开缝122c、122d、122e沿着挠性本体52的一厚度方向52b延伸一深度122f,深度122f小于厚度52a。由于开缝122c、122d、122e于挠性本体52卷曲时提供释放空间,因此当挠性本体52卷曲时,开缝122c、122d、122e将被压缩密合成缝,可有效抑制挠性加热装置5表面皱褶的产生,使得开槽122a、122b与管体2a、2b可保持良好的密合。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逻辑上,挠性本体52依据这些开缝122c、122d、122e可画分为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区块上的开槽122a、122b具有一彼此不相同的截面轮廓,当挠性本体52保持卷曲状态时,这些区块即相邻连接形成复数个不同管径的管通道。关于挠性加热装置5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1、3、4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0044] 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均以直接附着于内表面12a为例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7,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5a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5a与挠性加热装置5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5a的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均嵌入挠性本体52内但部分露出于内表面12a。于实际应用中,可先于挠性本体52形成容置槽,再将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嵌入;或是利用埋入射出制程于成形挠性本体52时,一并将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嵌入。此结构设计有助于降低使用者不慎触碰到加热中的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的可能性。
[0045] 另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均以直接接触管体2a、2b为例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8,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5b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5b与挠性加热装置5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5b的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其上盖覆着保护层14a、15c、15d。保护层14a、15c、15d可提供绝缘功能,同时可保护使用者及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本身。补充说明的是,一般而言,保护层14a、15c、15d会妨碍热传导,但只要保护层14a、15c、15d的厚度够薄,其对应的热阻亦可抑制至一定数值以下;于实际应用中,厚度的决定仍以实际产品需求而定,此可为现有技术者可轻易达成,不另赘述;并且,于图8中,保护层14a、15c、15d的厚度为夸大绘示。另外,于实际应用中,保护层14a、15c、15d可由膜材或涂胶实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46] 请参阅图9及图10,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6的示意图,图10为挠性加热装置6卷绕管体2a、2b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如图9中线Z-Z所示。为便于说明,挠性加热装置6仍沿用挠性加热装置I的元件符号,挠性加热装置6与挠性加热装置5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6的挠性本体62的内表面62a于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124a更包含第四表面区域128,沿着长轴方向10延伸,第二固定元件18则设置于邻接该第二表面区域外侧边124a的第四表面区域128上,而非于挠性本体62的外表面62b上;此时(即挠性本体12为平摊状态时), 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均位于第一固定元件16和第二固定元件18之间。因此,当挠性本体62保持卷曲状态时,第四表面区域128抵接第三表面区域126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6与第二固定元件18可相互结合,第一加热元件14亦直接接触管体2a、2b。同样地,逻辑上由开缝122c、122d、122e画分的区块相邻连接形成复数个不同管径的管通道。关于挠性加热装置6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1、3、4、5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0047] 请参阅图11及图12,图11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7的示意图,图12为挠性加热装置7卷绕单一管体2c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如图11中线W-W所示。为便于说明,挠性加热装置7大部分元件仍沿用挠性加热装置I的元件符号,挠性加热装置7与挠性加热装置6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挠性加热装置7于第一表面区域122具有多个开槽 722a、722b、722c 及多个开缝 722d、722e、722f、722g,开槽 722a,722b,722c具有相同的截面轮廓。同样地,挠性本体72依据这些开缝722d、722e、722f、722g可划分为复数个相连接的区块,当挠性本体72保持卷曲状态时,这些区块即相邻连接形成单一管通道,仅容置单一管体2c,因此挠性加热装置7的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75a、75b、75c可有效伏贴管体2c,有益于对管体2c的加热效率。关于挠性加热装置6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1、3、4、5、6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0048] 请参阅图13,其为根据本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8的配置示意图。此挠性加热装置8包含挠性加热装置主体80、控制器82、第一感温元件84a、第二感温元件84b及第三感温元件84c,其中挠性加热装置主体80的结构可为前述任何一个挠性加热装置1、3、4、5、6、7所示的结构,因此关于挠性加热装置80的细部说明,请参阅前述挠性加热装置1、3、
4、5、6、7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控制器82与加热元件(例如前述元件14、15a、15b、75a、75b,75c)电连接,以控制加热元件的加热,并且控制器82亦与第一感温元件84a、第二感温元件84b及第三感温元件84c电连接以根据各感温元件84a、84b、84c的感测结果,回馈控制控制加热元件的加热或触发与控制器82电连接的警示元件86,发出警示讯号,例如声音、闪光或传送至其他电子接收器的电子讯号。
[0049] 于本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主体80包含管体2d,挠性加热装置主体80的挠性本体根据管体2d内流体的流动方向80a定义入口端部802及出口端部804,为简化说明,流动方向80a与长轴方向10相同。第一感温兀件84a设置于入口端部802处,第二感温兀件84b设置于出口端部804处。于实际应用中,第一感温元件84a及第二感温元件84b可设置于其中一个开槽上,使得当挠性加热装置主体80的挠性本体保持卷曲状态时,第一感温元件84a及第二感温元件84b能接触管体,以使感测结果能尽可能反映管体2d内流体的温度。藉此,根据第一感温元件84a及第二感温元件84b的感测结果,控制器82可更精确地控制管体2d内流体的受热、升温状况。例如第一感温元件84a可回馈控制器82流体加热前的温度,第二感温元件84b可回馈控制器82流体加热后的温度,控制器82即可藉由前述回馈资讯以控制输入至加热元件的电压或电流,以产生所需的发热量,进而使管体2d内流体温度于加热后可达预期温度。
[0050] 另外,第三感温元件8 4c用以感测生物体(例如病患)的温度,第三感温元件84c的感测结果可回馈控制器82以控制加热元件的加热。例如,当病患体温过高时,管体2d内流体即不宜过度加热,以避免病患体温难以下降;此时,实际应用中,控制器82亦将并前述第一感温元件84a及第二感温元件84b的感测结果的回馈作用,控制加热元件的加热。补充说明的是,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加热元件及第二加热元件可分别控制加热,以增加加热机制弹性。此外,为使流体升温速率均匀、稳定,加热元件的电阻值可沿着长轴方向10(即流动方向80a)变化,例如电阻值沿着长轴方向10增加;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51]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感温元件84a、84b、84c的感测结果除用于回馈控制器82的加热控制外,亦可用于发出警报,以警示操作人员(例如医护人员、看护、家属等)。例如,当控制器82判断经由第一感温元件84a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例如标准体温)时,亦即未经加热的流体不仅无需再加热,且其温度已过高,甚至已不再适于输入病患体内,此时控制器82即控制警示元件86发出警示讯号。又例如,当控制器82判断经由第二感温元件侦测84b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例如标准体温)时,亦即流体已被过度加热,可能不适于输入病患体内,此时控制器82即控制警示元件86发出警示讯号。又例如,当控制器82判断经由第三感温元件84c侦测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例如最大容许体温)时,此时病患已处于发烧状态,输入体内的液体温度需受到严谨控制,此时控制器82控制警示元件86发出警示讯号。此外,前述警示讯号可为电子讯号,发送至远端监控系统,例如设置于护理站的电脑监控系统,同时警示护理人员。[0052] 另外,于前述实施例中,挠性加热装置8采用三个感温元件84a、84b、84c,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当挠性加热装置8仅采用一个感温度元件时,可将其设置于入口端部802、出口端部804或挠性本体的其他部位,控制器82仍可藉由此感温度元件的回馈感测结果,控制加热元件的加热,仍可于一定程度内有效控制流体加热后的温度。
[0053] 再补充说明的是,于使用上,为避免使用者可能不慎被加热元件烫伤,故实际应用中本发明的挠性加热装置可使用软质保护垫隔开加热元件,以适度降低接触温度。以前述挠性加热装置5为基础,请参阅图14,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挠性加热装置9的剖面示意图。相较于挠性加热装置5,挠性加热装置9更包含软袋92 (例如绵质或高分子皮膜制成)及吊勾94,软袋92完整包覆挠性本体52、第一加热元件14及第二加热元件15a、15b,第一固定元件16对应挠性本体52的第三表面区域126固定于软袋92上,第二固定元件18对应挠性本体52的外表面12b。同样地,当挠性加热装置9保持卷曲状态时,第一固定元件16与第二固定元件18仍可相互结合。另外,于使用上,当挠性加热装置9包覆管体后,挠性加热装置9可利用吊勾94吊持于一点滴架上,以避免挠性加热装置9因其重量而拉扯管体,甚至伤及病患。
[0054]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 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